本書由創刊於1979 年,上海魯迅紀念館編輯,一年四輯,麵嚮國內外魯迅研究者,以“新發現、新觀點、新方法”的編輯方針,側重刊載以資料整理、梳理和考證為主的學術論文,兼顧理論研究型論文。
《上海魯迅研究·魯迅手稿研究專輯》主要包括“魯迅手稿研究”“魯迅作品和思想研究” “魯迅與傳統文化”“魯迅同時代人研究” “史料·辯證” “魯海漫談”“我與魯迅”等主題,在這些主題下,計有20多篇相關研究,從不同的角度反映瞭目前國內外*新*前沿的國內外魯迅研究狀況。
上海魯迅紀念館是新中國建立後第-個人物性紀念館,也是新中國成立後第-個名人紀念館,同時管理魯迅墓。是“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目錄
魯迅手稿研究
魯迅手稿影印本齣版現狀及其對策………………王锡榮
上海魯迅紀念館藏魯迅信劄的梳理解讀…………樂融
關於魯迅零星手跡的幾點介紹……………………顧音海
上海魯迅紀念館藏魯迅文章手稿略述……………李浩
上海魯迅紀念館藏16幅魯迅詩稿手跡提要………喬麗華
《故事新編》的編定齣版及手稿簡述………………施曉燕
魯迅與傳統文化
擬《古小說鈎沉》小序(三十六則)…………………顧農
魯迅作品和思想研究
魯迅“理想人”哲學範疇體係研究(下)……………馮章
《新青年》與大正生命主義思想——魯迅《狂人日記》和周作人《人的文學》的成立以及其思想性意義…………………[日]工藤貴正吉田陽子譯
魯迅同時代人研究
“元周作人”——周氏早年日記(1898—1906)細讀(中)…彭小燕孫俟堂與槐堂…………………………………………張娟
史料·辯證
關於《中國思想之巨流》這篇文章和作者…………硃見
口述與筆談(三)……………………………………裘士雄
周文與大眾通俗縮寫本《毀滅》和《鐵流》…………周七康
關於道場的說解……………………………………王爾齡
蜜蜂·火鳥·鳥·雀………………………………李進敏
我與魯迅
我與魯迅的不解之緣………………………………鄭心伶
劇本
魯迅:1936年的鞦天(文獻劇)……………編劇郭晨子
魯海漫談
魯迅、普實剋與捷剋的魯迅圖書館…………………張娟
遙念…………………………………………………李方仲
深切緬懷敬愛的導師屈正平先生…………………王洪嶽
一部富有開創性的著作——評喬麗華著《“美聯”與左翼美術運動》…………………劉玉亭袁盛勇
綜述
紀念魯迅誕辰135周年、逝世80周年學術研討會論文略述………………………………………北海
上海魯迅紀念館紀事與研究
淺談博物館藏品管理工作的要求…………………硃傑莉
上海魯迅故居傢具類文物初探……………………瀋雪晟
淺談名人故居的誌願者隊伍建設
———以上海魯迅故居為例……………………薑蓓蓓
編後
編後
在編完本輯之際,驚聞《上海魯迅研究》顧問、著名學者、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原會長、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汕頭大學文學院終身教授王富仁因病於5月2日在北京逝世的消息,全體同仁甚為悲痛。王先生以“中國反封建思想革命”的全新視角闡釋魯迅小說,成為魯迅研究史上劃時代的學術成果,啓迪學界,促使魯迅研究在新時期走嚮繁榮。王先生生前對於《上海魯迅研究》的編輯工作多有
熱心指導與支持,他的音容笑貌曆曆在目,給予我們以鼓舞,促使我們更加努力地為弘揚魯迅精神、闡釋魯迅文化遺産在當代的意義而工作。
從2017年開始,《上海魯迅研究》進行小小的改版,即將以主題欄目為引領,統籌輯內全部文章的編輯。書名也因此有所改動。本輯的主題欄目為“魯迅手稿研究”,因之名為《上海魯迅研究·魯迅手稿研究專輯》。從前幾年開始,《上海魯迅研究》比較多地刊載瞭魯迅手稿研究的文章,這些文章促進瞭魯迅手稿研究的發展。本輯中王锡榮的《魯迅手稿影印本齣版現狀及其對策》總結瞭魯迅手稿影印本的得失,認為:“目前應當、也有條件編輯新的《魯迅手稿全集》,將過往所有各版的優點集中起來,並盡量搜集後來新發現的和流散於民間以至於國外的魯迅手稿,並更新手稿理念,打破以往僅僅局限於創作、書信、日記手稿的慣例,將翻譯、古籍整理、筆記、書畫、題簽、校樣等,均加以整理編入,以見完整,並供研究,則將更有手稿學研究的學術價值。”專欄內其他5篇文章,從不同的側麵對上海魯迅紀念館所藏的魯迅手稿進行瞭研究。樂融的《上海魯迅紀念館藏魯迅信劄的梳理解讀》從上海魯迅紀念館所藏85封書信手稿入手,梳理並分析這些手稿的背景;上海魯迅紀念館藏有比較多的魯迅零散手跡,顧音海的《關於魯迅零星手跡的幾點介紹》將之分類為:“限定版書籍說明”、版稅收據、書單、名片留言和書目進行介紹;李浩的《上海魯迅紀念館藏魯迅文章手稿略述》對上海魯迅紀念館所藏的12篇文稿進行瞭相應的介紹;喬麗華的《館藏16幅魯迅詩稿手跡提要》對上海魯迅紀念館所藏的全部魯迅詩稿進行瞭提要式的介紹和梳理;施曉燕《〈故事新編〉的編定齣版及手稿簡述》概括性地介紹瞭上海魯迅紀念館所藏的魯迅小說集《故事新編》手稿。這些文章是上海魯迅紀念館建館以來第一次全麵介紹上海魯迅紀念館所藏的手稿。此外,上海魯迅紀念館還藏有魯迅翻譯小說《毀滅》的手稿,因此前《上海魯迅研究》已經發錶過相應的文章,因此本專欄未再收相應的介紹文章。
顧農的《擬〈古小說鈎沉〉小序(三十六則)》是因“許廣平在《欣慰的紀念·研究魯迅文學遺産的幾個問題》一文中說過,魯迅先生‘輯錄中國唐以前小說佚文的《古小說鈎沉》,原意似乎是在每一捲之前(共三十六捲)有一序文,來說明這一捲小說是從那裏搜輯得來,彆的書上有沒有類似的記載,原著者的略曆,和魯迅先生自己考證所得的意見等,體裁略似《會稽郡故書雜集》。但是因為屢次想付印都沒有成功,同時因彆方麵的寫作也抽不齣時間來整理,所以至今印在全集的僅隻是小說佚文的部分,這是很值得惋惜的’。據知情人介紹,魯迅先生的手稿在每捲之前都有空白紙數頁,當是為寫小序而預留的,可惜他終於未及執筆”而成,每篇篇幅不大,但可顯見顧農在這方麵的研究積纍與學術素養。本輯將繼續刊載馮章的《魯迅“理想人”哲學範疇體係研究》一文。日本學者工藤貴正的《〈新青年〉與大正生命主義思想——魯迅〈狂人日記〉和周作人〈人的文學〉的成立以及其思想性意義》是建立在嚴謹史料基礎上的比較文章,文章通過比較陳獨秀、廚川白村、魯迅和周作人等人的作品和思想,分析瞭《新青年》時期魯迅等人文化關注點的由來和新的創造。彭小燕的《“元周作人”———周氏早年日記(1898-1906)細讀》第一部分刊發後,其細緻的文本解讀獲得瞭良好的反響,本輯繼續刊登其第二部分。張娟的《俟堂與槐堂》介紹瞭陳師曾,並探討瞭他與魯迅的關係,文章認為在今天應重視陳師曾在近代美術革命中的貢獻。
裘士雄在紹興以“田野考古”的方式,收集整理與魯迅相關的資料,對於深入認識紹興地域文化及其與魯迅的關係極有幫助,之前已經刊登瞭他的相關文章,本輯繼續刊登他的係列文章《口述與筆談》。《毀滅》和《鐵流》的中文版齣版花費瞭魯迅極大心力,這兩部作品中文版的齣版,也是魯迅所自得的事,認為不僅使國人能夠讀到社會主義蘇聯的優秀文學作品,而且促進瞭中國左翼文學的發展。當時,周文受左聯之命,將這兩部小說縮寫為通俗本,這兩本通俗本在齣版之後曾一版再版,這是研究革命文藝的大眾傳播的一個經典案例,周七康的《周文與大眾通俗縮寫本〈毀滅〉和〈鐵流〉》周詳地介紹瞭這兩部大眾版的齣版情況。
鄭心伶數十年來為普及魯迅文化遺産、宣傳魯迅精神盡心盡力,他的《我與魯迅的不解之緣》篇幅雖然不長,卻鮮明地嚮讀者展示瞭他研究、宣傳魯迅,培養魯迅研究後繼者之路,相信讀者能從中夠領受到他研究、宣傳魯迅的老當益壯之誌。
2016年,上海魯迅紀念館與上海戲劇學院閤作,請上海戲劇學院編排瞭文獻劇《魯迅:1936年的鞦天》,該劇於2016年10月13日在上海魯迅紀念館首演,獲得瞭觀眾的贊譽。該劇由上海戲劇學院郭晨子編寫,本輯全文刊登。
本輯“上海魯迅紀念館紀事與研究”3篇文章皆為上海魯迅紀念館專業業務人員所撰寫,其中《上海魯迅故居傢具類文物初探》一文是第一次從傢具角度對上海魯迅故居的展品進行考察,為進一步研究魯迅在上海期間的生活狀態提供瞭新的資料。
編者
2017年5月
最近有幸讀到一本關於魯迅手稿的書,簡直是讓我驚嘆連連。一直以來,我對魯迅先生的文學成就深感敬佩,但總覺得隔著一層紙,無法完全觸及他創作時的真實狀態。這本書的齣現,就像是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視魯迅先生那個充滿智慧與掙紮的內心世界。書中對魯迅先生不同時期、不同體裁作品的手稿進行瞭極為詳盡的梳理和分析,我尤其對那些充滿修改痕跡的草稿印象深刻。看著那些被劃掉的詞句,被替換的段落,我仿佛能感受到魯迅先生在文字海洋中不懈探索、反復錘煉的過程。這不僅僅是文字的改變,更是思想的碰撞與升華。書中還可能收錄瞭一些罕見的手稿照片,那些泛黃的紙頁,那些熟悉的筆跡,都帶著曆史的厚重感,讓我肅然起敬。通過對這些手稿的解讀,我們不僅能瞭解魯迅先生的寫作技法,更能深入洞察他創作背後的社會背景、個人經曆以及他的思想演變。這本書對於深入理解魯迅的文學創作、思想發展乃至中國現代文學史,都具有極其重要的學術價值和文獻價值。對我而言,這更是一次與魯迅先生心靈對話的絕佳機會。
評分我一直認為,要真正理解一位偉大作傢,就必須去探尋他的創作源頭。魯迅先生的手稿,正是他思想脈絡最直接、最原始的載體。當我看到這本書時,便立刻被它的主題所吸引。我期待著,這本書能夠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嚮我們展示魯迅先生鮮為人知的創作過程。它或許會收錄大量從未公開過的魯迅先生的手稿,並對這些手稿進行細緻入微的考證與解讀。比如,針對某篇經典作品,書中會呈現其不同階段的手稿,讓我們看到魯迅先生是如何從最初的構思,一步步打磨成我們今天所熟知的模樣。那些被劃去的字句,那些增添的段落,都承載著魯迅先生當時的心路曆程,也反映瞭他對文學創作的嚴謹態度。書中對於手稿細節的挖掘,比如紙張的年代、墨水的成分、筆跡的特點等等,都可能成為解讀魯迅先生思想的重要綫索。這本書,我堅信,將不僅僅是學術研究的工具,更是我們普通讀者走近魯迅、理解魯迅的一扇重要窗口,它會讓我們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魯迅先生作為一位思想傢和藝術傢的偉大之處。
評分作為一名對魯迅先生及其作品深深著迷的讀者,我一直渴望能有這樣一本深入挖掘他創作源泉的書籍。我常常想象,如果能窺見魯迅先生創作時的一草一木,一筆一畫,是否就能更貼近他那深邃的思想和澎湃的情感?每次閱讀他的文章,總覺得字裏行間都凝聚著無數的心血與思考,而這些寶貴的手稿,無疑是連接我們與這位巨匠最直接的橋梁。我設想,這本書定能帶領我走進一個更加真實、更加立體的魯迅世界。它或許會詳細呈現魯迅先生在構思某一篇作品時,是如何反復推敲、修改,甚至可能齣現一些至今未被大眾所知的刪節或補充。每一處墨跡的濃淡、每一筆落款的考究,都仿佛在訴說著一段不為人知的故事。我期待書中能有對魯迅先生不同時期手稿的細緻比對,從中解讀齣他思想演變的軌跡,以及他對社會、對民族的深刻關懷是如何一步步形成和深化。而且,如果能看到一些他創作時的隨筆、筆記,甚至是一些未曾發錶的片段,那將是對魯迅研究的巨大貢獻,也無疑能滿足我們這些“魯迷”們最原始的好奇心。這本書,我堅信,定能成為研究魯迅不可或缺的寶貴財富,為我們理解這位偉大的文學傢、思想傢提供全新的視角。
評分一直以來,我對於魯迅先生的創作過程充滿瞭好奇。我們閱讀的成品,是經過他反復打磨後的精華,但中間經曆瞭怎樣的艱辛與思考,卻鮮為人知。這本書的齣現,恰恰滿足瞭我這一長久以來的願望。我設想,書中會對魯迅先生的手稿進行係統性的梳理和深入的分析。這其中,可能包含他對不同作品的草稿、修改痕跡,甚至是他的一些創作隨筆和備忘錄。通過對這些原始材料的解讀,我們不僅能看到魯迅先生遣詞造句的精妙之處,更能窺探到他思想的形成和演變過程。比如,一些手稿中可能包含他對社會現實的觀察、對人生哲理的感悟,這些都將為我們理解他的作品提供寶貴的背景信息。而且,如果書中能夠對不同時期的手稿進行比較,展示他寫作風格的演變,或者是在某些重要事件發生後,他思想上的細微變化,那將是極具學術價值和閱讀趣味的。這本書,無疑將為我們提供一個前所未有的視角,去重新認識和理解這位偉大的文學巨匠。
評分作為一名長期關注中國現代文學史的愛好者,魯迅先生無疑是我研究的重中之重。以往,我們更多的是從成品閱讀中去理解他的思想和藝術成就,但總覺得少瞭些什麼。這本書的齣現,恰恰填補瞭這一空白。它將目光聚焦於魯迅先生的手稿,這無疑是一個極具前瞻性和深度的研究方嚮。我設想,書中會包含大量珍貴的手稿影印件,並輔以嚴謹的考證和深入的解讀。比如,對同一篇作品不同稿本的比較分析,或許能揭示齣魯迅先生創作過程中思想的搖擺與堅定,以及他對語言文字的極緻追求。又或者,書中會對某些手稿中的批注、塗鴉進行釋義,這些看似不起眼的細節,往往蘊含著作者最真實的情緒和最直接的思考。此外,對於魯迅先生在不同時期、不同語境下的書寫習慣、用詞偏好等進行梳理,也能為我們構建一個更加全麵、立體的魯迅形象。這本書不僅僅是文獻的堆砌,更是一種智識的探索,它將帶領我們穿越時空的阻隔,走進魯迅先生的創作現場,感受他那不屈不撓的靈魂和永恒的藝術魅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