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装界一代宗师,山本耀司
一部温情、坦诚的回忆录。
深度剖析造衣哲学——对女人和美裳的独到观点,对背影的迷恋,对剪裁的坚持,对快时尚的厌恶……
100个问题,揭露人生细节,还原Yohji本色。
收录多幅珍贵手稿、发布会走秀精彩瞬间,童年照片和与友人的合影。
所谓时装,是将不可言传的东西用zui直观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所以,不管多有学问的人,如果瞧不起时装艺术,这样的人我无法信任。评论家也好,建筑家也是。从穿着的衣服可以看出这个人的本质。——山本耀司
即使一根线,也要注入生命。
服装可能是人类zui后的一个手工艺文化。——山本耀司
山本耀司是世界时装界一个的存在。然而,我们在对山本耀司的解读中,先锋观念往往被放大,却忽视了他在衣服中倾注的工匠精神。
在《做衣服》中,山本耀司首次详尽地阐述了他的造衣理念和方法,他对女人和美裳的独到观点,对背影的迷恋,对剪裁的坚持,对快时尚的厌恶。山本耀司也温情回忆了他的童年、母亲,和友人。
书中还收录了对山本耀司的100个问题,披露时装大师背后的人生细节,向我们展现了一个生活中的山本耀司。
同时本书附有山本耀司珍贵的设计手稿,时装发布会的精彩瞬间,童年照片、生活与工作近照,以及与友人的合影等多幅照片。
继《我投下一枚炸弹》后,山本耀司再度袒露人生以及他的创作本质。
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时尚界的一代宗师。
在日本,他与川久保玲、三宅一生并称为“时尚界的三驾马车”。
他一直是巴黎时装周的焦点。1999年,他让伸展台的模特从婚纱中拉出鞋子、外套、帽子、捧花、手套,轰动一时。
他创立的品牌“Yohji Yamamoto”、与阿迪达斯合作的“Y-3”系列,风靡世界。
他与北野武、坂本龙一、维姆·文德斯等众多艺术家跨界合作,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然而光辉之下,不变的是对服装工匠式的执着。
他的设计除去一切不必要的装饰细节,抵抗一切媚俗的可能。
他的剪裁消解了缝纫的界限,那样细腻质朴,令人感动。
他将服装视为人类zui后的一个手工艺文化,在每一根线中注入了生命。
山本耀司,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对热爱时尚的人来说,他绝不仅仅是一个名字。
*一章 背影
巴黎时装发布会
父亲
母亲
晓星小学入学
初高中时代
大 学
就读文化服装学院
巴黎的绝望
成立公司
进军巴黎
褒贬的狂潮
维姆·文德斯
北野武
男 装
坂口安吾
音 乐
突破禁区
歌剧服装
公司破产
碧娜·鲍许
再谈母亲
活在当下
做衣服
何为美裳
第二章 百问
附录 如何做衣服
后记
纪事年表
日本服装设计界巅峰人物山本耀司四十多年设计生涯 完全记录
历年重磅访问 + 近千幅珍藏摄影作品 首度结集
山本耀司是可以在时装史上名垂千古的人,他给时装带来了全新的东西,我特别喜欢他对于时装的看法与视角。
— 阿瑟丁·阿拉亚 [Azzedine Ala?0?3a]
拥有一贯性、才能和激进的姿态,他对于所有时装设计师来讲都是楷模。
— 缪西娅·普拉达 [Miuccia Prada]
我把他当作优秀的艺术家来敬慕,在我行进的前方,他总给我全新的呼吸和力量。
— 皮娜·鲍什 [Pina Bausch]
山本耀司是个诗人。他用服装替代语言,他的创作就是剪刀的语法。
— 维姆·文德斯 [Wim Wenders]
内容简介本书呈现了山本耀司四十年设计生涯的轨迹,精选了不同时期对山本耀司的深度访谈,其中不仅涉及其对服装和设计的激进思考也包括其对时尚和社会潮流的深刻洞见。对皮娜·鲍什、维姆·文德斯等挚友的采访,更从另一个维度展现出一个独特坚定且富有创造力的山本,他对音乐的热爱以及和女儿之间微妙的父女之情都让我们看到这个潇洒男人内心深处的细腻情感。文中还通过多样化的方式记录了多场震撼人心的时装发布现场,看山本耀司如何用时装向这个世界重重的挥拳。
田口淑子,任职于日本文化出版局。1991年到2003年期间担任MR.high fashion 主编。1996 年、1997 年和2005 年到2008年,担任high fashion 主编。此前也在high fashion和《装苑》担任编辑。于2010 年退休。现在是自由编辑者。从事时尚行业的采编与报道20多年,日本德高望重的时尚意见领袖。
精彩书摘现在的我,有那么一点焦虑。
现在的我,有那么一点焦虑。
这次迸发的言论有点过激。
仅仅因为年轻就觉得在社会上应该站在优先的位置,对于不知道为何坚信如此的年轻人,
对于让他们安于现状的、不费力的、保守的日本社会,我挥出了重重的一拳。
作为时装设计师,在流行和时尚中应该起到怎样的作用,处于怎样的位置,以及他们面对着 21 世纪又会有怎样的变化,最近我对此非常有兴趣。1960 年代后半叶到 70 年代的时装,虽然逐渐式微,却是狠狠地流行过。那种衣服,就是以身体为原型,准确地做出小一号的衣服,肩宽很窄,有时候会再加上一个老气的袖子。我想继续说下去的就是,这种衣服外行也做得出来。那在这样的流行之中,时装设计师究竟承担着一种什么作用呢?常有人说,流行是从街上开始的,设计师只是追着它跑而已。这大概就是一般流行的基本要素吧。川久保玲好像在什么杂志上说过 : “简单安逸的时代实在让人厌恶,无法忍受。 ”制衣者肯定也是一样。但对于消费者来说,简单安逸的服装,应该也具有现代的意义与价值吧。
另一个我非常想说的就是,一种只有在日本发生的特殊现象。那就是 :被叫作“大小姐”的这种人,或者是靠着父母援助生活的年轻人,他们都穿着世界级的高级名牌,这是一种异常现象。从日本人本身的文化论、精神论来看,也一定会变成这个样子,我也不会用什么深奥的话来分析, 但这件事在我来看就是非常不可思议的, 是非常异常的状态。欧美的年轻人,是绝对不会穿这么昂贵的衣服的。他们能用二手店或者跳蚤市场买来的便宜衣服,把自己打扮得非常有型。大部分的衣服都只有两三千日元就能买来。我觉得这才是年轻人特有的帅气。话说回来,日本又是怎样的呢?叫嚷着名牌、名牌,甚至一路追到意大利去的也大有人在, 还有人为了买仿冒品跑去香港。 如果是过了一定年龄,也完成了育儿工作的阿姨,作为一种消遣,跑去奢侈购物什么的,也不是不能理解,但为什么年轻人也要这么做呢?我认为这是只有在日本才会发生的特殊现象。那种女孩,我不觉得她们是“女人” ,是愚蠢的小女孩。她们被宠坏了,觉得年轻就了不起,年轻就最伟大。我又年轻又貌美,你一定想约吧?她们脸上就这么写着。对于过了 25 岁的女人,就侮辱性地以“欧巴桑”称之。但这居然也被默许了。就是因为日本的男人们觉得这种小女孩是“鲜肉” ,新鲜、肉感、性感,就是可爱啊,所以才把她们哄得七荤八素,不辨方向。
日本人是这样一个人种 : 因为生活在岛国,所以相互体谅,甚至相互纵容。大家都觉得好, 而你逆着行事, 就会遭到排挤。有问题意识的人、有反抗意识的人,一定会被这种村落社会所排除在外。而被排挤在外的人中,具有果断行动的话就投奔海外。虽然我也不确定这么做到底好不好。
总之,现在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恶趣味的时代——穿着普拉达,带着爱马仕戒指,背着路易 · 威登的皮包,穿着芬迪或费拉加慕的皮鞋,全身都包裹着名牌, 开着不知道谁给她买的宝马或是保时捷。她们会读《装苑》吗?应该不会吧。她们要读时装杂志大概也是 VOGUE 或者是日本杂志里特别制作的专题《意大利名牌》 、 《世界名品》这种。全都是守旧的, 毫无疑问彻底沦为了保守派。总之, 只要装作有钱的样子就好了,这种恶趣味,在现在的日本已经弥漫成了一股难以遏制的风气,这就是病!
那么与此相对,说起来日本的时装设计师又在做些什么呢?不过是将我和川久保玲做过的 80 年代的前卫方式再重新思考一番罢了。尝试将服装弄坏,涂抹甚至剥离。放眼看看比利时和奥地利,越来越多的年轻设计师效仿安特卫普出身的德赖斯 · 范诺顿 [Dries Van Noten],他们并不制造所谓作品的服装,而是作为潮流的引领者,做出与时代合拍的、轻松的,褒义的安逸、简单的服装。
一路支撑着高级成衣的专业设计师也都说要去做高级定制,蒂埃里 · 穆勒,让 - 保罗 · 高缇耶都这么说。阿瑟丁 · 阿拉亚也是如此。
所谓高定,简而言之就是法国的国策产业,也是法国人最重视的领域所在。在它已经逐渐石化的今天,工会有所动作想要做些什么。想要反抗这种古老价值观的年轻人已经出现,但那些以前年轻过的设计师却都接受了资助打算做高定。这样的话,要领导未来时代的年轻人们,他们如果把这叫作街头的话,那么街头和设计师就会背道而驰,越来越远,产生距离。今后要如何联结现实和设计师呢?我认真地思考着。那些曾经的叛逆青年,被称为“可怕的孩子”的设计师,为什么会被改造得想要去做高级定制了呢?现在,整个世界都是保守的,华丽的服装最好卖。意大利风尚正凌驾于全球。我猜想,在这样的环境下,巴黎大概是想借复兴高定来重新夺回领导地位吧。所谓意大利时装,其实真的是很保守的。
法国的记者们, 经常把普拉达的衣服当作是恶趣味的象征代表。 我觉得,缪西娅 · 普拉达 [Miuccia Prada] 所做衣服的样式,虽然外行也能做,但在这类服装里,缪西娅确实是做得最好的。无论是细节的处理,还是剪裁、缝纫以及衣料的搭配上,都做得很好。但即便如此,我也不觉得这样的衣服能帮助将来的年轻人解决什么问题。好像经文一样,它说只要你念就能得救。说的就是那样的衣服吧。
另外,为什么日本的年轻姑娘,会有这样不可一世的姿态呢?我指的是这些 ,16 岁左右到 22 岁左右的小姑娘。要让我说, 这些女孩从高二、高三开始就已经是一副“娼妓”面孔了。受到了电视节目的影响也很大吧,也可能是那些控制日本色情业的成年人的战略吧。
在这种事情上,我的想法可能是很老土。这个年龄的“年轻” ,正该是向大人提出疑问、向自己提出疑问、向社会提出疑问、向大人们所建立的规矩提出疑问,并为之苦恼的时期才对啊。因此,这也正是该去思考、去烦恼、去阅读的时期啊。但现在完全不是这样。就只有色诱,脱了水手服 [ 校服 ] 就换上高级时装,除了名牌就是名牌。现在所谓的名牌,就是指意大利时装和某些法国的奢侈品牌吧?全都过时啦,都是老早以前的牌子呢。所以,我们这些设计师的工作就是要面向她们,把这种强烈的反对意见传递出去,不是通过语言,而是通过我们制作的服装来告诉她们,那些都太老土了,弱爆啦。我就是这么想的。同时我也强烈地感到, 在这一点上, 设计师们的能力也还远远不够。当然,这也包括我自己。
我呢,非常喜欢玩重金属和摇滚的年轻人。所谓摇滚,不就是精神本身的反抗吗?为了走学校的正统路线而勉强自己迎合,开什么玩笑,他们才不干呢。去玩摇滚,去当暴走族,这些都是反抗。所以我很喜欢这些孩子所穿的衣服。白天干着体力劳动,晚上就去玩乐队,这是我心目中“愤怒的年轻人”的形象之一。这其中也可能有一些人仅仅是外在的“摇滚”而已。不过,日本是否真的有能孕育摇滚的环境,这话且另当别论,欧洲的朋克也是因为有阶级社会的原因所以才会走上这条路,而且也很容易和毒品扯上关系。
总之日本就是实在太轻松了,太太太轻松了,干什么都不会饿死。我非常讨厌 “飞特族” [Freelance Arbeiter, 自由打工者 ] 这种说法。所谓 “飞特族” ,完完全全是社会娇惯姑息的产物。什么也不干,也有人给你饭吃。随便打个工也能把日子过下去。如此放任着年轻人的日本社会就诞生了完全不同的两类人,一种就是“ 飞特族” ,另一种就是全身名牌的有钱人家的脑残大小姐。而且最近居然还有人一开口就讨论家庭出身,或者是从什么大学毕业。这不是完全回到了过去了吗?太保守了。我为他们感到悲哀,十几岁就过着如此享乐的生活了,那以后怎么办呢?转眼之间,人就老了啊。
浮躁。我觉得“浮躁”就是这个时代的关键词。因为现在正是一个丢失了哲学和思想的时代,以前的人们会为马克思的理论而倾倒,拼命学习不同哲学家的思想和研究。姑且不论人们为此到底有多么苦恼,这年轻的苦恼该如何克服,人们有着可以成为教科书般的思想领袖。但现在没有这样的人了。失去了指引,也没有共鸣的痛苦思想。所以连自己的肉体也成了轻浮的噱头。说得夸张点,日本的年轻女孩,全都是“妓”!她们不是为生活所迫不得不为娼的女人,而是纯粹为了玩乐而为之的卖春。为什么要说它恶劣?因为日本的社会容忍了这种用年轻的魅力,偶尔来换点钱的整体氛围。因此,作为有钱人象征的时装用潮流、名牌来压垮了日本。思考关于成年人的深刻疑问,在痛苦中寻求的解决方法,那些都被认为是过时了、过气了。不单是年轻人,对于每一个人来说,今后生活中最重要的东西就这些了,这样真的好吗?自己所感到的烦恼到底是些什么?虽然我自己会思考这些疑问,但真正去直面和解决这些疑问的人都已经很少了,在色欲横流的世界里混混日子,也就渐渐淡了。
现在所有的时装学校都是以设计优先,如何踏踏实实地去做一件衣服却不会去教。这都是要经过训练与锻炼的,就连狗都是需要训练的,但日本现在的年轻人却完全缺乏锻炼,学校教育中也没有。我所说的训练是非常痛苦的,甚至会让你自问为何我要这么做。但我想大声地告诉大家,很多东西只有经过训练之后才能去了解、去发现。钢琴练习也很痛苦吧,其实这些基础的东西都是一样的。但这种痛苦,现在的人们已经无法承受了。 一旦经历了这些痛苦, 你就会获得全新的发现。现在的年轻人,对于我这一番老年人的怒言,大概已经烦死了。
我偶尔会去练练空手道,但经常是头脑中记住了动作,身子却不听使唤。相比于大脑思考,身体要更快地行动。为了达到这一点,就需要不断重复的训练与锻炼,这样才能使身体比大脑反应更快。就是这的, 说得夸张点, 请你们更信任一些经过磨难而看到、 而收获的东西吧。如果你看不到那些,那你所做的东西就还很肤浅。这也是我大声对所有《装苑》的读者,或是有志于在时装界发展的人说的。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品味好的人、会画画的人可能有几十万吧。想要成为设计师的年轻人,都打扮得非常时髦,但我觉得没这个必要。在接受训练的时候,穿脏脏的 T 恤和牛仔裤就好,套一件旧夹克每天去上学。这样的经历年轻时一定要有的。经历过这样的时期,你才可能看见新的事物,才会发现以前自己办不到的事,突然豁然开朗,一下就能做到了。这就是我最想说的。就算是用鞭子抽,我也希望年轻人能做到这一点。一般的学校教育已经是很荒谬了,但就算进入了为求职而设立的专门学校,也完全没有相关的训练与锻炼。现在的学校啊。
再回来说我自己,空手道已经练了 6 年了。这其实和钢琴课很像,就是不断地重复基础练习。一年半以前我拿到了黑带的初段,但这之后依然是每周两次做着基础的重复练习。也因此,才能做到“身体行动比大脑思考更快” 。
体育运动让我对人类拥有的潜能与潜力的厉害之处感到惊异。举个例子来说,一般的体育运动,都需要体能与力气的支持,所以也会有年龄上的极限,但是武术就没有这么回事。比如说我练的这个,身高在一米八九,体重二百斤左右的壮汉,我都能一招击倒。这就是我训练的内容。这虽是最终的目标,但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就必须和学钢琴一样,重复基础、基础。说了那么多空手道的话也不知道合不合适,但它无关年龄,而是需要把自己身体的潜能运用到极致。简而言之,一般打人的时候呢,最简单地想都会觉得是要用手。但实际上,拳击也好,空手道也罢,都并非如此。拳击靠的是后背的力量,空手道靠的是腿的内侧和脚腕的肌肉,以及腰部的扭转,都不是靠手。不是有那种玩具飞机吗,用皮筋一拉,就飞出去了那种,和那个一样。就是将身体扭转到极限,将全身的力量蓄积起来,然后在瞬间发力攻击。但到了真打架的时候人就会慌,为了不临阵慌乱,同样需要训练。
那是不是山本耀司就会去打人呢?完全不是这样的。如果真的遭遇到了不讲理的情况,被一直打,我都会忍,但他如果再一直不停这么打下去我可能就会重伤或者死掉,那种情况下我才会出手。这是在训练过程中,形而上的有趣想法。练习空手道,我感觉对于自己的生活方式并没有太大的影响。只不过真的遇到事的时候,比如在街上有人挑衅, 有人没事找事的时候, 我能够冷静面对, 不慌张。冷静地平息事端,但绝对不会认输。能冷静劝解,就是我最想要的。而其实我练空手道真正的原因,是为了拥有可以坚持长途飞行的体力……
想要轰轰烈烈生活的人, 全都离开日本去了国外。 好像不得不这么做呢。我也想脱离开日本,在另一种意义上……
世界时装日本浪潮的引领者山本耀司亲笔自传
Yohji Yamamoto是个谜,是个集东方沉稳细致的性格于一身的谜。《我投下一颗炸弹》为你揭开这个谜。让你看懂日本设计,读懂日本设计师。日本设计为何能震撼世界!?
《山本耀司:我投下一枚炸弹》揭开山本耀司对于衣饰、布料等细节的灵感构思
回忆设计大师的成长心路历程,关于设计,关于理想,关于友谊,关于家庭,关于爱情。
纪录山本耀司如何跨界合约,和坂本龙一一起玩音乐,与北野武、Wim Wender拍电影,和寺山修司创作俳句
山本耀司漫谈他所欣赏的当代设计大师:川久保铃,Jean Paul Gaultier,Azzedline Alaia,Sonia Rykiel
收录山本耀司重要设计年谱:参与华格纳歌剧服装设计、碧娜鲍许舞台服装设计、北野武电影服装设计
内含数十张山本耀司设计手稿
收录日本知名作家松冈正刚为山本耀司所写的专文《踪影的逆袭》
还有什么比穿戴得规规矩矩更让人厌烦呢?
——山本耀司
为什么叫my dear bomb,为什么叫“我投下一枚炸弹“。
山本耀司曾经形容自己是一个会在衣服里“藏炸弹“的人,这种如同孩子般的淘气和玩心,是以此为武器,对抗这个不能认同的世界。
在《山本耀司:我投下一枚炸弹》中,他在自序的后一句写道:“这,是我曾爱过的一个男人的故事。“他用一个女人去折射自己作为一性的社会义务,用一个宛若孙子的孩子去确认自己的童年,用几个记忆瞬间捕捉早逝父亲的身影,并以其遭遇表述他对战争的态度,以及对母亲的爱??在这些文字中,他向没有准备的读者投下一枚又一枚炸弹,让你明白为什么在黑色中,他是安全的,无人能及的。——《新视觉》2013.131
对于所有从事设计、趋向时尚的人来说,山本耀司代表的不仅仅是一个名字而已。当时尚界还在以西方传统的紧身衣裙展现女性曲线时,山本耀司勇于突破传统,以和服为概念出发,用垂坠、层叠与缠绕等效果,将女性曲线覆盖于中性化的服装下,创造出时尚界的日本新浪潮。他擅长运用布料及各式的黑,让传统的、用途狭窄的黑色,脱离丧礼般的印象,一跃成为时尚的化身。而他与川久保玲、三宅一生是亚洲少数能在高级时装界站稳地位的设计师,其与主流时尚背道而驰、又能引领潮流的魅力,至今不辍。
身处时尚圈数十年,无论世界潮流如何改变,山本耀司从未放弃自我,而这本唯一亲笔自传《山本耀司:我投下一枚炸弹》正继承了山本耀司这样的风格,书中完全揭开了山本耀司的人生以及他的创作本质。
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在前一部分里,山本耀司回溯了自己无父的童年,出身于战后单亲家庭的他,毫不避讳地承认受到母亲职业妇女身分的影响,认为女人性感的时刻便是工作的当下。而他因此痛恨所有为了男人打扮的女人、痛恨让女人穿着得跟娃娃一般,沦为附庸,甚至认为女人就应该穿着男人的服饰。除此之外,前一部分也谈及了中晚年突然其来的婚姻与孩子,他论及周旋于女人之间的过往,毫不隐藏地说明男人心理。为读者揭开他私生活神秘的那一面。
第二部分则以更多的篇幅谈论创作的本质。在这个篇章,山本耀司提到了如何倾听布料的声音,让布料展现自然的垂坠度,又如何判断钮扣的正确位置,以及衣领、衣褶的塑造方式。有趣的是,山本耀司提到设计师与打版师之间的微妙关系:他不对打版师描述自己的想法,避免打版师为了配合设计师,而丧失了变化的空间。
从山本耀司对于设计的种种论述,不但能够见识到其设计天分及努力的痕迹,更呼应了时尚界对于他擅于善用布料的评价。而他忠于自我及对男装与女装的想法,让本书成为从事设计与向往时尚者不可不读的作品。
在这本带有山本耀司风格的神秘黑色书籍之内,山本耀司褪去“时尚大师”的面貌,展现一个毫不隐藏、赤裸坦诚的自己,也是所有亟欲了解山本耀司者应收藏之作。
关于设计,山本耀司说:
音乐家或许会宣称:“音乐是感性的。”可是为了被大众认可,他在成名之前必须花上几年,甚至数十年的功夫磨练技巧。服装设计师也一样,在他做出自己的东西以前,也必须全面吸收基本技法。说到底,即便是一条狗同样也需要训练。在淬炼成为志高气满的艺术家以前,扎实的基础训练是不可或缺的。
关于女人,山本耀司说:
很遗憾,对于那些善用性别魅力的女人,我感受不到一点性吸引力。我觉得反感。可是在瞥见工作妇女的当儿,我会意识到一股强烈的性兴奋:她的后背,在她辛勤地踩踏缝纫机时,亦或是她的侧面,当她心无旁骛地把针别在衣服上的时候。此时的我不但崇敬之意油然而生,或许也想着要助这些在社会中求生存,努力工作的妇女们一臂之力。
关于男人,山本耀司说:
我喜欢挑惹或刺激那些不显酷、不时髦的男人,可是我不下重手。相反地,我会利用所有我们这些无用之人都会不知不觉欣赏的心理诡计。虽然女人认为不值,不过男人就是喜欢赌博、游戏这一类的东西。我占用了男人这一部份天性的便宜,将注意力放在衣服无端的附加物,诸如扣洞和口袋这种细节之上。
关于家庭,山本耀司说:
只要是小孩都有过万分可爱的时候,这弥补了他们令父母亲一辈子烦忧的缺点。我决心要让我的小孩快乐,希望的莫过于我的小孩永远不必问:“爸爸在哪里?”我被这种感情的力量,这种无法控制,且根植于人世间深处的感情的力量彻底淹没了。
虽然这个孩子是被迫怀上的,他身上却有我的一部分。这个孩子里面住着幼年时候的自己。
山本耀司(Yohji Yamamoto),1943年,出生于日本横浜。1966年,毕业于庆应大学法律系。1966年-1968年,在日本东京文化服装学院学习时装设计,获装苑奖,并得到去巴黎学习时装的奖学金。1970年回到日本,一致活跃在日本时尚界。1972年成立个人工作室,并分别于1972年及1979年创立了Y’s for women 及Y’s for men。1988年,在巴黎开设时装店。1999年,为了响应实用风潮,山本耀司让伸展台上的模特儿从婚纱中拉出鞋子、外套、帽子、捧花、手套等,成为当年时尚圈众所瞩目的焦点。2008年受到资金周转不良与金融海啸的影响,山本耀司宣布公司破产。但很快地,2009年复又崛起,除了本身“Yohji Yamamoto”的品牌之外,他与爱迪达合作的“Y-3”系列,亦成为近年的代表之一。
山本耀司是时尚界日本新浪潮的引领者,与川久保玲、三宅一生并称日本时尚界的三驾马车。同时也是八十年代闯入巴黎时装舞台的先锋派人物之一。从踏入服装设计界开始,山本耀司便一直是突破传统的。在日本的时候,他不愿意如一般设计师一样,做符合西方设计及女性化的服饰;来到巴黎发展后,他亦抛弃西方固有的紧裹的、包装女性线条的路线,转将日本和服垂坠式与缠绕式的美感添入设计中。他的设计不强调女性的线条,女装有如男装,将身体线条隐藏于布料下;男装则强调了不受拘束、前卫率性的特质。大量使用黑色亦是他的个人特色之一,于时尚界有“黑色魔术师”之称。
山本耀司的设计在不断挑战时尚界的审美标准。同时他的感情生活也非常受到瞩目,他与川久保玲长期柏拉图式的恋情,一直是媒体八卦的焦点。他与众多当代艺术大师的跨界合作也是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
我只给坏家伙做衣服。
——山本耀司
自从我穿了他的衣服之后,山本耀司这个牌子在日本黑道上变得非常流行。
——日本导演 北野武
山本耀司向后方望去。如同一个站在桥上的人,时尚让人们逆流而上,将他们的注意力急切地放在流水将要去的那个方向。山本耀司则是转向河流的下游,凝视着河水消逝的所在。比起“现在”,他更眷念“现在”不再成为“现在”的这一刻。
——日本哲学家 鹫田清一
1一个男人
凌晨3点的女人
家长日
虎鱼虾的脑
没有壳的寄居蟹
杜鹃花与死亡
贴着我的心,挨着我的胃
早晨的咖啡
2一位艺术创作者
柿子果实的故事
人生剧场
偶然串联的念珠
巴黎
黑星
摸金鱼和沙丘之旅
哼唱这一曲献给男人女人的歌
城里的游牧者
痛做了断,互不相欠
暗号
种马与创作性
年谱
残影的反击——松冈正刚
我得说,这套书的文字功力实在是令人叹为观止,那种近乎诗意的表达,将一个看似冷峻的设计师形象,描绘得极其立体和富有层次感。它没有给我们一个标准答案,反而像是一张张散落的草图,邀请读者自己去填补空白,去理解那种深植于日本文化中的“侘寂”美学是如何被他转化成一种面向全球的先锋语言的。特别是关于“破坏”这个主题的探讨,作者似乎成功地捕捉到了山本耀司身上那种既谦逊又决绝的气质——他既尊重传统工艺的精髓,又必须亲手将它们拆解重构,才能让服装真正“活”起来。这种内在的张力,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紧张感和兴奋感。我常常停下来,合上书本,盯着窗外行人匆匆忙忙的身影,琢磨着在他们那些匆忙的衣着背后,是否遗失了那种对“慢”与“真”的坚持。这本书,无疑是一次对“时尚产业”的深刻内省,它让你意识到,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于对既定舒适区的逃离。
评分我必须强调,这套书的价值在于它提供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滤镜”。它成功地捕捉到了山本耀司作品中那种标志性的、充满诗意的忧郁气质。那些关于“黑”的论述,远超出了颜色本身,它代表着一种拒绝被标签化的自由,一种对过度表达的克制,一种对生命终极虚无的深刻理解。文字像水墨画一样,在留白处蕴含了巨大的信息量,迫使读者主动参与到意义的构建中来。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具沉浸感的,仿佛你不是在阅读别人的故事,而是在共同经历一次漫长而艰辛的艺术蜕变。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颠覆”这个词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它不是盲目的破坏,而是在彻底理解规则之后,有意识地选择另一条更艰难、但也更忠于自我的道路。这对于任何一个在创作或生活中追求真实性的人来说,都是一剂强心针。
评分如果你期望读到一本教你如何画出完美版型的工具书,那可能会大失所望。然而,如果你渴望的是一场关于“创造力如何抵抗平庸”的深度对话,那么这套书绝对是你的不二之选。它更像是一系列访谈、日记碎片和设计手稿的精妙编织,呈现出一种非线性的、充满偶然性的美感,这本身就呼应了山本耀司的设计理念——不完美即是完美。我尤其欣赏其中穿插的一些对同行甚至对自我创作的尖锐批评,这种诚实度是极其罕见的,它揭示了天才背后那种永不满足的焦虑和对艺术纯粹性的执着追求。这种坦诚,让读者得以窥见,那些看似信手拈来的杰作,背后是多么巨大的精神投入和无休止的自我折磨。读完后,我甚至开始思考,我们日常生活中所做的每一个决定,是不是也在无形中,被“时尚”这种强大的文化力量所塑造和规训。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一把强有力的解剖刀。
评分这套书简直是时尚圈的一场思想风暴!阅读起来就像是跟着一位充满激情又带着几分叛逆的导师,深入山本耀司那复杂而迷人的内心世界。我尤其喜欢它那种不按常理出牌的叙事方式,没有那种教科书式的枯燥说教,而是充满了灵感和自我质疑。每一次翻页,都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巴黎或东京的工作室里,看着那些剪裁精妙的黑色布料在空气中流动,听着他关于“打破”与“重建”时尚规则的喃喃自语。它不仅仅是关于服装设计,更是关于一种生活哲学,关于如何用你的作品去挑战既有的审美体系,去对抗那种快速消费主义的洪流。那些关于材料、结构、乃至光影在衣服上产生的微妙变化的描述,细腻到让人几乎能触摸到布料的质感。它让人思考,一件衣服的真正价值,究竟是在于它被赋予的标签,还是它所承载的,那位创作者的全部信念与反抗精神。读完后,我看向衣橱里的每一件衣服,都多了一层审视的目光,不再满足于表面的光鲜亮丽。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很有品味,但真正让人沉迷的是其内容中散发出的那种冷静的、近乎哲学的思辨力量。它不只是在谈论布料和剪裁,它在谈论时间、记忆和身体在空间中的存在感。山本耀司通过他的服装,不断地向我们发问:什么是“好看”?谁来定义“美”?以及,一件衣服应该如何回应穿着者的内在情绪,而不是仅仅为了取悦旁观者的目光?这种对个体经验的强调,让我联想到了存在主义哲学中的一些核心命题。它不是那种读完后能让你立刻变得“时髦”起来的书,但它会让你变得更“清醒”,更懂得如何去拒绝那些不需要的噪音。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被书中那种对细节的执拗和对商业逻辑的疏离感所吸引,仿佛在灰暗的背景色中,被一束强光突然照射到,看到了事物的本质结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