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天堂》是書店達人、傳奇書女鍾芳玲的“書話三部麯”之二,講述作者二十多年間遨遊西方書世界的所見所聞,仿如是一部為書走天涯的記錄片,全方位展現書的知識性、趣味性與審美價值,錶達齣她對書本與文字的鍾情,對書人與書地的禮贊。此書是作者繼《書店風景》之後所寫的第二本“有關書之書”,所談不隻限於西方的書店,還包含瞭與書相關的人、事、地、物。鍾芳玲采取全景式的深度采訪、深度報道、深度刻畫,優遊穿梭在形形色色的書地之間,解讀那些具傳奇性格的書人,將“書”這個主題揮灑得淋灕盡緻,滿足瞭愛書人對書的癡迷、渴望與無邊無際的想象。
“文字是亙古的橋梁,閱讀是共通的渴望,書之所在就是天堂之所在。”
書名《書天堂》源自博爾赫斯的一句名言“我總是想象天堂將如同圖書館一般。”全書共分“書人”(BookPeople)與“書地”(BookPlaces)兩大篇。開篇第一章“高科技與古董書”,介紹瞭約翰?瓦諾剋(JohnWarnock),他不僅是網絡軟件公司AdobeSystemsInc.的創辦人,也是位古董書收藏傢,創立瞭書籍數位化公司,成為連結紙質書與電子書的橋梁。書中主題還包含老雜誌、藏書、書衣、書梯、書架、書店、古書展、圖書館、吃書節、古書拍賣、露天書園、書人老少配等。
“電影中的書店風景”一章,精彩道齣書店與電影場景的關係和聯想;“查靈歌斯路84號”細述作者與美國女作傢荷琳?漢芙(HeleneHanff)生前死後的交往與牽連,“黑膠唱片與書”不僅提到有聲書的曆史,也點齣黑膠唱片與實體書的共通處;“摩根圖書館”、“古書嘉年華”、“藍道之傢古書店”等篇章帶領讀者欣賞珍本書與手稿,例如中世紀彩繪上金的祈禱書、十五世紀印刷的古登堡《聖經》、莫紮特親筆寫的樂譜與文學傢梭羅的日記本等等;其他篇章如“隨處與書相逢”、“機場書店”、“封麵故事”、“書迷的香格裏拉”、“愛書人的金礦”等,處處都可見作者選題的巧思。一如作者所言,“書”的定義雖因時間與科技的演進而蛻變,但無論是身處西方或東方、舊世代或新世代,隻要對閱讀懷有深深的熱情與偏愛,那麼“書天堂”便會為我們而敞開。
雅好西方書籍史的書女鍾芳玲,特別由她崇敬的十九世紀末多纔多藝的英國詩人、設計師暨工藝匠威廉˙莫裏斯(WilliamMorris)的印刷作品中擷取版型設計元素,書中所使用的木刻花邊紋飾、篇章的刊頭與封麵、封底英文字體Goldentype都是莫裏斯所設計。本書由作者創意統籌編排,與另外兩本姊妹書《書店風景店》、《書店傳奇》共譜齣恢宏嘹亮的“書話三部麯”(ABookwoman’sTrilogy),在展現書之所在,不僅是一道風景、一座天堂樂園,也可以成為一則傳奇;藉由封麵的一扇扇拱門,讓我們穿越時空的長廊隧道,探訪已知或未知的大韆書世界。
【鍾芳玲】一個以讀書、訪書、說書、編書、買書、賣書、藏書、玩書、賞書、品書與寫書為工作和誌趣的女書人。雖然在颱灣大學和美國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念瞭近十年的哲學,卻在寫博士論文期間,發現自己喜愛古登堡更甚於亞裏士多德,自此棄哲學而投入與書相關的行業。
曾任齣版社總編輯、齣版顧問、書店創意總監、香港國際古書展公開顧問、大學講師等職,目前專事寫作並任書業顧問,長期在報刊上撰寫與書相關的專欄。現旅居美國舊金山,喜歡遊走世界逛書店、看書展、參觀圖書館,與東西方書人聊書、品書。著有“書話三部麯”——首部麯《書店風景》是華文世界第1本近距離描繪西方書店的專書,1997年齣版迄今,幾經大幅修訂,已有十餘個版本,該書不僅成瞭無數愛書人心目中的聖經,也引發書店書寫與書店觀光的風潮;《書天堂》多角度敘述與書相關的話題,亦廣受書迷好評,獲颱灣金鼎奬zui佳人文類圖書奬;《書店傳奇》則采集瞭非凡與平凡書店間的傳奇故事,展現不同的人生況味、趣味與品味。第四本著作《四季訪書》巧妙串連整閤人物、讀物、景物,是書女走訪文人宅、暢遊書樂園的見聞錄。
鍾芳玲她對書店的訪尋,有如文化考古般牽動人心。
——《南方都市報》
世間有太多愛書人,但像鍾芳玲這樣,將讀書、訪書、說書、編書、買書、賣書、藏書、玩書、品書與寫書,統統都變成工作和誌趣的人,恐怕找不齣第二個。
——《外灘畫報》
像愛情小說作傢擅長寫愛情、武俠小說作傢擅長寫江湖人事一樣,鍾芳玲擅長寫“書”——關於書籍、書店、作傢,和所有關於書的東西。平常讀者看的一本書,在這位“書女”眼裏,可以看齣一個大世界。
——《ReadIt悅覽》
對於很多人來說,走訪瞭幾韆傢書店,寫作瞭三本被國內書店業者視為教科書似的“書話三部麯”之後,鍾芳玲的名字是始終要和“書店”綁在一起的。
——《三聯生活周刊》
讀哲學的她,雖然選擇離開亞裏士多德,但因成天浸淫在書店、書市、書屋和書坊,她早已是“書人”中的哲學傢瞭。……我們也要感謝“書店大使”——鍾芳玲,有瞭她的指引,世界上的好書店更廣為人知。
——隱地(爾雅齣版社創辦人)
鍾芳玲能否憑一己之力挽救紙書頹勢不好說,但全球各大城市欠她幾十個億旅遊宣傳費大概倒是可以肯定的。
——《澎湃新聞》
鍾芳玲之癖、之癡心,當今華人世界的文化圈都知道的,是她天涯海角,挖根刨底的書店/書人追尋旅程。
——《非常木蘭》
Acknowledgements
2012增訂版序
2005初版序
目錄
BOOK PEOPLE
CHAPTER 1 高科技與古董書
CHAPTER 2 越陳越美麗的老雜誌
CHAPTER 3 藏書之樂
CHAPTER 4 黑膠唱片與書
CHAPTER 5 封麵故事
CHAPTER 6 書癡吃書
CHAPTER 7 百年老店造書梯
CHAPTER 8 書架與我
CHAPTER 9 圖書館之愛
CHAPTER 10 書人的魅力
CHAPTER 11 查靈歌斯路84號
BOOK PLACES
CHAPTER 12 隨處與書相逢
CHAPTER 13 機場書店
CHAPTER 14 電影中的書店風景
CHAPTER 15 古書嘉年華
CHAPTER 16 書籍拍賣的變與不變
CHAPTER 17 摩根圖書館
CHAPTER 18 藍道之傢古書店
CHAPTER 19 書迷的香格裏拉
CHAPTER 20 愛書人的金礦
後記
CHAPTER11
查靈歌斯路84號
走過上韆傢書店,總是有人問我:“哪一傢書店最讓你印象深刻?”說來可笑經常在我心頭縈繞的是一傢不存在的書店,嚴格地說,應該是一傢曾經存在卻早已消逝瞭的英國書店,我雖然拜訪過這書店所在的舊址,卻終究無緣在1970年書店歇業前親臨現場。對於這傢書店的特殊情感,並非是基於“得不到的,纔是最好”的心態,而是緣起於一本小書,一本關於這傢書店的書《查靈歌斯路84號》(84,CharingCrossRoad,又譯為《查令十字街84號》),這個彆緻的書名指的是一傢書店的地址,內容主要是由一位美國女作傢與英國書商間的往返書信所構成,在英語係的國傢裏,愛書人少有不識這本書者,它不僅被改編為電視劇、廣播劇、舞颱劇,最後還被拍成電影。
故事始於1949年10月,一位在美國紐約市掙紮的三十三歲女作傢荷琳·漢芙(HeleneHanff)在一份報紙的廣告版上讀到一則英國古書店“馬剋士與科恩書店”(Marks&Co.;,Bookseller,Co.在此指的是創辦人之一Cohen的縮寫)刊登的廣告,上麵寫著他們專營絕版書,這段文字引發瞭她的注意,並去函陳述自己是個窮作傢,卻擁有古董書的品位,信中列瞭張書單並言明每本書若在五美元內,將願意購買。
書籍已安全抵達
二十天後,荷琳接到書店寄來的幾本書及采購經理弗蘭剋·竇爾(FrankDoel)的信件。荷琳迴信一開頭就寫著:“書籍已安全抵達,史蒂文森是如此的美好,使我橘色的書架相形失色,手捧著軟羊皮封麵及奶油色的厚紙頁,我幾乎顫栗,習於美國書死白的紙頁及僵硬的紙闆封麵,我從不知道撫摸一本書竟然可以是如此的享受。”自此荷琳即越洋購書,與弗蘭剋筆交十九年,兩人的書信由冷轉熱,由疏變親,彼此的稱呼從拘謹的先生、女士演變到直喊弗蘭剋與荷琳,內容從書擴及工作、生活,最後荷琳與弗蘭剋及其傢人都建立瞭深厚情誼。
第二次世界大戰剛結束,英國的物資缺乏,糧食都采取配額限製,每個傢庭一星期僅得兩盎司的肉、一個月每人隻能分到一顆雞蛋,而對岸的美國卻是欣欣嚮榮,荷琳於是不時透過齣口公司訂購食物,轉送給書店的店員,以迴報他們的服務,有一次她甚至央求在倫敦工作的女友悄悄地在店中放瞭禮物,幾位店員則私底下偷偷地寫信給荷琳,錶達他們的謝意——因為弗蘭剋老覺得與荷琳聯絡是他個人的專屬權利。
這些人性化的溫馨情節固然是感人之處,不過真正讓愛書人對這本書傾倒的理由,在於閱讀時能強烈感受到荷琳對書籍的熱愛及獨特的見解,她的文筆流暢生動兼具辛辣與幽默感,不時又流露齣狂喜與柔情,例如當她收到一本1852年首版的約翰·亨利·紐曼(JohnHenryNewman)的《大學的理念》(TheIdeaofaUniversity)時迴信道:“‘紐曼’約一個星期前抵達,我纔剛剛迴過神來,它放在我的桌上一整天。隻要停止打字時,我總是伸手去觸摸它,並非因為它是首版,而是我從未看過一本如此美的書,擁有它讓我隱隱有一絲罪惡感。那發亮的皮革封麵與燙金以及美麗的印刷,應屬於某個英國鄉間房捨內的鬆木書房,閱讀它應該是靠在爐火旁,坐在一個舒適的紳士皮椅上。”
但當她不滿意一本書時,卻會激動地寫著:“這是勞什子的《佩皮斯日記》(Pepys'Diary)?這根本不是他的日記,而是某位好事的編輯自佩皮斯的日記中節錄齣的慘不忍睹的選集,但願這傢夥去死!”如果她覺得弗蘭剋太遲處理索求的書時,口氣也毫不留情地叫囂著:“彆隻是閑坐在那兒,快動身去找書,我真搞不懂你們的書店是怎麼經營下去的!”
弗蘭剋的筆調則一貫地從容不迫,遣辭用句溫文儒雅,典型的英國紳士作風,但是大概受到荷琳的感染吧,最後他的信中也不時閃現齣一絲風趣。兩人一來一往的機智交鋒,令所有對文字與書籍著迷的人都看得過癮,巴不得自己也有這樣的經驗。弗蘭剋的妻子娜拉(Nora)在他去世後,首次與荷琳聯絡時,就在信中坦誠錶達,她對荷琳的寫作纔華,其實是既羨慕又忌妒,因為弗蘭剋是如此喜愛閱讀她的來信。
荷琳幾次計劃要去倫敦拜訪“她的”書店及弗蘭剋一夥人,但總因籌不齣錢而作罷,1969年1月,她收到書店秘書的來信,告知弗蘭剋已於去年底因病去世。兩個人神交近二十載,卻終究不曾會麵,荷琳傷心地翻閱存放在鞋盒中的信件時,想到將這場情誼的片段齣版,以追悼那段過往的時光。在徵求娜拉的同意後,終於在次年鞦天齣版,鏇即引發一陣好評,默默無聞的荷琳·漢芙一夕間在大西洋兩岸成名。這也讓年過半百的她一償宿願,於1971年造訪瞭魂牽夢係多年的倫敦。隻不過“馬剋士與科恩書店”因老陳凋謝而於1970年底結束營業,這本書的齣版仿佛成瞭這傢書店的墓誌銘。荷琳走進殘留著空書架的店中,不禁黯然神傷許久。書店雖已消逝,但是它的地址卻因荷琳與弗蘭剋的書信集,成瞭與唐寜街10號(英國首相官邸)、貝剋街221號B座(偵探小說人物福爾摩斯在書中的虛構住址)齊名的響亮門號,牢牢地烙印在許多人的心頭。
意義何在呢?
1994年鞦天,我初訪倫敦,抵達旅店後,立刻卸下行李,接著迫不及待地直奔查靈歌斯路84號,我要那裏成為我拜訪倫敦的第一個目的地,我當然知道夢中的書店已不存在,但是心中卻篤定地揣測那地方至少應該還是傢書店。查靈歌斯路是倫敦著名的傳統書街。在書街上,且又有如此傳奇的曆史背景,肯定那兒有其他書店進駐。我私心還希望內部能保持舊有的樣貌,然而當我興衝衝地抵達建築物對麵時,卻赫然發現那是一傢唱片行。望著花花綠綠的櫥窗,頓時間我有一種被重擊的感覺:這個擁有尊貴地址的處所,怎麼可能不是一傢書店呢?失望之餘,我隻有隔街對著這傢店行注目禮,一點也提不起勁進去瞧瞧。“意義何在呢?”我在心中如此自問。
第二年春天再訪倫敦。這一迴,我倒是決意要一訪那傢唱片行。我實在很想問問店主,是否有許多書癡如我者來訪,然後又都敗興而歸。誰知抵達現場時,卻發現櫥窗上貼著結束營業的大海報,幾個負責搬運的工人正在做最後的清除。走進店中,裏麵隻見零星的存貨與空架子。這讓我聯想到荷琳近四分之一世紀前第一次踏入這個建築物時的惆悵情景。
當我落寞地準備離開時,眼角餘光卻瞥見櫃颱前散置幾本書,在空蕩蕩的店裏顯得格外突兀。走近一看,赫然發現它們竟全是荷琳·漢芙的書。當我激動地握著書時,一位名叫豪爾·吳(HowardWoo)的男士在我身邊齣現,自稱是唱片行的老闆。“你一定是荷琳·漢芙的讀者,長久以來一直都有來自世界各地的書迷造訪本店,”他這麼說著。這也解釋瞭為什麼唱片行會販售她的書。豪爾說店中原本還掛著書店舊招牌,幾天前纔被人收購,不過店外倒是有一塊紀念牌鑲嵌在牆上。他引我走齣室外,指著左上角的一個圓形銅牌,上麵鎸刻著:“查靈歌斯路84號,‘馬剋士與科恩書店’的舊址,因荷琳·漢芙的書而著名於世。”與豪爾分手前,他提議我若有機會,應該去紐約拜訪荷琳本人。我當場瞠目結舌,總以為這位感動眾多愛書人的女作傢早已作古,怎麼也沒料到她居然還活著。
初訪心儀女作傢
1996年7月,人到紐約,經過一番轉摺,終於與漢芙女士通瞭電話,並約好會晤的時間。那天我來到上城東區一棟大樓的門廳,當管理員通報不久後,一位佝僂瘦小的老婦人緩緩走齣電梯,手上叼瞭根香煙。沒錯!她,就是荷琳·漢芙。雖然年已八十,形體明顯萎縮,但是那張臉孔卻與我在書上所看到的作者照片相吻閤。
扶著舉步維艱、垂垂老矣的荷琳到對街的一傢咖啡店,一段常人隻需兩三分鍾的路程,我們花瞭近二十分鍾。在店中坐定後,她說有不少歐美的讀者來看她,但我卻是第一個來訪的颱灣讀者。當她知道我因為她的書,而興起瞭將其翻譯為中文版並已進行撰寫一本描述書店風景的書後,贊許的同時,眼光變得極為柔和,輕聲地說道她的一生因為和“馬剋士與科恩書店”結緣而有瞭意想不到的收獲:先是與店員建立友誼,弗蘭剋死後,卻因發錶瞭他們的信件而贏得讀者與評論傢的喜愛,讓在寫作生涯原本不順遂的她,重拾自尊與自信。這本書信集不僅對漢芙意義深遠,也影響瞭不少愛書人。一位美國書商因為這本書而對自己的行業更為堅定,並且將書店命名為“查靈歌斯路84號”;有些浪漫的書迷情侶,甚至相約在那個門號前初吻。
閑聊一陣後,我拿齣五本她的作品,一邊嚮她解釋因為沒有把握這次真能與她碰上麵,所以並沒有把傢中的精裝本書帶來,一時間隻能在附近書店買到幾冊她的平裝本書,兩人齊聲抱怨起平裝書欠缺質感、難以保存、封麵鬆垮、邊緣又容易摺角的毛病後,她還是很慎重地在書籍扉頁上簽名題字。每本書都寫瞭段靈巧的祝福語,娟秀流利的字跡很難與她遲緩的動作聯想在一起。我是個有特殊癖好的藏書者,對我而言,一本喜愛的書若是有作者的題獻詞,正如同被加持過的吉祥物般有價值。
再訪荷琳·漢芙
幾天後,我在另一傢書店發現兩本荷琳著的精裝書,立刻將它們買下,並且在離開紐約前與她二度碰麵。一則嚮她道彆,再則當然是要她為這兩本書“加持”。這迴她吩咐管理員讓我直接登堂入室,進到她那書裏經常描述的公寓。眼見老式的打字機、長條型的座椅兼睡床、茶幾上她嗜好的馬提尼與酒杯,一切都很熟悉。當然,書架上有來自倫敦的書,隻不過十來坪的小公寓,對於終身獨居的老作傢竟然顯得有些空曠。閑談中,荷琳簡短地接瞭通電話,掛下聽筒後,她說一位朋友每天都會打電話來查看她是否還存活著。由她的神情,我知道這不是一句玩笑話,已經八十歲的老人,身體狀況不佳,嘴角時而還不自主地留著一抹口水。但是聽她這麼說,我還是心頭一冷。我對她的印象依然停留在書中所展現的刁鑽靈活。
當她在書上題獻完畢後,我翻瞭一下,背脊更是發麻,書扉上寫著:“緻芳玲,冀望快快再來紐約,否則在她成行前,我將死去!”(ToFang-Ling-within structions to come back to NewYork soonor I'll be dead before she makes it!)她這個最後題獻,宛如預告自己的訃聞。不到半年,我的書籍齣版,而荷琳已神智不清地躺在病床上,不久即離開人世。與她交情深厚的鄰居妮娜日後對我提起,自我離去後,殘弱的荷琳數度嚮她錶示自己覺得油盡燈枯,沒有活下去的動力。她臥病後根本無法握筆,我那幾本書上的題贈應該是荷琳生前留下所能辨識的最後字跡。我總遺憾沒有在她死前親贈我的書,卻也慶幸我們能在她生命的末期交會,一同分享對書、對書店、對書寫的熱愛。
我仍舊收藏荷琳的作品,特彆是《查靈歌斯路84號》這本書,我就擁有多種英文版本,英國版、美國版、精裝本、平裝本以及舞颱劇的腳本。幾乎每到一個書店,隻要看到封麵、編排不一樣者,我就會買下。許多人不解我何以重復購買內文完全相同的書?我自揣可能是下意識中,希望經由這個搜尋、購買的過程,與離開人世的荷琳依然有所牽連。正如同她曾提過,自己以往越洋郵購的書,其實多半在美國一些書店也都能找到。她卻還是固執地嚮“馬剋士與科恩”訂書,主要是希望藉著信件與書籍的往返,與心儀的倫敦及那些未曾謀麵的朋友保持聯係。
至於中文版的翻譯,我已打算放棄瞭。在讀過數十迴她與弗蘭剋的原文書信後,我隻覺得無法用另一種語言來為他們發聲。許多時候,時間、空間、語言的相阻,所引發的並非冷淡、遺忘與隔閡,反而可能激起一股更濃烈的思念與懷舊的情感。正如同弗蘭剋之於荷琳,荷琳之於我,以及查靈歌斯路84號之於所有熱愛書店的人。(待續)
CHAPTER3
藏書之樂
對於不少書癡(特彆是收藏傢)而言,一本書的第一版(多半指的還得是第一版第一刷)象徵瞭它問世時最原始的樣貌,這通常也是作者最在意的一版。握有這麼一本書,許多讀者覺得可以更為接近作者。這種心態也促使很多人更進一步收藏書籍齣版前的校樣、打字稿、手稿等。從這些文稿中,有時的確可以察覺作傢的創作軌跡。如今多數人以電腦寫作,文章的初稿轉變為定稿的過程已無法辨識。這對書商與藏書傢來說,一則以喜,一則以憂,憂的是手稿愈來愈難尋,喜的是他們手中既有的收藏愈顯珍貴。
在藏書的世界,老版本固然好,但是如果新版本增添瞭重要的元素,一樣也可能博得愛書人青睞。例如1930年芝加哥湖畔齣版社(ChicagoLakesidePress)齣版的梅爾維爾(HermanMelville)名著《白鯨》(MobyDick),雖然距1851年首度問市已近八十年瞭,卻由於新版本是由美國當代傑齣藝術傢洛剋威爾·肯特(RockwellKent)設計版麵,並特彆創作瞭近三百幅的木刻版畫作為插圖,且僅限印一韆套,所以也成瞭梅爾維爾迷與肯特迷爭相收藏的珍品。現今在古書市場,這一套三冊的精裝本書,索價要超過一萬美金。
此外,一本書的歸屬若有淵源或典故,例如書扉上有作者本人的簽名、題贈、注釋、藏書票,或曾經為某位名人所擁有者,就算它不是第一版、書況不佳,也可能身價百倍,令人垂涎三尺。1906年一本重印的《野性的呼喚》,雖然裝訂鬆散、封麵老舊、內頁還有諸多汙漬,但因為內有傑剋·倫敦書寫給朋友的短句與簽名,定價為美金七百五十元。這本書若是少瞭他的筆跡,我想書商大概會棄之如敝屣,更沒膽子標上這個價碼。
《紅字》(TheScarletLetter)的作者霍桑(NathanielHawthorne)手邊曾有一本梅爾維爾緻贈的《白鯨》,裏麵有他的親筆簽名,並錶達他對霍桑纔華的敬意。眾所皆知的,兩人曾經發展齣極佳的友誼。文學史傢也認為《白鯨》曾受到霍桑相當的影響。這本與兩大文豪産生親密關聯的書,一度輾轉流入紐約一傢書店,被不識貨(或不小心)的店員以幾美元賤賣給一位來訪的英國作傢約翰·郡可沃特(JohnDrinkwater)。當郡可沃特在倫敦寓所與20世紀初最具影響力的美國書商羅森巴赫(A.S.W.Rosenbach)閑聊談到自己這一斬獲後,羅森巴赫開始坐立不安,他實在太想占有這本書瞭。於是開齣二十倍的價格,對方居然答應割愛,著實讓他喜齣望外。羅森巴赫曾在《書與競標者》(BooksandBidders)一書中鮮活地描述這段軼事。我每次翻閱到此時,總能想象當時他眼睛發光、心跳加速,對那本《白鯨》産生無限飢渴的模樣——特彆是我所捧讀的這本書,也有他六十年前以鋼筆題贈給友人的祝福語。(待續)
CHAPTER5
封麵故事
人要衣裝,佛要金裝。對於一本書而言,封麵就像是人的衣裝、佛的金裝一樣。雖然英文裏有句名言“Don'tjudgeabookbyitscover”(不要以封麵評斷一本書),指的是韆萬彆由皮相判定內容,也就是中文裏“不要以貌取人”的意思,然而,多數人逛書店選書、買書時,若非已經閱聽過書評、書介,或經由他人口耳相傳而尋找某本特定的書,那麼書籍的封麵往往就是吸引讀者的最重要元素瞭。也難怪齣版社除瞭絞盡腦汁想書名之外,更要韆方百計找來美術編輯,企圖為書籍設計齣最能奪人目光的封麵。
歐美書業的齣版習慣,一般都是先齣精裝本(hardcover),再齣平裝本(paperback)。而精裝本的硬殼封麵外,往往還要加上一件活動的防塵紙封套,英文名之為“dustjacket”或“dust wrapper”,颱灣齣版業俗稱為“書衣”。這件書衣,其實可視為“封麵的封麵”。不少圖書館為瞭便於在書脊貼書號及上架,經常在進書之後,就把這件書衣給丟棄瞭,這些圖書館員眼中的纍贅,卻成瞭書商們爭相收購的寶貝。因為對於挑剔龜毛的藏書傢而言,一本書若少瞭書衣,就像有缺口的瓷器,收藏價值不僅是大打摺扣,有時甚至一文不值。
我所認識的一位舊金山書商艾倫·米剋瑞特(AllanMilkerit),在因緣際會下便曾收購瞭上韆張圖書館所淘汰的書衣,有些曆史超過四五十年。艾倫最大的樂趣之一,就是為這些書衣找書,配成套之後,再以高價賣齣。多數藏書傢則沒艾倫那麼幸運。他們所麵臨的景況是,手邊有書,卻苦無書衣加蓋;有時就算有書衣,卻已麵目全非。畢竟薄薄的一張紙,很容易就會脫落、毀損。除非使用者夠細心,否則書衣被妥善保存的機率真是很低,特彆是上瞭年紀的書籍。
20世紀美國文學史上公認最著名的一張書衣,當屬菲茨傑拉爾德(F.ScottFitzgerald)於1925年齣版的經典之作《大亨小傳》(TheGreatGatsby,英文直譯應為《瞭不起的蓋茨比》)。這張書衣的正麵是一雙上瞭妝的女性眉眼,以及塗著口紅的小巧櫻唇,在一片似海洋又似天空的暗寶藍色背景襯托下,幾條細細的黑麯綫宛如被風吹散的發絲。那張沒有鼻子與輪廓的巨大臉龐,散發著某種神秘、冷漠、憂鬱又飄忽的氣息。書衣下方則是燈火通明的遊樂場,整體構圖營造齣瞭既虛幻又寫實的風格。
根據數據顯示,菲茨傑拉爾德對於《大亨小傳》的英文書名並不滿意,但卻非常喜愛書衣。他在書作完成之前,其實已經看過書衣的設計(是初稿或定稿並無定論),並將其中的意象轉換成書中文字。他曾在1924年,也就是齣書前一年,寫給斯剋裏布納齣版社(CharlesScribner'sSons)編輯馬剋斯韋爾·珀金斯(MaxwellPerkins)的一封信上焦慮地錶示:“看在老天的份上,你韆萬彆把那張替我保留的書衣讓給彆人,我可是已經把它寫進這本書中瞭!”至於菲茨傑拉爾德將它寫進何處?這圖像所指,到底是書中提到的一個畫有巨型眼睛的廢棄看闆,或是書中第四章後段裏所描繪的漂浮的女人麵孔?一直是文學史傢爭議的話題。(待續)
從威廉·莫裏斯談起
二十多年來,我有幸在英美書世界遨遊,一路上充滿瞭無限遐想、趣味與喜樂,本書二十個篇章所講述的內容,正是我在旅程中的所見、所聞與所思,主題涵蓋古董書與新科技、黑膠唱片與有聲書、老雜誌、圖書館、書店、書展、書鎮、書架、書梯、書衣……全都不脫與書相關的範疇,書名之所以取為《書天堂》,自然是源於博爾赫斯(JorgeLuisBorges,1898~1986)的那句名言“我總是想象天堂將如同圖書館一般”。
《書天堂》的繁體字與簡體字版本相繼於2004年、2005年在颱灣與大陸問世,這麼些年來,我或是與書中描繪的人事地物有更頻繁的接觸、或是有更深刻的感觸,因此有瞭這一個新的增訂版。本書不僅將首版中的一些錯誤校正,而且在多個篇章之後添加瞭後續筆記(Update),有時後續筆記比主文還要長,諸多舊圖說亦經改寫;全書比首版多約三萬字、兩百餘張圖片,增加的部分其實已可成為一冊獨立小書。以如此“奢侈”的方式修訂一本書,固然是件不劃算之事,但唯有讓新舊對照並列,纔能讓主題更豐富,並呈現曆史的軌跡。
除瞭內容的擴增,本書的一些外文譯名也與首版有所差異,主要是希望中文翻譯能更貼近原文發音。本書的封麵與版型都重新編排設計,為瞭呈現美麗書天堂,我特彆由威廉·莫裏斯(WilliamMorris)的作品中擷取設計元素。莫裏斯是十九世紀末英國作傢、畫傢、設計師、工藝匠,他為瞭復興手工藝與倡導精緻齣版,於1891年創立瞭“凱姆斯考特印刷坊”(TheKelmscottPress),短短六七年間,此印刷坊以手工印製瞭五十三部書(共六十九捲,約一萬八韆冊),書中的所有字體、版型、裝飾花邊皆由莫裏斯精心設計,內頁采用的是上好的手工紙或羊皮紙,據稱莫裏斯甚至嘗試自己調製印刷墨水,卻因質量無法達到他的嚴苛要求而放棄,最後選用瞭德國漢諾瓦公司生産的上乘濃稠墨水。
本書所使用的木刻花邊紋飾均來自莫裏斯為“凱姆斯考特印刷坊”的書所設計,二十篇文章的刊頭與封麵、封底的英文字體Goldentype也是他所設計,而他又是參照十五世紀字體設計師、印刷師NicholasJenson所設計的字體Jenson。至於本書兩大單元頁BookPeople、BookPlaces使用的木刻插圖,還是來自“凱姆斯考特印刷坊”的作品。BookPeople的插圖齣自印刷社登峰造極之作《喬叟作品集新印》(The Works of Geoffrey Chaucer:Now Newly Imprinted,1896),《喬》書的八十七幅典雅木刻插畫,由莫裏斯的終生至交愛德華·伯恩-瓊斯(EdwardBurne-Jones)設計,這本被許多人譽為十九世紀最美的一本書,是莫裏斯生前最後監製、完成的一本書。莫裏斯與伯恩-瓊斯從牛津大學讀書時就惺惺相惜,兩人在“凱姆斯考特印刷坊”閤作的成果,在書籍設計史上立下瞭新標杆。
莫裏斯對質量的講究、對完美的追求,都令人由衷摺服。每當我在英美一些古書展、圖書館特藏區逐頁翻閱“凱姆斯考特印刷坊”百年前所印製的珍品,或在網絡上欣賞到它們書頁的高分辨率影像時,總是心生虔誠,並提醒自己,如此之美蘊含瞭多少人的熱情與付齣。《書天堂》的增訂,其實就是對書本、書人、書地的再次禮贊,隻盼望讀者能因此多角度欣賞書籍的內在美與外在美,也能知曉一些有關它們的故事,更能認識其他類似莫裏斯般對書癡狂的人——寫書的人、編書的人、印書的人、賣書的人、藏書的人、說書的人、裝訂書的人、修補書的人、掃描書的人、打造書梯的人、復製書衣的人,甚至是吃書的人......就是這一大群人構築齣你我的書天堂樂園。
初版序
我的書天堂
我對童年最鮮明的印象是:一個識字不多的小女孩,在一傢擠滿大人文字書與紙筆文具的傳統書店中,時而好奇地遊走、時而蜷麯於書店的一角,似懂非懂地翻閱著書頁。由於那時傢住郊區,父母親每迴到城中辦事,我老是愛跟著,因為我知道,他們一定會把我當成一件行李般,存放在“寄物櫃”中,然後放心地離去,等事情辦完後,再將寄放的“行李”取迴。這既安全又免費的“寄物櫃”,是大街上一傢書店兼文具店,店主是與父親相識的友人。在那個年代,童書不多,現在常見的兒童繪本更是沒見過,書店內擺的,幾乎都是給大人看的書。剛上小學的我,從架上挑中一本後,就蹲坐在一個角落,開始似懂非懂的翻閱起來。
為瞭能看懂書店中更多的書,我竟然變得喜歡上學,因為在學校可以學更多的新字,二三年級後,我開始會自己買一些不加注音的大人書,這讓小小年紀的我覺得很有些成就感。另外,我特彆歡迎大小考試的到來,因為父母和我約定,每次隻要考前三名,就能領取三百至一百的零用錢,有瞭零用錢自然就能買更多的課外讀物,這個良性的循環,使得愛讀書的習慣一直跟隨著我,成瞭我生命中最珍貴的無形資産。如今想來,自己對書籍與書店的依戀,當追本溯源到幼年時期。書籍是我精神的寄托、書店成瞭我心靈的避風港,父母親當時不經意的舉動,竟然為我打造齣一座以書建構齣來的天堂樂園。
在我日後雲遊西方數十年的生涯中,因為造訪無數與書相關的人物與地方,我對書籍之愛不僅限於用心閱讀其中的內容,更擴展到以各個感官去欣賞它們因形體所呈現齣的多重風貌。如果前者可以被比擬為柏拉圖式的精神之愛,後者就可以被喻為肉體之愛;書籍的內在美與外在美對我同樣具有誘惑力。
我一方麵在意書中文字所傳遞的情境、意念與訊息,另一方麵也喜歡用眼睛去觀賞書籍的設計與裝幀、以手指去觸摸具有質感的紙頁與印刷、用鼻子去分辨古書及新書所散發的不同書香、用耳朵去傾聽經由人聲所朗誦齣的詩詞與故事。我發現在不同時空裏,存在許多和我一樣通過觸覺、視覺、嗅覺、聽覺與書交會的愛書人,有些人甚至更以味覺去品嘗書。
《書天堂》是一本“有關書本的書”(a book about books),談的是我在西方書世界中的見聞。更確切地說,這是一本“有關書人的書”(a book about book people),也是一本“有關書地的書”(a book about book places),因此書中的文章粗略分為兩大單元:Book People、Book Places。這個二分法主要是為瞭編輯與閱讀的方便,兩者並非相互排斥(exclusive),而是相互包容(inclusive)。例如《愛書人的金礦》雖然指的是北加州的內華達郡,但也是在談那裏的書人;people、places、books其實是密不可分的三位一體,而所有的bookplaces都是因bookpeople而存在。《書天堂》當然更是一本旅遊書、一部愛書人為書走天涯的紀錄片。
我原是一個孤僻、有自閉傾嚮的人,唯有與書相關的話題纔能引發我的興趣與熱情,我因此非常贊同英國十四世紀的德倫主教(BishopofDurham)理查·德伯利(RicharddeBury)在他傳世之作《書之愛》(Philobiblion)中提到的一段話:“凡是與書相關之人,無論性彆、階級、職位,都最容易敲開我們的心扉,而且獲得我們的熱情與偏愛。”
“書”的定義雖然因時間與科技的演進而改變,成長於數字時代的年輕一輩,或許迷戀電子書更甚紙本書,但無論是身處西方或東方、舊世代或新世代,無論是翱翔於書天堂或任天堂,文字是亙古的橋梁、閱讀是共通的渴望。
《書天堂》這本書,簡直就像是打開瞭我心靈的一扇新窗戶。我一直以來都對一些能夠觸及靈魂的作品情有獨鍾,而這本書,恰恰就是如此。它沒有華麗的辭藻,也沒有刻意營造的煽情,但卻用最樸實、最真摯的語言,觸動瞭我內心最深處的情感。我記得書中有一段,作者描寫瞭主人公在深夜,獨自一人坐在書桌前,藉著一盞昏黃的颱燈,翻閱一本舊書的情景。那種專注,那種沉浸,那種仿佛與世隔絕的寜靜,被作者描繪得如此真實,讓我仿佛也置身於那個場景之中,感受到瞭文字帶來的力量和慰藉。這本書最讓我驚嘆的是作者對細節的把握。他能夠將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會忽略的細節,比如光綫的變化、空氣中的味道、甚至是人物微錶情的細微之處,都描繪得栩栩如生,仿佛就發生在眼前一樣。這些細節的堆砌,並非是為瞭炫技,而是為瞭營造一種氛圍,一種獨特的、屬於這本書的氛圍,讓我們能夠更深切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和故事的意境。而且,書中的人物,他們也不是高大全的英雄,他們有自己的缺點,有自己的迷茫,但正是這種真實,讓我覺得他們如此親切,仿佛就是我們身邊熟悉的人。我會在他們的經曆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會在他們的睏惑中找到自己的答案,或者至少,是找到理解自己睏惑的另一種方式。這本書帶來的,不是短暫的閱讀快感,而是一種長久的思考,一種對生活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
評分我不得不說,《書天堂》這本書,帶給瞭我一種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它不是那種一眼就能看穿的輕鬆讀物,也不是那種需要費盡心思去解讀的晦澀作品。它就像一位老朋友,用溫和而有力的聲音,嚮我娓娓道來,卻在不經意間,觸動瞭我內心深處最隱秘的情感。我記得書中有一段,作者描寫瞭主人公在一傢塵封已久的書店裏,意外發現瞭一本泛黃的舊書。那種驚喜,那種對過往的追尋,那種人與書之間跨越時空的對話,被作者描繪得如此細膩,讓我不禁也開始迴想起自己與書的緣分,那些曾經陪伴過我的書,以及它們在我生命中留下的印記。這本書的敘事方式非常獨特,它沒有固定的綫索,也沒有明確的指嚮,而是像一條蜿蜒的小溪,在生活的小徑上自由流淌。然而,正是這種看似隨意的敘述,卻能讓我感受到一種彆樣的力量。作者對細節的捕捉極其敏銳,他能夠將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會忽略的瞬間,比如陽光的角度、空氣的味道、甚至是人物的一個眼神,都描繪得生動形象,仿佛就在眼前發生一樣。這些細節的堆砌,並不是為瞭炫技,而是為瞭營造一種氛圍,一種能夠讓人沉浸其中,忘卻時間流逝的氛圍。書中的人物,他們也不是完美的,他們有自己的缺點和迷茫,但正是因為他們的不完美,纔讓他們顯得如此真實,如此 relatable。我會在他們的故事中找到共鳴,會在他們的睏惑中找到一絲安慰,甚至是在他們的堅持中獲得前行的動力。
評分《書天堂》這本書,真的是我近期閱讀中,最讓我感到驚喜的一本。我原本以為它會是一本關於閱讀的書,或者是一個關於書店的故事,但沒想到,它所蘊含的內容,遠比我想象的要豐富和深刻得多。作者的文字,有一種特彆的魔力,它能夠輕柔地觸碰到我內心最柔軟的地方,讓我産生強烈的共鳴。我記得其中有一段,作者描寫瞭主人公在一個安靜的午後,獨自一人坐在窗邊,手中捧著一本喜歡的書,任由陽光灑在身上,享受著那份寜靜與美好。那種氛圍,那種安逸,那種與世隔絕的愜意,被作者描繪得淋灕盡緻,讓我仿佛也置身於那個場景之中,感受到瞭生命中最簡單而純粹的快樂。這本書沒有刻意去追求情節的跌宕起伏,也沒有設置懸念來吸引讀者,它更多的是一種對生活狀態的描摹,一種對內心世界的探索。然而,正是這種看似平淡的敘述,卻有著強大的感染力,它讓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思考那些我忽略瞭的美好,以及那些我曾錯過的瞬間。書中的人物,他們也不是完美的,他們有自己的煩惱和睏惑,但正是因為他們的真實,讓我覺得他們如此親切,仿佛就是我們身邊熟悉的人。我會在他們的經曆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會在他們的成長中看到自己的希望。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閱讀的快感,更是一種心靈的滋養,一種對生命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我必須承認,《書天堂》這本書,真的超齣瞭我的想象。一開始,我隻是覺得這個名字很彆緻,有點像是給熱愛閱讀的人們開的一個小玩笑,或者是一個秘密的聚集地。但當我翻開第一頁,就被那種獨特的文字風格所吸引瞭。作者的筆觸非常細膩,他能夠捕捉到生活中那些最微小的細節,並將它們放大,賦予它們特彆的意義。我記得書中有一段,描寫瞭主人公在一傢古老的咖啡館裏,聽著窗外淅淅瀝瀝的雨聲,手中握著一杯溫熱的咖啡,靜靜地看著書。那種氛圍,那種寜靜,那種仿佛時間都凝固瞭的瞬間,被作者描繪得淋灕盡緻。我仿佛也坐在那張靠窗的桌子旁,聞到瞭咖啡的香氣,聽到瞭雨點的敲擊聲,感受到瞭那種獨屬於一個人的、緩慢而美好的時光。這本書並沒有什麼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節,它更多的是一種情緒的渲染,一種對生活狀態的描摹。然而,正是這種看似平淡的敘述,卻有著強大的感染力。它讓我反思自己的生活,思考那些我忽略瞭的美好,以及那些我曾錯過的瞬間。書中的人物,他們並不是完美的,他們也有自己的煩惱和睏惑,但正是這種不完美,讓他們更加真實,也更容易讓我産生共鳴。我會在他們的經曆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會在他們的成長中看到自己的希望。作者的文字有一種治愈的力量,它不是那種強行給你灌輸某種道理,而是通過故事,通過人物,讓你自己去體會,去感悟。這本書讓我覺得,原來生活的美,就藏在那些不經意間,藏在那些微不足道的細節裏。
評分《書天堂》這本書,我必須說,它完全顛覆瞭我對“閱讀”這件事的認知。我一直認為閱讀是一種獲取知識、享受故事情節的途徑,但這本書,它讓我看到瞭閱讀的另一種可能性——一種與自己對話,一種與世界連接的方式。作者的文字,就像一種溫和的催化劑,能夠喚醒我內心深處那些沉睡已久的情感和思考。我記得書中有一段,作者描寫瞭主人公在一個寜靜的夜晚,獨自一人坐在窗邊,藉著皎潔的月光,沉浸在一本厚重的書籍中。那種專注,那種寜靜,那種仿佛整個世界都隻剩下自己和書籍的氛圍,被作者描繪得如此真實,讓我仿佛也置身於那個場景之中,感受到瞭文字帶來的溫暖和力量。這本書的敘事風格非常內斂,它沒有驚心動魄的情節,也沒有跌宕起伏的衝突,但它卻有著一種不動聲色的力量,能夠悄悄地滲透進你的內心,讓你産生深刻的思考。作者對細節的描繪極其到位,他能夠將那些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會忽略的瞬間,比如光綫的明暗變化,空氣中細微的氣味,甚至是人物微妙的情緒波動,都描繪得栩栩如生,仿佛就在眼前發生一樣。這些細節的呈現,並非是為瞭炫技,而是為瞭營造一種氛圍,一種能夠讓人深深沉浸其中,與故事中的人物一同感受生活的氛圍。書中的人物,他們也並非完美無瑕,他們有自己的缺點和掙紮,但正是因為他們的不完美,纔讓他們顯得如此真實,如此 relatable。我會在他們的故事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會在他們的迷茫中找到一絲慰藉,甚至是在他們的堅持中獲得前行的勇氣。
評分《書天堂》這本書,它就像一場不期而遇的旅行,雖然沒有目的地的明確指引,卻在每一個轉彎處都有驚喜。我最初被它吸引,純粹是因為書名帶給我的好奇感,總覺得“書天堂”這個名字背後,一定隱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故事或境界。拿到書後,我並沒有急於翻閱,而是先靜靜地端詳瞭它的封麵,那種簡約的設計,卻透著一股不羈的文藝氣息,讓我對裏麵的內容更加期待。當我真正開始閱讀時,我發現我低估瞭它的魅力。作者的文字仿佛擁有生命,它們不是靜止的符號,而是流動的溪水,是跳躍的音符,能夠輕易地撥動我內心最深處的那根弦。我常常會被書中某些句子觸動,那些看似平常的詞語組閤,卻能勾勒齣如此鮮活的畫麵,讓我仿佛能聞到陽光的味道,聽到風的低語,感受到雨滴落在臉上的冰涼。作者並沒有刻意去製造戲劇性的衝突,也沒有去描繪跌宕起伏的情節,而是將視角聚焦在生活的細枝末節,那些我們常常忽略的瞬間。然而,正是這些細微之處,卻蘊含著最深刻的哲理和最動人的情感。我記得有一段,作者描寫瞭主人公在一傢快要倒閉的小鎮書店裏,翻閱一本泛黃的舊書的場景。那些關於時間流逝、關於知識傳承、關於人與書之間跨越時空的對話,讓我讀得如癡如醉。我甚至在想,作者是如何捕捉到這些如此細膩的情感,並將它們用文字如此精準地傳達齣來的?而且,書中的人物,他們都不是完美的英雄,都有自己的軟肋和迷茫,但正是他們的真實,讓我覺得無比親切。我會在他們的故事裏找到共鳴,會在他們的成長中看到自己的希望。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是簡單的閱讀快感,而是一種心靈的滋養,一種對生命更深層次的理解。
評分天呐,我真的沒想到《書天堂》這本書會給我帶來如此巨大的衝擊!我是在一個雨天的下午,百無聊賴地翻閱朋友推薦的書單時偶然瞥見它的。當時隻是覺得名字很有意思,有點神秘,又有點像某種隱秘的學術研究,於是就抱著試試看的心態下載瞭電子版。誰知道,這一打開,就再也停不下來瞭。從我閱讀的第一個字開始,我就被它深深地吸引住瞭。作者的文字就像有一種魔力,能夠輕易地勾勒齣鮮活的畫麵,讓我仿佛置身其中,感同身受。書中描繪的世界,不是那種宏大敘事的史詩,也不是那種跌宕起伏的懸疑,而是充滿瞭生活的氣息,細微的情感,以及那些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常常被忽略的角落。我記得其中有一段,作者描寫瞭主角在一傢老書店裏漫步的情景,那細緻入微的筆觸,讓我能聞到空氣中混閤著舊紙張的黴味和淡淡的墨香,能感受到陽光透過布滿灰塵的窗戶灑在書頁上的溫暖。更重要的是,作者在描繪這些場景的同時,融入瞭主人公內心深處的獨白和思考,那些關於時間、關於記憶、關於人與書之間微妙聯係的感悟,讓我不得不停下來,反復咀嚼,甚至在深夜也難以入睡。我常常會問自己,為什麼作者能如此精準地捕捉到我內心深處的某些想法,又或者說,是這本書幫助我發現瞭那些我從未意識到的情感和思緒?這是一種非常奇妙的體驗,感覺就像找到瞭一麵鏡子,映照齣我自己的靈魂。而且,書中的人物塑造也極其成功,每一個角色都仿佛活生生地存在於我身邊,他們的喜怒哀樂,他們的迷茫與堅持,都牽動著我的心。我不再是旁觀者,而是完全沉浸在他們的故事裏,為他們的每一次跌倒而心疼,為他們的每一次進步而歡呼。這本書的文字是有溫度的,是有力量的,它不是那種追求華麗辭藻的堆砌,而是用最樸實、最真摯的語言,觸及人心最柔軟的地方。我真的迫不及待地想把這本書推薦給每一個熱愛生活、熱愛閱讀的人。
評分初見《書天堂》這本名,以為不過是又一本關於書本的閑談,或是某個文學愛好者的心路曆程。然而,當我真正翻開它,纔發現,這名字背後所承載的,遠比我最初的想象要深邃和廣闊。作者的文字,沒有那種刻意營造的華麗,也沒有冗餘的修飾,而是像一股清泉,緩緩地流淌,卻能在不經意間,滋潤乾涸的心靈。我記得書中有一段,作者描繪瞭主人公在一個陰雨綿綿的下午,獨自一人坐在咖啡館靠窗的位置,手裏捧著一杯微溫的拿鐵,看著窗外模糊的街景,思緒卻在書頁之間飄蕩。那種淡淡的憂鬱,那種對時光流逝的感悟,那種身處喧囂卻又內心寜靜的狀態,被作者刻畫得如此真實,讓我仿佛也變成瞭那個角落裏的旁觀者,共享著那份靜謐。這本書的魅力,不在於它是否提供瞭跌宕起伏的情節,或者震撼人心的哲理,而在於它能夠捕捉到生活中那些最細微、最普遍的情感,並將它們以一種極其貼近人心的方式呈現齣來。作者對細節的描繪,可謂是齣神入化。他能夠捕捉到光影的微妙變化,能夠感知空氣中微弱的氣味,甚至能夠揣摩齣人物內心深處最隱秘的情緒。這些細緻入微的描寫,並非是為瞭炫技,而是為瞭構建一種氛圍,一種能夠讓讀者完全沉浸其中,與之産生共鳴的氛圍。書中的人物,他們也不是完美的,他們有自己的缺點和迷茫,但正是因為他們的不完美,纔讓他們顯得如此真實,如此 relatable。我會在他們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會在他們的睏惑中找到一絲安慰,甚至是在他們的堅持中獲得前行的力量。
評分說實話,一開始我拿到《書天堂》這本書時,並沒有抱太高的期望。我是一個閱讀量不算小的人,接觸過各種各樣的書籍,從經典名著到暢銷小說,再到一些小眾的獨立齣版物。所以,當朋友將它推薦給我時,我隻是覺得,嗯,又一本新書。然而,事實證明,我的第一印象是錯的,而且錯得離譜。這本書帶給我的震撼,與其說是一種驚喜,不如說是一種顛覆。它不是那種能讓你驚聲尖叫的刺激,也不是那種讓你潸然淚下的煽情。它的力量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是一種慢慢滲透進你骨子裏的。我最喜歡的是作者在敘事上的那種“不經意”。很多時候,故事的發展似乎是漫無目的的,就像生活中許多沒有明確開端的片段一樣。但是,正是這種“不經意”,卻讓我感受到瞭真實。我甚至覺得,作者可能就是把我腦海中那些零散的想法、模糊的情緒,用文字捕捉瞭下來,然後一點一點地串聯起來。書中的一些細節描寫,比如對光影的捕捉,對聲音的刻畫,甚至是對空氣中細微氣味的描繪,都做得極為齣色。它們不是為瞭炫技,而是為瞭營造一種氛圍,一種獨屬於這本書的氛圍。我記得有一段,作者描寫瞭雨水打在窗戶上的聲音,那種綿密而持續的節奏,配閤著主人公內心的獨白,讓我突然覺得,所有的煩惱似乎都可以被這雨聲稀釋掉。這種共鳴感,是很多書都無法給予的。而且,書中的人物,他們都不是完美的,都有自己的缺點和掙紮,但正是因為他們的不完美,纔顯得如此真實,如此 relatable。我會在他們的經曆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會在他們的睏惑中找到自己的答案,或者至少,是找到理解自己睏惑的另一種方式。它不是那種教你“如何做”的書,而是讓你“去感受”的書。
評分我必須要說,《書天堂》這本書,給我的感覺太特彆瞭。我通常閱讀的類型比較廣泛,但這本書,它以一種極其獨特的方式,抓住瞭我的注意力。我不是被它情節的麯摺所吸引,也不是被它的故事有多麼驚險刺激,而是被它文字中那種不動聲色的力量所感染。作者的敘事風格非常冷靜,甚至是有些疏離,但他卻能在最平淡的文字中,勾勒齣極其生動的人物形象和場景。我記得有一段,作者描寫瞭主人公在一傢被遺忘的角落裏的舊書店裏,細細地撫摸著一本舊書的封麵。那種對時間的敬畏,對知識的珍藏,以及那種人與書之間跨越時空的對話,被作者寫得絲絲入扣,讓我覺得,仿佛自己也變成瞭一個沉默的旁觀者,靜靜地感受著這一切。這本書並沒有刻意去製造什麼高潮,它更多的是一種情緒的沉澱,一種對生活狀態的觀察和體悟。我常常在閱讀的時候,會不自覺地停下來,去迴味作者描繪的每一個細節,去思考那些隱藏在字裏行間的深意。書中的人物,他們都不是完美的,他們有自己的缺點和掙紮,但正是因為他們的不完美,纔讓他們顯得如此真實,如此 relatable。我會在他們的故事中看到自己的影子,會在他們的迷茫中找到一絲安慰,甚至是在他們的堅持中獲得前行的勇氣。這本書給我帶來的,不僅僅是閱讀的樂趣,更是一種心靈的洗禮,一種對生活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隔天就收到瞭,質量沒問題,快遞員派送很及時,下迴還會再來。
評分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從來沒有想到書可以這麼裝幀精美,有這麼多講究,真是開瞭眼瞭。準備以後齣去也多逛逛書店
評分關於書店的經典著作,大力推薦。
評分書不錯、還可以!
評分三部麯之一,崇敬這些愛書,愛書店的人
評分內容很不錯,漲知識瞭,精裝版很完美。
評分非常好的書,非常好的賣傢,裝幀設計很好,包裝運輸完美,值得學習和收藏!
評分書是精心選購的,真值得!京東給力。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