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根据《天然药物化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及教学大纲的规定,《天然药物化学(新世纪第三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内容主要以各类天然药物的化学成分为对象,着重介绍各重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特征、理化性质、提取分离、纯化精制以及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鉴定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结合中医药院校的特点,内容上注意突出中医药特色,体现中药及其理论。提取分离、结构鉴定的研究实例主要列举常用的、重要的中药例子。同时,针对《天然药物化学(新世纪第三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主要为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等药学类专业使用,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力求体现实用性,注意教材内容与实际工作相结合,加强了天然药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技术方面的内容,将提取分离、结构研究方法单列一章,较详细地概述了天然药物化学成分提取分离鉴定的基本方法和近年来该领域的一些新技术、新发展,并在多数章节编写了提取分离实例;各类成分代表性药物介绍涵盖执业药师资格考试指南知识点,并介绍了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中国药典》)中相应的指标成分及其检识方法。
《天然药物化学(新世纪第三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共十三章。第一章绪论,介绍天然药物化学的基本知识、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第二章介绍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结构研究方法,增加了现代提取分离的新方法、新技术以及结构修饰、生物转化方法;第三章至第十二章分别讨论各主要类型化学成分的结构特点、物理化性质、检识方法、提取分离方法,增加了代表性药物的研究实例介绍;第十三章讨论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的一般程序与方法,为开发新药打下一定的基础。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概述
一、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对象
二、天然药物化学的研究内容
三、天然药物化学的任务和意义
四、国内外天然药物化学研究进展与发展趋势
第二节 天然药物化学成分及生物合成简介
一、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类型简介
二、主要生物合成途径
第三节 生物转化研究进展
第二章 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和结构研究方法
第一节 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提取方法
一、溶剂提取法
二、水蒸气蒸馏法
三、升华法
四、现代提取方法
第二节 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分离方法
一、两相溶剂萃取法
二、结晶法
三、沉淀法
四、膜分离法
五、色谱法
六、其他分离方法
第三节 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结构测定方法
一、化合物的纯度测定
二、结构研究的一般程序
三、结构研究中常用的波谱分析方法
第四节 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结构修饰
一、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结构修饰的准则
二、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结构修饰的方法
第五节 天然药物化学成分的生物转化与代谢
一、水解反应
二、还原反应
三、氧化反应
四、结合反应
第三章 生物碱
第一节 概述
一、生物碱的含义、分布及存在形式
二、生物碱的生物活性
三、生物碱的生物合成反应
第二节 生物碱的结构与生源关系
一、鸟氨酸系生物碱
二、赖氨酸系生物碱
三、酪氨酸系生物碱
四、色氨酸系生物碱
五、邻氨基苯甲酸系生物碱
六、组氨酸系生物碱
七、氨基化作用产生的生物碱
八、甾体类生物碱
第三节 生物碱的理化性质
一、性状、旋光性、溶解性
二、碱性
三、沉淀反应
四、显色反应
第四节 生物碱的提取分离
一、总生物碱的提取
二、生物碱的分离
第五节 生物碱的检识
一、薄层色谱
二、纸色谱
三、高效液相色谱
四、气相色谱
第六节 生物碱的结构测定
一、波谱法在生物碱结构测定中的应用
二、生物碱结构研究实例
第七节 含生物碱的天然药物实例
一、麻黄
二、延胡索
三、黄连
四、洋金花
五、苦参
第四章 糖和苷类化合物
第一节 糖和苷的分类
一、糖的分类
二、苷的分类
第二节 糖和苷的理化性质
一、糖的理化性质
二、苷的理化性质
三、糖和苷的检识
第三节 苷键的裂解
一、酸水解
二、碱水解
三、酶催化水解
四、乙酰解反应
五、氧化裂解法
六、酸催化甲醇解
第四节 糖和苷的提取分离
一、糖的提取分离
二、苷的提取分离
第五节 糖和苷的结构测定
一、多糖及苷的纯度测定
二、多糖及苷的分子量测定
三、糖和苷中糖的种类和糖的数目测定
四、苷中苷元和糖、糖和糖之间连接位置的确定
五、糖与糖之间连接顺序的确定
六、苷键构型的确定
七、多糖结构研究实例
第五章 醌类化合物
第一节 醌类化合物的结构、分类与生物活性
一、苯醌类
二、萘醌类
三、菲醌类
四、蒽醌类
第二节 醌类化合物的理化性质
一、物理性质
二、化学性质
第三节 醌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一、醌类化合物的提取
二、醌类化合物的分离
三、醌类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实例
第四节 醌类化合物的检识
一、理化检识
二、色谱检识
第五节 醌类化合物的结构测定
一、紫外光谱
二、红外光谱
三、核磁共振氢谱
四、核磁共振碳谱
五、质谱
六、醌类衍生物的制备
七、醌类化合物结构研究实例
第六节 含醌类化合物的天然药物实例
一、紫草
二、丹参
三、虎杖
第六章 苯丙素类化合物
第七章 黄酮类化合物
第八章 鞣质及其他酚类
第九章 萜类和挥发油
第十章 三萜及其苷类
第十一章 甾体及其苷类
第十二章 海洋天然药物
第十三章 天然药物的研究与开发
附录 主要药用天然化合物
前言/序言
为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适应新形势下我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和中医药人才培养的需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教材办”)、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在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下,总结全国中医药行业历版教材特别是新世纪以来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建设的经验,制定了“'十三五'中医药教材改革工作方案”和“'十三五'中医药行业本科规划教材建设工作总体方案”,全面组织和规划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鉴于由全国中医药行业主管部门主持编写的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目前已出版九版,为体现其系统性和传承性,本套教材在中国中医药教育史上称为第十版。
本套教材规划过程中,教材办认真听取了教育部中医学、中药学等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相关专家的意见,结合中医药教育教学一线教师的反馈意见,加强顶层设计和组织管理,在新世纪以来三版优秀教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正本清源,突出中医药特色,弘扬中医药优势,优化知识结构,做好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衔接”的建设目标,旨在适应新时期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和教学手段变革的需要,彰显现代中医药教育理念,在继承中创新,在发展中提高,打造符合中医药教育教学规律的经典教材。
本套教材建设过程中,教材办还聘请中医学、中药学、针灸推拿学三个专业德高望重的专家组成编审专家组,请他们参与主编确定,列席编写会议和定稿会议,对编写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指导性意见,参加教材间内容统筹、审读稿件等。
本套教材具有以下特点:
1.加强顶层设计,强化中医经典地位
针对中医药人才成长的规律,正本清源,突出中医思维方式,体现中医药学科的人文特色和“读经典,做临床”的实践特点,突出中医理论在中医药教育教学和实践工作中的核心地位,与执业中医(药)师资格考试、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等工作对接,更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
2.精选编写队伍,汇集权威专家智慧
主编遴选严格按照程序进行,经过院校推荐、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专家评审、编审专家组认可后确定,确保公开、公平、公正。编委优先吸纳教学名师、学科带头人和一线优秀教师,集中了全国范围内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权威专家,确保了编写队伍的水平,体现了中医药行业规划教材的整体优势。
3.突出精品意识,完善学科知识体系
结合教学实践环节的反馈意见,精心组织编写队伍进行编写大纲和样稿的讨论,要求每门教材立足专业需求,在保持内容稳定性、先进性、适用性的基础上,根据其在整个中医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学生知识结构和课程开设时间,突出本学科的教学重点,努力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理论与实践、基础与临床的关系。
4.尝试形式创新,注重实践技能培养
为提升对学生实践技能的培养,配合高等中医药院校数字化教学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中医药教学改革,本套教材在传承历版教材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主体框架的基础上,将数字化作为重点建设目标,在中医药行业教育云平台的总体构架下,借助网络信息技术,为广大师生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广阔的互动空间。
本套教材的建设,得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的指导与大力支持,凝聚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工作者的集体智慧,体现了全国中医药行业齐心协力、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代表了全国中医药行业为“十三五”期间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所做的共同努力,谨向有关单位和个人致以衷心的感谢!希望本套教材的出版,能够对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教学的发展和中医药人才的培养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所有组织者与编写者竭尽心智,精益求精,本套教材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间,敬请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广大师生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以便今后修订和提高。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教材建设工作委员会办公室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16年6月
《现代中药研究方法与实践》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和介绍现代中药研究的关键技术、方法学以及其实践应用,为中药研究者、制药从业者以及对中药现代化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本全面、深入的参考手册。本书紧密结合当前中药研发的最新进展和国际标准,力求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帮助读者掌握从药材鉴定、有效成分提取分离,到药理活性评价、药代动力学研究,再到质量控制、新药创制等一系列核心环节。 第一部分:中药资源与鉴定 本部分重点阐述了中药资源学的基本理论和最新研究动态,强调了可持续发展在中药资源利用中的重要性。 中药资源普查与评价: 详细介绍了中药资源普查的技术方法,包括野外调查、标本采集、生境评价以及资源量估算等。探讨了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略,如人工栽培、仿野生种植、濒危物种保护等,并分析了不同地区中药材资源的分布特点和区位优势。 中药材的植物学和药材学鉴定: 深入讲解了利用植物学特征(如形态学、解剖学、细胞学)和药材学特征(如性状、显微特征、粉末特征)对中药材进行准确鉴定的方法。特别强调了利用DNA条形码技术、ITS序列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手段辅助鉴定,以克服传统鉴定方法的局限性,提高鉴定准确性和效率。 中药材的化学成分鉴定: 介绍了常用的中药化学成分鉴定技术,包括薄层色谱(TLC)、高效液相色谱(HPLC)、气相色谱(GC)、质谱(MS)等。详细阐述了如何通过联用技术(如LC-MS/MS, GC-MS)实现复杂体系中化合物的定性与定量分析,并介绍了各种色谱分离技术在天然产物分离中的应用。 第二部分: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分离与结构确证 本部分聚焦于中药有效成分的获取和鉴定,是中药化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技术: 全面介绍了各种传统和现代提取技术,包括水提、醇提、溶剂提取、超声提取、微波提取、超临界流体提取(SFE)以及酶法提取等。分析了不同提取方法的原理、优缺点、适用范围和工艺参数优化策略,旨在提高提取效率和选择性,最大化目标成分的得率。 中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技术: 详细阐述了各类色谱分离技术在复杂中药体系中的应用,包括柱层析(如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离子交换柱层析)、高效液相色谱(HPLC)、制备型HPLC(Prep-HPLC)、高速逆流色谱(HSCCC)等。分析了不同分离介质的选择、流动相的优化以及梯度洗脱策略,以实现目标化合物的高效分离和纯化。 天然产物的结构确证: 深入讲解了利用现代谱学技术进行天然产物结构确证的方法,包括紫外-可见光谱(UV-Vis)、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波谱(NMR,包括¹H NMR, ¹³C NMR, COSY, HSQC, HMBC等二维NMR技术)、质谱(MS,包括EI-MS, ESI-MS, MALDI-TOF MS等)以及X射线单晶衍射等。重点在于如何综合运用这些谱学信息,解析化合物的分子式、官能团、连接方式以及立体化学构型。 第三部分:中药药理活性研究 本部分着重于评价中药的生物学效应,为中药的临床应用和新药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中药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探讨了如何通过“成分-靶点-效应”的思路,寻找与特定药效相关的活性成分。结合体外活性筛选和体内药效评价,揭示中药发挥疗效的关键化学成分及其作用机制。 中药药理活性评价方法: 全面介绍了各类体外药理活性评价模型和技术,涵盖抗氧化、抗炎、抗菌、抗病毒、抗肿瘤、免疫调节、神经保护、心血管保护等广泛领域。详细介绍了细胞模型、酶活性测定、荧光探针技术、流式细胞术等常用方法。 中药体内药效学研究: 介绍了动物模型的建立、疾病的诱导以及药效评价指标的设定。重点阐述了如何通过动物模型观察药物的治疗效果,评价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深入探讨了药物作用的分子机制,如信号通路激活、基因表达调控等。 中药复方的整体评价: 强调了复方研究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介绍了基于“网络药理学”等现代研究理念,解析复方配伍优势和协同增效机制,探究复方整体的辨证论治规律。 第四部分:中药药代动力学与生物利用度研究 本部分关注中药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以及影响其疗效的因素。 中药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ADME)研究: 详细介绍了测定中药成分在生物样品(血浆、尿液、组织)中浓度的方法,如HPLC-UV, LC-MS/MS等。探讨了影响中药成分吸收的因素(如肠道通透性、脂溶性、pH值等),以及体内代谢转化途径(如氧化、还原、水解、结合等)和主要代谢产物。 生物利用度研究: 阐述了生物利用度的概念和测定方法,重点分析了影响中药生物利用度的关键因素,如剂型、给药途径、首过效应等。探讨了提高中药生物利用度的策略,如微粒化、纳米化、脂质体载药、固体分散体等。 药效物质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强调了研究关键活性成分的ADME规律对于理解其药效至关重要。分析了部分活性成分在体内的归宿,以及与其他成分之间的相互作用如何影响其生物活性。 第五部分:中药质量控制与标准研究 本部分是确保中药安全有效、质量可控的关键环节。 中药的质量评价体系: 介绍了中药质量评价的“四气、五味、归经、功效”等传统理论,并将其与现代质量控制方法相结合。 中药的鉴别方法: 详细介绍了包括性状、显微、薄层色谱、高效液相色谱、气相色谱、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红外光谱法等在内的多种中药鉴别方法。 中药的含量测定: 重点介绍了各种定量分析技术在测定中药中特定成分(如总黄酮、总皂苷、挥发油等)或特征性成分含量中的应用,包括HPLC法、GC法、UV-Vis法等。 中药的杂质研究: 阐述了中药中可能存在的各类杂质,如农药残留、重金属、霉菌毒素、溶剂残留等,以及相关的检测方法和限量标准。 中药的整体质量控制: 介绍了从原料药材到成药的质量控制全程管理,包括标准物质的制备与标定、质量标准的研究与制定、质量控制方法的开发与验证等。特别强调了中药指纹图谱在保证中药质量一致性方面的作用。 第六部分:中药新药创制与应用 本部分将前述研究成果整合,聚焦于中药新药的研发流程与未来发展。 中药新药研发的策略与流程: 详细介绍了从中药现代化研究、发现新的活性成分、初步药理活性筛选,到药效学、药代动力学、毒理学评价,再到临床前研究、临床试验以及新药注册申报的全过程。 基于系统生物学和大数据在中药研发中的应用: 探讨了如何运用系统生物学、网络药理学、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加速中药新药的发现过程,解析复方作用机制,预测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 中药新剂型研究: 介绍了微纳米技术、靶向递送系统、缓控释技术等在改善中药生物利用度、提高疗效、降低毒副作用方面的应用,如脂质体、纳米粒、微球等新型制剂的开发。 中药不良反应监测与评价: 探讨了中药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监测方法和评价体系,以及如何在使用中规范化管理,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本书在内容组织上力求逻辑严谨,循序渐进,从基础理论到实践操作,层层深入。在写作风格上,力求语言通俗易懂,但又不失科学的严谨性,避免过于学术化的术语,同时也不回避必要的技术细节。本书的编写得到了众多领域专家的支持与指导,充分汲取了近年来中药研究的最新成果和学术动态。 我们希望通过本书的出版,能够为推动中药研究的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贡献一份力量,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提供有力支撑。本书适合高等院校中药学、药学、药物制剂、天然药物化学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研究生及教师阅读,同时也适用于从事中药研发、生产、质量控制、临床用药等相关工作的科研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