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古希腊文明和西方思维模式的经世之作。这是一本需要反复阅读才能悟出深韵的哲学经典,以富有思辩的语言,探讨“作为存在的存在”这样极富哲理性的问题。
《形而上学》由亚里士多德的学生根据笔记整理而成,它叙述了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体系,是奠定西方思想传统的重要著作之一,成为许多西方哲学家获取灵感的源泉。书中用富有思辩性的语言,探讨了“世界本体、万事万物存在的实质本源”这样极富哲理性的问题。读完此书,你的思考一定会变得更深刻、更透彻。
亚里士多德(前384年—前322年),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大帝的老师,与柏拉图、苏格拉底一起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哲学家和科学家,他几乎对每个学科都有涉猎并做出了贡献。代表作品有《形而上学》《工具论》《物理学》《伦理学》《政治学》等。
Part 1 哲学探究与问题
“智慧”概述
哲理学术探究
早期哲学理论
早期哲学家的研究
两个学派的理论
柏拉图哲学
众多理论的探究
理论中的问题
意式和通式
Part 2 哲学与真理
哲学是真理的知识
事物的原因
学科方法的区别
Part 3 原因研究之问题解答
关于原因的种种问题
问题之解答
Part 4 哲学相关问题的解析
“实是”的研究是门学术
本体概述
矛盾律的起源
矛盾律的定义
对感觉观察来认识事物的理论的辩驳
不是所有事物都能被证明
间体在相反描述中的定限
Part 5 本体论的重要词语
“原”的含义
“因”的含义及种类
“元素”的含义及组成
本性的含义
“必须”(必然)的含义
“一”的含义
关于“是”的理解
本体的含义
“同”、“别”、“异”的含义及用法
“相反”的含义及用法
“先于”和“后于”
潜能的含义
量的含义
“质”的含义
“关系”的各种情况
“完全”的含义
“限”的含义
“由彼”的含义
“安排”的含义
“有”的含义
“禀赋”的含义
“缺失”的含义
“持有”的含义
“所从来”的含义
“部分”的含义
“全”的含义
“剪裁”的含义和使用
“科属”的用法
“假”的含义和使用
“属性”的含义
Part 6 哲学范围和学术分类
神学应该是第一学术
偶然属性的内容
事情的必然和偶然的联系
从想法而来的事物离合的真假
Part 7 本体问题的研究
本体含义的分析
本体是什么
本体应用的对象
关于怎是的研究
怎是和本体的关系
事物与其怎是的异同
创生的事物
综合实体论
本体特性
“公式”及“定义”之整体和部分
有关“定义”和“公式”相关问题之讨论
分类法而来的“定义”
本体探讨
意式的漏洞·
综合实体与“公式”
本体为潜在物?
本体之貌
Part 8 物质和形式
本体之总结
物质是潜在本体
组合本体
物质本体
另一些疑难
以前说过的一些疑难
Part 9 潜能与实现
所谓“潜能”
理知公式
动变的“能”
可能即非不可能
潜能的实现
实现是什么
定义潜在
先于
实现的价值
“是”与“非是”
Part 10 事物之对反
何为“一”
元一的本体
相同、相别、相反
相异中的对成和对反
事物的相对
“一和多”的问题
相对之间体
“于种有别”
品种差异
非品种之别
Part 11 真正的研究
智慧的学术
智慧学术研究对象
不同科属的同一学术
哲学的学术分支
“是”与“不是”不并存
人为万物之计量?
学术的目的
实是的偶然性
潜在、实现、动变
无尽
主、被动动变
运动
Part 12 物质本体
本体的研究
变化
物质与通式
事物的要素
独立本体
三类本体
极因
本体的数量
理性
至善本性
Part 13 探究事物内部
永恒本体
可感知之外的对象
属性
数理对象
通式于事物
意式
单位的相通
数的差异
串联与接触
普遍本体和个别本体
Part 14 论数
对反
永恒事物之要素
意式数和数学数
美与善的问题
善为第一原理
数与列数
开始的时候,哲学家们大都认为物质的本性才是万物唯一的真理。万物无论从哪儿开始,从哪儿结束,属性无论怎么变化,本体都是不会变化的,这样的本体,他们称为元素,并认为元素就是万物的原理,所以他们认为,就算是万物消失了,其实并没有消失,其本源毕竟是万古常在的,比如说苏格拉底长得好看,并且很文明,但是美貌和文明是会变化的,最后会消失的,而苏格拉底这个人是常在永存的。
正因为如此,他们就说万事万物无论生死,无论存在还是毁灭,其实都是存在的,因为组成事物的元素——无论是一种还是几种,在万物循环中,都是不变的。
但是他们对于这些原理是什么,是由什么组成的,看法想法并不一致,这类学说的创始者泰勒斯就说过“水是万物之源”(就因为这种理由,他宣称,大地是在水上的),他之所以这么认为,可能就是因为他看到了这些现象:种子需要水来滋润,所有的事物都需要滋润,而水是滋润之源。他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看法,那就是湿润生热,而由湿润来保持热度(这就是所见到的事实,就是万物的原理)。
有些人认为,那些去世已久的古哲,在他们诸多的记录中,也有类似的记载:比如他们认为海神奥启安与德修斯为创世的父母,而且在叙述中,诸神往往都是指水为誓,并将之称为“斯德赫”。对于事物来说,往往最古老的也是最受尊敬的,而大家所指向用来发誓的,也应该是最为神圣的事物。对于这种关于自然的说法,我们难以论定究竟从何时开始,但是我们可以确定,泰勒斯曾这样确定了世界第一原因。一般都不把希波的说法列入这一学派,因为希波的思想太杂太碎。
而阿那克西米尼和第欧根尼认为气是最先的,比水还要早,是万物的本源;不过梅大邦丁的希巴索和爱非斯的赫拉克利特却认为火是万物本源;恩培多克勒认为四元素是万物初始(土,水,气,火),他认为这四种元素,无论形态如何,无论多少,都是万物的组成,他们本身永恒不变,古今长存。
克拉左美奈的阿那克萨哥拉,这个人虽然比恩培多克勒年纪大,但在学术上却比恩氏要晚,他的看法是,万物以数字为本源(但不是一,也不是四),他认为万物的各个组成部分合在一起为生,散了之后为灭,万物就像水火一样,由相似的微分所组成,所以所谓的生灭就是许多微分的聚散,而各个微分则是永恒存在的。
这一节所讲的希腊学说中以水、火、土、气为四种元素,就是印度古教婆罗门所列举的“四大”。中国早期的佛学把这“四大”翻译为“水、火、地、气”。希腊学者认为“四大”为实体,和印度佛教所说的“四大皆空”是不同的。而与中国的五行相较,希腊人把金并入了水中,因为金属可以熔为液体,又将木列入火元素中,另立了气(风)这一元素。
以这些事实来看,人们只是将万物的本因归结为物质,但是随着学术的不断进步,大家又有了新的境界,他们也不得不开始对这些主体做新的研究。就算是万物真的由一种或几种元素所组成,不断演变、生灭进而组成宇宙万物,但是这种生灭从何开始,这其中的原因又是如何呢?这些物质的自身是不能自己来演变的,比如木头和青铜都不能自己来变化,木头不能自己变成床,青铜不能自己变成雕像,那么这些演变的原因就是有另一种事物在干涉。这个事物就是我们所说的第二种原因——动因。当初那些做出探索的人们,说宇宙的“底层”只有一种原因,还颇为自得,而有一些人虽然已经对第二原因产生考虑,但是却没有找到,所以还在坚持全宇宙的成坏在于不变的“元一”;其他的说法也是这样(这种最开始的信念,是所有初期哲学家共同的思想)。这就是他们共同所持有的观点。所有坚持宇宙为元一这种观点的人,除了巴门尼德以外,都没有能找到另一种原因,巴门尼德也只是说在某种含义上,原因不仅有一,还可能有二。而那些坚持多元素说法的人,就比较有可能涉及这第二原因,他们把冷热,土木都当作元素,他们就认为火是动态的,但是水、土等就是被动的。
评价三: 坦白说,这本书的价值更多体现在其对文本细致入微的“考据”上,而非面向大众的“普及”。作者的笔触非常学术化,充满了对希腊词汇的词源学分析,以及对不同版本手稿差异的比较。这对于追求学术严谨性的读者来说或许是福音,但对于我这种希望快速把握亚里士多德哲学体系内在逻辑的人来说,无疑是冗余的负担。我宁愿花时间理解“潜能”与“实现”这对范畴如何在亚里士多德的宇宙论中运作,也不想深究某个希腊动词在不同时态下的细微差别。书中充斥着大量的脚注,每一个脚注都像是一个小型的独立论文,虽然内容扎实,但频繁地将视线从主文本抽离,极大地破坏了阅读的沉浸感和节奏感。它给我的感觉是,作者在努力地向我们证明他做了多少研究工作,而不是真正致力于让我们“读懂”亚里士多德,这其中的侧重点显然是跑偏了。如果把这本书比作一道菜,它无疑是用料上乘,但烹饪手法过于复杂,火候掌控也不够均衡,最终端上桌的成品,对于普通食客来说,可能过于生涩难懂。
评分评价一: 这本书的开篇就如同走进一座古老的迷宫,文字本身仿佛带着一种沉重的历史感,初读起来确实有些让人望而生畏。作者似乎完全没有照顾到“初学者”的感受,上来就是对概念的深挖,每一个名词、每一个论证都要求读者具备极高的逻辑耐性和对古希腊哲学的基本背景知识。我花了大量时间在查阅各种注释和背景资料上,否则很多段落读起来简直像天书。举个例子,书中对“实体”(Substance)的探讨,并非像现代科学那样给出一个清晰的定义,而是通过一系列排他性的论述和层层递进的辩证过程来逼近那个概念,这种方式极其考验读者的心性。我能感受到作者的学识深厚,他试图在不失原作精髓的前提下进行阐释,但这种“忠实”反而成了阻碍。它更像是一份为专业研究者准备的详尽研读笔记,而非真正意义上的“入门指南”。阅读过程中,我时常需要停下来,对照着手边的其他导读材料,才能勉强跟上作者的思路,那感觉就像是试图用一把生锈的钥匙去开启一扇极其精密的古老锁具。对于只想了解亚里士多德思想梗概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次艰难的攀登,而不是轻松的漫步。
评分评价五: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极其反直觉。字体选择偏小,行间距也比较紧凑,这使得即便是相对清晰的段落,在长时间阅读后也会造成视觉疲劳。更令人抓狂的是,书中似乎缺乏一个清晰的“概念索引”或者“术语表”。对于亚里士多德哲学中那些相互关联又相互区别的核心词汇,比如“潜能”、“现实”、“本质”、“偶性”等,读者需要不断地在书中前后翻找作者之前对这些词汇的定义,才能确保当前阅读的准确性。一本好的入门书,应当像地图一样,清晰地标出所有主要地标及其相互关系,但这本著作更像是一份充满手写批注的羊皮卷,虽然充满了历史的韵味,却极大地增加了导航的难度。我不得不承认,作者的专业性毋庸置疑,但如果目标是让一个对哲学知之甚少的人能“读懂”并爱上这个领域,那么这本书的呈现方式无疑是失败的,它更像是一座需要专业向导才能攀登的高峰,而不是平易近人的山丘。
评分评价四: 这本书的论证方式,恕我直言,与其说是“解读”,不如说是“重构”,而且是建立在一个非常强烈的个人化滤镜之上的重构。作者似乎对某些现代哲学流派抱有极大的偏好,并试图将亚里士多德的某些论述强行纳入这些现代框架中进行“解释”。例如,在讨论“不变的第一推动者”时,书中花了大篇幅去比附现代物理学中的某些理论模型,这种做法虽然在某些瞬间带来了“啊,原来如此”的共鸣,但很快,我就意识到这种类比的危险性——它掩盖了亚里士多德思想本身的时代局限性和特有语境。这种“过度解释”让原本厚重的形而上学变得轻薄和扁平化。我总感觉作者没有真正放低姿态去倾听亚里士多德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到底想要解决什么问题,而是急于用二十一世纪的工具去改造这位古希腊巨匠。因此,读完之后,我反而对“原著”本身产生了更多的困惑:究竟哪些是亚里士多德的本意,哪些是这位作者的“优化版本”?这种模糊感,恰恰是入门读物最应该避免的。
评分评价二: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有一种令人不安的跳跃性,它似乎总是在两个极端之间摇摆:要么是过度简化,用现代的、看似清晰的术语强行套入亚里士多德的框架,让人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简单”的错觉;要么就是突然跳跃到晦涩的原文语境分析,让读者再次迷失在复杂的术语变迁之中。我尤其不喜欢它在处理“四因说”时的那种含糊其辞。明明是西方哲学史上最著名的理论之一,但在书中却被处理得轻描淡写,似乎作者觉得读者已经内化了这些知识,无需赘述。这种处理方式让我的阅读体验充满了挫败感。我期待的是一种“引导者”的角色,带着我一步步揭开面纱,而不是一个“讲解员”,只是在我面前展示一堆已经拆解的零件,却不告诉我最终的组装图在哪里。这本书的结构感很弱,章节之间的过渡衔接生硬,仿佛是把不同时期、不同深度的阅读笔记拼凑在了一起。读完一章,我往往需要花上不少时间整理思绪,回顾刚才读到的内容是否真的构成了对某个核心概念的完整理解,遗憾的是,大部分时候都是碎片化的认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