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美国中国学界在道教方面研究成果颇丰,吉瑞德教授的《早期道教中的混沌神话及其象征意义》是一部深化道教研究的杰作。最初于1983年由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08年三木出版社再版。这本专著从比较宗教史的角度出发,调查研究了中国道教的一些早期经典文献,如《道德经》《庄子》《淮南子》等,发现“混沌”作为道教的母题之一,其神话的寓意带有救赎的性质,将“道”在宇宙、社会及个人生活等方面的作用比作基督教神学中的“永续受造”,而“混沌”,这种原初的形态和法则, 对“道”的理念和实践具有根本意义。
吉瑞德教授认为,解读古代中国传统及相关文本要有跨学科多角度的视域。此前,西方汉学界通行的观点是把《道德经》《庄子》等仅作为“哲学”或思想上的著述,没有宗教方面的意义,也与后来的宗教传统无关。吉瑞德教授的这本专著让人耳目一新。尽管有些提法还有争议性,其独特的探索和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道教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及意义。
本书从比较宗教史的角度出发,调查研究了中国道教的一些早期经典文献,如《道德经》《庄子》《淮南子》等,发现“混沌”作为道教的母题之一,其神话的寓意带有救赎的性质,将“道”在宇宙、社会及个人生活等方面的作用比作基督教神学中的“永续受造”,而“混沌”,这种原初的形态和法则,对“道”的理念和实践具有根本意义。尽管书中有些提法还有争议性,其独特的探索和发现对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道教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及意义。
诺曼·吉瑞德(Norman J. Girardot),1943年生,原为圣玛利亚大学神学系教授,现任美国理海大学宗教研究所杰出教授;国际知名哲学、艺术学、宗教学学者,曾任国际比较史学杂志《宗教史》编辑。一直致力于中国宗教传统尤其是道教的研究与教学。其他研究领域包括流行宗教运动,中国思想史,比较宗教学,宗教与非主流艺术的关系等。撰写、评介、编辑及翻译相关著作多部,其中《道教与生态:宇宙景观的内在之道》(2001,主编)及《朝觐东方:理雅各评传》(2002,独著,此书获得美国费正清汉学研究奖,美国宗教学优秀奖)已译成中文与广大中国读者见面。
译者简介:蔡觉敏,女,北京大学古代文学博士,天津外国语大学副教授。发表论文有《〈水浒传〉与道家道教》、《生命困局、思想与文学的相近与不同——庄子与屈原异同浅论》等论文几十篇,与人合作编辑《道家道教与湖南》一书,著有《<庄骚比较论>》。后蒙陈霞老师、朱越利老师,引入西方道教学研究领域。
1.我宁愿相信庄子和米尔恰·伊利亚德都会为我这异乎寻常的行为感到高兴……我想我仍在寻求为不断发展的道教神话及其意义提供一种全球化视角。
——吉瑞德《早期道教中的神话和内涵:“混沌”的命题》三木版前言(2009年版)
2.在从事道教教学十六年之后,这本里程碑式的著作仍使我受到很大启发,它在深度和准确性方面都超过了井筒俊彦的《苏非主义和道教》(1967)。作者并没有夸大庄子教化的萨满式起源。相反,他以极宽广的世界视角坚持并具化了道家的整体观,虽然通篇并未使用“整体论”这个词。作者融合了人类学、艺术、文学、历史、心理学、宗教和哲学,尤其借用了刘易斯·卡罗尔的“Humpty-Dumpty”,类似混沌的蛋形人。
——王煜,香港中文大学,《通报》(1987)
3.吉瑞德的这本书是一场诠释训练,结合了一系列的学科和理论来寻获早期道教意义及连续性的蛛丝马迹……此书才思敏捷,机智诙谐,笔触大胆又通常富于洞见。虽然关于其“混沌母题的救赎性假设”的细节论证并不都令人信服,整体的结构是非常有说服力的。读完这本书混沌母题的形象和结构透过道教的早期文本开始明晰起来。可以这样说,吉瑞德重新点亮了早期道教的精神火花;曾经在暗处的东西到了明处。吉瑞德的标志性贡献是凸显了早期道教的宗教之源、之维。
——朱蒂斯·贝尔林,印第安那大学,《美国宗教学会学报》(1986)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精妙,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神话,而是以一个清晰的问题为导向,层层剥茧。它似乎在不断地问:“早期的人们是如何理解‘开始’这个概念的?”然后,通过对不同神话要素的解构与重组,给出了一个基于道家思想的回答。作者的行文风格非常沉稳,不哗众取宠,但其论述的力量感却不容忽视。例如,在分析某些与水和地母崇拜相关的神话时,他巧妙地结合了地理环境的影响,使得神话的诞生显得顺理成章,而非凭空臆造。这本书成功地架起了一座沟通现代读者与先秦、汉初思想世界的桥梁。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神话”的书,更是一本关于“思维方式”的书。读毕,你会对“道”这个概念在早期是如何被感知和表达的,形成一个更为立体和复杂的认识框架。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本身就散发着一种古朴而神秘的气息,墨色的封面配上烫金的古体字,让人一上手就感觉仿佛穿越回了那个充满神话与哲思的时代。内容上,它深入探讨了中国古代宇宙起源观中那些流光溢彩的“混沌”叙事。作者似乎非常擅长将晦涩难懂的道家典籍进行现代化解读,使得那些关于“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的论述,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哲学口号,而是活生生的、充满生命力的原始意象。特别是关于“浑沌”形象的描绘,从早期的动物形貌到后来的虚无概念,其演变脉络梳理得极其清晰,让人不禁沉思,在人类认知尚未完全定型之时,他们是如何通过这些原始的意象来安放对未知世界的敬畏与探索的。对于任何对中国哲学史、宗教起源或者神话学感兴趣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非常值得深入研读的文本,它提供了一个看待早期道家思想的全新且富有深度的视角,让人回味无穷。
评分阅读这本关于早期道教神话的书籍,我最大的感受是作者在考据上的严谨与视野的广阔。他不仅仅停留在文本的字面意义上,而是将这些神话置于更宏大的文化背景中去审视。比如,书中对于“盘古开天辟地”这个经典叙事的不同版本进行了细致的比对,从中发掘出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对“创世”这一永恒母题的不同理解侧重。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那些跨学科内容时的游刃有余,他能熟练地引用考古发现、民族志资料,来佐证某些神话符号的实际流传情况。这种多维度、立体的分析方法,使得原本单一的神话故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不再是僵硬的历史陈述,而是一部流动的、不断被塑造的文化记忆。对于那些期待一气呵成、简单明了结论的读者来说,这本书可能会略显“复杂”,因为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思辨能力,去跟随作者一起挖掘历史的褶皱,但这种挑战绝对是值得的。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需要沉下心来的,它不是那种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快速翻阅的读物。每一次翻开,都需要我重新调动起对古代汉语和早期哲学概念的理解能力。不过,一旦进入状态,那种收获感是巨大的。作者对于早期文本的引用非常到位,很多引文本身就极具画面感和冲击力,他没有过度解读,而是让文本的声音自己说话,通过精妙的注释和旁白,将这些古老的智慧呈现在我们面前。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天地未分之前”那种纯粹而又充满无限可能的描述,它触及了人类对起源最深层的追问。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让“神话”重新获得了它应有的哲学重量,提醒我们,在理性和科学占据主导地位的今天,这些看似原始的混沌叙事,依然蕴含着关于存在本质的深刻洞见。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是一种奇妙的平衡——既有学术著作应有的精确和审慎,又不失一种文学叙事的流畅与魅力。它避开了那种枯燥乏味的教条式说教,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论证,引导读者进入到早期道教构建世界的逻辑框架中。其中关于“象征意义”的探讨,是我觉得全书的亮点之一。作者没有把神话符号看作是孤立的符号,而是将它们串联起来,构建了一套完整的早期生命哲学。比如,如何从对“气”的原始理解,推导出后来对“修炼”和“长生”的追求,这个链条被梳理得环环相扣,逻辑性极强。读完之后,你不会仅仅是记住了几个神话故事,更重要的是,你学会了一种理解古代中国人精神世界运作方式的底层逻辑。对于想了解道教核心世界观是如何从朴素的自然崇拜中萌芽的读者,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把绝佳的钥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