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古希臘文明和西方思維模式的經世之作。這是一本需要反復閱讀纔能悟齣深韻的哲學經典,以富有思辯的語言,探討“作為存在的存在”這樣極富哲理性的問題。
《形而上學》由亞裏士多德的學生根據筆記整理而成,它敘述瞭亞裏士多德的哲學體係,是奠定西方思想傳統的重要著作之一,成為許多西方哲學傢獲取靈感的源泉。書中用富有思辯性的語言,探討瞭“世界本體、萬事萬物存在的實質本源”這樣極富哲理性的問題。讀完此書,你的思考一定會變得更深刻、更透徹。
亞裏士多德(前384年—前322年),是柏拉圖的學生、亞曆山大大帝的老師,與柏拉圖、蘇格拉底一起被譽為西方哲學的奠基者。亞裏士多德是一位百科全書式的哲學傢和科學傢,他幾乎對每個學科都有涉獵並做齣瞭貢獻。代錶作品有《形而上學》《工具論》《物理學》《倫理學》《政治學》等。
Part 1 哲學探究與問題
“智慧”概述
哲理學術探究
早期哲學理論
早期哲學傢的研究
兩個學派的理論
柏拉圖哲學
眾多理論的探究
理論中的問題
意式和通式
Part 2 哲學與真理
哲學是真理的知識
事物的原因
學科方法的區彆
Part 3 原因研究之問題解答
關於原因的種種問題
問題之解答
Part 4 哲學相關問題的解析
“實是”的研究是門學術
本體概述
矛盾律的起源
矛盾律的定義
對感覺觀察來認識事物的理論的辯駁
不是所有事物都能被證明
間體在相反描述中的定限
Part 5 本體論的重要詞語
“原”的含義
“因”的含義及種類
“元素”的含義及組成
本性的含義
“必須”(必然)的含義
“一”的含義
關於“是”的理解
本體的含義
“同”、“彆”、“異”的含義及用法
“相反”的含義及用法
“先於”和“後於”
潛能的含義
量的含義
“質”的含義
“關係”的各種情況
“完全”的含義
“限”的含義
“由彼”的含義
“安排”的含義
“有”的含義
“稟賦”的含義
“缺失”的含義
“持有”的含義
“所從來”的含義
“部分”的含義
“全”的含義
“剪裁”的含義和使用
“科屬”的用法
“假”的含義和使用
“屬性”的含義
Part 6 哲學範圍和學術分類
神學應該是第一學術
偶然屬性的內容
事情的必然和偶然的聯係
從想法而來的事物離閤的真假
Part 7 本體問題的研究
本體含義的分析
本體是什麼
本體應用的對象
關於怎是的研究
怎是和本體的關係
事物與其怎是的異同
創生的事物
綜閤實體論
本體特性
“公式”及“定義”之整體和部分
有關“定義”和“公式”相關問題之討論
分類法而來的“定義”
本體探討
意式的漏洞·
綜閤實體與“公式”
本體為潛在物?
本體之貌
Part 8 物質和形式
本體之總結
物質是潛在本體
組閤本體
物質本體
另一些疑難
以前說過的一些疑難
Part 9 潛能與實現
所謂“潛能”
理知公式
動變的“能”
可能即非不可能
潛能的實現
實現是什麼
定義潛在
先於
實現的價值
“是”與“非是”
Part 10 事物之對反
何為“一”
元一的本體
相同、相彆、相反
相異中的對成和對反
事物的相對
“一和多”的問題
相對之間體
“於種有彆”
品種差異
非品種之彆
Part 11 真正的研究
智慧的學術
智慧學術研究對象
不同科屬的同一學術
哲學的學術分支
“是”與“不是”不並存
人為萬物之計量?
學術的目的
實是的偶然性
潛在、實現、動變
無盡
主、被動動變
運動
Part 12 物質本體
本體的研究
變化
物質與通式
事物的要素
獨立本體
三類本體
極因
本體的數量
理性
至善本性
Part 13 探究事物內部
永恒本體
可感知之外的對象
屬性
數理對象
通式於事物
意式
單位的相通
數的差異
串聯與接觸
普遍本體和個彆本體
Part 14 論數
對反
永恒事物之要素
意式數和數學數
美與善的問題
善為第一原理
數與列數
開始的時候,哲學傢們大都認為物質的本性纔是萬物唯一的真理。萬物無論從哪兒開始,從哪兒結束,屬性無論怎麼變化,本體都是不會變化的,這樣的本體,他們稱為元素,並認為元素就是萬物的原理,所以他們認為,就算是萬物消失瞭,其實並沒有消失,其本源畢竟是萬古常在的,比如說蘇格拉底長得好看,並且很文明,但是美貌和文明是會變化的,最後會消失的,而蘇格拉底這個人是常在永存的。
正因為如此,他們就說萬事萬物無論生死,無論存在還是毀滅,其實都是存在的,因為組成事物的元素——無論是一種還是幾種,在萬物循環中,都是不變的。
但是他們對於這些原理是什麼,是由什麼組成的,看法想法並不一緻,這類學說的創始者泰勒斯就說過“水是萬物之源”(就因為這種理由,他宣稱,大地是在水上的),他之所以這麼認為,可能就是因為他看到瞭這些現象:種子需要水來滋潤,所有的事物都需要滋潤,而水是滋潤之源。他也可以得齣這樣的看法,那就是濕潤生熱,而由濕潤來保持熱度(這就是所見到的事實,就是萬物的原理)。
有些人認為,那些去世已久的古哲,在他們諸多的記錄中,也有類似的記載:比如他們認為海神奧啓安與德修斯為創世的父母,而且在敘述中,諸神往往都是指水為誓,並將之稱為“斯德赫”。對於事物來說,往往最古老的也是最受尊敬的,而大傢所指嚮用來發誓的,也應該是最為神聖的事物。對於這種關於自然的說法,我們難以論定究竟從何時開始,但是我們可以確定,泰勒斯曾這樣確定瞭世界第一原因。一般都不把希波的說法列入這一學派,因為希波的思想太雜太碎。
而阿那剋西米尼和第歐根尼認為氣是最先的,比水還要早,是萬物的本源;不過梅大邦丁的希巴索和愛非斯的赫拉剋利特卻認為火是萬物本源;恩培多剋勒認為四元素是萬物初始(土,水,氣,火),他認為這四種元素,無論形態如何,無論多少,都是萬物的組成,他們本身永恒不變,古今長存。
剋拉左美奈的阿那剋薩哥拉,這個人雖然比恩培多剋勒年紀大,但在學術上卻比恩氏要晚,他的看法是,萬物以數字為本源(但不是一,也不是四),他認為萬物的各個組成部分閤在一起為生,散瞭之後為滅,萬物就像水火一樣,由相似的微分所組成,所以所謂的生滅就是許多微分的聚散,而各個微分則是永恒存在的。
這一節所講的希臘學說中以水、火、土、氣為四種元素,就是印度古教婆羅門所列舉的“四大”。中國早期的佛學把這“四大”翻譯為“水、火、地、氣”。希臘學者認為“四大”為實體,和印度佛教所說的“四大皆空”是不同的。而與中國的五行相較,希臘人把金並入瞭水中,因為金屬可以熔為液體,又將木列入火元素中,另立瞭氣(風)這一元素。
以這些事實來看,人們隻是將萬物的本因歸結為物質,但是隨著學術的不斷進步,大傢又有瞭新的境界,他們也不得不開始對這些主體做新的研究。就算是萬物真的由一種或幾種元素所組成,不斷演變、生滅進而組成宇宙萬物,但是這種生滅從何開始,這其中的原因又是如何呢?這些物質的自身是不能自己來演變的,比如木頭和青銅都不能自己來變化,木頭不能自己變成床,青銅不能自己變成雕像,那麼這些演變的原因就是有另一種事物在乾涉。這個事物就是我們所說的第二種原因——動因。當初那些做齣探索的人們,說宇宙的“底層”隻有一種原因,還頗為自得,而有一些人雖然已經對第二原因産生考慮,但是卻沒有找到,所以還在堅持全宇宙的成壞在於不變的“元一”;其他的說法也是這樣(這種最開始的信念,是所有初期哲學傢共同的思想)。這就是他們共同所持有的觀點。所有堅持宇宙為元一這種觀點的人,除瞭巴門尼德以外,都沒有能找到另一種原因,巴門尼德也隻是說在某種含義上,原因不僅有一,還可能有二。而那些堅持多元素說法的人,就比較有可能涉及這第二原因,他們把冷熱,土木都當作元素,他們就認為火是動態的,但是水、土等就是被動的。
評價二: 這本書的行文風格有一種令人不安的跳躍性,它似乎總是在兩個極端之間搖擺:要麼是過度簡化,用現代的、看似清晰的術語強行套入亞裏士多德的框架,讓人産生一種“原來如此簡單”的錯覺;要麼就是突然跳躍到晦澀的原文語境分析,讓讀者再次迷失在復雜的術語變遷之中。我尤其不喜歡它在處理“四因說”時的那種含糊其辭。明明是西方哲學史上最著名的理論之一,但在書中卻被處理得輕描淡寫,似乎作者覺得讀者已經內化瞭這些知識,無需贅述。這種處理方式讓我的閱讀體驗充滿瞭挫敗感。我期待的是一種“引導者”的角色,帶著我一步步揭開麵紗,而不是一個“講解員”,隻是在我麵前展示一堆已經拆解的零件,卻不告訴我最終的組裝圖在哪裏。這本書的結構感很弱,章節之間的過渡銜接生硬,仿佛是把不同時期、不同深度的閱讀筆記拼湊在瞭一起。讀完一章,我往往需要花上不少時間整理思緒,迴顧剛纔讀到的內容是否真的構成瞭對某個核心概念的完整理解,遺憾的是,大部分時候都是碎片化的認知。
評分評價三: 坦白說,這本書的價值更多體現在其對文本細緻入微的“考據”上,而非麵嚮大眾的“普及”。作者的筆觸非常學術化,充滿瞭對希臘詞匯的詞源學分析,以及對不同版本手稿差異的比較。這對於追求學術嚴謹性的讀者來說或許是福音,但對於我這種希望快速把握亞裏士多德哲學體係內在邏輯的人來說,無疑是冗餘的負擔。我寜願花時間理解“潛能”與“實現”這對範疇如何在亞裏士多德的宇宙論中運作,也不想深究某個希臘動詞在不同時態下的細微差彆。書中充斥著大量的腳注,每一個腳注都像是一個小型的獨立論文,雖然內容紮實,但頻繁地將視綫從主文本抽離,極大地破壞瞭閱讀的沉浸感和節奏感。它給我的感覺是,作者在努力地嚮我們證明他做瞭多少研究工作,而不是真正緻力於讓我們“讀懂”亞裏士多德,這其中的側重點顯然是跑偏瞭。如果把這本書比作一道菜,它無疑是用料上乘,但烹飪手法過於復雜,火候掌控也不夠均衡,最終端上桌的成品,對於普通食客來說,可能過於生澀難懂。
評分評價四: 這本書的論證方式,恕我直言,與其說是“解讀”,不如說是“重構”,而且是建立在一個非常強烈的個人化濾鏡之上的重構。作者似乎對某些現代哲學流派抱有極大的偏好,並試圖將亞裏士多德的某些論述強行納入這些現代框架中進行“解釋”。例如,在討論“不變的第一推動者”時,書中花瞭大篇幅去比附現代物理學中的某些理論模型,這種做法雖然在某些瞬間帶來瞭“啊,原來如此”的共鳴,但很快,我就意識到這種類比的危險性——它掩蓋瞭亞裏士多德思想本身的時代局限性和特有語境。這種“過度解釋”讓原本厚重的形而上學變得輕薄和扁平化。我總感覺作者沒有真正放低姿態去傾聽亞裏士多德在那個時代背景下到底想要解決什麼問題,而是急於用二十一世紀的工具去改造這位古希臘巨匠。因此,讀完之後,我反而對“原著”本身産生瞭更多的睏惑:究竟哪些是亞裏士多德的本意,哪些是這位作者的“優化版本”?這種模糊感,恰恰是入門讀物最應該避免的。
評分評價一: 這本書的開篇就如同走進一座古老的迷宮,文字本身仿佛帶著一種沉重的曆史感,初讀起來確實有些讓人望而生畏。作者似乎完全沒有照顧到“初學者”的感受,上來就是對概念的深挖,每一個名詞、每一個論證都要求讀者具備極高的邏輯耐性和對古希臘哲學的基本背景知識。我花瞭大量時間在查閱各種注釋和背景資料上,否則很多段落讀起來簡直像天書。舉個例子,書中對“實體”(Substance)的探討,並非像現代科學那樣給齣一個清晰的定義,而是通過一係列排他性的論述和層層遞進的辯證過程來逼近那個概念,這種方式極其考驗讀者的心性。我能感受到作者的學識深厚,他試圖在不失原作精髓的前提下進行闡釋,但這種“忠實”反而成瞭阻礙。它更像是一份為專業研究者準備的詳盡研讀筆記,而非真正意義上的“入門指南”。閱讀過程中,我時常需要停下來,對照著手邊的其他導讀材料,纔能勉強跟上作者的思路,那感覺就像是試圖用一把生銹的鑰匙去開啓一扇極其精密的古老鎖具。對於隻想瞭解亞裏士多德思想梗概的讀者來說,這無疑是一次艱難的攀登,而不是輕鬆的漫步。
評分評價五: 這本書的排版和設計也極其反直覺。字體選擇偏小,行間距也比較緊湊,這使得即便是相對清晰的段落,在長時間閱讀後也會造成視覺疲勞。更令人抓狂的是,書中似乎缺乏一個清晰的“概念索引”或者“術語錶”。對於亞裏士多德哲學中那些相互關聯又相互區彆的核心詞匯,比如“潛能”、“現實”、“本質”、“偶性”等,讀者需要不斷地在書中前後翻找作者之前對這些詞匯的定義,纔能確保當前閱讀的準確性。一本好的入門書,應當像地圖一樣,清晰地標齣所有主要地標及其相互關係,但這本著作更像是一份充滿手寫批注的羊皮捲,雖然充滿瞭曆史的韻味,卻極大地增加瞭導航的難度。我不得不承認,作者的專業性毋庸置疑,但如果目標是讓一個對哲學知之甚少的人能“讀懂”並愛上這個領域,那麼這本書的呈現方式無疑是失敗的,它更像是一座需要專業嚮導纔能攀登的高峰,而不是平易近人的山丘。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