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定大清现行刑律(点校本)

钦定大清现行刑律(点校本)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陈颐 著
图书标签:
  • 清史
  • 刑律
  • 法律
  • 古代典籍
  • 点校本
  • 钦定大清刑律
  • 现行刑律
  • 史料
  • 中国古代法律
  • 清代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128847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008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72
字数:483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钦定大清现行刑律(点校本)》集合清代律学大家之成就,乃传统律典之殿军,亦是清末诸法典中一部试图承继旧传统的基本结构与内核的基础上容纳若干新文明之作,精雕细琢,为今人所共览鉴。

内容简介

清末立宪修律是近代中国转换之枢纽,此后百余年来的现代国家建设的框架仍立基于清末初奠的规模。其中,《大清新刑律》向来为后世所重,现代点校本所见已有数种。但是,《钦定大清现行刑律》集合清数代律学大家的成就,作为传统律典的殿军,亦是清末诸法典中一部试图承继旧传统的基本结构与内核的基础上容纳若干新文明之作,却始终未能获得应有的重视,连合用的现代点校本亦不易得。百年后回望清末立宪修律,重新思索“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旧律的成就与其不幸,于今复兴中华文明的背景下,尤有其必要。本书以武英殿仿聚珍版为底本,对《钦定大清现行刑律》进行了全面、系统、专业点校。为便于检索、综览,本书为全部律文、例文编号,为全部例文编写提要,并附录律例总目。

作者简介

  陈颐,法学博士,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英国牛津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近代法律史。在《中外法学》《史学理论研究》《法学》等刊物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专著、合著、教材及文献整理作品十余部。

目录

御制大清律例序
〔颁行《现行刑律》上谕〕
宪政编查馆核订《现行刑律》衔名
修订法律馆修订《现行刑律》衔名
......
〔卷首〕
1 名例
〔卷一名例上〕
〔卷二名例下〕
〔卷三〕
2 职制
〔卷四〕
3 公式
〔卷五〕
4 户役
〔卷六〕
5 田宅
〔卷七〕
6 婚姻
7 仓库
〔卷八仓库上〕
〔卷九仓库下〕

〔卷十〕
8 课程
〔卷十一〕
9 钱债
〔卷十二〕
10 市廛
〔卷十三〕
11 祭祀
〔卷十四〕
12 礼制
〔卷十五〕
13 宫卫
〔卷十六〕
14 军政
〔卷十七〕
15 关津
〔卷十八〕
16 厩牧
〔卷十九〕
17 邮驿
18 贼盗
〔卷二十贼盗上〕
〔卷二十一贼盗中〕
〔卷二十二贼盗下〕
〔卷二十三〕
19 人命
20 斗殴
〔卷二十四斗殴上〕
〔卷二十五斗殴下〕
〔卷二十六〕
21 骂詈
〔卷二十七〕
22 诉讼
〔卷二十八〕
23 受赃
〔卷二十九〕
24 诈伪
〔卷三十〕
25 犯奸
〔卷三十一〕
26 杂犯
〔卷三十二〕
27 捕亡
28 断狱
〔卷三十三断狱上〕
〔卷三十四断狱下〕
〔卷三十五〕
29 营造
〔卷三十六〕
30 河防
附:禁烟条例
附:秋审条款
附录一〔奕劻等:刊印《现行刑律》告竣装潢呈览折〕
附录二 法部咨复吉林公署电询《现行刑律》是否以最后颁行定本为准文
附录三 钦定宗室觉罗律例
附录四《钦定大清现行刑律》律例全目(附《秋审条款》《钦定宗室觉罗律例》全目)

精彩书摘

  《钦定大清现行刑律(点校本)》:
  20.284(2)(确因救亲起衅情急殴毙犯汞有服卑幼)一、救亲殴毙人命之案,除听从祖父母、父母主令,将人殴死,或祖父母、父母先与人寻衅,助势共殴,及理曲肇衅,累祖父母父母被殴,己复逞凶致毙人命者,虽死系犯亲卑幼,父母业经受伤,应仍将凶犯各照本律定拟,不准声请减等外,若无前项情节,确因救亲起衅,如死者系犯亲本宗、外姻有服卑幼,先将尊长殴伤,其子孙目击祖父母、父母受伤,情急救护,将其致毙,不论是否实系事在危急,及有无互殴情形,定案时,仍照本律定拟,照例两清,候旨定夺。其并非犯亲卑幼,及父母并未受伤之案,应仍分别是否事在危急,照例定拟。如案系谋、故杀及火器杀人,并死系凶犯本宗期、功尊长,虽衅起救亲,均仍各照本律问拟,不得援例声请。
  20284(3)(子孙复仇杀害在逃及释回之杀父祖凶犯)一、祖父母、父母为人所杀,凶犯当时脱逃,未经到官后,被死者子孙撞遇杀死者,照擅杀应死罪人律治罪。其凶犯虽经到官拟抵,或于遇赦减等后私自脱逃,致被死者子孙擅杀者,流三千里。若本犯拟抵后,援例减等,遇赦释回者,国法已伸,不当为仇,如有了孙仍敢复仇杀害者,仍照谋、故杀本律定拟,入于缓决,收所工作十五年。至释回之犯,复向死者子孙寻衅争闹,或用言讥诮,有心欺凌,确有实据者,即属怙恶不悛,死者子孙忿激难堪,因而起意复仇致毙,并因他故起衅殴打致毙者,各于谋、故、斗杀本律上减一等,拟以流三千里。
  ……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另一部图书的详细简介,不涉及《钦定大清现行刑律(点校本)》的内容。 --- 《明代中后期江南士绅与地方社会治理研究》 图书简介 本书深入剖析了明朝中后期(约1550年至1644年)江南地区士绅阶层在地方社会治理中所扮演的复杂而关键的角色。通过对这一时期大量的官方文献、私人著述、宗族档案以及地方志的细致梳理与比较研究,本书旨在揭示在国家权力渗透有限的背景下,地方精英群体如何通过其独特的社会网络、经济实力和文化资本,构建起一套与国家制度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的社会秩序维护体系。 第一部分:明代中后期江南社会结构的演变与士绅阶层的崛起 第一章:江南社会的变迁与“士绅”身份的重塑 明代中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江南地区的社会结构经历了显著的重塑。传统以地主为核心的土地关系开始向以商业和知识积累为导向的结构转变。本章首先考察了这一时期人口流动、土地兼并的新的模式,并重点分析了“士绅”这一身份概念的内涵变化。士绅不再仅仅是科举功名的持有者,更是地方上具有实际影响力的意见领袖和资源调配者。他们通过捐纳、买官、建立家族性慈善机构等方式,巩固并扩大了其社会影响力。 第二章:士绅的经济基础与权力来源 本书认为,士绅的社会治理能力建立在其雄厚的经济基础之上。本章详细考察了江南士绅的财富来源,包括新型农业生产、商业投资(如典当、丝绸贸易)以及对地方金融资源的控制。同时,本章也探讨了国家财政压力下,士绅通过“输纳”和“义助”等途径,与地方官府建立起一种互相依存的权力关系。这种关系使得士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代理国家职能,同时也为其干预地方事务提供了合法性基础。 第二章:传统与革新:士绅对国家礼制的认同与实践 第三章:礼教的本土化:宗族组织与地方秩序的维护 宗族是江南士绅实施地方治理的核心载体。本章聚焦于明代中后期宗族制度的成熟与发展,特别是其在地方司法、教育和救济体系中的作用。通过对不同地域宗族家谱和祠堂公约的研究,本书展示了士绅如何利用儒家伦理规范,通过族规家法对族人进行日常行为规训,有效地填补了国家法律在基层执行上的空白。此外,本书还分析了宗族内部权力继承与分配的复杂性,以及士绅如何通过对族田的控制来维持其领导地位。 第四章:义举与公共事业:士绅主导的社会福利体系 在国家福利体系相对薄弱的背景下,士绅主导的“义举”活动成为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本章详细考察了义仓、义庄、义学、济生院等慈善机构的建立、运作及其资金来源。这些机构不仅承担了赈灾、济贫的职能,更重要的是,它们成为士绅展示其道德权威、构建社会声望(“声教”)的平台。本书尤其关注这些义举活动如何与地方官府的救济政策相结合,形成一种“官绅合作”的治理模式。 第三章:官绅互动与地方治理的张力 第五章:士绅在司法与治安中的角色 地方司法实践是官绅关系最为微妙的领域之一。本章分析了士绅如何在地方审判、民事调解和治安维护中发挥作用。通过对《衙门档册》和地方官员的奏折研究,本书揭示了士绅如何利用其对地方民情、人际关系的熟悉程度,充当“中间人”,协助官府断案,甚至在某些情况下暗中影响司法裁决。这种“士绅化”的司法过程,既减轻了官府负担,也强化了士绅的隐性权力。 第六章:士绅与地方官僚的博弈:规训与反规训 本书的重点之一是探讨士绅与外来的流官之间的复杂互动。流官需要士绅的协助来推行政令、筹集款项,因此必须采取“笼络”和“依靠”的姿态;而士绅则试图通过影响舆论、利用其在京师的人脉关系,来制约和“规训”地方官员的行为,确保地方政策符合其家族和阶层的利益。本章通过对具体个案(如盐税征收、河工修筑中的争议)的分析,展示了这种博弈的动态过程。 第四章:意识形态与文化生产:士绅作为社会规范的塑造者 第七章:文教事业:士绅对主流价值的传播与固化 科举教育体系是士绅权力的基石,但明代中后期的士绅在文化生产上的投入远超应试本身。本章考察了私人藏书楼、书院的建设及其对学术风气的影响。士绅通过对地方文化资源的掌控(如整理地方志、编纂族谱),将特定价值观念——如节俭、孝道、名节——植入地方社会的集体意识中,从而巩固了其意识形态上的领导地位。 第八章:名节、舆论与士绅的“软权力” 本书最后分析了“名节”作为士绅核心资本的重要性。在缺乏强力中央监督的背景下,士绅的社会声誉和道德形象是其治理权威的根本保障。本章探讨了士绅如何通过互相评议、舆论塑造(包括对不合规范者的排斥)来维护群体内的秩序感,以及这种基于“名节”的软权力如何渗透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制衡地方行政权力的无形力量。 结论:地方自治的边界与明代治理的韧性 本书的结论指出,明代中后期的江南社会治理并非真空状态,而是官僚体系与精英集团长期协商和适应的结果。士绅阶层通过精妙地平衡对国家体制的依赖与对地方资源的控制,构建出一种具有高度韧性的社会治理模式,这种模式既保证了社会的基本稳定,也限制了国家权力的深度干预,为理解明清时期“天下共治”的复杂结构提供了新的视角。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历史的厚重感,“钦定”二字彰显了其官方权威性,而“大清现行刑律”则明确了其时间跨度和内容范畴。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法制史略有涉猎的读者,我对清朝的法律体系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想了解在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下,其刑罚制度是如何发展演变,又如何与之前的朝代有所不同。这本书以“点校本”的形式呈现,这本身就意味着在现代的学术研究中,它已经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经过了专业的梳理和校勘,使得我们可以更清晰、更准确地接触到原始的法律文本。我迫切地想知道,在本书的篇章中,究竟是如何界定和划分各种罪名的,以及不同罪名所对应的量刑标准是怎样的。例如,关于国家安全、公共秩序、财产犯罪、人身侵犯等方面的规定,是否能够反映出当时社会主要的矛盾和统治者最关注的方面?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清朝刑罚体系的脉络,以及它在维护社会统治和秩序方面的具体作用,让我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法律智慧和局限性。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对“现行”二字的解读。这并非一部考古性质的古代法典,而是“现行”的,也就是说,它代表了清朝某一时期内,在社会上实际执行的、具有法律效力的刑罚规章。这给我一种强烈的时效感和实用感,它描述的是一个真实存在过的、运行中的法律体系,而非仅仅是历史的遗迹。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了解到在那个时代,什么样的行为会被视为犯罪,以及这些犯罪将面临怎样的后果。这本书是否会包含详细的案例分析,或者对一些重要条款进行详细解读,这对我来说至关重要。毕竟,冰冷的条文很难直接反映出法律在现实中的应用情况。我尤其对那些涉及人身权利、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秩序的条文感兴趣。比如,关于盗窃、诈骗、人身伤害等方面的规定,我想知道当时的界定标准和处罚力度,这有助于我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道德观念和价值判断。能够阅读到这样一本“活”的法律文献,对我而言,是一次深入历史肌理的探险。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散发着一股厚重的历史气息,仿佛能闻到古籍特有的纸张味道。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法律体系很感兴趣,尤其是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法律制度的演变和实践,无疑是研究中国古代法制史绕不开的一环。从书名“钦定大清现行刑律”来看,它应该是一部非常权威的法律汇编,代表了当时统治者对刑罚制度的最新规范和官方认可。我特别好奇的是,这本书是如何在历经数百年风雨之后,得以以“点校本”的形式重新呈现给读者。点校的过程想必付出了巨大的心血,需要考证原文、校对讹误,让古老的法律条文能够以更清晰、更易于理解的面貌呈现在我们面前。阅读这样一本书,不仅仅是了解法律条文本身,更是试图从中窥探那个时代社会的运作逻辑,理解统治者如何通过法律来维持秩序、规范臣民的行为,以及刑罚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解释每一条律令的出处、背景,甚至是如何在实际判案中被应用的。能够接触到这样一本原汁原味的史料,对我而言,是一次与历史深处对话的难得机会。

评分

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它严谨的排版和细致的注释所吸引。作为一名对历史文化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常常在阅读史料时感到力不从心,许多生僻的字词、晦涩的典故总是让我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点校者似乎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不仅对原文进行了整理,还在一些关键的地方加上了详细的解释,这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读者来说,无疑是极大的便利。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量刑标准的条目,古代的刑罚体系与现代有着天壤之别,那些曾经存在过的酷刑,以及不同罪名所对应的不同处罚,都充满了令人惊叹的残酷与理性并存的复杂性。我迫切地想知道,在“钦定”这个词的背后,究竟蕴含着怎样一种权力意志,这些法律条文是如何从帝王的旨意转化为约束臣民的社会规范的。这本书的出现,让我想象中的那些模糊的古代法制景象,有了可以触摸、可以研究的具体文本。我希望通过阅读,能够对清朝的司法实践有一个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了解法律是如何在那个时代影响普通人的生活,以及它在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方面所起到的作用。

评分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社会形态抱有浓厚兴趣的爱好者,我一直认为法律文本是理解一个时代社会运作和意识形态的最直接的窗口之一。这本书名中的“钦定”二字,就暗示了其背后强大的皇权背景,它不仅仅是一部法律,更是统治者意志的体现。我非常好奇,在“钦定”的光环下,这部刑律究竟包含了哪些内容,它又是如何在清朝这个庞大的帝国中被推行和执行的。我尤其希望能够通过这本书,了解清朝在刑罚理念上的一些特色,比如在轻重刑罚的取舍、在司法公正性的追求(如果存在的话)、以及在如何平衡维护统治秩序和保障民众基本权利(尽管在古代这可能是个非常边缘化的考量)之间所做的努力。点校本的出现,为我们这些普通读者提供了接触原始史料的便利,避免了因古文阅读障碍而错失了解历史的机会。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视那个时代法律的棱角,感受那个时代人们在法律框架下的生存状态,以及法律是如何塑造了他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