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世界矿产资源年评(2016)》全面论述了近年来,特别是2015~2016年世界矿业总体发展趋势,包括世界矿产资源现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进展、矿产品供需形势和前景等。分别对世界40多种矿产的资源和储量、生产和开发、用途和消费、贸易和市场状况及其年度变化进行了评述;对瑞典、墨西哥、巴基斯坦等国的矿产资源、矿业概况和矿产品供需形势等进行了概述。书中还列出了世界主要矿产的储量、产量、消费量、贸易量和价格等新数据。
《世界矿产资源年评(2016)》中使用的主要数据和资料来自世界著名矿业信息服务商数据库、国际年报、专报、期刊,信息量大、实用性强,可供国内外从事矿产资源管理、矿产勘查开发、研究、经营和进出口贸易的人士参考和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篇 总论
2015-2016年世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和矿产品供需形势
第二篇 能源矿产
石油
天然气
煤
铀
第三篇 金属矿产
铁
锰
铬
镍
钴
钨
钼
钒
铜
铅
锌
铝
镁
钛
锡
锑
金
银
铂族金属
锶
稀土金属
锂
第四篇 非金属矿产
萤石
硫
磷
钾盐
硼
天然碱
重晶石
石墨
石膏
石棉
滑石
硅灰石
高岭土
膨润土
硅藻土
金刚石
第五篇 国家系列
瑞典
墨西哥
巴基斯坦
附录 全球100家矿业公司一览表
前言/序言
《世界矿产资源年评》(简称《年评》)是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年度报告之一,是全面论述世界矿产资源和矿产品供需形势以及全球矿业发展实况与问题的累积性、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年度分析报告。
《年评》(原名《国外矿产年评》)创刊于1989年。主要目的是为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履行矿产资源管理的需要,向从事矿产勘查和开发、研究与贸易的部门提供国外矿产资源供需形势信息及最新动态。《年评》创刊以来,世界政治经济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主管矿产资源的政府机构也经历了重大变革,《年评》的主编部门由原中国地质矿产信息研究院转变为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目前具体工作由矿产资源研究室承担。二十多年来,参与《年评》编写的人员先后共计有60多人。在矿业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的形势下,为使社会上更多人士了解世界矿产资源和矿业发展状况,从2001年起,《年评》正式公开出版,并将沿用多年的《国外矿产年评》改名为《世界矿产资源年评》。
为保证内容的及时、准确和全面,我们购置和订阅了美国IHS公司、澳大利亚矿山信息网(http://www.miningnews.net)、美国SNL金属和矿业公司(SNLMetals&Mining;)、加拿大矿山咨询公司(Infomine Inc.)和澳大利亚矿业资讯网(Mining News.net)等众多国际权威矿业资讯机构的数据和信息,力求更深入和全面地把握全球矿业脉动。
本书包括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总论,全面论述近年国际矿业形势和矿业界发生的重要事件、世界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状况和找矿进展,以及矿产品供需形势等;第二部分单矿种分论,对世界40多种矿产的资源和储量、生产和开发、用途和消费、贸易和市场状况及其年度变化进行论述,并概要分析国际矿产品的供需前景:第三部分国家分论,对瑞典、墨西哥和巴基斯坦等国的矿业概况、矿产资源和矿产品供需形势等进行论述。
《年评》自创办以来,得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以及从事矿产勘查开发、研究、经营和进出口贸易等有关单位和人士的关心、爱护和支持,在此向他们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研究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中一定存在不足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同时,就关心的问题同编著人员进行咨询交流,以使我们不断改进工作,把《年评》办得更好。来函请寄:北京市西城区阜内大街64号,国土资源部信息中心矿产资源研究室,邮编100812。
从2013年起,《年评》改为按出版年度进行排序,本《年评》主要论述2015~2016年数据和信息。由于资料缺乏及滞后等原因,部分数据截止到2014年,而矿产品价格等内容则反映了2016年最新进展和趋势。
《全球能源格局与未来趋势:2016年度深度洞察》 导言:理解21世纪的能源脉络 自工业革命以来,能源一直是驱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核心要素。进入21世纪,全球能源格局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气候变化、地缘政治动荡、技术创新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共同塑造了一个复杂而多变的能源环境。本书《全球能源格局与未来趋势:2016年度深度洞察》旨在对2016年全球能源市场的关键动态、核心挑战以及长期发展轨迹进行全面、深入的剖析和评估。我们聚焦于能源供应、消费模式、政策制定以及技术前沿的交叉点,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当前能源世界的综合性框架。 第一部分:传统能源的韧性与转型 第一章:石油市场:供需再平衡的拉锯战 2016年,全球石油市场继续在低油价的阴影下寻求新的平衡点。本章详细分析了导致油价持续低迷的结构性因素,包括OPEC内部的产量策略调整、美国页岩油产量的韧性(尽管增速放缓),以及全球主要经济体(特别是中国和欧洲)的能源需求变化。我们深入探讨了地缘政治事件对原油供应安全的影响,例如中东地区的冲突对航运路线和出口能力的冲击。同时,对库存水平的动态分析揭示了市场情绪的波动性,以及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之间的微妙关系。本章特别关注了“低油价常态化”对全球石油勘探开发投资(Upstream Investment)的长期抑制效应,以及其可能在未来几年内引发的供应短缺风险。 第二章:天然气:液化天然气(LNG)时代的加速到来 天然气在2016年被视为“过渡能源”的地位日益巩固,其在电力结构中的作用持续增强。本章的核心议题是全球液化天然气(LNG)市场的快速扩张。随着澳大利亚、美国和卡塔尔等主要出口国新LNG设施的投产,全球LNG贸易量显著增加,改变了传统的管道天然气主导的区域市场格局。我们详细梳理了全球主要LNG枢纽的价格基准演变,探讨了现货LNG交易的日益活跃对长期合约定价模式的冲击。此外,本章还分析了天然气在亚洲电力市场替代煤炭的经济驱动力,以及欧洲天然气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项目进展。 第三章:煤炭:结构性衰退与区域性分化 尽管全球范围倡导脱碳,煤炭在2016年仍是全球能源结构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尤其是在亚洲的新兴经济体中。然而,本章揭示了煤炭行业面临的结构性挑战。在北美和欧洲,环境法规日益严格和天然气价格的竞争力削弱了煤炭发电的经济效益,导致大量燃煤电厂提前退役。我们对比了不同地区煤炭消费的轨迹,重点分析了中国和印度在“能源安全”与“环境治理”之间的权衡策略。章节还涵盖了对冶金焦煤市场的独立分析,及其与全球钢铁产量的紧密联系。 第二部分:新能源革命的浪潮 第四章:太阳能光伏(PV):成本效益的拐点 2016年是太阳能光伏(PV)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一年。本章深入剖析了全球太阳能产业的成本曲线陡峭下降。通过对供应链(从多晶硅到组件制造)的详细考察,我们阐明了规模化生产和技术迭代如何使太阳能成为许多地区最具成本竞争力的电力来源。本章重点分析了全球主要“装机容量竞赛者”——中国、美国、印度和日本——的政策激励措施(如上网电价PPA和税收抵免)对市场繁荣的推动作用。此外,我们探讨了电网集成挑战,包括如何管理大规模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并网问题。 第五章:风能:陆上与海上的并行发展 风能,作为成熟的可再生能源技术,在2016年继续保持稳健增长。本章区分了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的发展路径。陆上风电主要集中在资源丰富的内陆地区,其挑战更多在于输电基础设施的升级和社区接纳度。相比之下,海上风电展现出巨大的潜力,特别是在欧洲和新兴的亚洲市场。我们详细分析了海上风电在基础工程、浮动式技术的前景,以及高昂的初始投资如何通过更稳定的高容量因子得到弥补。同时,风电供应链的成熟度及其在电力市场中的地位被作为重点讨论对象。 第六章:储能技术:点燃可再生能源潜力的关键 本章将2016年视为大规模电化学储能技术开始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应用的关键节点。我们全面考察了锂离子电池在电网级应用中的迅速发展,分析了其在调频、峰值削荷和可再生能源平滑输出方面的经济可行性。本章还对比了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以及新兴的液流电池技术在不同应用场景下的优劣势。储能技术的成本下降速度及其对电网稳定性的贡献,被视为未来能源系统韧性的重要指标。 第三部分:政策、市场与地缘政治交织 第七章:气候治理与能源政策的全球化影响 《巴黎协定》生效后,2016年各国在落实其“国家自主贡献”(NDCs)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本章分析了碳定价机制(如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TS和中国全国碳市场建设)对能源投资决策的引导作用。我们评估了各国在能源效率提升方面的进展,以及其对总体能源需求增长的抑制效果。地缘政治因素如何影响国际能源合作与竞争,特别是美国能源政策的潜在转向,是本章关注的焦点。 第八章:能源基础设施与电网现代化 能源转型的核心挑战之一在于过时的电力传输和分配基础设施。本章讨论了智能电网技术的部署,包括先进计量基础设施(AMI)的普及。我们探讨了数字化、物联网(IoT)技术如何提高电网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输电瓶颈的缓解、跨区域电力交易的促进以及对网络安全威胁的应对策略,是本章探讨的重点领域。 第九章:能源投资与金融化趋势 2016年,全球能源领域的资本流动呈现出显著特征:对化石燃料的上游勘探投资持续收缩,而对可再生能源和清洁技术(Cleantech)的风险投资和基础设施投资则加速增长。本章分析了环境、社会和治理(ESG)标准对主流金融机构能源资产配置的影响。同时,我们考察了能源项目融资模式的演变,包括绿色债券市场的兴起及其在为大型可再生能源项目提供资金方面的作用。 结论:迈向2017及以后 本书在总结部分重申,2016年是全球能源系统经历多重压力测试并加速结构性转变的一年。能源安全、经济可行性与环境责任之间的张力将继续定义未来的能源政策。尽管面临挑战,技术创新和市场力量正共同推动世界向一个更清洁、更分散、更智能的能源未来迈进。对这些趋势的深刻理解,是制定有效能源战略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