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小册内的文字,是应甲和灯邀请为我录制“”每日三分钟禅修” 这个栏目集结而成。书中两百七十篇短句中,前两百句为我先师李元松先生过去留下的教诲法语,后七十句乃我个人与同修交流过程所记录下的心得。由于摘录方式较为随兴,因此难免流于松散,但先师所言皆为慈悲棒喝、空谷足音,相信对有志以禅修方式突破生命束缚、达至安心自在者,必定起到茅塞顿开之功;而个人所言亦是阅尽红尘、发于肺腑,对闻者或有抛砖引玉之效。如今这些内容以此形式再度与大众结缘,除随喜赞叹外,更感谢这些文字借机又一次深涤我心……
——杨硕诚 语
杨硕诚老师出生于台湾,致力于禅侠一味的生命态度分享。师从祖光禅师学习止观双运与本地风光禅法,并先后随针灸名师胡丙权习杨氏太极、武当三丰派钟云龙道长习武当太极。现任世界武当武术、世界武当太极养生协会副会长兼执行长。
一个人真正的定力,其基础必须建立在日常生活行住坐卧、历缘对境当中。如果个性很清醒、很沉着,思想很冷静,永远保持在一心一境的个性上,这样的人,他的定性才能够成就。
静坐只是锻炼禅定的方式之一,并非唯一的;日常生活随时保持念念分明、摄心不放逸,才是重要的修定口诀。
打坐是一种愉悦的生活方式,它不但使人的心念不断地刷洗,更清新,充满着活力;并且也让人有“拥抱寒风冰雪”的风骨,对于人生无可避免的痛苦,不仅有勇气迎接它,还能在里头品味出另一种人生!
“人真正能把握的只有眼前一秒” !如果对这件事情有深刻的体认,你就能把握当下,活在眼前。
人生在世,注定有苦,一般人侧重改变痛苦的环境,有智者则倾力修习禅定,以增强对苦的抗拒力和忍受力。
不管你以前有什么样的心情、觉受、见解、体会、打击、刺激、理想,懂什么、不懂什么……统统放下吧!凡是已经过去的,一切的一切,统统放下!就从现在开始新生,从“零”出发(修行人要经常如此提醒自己:我就从现在开始新生)。
静坐时得力或不得力,不要太在意,学禅就是学习随遇而安的心。面对一切的遭遇,倘若都能笑纳之,学禅也就成功了。
修习禅定的人,沉浸在简单的生活中,享受单纯的满足, 而且修定使人从容、含蓄、优雅。
要过一个愉悦的人生,必得先有蓝图,然后活在眼前。无蓝图而活在眼前,人会慌;有蓝图而不活在眼前,人会散漫。
在我无数个辗转反侧的夜晚,《禅修日读》就像一位最忠实的伙伴,静静地陪伴着我。我并非一个虔诚的信徒,但我却在这本书中找到了超越宗教本身的智慧。我尤其被书中关于“放下”的论述所打动。我曾经是一个非常执着于“应该”和“不应该”的人,总是在纠结于自己是否做对了,是否足够好。这种纠结让我精疲力尽,却也让我寸步难行。这本书并没有鼓励我去“放弃”责任,而是引导我去理解“放下”的真正含义。它让我看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紧抓着那些不属于我们的东西,比如别人的期待,过去的遗憾,未来的担忧。我开始尝试着去辨认,我到底在抓住什么。当我发现自己在因为一件小事而耿耿于怀时,我不再强迫自己去忘记,而是尝试着去观察这份“抓”的力量,然后,用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去轻轻地松开它。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但每一次的松开,都让我感到一种卸下的轻松。书中对于“感恩”的描绘,也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中的点滴。我常常会把一些好的事物视为理所当然,而这本书却提醒我去关注那些被我忽略的,那些微不足道却又充满力量的存在。我开始尝试在每天结束的时候,写下三件让我感到感恩的事情,无论大小。这个习惯让我不再只关注负面情绪,而是将目光聚焦在生命中的光明面。我发现,原来快乐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在那些被我们忽视的“拥有”之中。这本书,它就像一盏智慧的灯火,照亮了我前行的路,让我不再畏惧黑暗,而是学会了如何在黑暗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光亮。
评分读《禅修日读》的过程,对我而言,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漫步,一次与自我的深度对话。我并非那种一开始就对禅修有深刻理解的人,最初接触这本书,也是因为生活中的种种不确定性让我感到疲惫,渴望寻找一种内心的安宁。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的循序渐进,它的细腻入微。它没有用那些晦涩难懂的佛学名词来吓退读者,而是用最日常、最生活的语言,将那些深刻的道理娓娓道来。我记得其中有一段讲到“活在当下”,我之前对这句话的理解仅仅停留在字面意思,觉得就是不要想过去,不要想未来。但书中的讲解,将“当下”拓展到了每一个微小的瞬间,比如一片落叶的飘落,一杯茶的温度,一次呼吸的进出。它引导我去体会,原来“当下”并非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我们真真切切能够把握的生命体验。我开始尝试在吃饭的时候,专注地品尝食物的味道,不再心不在焉地刷手机;在走路的时候,感受脚下与地面的接触,感受微风拂过脸颊。这个过程让我的感官变得敏锐,也让我意识到,我错过了多少生命中本应被珍惜的美好。书中关于“慈悲”的阐述也对我产生了很大的触动。我一直认为慈悲是一种很高的境界,离我非常遥远。但书里却告诉我,慈悲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对家人的耐心,对朋友的理解,甚至是对自己的宽容。我曾经是一个很容易苛责自己的人,一旦犯错,就会陷入深深的自责。读到这本书后,我开始学习用一种更温和的态度对待自己的不完美,就像对待一个正在学习成长的小孩一样。这种转变让我感到轻松了许多,也让我更容易从失败中站起来,继续前行。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用最朴素的方式,点亮了我内心深处的那盏灯,让我看到了生命更多的可能性,也教会了我如何在纷扰的世界里,为自己创造一片宁静的港湾。
评分这本书就像是黑夜里的一盏灯,在无数个我感到迷茫和焦虑的时刻,给予了我莫大的指引和慰藉。我常常在深夜里翻开它,不是为了寻找什么惊世骇俗的道理,而是为了那些朴实无华的文字,它们如同温柔的溪流,缓缓地流淌过我干涸的心田。记得有一次,我正被工作上的诸多不顺折磨得喘不过气,感觉自己像一个快要被压垮的陀螺,不停地旋转,却找不到任何方向。偶然间,我翻到了书中关于“放下”的章节。我一直以为“放下”是一种消极的逃避,是一种对责任的推诿,但书中的文字却给了我完全不同的解读。它没有讲如何去“对抗”困难,而是引导我去看待困难背后的因果,去理解情绪的起伏本身就是生命的一部分,然后,用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去轻轻地松开那些紧紧抓住我的执念。我读着读着,仿佛看到自己手中紧握的石头,在阳光下慢慢变得温润,然后自然地滑落。那一刻,我并没有觉得我的问题消失了,但我发现,那些曾经让我夜不能寐的烦恼,似乎也没有那么沉重了。书中关于“觉察”的篇章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之前总是活在自己的思绪和情绪里,很少有机会停下来看看自己到底在想些什么,感受些什么。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得以审视自己的内心。我开始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刻意地去觉察自己的呼吸,觉察自己的每一个念头,觉察自己的每一次情绪波动。这个过程并不总是愉快的,有时会发现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的恐惧和不安,但这种觉察并没有让我更加痛苦,反而让我对自己的行为模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给了我主动去调整和改变的机会。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我们对事情的解读方式。这本书就像一个耐心的引导者,教会我如何用一种更平和、更客观的视角去看待生活中的一切。它不是一本告诉你“你应该怎么做”的书,而是一本引导你去“如何感受”的书,如何在那一份份细微的体悟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平静。
评分第一次翻开《禅修日读》,我带着一种略显功利的心态,希望找到一些快速提升内心平静的方法。然而,这本书并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在我迷失的森林里,用一种非常温和但坚定的方式,指引我找到属于自己的路径。书中对于“正念”的阐述,是我印象最深刻的部分之一。我之前对正念的理解,只是停留在“专注”这个层面,觉得就是把一件事情做好。但书里却深入浅出地讲解了正念的核心在于“不评判的觉察”。我开始尝试着去觉察自己的每一个念头,每一个情绪,每一个身体的感受,并且不去对它们进行好坏的评判。这个过程并不容易,因为我们的大脑总是习惯性地去分类、去定义。当我发现自己对一件事情感到愤怒时,我不再立刻去压抑它,而是尝试着去感受这份愤怒,去理解它从何而来,它想告诉我什么。这种“不评判”的练习,让我与自己的情绪建立了更深的连接,也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在和自己的情绪“对抗”,而不是去理解和接纳。书中关于“空性”的探讨,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一直觉得“空性”是一个非常玄妙的概念,好像与我的生活格格不入。但作者却用非常贴近生活的例子,比如风吹过树叶发出的声音,云朵的变幻莫测,来阐释“空性”并非“什么都没有”,而是指事物没有固定不变的、独立的本质,它们是依赖于条件而存在的。这个理解让我不再执着于“我”这个固定的概念,而是看到自己也是一个不断变化、不断与外界互动的过程。这种理解让我卸下了很多不必要的包袱,也让我更加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和变化。总而言之,这本书不是一本提供“心灵鸡汤”的书,它更像是一面清澈的湖水,让我得以映照出自己真实的模样,然后在平静中,找到自我接纳和内在的力量。
评分《禅修日读》这本书,它没有华丽的封面,也没有耸人听闻的标题,但每一次的翻阅,都像是在与一位古老的智者进行心灵的对话。我不是一个容易被说服的人,但我却在这本书中,找到了久违的平静和力量。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接纳”的阐述。我曾经是一个非常抗拒不完美的人,总是在追求一种理想化的状态。然而,这种追求让我备受煎熬,因为完美本身就是一个难以企及的幻影。这本书并没有鼓励我去“接受”错误,而是邀请我去“看见”不完美的存在。它用非常生动的例子,比如一棵树的枝叶,即使有枯萎的部分,依然展现着生命的顽强。我开始尝试着去观察自己的不完美,不再立刻去否定和批判,而是以一种好奇和理解的态度去对待它们。当我发现自己在某件事情上做得不够好时,我不再一味地自责,而是去思考,是什么导致了这个结果,我能从中学习到什么。这种“接纳”的练习,让我与自己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也让我有勇气去面对挑战。书中关于“慈悲”的解读,也让我受益匪浅。我之前一直认为慈悲是一种很高的境界,离我非常遥远。但这本书却告诉我,慈悲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比如对家人的耐心,对朋友的理解,甚至是对自己的宽容。我曾经是一个很容易对他人产生评判的人,但当我尝试着用“慈悲”的心去对待他人时,我发现,我不再那么容易被他们的行为所激怒,反而能够看到他们行为背后的原因。这种转变让我变得更加平和,也让我与他人的关系更加融洽。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泉,洗涤了我心灵的尘埃,让我重新找回了内心的平静和力量,让我看到了,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原来还有这样一种平和而有力的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安顿自己。
评分这本书,它不是那种能让你“茅塞顿开”的“秘籍”,反而更像是你在某个阴雨绵绵的午后,收到一位久未谋面的老友寄来的信件,字里行间,没有激昂的陈词,只有淡淡的关心和深沉的体悟。我尤其喜欢它在描述“无常”时的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我一直以来都对变化感到恐惧,害怕失去,害怕未知。但这本书并没有试图去“消除”我的恐惧,而是邀请我去看待“无常”的本质。它讲到,就像河流的水,永远都在流淌,每一刻都是新的。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为我们试图抓住那些已经流逝的瞬间,或者紧抓着那些尚未到来的景象。书中的例子都很贴切,比如一场短暂的雨,一场盛开又凋谢的花,它们的存在本身就说明了“无常”的自然法则。我读到的时候,并没有立刻就变得不恐惧,但我开始尝试去接受,去允许事情的发生和结束。我发现,当我不再拼命抵抗的时候,很多曾经让我抓狂的事情,似乎也就没有那么大的力量来困扰我了。它就像是告诉我,接受“无常”并不是一种放弃,而是一种顺应。还有关于“因缘”的讲解,也让我豁然开朗。我常常会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责怪自己,觉得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才导致了这样的结果。但书里却引导我去看到,事情的发生往往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并非一味的“咎由自取”。这种视角让我从自我苛责中解脱出来,能够更客观地去分析问题,寻找解决之道。我不再仅仅盯着“我”这个点,而是将目光放得更远,去理解事情发生的整个脉络。它让我意识到,每个人都是在因缘和合中存在和行动的,而我们能够做的,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尽可能地以一种更觉知、更智慧的方式去应对。这本书就像是一股清流,滋润了我疲惫的心灵,让我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也让我看到了,在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原来还有这样一种平和而有力的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安顿自己。
评分我一直觉得,《禅修日读》这本书,它就像一首低吟浅唱的歌谣,没有激昂的旋律,却能在最不经意间触动心弦,带来一种淡淡的温暖和持久的力量。我并非一个容易被外界左右的人,但我却在这本书中,找到了内心的锚点。我特别被书中关于“情绪”的解读所打动。我曾经是一个对负面情绪感到恐惧和抗拒的人,总是在努力压抑和逃避。这本书就像一位温和的向导,它并没有鼓励我去“战胜”情绪,而是邀请我去“理解”情绪。它让我看到,情绪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它们只是生命体验的一部分,就像天气一样,有晴有雨。我开始尝试着去观察自己的情绪,不再立刻去评判和压抑,而是去感受它的起伏,去理解它背后可能的原因。这个过程让我与自己的情绪建立了更深的连接,也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在和自己的情绪“对抗”,而不是去理解和接纳。书中关于“慈悲”的讲解,也让我对人际关系有了新的看法。我曾经是一个很容易对他人产生评判的人,总觉得别人不如自己,或者总是辜负自己的期望。但当我尝试着去用“慈悲”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时,我发现,他们的行为似乎也没有那么难以理解了。我开始去体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和不易,而我的抱怨,往往只是放大了自己的不满,却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这种转变让我变得更加宽容,也让我与他人的关系更加融洽。它让我明白,慈悲并非软弱,而是一种内在的力量,能够化解冲突,带来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本被赋予生命的书,它没有宏大的叙事,却在字里行间,流淌着对生命最深沉的关怀,让我看到了,在纷繁复杂的世界里,原来还有这样一种平和而有力的方式,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安顿自己。
评分《禅修日读》这本书,在我生活的轨迹里,就像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折点,它没有声张,却改变了我看世界的角度。我并非一个循规蹈矩的读者,但这本书却以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深深地吸引了我。我最欣赏的是它在描述“当下”时的那种细腻和深刻。我曾经对“活在当下”的理解,只是停留在字面意思,觉得就是不要想过去,不要想未来。但书中的讲解,将“当下”拓展到了每一个微小的瞬间,比如一片落叶的飘落,一杯茶的温度,一次呼吸的进出。它引导我去体会,原来“当下”并非一种抽象的概念,而是我们真真切切能够把握的生命体验。我开始尝试在吃饭的时候,专注地品尝食物的味道,不再心不在焉地刷手机;在走路的时候,感受脚下与地面的接触,感受微风拂过脸颊。这个过程让我的感官变得敏锐,也让我意识到,我错过了多少生命中本应被珍惜的美好。书中关于“放下”的阐述,也让我对自己的执念有了更深的认识。我曾经是一个非常执着于“结果”的人,总是希望事情按照自己的设想发展。然而,这种执着却常常让我感到失望和沮丧。这本书并没有鼓励我去“放弃”努力,而是引导我去理解“放下”的真正含义。它让我看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痛苦,是因为我们紧抓着那些不属于我们的东西,比如别人的期待,过去的遗憾,未来的担忧。我开始尝试着去辨认,我到底在抓住什么。当我发现自己在因为一件小事而耿耿于怀时,我不再强迫自己去忘记,而是尝试着去观察这份“抓”的力量,然后,用一种不动声色的力量,去轻轻地松开它。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但每一次的松开,都让我感到一种卸下的轻松。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本指引我探索内心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提供现成的答案,但却教会了我如何去提问,如何去感受,如何在每一个瞬间,找到属于自己的平静和力量。
评分我一直觉得,《禅修日读》这本书,它就像一瓶珍藏多年的陈年老酒,越品越有味道,越读越能体会其中的深意。我并非一个轻易会感动的人,但我却在这本书中,找到了久违的慰藉和力量。我特别被书中关于“觉察”的描写所打动。我曾经是一个活在自己思绪中的人,很少有机会停下来看看自己到底在想些什么,感受些什么。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让我得以审视自己的内心。我开始尝试在日常生活中,刻意地去觉察自己的呼吸,觉察自己的每一个念头,觉察自己的每一次情绪波动。这个过程并不总是愉快的,有时会发现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的恐惧和不安,但这种觉察并没有让我更加痛苦,反而让我对自己的行为模式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给了我主动去调整和改变的机会。我发现,很多时候,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不是因为事情本身,而是因为我们对事情的解读方式。书中关于“放下”的章节,也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我一直以来都对变化感到恐惧,害怕失去,害怕未知。但这本书并没有试图去“消除”我的恐惧,而是邀请我去看待“无常”的本质。它讲到,就像河流的水,永远都在流淌,每一刻都是新的。我们之所以感到痛苦,是因为我们试图抓住那些已经流逝的瞬间,或者紧抓着那些尚未到来的景象。我读到的时候,并没有立刻就变得不恐惧,但我开始尝试去接受,去允许事情的发生和结束。我发现,当我不再拼命抵抗的时候,很多曾经让我抓狂的事情,似乎也就没有那么大的力量来困扰我了。它就像是告诉我,接受“无常”并不是一种放弃,而是一种顺应。总而言之,这本书就像一位智慧的长者,用最朴素的方式,点亮了我内心深处的那盏灯,让我看到了生命更多的可能性,也教会了我如何在纷扰的世界里,为自己创造一片宁静的港湾。
评分我一直觉得,《禅修日读》这本书,它就像一本被遗忘在角落里的古老地图,里面没有精美的插画,没有华丽的辞藻,但却隐藏着通往内心平静的真正指引。我之所以如此钟爱它,是因为它从不试图去“改变”我,而是邀请我去“看见”我。在我感到生活压力巨大的时候,我常常会陷入一种莫名的焦虑,总觉得有什么事情不对劲,但又说不清楚是哪里不对劲。这本书中的“寂静”的章节,给了我巨大的启示。它并没有教我去追求什么外在的安静,而是引导我去发现内心的宁静。我开始尝试在早晨醒来的时候,不去立刻拿起手机,而是花上几分钟,仅仅是感受自己的呼吸,感受身体的触感,感受房间里的光线。这个简单的练习,让我不再被外界的信息淹没,而是能够以一种更平和的状态开始一天。我发现,原来内心的寂静,并非遥不可及,它就藏在每一个被我忽略的微小瞬间。书中关于“慈悲”的练习,也让我对人际关系有了新的看法。我曾经是一个非常容易抱怨的人,总觉得别人不如自己,或者总是辜负自己的期望。但当我尝试着去用“慈悲”的心去对待身边的人时,我发现,他们的行为似乎也没有那么难以理解了。我开始去体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困境和不易,而我的抱怨,往往只是放大了自己的不满,却没有真正解决问题。这种转变让我变得更加宽容,也让我与他人的关系更加融洽。它让我明白,慈悲并非软弱,而是一种内在的力量,能够化解冲突,带来理解。这本书,它没有承诺给我什么奇迹,但它却给了我最重要的东西——一种能够与自己和平相处的能力,一种能够看清生活本质的智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