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学大师湛甘泉/心学大师湛若水丛书

心学大师湛甘泉/心学大师湛若水丛书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黄明同 著
图书标签:
  • 心学
  • 湛甘泉
  • 湛若水
  • 明代心学
  • 理学
  • 哲学
  • 传统文化
  • 国学
  • 思想
  • 人生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广州出版社
ISBN:9787546225821
版次:1
商品编码:1224950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心学大师湛若水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49
字数:16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心学大师湛甘泉/心学大师湛若水丛书》知识量大,覆盖面广,语言通俗,具有普及性读物特点,为大众读者了解、认识湛若水生平行事及其心学思想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作者简介

  黄明同,1940年出生,研究员,广西合浦人。1961年华南师院中文系毕业,1980—1982年中山大学、复旦大学进修,专攻中国哲学史,师从学者李锦全、潘富恩二教授。
  曾任华南师范大学岭南近现代思想文化研究中心秘书长、广东省社会科学院孙中山研究所副所长、哲学研究所所长、孙中山基金会秘书长。现任广东儒学研究会副会长、广东省岭南心学研究会会长。

目录

引言 为官为学,皆为楷模
第一章 社会变革,文化转型
一、沙贝定居
二、富饶家乡
三、改革发酵
四、文化多元

第二章 师从白沙,传承心学
一、少年聪慧
二、江门求学
三、三年有成
四、继承衣钵

第三章 结交阳明,切磋心学
一、京师相识
二、患难之交
三、友情升华
四、学术论辩
五、真诚挚友

第四章 “随处体认”,涵养作圣
一、检讨“静坐”
二、依循师说
三、动静相兼
四、为师辩解

第五章 主一不二,创“合一”论
一、体用一原
二、虚实同原
三、理气合一
四、知行并进
五、理欲合一

第六章 以心为本,学说本色
一、心包万物
二、理即吾心
三、宇宙在我
四、圣人之学

第七章 学贵知疑,大疑大进
一、为学贵疑
二、不畏权威
三、非《老子》书
四、质疑“问礼”

第八章 治国理念,民重君轻
一、“天下一舟”
二、公普天下
三、君须畏民
四、刑与礼一
五、重农恤商

第九章 终生从教,“二业合一”
一、遍修书院
二、德举合一
三、师生六皓

精彩书摘

  《心学大师湛甘泉/心学大师湛若水丛书》:
  湛若水,出生在一个曾十分显赫,后又中落的家庭。他很晚才入学,有幸的是,后来能师从一代心学宗师陈献章,得名师的精心调教,并成为衣钵弟子。湛若水之所以能成就为心学大师,既得益于老师的教诲,也有赖于他过人的聪慧,以及他特有的独立人格。老师的教诲,是外因,自身的天赋与努力,则是内因,二者缺一不可,但内因才是关键的因素。
  一、少年聪慧
  出生在农家的湛若水,他的少年时光,在家乡度过。因家境困厄,14岁才进入湛氏塾学读书,16岁到广州求学,开始一段新的学习生活。
  湛氏家族,祖上曾为官,祖辈和父辈都称得上知书识字。湛若水却生不逢时,出生时经济条件不佳。为生计,大人各忙于农活,谁也没管他上学的事。没人管的湛若水,便同其他农家孩子那样,或是玩耍,或是摸虾、抓鱼,或是做些轻便的农活,如放牛、下田等。
  湛若水迟迟未能上学的原因,主要是家中接连发生了不幸的事情:9岁那年,祖父去世;不久,爱打抱不平的父亲,蒙冤进了大狱。母亲,出身书香门第,一贯关心孩子的上学,但在那样的困境下,既要操持家务,又要四方奔走,设法营救丈夫,也就顾不上孩子读书的事了。到了湛若水13岁那年,母亲打算让他入学,没料到当年正是狗年,按当地的风俗,狗年入学的孩子会像狗一样的懒惰。于是,湛若水的入学,只好再推迟一年了。
  14岁的湛若水,终于入学了,进了湛氏家族办的塾学。湛氏塾学,位于沙贝的石岭,湛若水成名后,石岭改名为“读书岗”,以作纪念。湛若水在石岭读书的时间不长,据民间传说,因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被迫转学。这件事正显露出少年湛若水,是多么的聪明机灵。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湛若水放学回家,路上遇到父亲的仇家,他被殴打了,好不容易得以脱身,赶紧往外祖父家赶。到了门口,他没进屋,而是把沾了石灰的鞋子倒转方向放在地上,把鞋印留在大门口。结果仇家的人看到门口的鞋印,便以为他又往外跑了。年幼的湛若水,便这样以过人的智慧,摆脱了仇家的追杀。这,便是民间传说的“倒踏灰鞋避难”故事。事后,湛若水的家人考虑:这次湛若水虽脱险了,说不定以后还会发生类似的事情。为了孩子安全,还是决定让他转到沙贝西南面邻乡——南湾村去上学了。南湾村,是太祖怀德结盟的村子,湛若水在那边读书,家人有安全感。
  明事理的母亲,为儿子前程考虑,建议湛若水到省城——广州就读。湛若水16岁那年,到了广州,先进入五仙观内的塾学学习。
  五仙观,是道教宫观。关于建观时间与地址,有三种说法:一说,建于宋代,设在十贤坊(今广州省财厅一带);一说,建于南宋后期,设在古西湖畔(今广州西湖路);一说,建于明代洪武年间,设在现今的广州惠福西路。学界也有人把这三种说法串在一起,说是五仙观最先建于宋代,设址十贤坊,南宋时迁西湖,明代洪武十年(1378)在惠福西路重建。现存的五仙观,便是明代建筑,保留了当年的建筑风格。
  五仙观,原是一座祭祀五仙谷神的寺庙,也因此而得名。在岭南,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古时的广州,比较荒凉,有一次发生灾荒,粮食颗粒无收,民众不得温饱。一天,天空出现五色的云彩,有五位仙人骑着毛色各不一样的山羊,山羊的嘴里都衔着谷穗。降落地面之后,仙人把谷穗赠送给当地的民众,并祝愿他们永无饥荒。之后,五仙人腾空而去,羊只即化为石头,留了下来。据说,广州从此成为岭南最为富庶的地方,并因此而得名“五羊”、“羊城”、“穗城”等。为纪念五仙,广州人建了五仙观,当然,关于五仙观的传说,还有其他说法。
  ……

前言/序言

  湛氏若水(1466-1560),初名露,字民泽,后因避祖讳,改名雨,40岁时开始定名若水。字元明,号甘泉,谥号文简。明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甘泉是明代心学奠基者陈白沙的衣钵传人,他们创立的学派被称为岭南心学,以便区别于王阳明为代表的阳明心学。甘泉寿高,享年95岁,年少之时父亲去世,只能跟随母亲四处飘零,生活不乏艰难困苦。尔后经过科举仕进,由朝廷中的庶吉士做起,最后做了官属二品的礼部、吏部、兵部的三部尚书。当然,他曾亲历了明代官场的险恶,也懂得人间世故,虽然也会遇到诬蔑、陷害,甚至弹劾之类,但他都能安然度过,这其中不乏有人生智慧。甘泉一生不忘讲学,创办书院,招收门徒,传道授业、明理解惑。他勤于著述,善于思考,学术成果丰硕,思想博大精深,其中有经济的、政治的、礼法的、教育的、家规的、哲学的,等等,不愧为一代宗师,与同时代的王阳明堪称思想双峰。不唯如此,他的书院思想以及甘泉学派思想的形成及传承等,都值得人们去认真研究,以便从中汲取精华,为现代的社会建设、经济发展、精神文明、人格培养提供可以借鉴的理论资源。
  甘泉学说继承白沙,白沙学说的基本特点是突出人的主体性以及人的本体地位。“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我”非小我,也非私我,“我”是大我,也是天理。这个“我”是一种境界,也是一种胸怀,“我”是堂堂正正,直道而行,正义凛然,顶天立地。同时,也有一种理性认知,“我”不囿于一己之私,不拘于陈说陋习,也不屈于世俗权威。“我”的特点在“知疑”,“学贵知疑”。学是觉悟,疑是批判。只有思考批判,才能有所觉悟,也才会有进步,小疑小进步,大疑大进步,不疑不进步。白沙主张“静坐”,因为“静坐”,“久之,然后见吾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常若有物”。即“静坐”能体悟到“心”之本体的存在。平时人们可能会因为外在事物的缠绕,生活的繁忙,忘记了对自我的反省,忘记了“吾日三省吾身”。而只有在“静”下来的时候才会去思考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是无意义的,什么是值得的,什么是不值得的。所以“静”是一种消极自由,一种不被世俗左右的自由,这实际就是意志自由、人格独立。和“主静”有关的是“自得”,所谓“自得者,不累于外物,不累于耳目,不累于造次颠沛,鸢飞鱼跃,其机在我”。“自得”说的是自主,不仅不被外物决定.而且又是自由自在,即“鸢飞鱼跃,其机在我”?因为“我”是主体。当然,白沙哲学中还有个“自然”范畴,“自然”源自道家,白沙引用了,并把它作为自己哲学的基本范畴,同时赋予了“心学”的意义。“自然”是“道”,“自然之乐,乃真乐也。宇宙间复有何事”。人生真正的“乐”是对“道”的“乐”,对于“道”的“乐”就是“自然之乐”,有了这种“乐”,其他的乐也就不算什么了。白沙处世大气,为人狂放,常思“我大而物小”,物之小者不足以夺取我之大者。作为儒者,他的自由绝对不是肆无忌惮、放荡不羁,而是“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是在自由洒落中对于义理的坚守,“义理须到溶液处,操存须到洒落处”。
好的,这里为您奉上一个关于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内容完全不涉及《心学大师湛甘泉/心学大师湛若水丛书》的任何信息。 --- 《古韵新声:宋明理学思想的嬗变与流变》 导言: 在中华文明的长河中,宋明理学无疑是思想史上的一座巍峨丰碑。它不仅深刻影响了此后数百年间的社会伦理、政治实践乃至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更与佛教、道教思想的交融渗透,共同塑造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底色。然而,理学并非铁板一块,其内部包含了丰富而复杂的思想光谱,从北宋的“二程”到南宋的朱熹集大成,再到明代的阳明心学,其间的思想脉络与争辩,构成了理学发展的核心动力。 本书《古韵新声:宋明理学思想的嬗变与流变》旨在以宏大的叙事和精微的分析,梳理宋明理学自萌芽至鼎盛,再至后期分化、乃至晚清转向的完整历程。我们聚焦于理学内部不同流派间的对话与冲突,力图展现这一思想体系如何在时代更迭中保持其生命力,同时又不断自我革新、回应现实挑战的动态过程。 第一部:北宋气象——理学的肇始与本体论的建立 本书首先回溯至北宋,探讨程颢、程颐兄弟所奠定的理学基石。不同于此前佛老思想的空泛论述,程氏一派着力于建构一个以“天理”为核心的宇宙本体论。 第一章:理的探求与“格物穷理”的雏形。 本章详细考察了周敦颐的《太极图说》在理学建立中的过渡性作用,以及邵雍对宇宙生成论的独特阐释。重点分析了程氏兄弟如何将“理”的概念从道德规范提升至宇宙本体的层面,讨论了他们对“诚”与“敬”的强调,以及早期“格物”思想的初步形态。 第二章:程学之辨与理学的初步定型。 细致比对程颢的“明道”观与程颐的“穷理”观之间的差异与互补。程颐的“横渠理学”如何通过对义理的严密建构,为后世的理学体系提供了逻辑框架。这一阶段的理学,是内圣与外王的初步整合,试图以天理来规范人事。 第二部:朱熹集大成——集理学的巅峰与宇宙图景的构建 南宋时期,朱熹的出现标志着理学走向成熟与鼎盛。他的学说体系之庞大、影响之深远,使之成为理学的代名词。 第三章:朱子学的核心概念:理、气、太极、心性论的整合。 本章深入剖析朱熹如何继承和修正二程的学说,构建起涵盖宇宙论、心性论、工夫论和动静论的完整体系。尤其关注他对“理气关系”的精细论述,以及“性即理也”的内涵。 第四章:格物致知与实践论:由内而外的工夫论。 朱熹的“格物致知”被后世奉为圭臬。本章探讨朱熹对“格物”的界定,分析其与读书、穷理之间的层层递进关系。同时,考察朱熹在政治实践中如何运用理学思想来指导社会教化和伦理规范的建立,展现了理学作为国家意识形态的强大力量。 第五章:理学的对外回应:与佛老思想的再辨析。 朱熹对释、老两家的批判并非简单的排斥,而是复杂的吸收与重构。本章对比分析朱子学与禅宗在“心”的体悟上的异同,揭示理学如何通过精确的概念划分,成功确立了儒家哲学的正统地位。 第三部:心学的崛起与对理学的挑战 明代是思想史上“争鸣”的时代。以陆九渊、王阳明为代表的心学,直接挑战了朱子学中“格物”的路径依赖,将关注点完全转向“心”的内在体悟。 第六章:陆九渊的“心即理”宣言与东林书院的兴盛。 本章聚焦陆九渊如何以“心”为最高本体,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观点,阐述其“复其心”的工夫论。并简要分析东林学派在明代思想界对理学的维护与争辩。 第七章:王阳明的“知行合一”与“致良知”的革命性。 本章是全书的重点之一。详细阐述王阳明如何将心学推向顶峰,构建起一套以“良知”为内在道德标准,以“知行合一”为实践路径的全新体系。重点分析“致良知”作为一种直觉性的体悟,如何彻底颠覆了传统理学的渐进工夫论。 第八章:心学的扩散与分流——江右王学与龙场悟道。 考察心学思想在地域上的传播特点,特别是阳明先生晚年对良知学的深化与修正,以及其弟子在继承过程中出现的不同倾向。 第四部:理学的晚期形态与清代的转向 进入明末清初,面对王朝更迭和外来新知的冲击,理学内部开始出现反思和修正的浪潮。 第九章:明末的辨学与理学的僵化。 分析晚明时期,理学内部在“心”与“理”的纠缠中陷入概念化的倾向,以及由此引发的对僵化学风的批判。 第十章:清初的“乾嘉汉学”与理学范式的转移。 探讨清代学者如何将注意力从本体论和心性论转向对经典的考证和训诂,这一“反玄学化”的倾向,标志着传统理学在主流学术界影响力的相对式微,为后世思想的革新埋下伏笔。 结语:历史的回响 本书最后总结了宋明理学对中国政治哲学、教育思想和人格塑造的深远贡献,并指出其在面对近现代西方思潮冲击时表现出的局限性。通过对这一漫长而复杂的思想流变过程的梳理,我们得以更全面地理解中华传统思想的内在逻辑与时代适应性。 本书特色: 结构宏大,脉络清晰: 完整覆盖宋、明、清三代的核心思想家及其理论演变。 辨析精微: 对理学、心学中关键术语(如天理、心、气、太极、良知)进行细致的源流考证与概念辨析。 注重对话: 强调不同流派之间的内在联系、继承与批判,而非孤立的介绍。 --- 目标读者: 历史学、哲学、思想史专业学生及研究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儒家思想发展史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刚翻了几页,就被湛若水先生的文字深深吸引了。这不是一本艰深晦涩的学术著作,而是更像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娓娓道来他的人生智慧与感悟。开篇就抛出了“理便是气,气便是理”的观点,这在初读时或许有些拗口,但随着阅读的深入,结合他举出的诸多生活化事例,我渐渐体会到了其中蕴含的精妙。他并非高高在上地讲述道理,而是将“心即理”的学说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滴之中,让人觉得心学并非遥不可及,而是人人可及的安身立命之法。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对“意念”的强调,认为一切善恶美丑皆发源于此,稍有不慎便可能偏离正道。这种对个体内心世界的深刻洞察,让我开始反思自己平日的思绪,是否过于芜杂,是否真正遵循了内心的良知。书中的语言虽然不乏古风,但翻译得相当贴切,既保留了原文的神韵,又易于现代人理解。我特别喜欢他引用古籍中的典故,并用自己的理解加以阐释,这使得那些古老的智慧仿佛获得了新生,与当下产生了共鸣。这本书给我的感觉,与其说是在读一本哲学著作,不如说是在与一位智者对话,汲取他的人生营养。

评分

这本《心学大师湛甘泉/心学大师湛若水丛书》带给我的感受,可以说是既严谨又充满启发。严谨之处体现在其对心学体系的梳理和阐释上,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堆砌理论,而是循序渐进地揭示湛若水思想的内在逻辑。我特别赞赏书中对于“致良知”的深入探讨。它不仅仅是停留在口头上的概念,而是通过对大量史料和湛若水著作的分析,展现了“致良知”在实践中的具体路径和方法。书中举出的例子,比如如何通过观察和体悟来认识自己的良知,如何通过“事上磨炼”来不断充实和发展良知,都让我觉得耳目一新。这让我意识到,心学并非是一种玄而又玄的学问,而是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能够指导我们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同时,这本书也并非一味地宣扬,而是保持了一种客观的视角,在介绍湛若水思想的同时,也指出了其可能存在的争议和局限性。这种严谨的态度,使得这本书的价值更加凸显。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内心似乎多了一份宁静和力量,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评分

不得不说,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巧妙,让我在阅读体验上有了很大的惊喜。它没有采用传统的章节划分,而是以一种更具探索性的方式呈现。每一部分似乎都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展开,但又并非线性叙事,而是像在一张巨大的思维导图中穿梭。我尤其欣赏其中穿插的对湛甘泉先生生平事迹的讲述,这些片段像是明灯,照亮了他思想形成的光辉历程。我了解到他不仅是一位思想家,更是一位身体力行的实践者,他的学说并非空谈,而是根植于他丰富的人生阅历。书中对一些历史事件的解读,也让我对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思想流派有了更深的认识,这使得湛若水的学说不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与整个思想史紧密相连。我发现书中多次提到“事上磨炼”,这四个字对我触动很大。它告诉我们,真正的修行不在于闭门思过,而在于将心学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挑战和困境。这种务实的态度,让我对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践有了更清晰的方向。这本书的阅读过程,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开始审视自己的内心,并尝试以一种更积极、更自觉的方式去面对生活。

评分

坦白说,最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因为我对心学一直以来都有些望而却步。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却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通俗易懂的语言风格和贴近生活的例子。作者并没有使用大量艰涩的术语,而是用一种更接近于白话的方式,将湛若水的思想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的解释。这段话看似简单,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它让我明白了,我们天生的本心是纯净无染的,而杂念和欲望则是后天产生的。这让我开始警惕那些不自觉的念头,并努力去回归内心的纯粹。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湛若水先生生活的趣事,这些小插曲让枯燥的理论变得生动有趣,也让我对这位心学大师有了更立体、更鲜活的认识。总的来说,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心学并不是高不可攀的,而是可以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智慧。它帮助我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内心,并指导我如何去过一种更有意义、更有价值的生活。

评分

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不仅仅是知识上的,更是精神层面的。作者在深入挖掘湛若水思想精髓的同时,还巧妙地将他对个人修养的见解融入其中。我尤其惊叹于书中对于“意念”的细致剖析。湛若水认为,一切的善恶,一切的成就与失败,都源于意念的起伏。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平日里那些不经意的想法,其实是具有多么强大的力量。书中列举了许多古代圣贤在面对困境时,如何通过坚定意念来克服困难的例子,这些故事读来让人热血沸腾,也给了我极大的鼓舞。同时,书中还强调了“求放心”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在纷繁复杂的世俗生活中,不要迷失自己的本心。我曾经一度认为,追求学问就是不断地学习知识,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学问,是内圣外王的统一,是内在的修养与外在的实践相结合。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是否在学习的道路上,忽略了最重要的部分——对内心的关照。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心学更具实践性和指导性的一面,为我指明了一条更加清晰的人生方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