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朝历代涌现的名医,是中华医学发展先河中一颗颗璀璨夺目的明星,他们以自己艰苦的劳动,以治病救人、拯救苍生的赤子之心,创造出了无数医学奇迹,在中外医学史上立下了不可磨
灭的功勋,千百年来受到人们的高度评价和崇拜。
全书取材广博,亦庄亦谐,妙趣横生,融医学、药学、史学、文学于一炉,集学术性、知识性、实用性、资料性、趣味性于一体,寓医学理论、中医药常识、偏方验方、名医逸事于一书,是一
部帮助读者快速了解历代名医的必备工具书。
宋月航,男,1961年生,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擅长将专业的医学理论知识转化成通俗的大众传播语言,使之更贴近和服务于公
众的健康生活。现为多家报刊特约专栏撰稿人,在近百家媒体上发表作品千余篇。
编辑出版《万事万物的由来》《中国古代经典奇案》《讲中药故事谈老医秘验》等著作近十余部,先后荣获第六届全国图书“金钥匙”奖、第三届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河南省优秀图书奖、儒
学书籍十大好书等奖项。
序言
为天下苍生尝遍百草——神农
开启华夏医学先河的针灸之祖——黄帝
中医切脉诊断术始祖——扁鹊
国医圣手,手到病除——淳于意
心系百姓的皇封药王——邳彤
精通心理疗法的宫廷太医——郭玉
妙手回春的外科鼻祖——华佗
万世景仰的中华医圣——张仲景
编纂方书之祖《脉经》——王叔和
大器晚成的针灸大师——皇甫谧
医术高尚,誉满杏林——董奉
遗世独立的炼丹大家——葛洪
药物分类学始祖——陶弘景
断病如神的宫廷御医——姚僧垣
苍生大医,中华药王——孙思邈
世界食疗学的鼻祖——孟诜
病因证候学大师——巢元方
中日医学交流的使者——鉴真大师
藏族医药学奠基人——宇陀·元丹贡布
造福一方的“医灵真人”——吴夲
中医儿科鼻祖——钱乙
中国住院治疗开创者——庞安时
寒凉学派创始人——刘完素
攻下学派创始人——张从正
脾胃学说创始人——李东垣
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
养阴学派创始人——朱丹溪
独臂神医,兰学留香——兰茂
新安医学奠基者——汪机
与李时珍齐名的皇封医圣——万密斋
历代医案汇于一书——江瓘
世界zui伟大的医药学家——李时珍
良医济世,功比良相——龚廷贤
毕生心血考订《伤寒论》——方有执
中华第一神针——杨继洲
温补学派的代表人物——张景岳
黄山得医书——程敬通
首载天花痘苗接种病例——喻昌
忠君爱国的传奇医圣——傅青主
清风高雅的湿热病学大家——薛雪
温病学派奠基人——叶天士
悬壶济世,著作等身——徐灵胎
尊经派的代表人物——黄元御
民间走方医第一人——赵学敏
以普及医学知识为己任——陈修园
比肩张仲景的温病学巨匠——吴鞠通
为医林改错——王清任
中医辨证论治大家——林佩琴
一指回春“黄神针”——黄石屏
学贯中西的医学泰斗——张锡纯
医林怪杰“范大糊”——范文虎
中华奇药云南白药创始人——曲焕章
张聋一帖药——张骧云
中医科学化的典范——金慎之
沪上中医第一人——张镜人
诺贝尔生理学奖获得者——屠呦呦
为天下苍生尝遍百草——神农
【名医传记】
神农,即炎帝,亦称神农氏、烈山氏,汉族神话人物。名伊耆,姜。生辰:古历4月26日。传说生于距今5500~6000年前姜水之岸(今宝鸡市境内),远古传说中的太阳神,华夏太古三皇五帝之一,农业的发明者,医药之祖。
炎帝在民间传说中被尊崇为中华民族的祖先之一。有文字记载的出现时代是在战国以后。他不仅是传授人类播种五谷方法的农业祖先,也是传授人们尝百草以药治病的医学发明人,不但能保佑农业收成、人民健康,更被医馆、药行视为守护神。被世人尊称为“药王”“五谷王”“五谷先帝”“神农大帝”等。
传说神农氏的样貌很奇特,人身牛首,身材瘦削,身体除四肢和脑袋外,都是透明的,因此内脏清晰可见。三岁知稼穑,长成后,身高八尺七寸,龙颜大唇。神农氏尝尽百草,如果药草是有毒的,服下后他的内脏就会呈现黑色,因此什么药草对人体哪一个部位有影响就可以轻易地知道了。故此,古有“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
关于神农的死因,说法不一。一说,神农氏由于服太多种毒药,积毒太深,终于身亡。一说,一日他尝草时误食了毒草(穿肠草)而死。
著有《神农本草经》一书,原书已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草经》或《本经》,是我国现存zui早的一部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大约成书于公元前1世纪,即秦汉时期,也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总结、搜集、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只是托名为神农所作而已,这已经是医学史界比较公认的结论。
《神农本草经》记录了365种中药,其中有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此据顾观光辑本统计之数,其他各版本有出入);它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是中药学按功用分类之始。上品120种,无毒。大多属于滋补强壮之品,如人参、甘草、地黄、大枣等,可以久服。中品120种,无毒或有毒。其中有的能补虚扶弱,如百合、当归、龙眼、鹿茸等;有的能祛邪抗病,如黄连、麻黄、白芷、黄芩等。下品125种,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积,如大黄、乌头、甘遂、巴豆等,不可久服。
《神农本草经》对每味药的性味、主治、异名及生长环境均有记载。如“当归味甘温,主咳逆上气,温疟寒热洗洗在皮肤中,妇人漏下,绝子,诸恶疮疡金疮,煮饮之。一名于归。生川谷”。这些内容以当时的水平来衡量,是比较切实的。它所述的药物主治病症大部分是正确的,有一定的科学价值。如水银治疥疮、麻黄平喘、常山治疟、黄连治痢、牛膝堕胎、海藻治瘿瘤。不但确有实效,而且有一些还是世界上zui早的记载。如用水银治皮肤疾病,要比印度和阿拉伯早500~800年。
同时。他还在其《序录》中简要地提出了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及有毒无毒。提出“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饮食不消以吐下药……各随其所宜”等基本理论及用药原则,并总结了“药有君臣佐使”“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等药物配伍方法。为保证药物质量,还指出要注意药物的产地,采集药物的时间、方法、真伪。
【后世影响】
《神农本草经》是汉以前劳动人民在实践中所积累的用药经验的总结,它的问世,对中国药学的发展影响很大。历史上具有代表性的几部《本草》,如《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都是渊源于《本经》而发展起来的。同时,该书还教人种植五谷、豢养家畜,使中国农业社会结构日趋完成。
神农zui早发现泥灸养生。远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人类已经开始利用泥土祛邪治病和养生保养,并运用泥灸温敷治疗疾病,达到治疗和缓解症状的目的,为近现代养生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故事征引】
神农尝百草
上古时候,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药物和百花开在一起,哪些是可以吃的粮食,哪些是可以治病的草药,谁也分不清。黎民百姓靠打猎过日子,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下的走兽越打越稀,人们就只好饿肚子。如果有人生疮害病,无医无药,不死也要脱层皮啊!
老百姓的疾苦,神农氏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怎样给百姓治病?神农苦思冥想了三天三夜,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
第四天,他带着一批乡民,从家乡随州历山出发,向西北大山走去。他们走了很久,腿走肿了,脚起茧了,还是不停止,整整走了七七四十九天,来到一个地方。只见高山一峰接一峰,峡谷一条连一条,山上长满了奇花异草,很远就闻到了香味。神农和乡民们正往前走,突然从峡谷里蹿出来一群狼虫虎豹,把他们团团围住。神农马上让乡民们挥舞神鞭,向野兽们打去。打走一批,又涌上来一批,一直打了七天七夜,才把野兽赶跑。那些虎豹蟒蛇身上被神鞭抽出一条条一块块伤痕。后来渐渐地变成了皮上的斑纹。
这时,乡民们说这里太危险,劝神农回去。神农揺揺头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能回去么?”说着领头进了峡谷,来到一座大山脚下。
这座山半截插在云彩里头,四面是刀切崖,崖上挂着瀑布长着青苔,溜光水滑,看来没有登天的梯子是上不去的。乡民们又劝他说:“算了吧,还是趁早回去吧。”
神农摇摇头:“不能回!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能回去么?”
他站在一个小石山上,对着高山,上望望、下望望、左瞅瞅、右瞄瞄,思主意、想办法。后来,人们就把他站的这座小山峰叫作“望农亭”。
忽然,他看见几只金丝猴顺着高悬的古藤和横倒在崖腰的朽木爬过来。神农灵机一动,有了!他当下把乡民们喊来,叫他们砍木杆、割藤条,靠着山崖搭成架子,一天搭上一层,从春天搭到夏天,从秋天搭到冬天,不管刮风下雨,还是飞雪结冰,整整搭了一年,搭了360层,才到了山顶。据传说,后来人们盖楼使用的脚手架,就是从神农那儿学来的办法。
神农带着乡民,攀登木架,上了山顶。山上真是花草的世界,红的绿的白的黄的,各色各样,密密丛丛。神农高兴极了,他叫乡民们提防狼虫虎豹,自己采摘花草,放到嘴里尝。为了在这里尝百草,为百姓找吃的,找医药,神农就叫乡民在山上栽了几排冷杉做城墙防野兽,在墙内盖茅屋居住。后来,人们就把神农住的地方叫“木城”。
白天,他领着乡民们到山上尝百草,晚上,他叫乡民生起篝火,他就着火光把它详细记载下来:哪些是苦的,哪些是甜的,哪些热,哪些凉,哪些能充饥,哪些能医病,都写得清清楚楚。
有一次,他把一棵草放到嘴里一尝,霎时天旋地转,一头栽倒。乡民们慌忙扶他坐起,他明白自己中了毒,可是已经不会说话了,只好用zui后一点力气,指着面前一棵红亮亮的灵芝草,又指指自己的嘴巴。乡民们慌忙把那红灵芝放到嘴里嚼嚼,喂到他嘴里,神农吃了灵芝草,毒气解了,头不昏了,会说话了。
从此,人们都说灵芝草能起死回生。乡民们担心他这样尝草,太危险了,都劝他说:“我们还是下山回去吧。”
他又摇揺头:“不能回去啊!黎民百姓饿了没吃的,病了没医的,我们能回去么?”说罢,他又接着尝百草。
他尝完一山花草,又到叧一山尝,还是用木杆搭架的办法,攀登上去。一直尝了七七四十九天,踏遍了这里的山岭。他尝出了麦、稻、谷子、豆子、高粱能充饥,就叫乡民把种子带回去,让黎民百姓种植,这就是后来的五谷。他尝出了365种草药,写成《神农本草》,叫乡民带回去,为天下百姓治病。
神农尝完百草,为黎民百姓找到了充饥的五谷,医病的草药,来到回生寨,准备下山回去。他放眼一望,遍山搭的木架不见了。
原来,那些搭架的木杆,落地生根,淋雨吐芽,年深月久,竟然长成了一片茫茫林海。神农正在为难,突然天空飞来一群白鹤,把他和其他几位乡民,接到天庭去了。从此,回生寨一年四季,香气弥漫。
为了纪念神农尝百草,造福人间的功绩,老百姓就把这片茫茫林海,取名为“神农架”,把神农升天的回生寨,改名为“留香寨”。
说实话,我之前对中医了解不多,总觉得它有点神秘,甚至有些晦涩难懂。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就像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我走进中医的世界。我最开始是被书名里“古方验方”吸引的,想着能学到一些实用的养生方法。结果没想到,它给我带来的远不止于此。书里不仅详细介绍了许多经典验方,更重要的是,它将这些方剂的来源、配伍原理、以及在不同病症下的应用都讲得明明白白。我以前觉得中药材就是一堆草药,现在通过这本书,我能理解到每一种药材的特性,以及它们之间如何协同作用。而且,它还收录了大量的医案,这些真实案例的记录,让我看到了中医是如何在实际的医疗过程中发挥作用的,那些复杂的病情,在中医大师的手里,往往能够迎刃而解,真是令人惊叹。我最喜欢的部分是那些对医者心境的描写,他们如何面对生老病死,如何怀揣一颗救死扶伤的心,这些都深深地打动了我。
评分这本书实在是太震撼了,我拿到手的那一刻,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美的装帧吸引了。翻开第一页,我就像是穿越了时空,置身于那个群星璀璨的医学殿堂。里面的每一位名医,他们的名字我都曾耳闻,但关于他们的生平、医术,以及那些流传千古的医案,都是我第一次如此系统地了解到。这本书不是简单地罗列人名和医案,而是深入地挖掘了每一位医者的思想精髓,他们是如何从实践中总结经验,如何用朴素却又深刻的哲理指导治疗。尤其是那些古老方剂的解读,让我对中医的博大精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之前总觉得中医离我有点远,是高深莫测的学问,但这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上大量的案例分析,让我感觉自己仿佛也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见证者,亲身感受着中医的智慧是如何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医德的探讨,那些名医们对病人的仁心仁术,对医学的孜孜以求,让我肃然起敬。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胸襟开阔了许多,对生命的理解也更加深刻了。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惊喜程度,简直超出了我的预期。我原本以为它只是一本简单的中医普及读物,结果发现它是一部关于中国医学智慧的百科全书。书中的内容非常丰富,从远古时期的神医传说,到近现代的医学大家,几乎涵盖了中国历史上所有重要的医学人物。我特别喜欢它对“医术”的详细介绍,不仅仅是那些具体的治疗方法和方剂,更重要的是,它还阐述了这些医术背后的哲学思考和实践经验。我之前对中医的认识比较片面,总觉得它比较神秘,但这本书用非常清晰和系统的方式,将中医的精髓展现了出来。我最被打动的是书中那些感人至深的医案,每一个案例都充满了人情味,展现了医者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仁心去帮助病人,这些故事让我对“医者仁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医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生命、关于智慧、关于人性的史诗。
评分这本书的编排简直太绝了!我之前看过一些关于中医的书,但都比较零散,要么是理论性太强,要么就是只有方剂没有解释。而这本《中国历代名医传》给我的感觉是,它把一切都安排得井井有条。首先,它按照朝代和名医的顺序列出了人物,让我对中国医学史的发展脉络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接着,对于每一位名医,它不仅介绍了他们的生平事迹,更重要的是,深入剖析了他们的医学思想和理论体系。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医道”的阐述,这不仅仅是关于治病的技术,更是关于医者的人格修养和人生哲学,这一点是我在其他书中很少看到的。而且,它还特别设置了“医典医案”的部分,这些真实的病例记录,就像是活生生的教材,让我看到了中医理论是如何落地生根,如何解决实际问题的。每一个医案都充满了智慧和巧思,让我不禁感叹古人的医术之高明。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扎实,每一页都充满了信息量,我感觉自己像是在和一位位医学巨匠对话,受益匪浅。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只是觉得名字听起来还不错,想着可以简单了解一下中医的历史。没想到,这本书的内容完全抓住了我的眼球!它不仅有详实的医学知识,更有精彩的人生故事。我之前一直觉得医学是很枯燥的学科,但这本书通过讲述一个个名医的传奇经历,让我看到了医学背后的人文关怀和哲学思考。书中的“古方验方”部分,对我来说尤其有吸引力,我一直对那些流传下来的古老智慧很感兴趣,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让我能够接触到那些真正有效的,经过历史检验的医学方法。而且,书中对“医典医案”的记录,就像是一部部引人入胜的悬疑故事,让我看到了中医是如何在复杂的病情中抽丝剥茧,找到最佳的治疗方案。我最欣赏的是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它将枯燥的医学知识融入到生动的故事中,读起来一点都不费劲,反而让我越读越想读。这本书让我对中医有了全新的认识,也让我对生命的奥秘产生了更深的敬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