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德格爾與中國

海德格爾與中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劉小楓 著
圖書標籤:
  • 海德格爾
  • 哲學
  • 中國哲學
  • 比較哲學
  • 思想史
  • 現代哲學
  • 存在主義
  • 文化研究
  • 現象學
  • 詮釋學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華東師範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7568990
版次:1
商品編碼:12250805
包裝:精裝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04
字數:18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海德格爾在何種曆史時刻下雨漢語思想界産生瞭碰撞?
迄今毫不衰竭的海德格爾熱,對中國學人來說意味著什麼?
對海德格爾的持續迷戀,為何是一種迷人的危險?

——劉小楓新作,一位八十年代學人對海德格爾的緻敬與告彆!

內容簡介

自1987年《存在與時間》中譯本麵世以來,德國哲人海德格爾便持續地被我們譯介、研讀,他的思想似乎也“安傢落戶”於中國瞭。然而,在著迷於海德格爾思想魅力的同時,我們有無足夠的清醒:究竟是哪些理論秉性讓海德格爾與中國學人如此一見如故——或者,實際上我們還沒好好認清海德格爾思想中的危險特質?
《海德格爾與中國》一書,是劉小楓多年來思考上述問題的一部總結之作。在這部富有洞見的作品中,劉小楓以讀書劄記的形式,細緻地嚮讀者揭示齣埋藏在海德格爾思想脈絡深處的曆史主義根基,由此我們也能看到,海德格爾是如何對西方古典思想傳統進行拆解、如何成為當今激進政治哲學的一個秘密發祥地。最終,倘若中國思想要有真正的曆史性轉機,就不得不嚴肅地告彆海德格爾。

作者簡介

劉小楓,重慶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北京大學比較文化研究所兼任教授,中山大學哲學係古典學中心主任、“逸仙”講座教授。“經典與解釋”係列書籍主編。主要學術著作有:《詩化哲學》《拯救與逍遙》《走嚮十字架上的真》《現代性社會理論緒論》《沉重的肉身》《這一代人的怕和愛》《刺蝟的溫順》《聖靈降臨的敘事》《重啓古典詩學》《揀盡寒枝》《共和與經綸》《百年共和之義》等。

目錄

弁言 /1
一海德格爾何時以及如何到中國 /1
1思想解放與理想的衝突 /2
2中國思想的絕處逢生 /5
3倫理學與倫理現象的區分 /9
4海德格爾的手術刀 /12
二海德格爾的曆史主義地平綫 /15
1海德格爾與激進後學 /16
2“個彆善”挑戰“整體善” /18
3海德格爾與馬基雅維利 /20
4如何傳承海德格爾的“法眼” /25
5理智德性與性情德性的個體差異 /31
三海德格爾如何迴到“源初倫理經驗” /35
1哲人所理解的“善” /37
2何謂哲人的“正義” /42
3從哲人的自由到無政府主義的自由 /47
四海德格爾的“關鍵時刻” /57
1作為“生機流轉”的自然 /58
2作為政治技藝的“機術” /61
3天下事法無定法 /66
4個體靈魂與機運 /75
五文質之辨與曆史哲學 /83
1文質之辨與海德格爾 /83
2文質之辨的現代“轉移之機” /99
3歐洲哲人的文質之辨 /115
4自然狀態與哲學的曆史化 /125
六“詩意地棲居”與世界曆史 /143
1哲學的曆史化與哲學自身的危機 /143
2什麼是“西方的曆史形式” /162
3海德格爾的詩人與世界曆史 /177
4什麼是哲人心性的生存性根基 /198
七蘇格拉底問題與中國 /213
1海德格爾與蘇格拉底問題 /215
2青年海德格爾與當代激進民主 /223
3阿倫特如何傳承海德格爾 /252
4我們的時代與蘇格拉底問題 /270

精彩書摘

“改革開放”已快四十個年頭。迴望過去,漢語學界請來過多少西方哲人,恐怕很難數清。我們把西方哲人請來中國,大多不過熱情禮遇一番,隨後便逐漸冷落直至遺忘。海德格爾是為數不多的例外之一,對這位德國哲人,我們迄今熱愛如初。畢竟,就有質量的西方哲學研究成果的數量而言,海德格爾研究在國朝學界恐怕獨占魁首。若非從海德格爾哲學中感領到中國思想更新的契機,我們不會如此熱愛海德格爾。
倘若如此,我們就值得思考:海德格爾給中國思想帶來的是怎樣的曆史時刻。這個問題關乎中國的未來讀書人的心性品質,如果他們的老師已經被海德格爾哲學教育成激進且盲目的“未來狂”的話。按照一種眾所周知的觀點,美國大學教育以及公共美德齣問題,是偶然的外來思想因素所緻。第二次歐戰之前,年輕的猶太學人馬爾庫塞和阿倫特流亡美國,1950年代末開始在學界嶄露頭角,隨後成瞭1960年代歐美激進哲學的“領軍人物”。由於兩人都曾是海德格爾的親炙弟子,他們被視為“美國版海德格爾主義”的代錶。筆者難免想到,自1980年代“思想解放”以來,我們也曾迷戀馬爾庫塞的“新左派”哲學,後來又迷上阿倫特的“公民哲學”:我們剛剛走齣一種激進,不知不覺又踏入另一種激進。
如果我們可以把美國學界和教育界當作鑒照自己的鏡子,那麼,我國學界近四十年來迄今不衰的海德格爾熱對我們來說意味著什麼?比如,最近我們又聽到一種說法:

海德格爾對於傢的探討屬於他的主導思想,即他關於存在意義的思想……盡管海德格爾的傢哲學還主要是一種“存在之傢”,而不是血脈之傢、親情之傢、父母子女之傢,但它讓我們看到瞭西方哲學是如何“想傢”的、“懷鄉”的;更讓我們看到瞭中國古代哲學與西方哲學發生實質性交往的一個場所,一條充滿詩意的返鄉之路。張祥龍,《傢與孝:從中西間視野看》,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7,頁5152。

這段言辭錶明,在論者看來,海德格爾已經邁進儒傢之“傢”定居,而非在引領我們走嚮西方的“未來”——難怪有人憤然指責這種說法是海德格爾式的“復闢狂”。海德格爾到中國已經三十多年,難道他隻會把我們要麼教成激進的“未來狂”,要麼教成保守的“復闢狂”,而非促使我們徹底思考何謂das Philosophieren[哲學活動]?筆者十年前曾讀到過韓潮教授研究海德格爾的齣色著作,印象深刻。眼下,“未來狂”與“復闢狂”的思想分歧日趨尖銳,筆者把韓潮教授的書找齣來重讀,隨手記下學習心得和睏惑,就教於業內方傢。
《海德格爾與中國》:一部跨越東西的哲學對話錄 這本書並非對海德格爾思想的直接介紹,也不是對中國哲學思想的係統梳理。它的核心在於,通過一種“他者”的視角,邀請讀者一同踏上一段追尋哲學深度與廣度的旅程。我們將以一種“非占有”的姿態,審視海德格爾哲學中的某些獨特切入點,以及中國思想傳統中那些久遠而深刻的迴響。這本書的目的,是打開一扇門,讓讀者得以窺見一種可能性:當來自西方哲學深淵的沉思,遇見來自東方智慧之林的靜默,會碰撞齣怎樣的火花? 第一章:懸念的開始——“存在”的召喚與“道”的凝視 想象一下,我們置身於一個古老的花園,陽光透過斑駁的樹葉灑下。在這裏,我們並不急於辨認花草的名稱,而是去感受那種生命本身蓬勃的氣息。海德格爾筆下的“存在”並非一個可以被輕易定義的實體,它更像是一種持續不斷的“在場”,一種被遺忘的、卻又無時無刻不在召喚我們的深邃背景。我們或許可以將其理解為一種“發生”,一種“發生為”某種事物的力量。這種力量,並非外在於我們,而是彌散在我們生命的每一個縫隙中。 在另一邊,中國的先哲們,麵對同樣浩渺的宇宙和繁復的人生,凝視著“道”。“道”是什麼?《道德經》告訴我們,“道可道,非常道”。這並非一種神秘主義的宣告,而是一種深刻的警示:凡是可以被語言固定、被概念捕捉的,就已經不是那個最本源、最鮮活的“道”瞭。“道”是生成萬物的源泉,是萬物運行的規律,是無為而無不為的自然。它不像一個被製造齣來的工具,而更像是一種生命的律動,一種宇宙的呼吸。 我們在這裏看到的,並非是海德格爾的“存在論”與中國哲學中“道”的直接等同。那將是一種粗暴的簡化。然而,我們卻可以從中捕捉到一種共同的指嚮:對一種超越綫性思維、超越主體客體二元對立的、更為根本的“實在”的追尋。海德格爾對“遺忘存在”的憂思,與中國哲學對“迴歸本真”的呼喚,或許在更深邃的層麵,有著某種共鳴。這種共鳴,不是語言上的契閤,而是精神氣質上的觸碰。 第二章:存在的境況與“天人閤一”的張力 海德格爾在分析“此在”(Dasein)時,著重揭示瞭人的存在的“境況”(Befindlichkeit)。我們被拋入(Geworfenheit)世界,帶著憂慮(Sorge)生存,最終走嚮死亡(Tod)。這種對人的存在狀態的細緻描摹,揭示瞭存在的脆弱性、偶然性,以及我們身處其中的一種“不自在”。我們並非全知全能的上帝,也非完全自由的造物主。我們的存在,是一種被限定的、是被動開啓的存在。 再看中國的“天人閤一”的觀念。這並非是對人與自然界簡單和諧的描繪,它蘊含著一種更復雜的張力。在儒傢那裏,“天”是一種道德的本體,是人之所以為人的根本依據;“人”則通過道德修養,去體悟“天道”,實現“內聖外王”。在道傢那裏,“道”是宇宙的本體,而“人”的最高境界,則是順應自然,與“道”同頻。這種“閤一”,並非消除個體性,而是強調個體與整體的內在聯係,強調個體在宇宙秩序中的位置與作用。 這裏的“張力”,在於海德格爾的“境況”強調人的有限性、墜落性,以及主體性的睏境;而“天人閤一”則更側重於人與宇宙的和諧統一,人對“天道”的迴歸與體認。然而,正是這種張力,為我們提供瞭思考的契機。我們是否可以從海德格爾對“此在”的分析中,更深刻地理解“人”在天地萬物中的位置?我們是否可以從“天人閤一”的智慧中,找到緩解海德格爾所揭示的“存在之憂”的某種可能性?本書的目的,不是去消弭這種張力,而是去放大它,邀請讀者在其中進行審思。 第三章:語言的界限與“言不盡意”的玄機 海德格爾對語言的考察,是其哲學中一個至關重要的環節。他認為,語言不僅僅是交流的工具,更是“存在的居所”。然而,隨著現代性的發展,語言變得工具化、概念化,越來越難以觸及存在的本真。他批評“語言的淪喪”,認為我們被語言所“遮蔽”,而無法真正聆聽存在的低語。 中國哲學對語言的態度,同樣充滿著一種辯證的智慧。老子說:“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莊子則通過寓言、悖論,挑戰語言的邏輯。孔子強調“君子欲訥於言而敏於行”。這些錶述,並非否定語言的存在,而是強調語言的局限性。它們指嚮的是一種“不可言說”的領域,一種超越語言概念的經驗。 本書在此並不急於將海德格爾的“語言危機論”與中國哲學的“言不盡意”直接對接。那會顯得過於簡單。我們更感興趣的是,當海德格爾以一種“反思性”的態度審視西方語言的特質時,我們是否可以從中國思想中那些“言外之意”、“弦外之音”的傳統中,獲得某種啓發?我們是否可以從中國藝術的寫意精神中,找到對語言工具化的一種“抵抗”?這種抵抗,並非是對語言的拒斥,而是對語言的“解放”,是對語言在錶達“存在”這一本真維度上的潛能的重新挖掘。 第四章:技術理性與“無為”的靜觀 海德格爾對“技術”(Technik)的批判,揭示瞭現代技術理性對“存在”的遮蔽。技術理性將世界視為一種可供支配、可供計算的“庫存”(Bestand)。它以一種“樣式”(Gestell)的形式,逼迫一切事物顯現為可用的資源,從而使我們喪失瞭對“存在”本身的敬畏和感受。 與此相對,中國哲學中的“無為”思想,並非消極的放棄,而是一種深刻的“順應自然”的生存智慧。“無為”是“不妄為”,是“不強求”,是“不違背事物的本然”。它強調的是一種與宇宙規律的和諧,一種不加乾涉、讓事物按照其自身規律發展的狀態。 在這裏,本書並非要將海德格爾的“技術批判”與“無為”直接等同,以免産生誤解。我們看到的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現代性反思。海德格爾以一種“存在論”的視角,揭示瞭技術理性對“存在”的遮蔽;而中國傳統中的“無為”,則提供瞭一種對“技術理性”的“非技術性”的迴應。這種迴應,並非是反技術,而是指嚮一種與技術理性相悖的生存方式,一種對“存在”更為溫和、更為謙卑的態度。本書希望引導讀者思考,在日益被技術理性滲透的世界中,我們是否能夠從中汲取智慧,去尋迴一種與自然、與存在更為和諧的相處之道。 第五章:沉思的邊界與“道”的開闊 本書的最後,並非要給齣任何確切的答案,也不是要建立某種新的哲學體係。它的目標是開啓一種更廣闊的視野,邀請讀者在海德格爾與中國思想的交匯處,進行一次開放性的沉思。海德格爾的哲學,以其深邃的挖掘和嚴謹的論證,為我們提供瞭審視“存在”的獨特角度。而中國哲學,以其悠久的智慧和豐富的實踐,為我們提供瞭理解“人”與“世界”的另一種可能。 我們在這裏所做的,是一種“遊牧”式的哲學跋涉,而非“占有”式的理論構建。我們並非要將海德格爾的思想“中國化”,也並非要用海德格爾來“解讀”中國思想。我們隻是想在兩種不同的思想傳統之間,架設一座臨時的橋梁,讓讀者得以在橋上漫步,去感受風的方嚮,去聆聽遠方的聲音。 這本書所要傳達的,是一種開放性。一種對於哲學邊界的開放,一種對於不同思想傳統的開放,一種對於自我理解的開放。當我們不再局限於一種固定的視角,當我們願意傾聽“他者”的聲音,當我們敢於在模糊與不確定中探索,哲學纔可能展現齣它真正的魅力——它不是一套僵死的教條,而是一種永遠在場、永遠在召喚的生命活動。 結語:一種未盡的對話 《海德格爾與中國》是一本關於“可能性”的書。它不提供結論,隻提供邀請。它邀請你一同去思考,去感受,去發現。在海德格爾對“存在”的深邃追問與中國傳統智慧的開闊意境之間,是否存在著某種未被言說的聯係?這種聯係,或許就在於我們對生命本質的共同關切,在於我們對“何以為人”這一永恒問題的追尋。 這本書的閱讀體驗,或許更像是品一杯久遠醇厚的茶,或是在山間靜觀流雲。你不會急於得到答案,而是沉浸在過程本身。在文字的流淌中,你會不自覺地將自己的經驗、自己的思考帶入其中,與作者共同展開一場屬於你自己的哲學對話。 這是一次跨越時空的思想漫遊,一次關於“存在”的東方與西方之語的低語。希望它能激發你內心深處的哲學好奇,讓你在閱讀之後,能夠以一種全新的眼光,去審視周遭的世界,去體悟自身的存在。這場對話,纔剛剛開始。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成功地打破瞭東西方哲學之間的壁壘,展現瞭一種真正的全球視野下的思想交流。我注意到作者在處理概念翻譯時極為審慎,避免瞭許多常見的誤譯和簡單化處理,這對於嚴肅的學術閱讀者來說是至關重要的。閱讀過程中,我仿佛跟隨作者一起,在思辨的海洋中進行瞭一場艱苦但又充滿樂趣的探險。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書中對“真理”概念在兩個文化語境下的差異化處理,那種細緻入微的辨析,體現瞭作者深厚的學養。雖然有些地方需要查閱大量背景知識纔能完全理解,但這恰恰說明瞭它的深度和厚度。它不是一本用來消遣的書,而是一份需要投入心力的哲學邀請函。

評分

這本書真是引人入勝,我簡直愛不釋手。它以一種非常獨特且富有洞察力的方式,將西方哲學巨匠海德格爾的深邃思想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巧妙地融閤在一起。作者的筆觸細膩而有力,仿佛帶著讀者進行瞭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特彆是對於“在世存在”這一核心概念的闡釋,書中運用瞭許多中國古典哲學中的意象,讓原本抽象的哲學討論變得具體可感。我特彆欣賞作者對於“此在”與“道”之間潛在聯係的探討,這種比較並非簡單的嫁接,而是深入挖掘瞭兩者在對“存在”這一根本問題上的關注點和差異性。讀完之後,我感覺對海德格爾的理解更深瞭一層,同時也對中國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哲學智慧有瞭全新的認識。這本書的結構安排得非常緊湊,邏輯層層遞進,讀起來酣暢淋灕,絕對是哲學愛好者不可錯過的佳作。

評分

我花瞭很長時間纔消化完這本書的某些部分,坦白說,它的思想密度非常高,需要反復咀嚼纔能品齣其真味。最讓我震撼的是作者在論述中展現齣的那種學術上的嚴謹和跨文化對話的勇氣。他似乎毫不費力地在康德、鬍塞爾和莊子、老子之間穿梭自如,並且總能找到那個最微妙的切入點進行深入挖掘。我尤其關注書中關於“技術對存在的遮蔽”的分析,作者將其投射到當代中國社會的高速發展背景下,提齣瞭許多發人深省的問題。這種將古老的哲學思辨與當下的現實睏境相結閤的做法,使得全書不僅具有深厚的理論價值,更具有強烈的現實關懷。雖然有些章節的論證過程略顯晦澀,但一旦理清瞭思路,那種豁然開朗的感覺是其他哲學著作難以給予的。

評分

這本書的視角實在是太獨特瞭,它讓我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去理解“腳下的土地”和“頭頂的星空”這兩個看似無關的主題。作者將海德格爾的“存在之境”概念與中國哲學中對“天地人”關係的關注點巧妙地聯係起來,這種整閤性的思考方式極大地拓寬瞭我的思維邊界。我個人非常欣賞作者沒有將中國哲學降格為僅僅是用來印證西方理論的素材,而是給予瞭它平等的對話地位,甚至在某些方麵,反過來用中國思想的光芒來照亮海德格爾思想中的幽暗之處。整體閱讀體驗是振聾發聵的,它不僅是學術上的貢獻,更像是一次對人類共同思想遺産的深刻反思。這本書讀完後,你很難再用舊有的框架去看待哲學問題瞭。

評分

說實話,這本書更像是一座精心構建的知識迷宮,每一個轉角都可能通往一個全新的認知領域。作者的行文風格有一種老派學者的沉穩,但其中又夾雜著詩意的錶達,尤其在引用和轉述中國古籍時,那種美感讓人忍不住停下來品味。我特彆喜歡其中關於“時間性”的討論,作者是如何將海德格爾的“嚮死而在”與中國傳統對“逝者如斯夫”的體悟進行對比,令人拍案叫絕。這種深度的比較哲學研究,遠超齣瞭我以往接觸的任何相關領域的研究成果。它不是在簡單地介紹兩個體係,而是在構建一個對話平颱,迫使讀者重新審視自己對“真實存在”的既有觀念。如果你對純粹的西方哲學史感到有些枯燥,這本書絕對能給你帶來耳目一新的體驗。

評分

買的東西都是不錯的啊!再來再買!

評分

好書好價好書好價好書好價好書好價好書好價好書好價。遇上活動,一個係列一個係列的拿下!

評分

京東速度很快,包裝完整,如果遇到滿減活動會更劃算

評分

買東西方便,快遞給力,還會再來

評分

大師的書一個字:貴。

評分

新的經典,正在讀,應該配套賣!

評分

很好的書 值得購買!!!

評分

好書好價好書好價好書好價好書好價好書好價好書好價。遇上活動,一個係列一個係列的拿下!

評分

還不錯的一本書,值得購買。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