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農業文化遺産是勞動人民長期生産活動的創造和生存智慧的結晶,是傳統農業的精華和關乎人類未來的遺産,蘊含著豐富的社會、經濟、文化、生態等價值,對於傳承農耕文化、保護農村生態、發展生態農業、拓展農業功能、建設美麗鄉村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本叢書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力求科學性與通俗性相統一,係統闡述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的起源與演變、生態與文化特徵,分析其曆史與現實價值和保護與利用現狀,提齣可持續保護與管理對策,以進一步提升遺産地人民的文化自覺性與自豪感,提高全社會保護農業文化遺産的意識。
內頁插圖
目錄
引言
一 食用菌、香菇與慶元香菇
(一)食用菌
(二)香菇
(三)慶元香菇
二 香菇之源——慶元香菇文化係統
(一)係統概況
(二)起源與演變
(三)獨特性與創造性
三 菇林共育——生態和諧的典範
(一)得天獨厚的生長環境
(二)豐富的生物多樣性
(三)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
四 中國香菇城——源遠流長的香菇文化
(一)傳統知識與技術
(二)形式多樣的香菇文化
(三)詩詞歌賦
(四)行會組織
前言/序言
慶元縣始置於南宋寜宗慶元三年(1197年),至今曆800餘年。慶元縣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發祥地,擁有“世界香菇之源”“中國香菇城”等美譽。慶元香菇種植始於800多年前,據傳由香菇始祖吳三公(1130-1208)在慶元龍岩村發明剁花法生産香菇而成。自此,慶元菇民依托良好的生態環境和豐富的森林資源,從事香菇生産延續至今,形成瞭包括森林可持續經營、林下産業發展、香菇栽培和加工利用技術、香菇文化和地方民俗在內的農業文化遺産係統。
浙江慶元香菇文化係統經曆瞭三個發展階段,代錶瞭香菇生産技術的不斷革新:800多年前吳三公發明剁花法,1967年慶元菇民利用香菇菌種段木栽培香菇成功,1979年慶元縣食用菌科研中心成立,並開展代料香菇栽培技術的研究和推廣。吳三公發明剁花法的偉大成就,在於它使深山老林中的“朽木”得到充分閤理的利用,開創瞭森林菌類産品利用之先河。此法在利用森林的同時,又可保持森林生態的良性循環,是森林可持續利用的典範。同時,慶元縣菇民在數百年的生産實踐中,形成瞭從選場、栽培、采摘到加工的一整套完整的生産經營知識體係與適應性技術;孕育並造就瞭包括菇山語言“山寮白”、地方劇“二都戲”、香菇功夫等在內的絢麗多姿的香菇文化。這些傳統知識與文化,是一代又一代菇鄉百姓流傳至今的寶貴精神財富,也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瑰寶。2014年6月12日,農業部公布第二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名單,慶元香菇文化係統榜上有名,成為第一個人選中國重要文化遺産的食用菌行業文化遺産。
本書是中國農業齣版社生活文教分社策劃齣版的“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係列讀本”之一,旨在為廣大讀者打開一扇瞭解浙江慶元香菇文化係統這一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的窗口,提高全社會對農業文化遺産及其價值的認識和保護意識。全書包括八個部分:“引言”介紹瞭慶元香菇文化係統的概況;“食用菌、香菇與慶元香菇文化係統”介紹瞭食用菌的曆史和分類、我國香菇産業發展現狀及慶元香菇文化係統的起源與演變;“香菇之源——慶元香菇文化係統”介紹瞭香菇的營養、藥用價值以及在促進地方經濟發展方麵的重要作用;“菇林共育——生態和諧的典範”介紹瞭慶元香菇的生長環境、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及重要的生態服務功能;“中國香菇城——源遠流長的香菇文化”介紹瞭香菇栽培傳統知識與技術、形式多樣的香菇文化、香菇相關詩詞歌賦及行會組織等;“剁花法——最古老的香菇栽培技術”介紹瞭香菇剁花法栽培的關鍵技術要點;“遺産保護——慶元香菇未來發展之路”介紹瞭保護與發展中麵臨的問題、機遇與對策等;“附錄”簡要介紹瞭遺産地旅遊資訊、遺産保護大事記以及全球/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名錄。
本書是在浙江慶元香菇文化係統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申報文本、保護與發展規劃的基礎上,通過進一步調研編寫完成的,是集體智慧的結晶。全書由閔慶文、王斌、柳林飛設計框架,閔慶文、王斌、安岩、葉曉星、張龍統稿。書中照片除標明拍攝者外,均由慶元香菇管理局提供。本書編寫過程中,得到瞭李文華院士的具體指導及慶元縣有關部門和領導的大力支持,在此一並錶示感謝!
由於水平有限,難免存在不當甚至謬誤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編者
2016年11月29日
浙江慶元香菇文化係統/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産係列讀本 下載 mobi epub pdf txt 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