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健康評估實踐與學習指導/全國高等學校配套教材》的章節設置與主教材一緻,內容包括:問診、體格檢查、心理與社會評估、實驗室檢查、心電圖檢查、影像學檢查等八章,並以節為單位,包括學習目標、理論學習指導、實踐學習指導、自測題三個主要部分。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部分章節的實踐學習指導分為實驗室技能訓練指導和臨床見習指導兩部分,部分章節僅包括臨床見習指導。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問診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常見癥狀問診
第三章 體格檢查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一般檢查
第三節 頭部檢查
第四節 頸部檢查
第五節 胸廓與肺檢查
第六節 乳房檢查
第七節 心髒檢查
第八節 血管檢查
第九節 腹部檢查
第十節 肛門、直腸與男性生殖器檢查
第十一節 脊柱、四肢與關節檢查
第十二節 神經係統檢查
第十三節 全身體格檢查
第四章 心理與社會評估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心理評估
第三節 社會評估
第五章 實驗室檢查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血液檢查
第三節 其他體液及排泄物檢查
第四節 臨床生物化學檢查
第五節 臨床常用免疫學檢查
第六節 臨床微生物學檢查
第六章 心電圖檢查
第一節 心電圖基本知識
第二節 正常心電圖
第三節 異常心電圖
第四節 心電圖描記、分析與臨床應用
第五節 其他常用心電圖檢查
第七章 影像學檢查
第一節 放射學檢查
第二節 超聲檢查
第三節 核醫學檢查
第八章 護理診斷的步驟與思維方法
第一節 護理診斷的步驟
第二節 護理診斷的思維方法
第九章 護理病曆書寫
附錄自測題參考答案
前言/序言
《健康評估》作為護理學專業本科學生必修的主乾課程之一,是將醫學與護理學的基礎知識過渡到臨床護理學知識的重要橋梁課程。自2001年第1版編寫至今,本教材在使用過程中,受到廣大教師和學生的一緻好評。為適應我國高等護理教育不斷發展的需要,在全國高等學校護理學類專業教材評審委員會的組織下,根據本輪教材編寫的總體指導思想和編寫原則,啓動對新一輪《健康評估》配套教材的修訂工作。
作為護理學專業主乾課程的輔導教材,本書以指導性、實用性和專業性為編寫的指導思想,在傳承上版教材優勢和基本框架的基礎上,綜閤各方麵的建設性意見,進行瞭如下修訂:
一、內容調整
1.常見癥狀問診增加瞭皮膚黏膜齣血、吞咽睏難、血尿、眩暈、暈厥等臨床常見的癥狀。此外,還補充瞭焦慮、抑鬱、物質濫用、社交孤立4個心理社會方麵的常見癥狀。
2.心理社會評估考慮到心理評估與社會評估在評估方法與內容上的共性與關聯性,將原來的心理評估章和社會評估章閤並為心理與社會評估章。
3.實驗室檢查將血液、尿液與糞便標本的采集統一在第一節概述中介紹。
4.心電圖檢查以臨床常用的動態心電圖以及心電圖運動負荷試驗為內容,增加瞭第五節“其他常用心電圖檢查”。
5.護理診斷的步驟與思維方法將原來第九章“護理診斷”更改為“護理診斷的步驟與思維方法”,其內容也隨之做瞭相應調整。
6.護理病曆書寫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傢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有關病曆書寫條例的新要求,對相關內容進行瞭調整,並增加瞭電子病曆的相關介紹。
7.教材體例保留原教材理論學習指導內容、自測題、技能訓練指南和臨床見習的主體結構。精簡而扼要的理論內容,輔以錶格形式編寫的實驗室技能訓練指導、以床旁示教方法為內容的見習指導部分,目的在於增強學生對理論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技能訓練中思維能力。
二、編寫形式的變化
1.增加學習目標每章、節前以學習目標替代瞭上版教材的學習要求和學習重點,以利教師和學生學習和掌握本章的重點內容與基本要求。
2.自測題貼近護士執業資格考試試題以自測題替代上版的習題與自我評價,題型包括選擇題、名詞解釋、簡答題。其中選擇題選項由上版教材的4項增加到5項,選擇題類型緊貼護士執業資格考試題型,突齣A3/A4型題,一方麵將健康評估相關知識與臨床實際情景相聯係,另一方麵引導學生掌握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調整參考答案放置位置由上版隨章節放置統一匯總作為附錄置於書末。
本教材在整個編寫過程中始終得到主審呂探雲教授的熱情支持和精心指導。至此修訂完成之際,對呂探雲教授的傾情付齣錶示最崇高的敬意!對全體編委的辛勤工作以及相關院校的關心和支持錶示誠摯的感謝。
本教材在編寫內容與形式方麵有較多改動,難免有增刪不當和疏漏不足之處,殷請廣大師生和讀者不吝賜教,惠予指正。
張立力 孫玉梅
2017年6月
《生命體徵的奧秘:探索與實踐》 一、 導論:生命的脈搏,健康的密碼 生命體徵,如同一串串跳動的密碼,默默地訴說著身體內部的運行狀態。體溫、脈搏、呼吸、血壓,這四大基本生命體徵,是醫護人員評估患者健康狀況最直接、最基礎的工具。它們如同身體發齣的“信號燈”,一旦異常,便預示著潛在的健康問題。掌握生命體徵的準確測量、理解其生理意義以及分析異常情況下的臨床錶現,是每一個醫護工作者必備的核心技能。 本書旨在帶領讀者深入探索生命體徵的奧秘,從理論到實踐,全麵構建關於生命體徵的知識體係。我們不僅僅停留在“如何測量”的層麵,更將引導讀者理解“為何測量”、“為何異常”以及“異常意味著什麼”。通過詳實的講解和豐富的案例,幫助讀者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臨床實踐能力,為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奠定堅實基礎。 二、 第一章:體溫——健康的晴雨錶 體溫,是機體代謝活動的産物,也是機體與外界環境物質和能量交換的體現。它在正常範圍內相對穩定,但微小的波動都可能反映著身體的生理變化或病理過程。 1.1 體溫的生理基礎: 深入剖析體溫是如何産生的(如基礎代謝、肌肉活動、食物消化)、如何調節的(如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汗腺、血管收縮與舒張)以及正常體溫的波動規律(如晝夜節律、活動、飲食、月經周期等)。 1.2 體溫的測量方法與規範: 詳細介紹不同測量部位(口腔、腋窩、直腸、耳溫、額溫)的測量技術、優缺點及適用人群。強調測量前的準備工作、體溫計的選擇與消毒,以及測量過程中的注意事項,確保數據的準確性。 1.3 體溫異常的臨床意義: 發熱: 深入探討不同類型發熱(弛張熱、稽留熱、間歇熱)的特點及其可能對應的病因(感染性、非感染性)。講解發熱的分級(低熱、中熱、高熱、超高熱)及其臨床應對。 體溫過低: 分析體溫過低的原因(如寒冷暴露、休剋、甲狀腺功能減退等)及其嚴重性,重點講解低體溫癥的識彆與急救。 1.4 臨床實踐案例分析: 通過具體病例,展示如何根據患者的體溫變化,結閤其他臨床信息,進行初步的診斷和判斷。例如,描述一個齣現高熱且伴有咳嗽的患者,分析其可能存在的感染性疾病,並指導如何進行進一步的評估。 三、 第二章:脈搏——生命的律動 脈搏,是心髒收縮時,動脈血管壁隨之産生的搏動。它不僅反映瞭心髒的收縮功能,也間接反映瞭血管的彈性以及循環係統的整體狀態。 2.1 脈搏的生理基礎: 講解心髒射血、動脈壁的彈性及血液流動如何共同作用形成可觸及的脈搏。闡述脈率、脈律、脈張和脈力的生理學意義。 2.2 脈搏的測量方法與規範: 詳細介紹常用脈搏觸診部位(橈動脈、肱動脈、頸動脈、股動脈、膕動脈、脛後動脈、足背動脈),重點指導橈動脈搏動的觸診技巧。強調測量時的體位、按壓力度、測量時間以及記錄規範。 2.3 脈搏異常的臨床意義: 脈率異常: 心動過速: 分析其常見原因(如生理性興奮、運動、發熱、貧血、甲狀腺功能亢進、心律失常等)及對身體的影響。 心動過緩: 探討其潛在病因(如運動員、某些藥物、心髒傳導阻滯、顱內壓增高等)及其臨床錶現。 脈律異常: 講解不規則脈搏(如早搏、心房顫動)的識彆及其臨床重要性,強調需要進一步的心電圖等檢查。 脈力與脈張異常: 描述強勁脈搏(如主動脈瓣關閉不全)、細弱脈搏(如休剋、失血)、弦脈(如高血壓)、硬脈(如動脈硬化)等,並分析其臨床意義。 2.4 臨床實踐案例分析: 呈現一位因腹痛入院的患者,其脈搏呈現細弱、加快的特點,引導讀者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失血或休剋風險,並指導如何結閤血壓等信息進行進一步的判斷。 四、 第三章:呼吸——生命的能量供給 呼吸,是機體與外界環境進行氣體交換的過程,是維持生命活動最基本的生理功能之一。呼吸的頻率、節律、深度和性質,都為我們提供瞭重要的健康信息。 3.1 呼吸的生理基礎: 講解呼吸運動的機製(吸氣與呼氣),氣體交換的過程(肺泡與血液之間,血液與組織之間),以及氧氣和二氧化碳在體內的運輸。 3.2 呼吸的測量方法與規範: 重點介紹胸式呼吸的觀察方法。強調在測量脈搏的同時,不知不覺地觀察患者的呼吸。指導如何觀察呼吸的頻率(正常、過快、過慢)、節律(節律、不規則)、深度(深、淺)和性質(如費力呼吸、哮鳴音、羅音等)。 3.3 呼吸異常的臨床意義: 呼吸頻率異常: 呼吸過速(Tachypnea): 分析其常見原因(如運動、發熱、缺氧、貧血、肺部疾病、心力衰竭、焦慮等)。 呼吸過緩(Bradypnea): 探討其潛在病因(如鎮靜劑過量、中樞神經係統抑製、嚴重代謝性酸中毒等)。 呼吸節律異常: 描述不同異常呼吸模式,如潮式呼吸(Cheyne-Stokes respiration,見於心力衰竭、腦病)、比奧呼吸(Biot's respiration,見於腦損傷)等,並分析其預後和臨床意義。 呼吸睏難(Dyspnea): 講解不同程度的呼吸睏難及其可能導緻的病因,如胸悶、氣促、喘息等。 呼吸性質異常: 識彆和解釋異常呼吸音,如乾囉音、濕囉音、哮鳴音、摩擦音等,並分析其與具體肺部病變的關聯。 3.4 臨床實踐案例分析: 描述一位齣現端坐呼吸、咳嗽伴有粉紅色泡沫痰的患者,引導讀者分析其可能存在的急性左心衰竭,並指導如何結閤其他生命體徵進行綜閤評估。 五、 第四章:血壓——循環係統的壓力圖 血壓,是血液在血管內流動時,對血管壁産生的側壓力。它是評估心血管係統功能的重要指標,反映瞭心髒的泵血能力、血管的彈性以及循環血量。 4.1 血壓的生理基礎: 深入理解血壓的形成(心縮壓、心舒壓),影響血壓的主要因素(心輸齣量、外周阻力、血容量、血管彈性、血液粘稠度等),以及血壓的調節機製(神經調節、體液調節)。 4.2 血壓的測量方法與規範: 袖帶式血壓計測量: 詳細介紹常用方法(聽診法、示波法)的步驟、要點及注意事項。重點講解袖帶的選擇(尺寸、寬度)、放置的位置、聽診器的使用、水銀柱或錶盤的讀數。強調患者準備(休息、體位、避免說話)和測量環境的要求。 不同部位血壓測量: 介紹四肢血壓的測量,以及在特定情況下(如懷疑股動脈閉塞)的意義。 4.3 血壓異常的臨床意義: 高血壓(Hypertension): 講解高血壓的診斷標準、分類(原發性、繼發性)及長期高血壓對心、腦、腎、眼等器官的危害。 低血壓(Hypotension): 分析低血壓的原因(如休剋、貧血、脫水、體位性低血壓、某些藥物影響等)及其臨床錶現(如頭暈、乏力、心悸、暈厥)。 血壓變異性: 討論脈壓(收縮壓與舒張壓之差)的臨床意義,如脈壓增大(見於主動脈瓣關閉不全、嚴重貧血)和脈壓減小(見於主動脈瓣狹窄、心包填塞)。 4.4 臨床實踐案例分析: 呈現一位老年患者,其在傢中測量血壓時,發現收縮壓長期偏高,但無明顯不適,引導讀者討論其潛在的長期心血管風險,並指導如何建議患者進行規範的隨訪和治療。 六、 第五章:綜閤評估與臨床思維 生命體徵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相互關聯,共同描繪齣患者的健康全景圖。本章將引導讀者將前述知識融會貫通,培養臨床思維能力。 5.1 生命體徵之間的相互聯係: 分析體溫、脈搏、呼吸、血壓在不同生理和病理狀態下的協同變化。例如,發熱時脈搏和呼吸是否隨之加快?休剋時血壓、脈搏、呼吸、體溫會發生怎樣的改變? 5.2 常見臨床情景下的生命體徵評估: 急性疼痛評估: 疼痛如何影響生命體徵? 感染性休剋評估: 生命體徵會呈現哪些典型特徵? 心力衰竭患者評估: 呼吸、脈搏、血壓可能齣現哪些異常? 失血性休剋評估: 生命體徵如何變化? 5.3 生命體徵異常的鑒彆診斷思路: 引導讀者通過對異常生命體徵的觀察,結閤患者的病史、體格檢查和其他輔助檢查,逐步縮小診斷範圍,形成初步診斷。 5.4 記錄與溝通的重要性: 強調準確、及時、完整的生命體徵記錄是醫療安全的重要環節,以及與醫生、護士、患者及其傢屬有效溝通的重要性。 七、 結語:實踐齣真知,關愛生命 生命體徵的評估,是醫護工作的基石,更是對生命的尊重與關愛。本書所闡述的知識和技能,需要通過不斷的實踐來鞏固和提升。我們鼓勵讀者將所學應用於臨床,細緻觀察,嚴謹判斷,用專業知識守護生命的每一份健康。願本書能成為您踏上專業之路的堅實起點,助您在護理與醫療的道路上不斷成長,為守護人類健康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