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健康评估实践与学习指导/全国高等学校配套教材》的章节设置与主教材一致,内容包括:问诊、体格检查、心理与社会评估、实验室检查、心电图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八章,并以节为单位,包括学习目标、理论学习指导、实践学习指导、自测题三个主要部分。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部分章节的实践学习指导分为实验室技能训练指导和临床见习指导两部分,部分章节仅包括临床见习指导。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问诊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常见症状问诊
第三章 体格检查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一般检查
第三节 头部检查
第四节 颈部检查
第五节 胸廓与肺检查
第六节 乳房检查
第七节 心脏检查
第八节 血管检查
第九节 腹部检查
第十节 肛门、直肠与男性生殖器检查
第十一节 脊柱、四肢与关节检查
第十二节 神经系统检查
第十三节 全身体格检查
第四章 心理与社会评估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心理评估
第三节 社会评估
第五章 实验室检查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血液检查
第三节 其他体液及排泄物检查
第四节 临床生物化学检查
第五节 临床常用免疫学检查
第六节 临床微生物学检查
第六章 心电图检查
第一节 心电图基本知识
第二节 正常心电图
第三节 异常心电图
第四节 心电图描记、分析与临床应用
第五节 其他常用心电图检查
第七章 影像学检查
第一节 放射学检查
第二节 超声检查
第三节 核医学检查
第八章 护理诊断的步骤与思维方法
第一节 护理诊断的步骤
第二节 护理诊断的思维方法
第九章 护理病历书写
附录自测题参考答案
前言/序言
《健康评估》作为护理学专业本科学生必修的主干课程之一,是将医学与护理学的基础知识过渡到临床护理学知识的重要桥梁课程。自2001年第1版编写至今,本教材在使用过程中,受到广大教师和学生的一致好评。为适应我国高等护理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在全国高等学校护理学类专业教材评审委员会的组织下,根据本轮教材编写的总体指导思想和编写原则,启动对新一轮《健康评估》配套教材的修订工作。
作为护理学专业主干课程的辅导教材,本书以指导性、实用性和专业性为编写的指导思想,在传承上版教材优势和基本框架的基础上,综合各方面的建设性意见,进行了如下修订:
一、内容调整
1.常见症状问诊增加了皮肤黏膜出血、吞咽困难、血尿、眩晕、晕厥等临床常见的症状。此外,还补充了焦虑、抑郁、物质滥用、社交孤立4个心理社会方面的常见症状。
2.心理社会评估考虑到心理评估与社会评估在评估方法与内容上的共性与关联性,将原来的心理评估章和社会评估章合并为心理与社会评估章。
3.实验室检查将血液、尿液与粪便标本的采集统一在第一节概述中介绍。
4.心电图检查以临床常用的动态心电图以及心电图运动负荷试验为内容,增加了第五节“其他常用心电图检查”。
5.护理诊断的步骤与思维方法将原来第九章“护理诊断”更改为“护理诊断的步骤与思维方法”,其内容也随之做了相应调整。
6.护理病历书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有关病历书写条例的新要求,对相关内容进行了调整,并增加了电子病历的相关介绍。
7.教材体例保留原教材理论学习指导内容、自测题、技能训练指南和临床见习的主体结构。精简而扼要的理论内容,辅以表格形式编写的实验室技能训练指导、以床旁示教方法为内容的见习指导部分,目的在于增强学生对理论学习内容的理解和技能训练中思维能力。
二、编写形式的变化
1.增加学习目标每章、节前以学习目标替代了上版教材的学习要求和学习重点,以利教师和学生学习和掌握本章的重点内容与基本要求。
2.自测题贴近护士执业资格考试试题以自测题替代上版的习题与自我评价,题型包括选择题、名词解释、简答题。其中选择题选项由上版教材的4项增加到5项,选择题类型紧贴护士执业资格考试题型,突出A3/A4型题,一方面将健康评估相关知识与临床实际情景相联系,另一方面引导学生掌握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调整参考答案放置位置由上版随章节放置统一汇总作为附录置于书末。
本教材在整个编写过程中始终得到主审吕探云教授的热情支持和精心指导。至此修订完成之际,对吕探云教授的倾情付出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对全体编委的辛勤工作以及相关院校的关心和支持表示诚挚的感谢。
本教材在编写内容与形式方面有较多改动,难免有增删不当和疏漏不足之处,殷请广大师生和读者不吝赐教,惠予指正。
张立力 孙玉梅
2017年6月
《生命体征的奥秘:探索与实践》 一、 导论:生命的脉搏,健康的密码 生命体征,如同一串串跳动的密码,默默地诉说着身体内部的运行状态。体温、脉搏、呼吸、血压,这四大基本生命体征,是医护人员评估患者健康状况最直接、最基础的工具。它们如同身体发出的“信号灯”,一旦异常,便预示着潜在的健康问题。掌握生命体征的准确测量、理解其生理意义以及分析异常情况下的临床表现,是每一个医护工作者必备的核心技能。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探索生命体征的奥秘,从理论到实践,全面构建关于生命体征的知识体系。我们不仅仅停留在“如何测量”的层面,更将引导读者理解“为何测量”、“为何异常”以及“异常意味着什么”。通过详实的讲解和丰富的案例,帮助读者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能力,为保障患者的生命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二、 第一章:体温——健康的晴雨表 体温,是机体代谢活动的产物,也是机体与外界环境物质和能量交换的体现。它在正常范围内相对稳定,但微小的波动都可能反映着身体的生理变化或病理过程。 1.1 体温的生理基础: 深入剖析体温是如何产生的(如基础代谢、肌肉活动、食物消化)、如何调节的(如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汗腺、血管收缩与舒张)以及正常体温的波动规律(如昼夜节律、活动、饮食、月经周期等)。 1.2 体温的测量方法与规范: 详细介绍不同测量部位(口腔、腋窝、直肠、耳温、额温)的测量技术、优缺点及适用人群。强调测量前的准备工作、体温计的选择与消毒,以及测量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确保数据的准确性。 1.3 体温异常的临床意义: 发热: 深入探讨不同类型发热(弛张热、稽留热、间歇热)的特点及其可能对应的病因(感染性、非感染性)。讲解发热的分级(低热、中热、高热、超高热)及其临床应对。 体温过低: 分析体温过低的原因(如寒冷暴露、休克、甲状腺功能减退等)及其严重性,重点讲解低体温症的识别与急救。 1.4 临床实践案例分析: 通过具体病例,展示如何根据患者的体温变化,结合其他临床信息,进行初步的诊断和判断。例如,描述一个出现高热且伴有咳嗽的患者,分析其可能存在的感染性疾病,并指导如何进行进一步的评估。 三、 第二章:脉搏——生命的律动 脉搏,是心脏收缩时,动脉血管壁随之产生的搏动。它不仅反映了心脏的收缩功能,也间接反映了血管的弹性以及循环系统的整体状态。 2.1 脉搏的生理基础: 讲解心脏射血、动脉壁的弹性及血液流动如何共同作用形成可触及的脉搏。阐述脉率、脉律、脉张和脉力的生理学意义。 2.2 脉搏的测量方法与规范: 详细介绍常用脉搏触诊部位(桡动脉、肱动脉、颈动脉、股动脉、腘动脉、胫后动脉、足背动脉),重点指导桡动脉搏动的触诊技巧。强调测量时的体位、按压力度、测量时间以及记录规范。 2.3 脉搏异常的临床意义: 脉率异常: 心动过速: 分析其常见原因(如生理性兴奋、运动、发热、贫血、甲状腺功能亢进、心律失常等)及对身体的影响。 心动过缓: 探讨其潜在病因(如运动员、某些药物、心脏传导阻滞、颅内压增高等)及其临床表现。 脉律异常: 讲解不规则脉搏(如早搏、心房颤动)的识别及其临床重要性,强调需要进一步的心电图等检查。 脉力与脉张异常: 描述强劲脉搏(如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细弱脉搏(如休克、失血)、弦脉(如高血压)、硬脉(如动脉硬化)等,并分析其临床意义。 2.4 临床实践案例分析: 呈现一位因腹痛入院的患者,其脉搏呈现细弱、加快的特点,引导读者分析其可能存在的失血或休克风险,并指导如何结合血压等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判断。 四、 第三章:呼吸——生命的能量供给 呼吸,是机体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是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生理功能之一。呼吸的频率、节律、深度和性质,都为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健康信息。 3.1 呼吸的生理基础: 讲解呼吸运动的机制(吸气与呼气),气体交换的过程(肺泡与血液之间,血液与组织之间),以及氧气和二氧化碳在体内的运输。 3.2 呼吸的测量方法与规范: 重点介绍胸式呼吸的观察方法。强调在测量脉搏的同时,不知不觉地观察患者的呼吸。指导如何观察呼吸的频率(正常、过快、过慢)、节律(节律、不规则)、深度(深、浅)和性质(如费力呼吸、哮鸣音、罗音等)。 3.3 呼吸异常的临床意义: 呼吸频率异常: 呼吸过速(Tachypnea): 分析其常见原因(如运动、发热、缺氧、贫血、肺部疾病、心力衰竭、焦虑等)。 呼吸过缓(Bradypnea): 探讨其潜在病因(如镇静剂过量、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严重代谢性酸中毒等)。 呼吸节律异常: 描述不同异常呼吸模式,如潮式呼吸(Cheyne-Stokes respiration,见于心力衰竭、脑病)、比奥呼吸(Biot's respiration,见于脑损伤)等,并分析其预后和临床意义。 呼吸困难(Dyspnea): 讲解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难及其可能导致的病因,如胸闷、气促、喘息等。 呼吸性质异常: 识别和解释异常呼吸音,如干啰音、湿啰音、哮鸣音、摩擦音等,并分析其与具体肺部病变的关联。 3.4 临床实践案例分析: 描述一位出现端坐呼吸、咳嗽伴有粉红色泡沫痰的患者,引导读者分析其可能存在的急性左心衰竭,并指导如何结合其他生命体征进行综合评估。 五、 第四章:血压——循环系统的压力图 血压,是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产生的侧压力。它是评估心血管系统功能的重要指标,反映了心脏的泵血能力、血管的弹性以及循环血量。 4.1 血压的生理基础: 深入理解血压的形成(心缩压、心舒压),影响血压的主要因素(心输出量、外周阻力、血容量、血管弹性、血液粘稠度等),以及血压的调节机制(神经调节、体液调节)。 4.2 血压的测量方法与规范: 袖带式血压计测量: 详细介绍常用方法(听诊法、示波法)的步骤、要点及注意事项。重点讲解袖带的选择(尺寸、宽度)、放置的位置、听诊器的使用、水银柱或表盘的读数。强调患者准备(休息、体位、避免说话)和测量环境的要求。 不同部位血压测量: 介绍四肢血压的测量,以及在特定情况下(如怀疑股动脉闭塞)的意义。 4.3 血压异常的临床意义: 高血压(Hypertension): 讲解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分类(原发性、继发性)及长期高血压对心、脑、肾、眼等器官的危害。 低血压(Hypotension): 分析低血压的原因(如休克、贫血、脱水、体位性低血压、某些药物影响等)及其临床表现(如头晕、乏力、心悸、晕厥)。 血压变异性: 讨论脉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的临床意义,如脉压增大(见于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严重贫血)和脉压减小(见于主动脉瓣狭窄、心包填塞)。 4.4 临床实践案例分析: 呈现一位老年患者,其在家中测量血压时,发现收缩压长期偏高,但无明显不适,引导读者讨论其潜在的长期心血管风险,并指导如何建议患者进行规范的随访和治疗。 六、 第五章:综合评估与临床思维 生命体征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相互关联,共同描绘出患者的健康全景图。本章将引导读者将前述知识融会贯通,培养临床思维能力。 5.1 生命体征之间的相互联系: 分析体温、脉搏、呼吸、血压在不同生理和病理状态下的协同变化。例如,发热时脉搏和呼吸是否随之加快?休克时血压、脉搏、呼吸、体温会发生怎样的改变? 5.2 常见临床情景下的生命体征评估: 急性疼痛评估: 疼痛如何影响生命体征? 感染性休克评估: 生命体征会呈现哪些典型特征? 心力衰竭患者评估: 呼吸、脉搏、血压可能出现哪些异常? 失血性休克评估: 生命体征如何变化? 5.3 生命体征异常的鉴别诊断思路: 引导读者通过对异常生命体征的观察,结合患者的病史、体格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逐步缩小诊断范围,形成初步诊断。 5.4 记录与沟通的重要性: 强调准确、及时、完整的生命体征记录是医疗安全的重要环节,以及与医生、护士、患者及其家属有效沟通的重要性。 七、 结语:实践出真知,关爱生命 生命体征的评估,是医护工作的基石,更是对生命的尊重与关爱。本书所阐述的知识和技能,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来巩固和提升。我们鼓励读者将所学应用于临床,细致观察,严谨判断,用专业知识守护生命的每一份健康。愿本书能成为您踏上专业之路的坚实起点,助您在护理与医疗的道路上不断成长,为守护人类健康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