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於虛擬儀器的傳感器實踐

基於虛擬儀器的傳感器實踐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孫曉華,劉曉暉,烏江 著
圖書標籤:
  • 虛擬儀器
  • 傳感器
  • 實踐
  • 數據采集
  • LabVIEW
  • 測量技術
  • 自動化測試
  • 信號處理
  • 嵌入式係統
  • 工程實踐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583837
版次:1
商品編碼:12271356
品牌:機工齣版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高等院校電工電子技術規劃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92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整閤瞭傳感器測試技術、LabVIEW編程設計、基於Multisim的電路設計與仿真、測試係統集成和拓展等相關內容,依據“基礎實踐”“設計應用”和“綜閤拓展”三大模塊呈現全部實踐、設計和係統案例。第1章主要涉及常用基本物理量的測量方法及相應傳感器介紹;第2章主要介紹虛擬儀器LabVIEW2015與Multisim13兩款仿真軟件的使用方法,以及數據采集係統與NI數據采集設備;第3章主要介紹基於LabVIEW仿真軟件的測量係統設計方法;第4章主要介紹如電阻應變片、霍爾傳感器等的建模與測量電路仿真方法;第5章主要介紹基於虛擬儀器的各種測量係統的構建與評價的案例。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學生實踐環節的教材,也可供工程技術人員參考。

目錄

齣版說明
前言
第1章 基礎實踐1
1.1 轉速的測量1
1.2 電信號的測量4
1.3 光強調製式光縴位移傳感器特性測試12
1.4 電阻應變片傳感器特性和應變測試13
1.5 電感和電容傳感器特性測試17
1.6 顯示記錄儀器特性和溫度傳感器時間常數測試21
1.7 電渦流傳感器的靜態標定及振幅測量26
1.8 熱敏電阻溫度與頻率轉換電路的應用28
1.9 愛潑斯坦方圈鐵損耗的測量31
1.10 數字顯示多溫度傳感器測溫35
1.11 小型壓縮機係統動靜態壓力、溫度和轉速的測試40
1.12 壓電傳感器測量加速度、速度和位移46
第2章 虛擬儀器工具設計編程簡介48
2.1 LabVIEW開發環境簡介48
2.1.1 LabVIEW簡介48
2.1.2 LabVIEW軟件的安裝與啓動49
2.1.3 前麵闆51
2.1.4 程序框圖51
2.1.5 LabVIEW程序運行與調試技術54
2.1.6 LabVIEW數據流的理解56
2.1.7 程序框圖中的條件結構和循環結構56
2.1.8 數組與簇57
2.1.9 波形顯示控件61
2.1.10 子VI64
2.1.11 MathScript節點66
2.2 Multisim 13開發環境簡介67
2.2.1 Multisim 13發展曆程與特點67
2.2.2 Multisim 13安裝方法69
2.2.3 Multisim 13用戶界麵70
2.2.4 Multisim 13電路仿真方法73
2.2.5 Multisim 13電路仿真實例78
2.3 數據采集係統與NI數據采集設備80
2.3.1 數據采集原理與采集測量係統組成80
2.3.2 NI myDAQ便攜式學生實驗平颱簡介83
2.3.3 NI myDAQ虛擬儀器軟麵闆86
2.4 模擬信號不同輸齣模式和測量係統接綫方式91
第3章 虛擬儀器設計應用實踐94
3.1 LabVIEW基礎設計94
3.1.1 模擬溫度測量94
3.1.2 溫度的實時采集與顯示96
3.1.3 溫度測量與分析97
3.1.4 具有報警功能的溫度測量101
3.1.5 具有數據保存功能的溫度測量104
3.2 LabVIEW的信號采集105
3.2.1 采樣定理驗證和采樣頻率選擇105
3.2.2 量程範圍和分辨率的選擇106
3.2.3 仿真所需數據采集設備109
3.2.4 基於NI MAX的設備自檢和采集任務創建111
3.2.5 基於DAQ助手的數據采集113
3.2.6 基於NI-DAQmx API的數據采集116
3.2.7 基於DAQ助手的模擬輸齣121
3.2.8 基於NI-DAQmx API的模擬輸齣123
3.2.9 基於MAX和NI-DAQmx API的數字輸入輸齣126
3.3 LabVIEW信號分析與處理130
3.3.1 仿真信號産生與時域分析130
3.3.2 信號的頻譜分析132
3.3.3 數字濾波器設計137
3.3.4 麯綫擬閤和非綫性擬閤142
3.4 基於GPIB接口的儀器控製測量係統147
3.5 基於LabVIEW軟磁材料交流磁特性自動測試159
3.6 模擬濾波器設計和特性測試及數字濾波器類型比較166
第4章 傳感器建模和調理電路設計與仿真176
4.1 電阻應變片稱重電路設計與仿真176
4.1.1 設計任務176
4.1.2 模型建立與電路設計176
4.1.3 稱重電路綜閤仿真178
4.2 霍爾傳感器測量位移電路設計與仿真186
4.2.1 設計任務186
4.2.2 模型建立與電路設計186
4.2.3 電路仿真分析188
4.3 熱電偶冷端補償測溫電路設計與仿真192
4.3.1 設計任務192
4.3.2 模型建立與電路設計192
4.3.3 測溫電路綜閤仿真194
4.4 鉑電阻測溫電路設計與仿真198
4.4.1 設計任務198
4.4.2 模型建立198
4.4.3 恒壓式鉑電阻測溫電路的設計與仿真199
4.4.4 電橋式鉑電阻測溫電路的設計與仿真207
4.4.5 雙恒流源式鉑電阻測溫電路的設計與仿真210
4.5 電感傳感器測距電路設計與仿真213
4.5.1 設計任務213
4.5.2 模型建立214
4.5.3 測距電路設計與仿真214
4.6 電容傳感器測距電路設計與仿真220
4.6.1 設計任務220
4.6.2 模型建立221
4.6.3 測距電路的設計與仿真221
4.7 壓力傳感器壓力測量電路設計與仿真226
4.7.1 設計任務226
4.7.2 模型建立與電路設計226
4.7.3 壓力測量電路綜閤仿真228
4.8 AD590集成溫度傳感器測溫電路設計與仿真230
4.8.1 設計任務230
4.8.2 模型建立231
4.8.3 測溫電路設計與仿真231
第5章 基於虛擬儀器的綜閤拓展實踐234
5.1 基於開關式光電傳感器轉速測量係統的設計與實現234
5.2 基於FFT的波形分解與閤成的設計與實現235
5.3 基於頻譜分析法和相關法測量相位差的設計與實現240
5.4 基於光縴位移傳感器測距係統的設計與實現246
5.5 基於電阻應變片稱重係統的實現248
5.6 基於差動變壓器測距係統的設計與實現250
5.7 基於差動電容傳感器測距係統的設計與實現252
5.8 晶體管電流特性自動測定的設計與實現254
5.9 基於AD590測溫及其一階動態慣性特性測定與改善的實現256
5.10 基於鉑電阻Pt100高精度測溫係統的設計與實現260
5.11 基於冷端自動補償熱電偶測溫係統的設計與實現263
5.12 基於電渦流傳感器測量振幅係統的設計與實現265
5.13 小型壓縮機動靜態壓力和轉速測試係統的設計與實現267
5.14 基於壓電傳感器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測量係統的設計269
5.15 矽鋼片鐵損耗特性麯綫的自動測試係統的設計與實現271
5.16 光電編碼器測速和PID調速係統的設計與實現274
5.17 矽鋼片交流磁特性自動測試係統的設計與實現278
附錄A 相關儀器介紹281
附錄B 相關傳感器介紹290
參考文獻293

前言/序言

實踐能力是研究生培養質量的重要指標,是研究生自主創新能力培養的基礎。西安交通大學“非電量測量技術”課程是麵嚮工科碩士研究生開設的校級公共基礎課程和學位課程,開設於1983年。30多年來,“非電量測量技術”課程形成瞭內容豐富、實踐性強、受益麵廣和深受學生歡迎的特色,為培養學生傳感器技術和測量係統的研究、設計和應用能力提供瞭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支撐。
當今傳感器技術的發展突飛猛進,為配閤學校“雙一流”建設,我們不斷加強和深入課程教育教學改革,不斷加強課程建設和教學手段改革,將電氣信息和電子信息的最新理論和技術融入課程,充分反映學科發展趨勢。為瞭不斷提高實踐教學質量,在重塑原有實驗內容的基礎上,將虛擬儀器技術與實驗教學體係有機地結閤起來,進行瞭卓有成效的實驗教學改革,開設瞭基於虛擬儀器技術的設計、應用和綜閤拓展等大量實驗項目。
本書根據工科碩士研究生的特點和專業需求,特彆是非電類工科學生的特點,在編寫過程中注重以學生為主體,以學生自主學習為基調,以研究生創新能力培養為主綫,研究、設計和完成實驗教學;將傳感器測試技術、LabVIEW編程設計、基於Multisim的電路設計與仿真� ∫蟣臼椴捎玫緶販掄嬡砑�、電路圖中的器件符號與國傢標準有不同之處,特此說明。——編輯注� ⒉饈韻低臣�成和拓展等實驗項目有機融閤,通過創建“基礎實踐”“設計應用”和“綜閤拓展”的模塊式、階段式、漸進式、互動式的實踐過程設計,強力支撐學生創新能力的實踐和培養。同時,以基本實驗能力的養成為基礎,將多種方法和手段融入實驗教學中,激發瞭學生自主學習、自主實踐、自主設計和自主拓展的積極性和主觀能動性,提高瞭學生分析和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瞭學生測試係統的構建和研發能力。
本書內容豐富而全麵,所有例子和程序均通過實驗驗證,兼顧瞭代錶性、實用性和先進性。編排按照先易後難、由淺入深、先基礎後設計再綜閤的順序進行,結構清晰,便於各個院校選用。
本書由孫曉華、劉曉暉和烏江編寫。劉曄教授作為主審,對全書進行瞭細緻嚴謹的審閱,提齣瞭寶貴的意見和建議。研究生焦朝勇和原曉楠等參與瞭電路仿真和實驗驗證工作。書稿的撰寫得到瞭美國國傢儀器(中國)有限公司大學計劃部的徐徵工程師和劉晉東工程師的大力支持。作者嚮所有關心和支持本書工作的單位和個人緻以誠摯的謝意!
本書基於虛擬儀器技術,力圖解決傳感器理論、技術、應用及係統教學和實踐中存在的問題。但是,傳感器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加之作者水平和實踐經驗有限,書中定有不少疏漏和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1.實踐教學目的本書結閤非電量電測技術中各種傳感器實驗教學平颱,將虛擬儀器技術作為實踐輔助工具,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由淺入深、具有實用性的傳感器技術實踐,其教學應該達到以下目的:
(1) 培養自主實踐的能力在不斷提升對實驗探究興趣的同時,用嚴謹的科學態度和講求實事求是的作風,要求學生自己動手主動實踐。在學習的過程中,強化學生對實驗儀器原理的理解和測量方法的掌握,夯實學生非電量電測技術的基礎知識。
(2) 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突破書本教學的傳統方式,結閤虛擬儀器技術,把實驗內容圖形化,並設置仿真、實測等互動式學習環節,學生在協同互動教學條件下自主高效地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3) 培養自主設計的能力通過在提供的教學實驗平颱和虛擬儀器仿真平颱上的訓練,學生編寫LabVIEW程序和設置Multisim中不同的參數,比較輸齣結果與理論值的差異,找齣最閤理參數與最優結果的關係,提高學生對不同規律的敏感性,培養學生敏銳發現問題的能力。
(4) 培養自主應用的能力通過提供的應用實例,結閤學生在訓練中學習的局部實驗環節和局部軟件功能模塊,實驗教學給學生提齣特定的實驗問題,或帶有綜閤性知識的實驗任務,學生集成自己所學的知識,自主完成實驗任務,達到培養學生解決問題、靈活應用的能力。
(5) 培養自主拓展的能力給學生提供多個可選擇的實驗任務,或學生自主命題,根據測量對象和選題,自主提齣組建測量係統的方案,選擇閤適的傳感器,對所搭建的調理電路參數具有分析和選擇能力,通過測試數據完成對係統性能的評價,最終達到培養學生解決問題、舉一反三和學以緻用的能力。
2.實踐教學要求(1) 實踐預習要求傳感器技術實踐要求單人單組獨立完成,因此實驗預習的充分程度是實驗能否順利進行的前提。實驗預習的內容包括:
1) 通過閱讀實驗教材、課程教材和有關參考書,明確實驗目的、步驟和要求,深入理解實驗原理和測量方法。
2) 熟悉傳感器結構和調理電路,瞭解電路使用之器件、集成電路型號和參數。
3) 列齣測量數據錶格和要觀察的現象,初步估算或分析實驗結果,瞭解實驗中的注意事項。
4) 熟悉實驗中通用和專用實驗設備的性能及其使用方法。
(2) 實踐操作要求實踐過程是培養學生實踐能力的重要環節,也是決定實驗成敗的關鍵。實驗中應注意以下幾個環節:
1) 良好的安全操作習慣。
●對於實驗者來
《傳感世界:從感知到智能的演進》 一、 探尋萬物互聯的基石 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我們賴以生存和進步的世界正變得越來越“智能”。而這一切智能的源泉,正是那些無聲無息卻又無處不在的“感官”——傳感器。它們如同人類的眼睛、耳朵、鼻子、皮膚,默默地捕捉著周圍環境中溫度、濕度、光綫、壓力、聲音、位移、化學成分等無數信息,並將這些原始數據轉化為機器能夠理解的電信號。從掌中的智能手機到龐大的工業生産綫,從精準的醫療診斷到宏大的環境保護,傳感器技術的身影貫穿始終,是構建萬物互聯(IoT)時代不可或缺的基石。 《傳感世界:從感知到智能的演進》一書,將帶您踏上一段深入探索傳感器世界的奇妙旅程。我們不僅僅是羅列各種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技術參數,更是著眼於傳感器技術發展的宏觀脈絡,剖析其如何從簡單的信號采集工具,演變為驅動人工智能、大數據分析等前沿科技發展的核心要素。本書旨在為讀者構建一個清晰、完整、富有洞察力的傳感器技術全景圖,理解其在不同領域應用的深度與廣度,並展望其未來的發展趨勢。 二、 傳感器傢族的多元光譜 傳感器技術是一個極其龐大且不斷發展的領域。本書將係統性地梳理和介紹各類主流傳感器,但絕非簡單的技術堆砌,而是從其核心功能、工作原理、關鍵技術指標以及典型應用場景等多個維度進行深入剖析。 物理量傳感器: 這是最基礎、最廣泛的一類傳感器,用於測量力學、熱學、光學、聲學等物理量。例如,溫度傳感器(熱敏電阻、熱電偶、紅外測溫儀)在工業控製、環境監測、醫療健康等領域至關重要;壓力傳感器(壓阻式、電容式)廣泛應用於汽車、航空航天、液壓係統;光傳感器(光敏電阻、光電二極管、CCD/CMOS圖像傳感器)是相機、光照度計、自動感應裝置的核心;位移傳感器(綫性電位器、編碼器、激光測距儀)則在自動化生産、機器人、測量儀器中發揮著關鍵作用。本書將深入講解這些傳感器在不同原理下的優劣,以及如何根據具體應用場景進行選擇。 化學傳感器: 隨著對環境質量、食品安全、生物醫學等需求的日益增長,化學傳感器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本書將介紹氣體傳感器(如用於檢測CO、VOCs的半導體傳感器、電化學傳感器),它們在空氣質量監測、燃氣泄漏報警、工業安全等領域不可或缺;液體傳感器(如pH傳感器、電導率傳感器)是水質監測、化學分析的關鍵工具;生物傳感器則將生物識彆元件與換能器結閤,在疾病診斷、藥物檢測、食品安全溯源等方麵展現齣巨大的潛力。 生物傳感器: 作為化學傳感器的一個重要分支,生物傳感器因其高選擇性、高靈敏度和實時檢測能力,在生命科學和醫療健康領域引發瞭革命性的變革。本書將深入探討酶傳感器、抗體傳感器、DNA傳感器等不同類型的生物傳感器,以及它們在血糖監測、妊娠診斷、傳染病篩查、食品汙染物檢測等方麵的應用前景。我們也將關注微流控技術與生物傳感器結閤帶來的小型化、集成化和自動化檢測的可能性。 其他新興傳感器: 除瞭以上經典類彆,本書還將觸及近年來備受關注的新型傳感器技術。例如,MEMS(微機電係統)傳感器,它們將傳感器、執行器和控製電路集成在微小的芯片上,催生瞭無數小型化、低功耗的傳感器應用,如智能手機中的加速度計、陀螺儀;柔性傳感器和可穿戴傳感器,它們能夠適應復雜麯麵,與人體密切貼閤,為健康監測、人機交互等開闢瞭新天地;以及更具前瞻性的量子傳感器,它們利用量子力學效應實現超高精度的測量,有望在導航、地質勘探、基礎科學研究等領域帶來突破。 三、 從原理到實踐:傳感器技術的深度解析 《傳感世界:從感知到智能的演進》一書,力求做到理論與實踐相結閤,不僅僅是描述“是什麼”,更要深入探討“為什麼”和“怎麼做”。 核心工作原理的揭示: 對於每一種傳感器,本書都將詳細闡述其背後的物理、化學或生物學原理。例如,對於壓阻式壓力傳感器,我們會解釋應變片在壓力作用下電阻變化的規律;對於光學傳感器,我們會介紹光電轉換的機理。我們力求用清晰易懂的語言,輔以必要的數學模型和圖示,讓讀者透徹理解傳感器是如何將外部信號轉化為可測量電信號的。 關鍵技術參數的解讀: 傳感器的性能並非單一指標決定,而是由一係列技術參數共同塑造。本書將重點解讀諸如靈敏度、精度、分辨率、響應時間、穩定性、綫性度、遲滯、工作溫度範圍、供電電壓等關鍵參數的含義,並闡釋它們在實際應用中對傳感器性能選擇的重要性。通過對這些參數的理解,讀者可以學會如何“量體裁衣”,選擇最適閤自己應用場景的傳感器。 信號處理與數據融閤: 傳感器采集到的原始信號往往伴隨著噪聲和乾擾,需要經過適當的處理纔能得到有用的信息。本書將探討信號調理電路的設計,包括放大、濾波、綫性化等技術,以及如何利用數字信號處理(DSP)技術對傳感器數據進行進一步的分析和優化。更重要的是,我們將介紹數據融閤的概念,即如何將來自不同傳感器的數據進行整閤,以獲得更全麵、更準確的環境信息,從而提升係統的整體感知能力和決策水平。 集成化與小型化趨勢: 隨著微電子技術的發展,傳感器正朝著集成化、小型化、智能化方嚮發展。本書將關注MEMS技術在傳感器領域的應用,介紹微加工工藝如何實現傳感器在芯片上的集成。同時,我們也探討瞭傳感器與微處理器的結閤,使得傳感器本身具備一定的“智能”,能夠進行初步的數據處理和分析,並支持低功耗運行,這為物聯網設備的普及提供瞭堅實的基礎。 四、 傳感器應用的廣闊圖景 本書的另一大特色在於,我們不局限於傳感器本身的原理,而是將其置於廣闊的應用場景中進行解讀,展現傳感器技術如何驅動各個行業的創新與發展。 工業自動化與智能製造: 在現代工業生産中,傳感器是實現自動化、精益化生産的關鍵。從生産綫的狀態監測(溫度、壓力、振動),到産品質量的在綫檢測(視覺傳感器、尺寸傳感器),再到機器人手臂的精確定位與抓取(力傳感器、位置傳感器),傳感器無處不在。本書將深入探討傳感器在工業物聯網(IIoT)、預測性維護、智能倉儲等方麵的應用,以及如何通過傳感器網絡構建高效、靈活的智能工廠。 智慧生活與消費電子: 我們的日常生活早已被傳感器深深地影響。智能手機中的陀螺儀、加速度計、光綫傳感器、距離傳感器,讓設備能夠感知用戶的姿態、環境的光綫,實現自動鏇轉屏幕、自動亮度調節等功能。智能傢居中的溫濕度傳感器、人體感應傳感器、門窗傳感器,為我們帶來瞭舒適、便捷、安全的居住體驗。智能穿戴設備中的心率傳感器、血氧傳感器、運動傳感器,更是成為瞭健康管理的得力助手。本書將剖析這些消費電子産品背後所依賴的傳感器技術。 環境監測與可持續發展: 麵對日益嚴峻的環境挑戰,傳感器技術在環境監測領域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空氣質量監測站中的各種氣體傳感器,實時監測PM2.5、O3、CO等有害物質的濃度;水質監測係統中的pH傳感器、溶解氧傳感器、濁度傳感器,保障飲用水的安全;土壤傳感器則用於農業生産,指導精準施肥和灌溉。本書將展示傳感器如何為環境保護、資源管理和可持續發展提供關鍵的數據支撐。 醫療健康與生命科學: 傳感器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更是日新月異,為疾病診斷、治療和康復帶來瞭革命性的進步。血糖儀中的葡萄糖傳感器,讓糖尿病患者能夠便捷地監測血糖水平;心電圖(ECG)和血壓計中的傳感器,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發現和監測提供瞭可能。更先進的生物傳感器,正推動著個性化醫療、遠程醫療和精準醫療的發展。本書將探討傳感器在體外診斷、體內監測、藥物研發等方麵的應用,以及其在提升人類健康水平方麵的巨大潛力。 交通運輸與安全: 汽車的ABS係統、ESP係統,都離不開輪速傳感器、轉嚮角傳感器等。自動駕駛技術更是對各類傳感器(攝像頭、雷達、激光雷達、超聲波傳感器)提齣瞭極高的要求。航空航天領域,傳感器則用於導航、姿態控製、飛行狀態監測等關鍵環節。本書將分析傳感器在提升交通運輸安全性和效率方麵的作用。 五、 展望未來:傳感器技術的無限可能 《傳感世界:從感知到智能的演進》一書的最終目標,是帶領讀者超越當前的技術現狀,一同眺望傳感器技術的未來。 更高的精度與更低的功耗: 未來傳感器將朝著更高的測量精度和更低的功耗方嚮發展,以滿足日益復雜的應用需求。微納加工技術、新材料的引入,將不斷突破現有傳感器的性能極限。 更強的集成與智能化: 傳感器將不再是獨立的器件,而是與微處理器、通信模塊等深度集成,形成功能更加強大的“傳感器節點”。這些節點能夠自主感知、處理、分析數據,並與其他設備進行信息交互,最終實現真正的智能化。 更廣泛的應用領域: 隨著技術的進步,傳感器將滲透到更多新的領域。例如,情感計算、腦機接口、虛擬現實/增強現實(VR/AR)等新興技術,都將受益於新型傳感器的發展。 可持續性與綠色傳感: 環保和可持續發展將成為傳感器技術發展的重要驅動力。開發低能耗、可生物降解、環境友好的傳感器,將是未來的重要方嚮。 《傳感世界:從感知到智能的演進》是一本集理論深度、實踐廣度與前瞻視野於一體的著作。它將幫助您理解傳感器技術是如何從無到有,從簡單到復雜,最終成為驅動現代社會智能化變革的核心動力。無論您是學生、研究人員、工程師,還是對前沿科技充滿好奇的讀者,本書都將為您打開一扇通往傳感世界的大門,讓您深刻理解“感知”的力量,並激發您對“智能”未來的無限遐想。

用戶評價

評分

《基於虛擬儀器的傳感器實踐》這個書名,就像是為我量身定做的一樣。我是一名剛剛接觸傳感器技術不久的學生,理論知識學瞭不少,但總覺得缺少瞭那種“上手”的感覺。虛擬儀器這個概念對我來說既新穎又充滿吸引力,它似乎能將那些抽象的傳感器信號轉化為我能理解、能操作的“數字語言”。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泛泛而談,而是能真正地帶領我走進傳感器實踐的世界。例如,它會不會從最常見的傳感器類型開始,比如電阻式、電容式、光學式等等,然後講解它們的物理原理和在實際中的應用?更重要的是,它如何將虛擬儀器融入到這些實踐中?是不是會教我如何利用現有的編程軟件,例如Python配閤相關的庫,或者專門的虛擬儀器軟件,來控製這些傳感器,讀取它們的數據,並對數據進行初步的處理和分析?我特彆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些具體的實驗項目,哪怕是比較基礎的,例如搭建一個簡單的環境監測站,或者製作一個能夠識彆物體形狀的裝置。我想要的是那種能夠邊學邊做,即時看到成果的學習體驗,而不是枯燥的理論堆砌。如果這本書能讓我感受到傳感器的魅力,並且能夠獨立完成一些小型的傳感器應用項目,那它對我來說就是一本非常寶貴的書籍。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基於虛擬儀器的傳感器實踐》就如同一個精確的導航,指引著我對未來學習方嚮的探索。作為一個對自動化和智能控製領域充滿熱情的愛好者,我深知傳感器是這一切的基礎。然而,我常常感到在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際應用時,總會遇到一些技術上的障礙,尤其是在數據采集、信號處理和係統集成等方麵。虛擬儀器,這個概念聽起來就像是解決這些痛點的“靈丹妙藥”。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介紹如何利用虛擬儀器技術,例如通過編程語言(如Python、C++)或者專業的軟件(如LabVIEW)來設計和實現傳感器數據采集係統。書中是否會提供詳細的電路設計指導,以及如何將傳感器與微控製器(如Arduino、Raspberry Pi)進行連接?更令我期待的是,它能否引導我掌握如何使用虛擬儀器來實時監測傳感器的工作狀態,進行數據可視化,甚至是實現簡單的傳感器網絡。我希望書中能夠包含一些具體的應用案例,展示如何將不同的傳感器組閤起來,通過虛擬儀器構建齣功能強大的自動化係統,比如智能傢居控製、工業過程監控等。我對書中關於數據分析和算法實現的部分也充滿瞭好奇,畢竟,傳感器的價值最終體現在它所能提供的數據分析和決策支持上。

評分

這本書的標題《基於虛擬儀器的傳感器實踐》立刻引起瞭我的注意,因為它巧妙地將兩個我非常感興趣的技術領域結閤在瞭一起。我對傳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應用場景一直有濃厚的興趣,但往往在實際操作中會遇到瓶頸,尤其是在數據采集和分析方麵。虛擬儀器,顧名思義,就是利用軟件來模擬和控製硬件設備,這給我提供瞭一個全新的視角來理解和運用傳感器。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地講解如何利用現代化的虛擬儀器平颱,例如LabVIEW、MATLAB/Simulink等,來構建一個完整的傳感器數據采集與處理係統。書中是否會涵蓋如何從零開始設計虛擬儀器界麵,如何設置數據采集模塊,以及如何進行實時的數據可視化和後期分析?我更看重的是書中在“實踐”二字上下的功夫。是否有詳細的實驗步驟,配套的硬件設備清單,甚至可以是在綫資源鏈接,方便我購買和搭建實驗環境?我想知道,通過這本書的學習,我能否掌握構建一個簡單的自動化測量係統的能力,比如測量溫度、濕度、光照強度等,並將這些數據以圖錶的形式直觀地呈現齣來。我對書中可能包含的關於傳感器校準、誤差分析和不確定度評估的內容也充滿瞭期待,這些都是保證測量結果可靠性的關鍵環節。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就足夠吸引我瞭,我一直對傳感器領域充滿好奇,但往往覺得理論過於枯燥,而實踐又缺乏指導。《基於虛擬儀器的傳感器實踐》這個名字聽起來就像是打開瞭一扇新世界的大門。虛擬儀器?聽起來就很有科技感,而且“實踐”兩個字更是我的菜,這意味著我將不僅僅是停留在紙麵上的閱讀,而是能夠真正地動手操作,解決實際問題。我設想這本書會從傳感器最基礎的原理講起,然後逐步深入到不同類型傳感器的特性、選型以及它們在各種應用場景下的部署。我尤其期待書中能詳細講解如何利用虛擬儀器來采集、處理和分析傳感器數據。要知道,很多時候,數據的準確性和解讀能力纔是衡量一個傳感器應用成功與否的關鍵。這本書會不會提供具體的案例研究,讓我看到彆人是如何巧妙地利用傳感器解決現實世界中的挑戰?比如,在環境監測、工業自動化、甚至是生物醫學領域,傳感器扮演著怎樣的角色?而虛擬儀器又如何讓這些復雜的過程變得可視化、可控化?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詳實的操作步驟和代碼示例,讓我能夠跟隨學習,甚至能夠舉一反三,將學到的知識應用到我自己的小項目中。我堅信,理論與實踐的結閤,纔是掌握任何一門技術的最佳途徑,而這本書恰恰滿足瞭我的這一期待。

評分

《基於虛擬儀器的傳感器實踐》這個書名,精準地擊中瞭我的痛點。我是一名對嵌入式係統和物聯網技術抱有濃厚興趣的學習者,深知傳感器在構建智能設備中的核心地位。然而,在實際操作中,我常常苦於無法有效地進行傳感器的數據采集、調試和性能評估。虛擬儀器,這個概念給我帶來瞭無限的遐想,它似乎能夠將冰冷的硬件信號轉化為生動、可交互的數字世界。我迫切希望這本書能夠詳盡地講解如何利用虛擬儀器技術,例如通過搭建虛擬的實驗平颱,來模擬和控製各種傳感器,從而進行深入的學習和開發。書中是否會包含如何使用圖形化編程環境,或者腳本語言來編寫虛擬儀器的程序,以實現對傳感器數據的采集、濾波、分析和可視化?我尤其看重的是“實踐”二字,我期待書中能提供一係列循序漸進的實踐項目,從基礎的單傳感器數據讀取,到復雜的傳感器融閤與應用,讓我在動手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能力。例如,它是否會指導我如何利用虛擬儀器來完成一個簡單的姿態檢測係統,或者一個基於傳感器的環境監測與預警係統?我希望能在這本書中找到關於傳感器誤差分析、魯棒性設計以及係統優化等方麵的深入探討,這些都是將傳感器技術真正轉化為可靠應用的基石。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