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7)

文化科技创新发展报告(2017)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凤亮,周建新,周志民,黄玉蓉 著
图书标签:
  • 文化科技
  • 科技创新
  • 文化产业
  • 发展报告
  • 2017
  • 文化发展
  • 科技发展
  • 创新驱动
  • 产业升级
  • 数字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ISBN:978752011482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5799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文化科技蓝皮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页数:392
字数:368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基于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的现状分析与路径选择,集中探讨了文化科技融合的理论基础、文化培育、金融支持、法律保障、商业模式、产业范式和生态群落。通过对国内外代表性城市、作品、园区、政策工具、方法创新等文化科技融合案例的经验分析,跨领域、多角度地提出了文化科技融合的发展政策和创新路径。

作者简介

李凤亮,男,1971年11月生,江苏阜宁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深圳大学副校长、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文化部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深圳大学领军学者,艺术学理论学科带头人。美国南加州大学访问学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艺术学理论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校青年教师基金”和“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深圳市国家高层次专业领军人才。1994年于江苏师范大学(原徐州师范大学)本科毕业;2001年获暨南大学文学博士学位;2001-2004年于中山大学从事博士后科研工作。2009年创办并兼任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先后任教于江苏师范大学、暨南大学,曾为暨南大学zui年轻的文科教授、博士生导师。2008年任深圳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16年10月起任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兼任中国世界华文文学学会副会长、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副秘书长、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副理事长、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服务贸易协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文化产业(中国)协作体专家委员会委员等。专业领域为文艺理论、文化创意产业和城市文化研究。独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3项、省部级课题近10项,出版著作(含合著)10余部,发表论文百余篇。
周建新,男,1973年生于江西萍乡。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文化部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筹)副主任。1991年考入江西师范大学历史系,1995年免试保送攻读研究生,获历史学硕士(1998年),中山大学文化人类学博士(2005年),国家社会科学重大项目首席专家(2012年),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013年),赣鄱英才555工程领军人才(2011年),首届江西省优秀中青年社会科学专家(2013年),首届江西省文化艺术学科带头人(2011年),江西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和科研学术骨干(2009年),江西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2008),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2007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和结题鉴定专家、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客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博物馆学会服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文化创意产业研究会秘书长、中国社会学会理事、《客家学刊》执行主编。主要从事区域文化产业、族群和区域文化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项目、省社科规划项目10余项。出版《动荡的围龙屋——一个客家宗族的城市化遭遇与文化抗争》等著作多部,发表论文100余篇。研究成果获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多项。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首席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哲学社会科学学风建设典型人物、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省级人选、深圳大学荔园领军学者等荣誉称号。
周志民,男,1977年出生,江西抚州人,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院长。1998年7月获江西财经大学国际经贸学院经济学学士学位,2003年获中山大学管理学博士学位,2010年获香港城市大学博士后证书,美国南加州大学、英国中央兰开夏大学访问学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同行评议专家、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中国高等院校市场学研究会理事、《营销科学学报》编委。主要从事品牌管理和文化营销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子项目、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等多项课题研究。
黄玉蓉,女,出生于1975年,深圳市高层次专业人才(后备级)。现任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学术研究部主任、副教授。1997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2000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200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09年3月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艺术学博士后流动站(公共文化政策研究中心)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1年7月出站。2014年1月~2015年2月受中国国家留学基金委员会和广东省教育厅资助在美国纽约大学Tisch艺术学院艺术与公共政策系访学。研究方向:文艺美学与文化传播等。

目录

Ⅰ 总报告
1 有偿共享:文化产业创新生态模式研究【李凤亮 胡鹏林】/001

Ⅱ 创新生态篇
2 创意本体的“拼贴”及其问题【王列生】/012
3 要素文化均衡与深圳创新生态体系构建【周建新】/020
4 文化科技化、科技产业化——文化与创新科技的生态群聚融合【晁瑞明】/033
5 深圳与硅谷创客生态比较研究【黄玉蓉】/057
6 法国“大都会-城市”文化管理经验研究【车 达】/079

Ⅲ 理论前沿篇
7 创意产业之后
  ——兼论为什么我们需要一种文化经济【贾斯汀·奥康纳 著 任 明 译】/090
8 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跨界合作模式【李 季】/133
9 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宏观研究【祁 艳 闫贤良】/144
10 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时代意义、认知框架与产业趋势【肖怀德】/157

Ⅳ 产业观察篇
11 中美电影市场话语权比较【肖永亮】/170
12 香港创新科技的现状与挑战初探【罗 丹】/182
13 文化企业上市融资绩效实证分析——以20家公司数据为分析对象【陈能军】/190

Ⅴ 案例研究篇
14 猪八戒网:为创业者插上腾飞的翅膀【高宏存 刘玉拴】/207
15 文化科技融合语境下的青年日常生活
  ——以北京七所高校大学生手机社交软件使用为例【张 萱】/221
16 基于计量经济学理论的艺术产品价格评估方法创新【江哲丰 彭祝斌】/238
17 深圳市南山区荔秀服饰文化街区创新生态系统构建研究【王泰然】/249
18 《魔兽》:情怀背后的游戏IP改编电影成功之道
  ——游戏产业新时代的来临【钟洁敏】/263

Ⅵ 发展政策篇
19 正在撤资的联邦文化政策
  ——从特朗普政府取消国家艺术基金会说起【凯文·V.马尔卡希 著 李竞爽 译】/273
20 博物馆、美术馆及创新生态系统:博物馆政策与社区
  【乔纳森·帕奎特 克里斯多夫·甘特 著 李竞爽 译】/287
21 民族文化认同视阈下法国文化政策嬗变及启示【邓文君】/297
22 美国社区文化治理的资助体系【杨 楠】/307

Ⅶ 大事记
23 2016~2017年文化科技融合创新大事记【钟洁敏】/323

Abstract/355
Contents/359
《智绘未来: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时代印记(2017)》 2017年,是文化与科技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交织、相互赋能的一年。在这一年中,我们见证了技术革新如何为文化产业注入新的活力,也目睹了文化理念如何引导科技创新朝着更具人文关怀和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前进。本书《智绘未来: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时代印记(2017)》正是对这一历史性时刻的全面梳理、深度剖析与前瞻性思考。 本书并非仅仅罗列技术名词或产业数据,而是致力于揭示文化与科技融合背后的深层逻辑和驱动力。我们关注的焦点在于,当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区块链等前沿技术遇上传统文化、创意产业、内容生产、传播渠道乃至文化遗产保护,会激荡出怎样的火花?这些融合又将如何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认知模式以及社会结构? 内容梗概: 第一篇:时代浪潮下的文化科技新格局 本篇旨在构建一个宏观的视角,描绘2017年文化科技融合的整体图景。我们将从宏观经济、国家政策、社会思潮等多个维度,分析驱动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根本原因。 政策引领与战略布局: 回顾2017年国家在推动文化科技发展方面出台的重要政策、规划和指导意见,分析其对行业发展的导向作用,例如关于数字文化产业、智慧文化建设、文化科技融合示范项目等方面的具体举措。 市场驱动与产业演进: 探讨资本市场在文化科技融合中的角色,分析新兴文化科技企业的崛起及其商业模式的创新。关注传统文化产业如何拥抱新技术,实现转型升级。 技术赋能与内容革新: 深入剖析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内容创作、传播、分发、消费等环节的应用,例如AI辅助写作、个性化推荐、智能内容审核等,如何打破传统的内容生产和传播壁垒。 用户体验与消费场景重塑: 分析技术如何提升文化产品的用户体验,创造全新的文化消费场景。例如,VR/AR技术在博物馆、旅游、演艺等领域的应用,如何带来沉浸式的文化体验。 第二篇:前沿技术驱动的文化创新实践 本篇将聚焦于2017年涌现出的具体技术创新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案例,通过详实的分析,展示技术为文化产业带来的颠覆性变革。 人工智能与内容智能生产: 深度探讨AI在音乐创作、绘画、影视剧本编写、游戏设计等领域的应用,分析AI如何辅助甚至独立完成创意工作,以及由此带来的版权、伦理等问题。 大数据与用户洞察及个性化服务: 阐释大数据分析如何帮助文化机构和企业更深入地理解用户需求、消费习惯和兴趣偏好,从而提供更精准的内容推荐、定制化产品和个性化服务。 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与沉浸式文化体验: 详细介绍VR/AR技术在数字博物馆、虚拟旅游、沉浸式戏剧、游戏化学习等方面的应用,分析其如何打破时空限制,为用户提供前所未有的感官体验。 区块链技术与文化版权保护及数字资产交易: 探讨区块链技术在确权、溯源、防伪、交易等方面的潜力,分析其如何为数字内容、文化IP等提供更安全、透明的保护机制,以及对文化资产流转的影响。 5G与超高清视频、云游戏等新业态: 展望5G技术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深远影响,特别是对超高清视频内容、实时交互式游戏、XR(扩展现实)等新业态的支撑能力。 第三篇:跨界融合催生的文化新业态 本篇将关注文化与科技跨界融合所催生出的新兴文化业态和商业模式,分析其发展现状、面临的挑战与未来趋势。 数字文化消费新场景: 探讨线上线下融合的文化消费新模式,例如线上直播音乐会、虚拟偶像养成、数字艺术品交易平台等,以及这些新场景如何满足用户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智慧文旅与文化IP的数字化运营: 分析如何利用科技手段打造智慧旅游目的地,提升游客体验,同时探讨文化IP的数字化开发、运营和价值实现,例如IP衍生品开发、跨平台授权等。 数字创意产业的升级与发展: 关注数字广告、数字出版、数字游戏、数字动画等传统数字创意产业在技术赋能下的转型升级,以及新技术的应用如何推动创意边界的拓展。 科技与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 探讨数字扫描、3D打印、VR/AR复原等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展示和活化利用方面的作用,如何让珍贵的文化遗产以新的形式触达更广泛的受众。 教育、出版、媒体等领域的智能化变革: 分析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教育信息化、智能出版、智慧媒体等领域的应用,如何优化教学模式、提升内容生产效率、创新传播方式。 第四篇:挑战、机遇与未来展望 本篇将对2017年文化科技融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梳理,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和展望。 技术伦理与社会责任: 探讨人工智能的偏见、数据隐私泄露、数字鸿沟等技术发展带来的伦理和社会问题,以及如何平衡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 人才培养与知识产权保护: 分析当前文化科技融合领域人才培养的现状与挑战,以及如何构建更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激发创新活力。 融合模式的探索与创新: 总结2017年各种文化科技融合模式的成败经验,为未来的探索提供借鉴,例如跨界合作、平台生态构建、协同创新等。 面向未来的文化科技发展趋势: 预测未来几年文化科技融合可能呈现的新趋势,例如人机协同的文化创作、更加个性化和沉浸式的文化体验、普惠性的文化科技应用等,以及这些趋势对社会文化生态的潜在影响。 《智绘未来:文化科技深度融合的时代印记(2017)》旨在为政策制定者、产业研究者、企业经营者、技术开发者、文化从业者以及广大文化科技爱好者提供一份深刻而全面的参考。本书以严谨的研究态度、鲜活的案例分析、独到的观点洞察,勾勒出2017年文化与科技交融激荡的壮丽画卷,并为我们指明了通往更智能、更丰富、更具创造力的文化未来的方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朴实而又不失内涵,一看就是认真打磨的精品。当我翻阅其内容时,才真正领略到其精髓所在。作者以一种非常接地气的视角,剖析了文化产业如何在科技的浪潮中不断创新求变。书中关于“互联网+文化”的落地案例,让我看到了许多传统文化形态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焕发新生。例如,一些古老的民间工艺,如何借助电商平台和社交媒体,找到了新的市场和受众,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传承和发扬。而书中对数字文旅融合发展的探讨,更是让我看到了科技如何让我们的旅行体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从智能导览到VR体验,一切都充满了新意。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在分析科技如何赋能创意产业时,提出的“共创”模式,打破了传统的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界限,让每个人都有机会参与到文化内容的生产和传播中来。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提供了海量的信息,更在于它激发了我们对文化创新和科技应用的思考。它让我相信,在科技的助力下,文化将拥有更加广阔的舞台和更美好的未来。

评分

我一直对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感到好奇,尤其是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这种好奇心更加强烈。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一领域深入了解的渴望。它的内容丰富而全面,从宏观的政策导向到微观的产业实践,都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书中关于5G技术如何赋能文化传播的章节,让我看到了超高清视频、沉浸式体验等内容将如何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触达我们。而对人工智能在内容创作、智能推荐等方面的应用,更是让我看到了文化生产效率的巨大提升。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文化科技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挑战,例如数字鸿沟、伦理困境等,并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这种辩证的视角,使得整本书的论述更加客观和深入。读完这本书,我不仅对当前的文化科技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充满了信心。它让我认识到,文化与科技的结合,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关注的领域。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充满了现代感,一种融合了东方韵味和西方前沿科技的视觉冲击力,让人忍不住想翻开一探究竟。当我开始阅读时,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数字代码编织而成的璀璨星河,那些关于文化产业如何搭乘科技快车飞驰的论述,远比我想象的要生动和深刻。书中关于虚拟现实如何重塑传统戏曲体验的章节,让我看到了文化传承的全新可能,不再是尘封在博物馆里的古董,而是能够与当下年轻人产生共鸣的鲜活艺术。作者在分析人工智能如何赋能文学创作时,提出的那些独到见解,让我重新审视了“创造力”的定义,也让我对未来的文艺创作充满了无限的遐想。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大数据在文化传播中的作用进行了详尽的阐释,它不仅仅是冰冷的数字,更是理解受众、精准推送、甚至引领文化潮流的强大武器。这种跨界的思考,打破了我以往对文化和科技各自为政的认知,让我意识到,当两者深度融合时,所能激发的能量是惊人的。整本书的文字流畅,逻辑严谨,虽然涉及大量专业术语,但作者都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加以解释,使得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这不仅仅是一本报告,更像是一场关于未来文化发展的思想盛宴,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

初读这本书,就被其宏大的叙事和深刻的洞察力所折服。它不仅仅是一份关于文化科技发展的报告,更是一幅描绘未来社会图景的壮丽画卷。书中对虚拟现实技术如何改变教育模式的探讨,让我看到了下一代学习方式的雏形——沉浸式、互动式、个性化,这完全颠覆了我过去对知识传授的理解。而当作者深入分析区块链技术在保护文化遗产和知识产权方面所发挥的作用时,我更是看到了科技为文化带来的安全感和可持续性。书中提出的“文化+科技”的融合路径,并非是简单的叠加,而是通过深度的基因重组,催生出全新的文化形态和产业模式。例如,书中关于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古典乐谱,并生成具有时代风格的现代音乐的案例,就展现了科技在挖掘和创新文化中的巨大潜力。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这个看似遥不可及的未来,其实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向我们走来。这本书让我对未来文化发展的方向有了清晰的认知,也激发了我作为一名普通市民,如何去拥抱和参与到这场变革中的思考。

评分

这本书的入手,纯粹是出于一个偶然。我是一个对历史充满好奇的人,但同时也对科技的飞速发展感到一丝疏离。翻开它,原本以为会是一堆枯燥的数据和理论,没想到却被其中蕴含的强大生命力所吸引。作者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描绘了文化如何在科技的沃土中生根发芽、茁壮成长。书中有关于数字博物馆如何打破时空限制,将珍贵的文物带到世界各地观众面前的案例,让我惊叹于科技的力量。而当读到关于基因技术如何帮助我们追溯人类文明的起源时,我的思绪更是被拉回了遥远的过去,与先辈们进行了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这种将古老的智慧与最尖端的科学相结合的视角,是我前所未见的。书中对文化产业升级转型的分析,也并非是空泛的论调,而是充满了具体的实践指导和前瞻性的预测。它告诉我,我们正在经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在这个时代,文化的边界正在被不断拓宽,而科技则成为了连接这一切的桥梁。读完这本书,我不再感到科技是冷冰冰的机器,而是看到了它背后所承载的人文关怀和对人类文明的无限可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