术与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性特征

术与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性特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刘康德 著
图书标签:
  • 中国文化
  • 阴阳
  • 传统文化
  • 哲学
  • 女性主义
  • 文化研究
  • 历史
  • 社会学
  • 性别研究
  • 道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04893
版次:1
商品编码:12261963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6
字数:265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术与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性特征》主要分析了《易》中关于“阴阳”文化的释义和存在,同时将阴性文化单独列出加以讨论,从古代文献如《六经》《春秋》《洪范》等篇目中分析阴性文化的现实阐述,将人性、文化等用阴性文化加以阐释,诠释了阴性文化的内在含义。

作者简介

刘康德,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从事中国哲学教学与研究多年。著名易学研究专家。在两汉哲学、魏晋哲学领域亦独具建树。著有《淮南子直解》《魏晋风度与东方人格》《老子直解》《鸢飞鱼跃:中国哲学语素论》等。在弘扬国学文化上,刘康德教授颇有贡献。

目录

第一章阴盛现象学

第二章

第三章第一节阴阳实义之界定

一、阴阳原始字义

二、阴阳实义之一:自然天气

三、阴阳实义之二:阴阳二气

四、阴阳实义之运用(一)

五、阴阳实义之运用(二)

第二节自然阴盛现象

一、阴阳别义:阴居先、阳居后

二、阴居先:以水为主——水经

三、水灾

四、治水

第三节社会阴盛现象

一、阴阳别义:小人多、君子少

二、小人多:以术为主

三、水的社会衍义及以水喻术

四、术史之一:随处渗透,不择手段

五、术史之二:随波逐流,应物变化

第二章抑阴扶阳篇

第一节以正匡邪

一、以“六经”匡救天下

二、以《周易》网罟人伦

三、作《春秋》诛讨乱贼

四、吟《诗》以醇正人心

第二节以方制圆

一、以《月令》准则自然现象

二、“三礼”方正社会人物

第三节以天徵人

一、以天徵人,《洪范》昭示

二、以天徵人,《繁露》垂象

三、以天徵人,知往察来

第四节以德自律

一、以“诚”自律

二、以“仁”自律

三、自律途径:居敬主静

第五节隐恶扬善

一、隐恶扬善在社会为政上的表现

二、隐恶扬善在社会人性上的表现

第三章负阴心态录

第一节负阴心态在思想上的流露

一、天问

二、道论

三、玄对

四、智度

第二节负阴心态在方法上的表现

一、研几与知化

二、知人与识鉴

第四章阴性柔长说

第一节阴性柔长与人之弱化

一、丧我

二、柔忍

三、隐机

四、圆通

第二节阴性柔长与文之同化

一、鸣同

二、缘饰

三、格义

四、阴取

第五章阴性文化论

第一节阴阳虚义、别义及其运用

一、阴阳虚义与别义

二、阴阳虚义之运用

第二节阴性文化论

一、曲笔史记

二、隐秀文学

三、婉晦语言

四、玄妙书道

五、诡道兵法

六、通幽园林

七、主静养生

结语


精彩书摘

阴阳实义和中医

在传统中医学中,阴阳与它的关系相当密切,一整套中医理论和学说都是以阴阳为根基而展开的。其间撇开阴阳虚义在中医学上的运用,来看阴阳实义在中医学上的运用。如《内经·素问》讲到:

天为阳,地为阴,日为阳,月为阴《内经·素问·六节脏象论》。;阴中有阴,阳中有阳。平旦至日中,天之阳也,阳中之阳也;日中至黄昏,天之阳,阳中之阴也;合夜至鸡鸣,天之阴,阴中之阴也;鸡鸣至平旦,天之阴,阴中之阳也。《内经·素问·金匮真言论》。

在这里,医家用阴阳来指自然、天气气候,具有实体性质。又如《内经·素问·脉要精微论》说道:“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这里的阴阳是指气,阴阳二气也具有实体性质。还说道:“夜半为阴陇,夜半后而为阴衰,平旦阴尽,而阳受气矣。日中为阳陇,日西而阳衰,日入阳尽,而阴受气矣。”《内经·灵枢·营卫生会》。这里的“阴阳”,既指自然气候,又指阴阳二气,同样具有实体意义。

阴阳实义和兵法

在日益为人们所注目的传统兵家学说中,也充斥着阴阳实义。如《孙子兵法·计篇》说道:

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阴阳、寒暑、时制也。

同样,兵书《太白阴经》也讲到“阴阳”:“天圆地方,本乎阴阳”;“天贵持盈,不失阴阳四时之纲纪;地贵定倾,不失生长均平之土宜,人贵节事,调和阴阳”《太白阴经·庙胜》。。兵家在这里所指的“阴阳”,具有实体意义,是指自然气候。

与此同时,兵家在用兵列阵中也使用阴阳实义,如《孙子兵法·行军篇》中说道:

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养生而处实,军无百疾,是谓必胜。丘陵堤防,必处其阳,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草庐经略》卷十一也提到:“战于山者,必据高阳,利粮道,就水草。仍处其阳而备其阴,处其左而备其右,处其右而备其左。”这里的“阴阳”是指自然地理特征,即面阳而背阴,贵阳而贱阴,是讲军队驻防布阵往往喜好高地而厌恶低地,重视向阳而避开阴暗潮湿之地;在丘陵堤防之处也要驻扎在向阳一面,这对军事行动有利。

阴阳实义和天文

同样,“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的天文学说也用到阴阳实义:“悬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日者,阳精之宗。积而成鸟,象鸟而有三趾。阳之类,其数奇。月者,阴精三宗。积而成兽,象免。阴之类,其数偶。”《后汉书·天文志》注引张衡《灵宪》。

传统天文学家在将实体日月纳入阴阳实义之同时,认为作为实体性质的阴阳二气是日月形成的基础。《淮南子·天文训》说:

道始于虚廓,虚廓生宇宙,宇宙生气。气有涯垠,清阳者薄靡而为天,重浊者凝滞而为地。……天地之袭精为阴阳,阴阳之专精为四时,四时之散精为万物。积阳之热气生火,火气之精者为日;积阴之寒气为水,水气之精者为月。

在这里,传统天文学家认为阳气凝结则生火,而火的精者为日;阴气凝结为水,而水的精者为月。这也就是把日称为“太阳”、月称为“太阴”的来源。在此基础上,传统天文学还认为星星是从日月溢出的阳精和阴精(气)的不同分量的结合物。如《汉书·天文志》说:“凡天文在图籍昭昭可知者,经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积数七百八十三星,皆有州国官宫物类之象。其伏见蚤晚,邪正存亡,虚实阔狭,及五星所行,合散犯守,陵历斗食,慧孛飞流,日月薄食,晕适背穴,抱珥蜺,迅雷风袄,怪云变气:此皆阴阳之精,其本在地,而上发于天者也。”

同时,对为何夏日长、冬日短这一问题,传统天文学也以阴阳二气来解释。《晋书·天文志上》说:

日朝出阳中,暮入阴中,阴气暗冥,故没不见也。夏时阳气多,阴气少,阳气光明,与日同辉,故日出即见,无蔽之者,故夏日长也。冬天阴气多,阳气少,阴气暗冥,掩日之光,虽出犹隐不见,故冬日短也。

阴阳历法也同样以阴阳实义为基础。如阴历以朔望月(阴)为标准,依月(阴)相盈亏的周期计月,小月二十九天,大月三十天,一年计三百五十四天或三百五十五天,共分十二个月。这种每月完全表示月相盈亏变化周期的阴历历法,由阴阳实义所引出。而所谓的阳历,其年的长短则依据天象,平均长度约等于回归年,即以一回归年为一年(回归年又名太阳年。太阳视圆面中心相继两次过春分点所经历的时间);其月的长短又是人为规定的,因为它与月相盈亏没有任何关系,使用“月”的名称,只是作为历的一个单位。这种以一太阳年为一年的阳历历法,同样也由阴阳实义所引出。

阴阳实义和音乐

当各种人物“只是说一个阴阳”(朱熹语)之同时,传统音乐学说中也不例外地用到阴阳二气之实义。如《隋书·音乐上》说道:“夫音本乎太始,而生于人心,随物感动,播于形气。形气既著,协于律吕,宫商克谐,名之为乐。”这里的音乐所本乎的“形气”更多地是指阴阳二气。所以当音乐生于太始自然时,阴阳观念就与它联系在一起了。而将阴阳实义用于音乐声律上的则有《吕氏春秋·仲夏纪》的说法:

音乐之所以由来者远矣,生于度量,本于太一。太一出两仪,两仪出阴阳。阴阳变化,一上一下,合而成章。浑浑沌沌,离则复合,合则复离,是谓天常。天地车轮,终则复始,极则复反,莫不咸当。日月星辰,或疾或徐,日月不同,以尽其行。四时代兴,或暑或寒,或短或长,或柔或刚。万物所出,造于太一,化于阴阳。萌芽始震,凝以形。形体有处,莫不有声。声出于和,和出于适。和适先王定乐,由此而生。《吕氏春秋·仲夏纪·大乐篇》。

有了音乐,也就随之产生音乐上的五声、八音、六律、十二管。对于五声,即宫、商、角、徵、羽五个音阶,传统音乐理论同样认为“五音生于阴阳”二气,即五音产生与阴阳候气法相关。然而,五声只是表示音程,并不能决定一支曲子音调到底多高,决定音调高低的是十二律。照《月令·章句》说来:

律,率也,声之管也。上古圣人本阴阳,别风声,审清浊,而不可以文载口传也。于是始铸金作钟,以主十二月之声,然后以效升降之气。钟难分别,乃截竹为管,谓之律。律者,清浊之率法也。声之清浊,以制律长短为制。《后汉书·律历上》注引。

而十二律管又分别与阴阳二气相关:“五声之本,生于黄钟之律。九寸为宫,或损或益,以定商、角、徵、羽。九六相生,阴阳之应也。律十有二,阳六为律,阴六为吕。律以统气类物,一曰黄钟,二曰太族,三曰姑洗,四曰蕤宾,五曰夷则,六曰亡射。吕以旅阳宣气,一曰林钟,二曰南吕,三曰应钟,四曰大吕,五曰夹钟,六曰中吕。”《汉书·律历志》。这十二律又配以十二辰,分别是:

十一月之管谓之黄钟,黄者,阴阳之中色也。天有六气,地有五才,而天地数毕焉。或曰,冬至德气为土,土色黄,故曰黄钟。正月之管谓为太蔟,蔟者族也,谓万物随于阳气太蔟生也。三月之管名为姑洗,姑洗者:姑,枯也;洗、濯也,谓物生新洁,洗除其枯,改柯易叶也。五月之管名为蕤宾,葳蕤,垂下貌也;宾,敬也,谓时阳气下降,阴气始起,相宾敬也。七月之管名为夷则,夷,平也;则,法也。谓万物将成,平均皆有法则也。九月之管名为无射,射者出也,言时阳气上升,万物收藏无复出也。十二月之管名为大吕,吕者助也,谓阳气方之,阴气助也。十月之管名为应钟,应者和也,谓岁功皆成,应和阳功,收而聚之也。八月之管名为南吕,南者任也,谓时物皆秀,有怀任之象也。六月之管名为林钟,林者茂也,谓时物茂盛于野也。四月之管名为仲吕者,吕,助也,谓阳气盛长,阴助成功也。二月之管名为夹钟者,夹,佐也,谓时物尚未尽出,阴德佐阳而出物也。《晋书·乐志上》。

与五音、十二律管联系在一起的是音乐上的阴阳候气法。“阴阳候气法”是:“天子常以日冬夏至御前殿,合八能之士,陈八音,听乐均,度晷景,候钟律,权土炭,效阴阳。冬至阳气应,则乐均清,景长极,黄钟通,土炭轻而衡仰。夏至阴气应,则乐均浊,景短极,蕤宾通,土炭重而衡低。”《后汉书·律历上》。

实体性质的阴阳二气在传统音乐理论中的表现还不止这些,照《吕氏春秋》看来,乐器和舞蹈的产生也与阴阳二气有关。《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说道:“昔古朱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风而阳气蓄积,万物散解,果实不成;故士达作为五弦琴,以来阴气,以定群生。”同样,对于舞蹈,《吕氏春秋·仲夏纪·古乐篇》说道:“昔阴康氏之始,阴多潜伏而湛积,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气郁阏而滞着,筋骨瑟缩不达,故作为舞以宣导之。”

古代的文人就是这样热闹非凡地谈阴说阳,在阴阳实义的基础上阐述各种学说。难怪南宋思想家朱熹说:“试看天地之间,别有甚事?只是阴与阳两字,看是什么物事都离不得。”《朱子语录》卷65《易·纲领上之上》。然而,在这些文人热闹非凡地谈阴说阳当中,却有一些文人在谈论阴阳实义中引出另一番阴阳含义,从而透露出这样一种阴阳消息:原本阴阳对立并非平分均衡,阴阳中常以偏阴为主。所以对明代哲学家和医学家张景岳所说的“阴阳者,一分不二”《类经》二卷阴阳类一。不能作机械和表面的理解。这种阴阳别义的确立,当然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它多少和中国历来阴盛现象有关。

……

前言/序言

序言

在那浩瀚的古籍中,最具特色的莫过于《易》。它凝聚着和汇集着中国人的智慧和文化,并独创地开启了中国人的意象性:以(、)阴阳符号来比附或象征自然与社会的柔刚、静动、隐显、黑暗光明、丑恶美好……从而构成引人兴趣的文化现象。但是,易学家似乎还不满足于这种以阴阳符号来比附或象征自然社会中的所有现象,他们对此作超越思考,产生了中国士人强烈的本体观念,即“一阴一阳之谓道”。尔后,谈《易》、注《易》者无不坠入这《易》本身所有的程序之中:谈阴阳,探幽明,穷极奥蕴,并在其中掺杂自己的思想内容。但是不管这些谈《易》者和注《易》者在其中渗入多少自己的思想内容,这“谈阴阳、探幽明”却被形式地保存下来,以至这类“阴阳、幽明”等辞条被深深地嵌入中国士人的脑海之中。

然而,透过“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一深奥、广博的本体,《易》似乎还保留着别番心理和情趣,即恶阴喜阳和抑阴扶阳。这就如南宋哲学家朱熹所说的:“《易》中说到那阳处,便扶助推移他;到阴处,便抑遏雍绝他。”《朱子语类》卷65《易·纲领上之上》。这“恶阴喜阳”却是人之常情,而这“抑阴扶阳”则多少向人们透露:是否自古就存在着“阴盛”现象?如是,则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及文化岂不又应验了古人的话:“阳道坚强而易歇,阴道微软而长久”,即“阴性柔长”。由此,实在有必要在“抑阴扶阳”之同时,还要对这“阴”作透视、分析,故将本书定名为《术与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性特征》。



《太初回响:古老东方的形而上学密码》 这部作品深入探寻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常被忽视,却又深刻影响了其哲学思想、艺术审美乃至生活方式的“形而上学密码”。它并非聚焦于具体的某个朝代、某个学派,或是某个名家大师的生平事迹,而是力图揭示隐藏在文字、器物、仪式和自然观背后的,一种关于宇宙运行、生命本质的独特认知体系。 书中,我们将首先触及“太初”的概念,它并非一个简单的起始点,而是一种混沌未开、生生不息的本源状态。作者将从《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哲学启示出发,剖析这种“无”中生“有”的动态生成观,以及它如何塑造了中国人对世界万物起源和发展规律的理解。这不仅仅是对文字的解读,更是对一种思维模式的梳理——一种从整体出发,强调内在联系和相互转化的思维方式。 接着,本书将目光投向“气的流转”——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基本物质和能量。从炼丹术中对“内丹”和“外丹”的追求,到中医理论中对“经络”和“五行”的阐释,再到山水画中对“意境”和“气韵生动”的描绘,都离不开对“气”的精妙把握。作者将通过这些生动的实例,展现“气”是如何作为一种形而上的哲学概念,渗透到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方方面面,影响着人们对健康、美学乃至人际关系的理解。 “天人合一”的思想,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基石,亦将在本书中得到深入的探讨。它并非简单地将人与自然划等号,而是强调人作为自然一部分的深刻体悟,以及人与宇宙整体之间和谐共生的理想。从古代帝王祭天的仪式,到文人隐逸山林的志趣,再到普通农人顺应时节耕种的智慧,都体现了这种“天人合一”的哲学追求。本书将尝试解读这种思想背后,对个体生命价值和社会秩序构建的深远意义。 本书的另一核心议题将是“象”的运用——在中国古代,象不仅是事物的形象,更是其内在规律和深层意义的载体。从甲骨文和金文中象形文字的演变,到《易经》中卦象的解读,再到建筑和园林设计中对“意象”的营造,都展现了中国人如何通过“象”来沟通天地,体悟大道。作者将引导读者认识到,这种对“象”的关注,实际上是一种“以形观神”,以有限窥无限的独特认知方式。 同时,本书还会探讨“虚实相生”的辩证哲学。在中国哲学中,“虚”并非空无,而是蕴含无限可能性的潜能;“实”则为显现出来的具体形态。从兵法中的“虚实之道”,到书法中的“留白之美”,再到禅宗中的“空”的境界,都体现了“虚实相生”的智慧。这种思想提醒我们,事物的价值和意义,往往隐藏在“虚”之中,而“实”的显现,则依赖于“虚”的支撑。 此外,作品还将涉足“中和之美”的艺术与人生哲学。在中国传统审美中,“中”代表着适度、平衡、和谐,而“和”则强调融洽、统一、生动。从古代礼仪制度对“中庸”的推崇,到音乐中对“宫商角徵羽”的和谐运用,再到茶道中对“不偏不倚”的追求,都蕴含着“中和”的智慧。本书将分析这种对“中和”的追求,如何在构建社会秩序、陶冶个人情操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最后,本书将以“返璞归真”的价值取向作为结尾。在经历了对宇宙本源、生命奥秘的探索之后,中国传统文化始终将回归自然、回归质朴视为一种崇高的境界。从老子“复归于婴儿”的呼唤,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的田园诗意,再到禅宗“平常心是道”的体悟,都指向一种去除雕饰、回归本真的生活哲学。本书将尝试解读这种“返璞归真”的价值,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依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太初回响:古老东方的形而上学密码》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哲学漫游,它将带领读者潜入中国传统文化那深邃而古老的形而上学之海,发现那些曾经引领我们祖先走向智慧彼岸的“密码”,并从中汲取滋养,重新审视我们自身与世界的关系。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实在是太吸引人了,我第一眼看到就觉得很有意思。“术与道”本身就蕴含着深邃的哲学意味,再加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性特征”,这简直是在点燃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兴趣火苗。我一直对“阴性”这个概念在传统文化中的体现感到好奇,它不仅仅局限于性别,更可能代表着一种柔韧、内敛、包容、生生不息的力量,与我们常说的“阳刚”之气形成有趣的对照与互补。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够深入剖析,如何在中国古代的艺术、哲学、医学、甚至日常生活方式中,找到这些“阴性”特征的蛛丝马迹,并将其升华为一种“道”的境界。我脑海中已经浮现出各种可能的解读方向:比如水墨画中含蓄的山水意境,太极拳里刚柔并济的运动哲学,中医理论中注重调和与平衡的养生之道,又或是文学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复杂情感和坚韧品格。我希望这本书能带我走出对传统文化的刻板印象,发现其中被忽视却同样重要甚至更为根本的维度,让我重新认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评分

坦白说,当我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书名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本值得细读”。“术与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性特征”——这个题目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研究的严谨性和思想的原创性。“阴性特征”这个概念,在当下社会似乎有些敏感,但将其置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语境下,我却觉得异常贴切且富有启发性。这不仅仅是对性别角色的简单划分,更是对一种文化精神、一种生存哲学、一种价值判断的深刻洞察。我期待作者能以扎实的史料考据为基础,以精妙的逻辑推理为线索,为我揭示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被常常忽略的“阴性”面向。也许它会涉及古代女性在家庭、社会中的隐形贡献,又或是那些在男性主导的文化叙事中被边缘化的声音和体验。我更希望这本书能挑战一些我固有的认知,让我看到中国传统文化并非只有“刚强”与“进取”,更有“柔韧”与“承载”,而这种“阴性”的力量,恰恰是文明得以延续和繁荣的关键所在。我希望读完这本书,能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上升到一个全新的高度,并且能够引发我更多的思考和讨论。

评分

“术与道: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性特征”——这个书名,就像一位温婉的长者,静静地向你述说着古老的故事,充满了引人入胜的魅力。我很好奇,在作者的笔下,那些被定义为“阴性”的特征,究竟会以何种形式呈现?是那些不为人知的女性智慧,还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被淡化的柔美意象?我猜测,这本书可能会深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柔能克刚”的哲学思想,以及“以柔济刚”的生活智慧。我希望作者能够跳出固有的思维模式,用一种全新的、更具包容性的视角,去重新审视和解读中国传统文化。也许,它会揭示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中,那些看似微弱的“阴性”力量,是如何默默地支撑起整个文明的脊梁,又是如何在关键时刻展现出惊人的韧性和生命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带给我一种耳目一新的阅读体验,让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真挚的热爱,并且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去应对生活中的挑战,去拥抱更丰富多元的世界。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简直就像一个谜语,勾起了我探索的欲望。“术”代表着技巧、方法,而“道”则上升到了哲学、本体的高度。那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那些看似“阴性”的特征,究竟是如何通过具体的“术”来体现,又最终是如何指向一种内在的“道”的呢?我猜测,作者可能不会止步于表面的现象分析,而是会层层剥开,探究其背后更深层次的文化基因和价值取向。我猜想,这本书可能会涉及一些我从未深入了解过的领域,比如中国古代的礼仪文化、音乐审美、园林设计,甚至是茶道、香道这些充满仪式感的生活艺术。这些“阴性”特征,或许体现在事物发展的“慢”与“静”中,体现在人际交往的“润物细无声”中,体现在对自然万物的“尊重”与“顺应”中。我希望这本书能教会我如何去“看”,如何去“感受”,如何去“体悟”这些隐匿在日常之中的“阴性”智慧,让我在快速变化的现代社会中,也能找到一份内心的宁静与力量,并能将这些“道”的智慧融入自己的生活,去处理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像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窗户,让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术与道”的概念,暗示着一种从具体实践到终极哲理的升华,而“阴性特征”的定位,则为这个探索之旅增添了独特的视角。我脑海中立刻涌现出各种可能的书写内容:或许是对中国古代绘画中留白艺术的解读,那种“虚实相生”的意境,不正是“阴性”的体现吗?又或者,是对中国古代诗词中婉约细腻情感的挖掘,那些缠绵悱恻的情思,又何尝不是一种深刻的“阴性”表达?我设想,作者可能会从哲学、美学、文学、艺术等多个维度,系统地梳理和阐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阴性”维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用生动有趣的语言,将那些晦涩的理论和复杂的概念解释清楚,让我能够轻松地走进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处,去感受那份独特的魅力。我希望这本书不仅能增长我的见识,更能陶冶我的情操,让我学会用更柔和、更包容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