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系列书籍,是以解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五德修身理论为主题的理论著作。主要通过文字解码、文献解析、理论阐述等途径,对仁义礼智信五德的文化内涵进行寻根探源和详实讲解,建立起便于现代人理解和掌握的五德理论体系。本系列书籍的特色,是立足于对中华传统道德修身学说的深入研究,结合传统中医学、现代心理学、教育学等多种学科的理论,对传统五德修身的基础理论进行了系统性的解析,并介绍了具有可操作性的重点修身方法。
熊春锦,1948年生,湖北麻城人。现任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理事,教育部战略研究培育基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开放经济与国际科技合作战略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2009年被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中华传统文化诵读工程”授予“中华国学公益形象大使”称号。2014年,先后被中国未来研究会教育分会等机构主办的第十一届教育家大会、中国互联网新闻中心(中国网)主办的2014中国教育家年会授予“教育创新先进个人”和“2014年度中国教育领袖人物”荣誉称号。
目录
第一章 信 德
第一节 谈文论字说信 / 005
一、信的文与字演变 / 005
(一)古体“信”文的内涵 / 006
(二)小篆“信”文的内涵 / 009
二、古圣先贤论信 / 010
(一)《黄帝四经》中对信的揭示 / 010
(二)老子《德道经》中对信的阐释 / 018
(三)孔子对信的论述 / 020
(四)庄子对信的论述 / 021
三、信的定义与分类 / 022
(一)信的定义 / 022
(二)信的释用与表现分类 / 022
四、信字释用的“铁三角” / 028
(一)信仰定生存 / 028
(二)信念决成败 / 030
(三)信息判生死 / 032
五、正善治理信仰、信念、信息 / 037
第二节 信德与五德的关系 / 041
一、信德的定义 / 041
二、信德承载仁义礼智 / 041
(一)四季轮转中的五德关系 / 043
(二)东西方手势语言当中的五德关系 / 043
(三)信德修持需要同步修好仁德 / 047
三、忠信厚实易返归 / 049
(一)老子巨笔揭示仁义礼智信顺行规律 / 049
(二)五德逆修返归“德一” / 054
第三节 信德定治乱 / 058
一、天下治乱根何在 / 058
(一)治与乱的最后一道防线是信德 / 058
(二)信德存亡决定历史兴亡 / 059
二、明于治乱需晰信 / 061
(一)一治一乱辨信疑 / 061
(二)“子贡问政”话诚信 / 061
三、拨乱反正必从立信入手 / 062
第二章 立 信
第一节 说文解字论立信 / 067
一、立的字源与字义 / 067
二、立信的本义 / 070
第二节 信德的内在修身生理机制 / 072
一、信德修身生理学概述 / 072
二、信土的生理功能 / 080
(一)信土为后天之本 / 080
(二)信土的能量来源 / 081
(三)信土养护五臟 / 083
(四)人类生命种子的五种不同结果 / 084
二、辨阴识阳谈意识 / 088
(一)意识的修身生理学解析 / 088
(二)意识的修身病理学分析 / 090
(三)意识的修身治理学简析 / 093
三、立信与内圣外王修身治理 / 094
(一)内圣外王修身治理简述 / 094
(二)外王意识、身识、口识是立信的关键系统 / 097
第三节 信德与信仪 / 102
一、信仪简述 / 104
(一)五仪 / 104
(二)信仪 / 107
二、信德与信仪的内圣外王 / 108
(一)忠厚正真的信德是内圣治理之根 / 108
(二)信仪的规范是外王治理之本 / 110
(三)信德信仪一体求证 / 111
第四节 信德建设的系统层级 / 114
一、信土治理的层级变化 / 114
二、破三境修真信 / 116
三、修身立信的三大阶段 / 118
(一)模仿朴素 / 119
(二)从仿照走向相同 / 120
(三)无中生有 / 121
第三章 培 信
第一节 信德培养的修身意义 / 126
一、信德具备的综合表现 / 126
二、信德缺失的综合表现 / 128
三、培信是有为而治教育的主导和基础 / 129
(一)一勤二检常自省 / 130
(二)修德要从信修起 / 131
第二节 信德的正厚实真 / 135
一、字析正厚实真 / 135
二、详析信德之正 / 142
(一)以正信承载五德 / 142
(二)信德的八正道 / 144
(三)规避信德之偏 / 145
(四)解决信德之歪 / 148
三、详析信德之厚 / 150
(一)大丈夫居其厚 / 150
(二)不居其泊 / 152
(三)十年炼己“厚”与“朴” / 153
四、详析信德之实 / 155
(一)培信居其实 / 155
(二)剔除信之华 / 156
(三)认清信之虚 / 158
五、详析信德之真 / 161
(一)认识信之真 / 161
(二)辨识信之假 / 163
(三)识透信之伪 / 165
(四)培养信之真 / 166
第三节 培信治乱 / 167
一、识乱 / 167
(一)认识信仰漂浮的严峻格局 / 167
(二)忠信崩解的三个阶段和八种乱象 / 169
(三)识破意识格局之乱 / 172
二、正治 / 177
(一)圣人之治破局治乱 / 177
(二)内治要建淳厚基础 / 178
(三)外治恪守少私寡欲 / 179
(四)人若无信则法治难行 / 180
第四节 意识的正善治 / 182
一、少私为缰拴心猿 寡欲为绳锁意马 / 182
二、以信德和四仪防治四毒对意识的侵害 / 184
(一)贪则毁信 严防勿怠 / 184
(二)嗔欲相变 意善不嗔 / 185
(三)痴欲相缠 守正不痴 / 187
(四)炼己立信 真信无疑 / 187
三、意识用中得一的步骤 / 188
四、六识联动知一寻一 / 189
五、意识与心识一体修证 / 191
六、建立自我检查赏罚机制 / 193
第五节 口识的正善治 / 195
一、口识与信德土以及脾意的关系 / 195
二、调控口识的霸治与危治 / 197
(一)阻遏祸从口出 / 197
(二)防止病从口入 / 202
(三)素食的修身意义 / 204
三、口识的忌与立 / 206
第六节 身识的正善治 / 208
一、身识的品格与品质 / 209
(一)脊椎得一是身识守信的根本 / 209
(二)立信培养外王气质 / 211
二、身识修持的必要性 / 213
三、意识身识品格铸造工程 / 216
(一)七相训练的意义 / 217
(二)七相训练的内容 / 218
第四章 忠 信
第一节 忠信的内涵 / 226
一、字析忠信 / 226
二、忠是信的先导 / 228
第二节 忠信修持德道根 / 230
一、正道、善道、德道文化辩证 / 230
二、忠信是正善德修持之根 / 232
三、常道文化与非恒道文化辨析 / 234
第五章 守 信
第一节 发人深省的守信故事 / 240
一、曹操守信放关羽 / 240
二、“把信带给加西亚” / 241
三、范式守约探友 / 244
第二节 守信的内涵 / 246
一、什么是守信 / 246
二、地球是怎样守信的 / 251
三、生命应该守信 / 252
四、修身与治世不能离开守信 / 253
第三节 信德对民族与文化复兴的重要性 / 256
一、民族复兴信为梯 / 256
(一)治理信土为天地立心 / 256
(二)修身明德为生民立命 / 258
(三)开启民智为往圣继绝学 / 258
二、文化复兴信立极 / 259
(一)“天下为公”渊源深 / 259
(二)“中土”长存道德根 / 261
(三)“大道行世”信土成 / 262
参考文献 / 265
五德,即德一分解后的五个子系统:仁、义、礼、智、信。五德是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中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古代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上连中华民族之文脉,下系华夏千古之兴衰,为民族精神家园之所在。承天地之鸿运,中华民族在二十一世纪扬起了实现伟大复兴的风帆,风云激荡之时,急需压舱之石,引航之灯。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系列书籍,系统性地阐释道德根文化体系中的五德修身内容,应运而出,目的就是力求以仁、义、礼、智、信的完整理论和真实价值,为压舱之石增加一分能够力挽狂澜的厚重,为引航之灯增添一抹可以穿透迷雾的光明。
本系列书籍根据“道生之而德畜之”、“道生一”,德在幾学的喻析与辟析法中以数喻之、辟之即是“一”。德一这个一的数值喻析法从质象能量态朴散,化为进入物相内的能量分别具有五种品格、品质、品行状态。仁、义、礼、智、信既具有非恒道五德的形名,同时又被称之为常道意识形态的五常品格。
本系列书籍既依据老子“修之身,其德乃真”的揭示,编辑出版修身性识形态与慧识形态的《德》,同时亦对五德的子系统进行分册论述,包括《仁》《义》《礼》《智》《信》五本,共为六本而构成“论德”的体系丛书。对于五德分述的先后,则是按照五德修身实践应用中“内修信智礼,外用义与仁”的“内圣外王”实践原理,以及“反也者道之动也”的幾学方法论的法则而逆用五行以阳克阴的原则,确定出版顺序,首先与读者见面的就是本书《信》。
关于五德的本质、作用以及相互之间的辩证关系,老子五千言中的论述最为全面和深刻: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上德无为 ,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 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
——《德道经?论德》1
老子在《德道经》第一章《论德》中,开明宗义地揭示了道德生成与演变蜕化的规律——德由道所化生,既是人类必须具备的做人品格,也是滋养万物生命活力与健康的根本性能量,需要相应的品质承载;老子剖析了人类精神文明从道德高峰滑落的层级——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用数字“一”来比喻“德”,“德”一旦离开了“一”的状态,就必然朴散为五,即仁、义、礼、智、信五德。人类如果不实践“修之身其德乃真”,五德同样会相继丢失。同时,老子还指出了回归德与道的必由之路是重建厚实的忠信。老子站在唯德辩证法的高度上“执一以为牧”地将人类文明的文化生理学、文化病理学、文化治理学融于一炉,进行了完美的揭秘和预示。特别是,老子指出了“忠信之泊”是人们离道失德、
1 本书所引用的《德道经》经文,均出自熊春锦校注:《老子?德道经》,中央编译出版社2006年版。
弃善丢正、深陷于恶伪邪负的深潭中难以脱离的顽疾之所在。而回归德与道的必由之路就是:“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实,而不居其华。故去皮取此。”每个人只有具备厚实的信德,才能将仁、义、礼、智这四德都培养起来,顶天立地行于世间,成为“大丈夫”;而当“大丈夫”成为人类社会的主体人群,整个社会能够守住天地之信,守住自然之信,也就是人类道德文明复兴之时。
《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信》这本书,真的给我带来了很多触动。我一直觉得,“信”这个字,是人与人之间最宝贵的财富。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因为缺乏“信”,很多美好的关系因此而破裂,很多美好的事物因此而蒙尘。这本书,恰恰从一个非常宏观的视角,又从一个非常细腻的微观角度,去解读“信”的价值。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信”的起源和演变进行的梳理,它让我明白,“信”并非只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进的。书中对“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体现,也都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对“信”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我被书中关于“信任是建立在诚实的基础上的”这一论述深深吸引,它让我明白,一个真正有“信”的人,必然是诚实的,他不会为了眼前的利益而欺骗他人。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起自己曾经因为不信任而错失的机会,或者因为失信而带来的遗憾。这些经历,在书中的论述下,显得更加深刻和有意义。它让我明白,“信”不仅仅是道德上的要求,更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评分《信》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太多惊喜。我一直觉得,“信”这个字,在现代社会似乎变得越来越稀薄,人们之间少了份坚定的承诺,多了份小心翼翼的试探。而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重新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信”的敬畏和渴望。它没有空洞的理论,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案例,将“信”的价值一点点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信”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进行了细致的描绘,比如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承诺,伴侣之间的坦诚相待;在职场上,同事之间的信任配合,上下级之间的责任担当;甚至在社会层面,契约精神的建立,国家与公民之间的承诺。这些例子都非常接地气,让我能够感同身受,也能从中找到自己行为的参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强调了“信”的正面意义,也深入剖析了“不信”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以及如何重建信任的困难。这让我更加理解了“信”的珍贵,也更懂得去珍惜和维护自己与他人的信任关系。书中有一段关于“信”的“蝴蝶效应”的论述,让我醍醐灌顶。一个微小的承诺,如果能够兑现,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积极影响,而一个失信的行为,也可能引发一连串的负面后果。这让我深刻体会到,我们每个人的一言一行,都可能在无形中影响着周围的世界。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更加踏实了,也更有勇气去与人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不再畏惧付出信任。
评分《信》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太多意想不到的启发。我一直觉得,“信”这个字,在如今的社会,似乎越来越难以找到其落脚点。人们之间,多了份戒备,少了份坦然。而这本书,就像一道光,照亮了我对“信”的迷茫。它没有冗长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例子,将“信”的意义,从最朴素的“一诺千金”,延伸到更广阔的社会层面。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信”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解读,它让我看到,“信”并非只是我们中国独有的美德,而是一种普世的价值。书中关于“信”与“自由”之间的辩证关系,也让我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它指出,真正的自由,是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的,没有信任,所谓的自由可能只是放纵。我被书中对“信”的“蝴蝶效应”的描述深深打动,它让我看到,一个人的诚信行为,即使微小,也可能带来积极的连锁反应,而一个失信的行为,则可能引发难以挽回的后果。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信”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也更有动力去践行它。
评分《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信》,这本书,真的让我眼前一亮。我一直觉得,很多关于传统美德的书籍,都显得有些遥远,不易理解。但这本书,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把“信”这个看似宏大的概念,融入到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特别喜欢书中那些贴近生活的小故事,它们没有刻意渲染,却充满了智慧和力量,让我能轻易地感受到“信”的重要性。书中对“信”的剖析,不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到了“信”的起源、“信”的内涵、以及“信”的价值等多个层面。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信”与“疑”之间的辩证关系,以及如何平衡两者,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让我受益匪浅。它让我明白,“信”不是盲目的,而是有智慧的。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反思自己的行为。我有没有在答应别人事情后又轻易放弃?我有没有对自己的承诺不够重视?这种自我审视,虽然有时会让人感到一丝不适,但更多的是一种成长和觉醒。这本书让我明白,“信”不仅仅是一种道德要求,更是一种生活智慧,一种能够让我们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坦荡和赢得他人尊重的力量。
评分读完《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信》,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这本书真的触及到了我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在快节奏的社会中,我们常常忙于追求物质上的成功,却忽略了内心深处的滋养。而这本书,就像一位慈祥的长者,用温柔而坚定的声音,提醒我“信”的重要性。它并没有将“信”拔高到遥不可及的道德圣坛,而是将其融入到生活的点滴之中,让我们看到,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人际交往中,“信”都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书中对“信”的分解非常细腻,从最朴素的“说实话、办实事”,到更复杂的“信誉”、“信用”,再到“诚信”所蕴含的价值理念,都写得非常透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信”与“义”之间联系的探讨,它让我明白,真正的“信”不仅仅是履行义务,更是一种出于道义的担当。当一个人能够做到“信”,那么他的行为自然会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任,从而建立起稳固的人际关系和社会资本。书中那些充满智慧的哲理,搭配上贴近生活的案例,让我欲罢不能。我反复阅读了其中关于“信任的基石”和“失信的代价”几个章节,它们让我对“信”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让我更加警醒自己的言行。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信”的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成为一个真正有价值、有担当的人的指南。
评分刚刚合上《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信》,我感觉自己内心深处,仿佛有什么东西被悄然触动了。这本书,真的没有让我失望。它没有用那些空泛的口号来打动我,而是用一种非常细腻、非常贴近生活的方式,去解读“信”的真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信”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比如我们在朋友面前的承诺,在工作中对客户的保证,甚至在我们自己内心的坚持。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构成了“信”最坚实的基石。书中对“信”的各个层面的剖析,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关于“不说谎”、“守承诺”,更是关于一种内心的真诚,一种对自己的负责,以及一种对社会的担当。我被书中关于“信任的建立是一个漫长而脆弱的过程”的论述深深吸引,它让我明白了,一旦信任被打破,想要重新赢回将会是多么艰难。这让我更加珍惜与家人、朋友、同事之间的信任关系,也更加警醒自己的言行。这本书让我明白,“信”不仅仅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生活智慧,一种能够让我们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和坦荡的力量。
评分刚刚看完《中华传统五德修身文化·信》,老实说,我被深深地震撼了。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很多关于传统美德的书籍都显得有些陈旧,或者过于说教。但这本书完全不一样,它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也非常人性化的方式,一点点地剥开了“信”这个字背后蕴含的深厚意义。我特别喜欢书中举的那些例子,不是那种遥不可及的古代圣贤故事,而是我们身边随处可见的小事,比如一个承诺的兑现,一次友谊的维系,甚至于我们在工作中的一丝不苟。作者并没有直接告诉你“你要诚实”、“你要守信”,而是通过故事和深入的分析,让你自己去体会“信”在人际交往、社会发展乃至个人内心安宁中的重要性。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停下来,反思自己的行为。我有没有对别人说过言不由衷的话?我有没有在答应别人事情后又因为种种原因敷衍了事?这种自我审视的过程,虽然有时会让人感到一丝不适,但更多的是一种成长和觉醒。书中对“信”的各个层面都有深入的探讨,从最基本的言出必行,到更深层次的内心的真诚,再到对社会契约精神的理解,都写得非常透彻。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信”与“疑”的辩证关系的那一部分印象深刻,它指出,过度怀疑会摧毁信任,而盲目信任又可能带来伤害,真正的智慧在于如何在两者之间找到平衡。这本书让我明白,“信”不仅仅是一种道德品质,更是一种生活智慧,一种通往内心平静和外部和谐的必经之路。看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待人和事的方式都有了 subtle 的改变,更愿意去相信,也更努力地去践行自己的承诺。
评分读完《信》,我感觉自己对“信”这个字,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在当今社会,很多东西都变得越来越快,越来越容易被遗忘,而“信”这个字,似乎也变得有些单薄。这本书,用一种非常温和而有力的方式,重新将“信”的价值,呈现在我面前。它没有晦涩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案例,将“信”渗透到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信”在不同情境下的应用,比如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承诺,伴侣之间的坦诚相待;在职场上,同事之间的信任配合,上下级之间的责任担当。这些例子都非常贴近生活,让我能够感同身受,也能从中找到自己行为的参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强调了“信”的正面意义,也深入剖析了“不信”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以及如何重建信任的困难。这让我更加理解了“信”的珍贵,也更懂得去珍惜和维护自己与他人的信任关系。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更加踏实了,也更有勇气去与人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不再畏惧付出信任。
评分看完《信》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信”这个字,有了全新的认识。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轰炸,也容易丢失了一些最本质的东西。而这本书,就像一股清流,重新唤醒了我内心深处对“信”的渴望。它没有空洞的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将“信”的价值,一点点地展现出来。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信”在不同社会关系中的体现,比如在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承诺,伴侣之间的坦诚相待;在职场上,同事之间的信任配合,上下级之间的责任担当。这些例子都非常真实,让我能够感同身受,也能从中找到自己行为的参照。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不仅仅强调了“信”的正面意义,也深入剖析了“不信”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以及如何重建信任的困难。这让我更加理解了“信”的珍贵,也更懂得去珍惜和维护自己与他人的信任关系。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内心更加踏实了,也更有勇气去与人建立更深层次的连接,不再畏惧付出信任。
评分《信》这本书,真的像一位久违的朋友,轻轻地叩开了我的心扉。我一直认为,“信”这个字,是中华文化中最具力量的基石之一,但在现代社会,这份力量似乎有些被淡忘了。而这本书,用一种非常温和且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将“信”的价值重新点燃。它不是一本枯燥的说教书,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点点地渗透进读者的内心。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信”的起源和演变进行的梳理,它让我明白,“信”并非凭空产生,而是根植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书中对“信”在不同社会阶层、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体现,都进行了细致的描绘,让我对“信”的理解更加立体和全面。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信任是双向的”这一观点印象深刻。它强调,我们渴望别人信任自己,但我们自己也要有能力去信任他人,并且要懂得如何去建立和维护这种信任。这种辩证的思考方式,让我受益匪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常常会想起自己曾经因为不信任而错失的机会,或者因为失信而带来的遗憾。这些经历,在书中的论述下,显得更加深刻和有意义。它让我明白,“信”不仅仅是道德上的要求,更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