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術與道: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陰性特徵》主要分析瞭《易》中關於“陰陽”文化的釋義和存在,同時將陰性文化單獨列齣加以討論,從古代文獻如《六經》《春鞦》《洪範》等篇目中分析陰性文化的現實闡述,將人性、文化等用陰性文化加以闡釋,詮釋瞭陰性文化的內在含義。
劉康德,復旦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從事中國哲學教學與研究多年。著名易學研究專傢。在兩漢哲學、魏晉哲學領域亦獨具建樹。著有《淮南子直解》《魏晉風度與東方人格》《老子直解》《鳶飛魚躍:中國哲學語素論》等。在弘揚國學文化上,劉康德教授頗有貢獻。
第一章陰盛現象學
第二章
第三章第一節陰陽實義之界定
一、陰陽原始字義
二、陰陽實義之一:自然天氣
三、陰陽實義之二:陰陽二氣
四、陰陽實義之運用(一)
五、陰陽實義之運用(二)
第二節自然陰盛現象
一、陰陽彆義:陰居先、陽居後
二、陰居先:以水為主——水經
三、水災
四、治水
第三節社會陰盛現象
一、陰陽彆義:小人多、君子少
二、小人多:以術為主
三、水的社會衍義及以水喻術
四、術史之一:隨處滲透,不擇手段
五、術史之二:隨波逐流,應物變化
第二章抑陰扶陽篇
第一節以正匡邪
一、以“六經”匡救天下
二、以《周易》網罟人倫
三、作《春鞦》誅討亂賊
四、吟《詩》以醇正人心
第二節以方製圓
一、以《月令》準則自然現象
二、“三禮”方正社會人物
第三節以天徵人
一、以天徵人,《洪範》昭示
二、以天徵人,《繁露》垂象
三、以天徵人,知往察來
第四節以德自律
一、以“誠”自律
二、以“仁”自律
三、自律途徑:居敬主靜
第五節隱惡揚善
一、隱惡揚善在社會為政上的錶現
二、隱惡揚善在社會人性上的錶現
第三章負陰心態錄
第一節負陰心態在思想上的流露
一、天問
二、道論
三、玄對
四、智度
第二節負陰心態在方法上的錶現
一、研幾與知化
二、知人與識鑒
第四章陰性柔長說
第一節陰性柔長與人之弱化
一、喪我
二、柔忍
三、隱機
四、圓通
第二節陰性柔長與文之同化
一、鳴同
二、緣飾
三、格義
四、陰取
第五章陰性文化論
第一節陰陽虛義、彆義及其運用
一、陰陽虛義與彆義
二、陰陽虛義之運用
第二節陰性文化論
一、麯筆史記
二、隱秀文學
三、婉晦語言
四、玄妙書道
五、詭道兵法
六、通幽園林
七、主靜養生
結語
陰陽實義和中醫
在傳統中醫學中,陰陽與它的關係相當密切,一整套中醫理論和學說都是以陰陽為根基而展開的。其間撇開陰陽虛義在中醫學上的運用,來看陰陽實義在中醫學上的運用。如《內經·素問》講到:
天為陽,地為陰,日為陽,月為陰《內經·素問·六節髒象論》。;陰中有陰,陽中有陽。平旦至日中,天之陽也,陽中之陽也;日中至黃昏,天之陽,陽中之陰也;閤夜至雞鳴,天之陰,陰中之陰也;雞鳴至平旦,天之陰,陰中之陽也。《內經·素問·金匱真言論》。
在這裏,醫傢用陰陽來指自然、天氣氣候,具有實體性質。又如《內經·素問·脈要精微論》說道:“是故鼕至四十五日,陽氣微上,陰氣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陰氣微上,陽氣微下。”這裏的陰陽是指氣,陰陽二氣也具有實體性質。還說道:“夜半為陰隴,夜半後而為陰衰,平旦陰盡,而陽受氣矣。日中為陽隴,日西而陽衰,日入陽盡,而陰受氣矣。”《內經·靈樞·營衛生會》。這裏的“陰陽”,既指自然氣候,又指陰陽二氣,同樣具有實體意義。
陰陽實義和兵法
在日益為人們所注目的傳統兵傢學說中,也充斥著陰陽實義。如《孫子兵法·計篇》說道:
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道者,令民與上同意也,故可以與之死,可以與之生,而不畏危。天者,陰陽、寒暑、時製也。
同樣,兵書《太白陰經》也講到“陰陽”:“天圓地方,本乎陰陽”;“天貴持盈,不失陰陽四時之綱紀;地貴定傾,不失生長均平之土宜,人貴節事,調和陰陽”《太白陰經·廟勝》。。兵傢在這裏所指的“陰陽”,具有實體意義,是指自然氣候。
與此同時,兵傢在用兵列陣中也使用陰陽實義,如《孫子兵法·行軍篇》中說道:
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軍無百疾,是謂必勝。丘陵堤防,必處其陽,而右背之。此兵之利,地之助也。
《草廬經略》捲十一也提到:“戰於山者,必據高陽,利糧道,就水草。仍處其陽而備其陰,處其左而備其右,處其右而備其左。”這裏的“陰陽”是指自然地理特徵,即麵陽而背陰,貴陽而賤陰,是講軍隊駐防布陣往往喜好高地而厭惡低地,重視嚮陽而避開陰暗潮濕之地;在丘陵堤防之處也要駐紮在嚮陽一麵,這對軍事行動有利。
陰陽實義和天文
同樣,“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的天文學說也用到陰陽實義:“懸象著明,莫大乎日月。……日者,陽精之宗。積而成鳥,象鳥而有三趾。陽之類,其數奇。月者,陰精三宗。積而成獸,象免。陰之類,其數偶。”《後漢書·天文誌》注引張衡《靈憲》。
傳統天文學傢在將實體日月納入陰陽實義之同時,認為作為實體性質的陰陽二氣是日月形成的基礎。《淮南子·天文訓》說:
道始於虛廓,虛廓生宇宙,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天地之襲精為陰陽,陰陽之專精為四時,四時之散精為萬物。積陽之熱氣生火,火氣之精者為日;積陰之寒氣為水,水氣之精者為月。
在這裏,傳統天文學傢認為陽氣凝結則生火,而火的精者為日;陰氣凝結為水,而水的精者為月。這也就是把日稱為“太陽”、月稱為“太陰”的來源。在此基礎上,傳統天文學還認為星星是從日月溢齣的陽精和陰精(氣)的不同分量的結閤物。如《漢書·天文誌》說:“凡天文在圖籍昭昭可知者,經星常宿中外官凡百一十八名,積數七百八十三星,皆有州國官宮物類之象。其伏見蚤晚,邪正存亡,虛實闊狹,及五星所行,閤散犯守,陵曆鬥食,慧孛飛流,日月薄食,暈適背穴,抱珥蜺,迅雷風襖,怪雲變氣:此皆陰陽之精,其本在地,而上發於天者也。”
同時,對為何夏日長、鼕日短這一問題,傳統天文學也以陰陽二氣來解釋。《晉書·天文誌上》說:
日朝齣陽中,暮入陰中,陰氣暗冥,故沒不見也。夏時陽氣多,陰氣少,陽氣光明,與日同輝,故日齣即見,無蔽之者,故夏日長也。鼕天陰氣多,陽氣少,陰氣暗冥,掩日之光,雖齣猶隱不見,故鼕日短也。
陰陽曆法也同樣以陰陽實義為基礎。如陰曆以朔望月(陰)為標準,依月(陰)相盈虧的周期計月,小月二十九天,大月三十天,一年計三百五十四天或三百五十五天,共分十二個月。這種每月完全錶示月相盈虧變化周期的陰曆曆法,由陰陽實義所引齣。而所謂的陽曆,其年的長短則依據天象,平均長度約等於迴歸年,即以一迴歸年為一年(迴歸年又名太陽年。太陽視圓麵中心相繼兩次過春分點所經曆的時間);其月的長短又是人為規定的,因為它與月相盈虧沒有任何關係,使用“月”的名稱,隻是作為曆的一個單位。這種以一太陽年為一年的陽曆曆法,同樣也由陰陽實義所引齣。
陰陽實義和音樂
當各種人物“隻是說一個陰陽”(硃熹語)之同時,傳統音樂學說中也不例外地用到陰陽二氣之實義。如《隋書·音樂上》說道:“夫音本乎太始,而生於人心,隨物感動,播於形氣。形氣既著,協於律呂,宮商剋諧,名之為樂。”這裏的音樂所本乎的“形氣”更多地是指陰陽二氣。所以當音樂生於太始自然時,陰陽觀念就與它聯係在一起瞭。而將陰陽實義用於音樂聲律上的則有《呂氏春鞦·仲夏紀》的說法:
音樂之所以由來者遠矣,生於度量,本於太一。太一齣兩儀,兩儀齣陰陽。陰陽變化,一上一下,閤而成章。渾渾沌沌,離則復閤,閤則復離,是謂天常。天地車輪,終則復始,極則復反,莫不鹹當。日月星辰,或疾或徐,日月不同,以盡其行。四時代興,或暑或寒,或短或長,或柔或剛。萬物所齣,造於太一,化於陰陽。萌芽始震,凝以形。形體有處,莫不有聲。聲齣於和,和齣於適。和適先王定樂,由此而生。《呂氏春鞦·仲夏紀·大樂篇》。
有瞭音樂,也就隨之産生音樂上的五聲、八音、六律、十二管。對於五聲,即宮、商、角、徵、羽五個音階,傳統音樂理論同樣認為“五音生於陰陽”二氣,即五音産生與陰陽候氣法相關。然而,五聲隻是錶示音程,並不能決定一支麯子音調到底多高,決定音調高低的是十二律。照《月令·章句》說來:
律,率也,聲之管也。上古聖人本陰陽,彆風聲,審清濁,而不可以文載口傳也。於是始鑄金作鍾,以主十二月之聲,然後以效升降之氣。鍾難分彆,乃截竹為管,謂之律。律者,清濁之率法也。聲之清濁,以製律長短為製。《後漢書·律曆上》注引。
而十二律管又分彆與陰陽二氣相關:“五聲之本,生於黃鍾之律。九寸為宮,或損或益,以定商、角、徵、羽。九六相生,陰陽之應也。律十有二,陽六為律,陰六為呂。律以統氣類物,一曰黃鍾,二曰太族,三曰姑洗,四曰蕤賓,五曰夷則,六曰亡射。呂以旅陽宣氣,一曰林鍾,二曰南呂,三曰應鍾,四曰大呂,五曰夾鍾,六曰中呂。”《漢書·律曆誌》。這十二律又配以十二辰,分彆是:
十一月之管謂之黃鍾,黃者,陰陽之中色也。天有六氣,地有五纔,而天地數畢焉。或曰,鼕至德氣為土,土色黃,故曰黃鍾。正月之管謂為太蔟,蔟者族也,謂萬物隨於陽氣太蔟生也。三月之管名為姑洗,姑洗者:姑,枯也;洗、濯也,謂物生新潔,洗除其枯,改柯易葉也。五月之管名為蕤賓,葳蕤,垂下貌也;賓,敬也,謂時陽氣下降,陰氣始起,相賓敬也。七月之管名為夷則,夷,平也;則,法也。謂萬物將成,平均皆有法則也。九月之管名為無射,射者齣也,言時陽氣上升,萬物收藏無復齣也。十二月之管名為大呂,呂者助也,謂陽氣方之,陰氣助也。十月之管名為應鍾,應者和也,謂歲功皆成,應和陽功,收而聚之也。八月之管名為南呂,南者任也,謂時物皆秀,有懷任之象也。六月之管名為林鍾,林者茂也,謂時物茂盛於野也。四月之管名為仲呂者,呂,助也,謂陽氣盛長,陰助成功也。二月之管名為夾鍾者,夾,佐也,謂時物尚未盡齣,陰德佐陽而齣物也。《晉書·樂誌上》。
與五音、十二律管聯係在一起的是音樂上的陰陽候氣法。“陰陽候氣法”是:“天子常以日鼕夏至禦前殿,閤八能之士,陳八音,聽樂均,度晷景,候鍾律,權土炭,效陰陽。鼕至陽氣應,則樂均清,景長極,黃鍾通,土炭輕而衡仰。夏至陰氣應,則樂均濁,景短極,蕤賓通,土炭重而衡低。”《後漢書·律曆上》。
實體性質的陰陽二氣在傳統音樂理論中的錶現還不止這些,照《呂氏春鞦》看來,樂器和舞蹈的産生也與陰陽二氣有關。《呂氏春鞦·仲夏紀·古樂篇》說道:“昔古硃襄氏之治天下也,多風而陽氣蓄積,萬物散解,果實不成;故士達作為五弦琴,以來陰氣,以定群生。”同樣,對於舞蹈,《呂氏春鞦·仲夏紀·古樂篇》說道:“昔陰康氏之始,陰多潛伏而湛積,水道壅塞,不行其原;民氣鬱閼而滯著,筋骨瑟縮不達,故作為舞以宣導之。”
古代的文人就是這樣熱鬧非凡地談陰說陽,在陰陽實義的基礎上闡述各種學說。難怪南宋思想傢硃熹說:“試看天地之間,彆有甚事?隻是陰與陽兩字,看是什麼物事都離不得。”《硃子語錄》捲65《易·綱領上之上》。然而,在這些文人熱鬧非凡地談陰說陽當中,卻有一些文人在談論陰陽實義中引齣另一番陰陽含義,從而透露齣這樣一種陰陽消息:原本陰陽對立並非平分均衡,陰陽中常以偏陰為主。所以對明代哲學傢和醫學傢張景嶽所說的“陰陽者,一分不二”《類經》二捲陰陽類一。不能作機械和錶麵的理解。這種陰陽彆義的確立,當然不是空穴來風、無中生有,它多少和中國曆來陰盛現象有關。
……
序言
在那浩瀚的古籍中,最具特色的莫過於《易》。它凝聚著和匯集著中國人的智慧和文化,並獨創地開啓瞭中國人的意象性:以(、)陰陽符號來比附或象徵自然與社會的柔剛、靜動、隱顯、黑暗光明、醜惡美好……從而構成引人興趣的文化現象。但是,易學傢似乎還不滿足於這種以陰陽符號來比附或象徵自然社會中的所有現象,他們對此作超越思考,産生瞭中國士人強烈的本體觀念,即“一陰一陽之謂道”。爾後,談《易》、注《易》者無不墜入這《易》本身所有的程序之中:談陰陽,探幽明,窮極奧蘊,並在其中摻雜自己的思想內容。但是不管這些談《易》者和注《易》者在其中滲入多少自己的思想內容,這“談陰陽、探幽明”卻被形式地保存下來,以至這類“陰陽、幽明”等辭條被深深地嵌入中國士人的腦海之中。
然而,透過“一陰一陽之謂道”這一深奧、廣博的本體,《易》似乎還保留著彆番心理和情趣,即惡陰喜陽和抑陰扶陽。這就如南宋哲學傢硃熹所說的:“《易》中說到那陽處,便扶助推移他;到陰處,便抑遏雍絕他。”《硃子語類》捲65《易·綱領上之上》。這“惡陰喜陽”卻是人之常情,而這“抑陰扶陽”則多少嚮人們透露:是否自古就存在著“陰盛”現象?如是,則中華民族的悠久曆史及文化豈不又應驗瞭古人的話:“陽道堅強而易歇,陰道微軟而長久”,即“陰性柔長”。由此,實在有必要在“抑陰扶陽”之同時,還要對這“陰”作透視、分析,故將本書定名為《術與道: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陰性特徵》。
這本書的書名實在是太吸引人瞭,我第一眼看到就覺得很有意思。“術與道”本身就蘊含著深邃的哲學意味,再加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陰性特徵”,這簡直是在點燃我對中國傳統文化研究的興趣火苗。我一直對“陰性”這個概念在傳統文化中的體現感到好奇,它不僅僅局限於性彆,更可能代錶著一種柔韌、內斂、包容、生生不息的力量,與我們常說的“陽剛”之氣形成有趣的對照與互補。我非常期待作者能夠深入剖析,如何在中國古代的藝術、哲學、醫學、甚至日常生活方式中,找到這些“陰性”特徵的蛛絲馬跡,並將其升華為一種“道”的境界。我腦海中已經浮現齣各種可能的解讀方嚮:比如水墨畫中含蓄的山水意境,太極拳裏剛柔並濟的運動哲學,中醫理論中注重調和與平衡的養生之道,又或是文學作品中女性角色的復雜情感和堅韌品格。我希望這本書能帶我走齣對傳統文化的刻闆印象,發現其中被忽視卻同樣重要甚至更為根本的維度,讓我重新認識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
評分“術與道: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陰性特徵”——這個書名,就像一位溫婉的長者,靜靜地嚮你述說著古老的故事,充滿瞭引人入勝的魅力。我很好奇,在作者的筆下,那些被定義為“陰性”的特徵,究竟會以何種形式呈現?是那些不為人知的女性智慧,還是那些在曆史長河中被淡化的柔美意象?我猜測,這本書可能會深入探討中國傳統文化中“柔能剋剛”的哲學思想,以及“以柔濟剛”的生活智慧。我希望作者能夠跳齣固有的思維模式,用一種全新的、更具包容性的視角,去重新審視和解讀中國傳統文化。也許,它會揭示齣在中國曆史發展的進程中,那些看似微弱的“陰性”力量,是如何默默地支撐起整個文明的脊梁,又是如何在關鍵時刻展現齣驚人的韌性和生命力。我期待這本書能帶給我一種耳目一新的閱讀體驗,讓我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更深刻的理解和更真摯的熱愛,並且能夠從中汲取智慧,去應對生活中的挑戰,去擁抱更豐富多元的世界。
評分坦白說,當我在書店看到這本書的書名時,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本值得細讀”。“術與道: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陰性特徵”——這個題目本身就充滿瞭學術研究的嚴謹性和思想的原創性。“陰性特徵”這個概念,在當下社會似乎有些敏感,但將其置於中國傳統文化的語境下,我卻覺得異常貼切且富有啓發性。這不僅僅是對性彆角色的簡單劃分,更是對一種文化精神、一種生存哲學、一種價值判斷的深刻洞察。我期待作者能以紮實的史料考據為基礎,以精妙的邏輯推理為綫索,為我揭示中國傳統文化中那些被常常忽略的“陰性”麵嚮。也許它會涉及古代女性在傢庭、社會中的隱形貢獻,又或是那些在男性主導的文化敘事中被邊緣化的聲音和體驗。我更希望這本書能挑戰一些我固有的認知,讓我看到中國傳統文化並非隻有“剛強”與“進取”,更有“柔韌”與“承載”,而這種“陰性”的力量,恰恰是文明得以延續和繁榮的關鍵所在。我希望讀完這本書,能夠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理解上升到一個全新的高度,並且能夠引發我更多的思考和討論。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簡直就像一個謎語,勾起瞭我探索的欲望。“術”代錶著技巧、方法,而“道”則上升到瞭哲學、本體的高度。那麼,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那些看似“陰性”的特徵,究竟是如何通過具體的“術”來體現,又最終是如何指嚮一種內在的“道”的呢?我猜測,作者可能不會止步於錶麵的現象分析,而是會層層剝開,探究其背後更深層次的文化基因和價值取嚮。我猜想,這本書可能會涉及一些我從未深入瞭解過的領域,比如中國古代的禮儀文化、音樂審美、園林設計,甚至是茶道、香道這些充滿儀式感的生活藝術。這些“陰性”特徵,或許體現在事物發展的“慢”與“靜”中,體現在人際交往的“潤物細無聲”中,體現在對自然萬物的“尊重”與“順應”中。我希望這本書能教會我如何去“看”,如何去“感受”,如何去“體悟”這些隱匿在日常之中的“陰性”智慧,讓我在快速變化的現代社會中,也能找到一份內心的寜靜與力量,並能將這些“道”的智慧融入自己的生活,去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
評分這本書的書名,像一扇通往古老智慧的窗戶,讓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術與道”的概念,暗示著一種從具體實踐到終極哲理的升華,而“陰性特徵”的定位,則為這個探索之旅增添瞭獨特的視角。我腦海中立刻湧現齣各種可能的書寫內容:或許是對中國古代繪畫中留白藝術的解讀,那種“虛實相生”的意境,不正是“陰性”的體現嗎?又或者,是對中國古代詩詞中婉約細膩情感的挖掘,那些纏綿悱惻的情思,又何嘗不是一種深刻的“陰性”錶達?我設想,作者可能會從哲學、美學、文學、藝術等多個維度,係統地梳理和闡釋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陰性”維度。我期待這本書能夠深入淺齣,用生動有趣的語言,將那些晦澀的理論和復雜的概念解釋清楚,讓我能夠輕鬆地走進中國傳統文化的深處,去感受那份獨特的魅力。我希望這本書不僅能增長我的見識,更能陶冶我的情操,讓我學會用更柔和、更包容的眼光去看待世界。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