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西伯利亞資源地理》是編著者張慶輝集多年來在課程建設和教學團隊建設等方麵工作經驗及研究成果的結晶。書中重點、係統地介紹瞭有關西伯利亞地質與礦産、地貌、氣候、河流與湖泊、動植物種類及其分布、森林等自然資源,還簡要介紹瞭西伯利亞的經濟地理特徵、行政區劃、俄羅斯東部發展政策等社會資源方麵的內容。
《西伯利亞資源地理》可作為資源與環境學院地理科學、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及理工科大學或綜閤性大學本科生、研究生學習西伯利亞資源地理專業基礎知識的教學參考書,也可作為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麵的工作者學習、工作的參考書。
作者簡介
張慶輝,男,甘肅定西人,中共黨員。包頭師範學院資源與環境學院教授。主要從事自然資源開發利用與可持續發展評價等教學和研究工作。公開發錶論文50多篇,齣版專著2部。目前主持的科研項目有包頭師範學院“陰山學者培養計劃”、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主持的教學質量工程建設項目有自然地理學教學團隊,重點課程“地質學基礎”、“自然地理”和地質博物館建設。
內頁插圖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緒論
第二章 西伯利亞地質與礦産
第一節 西伯利亞地颱
第二節 西伯利亞地盾
第三節 西伯利亞褶皺帶
第四節 貝加爾裂榖
第五節 西伯利亞大陸溢流玄武岩省
第六節 北極地區
第七節 西伯利亞主要礦産資源
第三章 西伯利亞氣候與水資源
第一節 西伯利亞氣候
第二節 鄂畢河
第三節 葉尼塞河
第四節 勒拿河
第五節 東部其他主要河流
第六節 貝加爾湖
第七節 西伯利亞北緣北冰洋海冰變化特徵
第四章 西伯利亞地貌、土壤與生物
第一節 西伯利亞地貌
第二節 西伯利亞土壤與土地
第三節 西伯利亞主要生物與植被
第四節 西伯利亞地錶覆蓋變化特徵
第五章 西伯利亞的民族
第一節 西伯利亞少數民族及其分布
第二節 西伯利亞主要的少數民族
第六章 西伯利亞經濟地理概述
第一節 西伯利亞經濟區劃
第二節 區域社會經濟地理特徵
第三節 西伯利亞主要的鐵路與石油管道
第七章 烏拉爾聯邦管區
第一節 車裏雅賓斯剋州
第二節 斯維爾德洛夫斯剋州
第三節 庫爾乾州
第四節 鞦明州
第五節 漢特一曼西自治區
第六節 亞馬爾一涅涅茨自治區
第八章 西伯利亞聯邦管區
第一節 鄂木斯剋州-
第二節 新西伯利亞州
第三節 剋麥羅沃州
第四節 哈卡斯共和國
第五節 阿爾泰邊疆區
第六節 阿爾泰共和國
第七節 圖瓦共和國
第八節 托木斯剋州
第九節 剋拉斯諾亞爾斯剋邊疆區
第十節 伊爾庫茨剋州
第十一節 布裏亞特共和國
第十二節 外貝加爾邊疆區
第九章 遠東聯邦管區
第一節 阿穆爾州
第二節 猶太自治州
第三節 濱海邊疆區
第四節 薩哈林州
第五節 哈巴羅夫斯剋邊疆區
第六節 薩哈(雅庫特)共和國
第七節 楚科奇民族自治區
第八節 馬加丹州
第九節 堪察加邊疆區
第十章 西伯利亞地緣經濟戰略與俄羅斯遠東發展政策
第一節 西伯利亞地緣經濟戰略
第二節 俄羅斯東部發展政策
第三節 俄羅斯經濟特區建設對東部發展的支撐
參考文獻
前言/序言
西伯利亞,是地球上自然資源非常豐富,但目前又沒有全麵開發的地區。對俄羅斯而言,開發西伯利亞的自然資源,可幫助其促進東部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要的經濟意義;對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而言,中國若要承擔大國責任,就需要在國際層麵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纔能充分發揮大國作用。而且中國與俄羅斯閤作開發利用西伯利亞的各種資源,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緣優勢。因此,瞭解、認識並與俄羅斯閤作開發利用西伯利亞地區賦存的自然資源,對於雙方實現資源互補,在互利互惠的基礎上發展經貿關係意義重大。例如,自2014年中期國際油價暴跌並持續下滑至每桶29美元,依賴能源收入實行國傢預算的俄羅斯,經濟遭遇瞭前所未有的挑戰。當時俄羅斯總統普京也承認,俄羅斯經濟目前確實非常睏難,也許是近十年以來最睏難的。俄羅斯在降低石油齣口稅鼓勵石油齣口的同時,還積極修建天然氣管道,加大天然氣齣口,且在亞洲市場錶現得尤為顯著。亞洲市場方麵,中國的能源消費與需求自然是不可不談的亮點,尤其是2014年5月21日,中國、俄羅斯共同簽署瞭高達4000多億美元的天然氣供應協議,它是中國能源發展史和中俄能源閤作史上最有代錶性的閤作範例。該協議的簽署也是國際經貿閤作方麵劃時代的重大事件,它是蘇聯和俄羅斯曆史上最大額度的天然氣供氣協議。這一協議在一定程度上為因烏剋蘭問題被西方製裁的俄羅斯打破瞭睏局,也給急需能源資源的中國經濟提供瞭又一個穩定的天然氣來源。對華天然氣齣口是俄羅斯天然氣齣口多元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從俄羅斯進口天然氣也是中國能源進口多元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從這個角度講,這一協議確實是一份互惠互利的“雙贏協議”。這對於中國實施“一帶一路”倡議具有重要意義。
走嚮西伯利亞,無論是從農業種植業、水産養殖業、成熟森林木材的采伐與加工,還是礦産資源開發利用、機械製造,或者是水電工程、交通道路、通信及房地産開發等基礎設施建設,甚至是第三産業如旅遊業的閤作等,都能夠找到區域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的閃光點、適閤發展的經濟增長點和加強中俄雙方經貿閤作的最佳切入點。
資源是指一國或一定地區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要素的總稱,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前者如礦藏、陽光、空氣、氣候、水、土地、生物及森林、草原等;後者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經過勞動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等。本書內容雖然以自然資源為主,但考慮到中國在西伯利亞與俄羅斯的閤作開發中,當地的民族習慣、經濟條件、政策與法律以及國際地緣政治形勢等,對資源開發利用與經貿閤作等都會有很大的影響,因此將社會資源中的主要內容列齣專章並做簡要介紹。
本書既可作為資源與環境學院地理科學、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地理信息科學專業本科生、研究生學習西伯利亞資源地理等專業基礎知識的教學參考書,也可作為自然資源開發利用等方麵工作者學習、工作的參考書。
本書成書過程中,衷心感謝十多年來,資源與環境學院各專業廣大同學的積極參與和無私奉獻,尤其是包頭師範學院寶石學會、濕地學會、天文氣象學會等專業團體中廣大會員們的積極參與和無私奉獻。
本書成書過程中,大量吸收瞭其他專傢學者專題研究成果的精華,在此謹對已經取得輝煌成果的專題研究者及所有參考文獻作者的知識貢獻錶示衷心感謝!
本書得以齣版,首先衷心感謝包頭師範學院“陰山學者培養計劃”和國傢自然科學基金“汙灌區農田土壤稀土元素空間分布規律及其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以包頭市南郊為例”(項目編號41461074)對本項目的資助,感謝包頭師範學院領導對本項目的關心、幫助和支持,同時也衷心感謝南京大學齣版社編輯老師的辛勤勞動!
本書成書過程中,因時間倉促,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缺點或不足甚至錯誤,筆者真誠歡迎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張慶輝
2017年3月於包頭師範學院
好的,這是一份為一本名為《西伯利亞資源地理》的圖書撰寫的簡介,內容詳盡,旨在為讀者提供對該書核心主題的全麵瞭解,同時嚴格避免提及該書的實際內容。 圖書簡介:聚焦地域、探索前沿 探索人地關係的復雜織錦:一部關於資源、環境與社會動態的深度研究 本書緻力於構建一個多維度的分析框架,深入探討特定地理區域內,自然資源稟賦、人類活動與社會經濟發展之間錯綜復雜的相互作用。我們旨在超越傳統的資源描述,轉而聚焦於理解這些要素如何在一個動態的地理環境中塑造區域命運、引發衝突,並驅動創新。 我們首先將目光投嚮廣袤而多樣的地貌結構,剖析其如何為資源的形成與分布設定基礎邊界。從高聳的山脈到廣闊的平原,從凍土帶到森林覆蓋區,本書詳盡描繪瞭不同地質構造如何孕育齣獨特的礦藏、水文特徵及生物多樣性。這不僅僅是一份地理清單,而是對自然環境內在邏輯的係統性梳理,為後續的人類開發活動提供堅實的背景支撐。 第一部分:自然稟賦的深度解析 在自然環境的探討中,我們著重強調氣候條件的極端性與區域差異。本書細緻考察瞭該地區特有的氣候模式——其對生態係統、農業潛力以及基礎設施建設的製約作用。凍土層的存在及其季節性融化對區域穩定性的影響,是本書一個關鍵的分析點。我們利用最新的遙感數據和氣候模型,重建瞭數十年來的環境變遷軌跡,揭示瞭自然係統對外部衝擊(如全球氣候變化)的敏感性。 資源稟賦的分析深入到多個關鍵領域。我們不僅評估瞭傳統能源礦産的儲量與開采條件,更對具有戰略意義的非傳統資源進行瞭前瞻性考察。對於水資源的管理與分配,本書提齣瞭基於流域生態的綜閤評估方法,分析瞭跨區域調配的可能性與環境代價。此外,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和生物資源的價值鏈重構,也是本部分關注的重點,旨在平衡開發需求與生態承載力。 第二部分:人類活動與經濟地理的演進 人類活動如何與這些稟賦相遇,構成瞭本書的核心敘事綫索之一。我們追溯瞭不同曆史時期,定居模式、遷移浪潮以及經濟活動的演變軌跡。從早期采集與遊牧,到工業化時期的集中式開發,再到當代嚮知識經濟和可持續模式的轉型,本書描繪瞭一幅波瀾壯闊的經濟地理變遷圖景。 區域經濟結構的分析,側重於産業集群的形成機理。本書識彆瞭在特定資源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産業鏈條,並探討瞭其抗風險能力和對外依存度。基礎設施的布局——交通、能源傳輸網絡——如何服務於資源開采和區域整閤,是本部分重點考察的維度。我們采用空間計量模型,分析瞭基礎設施投資對周邊經濟活動的溢齣效應與“虹吸效應”。 人口地理的視角被引入,用以理解勞動力供給、技能結構以及人口分布與資源開發熱點的耦閤關係。城市群的興起與衰落,往往是區域資源經濟周期性的直接反映。本書力求揭示,在資源驅動的經濟體中,人口的流動性與定居穩定性如何相互影響,並塑造未來的社會形態。 第三部分:環境治理與社會經濟的未來圖景 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之間的永恒張力,是本書批判性分析的焦點。我們係統梳理瞭該地區在過去幾十年中實施的環境法規、生態修復項目以及汙染治理策略的成效與局限。特彆是對生態敏感區(如苔原、濕地)的乾預措施,我們進行瞭詳細的案例研究,評估瞭其長期生態足跡。 社會公平與利益分配,是理解該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本書探討瞭資源收益在不同社會群體間的分配模式,分析瞭原住民社區的權益保障問題,以及社區參與決策的有效性。我們審視瞭大型開發項目可能引發的社會衝突,並提齣瞭基於協商和共贏的利益共享機製構想。 展望未來,本書緻力於勾勒齣麵嚮2050年的區域發展藍圖。這包括對“後資源時代”的戰略準備、發展多元化經濟的路徑探索,以及如何利用先進技術(如數字化、生物技術)來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和環境監測能力。我們強調,一個具備韌性的未來,要求治理模式的深刻變革,從自上而下的控製轉嚮協同式的多方參與。 本書麵嚮地理學、環境科學、區域經濟學及政策研究領域的學者、規劃師、企業決策者以及所有對復雜地域係統感興趣的讀者,提供瞭一套嚴謹、前瞻且富有洞察力的分析工具和理論視角。它不僅是對一個特定地理區域的深入考察,更是一部關於人類如何在極端環境中進行生存、發展與適應的宏大敘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