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管理藍皮書:中國環境管理發展報告(2017) [Annual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China(2017)]

環境管理藍皮書:中國環境管理發展報告(2017) [Annual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China(2017)]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李金惠 著,李金惠 編
圖書標籤:
  • 環境管理
  • 中國環境
  • 環境政策
  • 可持續發展
  • 環境報告
  • 藍皮書
  • 2017年
  • 生態文明
  • 環境保護
  • 環境問題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社會科學文獻齣版社
ISBN:9787520118163
版次:1
商品編碼:12269583
包裝:平裝
叢書名: 環境管理藍皮書
外文名稱:Annual Report on Development of Environmental Management in China(2017)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2-01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環境管理藍皮書由中國管理科學學會環境管理專業委員會主持編撰,是定位於環境管理領域的研究報告。本書結閤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管理的實際需求,立足中國環境管理問題與實踐,通過迴顧2015~2017年我國環境管理政策製度和實踐進展,分析國內熱點環境問題,分享環境管理先進經驗。

作者簡介

李金惠,男,1965年9月齣生,漢族,河北人,環境水化學博士,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中國管理科學學會環境管理專業委員會主任,巴塞爾公約亞太區域中心主任。1983年9月-1987年7月,攻讀南開大學環境化學學士;1987年9月-1990年6月,攻讀南開大學環境科學係碩士;1994年3月-1997年7月,攻讀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環境水化學博士。1997年8月-1999年6月,任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係助理研究員。1999年7月-2004年12月,任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係副教授。2005年1月-2011年1月,任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係教授,博士生導師。2011年1月,任清華大學環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研究方嚮為循環經濟、國際環境治理、化學品和廢物管理與政策。獲環保部科學技術二等奬、山東省科學技術二等奬、北京市科學技術三等奬等多項。

內頁插圖

目錄

Ⅰ 總報告
1 中國環境管理新形勢(2015~2017年)
  【李金惠 耿世剛 宋國君 董慶銀 張 姣 楊曉婉 孫月陽】/001

Ⅱ 土地利用篇
2 中國土壤汙染防治立法發展評估【杜 群 李小玲】/068
3 從土地可持續利用到土地利用的可持續性【王 健 王 笑 董和鳴】/087
4 工業用地土壤汙染防治——重點行業環境管理分析
  【賈傳興 孟青鬆 梁廣洋 王仁君 唐美珍】/100
5 北京地區汙泥無害化處理與安全土地利用現狀評估【劉洪濤 黃衛東】/108

Ⅲ 汙染防治篇
6 排汙許可證製度的實踐與價值分析【宋國君 魯東東 任慕華 賈 冊 李虹霖】/114
7 大氣汙染治理中的風險轉移問題【李煥宏 徐建華】/126
8 我國建築垃圾麵臨的問題與挑戰
  【段華波 李金惠 陳偉強 韓 驥 魯官友 鄭麗娜 王曉華 張 寜】/141
9 我國生活垃圾分類收運處置新模式【文一波 李天增 劉 峰 蔡 紅 崇忠義】/157
10 源頭品質管控——我國餐廚廢棄物管理分析及建議【陳 婷 瀋東升】/169

Ⅳ 循環經濟篇
11 超大消費型城市循環經濟發展路徑
  ——以北京為例【李艷梅 牛苗苗 孫麗雲 吳玉鋒】/177
12 普惠環保與鄰避運動【臧紅印】/200
13 我國光伏産業發展在低碳轉型過程中麵臨的挑戰與機遇【魯 璽 王 磊】/210
14 惠普在行動——惠普可持續發展管理【劉 芳】/223

Ⅴ 熱點趨勢篇
15 中國生態保護紅綫:理論與實踐進展【郭 茹 劉林京 硃 強】/239
16 中國環境風險優先管理:現狀及未來戰略
  【畢 軍 馬宗偉 楊 蕾 王金南 於 方 曹國誌 劉苗苗 許津銘】/251
17 生態係統服務功能非貨幣核算方法框架
  ——基於綠色管理的視角【劉耕源 楊 青】/261
18 綠色“一帶一路”建設成果進展與關鍵環節【周國梅】/274
19 澳門環境保護規劃製度分析【歐誌丹】/281

Ⅵ 附錄
20 中國環境管理大事記(2015~2017年)/295

Abstract/306
Contents/308
好的,以下是為您構思的一份圖書簡介,其主題與《環境管理藍皮書:中國環境管理發展報告(2017)》無關,並力求內容詳實、自然流暢: --- 《古籍修復技藝的傳承與創新:以宋代典籍保護為例》 —— 探尋傳統工藝的當代價值與未來走嚮 圖書核心內容概述: 本書聚焦於中國傳統古籍修復領域,特彆是以宋代典籍為核心案例,深入剖析瞭跨越韆年的紙張、墨跡、裝幀工藝的精微之處,並係統梳理瞭現代科技介入下,非物質文化遺産的活化與可持續發展路徑。全書結構嚴謹,分為理論溯源、技藝解析、案例研究與未來展望四個主要部分,旨在為古籍保護工作者、曆史文獻研究者以及對傳統工藝有興趣的讀者提供一份兼具學術深度與實踐指導意義的參考手冊。 第一部分:理論溯源——典籍生命史的文化意蘊 本章首先追溯瞭中國古代典籍從抄寫、刻印到流傳過程中所麵臨的自然與人為風險。重點探討瞭不同曆史時期對“保真”與“可讀”的不同理解如何影響瞭修復觀念的演變。我們詳細考察瞭清代以來古籍保護思想的萌芽,從早期的“因材施救”到近代圖書館學傳入後建立的科學化保護標準。特彆分析瞭宋代作為雕版印刷鼎盛時期的文獻特點——其用紙(如麻紙、皮紙)的耐久性、墨色的穩定性和裝幀方式(如經摺裝、蝴蝶裝)的結構特性,是如何共同構成瞭其獨特的脆弱性與修復難點。 此外,本部分還深入探討瞭修復倫理學。修復的邊界在哪裏?是完全恢復原貌,還是僅做必要的結構加固以保證其“可閱讀”的狀態?我們引入瞭“最小乾預原則”的哲學基礎,並對照國際上主流的文物保護標準,構建瞭一套符閤中國文化語境的修復價值判斷體係。 第二部分:宋代典籍修復核心技藝的精微解析 這是本書技術層麵最核心的部分。作者團隊基於多年一綫實踐經驗,對宋代典籍修復中涉及的關鍵技術進行瞭詳盡的圖文解說和步驟分解。 一、紙張的選材與配比: 詳細闡述瞭宋代特有紙張的縴維特性分析,以及現代修復用紙(如宣紙、仿古紙)的選用標準。內容涵蓋瞭紙漿的浸泡、打漿、抄造過程的模擬實驗,強調瞭顔色、厚度與透光度的一緻性對“隱形修復”的重要性。針對宋代常見的“洇墨”和“蟲蛀”痕跡,介紹瞭傳統“補洞”與“接穰”技術的精確操作規範,包括使用糯米膠、魚鰾膠的調配比例與塗布厚度控製。 二、墨色的調配與“補色”技術: 探討瞭宋代墨錠中鬆煙、油煙的比例對墨色深淺的影響。在針對性修復中,如何通過精確調配現代顔料和傳統墨粉,實現對殘損處文字的“以舊化舊”處理,確保修復痕跡在特定光照下難以察覺,同時保證其化學穩定性不被破壞。 三、裝幀結構的重構: 以蝴蝶裝、經摺裝為例,詳細描述瞭綫繩的選擇(如麻繩、絲綫),打孔位置的定位精度,以及封麵材質的復原工藝。重點分析瞭在結構加固中如何巧妙地融入現代的無酸襯紙與裝訂材料,以期達到結構強度和文物安全性的平衡。 第三部分:科技賦能與案例研究 本部分將傳統工藝置於當代科技的放大鏡下,考察現代檢測手段如何指導和優化修復決策。 一、無損檢測的應用: 重點介紹瞭高分辨率數字成像、紫外熒光檢測、紅外反射光譜等技術在識彆早期修復痕跡、判斷紙張酸堿度、以及追蹤早期墨跡擴散範圍中的應用。這些檢測結果被直接轉化為修復方案的依據,實現瞭“科學決策指導手工操作”。 二、案例精選與對比分析: 書中選取瞭數個具有代錶性的宋代善本案例進行深入剖析,例如某部《集注蘇東坡文集》的破損修復全過程。通過詳盡的修復前、修復中、修復後對比圖集,讀者可以直觀地理解每一步操作背後的技術考量。其中包含瞭對不同修復流派(如南方溫和派與北方側重結構穩定派)在處理同一類損傷時的策略差異分析。 第四部分:傳承、創新與未來視野 在古籍修復人纔日益短缺的背景下,本章著眼於技藝的教育體係構建與未來發展方嚮。 一、現代職業教育體係的構建: 提齣瞭將傳統“師徒相授”模式與現代院校教育相結閤的建議,強調瞭將工程學、材料學知識融入古籍修復學科的必要性。探討瞭如何通過數字化檔案建立,將珍貴的修復經驗轉化為可檢索、可學習的知識庫。 二、修復材料的綠色化與可持續性: 展望瞭生物酶技術在去除陳年汙漬、穩定縴維結構中的應用前景,以及對傳統動植物膠類材料的改良與替代研究,緻力於開發齣更環保、更持久的修復耗材。 三、公眾參與與文化推廣: 討論瞭如何通過工作坊、沉浸式體驗等方式,拉近公眾與古籍修復工作的距離,提升全社會對文化遺産保護的認知與參與度,確保這項“慢工細活”的文化基因能夠在新時代背景下持續煥發生機。 本書的語言力求在保持學術嚴謹性的同時,兼顧可讀性,是一部集曆史文獻學、材料科學與傳統工藝美學於一體的綜閤性專著。它不僅是對過去精湛技藝的緻敬,更是對未來典籍保護事業的深刻反思與積極探索。

用戶評價

評分

《環境管理藍皮書:中國環境管理發展報告(2017)》是一本充滿前瞻性的指南,它不僅迴顧瞭過去,更展望瞭未來。我被書中關於綠色金融、碳市場建設等創新性舉措所吸引。報告深入分析瞭金融工具在推動綠色轉型中的作用,以及中國在發展碳交易市場方麵所取得的初步成效。這種將經濟手段與環境目標相結閤的思路,無疑是中國環境治理的亮點。同時,報告中對國際環境閤作的關注,以及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全球性環境問題上的積極貢獻,也讓我看到瞭中國作為負責任大國的擔當。這本書讓我對中國環境管理的發展方嚮有瞭更清晰的認識,也讓我更加相信,中國正在通過一係列創新和努力,朝著更加可持續的未來邁進。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報告,更是一份承諾,一份對美好環境的承諾。

評分

《環境管理藍皮書:中國環境管理發展報告(2017)》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其對環境治理係統性的把握。報告並沒有將環境問題孤立看待,而是將其置於經濟社會發展的大棋盤中進行審視。我非常欣賞報告中對於跨部門協作、區域聯防聯控機製的深入探討,這恰恰是中國環境治理成功的關鍵所在。書中對於生態補償機製、環境損害賠償製度的梳理,以及這些製度在實踐中遇到的瓶頸與突破,都展現瞭中國在構建更加公平、有效的環境治理體係方麵的探索。此外,報告中對於公眾參與環境治理的討論,以及信息公開、環境信息共享的分析,也讓我看到瞭中國在提升環境治理的透明度和民主性方麵的努力。閱讀這本書,讓我深切感受到中國政府在環境管理方麵的專業性和戰略性,以及在應對日益嚴峻的環境挑戰時所展現齣的領導力與執行力。這本書是一份寶貴的記錄,它不僅記錄瞭2017年的環境治理成就,更預示著中國環境管理的未來方嚮。

評分

翻開《環境管理藍皮書:中國環境管理發展報告(2017)》,我仿佛置身於一場關於國傢環境治理的宏大敘事之中。這本書以一種極具感染力的視角,勾勒齣瞭中國在2017年麵對環境挑戰時的決心與行動。我尤其贊賞報告在分析宏觀政策走嚮的同時,也能深入到微觀的實踐層麵。例如,在解讀《環境保護稅法》實施情況時,報告不僅僅停留在法律條文的羅列,而是細緻地分析瞭其對企業生産經營可能帶來的影響,以及各地方在具體徵收和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這種“頂層設計”與“基層實踐”的結閤,使得報告的內容既有理論高度,又不失落地性。書中關於環境監測技術進步、綠色産業發展趨勢的探討,也讓我看到瞭中國在擁抱科技、推動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協同並進方麵的努力。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中國在環境管理領域取得的顯著進步,同時也坦誠地指齣瞭存在的不足和未來的挑戰,這種辯證的視角,讓我對中國環境治理的未來充滿瞭希望,也更加理解瞭其復雜性和艱巨性。

評分

這本《環境管理藍皮書:中國環境管理發展報告(2017)》如同一麵棱鏡,摺射齣過去一年中國環境治理波瀾壯闊的畫捲。首先吸引我的是其內容的翔實與深邃。它並非簡單羅列數據,而是將復雜的環境問題置於宏觀的社會經濟背景下進行剖析,從大氣汙染防治到水環境治理,從土壤修復到生態保護,幾乎涵蓋瞭中國環境管理的各個維度。報告中對各項政策措施的解讀,比如“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實踐落地,以及生態文明建設在國傢戰略中的地位提升,都描繪得入木三分。我特彆關注到關於環境執法力度加強、企業環境責任意識提升的章節,這讓我對中國環境管理的決心和成效有瞭更直觀的認識。報告中引用的案例分析,也讓抽象的政策變得生動具體,例如,某個區域在汙染治理方麵遇到的挑戰及其應對策略,都提供瞭寶貴的經驗藉鑒。總的來說,這本書不僅僅是一份年度報告,更像是一部關於中國綠色轉型史的編年史,其中蘊含著深刻的洞察和前瞻性的思考,對於任何關心中國環境未來發展的人來說,都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案頭讀物。

評分

在閱讀《環境管理藍皮書:中國環境管理發展報告(2017)》的過程中,我被其呈現齣的數據和分析所深深吸引。報告不僅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一份基於翔實數據和嚴謹分析的成果。我特彆留意瞭報告中關於主要汙染物排放量變化趨勢的統計,以及對這些變化背後驅動因素的剖析。例如,在分析空氣質量改善的原因時,報告不僅提到瞭産業結構調整和能源清潔化,還深入挖掘瞭機動車排放控製、揚塵治理等具體措施的成效。這種細緻入微的分析,讓我能夠更清晰地理解中國環境治理的脈絡。此外,報告中對於環境風險評估、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管理等方麵的介紹,也讓我看到瞭中國在防範和化解環境風險方麵的努力。這本書如同一個精準的診斷師,為中國環境管理的狀態進行瞭全麵而深入的體檢,為我們提供瞭寶貴的信息和深刻的見解。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