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礼仪》基于介绍中国礼仪的初衷,以平凡中国人的一天、一年、一生、一家中的日常生活礼仪为结构线索,描述一天中的晨昏定省礼仪中通过问候、关心体现出的父母亲子关系和亲情的滋润;一年中的年节礼仪、往来馈赠探视中表现出的中国人与自然、人际社会的互动关系;一生中的生、婚、丧礼仪展示了对生命的尊重,对幼者的爱护,对老者的敬重;一家人的礼仪围绕家庭教育、家训等揭示中国家庭礼仪对人格修养、家风传承的重要意义。最后一章从尊师、重友、为官、从商礼仪入手,反映个人立足社会的礼仪规范和要求。全书既是对中国传统礼仪的解读,又结合现代社会发展,以跨文化视野呈现中国礼仪的发展演变。
第一章 中华传统礼仪源流及发展
第一节 礼之源流
一、 礼之源,在祭祀
二、 礼之定,国制入民间
三、 礼之衰,物极而反
四、 礼之变,文明新
第二节 礼之谓
一、 国礼与家礼
二、 礼仪要素
第三节 礼之用
一、 礼乐立国
二、 诗礼传家
第四节 礼之吁
一、 礼之内涵
二、 礼之失
第二章 中国人的一天
第一节 晨昏间的孝亲
一、 何谓“孝亲”
二、 晨昏定省话请安
第二节 迎送中的酬客
一、 迎客
二、 做客
三、 宴饮礼仪
第三节 筷子中的奥妙
一、 筷子文化
二、 筷子使用基本礼仪
三、 筷子使用中的禁忌
四、 筷子和刀叉
第四节 围炉夜话
一、 家风传承
二、 父母何在
第三章 中国人的一年
第一节 爆竹声声品团圆
一、 春节
二、 元宵节
三、 中秋节
第二节 焚香祭祖表恩情
一、 清明节
二、 中元节
三、 冬至
第三节 驱邪敬神得庇佑
一、 端午节
二、 腊八节
第四节 求寿乞巧共祈福
一、 重阳节
二、 七夕节
第五节 古今中外话节庆
一、 酌古斟今
二、 中外大观
第四章 中国人的一生
第一节 摇篮里的祝福
一、 洗三
二、 满月
三、 百日礼
四、 抓周
五、 寿诞祝福
第二节 束发下的笑容
一、 男子成年礼——冠礼
二、 女子成年礼——笄礼
三、 成年礼的今昔
四、 中外成年礼的异同
第三节 盖头下的红妆
一、 传统六礼
二、 媒妁之礼
三、 传统婚俗举隅
四、 杂融新旧——中西交融的上海婚姻习俗
五、 中式婚礼与西式婚礼
第四节 素服上的追思
一、 初终、设床
二、 发丧、吊唁
三、 小敛、大敛
四、 出殡、安葬
五、 慎终追远
第五章 中国人的一家
第一节 家和方能万事兴
一、 父慈与子孝
二、 夫义与妻顺
三、 兄友与弟恭
第二节 庙堂上的敬奉
一、 昭穆称谓不可乱
二、 年节祭祀不可废
三、 家规族训不可忘
第三节 居住上的古今
一、 四合院里的阳光
二、 竹楼上的火塘
三、 弄堂里的中西
第六章 中国人与社会
第一节 身份称谓话礼仪
一、 名、字、号——“直呼其名”为大不敬
二、 尊称与谦称——屈己敬人的称谓原则
三、 谥号与讳称——一字见褒贬
第二节 金兰之友重信义
一、 初识——互投名刺与相见礼
二、 相识——以文会友与以武会友
三、 相知——结拜与连宗
第三节 金榜题名入仕途
一、 升学拜师与尊师礼仪
二、 为官之道与忠恕之意
第四节 商海浮游辨义利
一、 诚实守信是为商道
二、 为富当仁是为人道
参考文献
附录
一、 常用亲属称谓表
二、 历代家训族规选录
后记
前言
记得张爱玲曾在文章中发感慨道:“现代的中国是无礼可言,除了在戏台上。”(《洋人看京戏及其他》)她看到学生们鱼贯上台领取毕业文凭,便觉得当时的中国人大都不会鞠躬,民国时期新流行的握手礼仪,也还没有成为人们的习惯,磕头见礼的旧礼仪废除后,人们在交际场合有时便不免手足无措了。她认为:“西方的握手的习惯已有几百年的历史,因之握手成了自然的表现,近于下意识作用。中国人在应酬场中也学会了握手,但在生离死别的一刹那,动了真感情的时候,决想不到用握手作永诀的表示。”(《洋人看京戏及其他》)敏感的作家体味到了社会变革、文化更新之际的礼仪变迁。民国时期的一首民谣也体现了当时社会风貌的变化:“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表面的礼仪形式的更替背后是礼仪内涵的弃旧迎新。
中国古代的“礼”包括礼仪、礼制、礼俗等多重内容,涵盖了人们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用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古人认为“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古代的“礼仪”内涵既指典章制度、道德教化,又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应遵守的以律己敬人、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行为准则或规范。作为行为准则和规范的礼仪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代、地区、社会、政治、经济、宗教及意识形态而发生变化,但也有一些基本的规则稳固地传承下来,恒久不变。
对礼仪的重视由来已久,今天,对礼仪回归的呼唤也声声入耳。
关于礼仪的起源,一般认为,礼是人类脱离动物界组成人类社会后,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的自觉认识和行为选择的结果。在原始社会时期,原始人类在共同的采集、狩猎等劳动和饮食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习惯性语言、动作是形成礼仪的最初萌芽;不同氏族、部落成员之间进行交往,为了求得信任、谅解和协作而使用的一些语言、表情、姿势被普遍采用,便成为礼仪的最初形态。在母系氏族社会和父系氏族社会时期,随着社会分工和等级权威的出现,逐步形成了一些协调原始群体内部相互关系的不成文的礼制和礼俗;
随着阶级的出现和国家的产生,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随之形成了完全意义上的礼仪。礼仪维护现存的社会秩序,成为礼治的内容和德治、法治的必要补充,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维持社会生活秩序。
…………
孔子强调“不知礼,无以立”,把礼看做一个人生存于社会的根本。他认为仁是礼的主要内容,仁是实施礼的基础,礼是仁的外在形式体现。失去了仁的内涵和真意,只追求礼,礼也就成了形式主义。孔子辩证分析仁和礼的关系,仁为根本,但毕竟是抽象的道德、品质;礼是表露仁的最具体的形式,失去了礼,仁无以体现,最终将消失殆尽。同时,在不断实施礼的程序、塑造自我美好形象的过程中,不断培养、强化仁的感情、道德,使仁得到升华。因此,礼乐文化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也十分重视向学生传授礼乐,正是用授礼的方式,使人达到人生艺术化。孔子的学生颜渊曾感叹:“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
孔子关于礼、乐、仁的表述,蕴涵着人生艺术化的思想,赋予礼更深广的内涵,体现礼的生命价值和审美价值。
周作人在《生活之艺术》一文中谈到:“生活之艺术这个名词,用中国固有的字来说便是所谓礼。”“从前听说辜鸿铭先生批评英文《礼记》译名的不妥当,以为‘礼’不是Rite而是Art,当时觉得有点乖僻,其实却是对的,不过这是指本来的礼,后来的礼仪礼教都是堕落了的东西,不足当这个称呼了。”从礼乐教化乃人生艺术化的角度看,周作人和辜鸿铭都把握住了礼的深刻内涵。
秦汉时期直到清末,儒家的礼学向束缚人们思想的封建礼教发展,僵化刻板,终至衰落。民国以来,西学东渐,时移世变,几千年的中国文化传统如何传承延续,吐故纳新,成为无数先哲思考、实践的课题,严复、梁启超、蔡元培、鲁迅、胡适、周作人、梁漱溟等,这一名单可以很长很长。发展到21世纪的今天,科学、民主、自由、平等的观念深入人心,新的价值观念、礼仪标准得到传播与推广,而另一方面,中国人与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了深深的隔膜。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礼仪精髓,在跨文化交流的平台上,既立足传统文化之根,又广泛摄取现代文明之光,发扬中国礼仪文化的精华,浸润人心,循循善诱,现代中国礼仪的新风貌必然展现。
…………
这本厚厚的著作,着实让我耳目一新。我一直觉得,现代社会节奏太快,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似乎也变得淡漠了许多。然而,当我沉浸在这本书的篇章里时,我仿佛重新找到了那份久违的温情与尊重。书中对“人情往来”的描绘,让我印象深刻。它细致地讲述了不同场合下,送礼的讲究,从节庆的馈赠,到婚丧嫁娶的随份子,再到探望病人时的慰问品,每一个细节都透露出人与人之间深厚的情谊和对他人的关怀。我尤其欣赏它对于“人情”的定义,认为它不仅仅是物质的交换,更是情感的传递和维系的纽带。书中还提到了“谦逊”与“感恩”的美德,并用大量生动的例子来阐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些美德。我曾以为这些概念过于抽象,难以捉摸,但通过书中详实的描述,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美好的品德,早已融入了我们民族的血液之中,体现在一代代人的言行举止里。这本书的图文并茂,让我更容易理解和记忆。那些精美的插画,为文字增添了色彩,也让书本的阅读体验更加丰富。
评分拿到这本书时,我便被它沉静而雅致的封面所吸引。翻阅之后,我更是被其内容深深打动。这本书犹如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娓娓道来,将那些被遗忘或被忽视的中国传统礼仪,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呈现在我的面前。书中关于“社会交往”的部分,为我打开了新的视野。它不仅仅局限于人际关系的建立,更深入地探讨了我们在社会活动中应有的态度和行为。我特别被书中对“社交礼仪”的描绘所吸引,从基本的问候、称谓,到在商务场合的言谈举止,再到参与集体活动的互动方式,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阐释。它让我意识到,良好的社交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的体现,更是赢得他人尊重和信任的关键。书中还特别提到了“尊重差异”,强调在多元化的社会中,如何以开放的心态去理解和接纳不同的观点和文化,这一点在当下显得尤为重要。这本书的文字功底扎实,逻辑清晰,而且引用了大量的典籍和历史故事,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背景,使得学习过程既有深度又不乏趣味。
评分我必须承认,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对“礼仪”这个词的认知,还停留在比较表面化的层面,以为就是一些僵化的规则。但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看法。它让我看到了“礼仪”背后那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人性关怀。我非常喜欢书中关于“家庭伦理”的部分,它详细地阐述了长幼尊卑、尊老爱幼等传统观念,以及这些观念如何在家庭成员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书中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家庭礼仪的演变,让我看到了中国家庭结构的变迁,以及在变迁中不变的温情与责任。它强调了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元,而良好的家庭礼仪是维护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基石。我尤其被书中关于“孝道”的解读所打动,它不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养,更是精神上的慰藉和陪伴。这本书的叙述方式非常引人入胜,它并非枯燥地陈述理论,而是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将抽象的道理变得通俗易懂,富有感染力。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的内心充盈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敬意。我一直深知我们国家的文明源远流长,但在阅读过程中,我才真正体会到这份文明的细腻与博大。书中对于“交往之道”的论述,让我受益匪浅。它从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方式,到在公共场合的行为规范,再到不同身份地位的人如何相互尊重,都进行了详尽的讲解。我尤其欣赏它对于“沟通的艺术”的探讨,它不仅仅教导我们如何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强调倾听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在交流中把握分寸,避免不必要的冲突。书中还涉及了许多关于“诚信”和“责任”的讨论,这些不仅仅是个人品德的体现,更是构建良好社会秩序的基石。我从书中看到了,古人是如何将这些朴素的道理,融入到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从而形成一种内在的道德约束和行为准则。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深沉的历史厚重感,又不失现代的亲和力,让我爱不释手。
评分这本书,在我拿到它之前,心中就充满了期待。我一直对我们国家的传统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尤其是那些在日常生活中的细微之处所体现出的智慧和教养。翻开它,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世界。从问候的姿态,到宴席上的敬酒,再到拜访亲友时的送礼,每一个细节都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待客之道”的章节,它不仅详细讲解了如何布置餐桌,如何准备茶点,更深入地阐述了主人家应有的热情、周到与体贴。读着读着,我仿佛也置身于那样的场景之中,感受着温馨的氛围和人与人之间真挚的情感交流。书中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怎么做”的层面,而是进一步探讨了这些礼仪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哲学思想。比如,它解释了为何中国人在交流中会强调“和”,以及这种“和”如何在日常的礼节中得以体现。它让我明白,这些看似繁琐的规矩,并非是束缚,而是连接人与人之间,让社会更加和谐有序的桥梁。这本书的语言也十分考究,既有古朴典雅的文风,又不失现代人的理解力,读起来既增长了见识,也获得了精神上的愉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