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包邮】深度工作 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 卡尔纽波特 职场成功励志书籍 同自控力 精进

【正版包邮】深度工作 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 卡尔纽波特 职场成功励志书籍 同自控力 精进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深度工作
  • 职场技能
  • 时间管理
  • 效率提升
  • 专注力
  • 自律
  • 励志
  • 个人成长
  • 卡尔纽波特
  • 精进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中建工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10093213
商品编码:1323469577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著  者:[美]卡尔·纽波特(Cal Newport)      

译  者:宋 伟                                     字 数:166千

书  号:978-7-210-09321-3                      页 数:296           

出  版:江西人民出版社                          印 张:9.25

尺  寸:143毫米×210毫米                       开 本:1/32

版  次:2017年9月第1版                       装 帧:平装

印  次:2017年9月第1次印刷                   定 价:45.00元

编辑推荐

☆ 《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力荐畅销书,引发数百万讨论的年度话题之作。收到电邮有必要在1小时之内回复吗?在工作中一直保持联结状态重要吗?开放式办公环境合理吗?……本书将帮你重新审视一直以来习以为常的工作习惯,让你不再深陷于低效的忙碌之中。

☆ 深度工作,是信息碎片时代的自控力、专注力、精力管理和时间管理指南,是在新经济形势下取得成就必备的核心技能。在这个以快为先的网络时代,深度工作能力日益稀缺,所以它也变得比以往任何时代更有价值。

☆ 比尔·盖茨、西奥多·罗斯福、理查德·费曼、马克·吐温、伍迪·艾伦、J. K.罗琳、乔纳森·弗兰岑、卡尔· 荣格、唐纳德·克努特、查尔斯·达尔文,这些引领时代潮流的行业翘楚,都是深度工作的践行者!

名人推荐

如果你生活中潜在的每一刻无聊时光——比如说,需要排队等5分钟或者是在餐厅坐等朋友——都是用浏览智能手机来打发,那么你的大脑就可能已经被重新编排……这时你的大脑已经不能够胜任深度工作,即使你也会经常安排时间来训练专注的能力。

——卡尔·纽波特,本书作者

《深度工作》完成了两项艰巨的任务:一是打破陈词滥调,野心勃勃地提出了丰富的实践策略。二是纽波特先生在反对“在工作中持续保持联结状态”这一团体迷思时,并没有对其牢骚不断。

——《华尔街日报》

纽波特是一名杰出的自助类书籍写作者,他的建议是具体的,如建立一个深度工作的可视化记分卡,将你的默认电子邮件处理习惯转变为“不响应”,在电脑旁设置记事板,规划自己使用互联网的时间等。

——《纽约时报》

《深度工作》在培养高度专注力领域是一本很出色的著作,它提供了立竿见影的操作步骤,帮我们把深度工作更好地纳入日常生活中。

——亚当·格兰特,畅销书《沃顿商学院最受欢迎的成功课》作者

企业精英必须拥有自己的专业技能才能具备竞争力,本书针对如何有效投资自我及怎样才能表现出众,提供了有力的建议。

─雷德?1?71?1?776?1?71?1?774霍夫曼,领英网联合创始人

卡尔·纽波特在喧嚣的信息海洋中提供了一种清晰的声音,带来了一种科学与激情之间的平衡。我们不需要更多的点击量、更多的猫或更多的表情包,当我们无法从这些东西身上移开目光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勇气。

——塞斯·高汀,畅销书《紫牛》作者

目录

前 言 1

第一部分 理论 1

第1 章 深度工作是有价值的 3

高级技术工人 6

超级明星 7

所有者 9

如何在新经济形势下成为赢家 11

深度工作帮助你迅速掌握困难的事物 15

深度工作有助于精英级产出的实现 20

杰克·多西是怎么回事? 26

第2 章 深度工作是少见的 31

度量的黑洞 35

最小阻力原则 38

忙碌代表生产能力 42

对互联网的顶礼膜拜 47

对生意来讲是坏事,对个人来讲是好事 52

第3 章 深度工作是有意义的 53

从神经学角度论证深度 57

从心理学角度论证深度 63

从哲学角度论证深度 67

深度智人 72

第二部分 准则 75

准则1 工作要深入 77

选定你的深度哲学 83

禁欲主义哲学(Monastic Philosophy)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85

双峰哲学(Bimodal Philosophy)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89

节奏哲学(Rhythmic Philosophy)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92

新闻记者哲学(Journalistic Philosophy)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 96

习惯化 99

要有大手笔 103

不要独自工作 108

像经商一样执行 116

原则1 :关注点放到极端重要的事情上 118

原则2 :抓住引领性指标 119

原则3 :准备一个醒目的计分板 120

原则4 :定期问责 122

图安逸 123

原因1 :安逸时光有助于提升洞察力 126

原因2 :安逸时光有利于补充深度工作所需的能量 128

原因3 :晚间安逸时光里放下的工作往往没有那么重要 130

准则2 拥抱无聊 136

不要不断分心,而要不断专注 141

像罗斯福一样工作 147

有成果的冥想 150

建议1 :小心分心和原地打转 152

建议2 :组织你的深度思考 153

记住一副牌 154

准则3 远离社交媒体 161

在你的网络使用习惯中采用关键少数法则 172

戒掉社交媒体 183

不要用网络来消遣 188

准则4 摒弃浮浅 194

一天的每一分钟都要做好计划 200

定量分析每一项活动的深度 206

向老板申请浮浅工作预算 210

5 点半之前结束工作 213

变得不容易联系到 219

贴士1 :让发电子邮件给你的人做更多工作 220

贴士2 :收发电子邮件的时候做更多工作 225

贴士3 :不要回复 230

结 论 234

注 释 241

作者简介

卡尔·纽波特(Cal Newport)

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畅销书作家。

他还是一位人气博主,创办了在美国广受欢迎的博客“学习黑客”,致力于为大家破解工作和学习领域的成功模式。

纽波特还著有《如何在大学里脱颖而出》《如何成为尖子生》《如何考进世界顶尖名校》《优秀到不能被忽视》等畅销作品。

内容介绍

随时随地收发电子邮件、一个接一个地参加大小会议、在即时通讯软件的尖叫中手忙脚乱、在繁杂的多线程工作中不断地切换注意力……你看起来非常忙碌,甚至在不自觉地享受这种忙碌,但你的忙碌真的能转化为生产能力吗?

本书作者、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博士卡尔·纽波特,尖锐地道破了信息经济时代的惊人真相——知识工作者60%以上的工作时间都花费在处理此类浮浅事务上,而这些工作不仅产出的价值有限,还会永久性地损害人们深度工作的能力!

作者创立的“深度工作”概念,其含义为在无干扰的状态下进行专注的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而正因为当前社会深度工作能力的日益稀缺,其与经济成功的关系也变得日渐紧密起来。本书的所有讨论也围绕 “深度工作”而展开,全书共分为两部分:在第一部分中,作者从神经科学、心理学、哲学等角度,客观地分析了在新经济形势下实现深度工作的重要性。第二部分则系统地传授了在日常生活中践行深度工作的具体策略,如将深度工作纳入日常工作进程、提高大脑的深度思维能力、远离社交网络等。

作者还强调,深度工作不是一项过时的技能,而是将人们从技术垄断导致的精神异化状态中解救出来的良药。在当前这个以网络为中心的浮浅信息时代,倡导深度工作无异于呼唤一种匠人精神的回归。

在线试读

前  言

在瑞士圣加仑(Swiss canton of St. Gallen),靠近苏黎世湖(Lake Zurich)北岸,有一个名为伯林根(Bollingen)的村庄。1922年,心理学家卡尔·荣格(Carl Jung)选择在这里建起居所。最开始他建起一座简单的两层石头房子,将其称作“塔楼”。在一

次印度之行中,他发现当地人有在家里开辟冥想屋的习俗,那次旅行之后,他便在自己住所中开辟了一座私人办公室。“在休息室时,我可以独处。”荣格这样评述这个房间,“我随时都带着钥匙;没有我的允许,任何人都不得进入这个房间。”

记者曼森·卡里(Mason Currey)在他的著作《每日仪式》(Daily Rituals)中整理了各种关于荣格的材料,重现了这位心理学家在塔楼中的工作习惯。卡里在书中写道,荣格会在早上 7点起床,吃一顿丰盛的早餐,然后在私人办公室中度过两个小时不被人打扰的写作时间。下午,他通常会冥想或在周围的乡村长时间漫步。塔楼里没有电,因此日光暗去夜色朦胧之时,油灯为亮,壁炉送暖。荣格会在晚上 10点上床休息。他说:“从一开始,我就感觉能够在这座塔楼里得到很好的休息和恢复。”

尽管我们很容易将伯林根塔楼看作度假屋,但是回顾荣格的职业生涯,人们会发现这座湖边居所显然并非为躲避工作而建。 1922年,荣格买下这片地产的时候还无暇度假。仅仅一年之前,在 1921年,他发表了重要著作《心理类型》(Psychological Types),总结了长久以来荣格与其曾经的好友兼导师西格蒙德·弗洛伊德 (Sigmu nd Freud)思想的诸多差异。在 20世纪20年代,对弗洛伊德的思想提出质疑是很大胆的举动。想要支撑自己的著作,荣格需要保持清醒的状态,创作出一系列有见地的文章和著作,进一步支持和发展分析心理学( AnalyticalPsychology)。他后来也被称作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

荣格在苏黎世期间开展演讲和心理咨询,一直很忙碌,这一点很明显。但是他并不满足于简单的忙碌生活。他想要改变我们对潜意识的认识,而这个目标需要更深入、更缜密的思考,这在忙碌的都市生活方式下是做不到的。所以荣格隐居到伯林根,并非逃离职业生活,而是为了职业生涯的发展。

卡尔·荣格后来发展为 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思想家之一。当然,他最终的成功背后有很多原因,但是在本书中,我的兴趣点会落在下述这项技能上,而这项技能显然对他的成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深度工作( Deep Work):在无干扰的状态下专注进行职业活动,使个人的认知能力达到极限。这种努力能够创造新价值,提升技能,而且难以复制。

 

深度工作是唤醒你当前智力水平下的每一点价值所必需的。经过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方面的数十年研究,我们认识到伴随深度工作而来的精神紧张状态对于提升我们的能力也是必需的。换言之,想要在诸如 20世纪初期学院精神病学等需要认知能力极高的领域鹤立鸡群,深度工作恰恰是我们所需要的。

“深度工作”的概念是我创造出来的,而非卡尔·荣格的说法,但是他在这段时间里的做法却像是理解其中深意。荣格在树林中用石头建起一座塔楼,以此实现职业生活中的深度工作 —这项任务要求投入时间、精力和金钱。塔楼生活也使他抛开了短期利益。恰如曼森 ·卡里所写的,频繁移居伯林根的行为,减少了他的诊疗工作,但要注意:“尽管有很多病人依赖荣格诊疗,他还是不惜抽身离开。”尽管优先考虑深度工作是一种负担,但对于

他改变世界的目标却是至关重要的。


《思维的疆界:在信息洪流中寻觅专注与深度》 在这个被海量信息席卷的时代,我们的注意力如同散落的尘埃,被无数的通知、邮件、社交媒体更新无情地切割、稀释。每一次的碎片化干扰,都在悄无声息地侵蚀着我们进行深度思考、创造性工作和有意义连接的能力。我们习惯了浅尝辄止,习惯了快速切换,却逐渐遗忘了那份沉浸于一项任务、深入挖掘其本质、并最终产出有价值成果的强大力量。 《思维的疆界》正是应运而生,它并非一本教你如何“更有效率”地完成更多任务的工具书,而是一场关于“如何重新夺回思维主权”的深刻探讨。本书作者,一位在信息爆炸时代依然坚持深度思考与创作的先行者,将带你踏上一段探索自身思维潜能、重塑工作与生活模式的旅程。 第一章:警惕“浅薄”的陷阱——信息时代的认知危机 本书开篇,我们将直面一个令人不安的现实:我们正在被“浅薄”所裹挟。智能手机的普及、社交媒体的盛行,以及无处不在的互联网,极大地便利了信息的获取,却也潜移默化地改变了我们的认知模式。作者将深入剖析信息过载对我们大脑的影响,解释为何那些看似“高效”的多任务处理和频繁的信息切换,实际上是在消耗我们宝贵的认知资源,阻碍我们进行需要专注的深度工作。 我们将审视那些充斥着我们日常的“浅薄活动”,例如: 无目的的社交媒体浏览: 机械地滑动屏幕,碎片化的信息涌入,却 rarely 带来真正的满足感或知识的增长。 即时通讯的“绑架”: 随时随地响应的通知,打断思路,让我们难以进入心流状态。 电子邮件的“永不停止”: 堆积如山的邮件,迫使我们不断切换,追逐已有的信息,而非创造新的价值。 碎片化的信息消费: 浏览标题党、观看短视频、阅读摘要,让我们以为自己了解很多,实则知之甚少。 作者将通过生动的案例和科学的研究,揭示这些“浅薄”行为如何构建起一道无形的“思维疆界”,将我们困在信息海洋的浅滩,无法抵达知识的深海。理解了这个危机,是我们迈向深度工作的第一步。 第二章:重塑专注力——构建强大的“内心护盾” 既然认识到浅薄的危害,那么如何才能重新获得专注力?本书将聚焦于培养和强化我们的专注能力。作者认为,专注力并非天赋,而是一种可以通过刻意练习获得的技能。我们将学习如何识别并抵御那些消耗专注力的“入侵者”,并建立起强大的“内心护盾”。 本章将深入探讨以下方法: “独处时间”的仪式感: 学习如何有意识地安排和保护不受打扰的时间段,让大脑有机会进行深度思考和创造。这包括规划“深度工作”时段,并将其视为一项神圣的承诺。 “批处理”的艺术: 将类似的、需要重复性操作的任务集中处理,例如统一回复邮件、集中处理日常事务,从而避免频繁切换带来的认知损耗。 “固定流程”的魔力: 建立起一套清晰的工作流程和习惯,减少决策的疲劳,让大脑能够更专注于任务本身。这可能包括每天早上的固定工作开始仪式,或是一项任务完成后必须执行的收尾步骤。 “拒绝诱惑”的策略: 学习识别并主动规避那些容易让我们分心的事物。这可能意味着关闭不必要的通知、限制特定应用的访问时间,甚至是在工作期间将手机放到视线之外。 “冥想与正念”的训练: 通过简单的冥想和正念练习,提高对自身思绪的觉察能力,训练大脑在分散注意力时能够更快地回归当下。 我们将看到,通过有意识地训练和管理,专注力可以被显著提升,为深度工作的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章:深度工作的实践——从“做什么”到“怎么做” 有了专注力的基础,我们就可以开始实践深度工作了。本书将不再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一系列切实可行的策略和方法,帮助读者将深度工作融入日常。 我们将详细探讨: “工作环境”的优化: 打造一个有利于专注的工作空间,减少视觉和听觉上的干扰,营造一种宁静、有序的氛围。 “任务规划”的智慧: 如何科学地规划需要深度投入的任务,将其分解成可管理的步骤,并设定清晰的目标和衡量标准。 “心流”的触发与维持: 学习如何进入并保持在“心流”状态,即一种全身心投入、高度专注、并从中获得极大满足感的状态。这需要对任务的难度和个人技能进行巧妙的平衡。 “休息与恢复”的重要性: 深度工作并非永无止境的苦役,而是需要合理休息来恢复精力和保持长久效率。我们将探讨有效的休息方式,避免“假性休息”的陷阱。 “结果导向”的衡量: 如何有效地衡量深度工作的成果,并从中获得持续的动力。这不仅仅是完成任务的数量,更重要的是产出的质量和对目标的贡献。 本章将通过一系列具体的行动指南,让读者能够一步步地将深度工作的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并在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中看到显著的改变。 第四章:拥抱“有意义”的连接——在信息时代建立真实的关系 深度工作不仅仅关乎个人的产出,更关乎我们与世界建立的连接。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陷入“虚拟社交”的虚幻满足,却忽视了真正有深度、有意义的人际互动。 本书将引导我们思考: “社交媒体”的审慎使用: 如何在享受信息便利的同时,避免被社交媒体的浅层互动所吞噬,并有意识地将时间投入到更有价值的社交活动中。 “面对面”交流的力量: 重新认识面对面交流的独特价值,以及它在建立信任、促进理解和激发创意方面的不可替代性。 “深度对话”的艺术: 学习如何进行更深入、更有实质性的对话,倾听对方,表达观点,从而建立起更牢固的人际关系。 “社区”的价值: 探索参与和建立高质量的“社区”的重要性,在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下,与志同道合的人们一同成长。 作者将鼓励读者重新审视自己的社交模式,并积极寻求那些能够带来情感共鸣、思想碰撞和共同成长的人际互动。 第五章:构建“个人哲学”——在变化中找到定力 最后,本书将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在这个快速变化的世界中,构建一套属于自己的“个人哲学”,让深度工作和有意义的连接成为一种持久的生活方式。 我们将探讨: “价值观”的明确: 找到驱动自己的核心价值观,让它们成为衡量决策和选择的标准。 “长期主义”的视角: 培养着眼于长远的思维模式,不被短期的诱惑和即时反馈所左右。 “自我认知”的提升: 深入了解自己的优点、缺点、兴趣和激情,从而更好地规划人生道路。 “持续学习”的动力: 认识到学习是一个终生的过程,并建立起持续学习的内在驱动力。 “抗压与韧性”的培养: 在面对挑战和挫折时,如何保持积极的心态和强大的韧性,继续前行。 《思维的疆界》是一次邀请,邀请你放下那些无休止的干扰,重新找回思考的深度,找回创造的力量,找回与他人建立真实连接的能力。在这个信息洪流奔涌的时代,唯有驾驭好自己的思维,才能在变化中寻觅定力,在喧嚣中听见内心的声音,最终抵达更广阔、更深刻的人生疆界。

用户评价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在职场打拼的社畜,我真的太需要这样一本书来救赎了!每天醒来就是无休止的邮件、会议、突发事件,感觉自己像个救火队员,永远都在处理各种紧急但不一定重要的事情。这本书简直就像一股清流,让我看到了摆脱这种“瞎忙”状态的希望。作者提出的“深度工作”概念,真的像醍醐灌顶一样,让我明白了为什么我越忙越感觉焦虑,而效率却不见提升。他没有空洞地讲大道理,而是给出了一套非常实用的方法论。比如,他强调要区分“深度工作”和“浅度工作”,并且要为深度工作创造条件,这让我开始反思自己每天的时间是如何被消耗的。我开始尝试在一天中划出固定的时间段,不受任何打扰地进行深度思考和创作。刚开始的时候,真的很难,因为习惯了随时查看手机,随时回复信息。但是,我强迫自己去执行,并且逐渐体会到了那种心流状态带来的愉悦和成就感。这本书也让我认识到,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需要的是高质量的投入,而不是低效的重复。我感觉自己像是找到了一个秘密武器,能够让我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更好地保护自己的注意力,并且创造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评分

这本书彻底改变了我对“工作”和“效率”的认知!我之前一直以为,只要我努力加班,每天把事情排得满满的,就能算是高效。但读完这本书,我才意识到,很多时候我只是在“忙碌”,而不是在“深度工作”。作者卡尔·纽波特用非常清晰的逻辑和丰富的例子,阐述了深度工作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培养深度工作的能力。他打破了我之前的一些固有观念,比如认为 multitasking(多任务处理)是高效的表现,其实不然。他详细地解释了为什么在现代社会,专注和深度思考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重要。这本书不仅仅提供理论,更重要的是提供了 actionable advice(可操作的建议)。我尝试了书中提到的“时间块”方法,将一天的时间划分为不同的区块,每个区块都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特别是为深度工作预留的“空白时间”,让我有机会不受打扰地进行思考和创作。我惊讶地发现,当我真正能够沉浸在一件事情中时,我所能达到的深度和质量是远超我想象的。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想要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脱颖而出,关键在于培养和运用深度工作的能力,而不是盲目地追求工作量。

评分

自从读了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解锁了大脑的“超级模式”!我曾经是个典型的“手机控”,社交媒体、即时通讯几乎占据了我大部分的空闲时间,甚至在工作时也难以避免被各种通知打断。这种状态让我感到疲惫不堪,但又觉得无所事事。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剂良药,彻底治愈了我的“注意力分散症”。作者卡尔·纽波特提出的“深度工作”理论,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大脑需要专注才能产生高质量的产出。他并没有简单地告诉你“不要玩手机”,而是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来帮助你逐步摆脱干扰,重新掌控自己的注意力。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里关于“固定仪式”和“拥抱无聊”的章节,这些听起来似乎有些“反潮流”,但实际上却非常有效。通过为深度工作设定特定的仪式,并刻意创造一些“无聊”的时刻,我发现自己的大脑变得越来越平静,也更能集中精力去处理复杂的问题。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效率来自于高质量的专注,而不是低效的多任务处理。我现在的状态是,能够更清晰地认识到什么对我来说是重要的,并且能够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完成它们,这带来的成就感是前所未有的。

评分

我最近读到的这本书,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制的“效率升级包”!长期以来,我一直被信息爆炸和碎片化注意力所困扰,总感觉自己的大脑像一个开了好多窗口的浏览器,永远有新的消息弹出来,而我却无法在一个窗口上真正停留太久,更别提深入研究了。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我走进了“深度工作”的神秘领域。它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而是提供了非常具体的策略和工具。作者卡尔·纽波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了大脑在专注和分散状态下的工作机制,以及为什么深度工作能够带来更高质量的产出和更强的创造力。我特别喜欢书里关于如何“拥抱无聊”的观点,这听起来有些反直觉,但实际上却非常有效。当我们习惯于不断寻求即时满足和刺激时,就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通过刻意创造一些“无聊”的时间,比如散步时不听播客,或者晚上睡前不刷手机,我发现自己的大脑开始变得更加宁静,也更能集中注意力去思考那些需要深度投入的问题。这本书对我最大的改变是,让我意识到“忙碌”不等于“高效”,真正有价值的工作需要沉浸式的投入。

评分

这本书真的让我耳目一新!之前总觉得工作效率不高,感觉自己一直在忙碌,但成果却不成正比。读完之后,才意识到很多时候都是被各种琐事和低价值的干扰打断了思路。作者提出的“深度工作”概念,让我对如何更有效地分配时间和精力有了全新的认识。他用非常科学且易于理解的方式,解释了为什么专注对于创造高质量产出至关重要,并且提供了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方法来帮助我们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我尝试了其中一些技巧,比如设定固定的深度工作时间段,并且在这段时间内关闭所有通知,远离社交媒体的诱惑。刚开始的时候,确实有点不习惯,总觉得会错过什么重要的信息,但坚持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自己的专注度有了质的飞跃,完成任务的速度和质量都得到了明显的提升。而且,我不再感到那种因为不断被打断而产生的焦虑感,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掌控感和成就感。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提高工作效率,更是一种关于如何更好地掌控自己时间和生活方式的指南。它让我明白,与其追求“多快好省”地完成更多任务,不如专注于“深度”地完成少数几件真正重要的事情。这种思维转变,让我对未来的工作和生活充满了信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