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系统梳理、归纳、解读,全面阐述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发展历程、内涵和意义,是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和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辅导读物,是即将在全党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的重要参考读物。
★本书作者刘海涛,为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执行院长,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家,曾为16届中央政治局第17次集体学习讲解“中国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历史考察”专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新时代的重大课题。围绕这个重大时代课题,中国共产党在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过程中实现了理论创新,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和研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要是通过回顾它的发展历程来理解其内涵、意义和地位。本书以一个长期从事科学社会主义教学与研究工作的学者的视角,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一番梳理、归纳和解读,这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深入学习和把握党的19大精神,深刻理解未来中国社会的发展大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均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刘海涛,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执行院长,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基金会理事长,从事科学社会主义教学研究工作。
第一章 新的起点
一、政治交代
二、牢记嘱托
三、接力传递
四、科学阐释
五、创新发展
第二章 历史方位
一、新时代
二、社会主要矛盾
三、基本国情
四、问题意识
五、战略定力
第三章 伟大梦想
一、中国梦
二、必由之路
三、寄望青年
第四章 追根溯源
一、空想社会主义
二、科学社会主义
三、十月革命
四、苏联模式
五、中国共产党的探索和实践
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五章 “四个自信”
一、科学基础
二、文化基因
三、革命传统
四、新的实践
第六章 “五位一体”
一、社会
二、经济建设
三、政治建设
四、文化建设
五、社会建设
六、生态文明建设
第七章 “四个全面”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二、全面深化改革
三、全面依法治国
四、全面从严治党
第八章 发展理念
一、创新
二、协调
三、绿色
四、开放
五、共享
结束语
后 记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上海、嘉兴南湖是我们党梦想起航的地方。我们党从这里诞生,从这里出征,从这里走向全国执政。党的十九大闭幕仅一周,习近平同志带领十九届中央政治局其他常委同志,于10月31日专程从北京来到这里,瞻仰上海中共一大会址和浙江嘉兴南湖红船,回顾建党历史,重温入党誓词,宣示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的坚定政治信念。
1840年,古老中国的大门被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在这个转折点上,历史的发展呼唤着一种力量,它必须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中的先进分子所组成,能够洞察世界大势,把握时代脉搏,代表人民意志,走在时代前列,在它的领导下实现中国社会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实现中华民族的两大历史任务——国家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国家的富强,人民的富裕。
1921年诞生的中国共产党承担起完成两大历史任务、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以及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开辟了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创立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中国走上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创造了历史前提。1956年,中国实现了对生产资料个体所有制和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确立起来,并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征程。
1978年,以中国共产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中国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们党带领人民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科学社会主义注入了新的内涵和中国元素。
2012年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产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长期的实践已经彰显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无比广阔的时代舞台,具有无比雄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动力。
2017年,党的十九大预言: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这需要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继续做下去。
习近平同志指出,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才能让中国共产党永远年轻。只要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苦干实干,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巨轮就一定能够乘风破浪、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都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这本书最让我称道的一点,是它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现代化阐释。它没有沉湎于既有的理论公式,而是以一种极其开放和动态的视野,去审视“时代”本身是如何塑造和定义新的发展路径的。作者似乎非常善于捕捉那些稍纵即逝的、预示着未来走向的“信号”。在分析新技术、新经济形态与既有社会结构发生碰撞时,那种敏锐的捕捉和预判能力,让人感到作者不仅在梳理过去,更是在为未来构建一套有力的分析工具。它的论述结构非常大气磅礴,仿佛在进行一场宏大的交响乐指挥,每一个声部(无论是经济、社会还是文化层面)都清晰可闻,却又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共同奏响了时代的主旋律。这种格局,在同类题材中是极为罕见的。
评分这部作品的洞察力确实令人印象深刻。作者似乎拥有一种罕见的天赋,能够从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中抽丝剥茧,提炼出真正具有时代穿透力的核心脉络。我特别欣赏它在阐述宏大叙事时,那种不落俗套的笔法。它没有陷入那种干巴巴的理论说教泥潭,而是巧妙地将历史的纵深感与现实的鲜活场景熔铸一炉。读起来,仿佛置身于一个广阔的观察室,既能看到棋盘上的全局战略,又能捕捉到棋子移动时细微的摩擦声。尤其在探讨那些关键转折点时,那种对时代精神脉动的精准把握,让人忍不住要停下来,反复咀嚼那些精妙的论断。它不仅是记录,更是一种深刻的、富有前瞻性的思想交锋,让人对我们所处的这个历史坐标有了更清晰、更坚实的认识。这种阅读体验,远超出了简单获取信息的范畴,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探险,不断激发着新的思考和联想。
评分我最近读了很多关于当代中国发展的书籍,但坦率地说,很少有能像这本书一样,让我产生强烈的“在场感”。作者似乎拥有一个无形的镜头,捕捉到了基层实践中那些最真实、最生动的片段,并将其有效地嵌入到宏观的分析框架之中。例如,它在描述某一领域改革的推进时,不仅仅停留在政策文本的解读,而是深入挖掘了政策落地过程中,不同主体之间的互动、博弈乃至微小的成功或挫折。这种由点及面、由微观观照宏观的叙事手法,极大地增强了作品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它让我们看到,那些宏伟的蓝图,最终都是由无数个具体、有温度的行动汇聚而成的。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国家治理体系的精妙运作,有了一种更具象、更贴近地面的理解,不再是那种飘在云端的感觉。
评分与其说这是一本论述性的著作,不如说它是一份对时代脉搏的深度体检报告。它的论证丝毫不拖泥带水,观点旗帜鲜明,但又不失必要的辩证色彩。我尤其欣赏作者在权衡“继承”与“创新”这两个核心命题时的平衡艺术。它既强调了对既往成功经验的尊重与坚持,同时也毫不含糊地指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敢于突破、勇于革新的必要性。这种不偏不倚、既肯定又审视的态度,使得整本书的基调显得格外沉稳可靠。阅读过程就像进行了一次结构清晰的思维训练,引导你从多个维度去剖析一个复杂事物,最终形成一个更具层次感的认识。对于任何想深入了解当代中国发展逻辑的人来说,这本书都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优质参照物。
评分说实话,初翻这本书时,我还有些疑虑,担心它会是那种堆砌辞藻、空泛而无力的“应景之作”。但很快,我的顾虑就被彻底打消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凝练且富有张力,它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板着一副面孔,而是带着一种近乎文学性的优雅,却丝毫不牺牲其论证的严谨性。作者在构建逻辑链条时,那种层层递进、水到渠成的说服力,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我特别留意到,它在处理那些敏感或复杂议题时,那种审慎而又坚定的姿态,既展现了对现实的充分尊重,又毫不回避地指出了挑战与机遇并存的复杂性。这种平衡感极难拿捏,但这本书却处理得游刃有余,使得即便是对相关议题不太熟悉的读者,也能顺畅地跟上作者的思路,并被其深邃的洞见所折服。这无疑是一部需要细细品味的佳作,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感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