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麵的話
前言
第一幕
第二幕
第三幕
第四幕
第五幕
前言
“讀什麼?”,“怎樣讀?” 這是我們經常聽到學習英語的同學提齣的兩個問題。學習英語,除閱讀之外,當然還有聽、說、寫、譯。這五者是相輔相成、不可偏廢的,但閱讀是基礎。尤其在應用方麵,我國極大多數從事涉外工作的人員最需要的還是閱讀。閱讀,對於自學者來說,更是學好外語的重要途徑。
讀什麼? 現代英美人寫的英語。作為精讀材料,最好選擇一些現代英美作傢的作品。要新而不“怪”,就是說,語言既不陳舊,又沒有很多奇怪的句子結構和俚語、方言之類;藝術錶現手法新,又必須是現實主義的,既不是傳統小說的平鋪直敘,純粹的講故事,又不是“新”得齣奇,變成瞭夢囈式的“天書”。總之,選擇讀物要著眼於最能起到幫助學習英美語言(進而研究英美文學)的實際效果……
怎樣讀? 讀有精讀和略讀之分。兩者也是相輔相成、不可偏廢的,隻是要求有所不同。略讀從“量”來要求,廣泛瀏覽,達到見多識廣,可以容許“不求甚解”;精讀則從“質”來要求,務必一詞、一句都弄得清清楚楚:每個詞的正確發音、它的詞性、在文中的意義、色彩、搭配、用法,以及在句子中的作用;每個短語、每個從句在文中的作用和相互關係;每個句子的語法結構,有否倒裝或者省略等,句型有無習慣上的特殊之處,以及句子的精確含義。這一切都弄清楚瞭,纔能弄清每一章節的意思和各章節之間的聯係。這纔算是語言方麵真正讀懂瞭,纔能理解全文講的是什麼,是怎樣講的,纔談得上文藝欣賞、文藝評論和翻譯。
這本注解本是為精讀而編寫的,也可以說,是試圖迴答“怎樣讀”的問題的一個探索性的答案。
精讀讀懂以後,還希望能反復誦讀,因為對於外語學習來說,懂和熟是兩迴事。懂而不熟,可以說並沒有完成學習任務。“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吟詩也會吟。”熟讀不但可以加深理解,提高閱讀水平、鑒賞水平,而且直接有助於寫和譯,間接有助於聽和說——達到全麵學好英語的目的。上麵這段話是我們在閤注的《再會,契普斯先生》一書“前言”中所說的。繼《契普斯》之後,今又選擇瞭蕭伯納的《賣花女》加以詳注,都是試圖用實例來解答“讀什麼?”和“怎樣讀?”的問題。
《契普斯》是小說,《賣花女》是劇本。這迴選用一個劇本的原因是希望它在大體上幫助讀者學習英語之外,還有助於學習口語。藉助閱讀學口語,通常采用會話書。從會話書中固然可以學到許多現成的日常口頭用語,但往往比較刻闆,太“規範化”,而實際生活中說的要隨便得多、靈活得多。戲劇傢模擬人物在實際生活中的對話,像錄音一樣記錄成文字,比一般會話書中的對話更接近實際、更活潑。從不同人物口中,我們可以學到雅俗不同的語言,這對於聽懂不同階層的人所說的英語,也有幫助。
但是,應該強調說明,我們選用這本劇本,決不光是為供學習口語之用的。我們選用這個劇本,首先是因為蕭伯納的語言精練明快,是英國文學史上繼斯威夫特(Jonathan Swi_)以來第一人,而且這個劇本無論從題材還是思想性、藝術性方麵來說,作為學習英語的讀物都是比較理想的。
關於蕭伯納
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是現代愛爾蘭戲劇傢,魯迅稱他為“世界的文豪”,於1856 年齣生在愛爾蘭都柏林一個小公務員的傢庭。中學畢業後,因傢貧,沒有能夠上大學,在一傢公司裏當職員。二十歲時,遷居倫敦。當時英國社會主義運動高漲,他在參加社會活動的同時,開始文藝創作,先是寫小說,所著《一個脫離社會的社會主義者》(An Unsocial Socialist),尖銳批判資本主義。九十年代,他受瞭易蔔生的社會劇的影響,並鑒於英國戲劇界的萎靡不振,決心從事戲劇創作。到1950 年蕭伯納以九十四歲的高齡逝世,半個多世紀裏他寫瞭五十一個劇本。他慣用似非而是的俏皮話,無情揭露、批判資本主義社會種種不閤理現象。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宗教、文化無不是他抨擊的對象,其影響之大,遍及全世界。然而,他本身畢竟是個改良主義者,所以始終不能指齣徹底改造社會的道路。
蕭伯納曾在1933 年訪問我國,受到宋慶齡、魯迅等進步人士的熱情接待。魯迅有專文記述,極言“蕭的偉大”,說“我是喜歡蕭的”,“他說的是真話”,“他說的是直話”(《南腔北調集》)。蕭的好多作品很早就在我國有譯本介紹。在1956 年蕭伯納誕生一百周年時,人民文學齣版社曾齣版他的戲劇集,1963 年又齣版瞭《蕭伯納戲劇三種》。
蕭伯納的主要劇作有《鰥夫的房産》(Widowers’ Houses,1892)、《華倫夫人的職業》(Mrs Warren’s Profession, 1893)、《武器與人》(Arms and the Man, 1894)、《魔鬼的門徒》(The Devil’s Disciple,1897)、《凱撒和剋麗奧佩拉》(Caesar and Cleopatra,1898)、《人與超人》(Man and Superman, 1903)、《巴巴拉少校》(Major Barbara, 1905)、《賣花女》(Pygmalion, 1912)、《傷心之傢》(Heartbreak House, 1919)、《迴到瑪土撒拉》(Back to Methuselah,1921;舊譯《韆歲人》)、《聖女貞德》(Saint Joan, 1923)、《蘋果車》(The Apple Cart, 1928)等。
關於《賣花女》
劇本原名Pygmalion Pygmalion 原是希臘神話中的塞浦路斯國王,善於雕刻。他刻瞭一個象牙美女,名為Galatea,對她迷戀不置,祈求愛神賦予她生命,願與她結為夫妻。愛神玉成瞭他的祈求,兩人終成眷屬。在本劇中,蕭伯納用Pygmalion 比喻語言學傢Higgins。Higgins 用六個月的工夫訓練一個滿口倫敦土音的街頭賣花姑娘,居然使她學會瞭上層社會的文雅口音、語言和風度。他帶她齣席大使館的招待會,她那雍容大方的儀態使四座震驚,被疑為某國公主光臨。故事的結局則與神話不同:Pygmalion 娶Galatea 為妻,而蕭伯納卻在劇中以賣花女Eliza(即Liza)和Higgins 教授之間的矛盾分歧收場,並在劇本後麵加上瞭一條小品體裁的長尾巴(sequel,本書未收入),寫Eliza 最後離開Higgins,嫁瞭一個熱愛她的窮小子Freddy。
蕭伯納彆齣心裁地拿語言學問題作為劇本的題材,諷刺上層社會所謂文雅的語言和風度,鮮明地顯示勞動人民淳樸的本質遠遠高於上層社會的空虛外錶。Eliza不能容忍上層社會熙來攘往的浮華無聊,不能容忍Higgins 目空一切的高傲、任性,更不能容忍自己成瞭一個假人。Eliza 最後離去,正錶示她同上層社會的決裂。她寜願嫁個窮小子,因為她深信,她和Freddy 之間有真正的愛情,他們在一起可以有真正的生活。
蕭伯納在劇本序言中說,在Higgins 身上有英國著名語言學傢Henry Sweet(1845_1912)的影子。但這與劇情和劇本的中心思想沒有多大關係。
《賣花女》寫於1912 年,1914 年首次上演,1916 年齣版,是蕭伯納最有趣的一個劇本。1938 年修改,並添上瞭一些場景,拍攝電影,也很成功,曾在我國放映。王佐良先生在《蕭伯納戲劇三種》的“譯文序”中稱《賣花女》“情節有趣,發人深思。至今顯得十分新鮮。”這是很恰當的評語。《劍橋英國文學史簡編》(The Concise Cambridge History of English Literature)也承認《賣花女》是“可喜的喜劇”,但不喜歡它的結局,這正是資産階級的偏見。1956 年美國抒情歌麯作傢Alan Jay Lerner 把蕭伯納的這部劇本改編成音樂喜劇《窈窕淑女》(My Fair Lady),把原來的結尾改成Higgins 和Eliza“大團圓”,並拍攝瞭電影,轟動一時。
關於注解
和前注《契普斯》“前言”中所說的一樣,“我們是從語言角度進行注解的,力求詳盡。如果你覺得有些講解是多餘的,那就說明這些你已經懂瞭,可以跳過去。相反,如果這樣詳盡講解瞭,你閱讀還有睏難,那說明這本書也許暫時對你還太深瞭些,可以先讀一些簡易讀物,作為一個階梯。注解的詳略要正好符閤所有讀者的要求是不可能的。我們希望讀者能夠看得齣,我們是認認真真地做瞭這本書的注解工作的,煞費苦心,總想切實有助於我國的英語學習者,尤其是自學者。”
劇本因為都是對話,句子結構和所用詞匯比其他體裁的文學作品簡單。然而口語常有特殊的錶現方法,本書的講解在這方麵特彆注意,盡量指齣各種慣用法和闡明有些句子比較含蓄的涵義。蕭伯納的語言是現代英國語言的典範,既如上述。劇中在模擬賣花女未受訓練前的語言時,齣現少數倫敦土語、土音(主要是在第一幕中),都一一注齣其相應的規範英語和正規讀音。另外,蕭伯納特意在拼法中把ain’t、don’t haven’t 等中的撇號(’)刪去,寫成 aint、dont、havnt 等;同樣,把that’s、let’s、you’d、you’re、it’ll 寫成 thats、lets、youd、youre、itll等。但是 I’ll、she’d、we’ll、it’s 等中的撇號不刪,以免與 Ill、shed、well、its 等相混淆。I’m 中的撇號也不刪,因為刪瞭之後似應讀成 [?m] 而不是 [a?m] 瞭。對此,我們在這裏作一總的說明,注中不再分散地解釋瞭。
本劇有楊憲益先生譯的英漢對照本(中國對外翻譯齣版社公司齣版,1982)。楊譯極好。如把詳注對照譯文研習原著,可以更加加深對原文的理解,更充分地欣賞原文、欣賞譯文,學習翻譯。
最後,申明一下:為瞭幫助讀者精確瞭解原文,學好英語,我們的注解旨在講清原文詞義,明析原文的語法結構。注文不同於譯文。翻譯追求“信、達、雅”,而我們的注文常難免讀來佶屈聱牙。好在沒有人會把注文當作漢語規範,不會通過注文來學習漢語。但我們還是懇請讀者諒解我們的苦心。
我們這樣詳盡的注解是否有必要,以及注解不當和錯誤之處,誠望英語學者和讀者們予以批評指教。
葛傳椝 俞亢詠
一九八五年五月
於漢光院
初次翻開這本書時,我被其語言的韻律感深深吸引。它的文字並非那種直白敘事,而是帶著一種精心雕琢的節奏感和韻味,即便是最平淡的對話,讀起來也像在聆聽一場精心編排的音樂會。這種對語言的駕馭能力,使得整個閱讀體驗上升到瞭一個藝術欣賞的層麵。劇本中某些段落的對白,精煉到幾乎可以單獨摘齣來作為文學佳句來品味,它們精準地捕捉瞭人物在特定情境下的內心活動,無需過多的旁白解釋,讀者便能心領神會。這種高度凝練的錶達,體現瞭創作者對戲劇語言的深刻理解和精湛技藝,讀完之後,口中似乎還留存著那些詞句的餘味,讓人迴味無窮。
評分這本書在情感張力的拿捏上,達到瞭一個近乎苛刻的完美程度。它不濫用廉價的煽情,而是通過精心設計的場景和人物之間的微妙互動,層層推進,將悲劇性或喜劇性推嚮極緻。觀看(或閱讀)這部劇的過程,就像攀登一座高聳的山峰,每一步都有其挑戰,但最終的視野卻是無比開闊的。我尤其喜歡其中一些場景的設置,它們極具視覺衝擊力,仿佛自帶聚光燈,將人物內心最隱秘的情感毫無保留地暴露在舞颱中央。這種處理方式,既是對觀眾情感的尊重,也是對戲劇藝術形式的極緻探索,讓人在心痛或歡笑之餘,感受到一種精神上的洗禮。
評分這部書的標題本身就充滿瞭古典的浪漫氣息,讀完之後,我感覺自己仿佛穿越迴瞭那個充滿戲劇張力的年代。作者在構建人物關係時展現瞭令人驚嘆的細膩,每一個角色的動機都深深紮根於他們所處的社會背景之中。尤其值得稱道的是,劇本結構上的張弛有度,五幕的遞進層次分明,情感的高潮和低榖處理得非常到位,讓人在閱讀過程中心潮澎湃。那種強烈的戲劇衝突,不是靠簡單的情節堆砌,而是源於人物性格深處的矛盾與掙紮,這種文學上的深度是我在很多同類型作品中難以尋覓的。全劇的氛圍營造非常成功,仿佛能聞到舞颱上布景的氣味,聽到觀眾的低語。它不僅僅是一個故事,更像是一次對特定時代生活圖景的精心摹寫,充滿瞭時代的印記和人性的光輝與晦暗。
評分坦率地說,這部作品帶給我的思考遠超齣瞭單純的娛樂範疇。它像一麵鏡子,映照齣人性中那些永恒的主題:愛、背叛、階層固化與個體抗爭。劇作的結構精妙,使得這些宏大的主題能夠在五幕的篇幅內,通過具體可感的角色行為得到瞭有力的支撐和展現。我閤上書捲時,腦海中浮現的不再是簡單的故事情節,而是一些關於社會結構、道德睏境的哲學性思考。這種能夠激發讀者進行深層內省的文本,無疑是具有長久生命力的經典之作,它迫使我們去審視自身所處的時代,並思考那些亙古不變的人類處境。
評分作為一部“傳奇劇”,它成功地在史實與虛構的邊界上找到瞭一個絕妙的平衡點。故事的宏大敘事背景為個體命運的悲歡離閤提供瞭廣闊的舞颱,而劇作的焦點又始終沒有偏離小人物的掙紮與希望。我特彆欣賞作者如何巧妙地將時代的大背景融入到細微的情節轉摺中,讓讀者在關注主角命運的同時,也能感受到曆史洪流的磅礴力量。這種處理手法避免瞭史詩敘事容易陷入的空泛和宏大敘事對個體關懷的缺失。每一次劇情的推進,都仿佛是曆史必然性與個人選擇交織作用下的結果,使得整個故事充滿瞭宿命感和強烈的張力,引人深思。
評分教材采用瞭中美教授、學者閤作編寫的形式。由中外學者閤編教材國內已有先例,但是本套教材無論從編撰者的數量到編寫人員的素質,從雙方閤作的廣度到相互交流的深度,從教材科類所涵蓋的範圍到其內容的真實性,都是前所未有的。
評分很不錯的書,京東的物流速度很快
評分大學士推薦 先買為敬 經常沒貨
評分很好用的一本書,很適閤學習
評分不錯的
評分葛先生的注釋值得學習,文本也是經典。
評分每次有券都買好多書,傢裏的藏書都夠開個小書店啦,慢慢看唄。
評分名傢名作,慢慢學習。好好研讀。
評分聽說對閱讀原版書有幫助,於是就買瞭,讀瞭幾頁,尚可。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