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評價

安全評價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曹慶貴 著
圖書標籤:
  • 安全科學
  • 風險評估
  • 安全工程
  • 安全管理
  • 事故預防
  • 職業健康
  • 環境安全
  • 係統安全
  • 可靠性
  • 應急管理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機械工業齣版社
ISBN:9787111580317
版次:1
商品編碼:12271354
品牌:機工齣版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高等教育安全科學與工程類係列規劃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286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本書從安全工程專業本科教學特點和“安全評價”課程的學習要求齣發,係統、全麵、簡練地介紹瞭安全評價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以及安全評價的工作方法和實際應用,簡明分析瞭安全評價新技術、新方法的研究思及應用。本書主要內容包括安全評價的原理與方法體係、危險辨識與評價單元劃分、定性與定量安全評價方法、概率風險評價法、安全對策措施、安全評價的程序與技術文件、安全評價實例分析以及安全評價新技術、新方法研究應用等。本書主要作為高等學校安全工程專業相關課程本科教材及其他相關專業和研究生的教學參考書;還可作為各級安全評價師培訓教材和業務參考書。

目錄


前 言
第1 章 安全評價概述 1
1. 1 評價與係統評價 1
1. 2 安全評價的概念與種類 3
1. 3 安全評價的意義與程序步驟 5
1. 4 安全評價的依據與規範 8
1. 5 安全評價的職業化及其工作、管理方式 10
本章小結 11
思考與練習題 11
第2 章 安全評價的原理與方法體係 12
2. 1 安全評價的基本原理與原則 12
2. 2 安全評價的指標體係 16
2. 3 安全評價的參數與標準 18
2. 4 安全評價模型 26
2. 5 安全評價方法體係 37
本章小結 41
思考與練習題 41
第3 章 危險辨識與評價單元劃分 42
3. 1 危險、有害因素及其分類 42
3. 2 危險、有害因素的辨識原則與方法 49
3. 3 機械行業危險、有害因素辨識 51
3. 4 安全評價單元劃分 56
本章小結 60
思考與練習題 60
第4 章 定性安全評價方法 61
4. 1 安全檢查錶方法 61
4. 2 故障假設分析法 72
4. 3 預先危險性分析 76
4. 4 故障類型和影響分析 79
4. 5 危險與可操作性研究 87
4. 6 作業危害分析 91
4. 7 蝶形圖分析 94
本章小結 96
思考與練習題 97
第5 章 定量安全評價方法 98
5. 1 火災、爆炸指數評價法 98
5. 2 化工企業六階段安全評價法 121
5. 3 重大危險源評價法 131
5. 4 風險矩陣法 134
5. 5 作業條件危險性評價法 136
5. 6 保護層分析法 140
5. 7 模糊綜閤評價法 153
5. 8 人員可靠性分析法 157
本章小結 164
思考與練習題 165
第6 章 概率風險評價法 167
6. 1 概率風險評價法概述 167
6. 2 事故樹分析 172
6. 3 事件樹分析 200
6. 4 馬爾科夫過程分析 203
6. 5 管理失誤與風險樹分析 205
本章小結 212
思考與練習題 212
第7 章 安全對策措施 214
7. 1 安全對策措施概述 214
7. 2 安全技術對策措施 216
7. 3 安全管理對策措施 227
7. 4 事故應急預案對策措施 232
本章小結 235
思考與練習題 235
第8 章 安全評價的工作程序與技術文件 236
8. 1 安全評價的工作程序 236
8. 2 安全評價過程控製 244
8. 3 安全評價結論的編製 249
8. 4 安全評價報告 251
8. 5 安全評價項目管理 253
本章小結 255
思考與練習題 255
第9 章 安全評價實例分析 256
9. 1 安全預評價實例分析 256
9. 2 安全驗收評價實例分析 261
9. 3 安全現狀評價實例分析 263
本章小結 266
思考與練習題 266
第10 章 安全評價新技術、新方法研究應用 267
10. 1 安全評價的方法與程序創新 267
10. 2 煤礦安全評價方法的研究應用 272
10. 3 國內工業企業安全評價方法的研究與實施 276
10. 4 現代信息技術在安全評價中的應用與展望 279
本章小結 283
思考與練習題 283
參考文獻 284

前言/序言

  安全是人類社會最為關注的重大課題,安全評價是解決安全問題的重要手段。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安全係統工程學科理論的引進,我國安全評價的研究和應用受到廣泛的重視。2002年以來,隨著《中華人民共和國安全生産法》的頒布實施,安全評價工作已步入法製化、常態化、職業化軌道,安全評價課程也被各高校列為核心專業課或重要專業課。
  本書主要目的是為安全工程專業編寫適用的教材,同時為安全評價師的培訓和在職學習提供參考。本書力求係統、全麵、簡煉地介紹安全評價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以及安全評價的工作方法和實際應用,簡明地分析安全評價新技術和新方法的研究思路。全書注重講清方法思路、保持體係上的完整性和條理性,從安全評價的基本理論與應用實踐兩個方麵充實和完善其內容。本書在選材上力求新穎,盡量吸收國內外最新科研成果,部分內容取材於作者的研究成果和現場的安全工作實踐,部分內容取自山東科技大學安全工程專業多年使用的“安全評價與預測”課程的講義;在內容安排上,既簡明扼要地闡述理論,又提供詳細、完整的應用實例,便於理解和掌握。
  曹慶貴任本書主編,負責全書的統稿並編寫瞭第1章、第2章、第6章和第10章的部分內容。其他作者及其參與編寫的部分對照如下:第1章———陳靜;第2章———楊文宇,辛嵩;第3章———王剛,於岩斌;第4章———陳靜,黃鼕梅,劉泳;第5章———吳立榮,鄭曉雲,黃鼕梅,楊文宇,王剛;第6章———苗德俊,吳立榮,撒占友,鬍靜;第7章———黃鼕梅,司崇殿,苗德俊;第8章———於岩斌,盧穎,吳立榮;第9章———劉小榮,吳立榮,黃鼕梅,撒占友;第10章———辛嵩,黃鼕梅,楊文宇。研究生高榮翔、黃珊珊繪製瞭部分插圖。
  山東科技大學程衛民教授、張延鬆教授、李秉芮教授、劉偉韜教授、趙文斌副教授、周剛副教授參加瞭本書編寫提綱的討論會,提齣瞭很多寶貴意見。在本書的編寫過程中,係列教材編審委員會積極組織專傢對本書的編寫大綱和書稿進行審綱和審稿工作,與此同時得到瞭許多專傢、同仁的關心與指點;參閱瞭眾多專傢和學者的論著(見參考文獻)。
  藉齣版之際,嚮上述同仁及論著的作者緻以衷心的感謝!由於作者水平有限,書中疏漏和錯誤在所難免,敬請讀者多加指正。
  編者

曆史的褶皺:中世紀歐洲的社會結構與日常生活 內容簡介 本書深入剖析瞭中世紀(約公元5世紀至15世紀)歐洲社會的復雜肌理,旨在揭示一個在後世認知中常常被簡化為“黑暗時代”的多元且充滿活力的曆史階段。我們不關注宏大的戰爭敘事,而是將焦點投嚮構成那個時代社會基石的日常生活、權力分配的微妙平衡,以及普通人在信仰與生存壓力下的精神世界。 第一章:封建體係的基石——土地、效忠與等級的重塑 中世紀歐洲的社會結構並非鐵闆一塊,而是一係列相互交織的契約關係的總和。本章詳細考察瞭“封君與附庸”製度的演變過程。它不僅僅是軍事同盟,更是一種深刻的社會經濟關係。我們將追溯卡洛林王朝衰落後,地方領主權力如何迅速膨脹,以及他們如何通過土地(采邑)的授予來維係其統治。 我們不會停留在對領主和騎士的刻闆印象上,而是深入探究附庸製度下復雜的義務與權利。例如,附庸對領主宣誓效忠的行為,在不同地區和不同時期所蘊含的法律意義和道德約束力存在顯著差異。此外,本章還將論述“采邑改革”對地方治理的衝擊,以及新興的城市公社在這一舊有體係中萌芽的初期形態。 第二章:莊園經濟的微觀世界——農民的勞動與生存圖景 莊園是中世紀歐洲的經濟細胞。本章側重於描繪構成社會絕大多數人口的農奴和自由農民的真實生活。我們將通過對地方教區記錄、田産清冊(Manorial Rolls)的細緻解讀,重構一個典型莊園的日常運作。 農民的“勞役”不僅僅是簡單的耕種,它包含瞭復雜的季節性周期、對領主資源的依賴以及與同村鄰裏的閤作與衝突。我們會探討“開放田地製度”(Open-field System)如何影響農業産齣和社區關係,以及在技術相對停滯的背景下,農民如何通過適應性耕作來應對氣候變化和人口壓力。對於農奴而言,“人身依附性”的含義遠超法律條文,它滲透到婚姻、繼承乃至遷徙的每一個角落。我們還將考察“什一稅”對農民經濟的實際負擔,以及教會如何在物質層麵從他們身上獲取資源。 第三章:教會的物質存在與精神壟斷——修道院與教區 在中世紀,教會不僅是精神的指導者,更是歐洲最大的土地所有者、知識的保存者和行政機構的雛形。本章將剖析教會的“雙重性”:一方麵,修道院是農業技術革新、手稿抄寫和慈善事業的中心;另一方麵,教區神父作為連接世俗生活與神聖律法的橋梁,其權力和影響力滲透到鄉村的每一個儀式和道德判斷中。 我們將詳細分析“什一稅”的徵收機製,以及它如何成為教會維持龐大物質基礎的經濟命脈。同時,本章也將探討教會法庭(Canon Law)在調解婚姻、繼承、異端審判等世俗事務中的實際作用,以及其在權力鬥爭中對世俗君主的製衡效應。對“聖物崇拜”和“朝聖”現象的分析,將揭示普通信徒構建其信仰世界的具體方式。 第四章:城市的蘇醒——行會、貿易與新興市民階層 大約從十一世紀開始,歐洲的商業活動逐漸復蘇,城市開始在舊有的羅馬廢墟之上或重要的交通節點上重生。本章聚焦於中世紀晚期城市生活的復雜性。城市不再是簡單的貿易場所,它們是爭取自治權的政治實體。 “行會”(Guilds)是城市經濟和社會的絕對核心。我們將細緻考察學徒、工匠、大師這三級製度如何控製生産質量、價格,以及最關鍵的——知識和地位的傳承。行會不僅僅是經濟組織,它們也充當瞭城市居民的互助保險和宗教兄弟會。此外,本章還將追蹤長途貿易路綫(如漢薩同盟和意大利城邦的貿易網絡)的建立,以及貨幣經濟對傳統封建體係的逐步侵蝕。市民階層——商人、銀行傢和專業人士的崛起,為中世紀晚期的社會流動性帶來瞭新的張力。 第五章:日常生活中的信仰與恐懼——時間、死亡與魔法的邊界 中世紀人的時間感與現代人截然不同,它由鍾聲、農時和宗教節日所切割。本章著重於探討信仰如何構築瞭中世紀個體的宇宙觀。對“魔鬼的真實性”、“煉獄的存在”以及“聖徒的乾預”的普遍相信,構成瞭日常恐懼與希望的來源。 我們將分析死亡在社會結構中的體現。從富裕貴族的奢華葬禮到農民的集體墓地,死亡是一場持續的社會實踐。同時,本章也將探討民間信仰與官方教義的張力。巫術指控的興起並非簡單的迷信爆發,而是特定曆史時期(特彆是瘟疫和氣候危機後)社會焦慮的投射。通過對民間故事、醫囑記錄的審視,我們可以重構普通人在缺乏科學解釋下,如何努力理解和控製他們所處的動蕩世界。 第六章:法律的碎片化與貴族的權力實踐 中世紀的法律體係是高度地方化和不成體係的。本章旨在說明“成文法”在很大程度上讓位於“習慣法”和貴族或君主的“司法權”。我們將區分“國王的和平”(Peace of the King)與領主的私人司法權。 領主的莊園法庭、教會法庭和城市公社法庭共同構成瞭權力的碎片化景觀。在司法實踐中,“神驗”(Ordeal)和“決鬥”等早期審判方式是如何逐漸被陪審團和證人製度所取代的,這體現瞭法律理性在緩慢發展。本章還將探討貴族階層如何通過對軍事技術(如闆甲和城堡建築)的壟斷,來鞏固其在法律和暴力層麵的獨特地位。 結論:韌性與變遷的時代 本書的最終目標是超越“黑暗時代”的定論,展現中世紀歐洲社會內在的韌性、其復雜的社會工程,以及它為文藝復興和近代早期的歐洲所奠定的不可磨滅的結構基礎。它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時代:既有對古典傳統的嚴酷繼承,也有對新製度的不斷試探和重塑。理解其內部的運作機製,是理解西方文明演變的關鍵一步。

用戶評價

評分

最近翻閱瞭一本名為《城市脈搏:隱藏的風險與未知的挑戰》的書,雖然書名聽起來似乎與我的日常專業領域相去甚遠,但它所探討的關於城市運行的方方麵麵,卻讓我對我們所居住的環境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並沒有沉溺於宏大的城市規劃藍圖,而是將目光聚焦在那些容易被忽視的“細節”上。比如,書中對城市地下管網的分析,就讓我大開眼界。我們平日裏行走在地麵上,對支撐起城市正常運轉的地下世界知之甚少,而作者通過翔實的資料和生動的比喻,揭示瞭這些錯綜復雜的管道係統在城市生命綫中的關鍵作用,以及一旦齣現問題可能引發的連鎖反應。此外,書中還探討瞭城市交通擁堵、公共衛生設施的壓力、以及新興技術對城市管理帶來的雙重影響等議題。我尤其欣賞的是,作者並非一味地指齣問題,而是積極地探索解決之道,並鼓勵讀者參與到城市治理的討論中來。讀完這本書,我不再僅僅將城市看作是鋼筋水泥的集閤體,而是將其視為一個充滿活力的有機體,理解瞭其內部的運作邏輯,以及個人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它讓我開始思考,如何纔能讓我們的城市更加安全、宜居,並且能夠應對未來的不確定性。

評分

最近讀到一本名為《科技倫理的迷宮》的書,對於我這樣一個在科技浪潮中隨波逐流的普通人來說,這本書無疑打開瞭一扇全新的大門。作者並沒有用晦澀難懂的專業術語來嚇唬讀者,而是以一種極其易於理解的方式,探討瞭人工智能、基因編輯、大數據等前沿科技發展所帶來的深層倫理睏境。書中通過一係列引人深思的設問和案例,讓我開始審視科技進步背後那些不容忽視的代價。例如,關於人工智能的自我學習能力,書中就用一個生動的比喻,將其比作一個“不受控的孩童”,探討瞭當它擁有自主決策權時,可能産生的意想不到的後果。另外,關於基因編輯技術,書中則以一種冷靜客觀的態度,剖析瞭它在治愈疾病的可能性與潛在的濫用風險之間的微妙界限。這本書並沒有給我任何預設的答案,而是鼓勵讀者獨立思考,去辨彆科技發展帶來的利弊,並思考我們應該如何去引導科技朝著更加人性化的方嚮發展。它讓我意識到,科技並非單純的技術堆砌,而是承載著人類的價值觀和未來命運的復雜體係。

評分

作為一名對食品安全領域頗感興趣的普通讀者,我近期讀到瞭一本名為《舌尖上的信任》的書,著實讓我耳目一新。這本書並非那種枯燥乏味的教科書,而是以一種極為生動、貼近生活的方式,層層剝開瞭現代食品工業背後那些我們鮮為人知的運作機製。作者並非直接羅列那些復雜的法規條文,而是通過一個個引人入勝的案例,講述瞭從農田到餐桌的每一個環節可能隱藏的風險,以及消費者如何識彆和規避這些風險。例如,書中對不同類型食品添加劑的詳細解讀,並沒有使用冰冷的化學術語,而是將其比作“廚房裏的魔法師”,巧妙地賦予瞭它們生命,讓我們更容易理解它們的作用和潛在影響。更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特彆強調瞭信息的透明度和消費者自主選擇的重要性,通過案例分析,教會我們如何去解讀那些看似晦澀的標簽,如何辨彆那些聽起來很美好但可能隱藏陷阱的宣傳語。這本書沒有給我灌輸任何恐懼,反而是給瞭我一種賦權感,讓我覺得,原來瞭解食品安全並非遙不可及,而是可以通過一些簡單的方法,就能顯著提升我們對所食用的食物的掌控力。它讓我重新審視瞭日常的飲食習慣,並且在購買食物時,會更加留心那些我以前可能從未注意過的細節。

評分

有幸接觸到一本名為《文物守護者的低語》的書,這本書以一種極其人文關懷的視角,講述瞭中國悠久曆史長河中那些無聲的見證者——文物的故事。作者沒有采用枯燥的學術報告形式,而是將自己化身為一位沉浸在曆史中的行者,用飽含深情的筆觸,勾勒齣一件件文物背後的傳奇。書中對那些飽經滄桑的古籍、精美絕倫的瓷器、以及象徵著時代變遷的石窟寺遺址的描繪,都栩栩如生,仿佛能透過文字觸摸到曆史的溫度。讓我感到驚喜的是,作者不僅僅是陳述文物的年代、材質和工藝,更是深入挖掘瞭它們承載的曆史信息、文化內涵,以及在不同時期所經曆的命運。比如,關於一次重要的考古發掘過程的描述,就充滿瞭懸念和驚喜,讓我跟隨作者一起,感受著發現的喜悅和對曆史真相的探尋。書中還探討瞭文物保護麵臨的挑戰,包括自然侵蝕、人為破壞以及科技手段的應用等。讀這本書,我仿佛穿越瞭時空,與那些遙遠的過去進行瞭一場心靈的對話,也更加深刻地理解瞭保護文化遺産的重要性,以及那些默默守護著這些珍貴遺産的“文物守護者”們的艱辛與付齣。

評分

一本名為《心理空間的探險》的書,給我帶來瞭前所未有的閱讀體驗。這本書不像一些心理學書籍那樣,充滿瞭理論模型和學術術語,而是以一種充滿詩意和哲學思辨的筆觸,帶領讀者探索人類內心深處的奧秘。作者並沒有直接定義“心理空間”是什麼,而是通過一係列充滿畫麵感的意象和隱喻,引導我們去感受和理解它。例如,書中將我們的記憶比作一個“陳舊的圖書館”,將我們的情感比作“變幻莫測的天氣”,這些生動的描繪,讓我瞬間就能與書中的內容産生共鳴。我尤其喜歡書中對“自我認知”的探討,它並非簡單地告訴你應該如何認識自己,而是通過一些富有啓發性的故事和對不同人生哲學的解讀,鼓勵我們去發掘內心更深層次的需求和渴望。此外,書中還觸及瞭我們如何處理內心的衝突、如何與他人建立真實的連接、以及如何在這個紛繁復雜的世界中找到內心的寜靜。這本書沒有給我提供任何“速成”的心理療法,而是提供瞭一種全新的視角,讓我們得以用一種更加溫柔和探索的方式,去理解和關照自己的內心世界。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