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虚拟仪器的传感器实践

基于虚拟仪器的传感器实践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晓华,刘晓晖,乌江 著
图书标签:
  • 虚拟仪器
  • 传感器
  • 实践
  • 数据采集
  • LabVIEW
  • 测量技术
  • 自动化测试
  • 信号处理
  • 嵌入式系统
  • 工程实践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83837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1356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院校电工电子技术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92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整合了传感器测试技术、LabVIEW编程设计、基于Multisim的电路设计与仿真、测试系统集成和拓展等相关内容,依据“基础实践”“设计应用”和“综合拓展”三大模块呈现全部实践、设计和系统案例。第1章主要涉及常用基本物理量的测量方法及相应传感器介绍;第2章主要介绍虚拟仪器LabVIEW2015与Multisim13两款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以及数据采集系统与NI数据采集设备;第3章主要介绍基于LabVIEW仿真软件的测量系统设计方法;第4章主要介绍如电阻应变片、霍尔传感器等的建模与测量电路仿真方法;第5章主要介绍基于虚拟仪器的各种测量系统的构建与评价的案例。本书可作为高等院校学生实践环节的教材,也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出版说明
前言
第1章 基础实践1
1.1 转速的测量1
1.2 电信号的测量4
1.3 光强调制式光纤位移传感器特性测试12
1.4 电阻应变片传感器特性和应变测试13
1.5 电感和电容传感器特性测试17
1.6 显示记录仪器特性和温度传感器时间常数测试21
1.7 电涡流传感器的静态标定及振幅测量26
1.8 热敏电阻温度与频率转换电路的应用28
1.9 爱泼斯坦方圈铁损耗的测量31
1.10 数字显示多温度传感器测温35
1.11 小型压缩机系统动静态压力、温度和转速的测试40
1.12 压电传感器测量加速度、速度和位移46
第2章 虚拟仪器工具设计编程简介48
2.1 LabVIEW开发环境简介48
2.1.1 LabVIEW简介48
2.1.2 LabVIEW软件的安装与启动49
2.1.3 前面板51
2.1.4 程序框图51
2.1.5 LabVIEW程序运行与调试技术54
2.1.6 LabVIEW数据流的理解56
2.1.7 程序框图中的条件结构和循环结构56
2.1.8 数组与簇57
2.1.9 波形显示控件61
2.1.10 子VI64
2.1.11 MathScript节点66
2.2 Multisim 13开发环境简介67
2.2.1 Multisim 13发展历程与特点67
2.2.2 Multisim 13安装方法69
2.2.3 Multisim 13用户界面70
2.2.4 Multisim 13电路仿真方法73
2.2.5 Multisim 13电路仿真实例78
2.3 数据采集系统与NI数据采集设备80
2.3.1 数据采集原理与采集测量系统组成80
2.3.2 NI myDAQ便携式学生实验平台简介83
2.3.3 NI myDAQ虚拟仪器软面板86
2.4 模拟信号不同输出模式和测量系统接线方式91
第3章 虚拟仪器设计应用实践94
3.1 LabVIEW基础设计94
3.1.1 模拟温度测量94
3.1.2 温度的实时采集与显示96
3.1.3 温度测量与分析97
3.1.4 具有报警功能的温度测量101
3.1.5 具有数据保存功能的温度测量104
3.2 LabVIEW的信号采集105
3.2.1 采样定理验证和采样频率选择105
3.2.2 量程范围和分辨率的选择106
3.2.3 仿真所需数据采集设备109
3.2.4 基于NI MAX的设备自检和采集任务创建111
3.2.5 基于DAQ助手的数据采集113
3.2.6 基于NI-DAQmx API的数据采集116
3.2.7 基于DAQ助手的模拟输出121
3.2.8 基于NI-DAQmx API的模拟输出123
3.2.9 基于MAX和NI-DAQmx API的数字输入输出126
3.3 LabVIEW信号分析与处理130
3.3.1 仿真信号产生与时域分析130
3.3.2 信号的频谱分析132
3.3.3 数字滤波器设计137
3.3.4 曲线拟合和非线性拟合142
3.4 基于GPIB接口的仪器控制测量系统147
3.5 基于LabVIEW软磁材料交流磁特性自动测试159
3.6 模拟滤波器设计和特性测试及数字滤波器类型比较166
第4章 传感器建模和调理电路设计与仿真176
4.1 电阻应变片称重电路设计与仿真176
4.1.1 设计任务176
4.1.2 模型建立与电路设计176
4.1.3 称重电路综合仿真178
4.2 霍尔传感器测量位移电路设计与仿真186
4.2.1 设计任务186
4.2.2 模型建立与电路设计186
4.2.3 电路仿真分析188
4.3 热电偶冷端补偿测温电路设计与仿真192
4.3.1 设计任务192
4.3.2 模型建立与电路设计192
4.3.3 测温电路综合仿真194
4.4 铂电阻测温电路设计与仿真198
4.4.1 设计任务198
4.4.2 模型建立198
4.4.3 恒压式铂电阻测温电路的设计与仿真199
4.4.4 电桥式铂电阻测温电路的设计与仿真207
4.4.5 双恒流源式铂电阻测温电路的设计与仿真210
4.5 电感传感器测距电路设计与仿真213
4.5.1 设计任务213
4.5.2 模型建立214
4.5.3 测距电路设计与仿真214
4.6 电容传感器测距电路设计与仿真220
4.6.1 设计任务220
4.6.2 模型建立221
4.6.3 测距电路的设计与仿真221
4.7 压力传感器压力测量电路设计与仿真226
4.7.1 设计任务226
4.7.2 模型建立与电路设计226
4.7.3 压力测量电路综合仿真228
4.8 AD590集成温度传感器测温电路设计与仿真230
4.8.1 设计任务230
4.8.2 模型建立231
4.8.3 测温电路设计与仿真231
第5章 基于虚拟仪器的综合拓展实践234
5.1 基于开关式光电传感器转速测量系统的设计与实现234
5.2 基于FFT的波形分解与合成的设计与实现235
5.3 基于频谱分析法和相关法测量相位差的设计与实现240
5.4 基于光纤位移传感器测距系统的设计与实现246
5.5 基于电阻应变片称重系统的实现248
5.6 基于差动变压器测距系统的设计与实现250
5.7 基于差动电容传感器测距系统的设计与实现252
5.8 晶体管电流特性自动测定的设计与实现254
5.9 基于AD590测温及其一阶动态惯性特性测定与改善的实现256
5.10 基于铂电阻Pt100高精度测温系统的设计与实现260
5.11 基于冷端自动补偿热电偶测温系统的设计与实现263
5.12 基于电涡流传感器测量振幅系统的设计与实现265
5.13 小型压缩机动静态压力和转速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267
5.14 基于压电传感器的加速度、速度和位移测量系统的设计269
5.15 硅钢片铁损耗特性曲线的自动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271
5.16 光电编码器测速和PID调速系统的设计与实现274
5.17 硅钢片交流磁特性自动测试系统的设计与实现278
附录A 相关仪器介绍281
附录B 相关传感器介绍290
参考文献293

前言/序言

实践能力是研究生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是研究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西安交通大学“非电量测量技术”课程是面向工科硕士研究生开设的校级公共基础课程和学位课程,开设于1983年。30多年来,“非电量测量技术”课程形成了内容丰富、实践性强、受益面广和深受学生欢迎的特色,为培养学生传感器技术和测量系统的研究、设计和应用能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撑。
当今传感器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为配合学校“双一流”建设,我们不断加强和深入课程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加强课程建设和教学手段改革,将电气信息和电子信息的最新理论和技术融入课程,充分反映学科发展趋势。为了不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在重塑原有实验内容的基础上,将虚拟仪器技术与实验教学体系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验教学改革,开设了基于虚拟仪器技术的设计、应用和综合拓展等大量实验项目。
本书根据工科硕士研究生的特点和专业需求,特别是非电类工科学生的特点,在编写过程中注重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自主学习为基调,以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研究、设计和完成实验教学;将传感器测试技术、LabVIEW编程设计、基于Multisim的电路设计与仿真� ∫虮臼椴捎玫缏贩抡嫒砑�、电路图中的器件符号与国家标准有不同之处,特此说明。——编辑注� ⒉馐韵低臣�成和拓展等实验项目有机融合,通过创建“基础实践”“设计应用”和“综合拓展”的模块式、阶段式、渐进式、互动式的实践过程设计,强力支撑学生创新能力的实践和培养。同时,以基本实验能力的养成为基础,将多种方法和手段融入实验教学中,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自主设计和自主拓展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提高了学生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了学生测试系统的构建和研发能力。
本书内容丰富而全面,所有例子和程序均通过实验验证,兼顾了代表性、实用性和先进性。编排按照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先基础后设计再综合的顺序进行,结构清晰,便于各个院校选用。
本书由孙晓华、刘晓晖和乌江编写。刘晔教授作为主审,对全书进行了细致严谨的审阅,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研究生焦朝勇和原晓楠等参与了电路仿真和实验验证工作。书稿的撰写得到了美国国家仪器(中国)有限公司大学计划部的徐征工程师和刘晋东工程师的大力支持。作者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本书工作的单位和个人致以诚挚的谢意!
本书基于虚拟仪器技术,力图解决传感器理论、技术、应用及系统教学和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但是,传感器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加之作者水平和实践经验有限,书中定有不少疏漏和不足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1.实践教学目的本书结合非电量电测技术中各种传感器实验教学平台,将虚拟仪器技术作为实践辅助工具,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由浅入深、具有实用性的传感器技术实践,其教学应该达到以下目的:
(1) 培养自主实践的能力在不断提升对实验探究兴趣的同时,用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讲求实事求是的作风,要求学生自己动手主动实践。在学习的过程中,强化学生对实验仪器原理的理解和测量方法的掌握,夯实学生非电量电测技术的基础知识。
(2)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突破书本教学的传统方式,结合虚拟仪器技术,把实验内容图形化,并设置仿真、实测等互动式学习环节,学生在协同互动教学条件下自主高效地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培养自主设计的能力通过在提供的教学实验平台和虚拟仪器仿真平台上的训练,学生编写LabVIEW程序和设置Multisim中不同的参数,比较输出结果与理论值的差异,找出最合理参数与最优结果的关系,提高学生对不同规律的敏感性,培养学生敏锐发现问题的能力。
(4) 培养自主应用的能力通过提供的应用实例,结合学生在训练中学习的局部实验环节和局部软件功能模块,实验教学给学生提出特定的实验问题,或带有综合性知识的实验任务,学生集成自己所学的知识,自主完成实验任务,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灵活应用的能力。
(5) 培养自主拓展的能力给学生提供多个可选择的实验任务,或学生自主命题,根据测量对象和选题,自主提出组建测量系统的方案,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对所搭建的调理电路参数具有分析和选择能力,通过测试数据完成对系统性能的评价,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举一反三和学以致用的能力。
2.实践教学要求(1) 实践预习要求传感器技术实践要求单人单组独立完成,因此实验预习的充分程度是实验能否顺利进行的前提。实验预习的内容包括:
1) 通过阅读实验教材、课程教材和有关参考书,明确实验目的、步骤和要求,深入理解实验原理和测量方法。
2) 熟悉传感器结构和调理电路,了解电路使用之器件、集成电路型号和参数。
3) 列出测量数据表格和要观察的现象,初步估算或分析实验结果,了解实验中的注意事项。
4) 熟悉实验中通用和专用实验设备的性能及其使用方法。
(2) 实践操作要求实践过程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决定实验成败的关键。实验中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 良好的安全操作习惯。
●对于实验者来
《传感世界:从感知到智能的演进》 一、 探寻万物互联的基石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赖以生存和进步的世界正变得越来越“智能”。而这一切智能的源泉,正是那些无声无息却又无处不在的“感官”——传感器。它们如同人类的眼睛、耳朵、鼻子、皮肤,默默地捕捉着周围环境中温度、湿度、光线、压力、声音、位移、化学成分等无数信息,并将这些原始数据转化为机器能够理解的电信号。从掌中的智能手机到庞大的工业生产线,从精准的医疗诊断到宏大的环境保护,传感器技术的身影贯穿始终,是构建万物互联(IoT)时代不可或缺的基石。 《传感世界:从感知到智能的演进》一书,将带您踏上一段深入探索传感器世界的奇妙旅程。我们不仅仅是罗列各种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技术参数,更是着眼于传感器技术发展的宏观脉络,剖析其如何从简单的信号采集工具,演变为驱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前沿科技发展的核心要素。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清晰、完整、富有洞察力的传感器技术全景图,理解其在不同领域应用的深度与广度,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 二、 传感器家族的多元光谱 传感器技术是一个极其庞大且不断发展的领域。本书将系统性地梳理和介绍各类主流传感器,但绝非简单的技术堆砌,而是从其核心功能、工作原理、关键技术指标以及典型应用场景等多个维度进行深入剖析。 物理量传感器: 这是最基础、最广泛的一类传感器,用于测量力学、热学、光学、声学等物理量。例如,温度传感器(热敏电阻、热电偶、红外测温仪)在工业控制、环境监测、医疗健康等领域至关重要;压力传感器(压阻式、电容式)广泛应用于汽车、航空航天、液压系统;光传感器(光敏电阻、光电二极管、CCD/CMOS图像传感器)是相机、光照度计、自动感应装置的核心;位移传感器(线性电位器、编码器、激光测距仪)则在自动化生产、机器人、测量仪器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本书将深入讲解这些传感器在不同原理下的优劣,以及如何根据具体应用场景进行选择。 化学传感器: 随着对环境质量、食品安全、生物医学等需求的日益增长,化学传感器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本书将介绍气体传感器(如用于检测CO、VOCs的半导体传感器、电化学传感器),它们在空气质量监测、燃气泄漏报警、工业安全等领域不可或缺;液体传感器(如pH传感器、电导率传感器)是水质监测、化学分析的关键工具;生物传感器则将生物识别元件与换能器结合,在疾病诊断、药物检测、食品安全溯源等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 生物传感器: 作为化学传感器的一个重要分支,生物传感器因其高选择性、高灵敏度和实时检测能力,在生命科学和医疗健康领域引发了革命性的变革。本书将深入探讨酶传感器、抗体传感器、DNA传感器等不同类型的生物传感器,以及它们在血糖监测、妊娠诊断、传染病筛查、食品污染物检测等方面的应用前景。我们也将关注微流控技术与生物传感器结合带来的小型化、集成化和自动化检测的可能性。 其他新兴传感器: 除了以上经典类别,本书还将触及近年来备受关注的新型传感器技术。例如,MEMS(微机电系统)传感器,它们将传感器、执行器和控制电路集成在微小的芯片上,催生了无数小型化、低功耗的传感器应用,如智能手机中的加速度计、陀螺仪;柔性传感器和可穿戴传感器,它们能够适应复杂曲面,与人体密切贴合,为健康监测、人机交互等开辟了新天地;以及更具前瞻性的量子传感器,它们利用量子力学效应实现超高精度的测量,有望在导航、地质勘探、基础科学研究等领域带来突破。 三、 从原理到实践:传感器技术的深度解析 《传感世界:从感知到智能的演进》一书,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仅仅是描述“是什么”,更要深入探讨“为什么”和“怎么做”。 核心工作原理的揭示: 对于每一种传感器,本书都将详细阐述其背后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学原理。例如,对于压阻式压力传感器,我们会解释应变片在压力作用下电阻变化的规律;对于光学传感器,我们会介绍光电转换的机理。我们力求用清晰易懂的语言,辅以必要的数学模型和图示,让读者透彻理解传感器是如何将外部信号转化为可测量电信号的。 关键技术参数的解读: 传感器的性能并非单一指标决定,而是由一系列技术参数共同塑造。本书将重点解读诸如灵敏度、精度、分辨率、响应时间、稳定性、线性度、迟滞、工作温度范围、供电电压等关键参数的含义,并阐释它们在实际应用中对传感器性能选择的重要性。通过对这些参数的理解,读者可以学会如何“量体裁衣”,选择最适合自己应用场景的传感器。 信号处理与数据融合: 传感器采集到的原始信号往往伴随着噪声和干扰,需要经过适当的处理才能得到有用的信息。本书将探讨信号调理电路的设计,包括放大、滤波、线性化等技术,以及如何利用数字信号处理(DSP)技术对传感器数据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优化。更重要的是,我们将介绍数据融合的概念,即如何将来自不同传感器的数据进行整合,以获得更全面、更准确的环境信息,从而提升系统的整体感知能力和决策水平。 集成化与小型化趋势: 随着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传感器正朝着集成化、小型化、智能化方向发展。本书将关注MEMS技术在传感器领域的应用,介绍微加工工艺如何实现传感器在芯片上的集成。同时,我们也探讨了传感器与微处理器的结合,使得传感器本身具备一定的“智能”,能够进行初步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并支持低功耗运行,这为物联网设备的普及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 传感器应用的广阔图景 本书的另一大特色在于,我们不局限于传感器本身的原理,而是将其置于广阔的应用场景中进行解读,展现传感器技术如何驱动各个行业的创新与发展。 工业自动化与智能制造: 在现代工业生产中,传感器是实现自动化、精益化生产的关键。从生产线的状态监测(温度、压力、振动),到产品质量的在线检测(视觉传感器、尺寸传感器),再到机器人手臂的精确定位与抓取(力传感器、位置传感器),传感器无处不在。本书将深入探讨传感器在工业物联网(IIoT)、预测性维护、智能仓储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如何通过传感器网络构建高效、灵活的智能工厂。 智慧生活与消费电子: 我们的日常生活早已被传感器深深地影响。智能手机中的陀螺仪、加速度计、光线传感器、距离传感器,让设备能够感知用户的姿态、环境的光线,实现自动旋转屏幕、自动亮度调节等功能。智能家居中的温湿度传感器、人体感应传感器、门窗传感器,为我们带来了舒适、便捷、安全的居住体验。智能穿戴设备中的心率传感器、血氧传感器、运动传感器,更是成为了健康管理的得力助手。本书将剖析这些消费电子产品背后所依赖的传感器技术。 环境监测与可持续发展: 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挑战,传感器技术在环境监测领域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空气质量监测站中的各种气体传感器,实时监测PM2.5、O3、CO等有害物质的浓度;水质监测系统中的pH传感器、溶解氧传感器、浊度传感器,保障饮用水的安全;土壤传感器则用于农业生产,指导精准施肥和灌溉。本书将展示传感器如何为环境保护、资源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关键的数据支撑。 医疗健康与生命科学: 传感器在医疗领域的应用更是日新月异,为疾病诊断、治疗和康复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血糖仪中的葡萄糖传感器,让糖尿病患者能够便捷地监测血糖水平;心电图(ECG)和血压计中的传感器,为心血管疾病的早期发现和监测提供了可能。更先进的生物传感器,正推动着个性化医疗、远程医疗和精准医疗的发展。本书将探讨传感器在体外诊断、体内监测、药物研发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其在提升人类健康水平方面的巨大潜力。 交通运输与安全: 汽车的ABS系统、ESP系统,都离不开轮速传感器、转向角传感器等。自动驾驶技术更是对各类传感器(摄像头、雷达、激光雷达、超声波传感器)提出了极高的要求。航空航天领域,传感器则用于导航、姿态控制、飞行状态监测等关键环节。本书将分析传感器在提升交通运输安全性和效率方面的作用。 五、 展望未来:传感器技术的无限可能 《传感世界:从感知到智能的演进》一书的最终目标,是带领读者超越当前的技术现状,一同眺望传感器技术的未来。 更高的精度与更低的功耗: 未来传感器将朝着更高的测量精度和更低的功耗方向发展,以满足日益复杂的应用需求。微纳加工技术、新材料的引入,将不断突破现有传感器的性能极限。 更强的集成与智能化: 传感器将不再是独立的器件,而是与微处理器、通信模块等深度集成,形成功能更加强大的“传感器节点”。这些节点能够自主感知、处理、分析数据,并与其他设备进行信息交互,最终实现真正的智能化。 更广泛的应用领域: 随着技术的进步,传感器将渗透到更多新的领域。例如,情感计算、脑机接口、虚拟现实/增强现实(VR/AR)等新兴技术,都将受益于新型传感器的发展。 可持续性与绿色传感: 环保和可持续发展将成为传感器技术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开发低能耗、可生物降解、环境友好的传感器,将是未来的重要方向。 《传感世界:从感知到智能的演进》是一本集理论深度、实践广度与前瞻视野于一体的著作。它将帮助您理解传感器技术是如何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最终成为驱动现代社会智能化变革的核心动力。无论您是学生、研究人员、工程师,还是对前沿科技充满好奇的读者,本书都将为您打开一扇通往传感世界的大门,让您深刻理解“感知”的力量,并激发您对“智能”未来的无限遐想。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基于虚拟仪器的传感器实践》就如同一个精确的导航,指引着我对未来学习方向的探索。作为一个对自动化和智能控制领域充满热情的爱好者,我深知传感器是这一切的基础。然而,我常常感到在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应用时,总会遇到一些技术上的障碍,尤其是在数据采集、信号处理和系统集成等方面。虚拟仪器,这个概念听起来就像是解决这些痛点的“灵丹妙药”。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介绍如何利用虚拟仪器技术,例如通过编程语言(如Python、C++)或者专业的软件(如LabVIEW)来设计和实现传感器数据采集系统。书中是否会提供详细的电路设计指导,以及如何将传感器与微控制器(如Arduino、Raspberry Pi)进行连接?更令我期待的是,它能否引导我掌握如何使用虚拟仪器来实时监测传感器的工作状态,进行数据可视化,甚至是实现简单的传感器网络。我希望书中能够包含一些具体的应用案例,展示如何将不同的传感器组合起来,通过虚拟仪器构建出功能强大的自动化系统,比如智能家居控制、工业过程监控等。我对书中关于数据分析和算法实现的部分也充满了好奇,毕竟,传感器的价值最终体现在它所能提供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上。

评分

这本书的标题《基于虚拟仪器的传感器实践》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因为它巧妙地将两个我非常感兴趣的技术领域结合在了一起。我对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场景一直有浓厚的兴趣,但往往在实际操作中会遇到瓶颈,尤其是在数据采集和分析方面。虚拟仪器,顾名思义,就是利用软件来模拟和控制硬件设备,这给我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运用传感器。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深入浅出地讲解如何利用现代化的虚拟仪器平台,例如LabVIEW、MATLAB/Simulink等,来构建一个完整的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书中是否会涵盖如何从零开始设计虚拟仪器界面,如何设置数据采集模块,以及如何进行实时的数据可视化和后期分析?我更看重的是书中在“实践”二字上下的功夫。是否有详细的实验步骤,配套的硬件设备清单,甚至可以是在线资源链接,方便我购买和搭建实验环境?我想知道,通过这本书的学习,我能否掌握构建一个简单的自动化测量系统的能力,比如测量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并将这些数据以图表的形式直观地呈现出来。我对书中可能包含的关于传感器校准、误差分析和不确定度评估的内容也充满了期待,这些都是保证测量结果可靠性的关键环节。

评分

《基于虚拟仪器的传感器实践》这个书名,精准地击中了我的痛点。我是一名对嵌入式系统和物联网技术抱有浓厚兴趣的学习者,深知传感器在构建智能设备中的核心地位。然而,在实际操作中,我常常苦于无法有效地进行传感器的数据采集、调试和性能评估。虚拟仪器,这个概念给我带来了无限的遐想,它似乎能够将冰冷的硬件信号转化为生动、可交互的数字世界。我迫切希望这本书能够详尽地讲解如何利用虚拟仪器技术,例如通过搭建虚拟的实验平台,来模拟和控制各种传感器,从而进行深入的学习和开发。书中是否会包含如何使用图形化编程环境,或者脚本语言来编写虚拟仪器的程序,以实现对传感器数据的采集、滤波、分析和可视化?我尤其看重的是“实践”二字,我期待书中能提供一系列循序渐进的实践项目,从基础的单传感器数据读取,到复杂的传感器融合与应用,让我在动手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例如,它是否会指导我如何利用虚拟仪器来完成一个简单的姿态检测系统,或者一个基于传感器的环境监测与预警系统?我希望能在这本书中找到关于传感器误差分析、鲁棒性设计以及系统优化等方面的深入探讨,这些都是将传感器技术真正转化为可靠应用的基石。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就足够吸引我了,我一直对传感器领域充满好奇,但往往觉得理论过于枯燥,而实践又缺乏指导。《基于虚拟仪器的传感器实践》这个名字听起来就像是打开了一扇新世界的大门。虚拟仪器?听起来就很有科技感,而且“实践”两个字更是我的菜,这意味着我将不仅仅是停留在纸面上的阅读,而是能够真正地动手操作,解决实际问题。我设想这本书会从传感器最基础的原理讲起,然后逐步深入到不同类型传感器的特性、选型以及它们在各种应用场景下的部署。我尤其期待书中能详细讲解如何利用虚拟仪器来采集、处理和分析传感器数据。要知道,很多时候,数据的准确性和解读能力才是衡量一个传感器应用成功与否的关键。这本书会不会提供具体的案例研究,让我看到别人是如何巧妙地利用传感器解决现实世界中的挑战?比如,在环境监测、工业自动化、甚至是生物医学领域,传感器扮演着怎样的角色?而虚拟仪器又如何让这些复杂的过程变得可视化、可控化?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详实的操作步骤和代码示例,让我能够跟随学习,甚至能够举一反三,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我自己的小项目中。我坚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才是掌握任何一门技术的最佳途径,而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的这一期待。

评分

《基于虚拟仪器的传感器实践》这个书名,就像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一样。我是一名刚刚接触传感器技术不久的学生,理论知识学了不少,但总觉得缺少了那种“上手”的感觉。虚拟仪器这个概念对我来说既新颖又充满吸引力,它似乎能将那些抽象的传感器信号转化为我能理解、能操作的“数字语言”。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泛泛而谈,而是能真正地带领我走进传感器实践的世界。例如,它会不会从最常见的传感器类型开始,比如电阻式、电容式、光学式等等,然后讲解它们的物理原理和在实际中的应用?更重要的是,它如何将虚拟仪器融入到这些实践中?是不是会教我如何利用现有的编程软件,例如Python配合相关的库,或者专门的虚拟仪器软件,来控制这些传感器,读取它们的数据,并对数据进行初步的处理和分析?我特别期待书中能提供一些具体的实验项目,哪怕是比较基础的,例如搭建一个简单的环境监测站,或者制作一个能够识别物体形状的装置。我想要的是那种能够边学边做,即时看到成果的学习体验,而不是枯燥的理论堆砌。如果这本书能让我感受到传感器的魅力,并且能够独立完成一些小型的传感器应用项目,那它对我来说就是一本非常宝贵的书籍。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