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中不简单的事

投资中不简单的事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邱国鹭,邓晓峰,卓利伟,孙庆瑞,冯柳 等 著
图书标签:
  • 投资
  • 价值投资
  • 股票
  • 基金
  • 理财
  • 金融
  • 财务
  • 经济
  • 投资策略
  • 长期投资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ISBN:9787220106644
版次:1
商品编码:12272335
品牌:湛庐文化(Cheers Publishing)
包装:平装
丛书名: 财富汇
开本:16K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20
字数:312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国价值投资实践的启示录。26篇重磅文章深度揭秘,20万字投资实录全新披露,高毅资产“全明星团队”,亲授价值投资的实践与坚守。

聚焦实战的“另类投资札记”。这是一批经验丰富的专业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一线冷静观察、不断总结思考的心得与成果,这种总结并不追求那么完美的理论框架,而是立足于市场的一线实践。

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倾情作序推荐!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学教授巴曙松,《新乔布斯、禅与投资》作者李国飞强烈推荐!

湛庐文化出品。


内容简介

投资中变与不变的是什么?如何把对市场状态的识别应用于投资实践?如何在资本市场中屏蔽噪音,做出正确的决策?如何用很“笨”的基本面投资逻辑,挣“守正出奇”之大财? 继《投资中*简单的事》后,高毅资产诚意推出又一价值投资力作《投资中不简单的事》。

投资理念和投资哲学都是简单的,但是实践中的情形却是千变万化的,充满各种噪音和干扰。简单的是理念本身,不简单的是如何在荆棘密布、陷阱重生的市场中执着地坚守、灵活地运用,这也是《投资中不简单的事》成书的初衷。

《投资中不简单的事》精选高毅资产基金经理内部交流实录,26篇重磅文章深度揭秘,20万字投资实录全新披露,全面展示基金经理面对人性的恐惧与贪婪、面对市场不确定性时的真实想法与应对策略;揭示优质公司的成长路径和行业的内在发展规律,给出在中国坚守价值投资的实操性建议。


作者简介

[邱国鹭]


高毅资产董事长。曾任南方基金投资总监和投委会主席。19年从业经历包含了60亿美元资产管理公司合伙人、跨国对冲基金创始人、2800亿公募基金公司投研负责人等经验。

[邓晓峰]


高毅资产首席投资官。曾任博时基金股票投资部总经理,公募股票型基金8年业绩冠军。6次获得中国基金业金牛奖,包括金牛奖十周年特别奖。

[卓利伟]

高毅资产首席研究官。曾任上海景林资产合伙人、建信基金投资部副总监。曾获2015年“中国私募金牛奖”三年期股票策略金牛私募投资经理、2017年“中国私募基金英华奖”年度*佳产品奖等。


[孙庆瑞]


高毅资产董事总经理。曾任中银基金权益投资总监,偏股混合型基金6年业绩亚军,在同期上证指数下跌58.48%的熊市中获得44.89%的正收益。中国基金业金牛奖十周年特别奖得主。


[冯柳]


高毅资产董事总经理。民间走出的投资高手,对市场及投资方法有较多独到见解和创造性认识。曾获2016年“中国私募金牛奖”年度股票策略金牛私募投资经理等多项行业大奖。


精彩书评

对于投资来说,简单和不简单的事或许相似:如何保持内心的平静,在不断的市场诘问和自我拷问中,不随波逐流,需要的是深植行业、企业及市场的卓越研究能力和强大自我约束的投资初心。《投资中不简单的事》以娓娓道来的方式,毫无保留地讲述了6位价值投资者的思想理念和实践历程,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佳作。

——张磊

高瓴资本创始人

著名投资家达里奥的《原则》在2017年风靡欧美投资界,他诚实地把自己从亲身投资的成败得失中总结出来的原则,坦率地与读者分享。当我读《投资中不简单的事》这本书的时候,我有类似的阅读体会。这是一批经验丰富的专业投资者在资本市场一线冷静观察、不断总结思考的心得与成果,这种总结并不追求那么完美的理论框架,而是立足于市场的一线实践。对于投资者来说,尤其具有独到的参考价值。

——巴曙松

中国银行业协会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金融学教授

投资其实很不简单,它需要对宏观经济、市场波动性风险、公司经营和估值体系等各个维度做深入的分析。在《投资中不简单的事》一书中,你可以详细了解其中的各种规律,从而把握投资的本质,并以此为基础构建自己的投资体系,让投资变成一件相对简单的事。

——李国飞

《新乔布斯、禅与投资》作者


目录

推荐序 中国价值投资实践的启示录

高瓴资本创始人张磊

序言 简单理念的不简单坚守

邱国鹭


| 第一篇| 思想篇

01 回归投资的本质,做时间的朋友 /邱国鹭

02 在中国市场做价值投资的思路 /邓晓峰

03 我所理解的基本面投资 /卓利伟

04 行业周期的判断和投资思路 /孙庆瑞

05 逆向投资核心方法 /冯柳

06 在经济变化的主航道上投资 /王世宏

07 学习把重要的事情做到极致 /卓利伟

智者之书一 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投资思想 《格雷厄姆:华尔街教父回忆录》推荐序/邱国鹭

智者之书二 用资本创造价值 《3G 资本帝国》推荐序/邱国鹭

智者之书三 快乐投资的源泉 《跳着踢踏舞去上班》推荐序/邱国鹭


| 第二篇| 实战篇

08 投资中的变与不变 /邱国鹭

09 “从0 到1”的陷阱和“从1 到N ”的机会 /邱国鹭

10 新牛市背景下的风险与机会 /邱国鹭

11 基本面投资在中国的实践 /邓晓峰

12 深度研究, 从市场认知偏差中发掘大机会 /邓晓峰

13 如何做好投研选择题 /冯柳

14 价值投资的优势和企业成长的力量 /邱国鹭

15 5 178 一周年思考 /邱国鹭

16 股票研究的断舍离 /冯柳

17 市场的不可知与可知 /冯柳

18 对操作策略和估值应用的一点思考 /冯柳

19 当我们谈论公司时我们谈什么? /卓利伟

20 从“渗透率”到“市场占有率” /韩海峰

21 投资中我们为何甘愿又“蠢”又“饿” /黄远豪

2017年度策略 在市场分化中集中优势 /高毅资产投研团队

2016年度策略 经济筑底,估值修复 /高毅资产投研团队


| 第三篇| 成长篇

22 邱国鹭:22 年股市投研框架概览 /《每日经济新闻》李娜

23 邓晓峰:投资的赛场比拼的是学习能力 /《中国基金报》杨波

24 “股市常青树”孙庆瑞,为何长短期皆不败 /《上海证券报》陈俊岭

25 卓利伟,在A股市场长期坚持基本面投资 /《中国证券报》曹乘瑜

26 传奇高手冯柳,从职业股民到基金经理的修炼之路 /《上海证券报》安仲文


投资对谈录一 孙庆瑞对话邱国鹭:“股市常青树”是如何炼成的

投资对谈录二 邓晓峰对话邱国鹭:深谈十年投资经

附录一 价值信徒的坚守与百年老店的探索

附录二 高毅资产简介


精彩书摘


过去两年的资本市场比较不平静,股市也经历了一些大起大落。在大起大落之后,我们静下心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投资的本质是什么?许多投资者在每年年初的时候都会“算一卦”,看看今年股市是什么样的风格,什么样的板块比较有机会,经济是向好还是向下。近来我们在思考一个问题,从5 178 点到现在市场下跌了近40%,但是有些板块平均涨了40%,比如白酒、家电、港股的汽车等。这些板块的股票的研究难度并不大,商业模式简单,估值也很便宜,季报、年报出来后业绩也很清晰。但是,为什么投资者在5 178 点的时候不愿意买这类股票,而追逐一些所谓的概念、主题、故事?今天回头看,这些炒概念、炒主题、讲故事的股票下跌了70%。所以我觉得,投资还是得回归公司的本质。

投资的本质是什么?无非就是希望今天付出的一笔钱,能够在未来收回更多钱,用5毛钱买1块钱的东西,或者“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投资本质上还是希望买到低估的东西,买到将来能够超过大家预期而成长的东西。我们看投资的本质,要从三个维度去思考。

行业的维度

第一,看行业的商业模式。我经常说,买股票看行业,就像买房子看小区一样,你可以装修你的房子,但是没有办法改变小区的环境,是不是学区房、小区中庭大不大等,这些因素你是无法改变的。公司也一样,即便有很优秀的管理层,但如果在一个很烂的行业,不管你怎么敬业、挣扎,业绩都不会太好。而有一些行业,你会发现赚钱实在太容易了,很典型的就是白酒行业。原料也就是一把米、一斤水,可有的卖你500 元,有的卖你100 元,哪怕卖100 元,毛利率都在80% ~ 90%。2013 年、2014 年“三公经费”严管,大多数公司股价下调但还是很好赚钱。因此,从行业的维度看,首先是看行业的商业模式,也就是这个行业挣钱是否容易。

第二,看行业的竞争格局。我们经常说格局决定结局,很典型的两家公司就是美的、格力。空调并不算很出众的行业,但是2005 年价格战之后至今,形成了格力和美的市场占有率具有很大优势的格局。行业格局优化后,即使整体增速下滑,格力和美的的业绩增长也很快,股价也都涨了几十倍。

第三,看行业的空间。中国过去15 年走了美国100 年走的路,美国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上分别用了三五十年,而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加在一起15 年就完成了。中国变化很 快,可以在三年时间内用掉美国一个世纪用的水泥量。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必定有一些行业的成长空间是有限的,甚至有可能已经是夕阳行业。在行业选择上我们要避开这些夕阳行业,同时也要避开刚开始就“百舸争流”的行业。一些新兴行业刚刚发展的时候,大家都认为这个行业好,有100 家天使投资人往上扑,50 家VC 往里冲,公司之间打价格战,这样的行业你不知道谁是赢家。《孙子兵法》说,要先胜而后求战,而非战而后求胜。所以看行业空间,要避开掉在夕阳行业的阶段,也要避开初期就处于百舸争流的阶段。我们要的是成长期和稳定期,白电就属于在稳定期,有些消费品在成长期,这种阶段下特别好做投资。当然,产品的生命周期也要看。

第四,看行业的门槛。中国是竞争非常激烈的国家,资本回报率稍微高一点儿的行业、净润率稍微高一点儿的行业,就会有100 个人“山寨”、1 000 个人抄袭。所以门槛很重要,要么资源独占,要么有牌照限制,要么有技术优势,要么有品牌优势。从白酒行业来看,2012 年、2013 年有非常多的地产公司尝试开发自己的白酒品牌,但到2015 年、2016 年都死掉了,这个行业是有门槛的,别人进不来。所以要想清楚,一家公司为什么能够持续保持很高的资本回报率和净利润率,这两个问题想清楚了,这个行业就看明白了。

公司的维度

我们要找品类优秀的公司。看一看公司内部的管理机制,看一看产品的定位。我总是问自己一个问题:这家公司如果继续发展下去,是会越大越强,还是会越大越难?有些行业的公司销售规模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再往上走就超出了管理半径,可复制性就不强了,增长也非常难,这种行业就是越大越难,对这种行业要小心。中国有很多软件公司其实是做系统集成的,成长过程中大量依赖人海战术,虽然销售是增长的,但是人均利润不断下滑,没有规模效应。这跟微软公司产品化的软件不一样。我们都想买行业龙头,要有规模优势,越大越强。

管理层的维度

看管理层分两个方面:一是看他的能力,二是看他的诚信度。

能力分两个方面。

一是看战略上是否清晰,是否聚焦。很多公司会转型到其他行业,这种随便乱转型的公司我们从来都不碰。老本行都做不好,转型做一个新行业能够做好吗?过去两年,各种转型的公司基本上成功的很少。

二是战术上的执行力。对于中小公司,关键看老板的个人能力和魅力。我们经常会调研中层干部,看他们是不是崇拜自己的董事长;对大公司会看中层干部的关键绩效指标(KPI)。我们曾经研究过装饰公司,装饰公司净利润率大概是7 个点,但是普遍现金流比较差,因为质量保证金就要5个点,还有应收账款,所以回款非常重要。在已经上市的五六家装饰公司中,有一家公司的现金流回款特别快,我们看中层的KPI,发现重视考核回款的公司现金流就比较好。所以,大公司的管理能力要看KPI 考核。

一般来讲,我们研究的公司不多,但是会聚焦在那些我们看得懂、看得明白、商业模式简单又容易挣钱的行业。我们会静下心来把行业、公司、管理层这三个问题搞清楚,会在一家公司上面花很多时间,一旦重仓买入,会持有很久。过去18个月,我在A 股和港股的第一大重仓都没有改变,因为买之前就很清楚,即使是在熊市中,也有很强的超额收益。我们没有必要在短期内换来换去,这样做从长期来看,累计回报并不好。一定要找到优秀的管理层、优秀的公司以及好挣钱的行业,通过时间的积累。

谈了这么多,其实核心就是回答一个问题:时间是不是你的朋友?只是靠运气、胆量,短期内赌一把,如果市场变脸怎么办?我们经常看到市场变脸比翻书还快。回归投资的本质,我们要找到好的公司,把握机遇,做时间的朋友,成为赢家。


前言/序言


《资本的逻辑与人性的博弈:洞察全球金融市场的底层密码》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聚焦于某一特定投资流派的教条,亦非罗列晦涩难懂的金融模型,而是以一种宏大而又深入的视角,剖析驱动全球资本流动的核心逻辑、金融市场波动背后的深刻人性,以及现代金融体系的内在张力与演化规律。这是一部旨在帮助读者穿透市场喧嚣,构建独立思考框架的深度财经读物。 第一部分:资本的百年迁徙与权力结构 本部分追溯了现代资本主义的起源,探讨了从重商主义到金融资本主义的演变路径。我们详细分析了工业革命如何催生了股份制公司这一现代资本载体,以及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中介机构如何逐步掌握了经济运行的主导权。 从土地到数字:价值形态的变迁。 分析了财富衡量标准如何从有形的土地、矿产,逐渐转向无形的知识产权、数据资产和金融衍生品。重点阐述了“信用”作为现代经济的血液,其生成机制和潜在风险。 中央银行的诞生与货币主权。 深入解读了美联储、欧洲央行等主要中央银行的权力结构、政策工具(如量化宽松、负利率)的实际效果,及其对全球宏观经济的影响。强调了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与“溢出效应”,以及其对不同经济体间财富再分配的隐性作用。 跨国资本的边界消融。 考察了全球化进程中,跨国公司与主权国家之间复杂的关系。分析了离岸金融中心、税收协定(或逃避)如何重塑了全球财富的地理分布,以及资本自由流动对本土产业和就业市场带来的结构性冲击。本书指出,理解资本的逐利性,是理解地缘政治变动的关键钥匙。 第二部分:金融工程学的悖论与风险的定价 现代金融市场以其精妙的数学模型著称,但本书致力于揭示这些模型在应对“黑天鹅”事件时的局限性,以及它们如何可能反噬创造者。 衍生品市场的“魔术”与“幽灵”。 详细剖析了期货、期权、互换等衍生工具的设计初衷与实际应用中的异化。重点讨论了系统性风险如何通过复杂的衍生品链条在金融体系内快速传染。我们不回避对2008年金融危机中“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和“信用违约互换”(CDS)的深入技术分析,但核心落脚点在于分析监管套利如何将风险隐蔽化。 算法交易与市场的微观结构。 探讨了高频交易(HFT)对市场效率和流动性的双重影响。分析了毫秒级的决策速度如何将人类的交易员边缘化,以及算法间的互动可能引发的“闪崩”现象。本书主张,市场效率的提高,是以牺牲部分参与者的“深度理解”为代价的。 风险度量的失效:从“正态分布”到“肥尾”。 批判了过度依赖历史数据的风险模型(如VaR),指出金融世界并非完全遵循可预测的正态分布。通过分析极端事件(如债务危机、资产泡沫破裂),强调了“不可知风险”(Knightian Uncertainty)在资本市场中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部分:人性的镜子:行为金融学的深度剖析 本书认为,技术和模型只是工具,驱动市场的最终力量仍是人类的集体心理。本部分将重点放在行为经济学在金融决策中的应用,解释为何理性人模型在现实中屡屡失效。 从“羊群效应”到“认知偏差”。 系统梳理了损失厌恶、锚定效应、过度自信等核心认知偏差。通过历史案例,如郁金香狂热、南海泡沫,展示了这些非理性因素如何在不同时代以不同的面貌重现。 泡沫的生理学:信心、杠杆与终结。 探讨了资产泡沫的形成机制,将其视为群体性“动物精神”的极端表现。分析了杠杆在助推泡沫中的关键作用,以及当信心基础动摇时,去杠杆过程如何迅速演变为恐慌性抛售。 “信息不对称”与“制度套利者”。 区分了市场中合法的“信息优势”与利用信息不对称进行掠夺性行为的“制度套利”。探讨了“格雷厄姆式的价值投资”在信息高度透明的今天所面临的挑战,以及如何在信息过载的环境下保持独立判断力。 第四部分:面向未来的韧性:重建金融思维框架 在高度互联且不确定的世界中,本书最后一部分着眼于如何构建更具韧性的个人与机构投资哲学。 长期主义与周期观的辩证统一。 强调理解经济周期的长期性,而非仅仅关注短期波动。主张在“系统性风险”与“结构性增长”之间找到平衡点,识别那些穿越周期的核心竞争力。 反脆弱性投资策略。 借鉴复杂系统理论,提出投资组合需要具备“反脆弱性”(Antifragility),即不仅能抵抗冲击,还能从混乱和波动中受益的特性。这要求在资产配置上保持冗余和多样性。 道德边界与金融的社会责任。 探讨了金融业在推动社会进步与加剧不平等之间的张力。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本书倡导对资产的“理解深度”高于对“预测精度”的追求,以及在追求资本增值的同时,对金融体系的整体稳定承担一份审慎的责任。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一种观察世界的透镜——一个基于历史经验、逻辑推演和人性洞察的框架,帮助读者在面对复杂的金融现实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原则。

用户评价

评分

与其他探讨投资策略的书籍相比,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更像是在描绘一个投资者的“心智地图”,而非“操作手册”。作者的笔触非常细腻,特别是对“耐心”这一看似简单却极难执行的美德的探讨,简直入木三分。他描述了耐心不是被动的等待,而是一种主动的、基于深刻理解之上的“时间复利”。书中对信息不对称性的分析,也比我以往读到的更具层次感,它强调了真正有价值的信息往往不是那些公开的数据,而是对事物运行底层逻辑的非共识性理解。我特别喜欢它在论述中展现出的那种谦逊,即便作者拥有丰富的经验,他依然保持着对市场未知领域的敬畏之心。这本书迫使我停下来,审视自己投资决策流程中的那些“捷径”倾向,并认识到,真正的洞察力来自于对复杂世界的深度简化,而不是对复杂信息的堆砌。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投资视野被拉长了,不再为眼前的波动所动摇,转而更关注那些需要时间才能显现价值的深层因素。

评分

初次翻开这本书时,我对那种略显散文化的笔触有些不适应,总觉得在寻找一个明确的投资指南或可操作的清单,但很快我意识到,这本书的价值恰恰在于它拒绝成为一本“工具书”。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投资哲学和心态修炼的深度访谈录。作者的语言充满了一种历经沧桑后的沉稳,字里行间透露出对市场周期性规律的深刻洞察,那种对“确定性”的质疑和对“变化”的接纳态度,与我过去追求完美预测的努力形成了鲜明对比。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几章关于信息处理和情绪波动的论述,那几段文字如同手术刀般精准地切开了我投资决策中那些隐藏的偏见。这本书没有提供任何未来股价的预测,但这反而更让我信服,因为它将焦点从“预测市场”转移到了“管理自己”上来。对于那些热衷于追逐短期热点的投资者来说,这本书可能显得有些枯燥,但对于渴望建立长期、稳健投资体系的人而言,它无疑是一剂清凉的镇定剂,引导你慢下来,去倾听那些被喧嚣掩盖的、关于价值的低语。

评分

我必须坦诚,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它不会在你读到某一页时猛然爆发,而是像温和的溪流,慢慢渗透到你的认知结构中。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对“风险”的阐释角度非常新颖,避开了传统的波动性度量,而是深入探讨了因误判结构性变化而导致的永久性资本损失,这种前瞻性的风险管理思维,对于在当前快速迭代的技术环境中进行投资决策至关重要。书中对一些历史案例的选取和分析,也带着一种超脱于市场短期情绪的冷静,重点不在于事件本身多么戏剧化,而在于事件发生时,那些顶级投资者是如何保持心智的稳定和决策的理性。这本书对“常识”的颠覆性并非通过激进的论断,而是通过层层递进的逻辑推导,让我不得不重新审视许多被奉为圭臬的投资格言。它提供的不是即时的市场工具,而是一种更接近于“炼心”的方法论,教我们如何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相对确定性的锚点,这种沉稳的力量,远胜过任何花哨的技巧。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市场认知的一扇全新大门,特别是它对“简单”这件事的深刻探讨,让我这个入市多年的老手都感到震撼。作者并没有像市面上那些泛泛而谈的理财书籍那样,堆砌那些我已经烂熟于心的基本概念,反而着重笔墨去剖析那些被我们过度复杂化的投资决策过程。书中那种行云流水的叙事方式,仿佛不是在讲解理论,而是在陪伴我经历一次次的实战复盘。我尤其欣赏它对“常识”的挑战,那些被市场噪音反复灌输的“真理”,在这本书里被一一拆解,露出了其脆弱的本质。它没有给我什么立竿见影的暴富秘籍,但它提供了一种更坚实、更具韧性的思维框架,让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过去的许多“自以为是”。读完后,那种感觉不是豁然开朗,而更像是一种内心的沉淀,明白了投资的真正难度不在于计算复杂的公式,而在于抵御人性的弱点和外部环境的诱惑。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会你如何把复杂的问题简化到只剩下最核心的几个关键点,然后以一种近乎朴素的态度去执行,这种返璞归真的智慧,在当今这个充斥着高频交易和算法模型的市场里,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

这本书的行文风格带着一种独特的、近乎文学性的克制感,丝毫没有一般金融书籍那种急促和功利的气息。我感觉自己仿佛被邀请到一位经验丰富的前辈的书房里,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在漫长职业生涯中摸爬滚打才领悟到的道理。它最吸引我的是对“能力圈”的重新定义,远超出了教科书上狭隘的资产范围界定,上升到了对个人认知边界和决策适用性的哲学思考。作者擅长用极其简单的案例,引出极其深奥的道理,比如他对“护城河”的描述,不再仅仅是关于竞争优势的财务指标,而更侧重于动态变化中如何维持这种优势的组织文化和战略弹性。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场对自身思维定势的深度排查,每一次阅读都会带来新的感悟点,因为你对世界的理解总是在不断进步,而这本书的内涵也随之被重新激活。它不是那种读完一次就能完全吸收的著作,它更像是一件需要时不时拿出来重温的良师益友,每一次重读都能发现当初忽略的细微之处,感受到时间带来的沉淀力量。

评分

邱国鹭奉行长期价值投资,特别注重通过研究优选出行业中的好公司,在其价值低估时买入并长期持有,到公司基本面发生质的变化或者公司价值明显高估时卖出。

评分

好好好,没得说,京东购书,你我的选择!

评分

京东正品,值得信赖。看完继续买!

评分

买书上京东比较多 主要是物流快 服务好 非常不错

评分

感谢投资大佬割韭菜的同时不忘培养更多的韭菜。

评分

书籍邮寄外包装简陋,其中一本书(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的外封面书角已经破损不堪,能退换货否?

评分

不错,看得差不多了,受益。。。。

评分

因为:手握重金的梦想究竟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

评分

一次买了很多书,统一评价吧,挺不错的,做工很精致。质量也很好,京东越来越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