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經字詞考釋

道經字詞考釋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牛尚鵬 著
圖書標籤:
  • 道教
  • 道經
  • 字詞考釋
  • 古籍
  • 宗教文化
  • 中國哲學
  • 語言學
  • 曆史文獻
  • 經學
  • 道教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國社會科學齣版社
ISBN:9787520300704
版次:1
商品編碼:12276007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10-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道經是道教的文獻典籍,在漢語詞匯研究中具有重要的語料價值,然而目前尚未引起足夠的重視。道經中疑難字詞眾多,造成瞭一定的閲讀障礙。本書以《中華道藏》道法類經書為範圍,選取瞭部頭較大、口語性較強的10幾部道經作為考察的重點,著重從俗字、訓詁、校勘的角度對其中的疑難字詞進行瞭考釋,所涉字詞或前人未釋,或釋讀有誤,或不為大型語文工具書所載,或雖載而釋義未盡。本書並對《中華道藏》在轉録影印本《道藏》及敦煌道藏過程中因不辨俗字俗詞齣現的點校訛誤進行瞭辨析,在漢語史研究、俗字研究、古籍整理、辭書編纂等方麵都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作者簡介


牛尚鵬,男,河南新鄉人,1983年生,2002-2009年就讀於山東大學,師從邵文利、路廣正教授;2009-2012年就讀於南開大學,師從楊琳教授,獲博士學位。主攻訓詁學、俗字學及道教文獻學。現為天津外國語大學副教授,碩士生導師。主講古代漢語、古典文獻學、俗字學等課程。曆屆中國訓詁學會、中國文字學會會員,在《說文學研究》《語言研究》《古籍研究》《漢語史學報》《漢語史研究集刊》《寜夏大學學報》《中國語言文學研究》《宗教學研究》等重要刊物發錶學術論文20馀篇,編著《〈說文解字〉簡注》《〈中庸〉點讀》,參編教材《古代漢語》《漢語基礎教程》。主持天津市教委項目、天津市社科規劃項目、教育部青年基金項目各一項,參與國*級科研項目多項。2015年入選天津市“131”創新型人纔培養工程第三層次。


目錄

目錄

俺俗 ……………………… (2)

案如、 科比 ……………… (3)

B …………………………… (7)

般唆 ……………………… (7)

保敘 ……………………… (7)

本內 ……………………… (9)

本行 ……………………… (10)

邊遊 ……………………… (11)

便麵 ……………………… (12)

病鬼 ……………………… (15)

逋廢 ……………………… (16)

補代 ……………………… (17)

不必 ……………………… (18)

C …………………………… (22)

唱引 ……………………… (22)

抄注、 抄題 ……………… (25)

策寶 ……………………… (30)

沉隱、 憑委 ……………… (31)

充扶 ……………………… (33)

蠢類 ……………………… (35)

次苦 ……………………… (37)

殂兵 ……………………… (38)

D …………………………… (40)

打慢 ……………………… (40)

但自、 共自 ……………… (41)

得替 ……………………… (43)

帝代 ……………………… (44)

地欵 ……………………… (44)

動用、 行用 ……………… (46)

闘氣 ……………………… (47)

都章 ……………………… (48)

度賣 ……………………… (49)

對應 ……………………… (50)

E …………………………… (52)

阿汙、 土未 ……………… (52)

F …………………………… (54)

犯解 ……………………… (54)

方宜 ……………………… (54)

方頭 ……………………… (57)

放今逐便 ………………… (58)

分臨 ……………………… (59)

糞雜 ……………………… (60)

伏須 ……………………… (61)

福祙 ……………………… (63)

負口 ……………………… (63)

G …………………………… (65)

敢健 ……………………… (65)

宮分 ……………………… (66)

貢章、 扶章 ……………… (67)

供由 ……………………… (69)

關契……………………… (70)

廣漢……………………… (71)

過次……………………… (73)

過尋……………………… (74)

H …………………………… (75)

………………………… (75)

和喻……………………… (76)

和闌……………………… (77)

………………………… (79)

昏皂……………………… (80)

迴化(迴化) …………… (80)

J …………………………… (82)

基謫、基考、基罰……… (82)

急景……………………… (84)

傢類……………………… (84)

加證……………………… (85)

箋檀……………………… (85)

揀放……………………… (86)

薦巽……………………… (87)

降慶……………………… (88)

結會……………………… (89)

………………………… (91)

戒伏……………………… (91)

津極……………………… (92)

精好……………………… (93)

居生……………………… (93)

舉注、注差……………… (94)

枸閉……………………… (97)

K …………………………… (99)

……………………… (99)

考對、罷對、罪對…… (100)

簆眼…………………… (103)

款辯、狀款、辯狀…… (105)

括摘…………………… (109)

括…………………… (110)

L ………………………… (112)

來久…………………… (112)

利通…………………… (114)

兩偶…………………… (114)

料剩、糧剩…………… (115)

潦留…………………… (118)

臨背…………………… (120)

零林…………………… (122)

M ………………………… (126)

門例、切緣…………… (126)

孟長、孟……………… (128)

明能…………………… (129)

末民、天民…………… (131)

N ………………………… (133)

惱、惱怖……………… (133)

擬慮…………………… (135)

年抵…………………… (136)

P ………………………… (138)

盤黨…………………… (138)

被差…………………… (139)

披動…………………… (140)

被將…………………… (142)

偏促…………………… (143)

偏併…………………… (145)

憑傳、錢馬…………… (147)

破痛…………………… (154)

淺蕃…………………… (156)

勤化…………………… (158)

取復…………………… (160)

R ………………………… (162)

榮爲…………………… (163)

如悅…………………… (163)

S …………………………… (165)

生官…………………… (165)

時頃…………………… (170)

首謝…………………… (171)

屬戶…………………… (172)

水密…………………… (172)

疏目…………………… (175)

肅、供肅……………… (176)

T ………………………… (178)

臺連…………………… (178)

貪柘…………………… (179)

貪作…………………… (179)

同法…………………… (180)

投命、質命…………… (181)

推諱…………………… (182)

W ………………………… (184)

爲化、行化…………… (184)

違攝…………………… (185)

翁父…………………… (186)

無明…………………… (189)

無觜…………………… (191)

X ………………………… (194)

係統…………………… (194)

嫌度…………………… (195)

間花、間花草………… (195)

香信、聽尋…………… (198)

笑郊…………………… (200)

慴協…………………… (200)

信方…………………… (203)

興營…………………… (204)

薰羞…………………… (206)

Y ………………………… (208)

要細…………………… (208)

一閤…………………… (209)

宜自、利比…………… (210)

儀矩…………………… (212)

倚是…………………… (212)

蟻細、細族…………… (215)

因痛…………………… (216)

陰小…………………… (218)

陰眷…………………… (219)

引日…………………… (219)

引逮、梯首…………… (221)

飲丹、丹水…………… (223)

營傳、符廟…………… (224)

育育…………………… (228)

育活…………………… (230)

原濛…………………… (231)

元元…………………… (233)

越…………………… (235)

約當…………………… (237)

雲剛…………………… (238)

Z ………………………… (240)

齋官…………………… (241)

齋直、直……………… (242)

占……………………… (243)

章本…………………… (244)

執告、質告…………… (245)

執昧…………………… (247)

植利…………………… (247)

直教…………………… (248)

執駐、執住…………… (249)

執苦…………………… (250)

逐延…………………… (253)

擢質…………………… (253)

姿醜、谘首…………… (255)

宗因…………………… (257)

祖來…………………… (259)

罪元、福元…………… (260)

遵副…………………… (262)

附録一 «中華道藏» 録

校指瑕………… (264)

附録二 «太上洞淵神咒

經» 異文考校… (277)

參考文獻………………… (354)

後記……………………… (369)__




《道經字詞考釋》是一本專注於漢語古代文獻,特彆是道傢經典中詞匯及其背後文化意蘊的深度研究著作。本書並非對《道德經》等道傢典籍內容的直接解讀或思想闡釋,而是將其作為考察的文本基礎,聚焦於字詞本身,從語言學、訓詁學、曆史學等多個維度,對其進行精細的梳理、考證與辨析。 一、 研究的齣發點與核心內容 本書的研究,源於對中國古代語言文字復雜性的認識,以及對經典文獻中詞匯“活化石”特質的洞察。《道經字詞考釋》並非僅僅羅列詞條,而是力圖揭示每一個被選取的字詞在特定曆史語境下的生成、演變、使用及其所承載的文化信息。其核心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麵: 1. 字源考辨與形音義演變: 對於書中收錄的每個字詞,本書都會追溯其字源,考察其在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等不同字體階段的形態變化。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分析其本義(原始意義)與引申義(衍生意義)的發展脈絡。例如,一個在現代漢語中常用且意義單一的字,在古代道傢文獻中可能具有多層含義,甚至與某些哲學概念緊密相連。本書將通過與相關古籍、齣土文獻的對比,揭示這種意義的豐富性與復雜性。 2. 訓詁考據與詞義辨析: 針對道傢經典中一些古奧難懂、歧義較多的詞語,本書將運用傳統的訓詁學方法,結閤文獻考據,進行細緻的辨析。這包括但不限於: 義類分析: 將同義詞、近義詞進行歸類比較,厘清它們之間的細微差彆,以及在不同語境下的適用性。 詞組考察: 關注詞語的組閤方式,即詞組的意義如何由單個詞語的意義疊加而成,或者産生新的、不可預測的意義。例如,一些組閤看似簡單,實則蘊含著深奧的哲學思想。 文獻互證: 廣泛引證其他古代文獻,包括先秦諸子、漢魏六朝筆記、詩歌、史書等,來佐證或反駁對特定詞語的解釋,力求給齣最貼近原意的理解。 考古發現印證: 適時引入近現代考古發現的甲骨、金文、簡帛文獻等,作為研究的重要依據,驗證或修正前人的訓詁成果。 3. 文化意蘊的挖掘: 詞語的意義並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於其所産生的文化土壤。《道經字詞考釋》將超越純粹的語言學層麵,深入挖掘字詞背後所蘊含的古代哲學觀念、社會風俗、生活方式乃至於宇宙觀。例如,一些與“道”、“氣”、“德”、“無”、“有”等核心概念相關的字詞,其意義的考釋將直接關乎對道傢思想的理解。本書將嘗試勾勒齣這些字詞在特定文化語境下的“語義場”,揭示其多層麵的文化內涵。 4. 流派與時代差異的梳理: 道傢思想並非鐵闆一塊,其在不同曆史時期、不同學派(如老子、莊子、列子,以及後來的道教各宗派)的闡釋與運用,在語言文字上也可能存在細微的差異。《道經字詞考釋》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會對這些差異進行一定的梳理,以期更精確地把握不同時代、不同思想流派對同一字詞的理解與側重。 二、 研究方法與特色 本書的研究方法,既繼承瞭中國傳統小學(文字學、音韻學、訓詁學)的嚴謹治學精神,又融入瞭現代語言學、文化學的分析視角,體現齣以下特色: 1. 文獻精讀與廣博徵引: 對道傢經典原典進行反復精讀,是基礎工作。同時,為瞭獲得更全麵的認知,本書廣泛徵引古今中外的相關研究成果,形成一個龐大的研究網絡。這包括但不限於曆代注疏、考證著作、現代學術論文、專著等。 2. 綜閤運用多學科知識: 本書的研究並非局限於語言學,而是綜閤運用瞭曆史學、哲學、民俗學、考古學等相關學科的知識。例如,理解某個字詞的意義,可能需要瞭解當時的社會製度、宗教信仰、天文曆法等。 3. 注重“情境化”分析: 強調詞語的意義必須放置在其具體的語境中進行考察,即“情境化”分析。一個詞語在不同的句子、不同的篇章、不同的思想體係中,其意義可能會發生微妙的變化。本書緻力於還原詞語在原始語境中的真實麵貌。 4. 邏輯嚴謹與層層遞進: 研究思路清晰,論證過程環環相扣。從字源到字義,從基本意義到引申意義,從語言層麵到文化層麵,層層遞進,力求達到邏輯上的完備與嚴密。 5. 語言樸實,敘事清晰: 在呈現復雜的考證過程時,本書力求語言樸實、準確,避免晦澀難懂的學術術語堆砌,使得專業研究成果能夠被更廣泛的讀者所理解。敘述清晰,條理分明,便於讀者跟隨研究者的思路。 三、 讀者定位與價值意義 《道經字詞考釋》的讀者群,主要包括: 中國古典文獻研究者: 尤其是對先秦哲學、道傢思想、古代漢語感興趣的學者、研究生。 高校師生: 漢語言文學、哲學、曆史學、宗教學等相關專業的師生。 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興趣的讀者: 希望深入理解中國古代思想精髓,特彆是道傢思想的讀者。 語言文字愛好者: 對古代漢語、漢字演變、詞匯研究有興趣的個人。 本書的價值意義在於: 深化對道傢經典的理解: 準確把握字詞的本義與用義,是理解道傢思想深層內涵的基石。本書為讀者提供瞭一個堅實的語言學基礎,有助於剋服理解經典時的文字障礙。 填補學術空白: 在當前的研究領域中,對道傢經典中詞匯的係統性、深度考釋尚有可拓展的空間。本書的問世,有望在這一領域填補部分空白,為後續研究提供參考。 傳承與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通過對傳統語言文字的深入研究,有助於喚醒人們對自身語言文化傳統的自覺,激發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與熱愛。 促進跨學科交流: 本書的研究方法與成果,也可能為哲學、曆史學、民俗學等相關領域的研究提供新的視角與藉鑒。 總而言之,《道經字詞考釋》是一部嚴謹、深入、富含文化底蘊的語言文字研究專著。它以字詞為切入點,以道傢經典為主要載體,通過精細的考證與辨析,揭示漢字古義的奧秘,闡釋詞語背後承載的豐富文化信息,旨在為讀者打開一扇通往中國古代思想與文化深層殿堂的學術之門。本書所呈現的內容,絕非對經典思想的淺嘗輒止,而是通過對構成思想載體的“語言材料”本身進行深度剖析,從而實現對思想的“溯本追源”式的理解。

用戶評價

評分

第三段評價: 我最欣賞這本書的一點是其內在的平衡感。一方麵,它保持瞭極高的學術嚴謹性,引用的資料涵蓋廣博,考證鏈條清晰可見,足以讓專業人士信服;另一方麵,它又非常注重“可讀性”,作者的文筆流暢自然,絕無故作高深的腔調。它沒有陷入那種為瞭炫耀學問而堆砌冷僻典故的窠臼。相反,作者似乎總能找到最恰當的比喻和最貼切的現代語境去解釋那些古老的概念,使得復雜的語義演變過程變得清晰易懂。對於我這種希望在業餘時間提升人文素養的普通愛好者來說,這無疑是一本“友好型”的深度讀物。它讓你在提升知識深度的同時,不會感到心力交瘁,反而能從中體會到一種探索知識的純粹樂趣。它就像一位耐心的導師,引導你一步步走入文獻的迷宮,而不是直接把你推入深淵。

評分

第二段評價: 說實話,我原本以為這是一本晦澀難懂的學術專著,可能會充滿枯燥的訓詁和生硬的引證。然而,這本書的敘述方式卻齣乎意料地富有張力。它更像是一場精心編排的“文字偵探劇”,作者像一個經驗老到的偵探,循著每一個詞語留下的蛛絲馬跡,層層剝繭,最終揭示齣隱藏在字麵之下的深層含義。這種敘事手法極大地降低瞭閱讀的門檻,即便是對古代語言學不太精通的讀者,也能被那種層層遞進的邏輯推演所吸引。它成功地將嚴謹的學術研究與引人入勝的故事性完美結閤起來。每次解開一個詞語的“謎團”,那種豁然開朗的喜悅感,是單純閱讀史書或通論難以比擬的。它讓你感覺到,每一次的停頓和思考,都是在與古人進行跨越時空的對話,充滿瞭智力上的挑戰和滿足感。

評分

第五段評價: 這本書的裝幀和排版也值得稱贊,這對於一本深度閱讀材料來說至關重要。紙張的質感上佳,墨色濃淡適宜,長時間閱讀下來眼睛的疲勞感遠低於閱讀一些粗製濫造的齣版物。更重要的是,校對工作做得極其齣色,幾乎沒有看到影響閱讀流暢性的印刷錯誤。在處理大量的引文和注釋時,版式設計也顯得井井有條,無論是橫嚮的釋義展開,還是縱嚮的文獻參照,都安排得邏輯清晰,讀者可以非常便捷地在正文和輔助信息之間進行切換,而不會迷失方嚮。可以說,這本書的物質形態,完美地服務於其精神內核,體現瞭齣版方對知識載體的尊重。一本好書,不僅內容要經得起推敲,其呈現的方式也同樣是體驗的一部分,這一點上,該書做得非常到位,讓人願意反復翻閱和珍藏。

評分

第一段評價: 這本書簡直是為那些對古代文獻有深深探究欲望的人準備的寶藏。我得說,初次翻開,那種撲麵而來的厚重感就讓人精神為之一振。它不是那種輕飄飄的泛泛而談,而是深入到每一個字詞的肌理之中,去剖析它在曆史長河中是如何演變、如何承載起特定的哲學或文化內涵的。作者的考據功夫令人嘆服,那種對細節的執著,簡直像一個精密的鍾錶匠,在打磨每一個齒輪,確保時間的流逝被準確無誤地記錄下來。讀完後,你會發現自己看待一些平日裏習以為常的古老詞匯時,視角完全變瞭。它們不再是僵硬的符號,而是活生生的曆史載物,每一個筆畫都蘊含著先人的智慧和時代的烙印。這種學習過程,與其說是閱讀,不如說是一場沉浸式的考古發掘,讓人在追溯本源的過程中,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達到瞭一個全新的高度。這本書的價值,不在於它能讓你“知道”什麼,而在於它能讓你“如何去看待”這些知識。

評分

第四段評價: 閱讀此書,我最大的感觸是關於“概念的流動性”這一主題。我們總習慣於將曆史上的概念視為靜止不變的實體,但這本書卻清晰地展示瞭每一個核心詞匯是如何隨著社會結構、思想流派的更迭而發生微妙的“形變”的。有些詞在早期可能隻是一個非常具體的操作名詞,到瞭後期卻演化成瞭一個抽象的哲學範疇。作者對於這種“語義漂移”的捕捉異常敏銳,他不僅僅告訴你這個詞“是什麼”,更重要的是展示瞭它“是如何變成現在的樣子的”。這種動態的視角,極大地豐富瞭我對中國思想史的理解。它不再是一堆固定不變的口號和教條,而是一個充滿張力、不斷自我更新和修正的有機係統。這本書是理解“變化”本身的一把鑰匙,因為它拆解瞭構成我們語言和思想的最基本單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