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鏡錄(全六冊)一部書讀懂全部佛學精要[宋]釋延壽/著 曆代*僧推崇倍至的

宗鏡錄(全六冊)一部書讀懂全部佛學精要[宋]釋延壽/著 曆代*僧推崇倍至的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圖書標籤:
  • 佛學
  • 宋代佛學
  • 釋延壽
  • 宗鏡錄
  • 佛教經典
  • 禪宗
  • 佛教哲學
  • 曆代推崇
  • 佛教文化
  • 中國傳統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子午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西北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0421001
商品編碼:12297876538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06-01-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宗鏡錄(全六冊)一部書讀懂全部佛學精要,吳越王、麗王、雍正、南懷瑾等曆代僧推崇倍至的學佛書

定價: 198.00元

作者:(宋)釋延壽 著

齣版社:西北大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5-1

ISBN:9787560421001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32開

 

目錄

總目錄


禦製重刊宗鏡錄序
禦製重刊宗鏡錄後序
上諭
宗鑒(鏡)錄序(楊傑)
宗鏡錄序(錢俶)

標宗章
問答章第二
捲第二
捲第三
捲第四
捲第五
捲第六
捲第七
捲第八
捲第九
捲第十
捲第十一
捲第十二
捲第十三
捲第十四
捲第十五
捲第十六
捲第十七


捲第十八
捲第十九
捲第二十
捲第二十一
捲第二十二
捲第二十三
捲第二十四
捲第二十五
捲第二十六
捲第二十七
捲第二十八
捲第二十九
捲第三十
捲第三十一
捲第三十二
捲第三十三


捲第三十四
捲第三十五
捲第三十六
捲第三十七
捲第三十八
捲第三十九
捲第四十
捲第四十一
捲第四十二
捲第四十三
捲第四十四
捲第四十五
捲第四十六
捲第四十七
捲第四十八
捲第四十九
捲第五十


捲第五十一
捲第五十二
捲第五十三
捲第五十四
捲第五十五
捲第五十六
捲第五十七
捲第五十八
捲第五十九
捲第六十
捲第六十一
捲第六十二
捲第六十三
捲第六十四
捲第六十五
捲第六十六
捲第六十七
捲第六十八
捲第六十九
捲第七十


捲第七十一
捲第七十二
捲第七十三
捲第七十四
捲第七十五
捲第七十六
捲第七十七
捲第七十八
捲第七十九
捲第八十
捲第八十一
捲第八十二
捲第八十三
捲第八十四
捲第八十五
捲第八十六
捲第八十七
捲第八十八
捲第八十九
捲第九十


捲第九十一
捲第九十二
捲第九十三
捲第九十四
引證章第三
捲第九十五
捲第九十六
捲第九十七
捲第九十八
捲第九十九

奉敕重刊宗鏡錄後跋
附錄一:《禪宗直指》[清]石成金
附錄二:《大事因緣》[清]石成金
附錄三:《善同歸集》[宋]延壽智覺禪師

內容提要

《宗鏡錄》又名《心鏡錄》,是五代宋釋延壽(904-975)的著作。全書多達一捲, 分為三章,計八十餘字。捲至第六十一捲之前半部為“標宗章”,內容為“立正宗明為歸趣”;自第六十一捲後半部至第九十三 捲為“問答章”,內容以“申問答用去疑情”為主;第九十四捲至捲為“引證章”,內容為“引真詮成其圓信”。所謂“正宗”,即“舉一心為宗”,此一心宗,“照法如鏡”。

延壽是法眼文益的嫡孫,法眼在《宗門十規論》裏鼓勵參禪的人研究教典,有頌雲:“今人看古教,不免心中鬧,欲免心 中鬧,但知看古教。”都是針對當時的禪師們輕視義學落於空疏的流弊而發,延壽編集《宗鏡錄》的動機,當然淵源於此。

唐末以後禪宗産生許多流弊,釋延壽編纂《宗鏡錄》的用意之一是為瞭扶正當時禪宗的弊病。釋延壽提齣學佛的重要問題,邀請禪門各宗長老一起討論,並且將解答歸納整理,所以《宗鏡錄》是許多禪師的意見匯集而成的。重點特彆著重在唯識方麵。

作者介紹

延壽禪師(公元904——975年),俗姓王,浙江餘杭人。時當吳越武肅王錢鏐崇尚佛教,在此環境影響下,大師於總角(幼年)之歲,即已嚮往佛教。年二十,便不再食葷。曾為餘杭庫吏,後遷華亭鎮將,督納。年三十,吳越文穆王錢元瓘得知他慕道心切,於是順從其誌,聽其齣傢。延壽遂捨棄傢庭妻兒,剃度受戒,禮四明翠岩禪師為師。不久,入天颱山修習禪定,並參謁韶禪師,受其印可,成為清涼文益再傳弟子。年四十九,住持明州雪竇山資聖寺,據傳,這時從他參學的人已經很多。年五十七,受吳越忠懿王錢叔之請,住持杭州靈隱寺,為該寺世。次年,又受請住持永明寺(即淨慈寺),為該寺第二世;從學者達二餘人,倡禪淨雙修,指心為宗,四眾欽服,被後世弟子尊奉為淨土宗第六祖,開創的禪淨雙修,使淨土宗普及於民間,著《宗鏡錄》、《善同歸集》、《四料簡》等,為後世淨土宗依據典籍。《宗鏡錄》一書即在此時定稿於永明寺演法堂。年六十七,延壽奉詔於錢塘江邊的月輪峰創建六和塔,九級,五十馀丈,作為鎮海之用。年七十一,再度入天颱山,度戒馀人。次年圓寂。

編輯

一本真正的佛學概論!

佛教以來位導師,第大的導師就是永明延壽禪師!

吳越王、麗王、雍正、南懷瑾、藕益大師、圓照禪師、法湧禪師、永樂禪師、法真禪師等曆代、僧推崇倍至的學佛書!

《宗鏡錄》的資料搜集常豐富,為後來的禪宗研究提供很珍貴的資料!

《宗鏡錄》全書凡一捲,八十餘字,詳述禪宗祖師的言論和重要經論的宗旨,並刪去繁雜的文字,呈現全部佛法的精要。目標是“舉一心為宗,照法如鏡!

《宗鏡錄》以大量文字,從法相唯識宗的角度,對現象的生起、本質和相互關係等作瞭極為詳盡細緻的分析!

《宗鏡錄》所提倡的禪教一緻,對宋以後的中國佛學影響深遠!

 

文摘

問。以心為宗。理須究竟。約有情界。真妄似分。不可雷同。有濫圓覺。如金鍮共爇。真僞俄分。砂米同炊。生熟有異。未審以何心為宗。

 

答。誠如所問。須細識心。此妙難知。唯佛能辯。隻為三乘慕道。見有差殊。錯指妄心。以為真實。認妄賊而為真子。劫盡傢珍。收魚目以作驪珠。空迷智眼。遂使愚癡之子。陷有獄之重關。邪倒之人。溺見河之駭浪。戲熾焰於朽宅。忘苦忘疲。臥大夢於長宵。迷心迷性。皆為執斯緣慮。作自己身。遺此真心。認他聲色。斯則齣俗外道。在傢凡夫之所失也。乃至三乘慕道。法學。禪宗。亦迷此心。執佛方便。緻使教開八網。乘對四機。越一念而遠驟三祇。功虛大劫。離寶所而久淹化壘。跡睏長衢。斯即權機小果。乃至禪宗不得意者之所失也。所以首楞嚴經雲。佛告阿難。眾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業種自然。如惡叉聚。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彆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砂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雲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釋曰。此二種根本。即真妄二心。一者無始生死根本者。即根本無明。此是妄心。初迷一法界。不覺忽起而有其念。忽起即是無始。如睛勞華現。睡熟夢生。本無之由。非有定。生之處。皆自妄念。非他外緣。從此成微細業識。則起轉識。轉作能心。後起現識。現外境界。眾生。同用此業轉現等三識。起內外攀緣。為心自性。因此生死相續。以為根本。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者。此即真心。亦雲自性清淨心。亦雲清淨本覺。以無起無生。自體不動。不為生死所染。不為涅槃所淨。目為清淨。此清淨體。是八識之精元。本自圓明。以隨染不覺不守性故。如虛榖任響。隨緣發聲。此亦如然。能生諸法。則立見相二分。心境互生。但隨染淨之緣。遺此圓常之性。如水隨風。作諸波浪。由此眾生。失本逐末。一嚮沉淪。都不覺知。枉受妄苦。雖受妄苦。真樂恒存。任涉升沉本覺不動。如水作波。不失濕性。唯知變心作境。以悟為迷。從迷積迷。空曆塵沙之劫。因夢生夢。永昏長夜之中。故經雲。當知眾生。從無始來生死相續。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淨明體。用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輪轉。以不瞭不動真心。而隨輪迴妄識。此識無體。不離真心。元於無相真原。轉作有情妄想。如風起澄潭之浪。浪雖動而常居不動之源。似翳生空界之華。華雖現而匪離虛空之性。翳消空淨。浪息潭清。真心。周遍法界。又此心不從前際生。不居中際住。不嚮後際滅。升降不動。性相一如。則從上稟受。以此真心為宗。離此修行。盡縈魔罥。彆有所得。悉陷邪林。是以能動深慈。倍生憐湣。故二祖求此妄心不得。初祖於是傳衣。阿難執此妄心。如來所以嗬斥。如經雲。佛告阿難。汝今欲知奢摩他路。願齣生死。今復問汝。即時如來舉金色臂。屈五輪指。語阿難言。汝今見不。阿難言見。佛言。汝何所見。阿難言。我見如來。舉臂屈指為光明拳。耀我心目。佛言。汝將誰見。阿難言。我與大眾。同將眼見。佛告阿難。汝今答我。如來屈指為光明拳。耀汝心目。汝目可見。以何為心。當我拳耀。阿難言。如來現今徵心所在。而我以心推窮尋逐。即能推者。我將為心。佛言。咄。阿難。此非汝心。阿難。矍然避座。閤掌起立白佛。此非我心。當名何等。佛告阿難。此是前塵虛妄想相。惑汝真性。由汝無始至於今生。認賊為子。失汝元常。故受輪轉。阿難白佛言。世尊。我佛寵弟。心愛佛故。令我齣傢。我心何獨供養如來。乃至遍曆恒沙國土。承事諸佛。及善知識。發大勇猛。行諸難行法事。皆用此心。縱令謗法。永退善根。亦因此心。若此發明不是心者。我乃無心。同諸土木。離此覺知。更無所有。雲何如來說此非心。我實驚怖。兼此大眾無不疑惑。唯垂大悲。開示未悟。爾時世尊。開示阿難。及諸大眾。欲令心入無生法忍。於師子座。摩阿難頂而告之言。如來常說。諸法所生。唯心所現。因果。世*微塵。因心成體。阿難。若諸世*。所有。其中乃至草葉縷結。詰其根元。鹹有體性。縱令虛空。亦有名貌。何況清淨妙淨明心。性心。而自無體。若汝執吝分彆覺觀所瞭知性。必為心者。此心即應離諸色香味觸諸塵事業。彆有全性。如汝今者。承聽我法。此則因聲而有分彆。縱滅見聞覺知。內守幽閑。猶為法塵分彆影事。我非敕汝執為非心。但汝於心。微細揣摩。若離前塵有分彆性。即真汝心。若分彆性。離塵無體。斯則前塵分彆影事。塵非常住。若變滅時。此心則同龜毛兔角。則汝法身同於斷滅。其誰修證無生法忍。古釋雲。能推者。即是妄心。皆有緣慮之用。亦得名心。然不是真心。妄心是真心上之影像。故雲。汝身汝心。皆是妙明真精。妙心中所現物。若執此影像為真。影像滅時。此心即斷。故雲若執緣塵。即同斷滅。以妄心攬塵成體。如鏡中之像。水上之泡。迷水執波。波寜心滅。迷鏡執像。像滅心亡。心若滅時。即成斷見。若知濕性不壞。鏡體常明。則波浪本空。影像元寂。故知諸佛境智。遍界遍空。凡夫身心。如影如像。若執末為本。以妄為真。生死現時。方驗不實。故古聖雲。見礦不識金。入爐始知錯。

 

問。真妄二心。各以何義名心。以何為體。以何為相。

 

答。真心以靈知寂照為心。不空無住為體。實相為相。妄心以六塵緣影為心。無性為體。攀緣思慮為相。此緣慮覺瞭能知之妄心。而無自體。但是前塵。隨境有無。境來即生。境去即滅。因境而起。全境是心。又因心照境。全心是境。各無自性。唯是因緣。故法句經雲。焰光無水。但陽氣耳。陰中無色。但緣氣耳。以熱時炎氣。因日光爍。遠看似水。但從想生。唯陽氣耳。此虛妄色心。亦復如是。以自業為因。父母外塵為緣。和閤似現色心。唯緣氣耳。故圓覺經雲。妄認六塵緣影。為自心性。故知此能推之心。若無因緣。即不生起。但從緣生。緣生之法。皆是無常。如鏡裏之形。無體。而全因外境。似水中之月。不實。而虛現空輪。認此為真。愚之甚矣。所以慶喜執而無據。七處茫然。二祖瞭而不生。一言契道。則二祖求此緣慮不安之心不得。即知真心遍處。悟此為宗。遂乃初紹於祖位。阿難因如來推破妄心。乃至於五陰六入。十二處。十八界。七大性。一一微細窮詰。徹底。唯空。皆無自性。既非因緣自他和閤而有。又非自然無因而生。悉是意言識想分彆。因茲豁悟妙明真心。廣大含容遍處。即與大眾俱達此心。同聲贊佛。故經雲。爾時阿難。及諸大眾。濛佛如來。微妙開示。身心蕩然。得無掛礙。是諸大眾。各各自知。心遍十方。見十方空。如觀手中所持葉物。世間諸所有物。皆即菩提妙明元心。心精遍圓。含裏十方。反觀父母所生之身。猶彼十方虛空之中。吹一微塵。若存若亡。如湛巨海。流一浮漚。起滅無從。瞭然自知。獲本妙心。常住不滅。禮佛閤掌。得未曾有。於如來前。說偈贊佛。妙湛總持不動尊。首楞嚴王世希有。消我億劫顛倒想。不曆僧祇獲法身。即同初祖。直指人心。見性成佛。

 

問。真心行相。有何證文。

 

答。持世經雲。菩薩觀心。心中無心相。是心從本以來。不生不起。性常清淨。客塵煩惱染。故有分彆。心不知心。亦不見心。何以故。是心空。性自空。故根本無所有。是心無有一定法。定法不可得故。是心無法。若閤若散。是心前後際不可得。是心無形。無能見者。心不自見。不知自性。乃至是人。爾時。不分彆是心是非心。但善知心無生相。通達是心無生性。何以故。心無決定性。亦無決定相。乃至不得心垢相。不得心淨相。但知是心。常清淨相。大般若經雲。於法。雖無所取。而能成辦事業。釋曰。若瞭自心。無事不辦。或妄取前境界。卻成內自不足。所以金剛三昧經雲。菩薩觀本性相。謂自滿足。韆思萬慮不益道理。徒為動亂。失本心王。論釋雲。無量功德。即是一心。一心為主。故名心王。生滅動亂。違此心王。不得還歸。故言失也。又心者。統攝諸法。勝。無一法而不攝。王者。統禦四海。八錶朝宗。無一民而不臣。故如幻三昧經雲。不求諸法。是名己身。進趣大乘方便經雲。真如實觀者。思惟心性。無生無滅。不住見聞覺知。永離分彆之想。

 

問。心能作佛。心作眾生。以瞭真心。故成佛。以執妄心。故成眾生。若成佛。皆具圓通五眼。無漏五陰。故經雲。滅無常色。獲得常色。又雲。妙色湛然常安住。又雲。善能分彆諸法相。雲何說真心。不住見聞覺知。永離分彆之想。

 

答。若是妄心見聞。須假因緣能所生起。如雲。眼具九緣生等。若無色空和閤之緣。見性無由得發。五根亦然。皆仗緣起。斯則緣會而生。緣散而滅。無自主宰。畢竟性空。如楞伽經偈雲。心為工技兒。意如和技者。五識為伴侶。妄想觀技眾。如歌舞立技之人。隨他拍轉。拍緩則步緩。拍急則步急。五根亦如是。但隨意轉。如雲。身非念輪。隨念而轉。何者。意地若生。身輪動作。意地若息。根境寂然。真心則不爾。常照常現。鐵圍不能匿其輝。遍界遍空。穹蒼不能覆其體。非純非雜。萬法不能隱其真。無住無依。塵勞不能易其性。豈假前塵發耀。對境生知。自然寂照靈知。湛然無際。故首楞嚴經雲。佛告阿難。如是六根。由彼覺明。有明明覺。失彼精瞭。黏妄發光。是以汝今離暗離明。無有見體。離動離靜。元無聽質。無通無塞。嗅性不生。非變非恬。嘗無所齣。不離不閤。覺觸本無。無滅無生。瞭知安寄。汝但不循動靜閤離。恬變通塞。生滅暗明。如是十二諸有為相。隨拔一根。脫黏內伏。伏歸元真。發本明耀。耀性發明。諸餘五黏應拔圓脫。不由前塵所起知見。明不循根。寄根明發。由是六根互相為用。阿難。汝豈不知。今此會中。阿那律陀。無目而見。跋難陀龍。無耳而聽。殑伽神女。非鼻聞香。驕梵鉢提。異舌知味。舜若多神。無身有觸。如來光中。映令暫現。既為風質。其體元無。諸滅盡定。得寂聲聞。如此會中摩訶迦葉。久滅意根。圓明瞭知。不因心念。阿難。今汝諸根。若圓拔已。內瑩發光。如是浮塵。及器世間諸變化相。如湯消冰。應念化成無上知覺。阿難。如彼世人。聚見於眼。若令急閤。暗相現前。六根黤然。頭足相類。彼人以手循體外繞。彼雖不見。頭足一辯。知覺是同。緣見因明。暗成無見。不明自發。則諸暗相能昏。根塵既消。雲何覺明。不成圓妙。釋曰。如彼世人聚見於眼者。此先明世見。非眼莫觀。若令急閤。則無所見。與耳等。五根相似。彼人以手。循體外繞。雖不假眼。而亦自知。此況真見。不藉外境。緣見因明暗成無見者。此牒世間眼見。須仗明暗因緣。根塵和閤。方成於見。無見。不明自發者。此正明真見之時。見性非眼。既不屬眼。又何假明暗根塵所發。則不明之明。無見之見。自然寂照靈知。何曾間斷。且世間明暗虛幻齣沒之相。又焉能覆蓋乎。是以明不能明。暗不能暗也。故雲。則諸暗相。能昏。真性天然。豈非圓妙。所以學人問先德雲。如何是大悲韆手眼。答雲。如人夜裏摸得枕子。

 

問。妄心行相。有何證文。

 

答。勝天王般若波羅蜜經雲。佛言。菩薩行般若波羅蜜。念心作是思惟。此心無常。而謂常住。於苦謂樂。無我謂我。不淨謂淨。數動不住。速疾轉易。結使根本。諸惡趣門。煩惱因緣。壞滅善道。是不可信。貪瞋癡主。法中。心為上首。若善知心。悉解眾法。種種世間皆由心造。心不自見。若善若惡。悉由心起。心性迴轉。如鏇火輪。易轉如馬。能燒如火。暴起如水。作如是觀。於念不動。不隨心行。令心隨已。若能伏心。則伏眾法。大涅槃經雲。佛言。善男子。心若常者。亦復不能分彆諸色。所謂青黃赤白紫色。善男子。心若常者。諸憶念法。不應忘失。善男子。心若常者。凡所讀誦。不應增長。復次善男子。心若常者。不應說言。已作今作當作。若有已作今作當作。當知是心必定無常。善男子。心若常者。則無怨。非怨非。心若常者。則不應言。我物他物。若死若生。心若常者。雖有所作。不應增長。善男子。以是義故。當知心性。各各彆異故。當知無常。又雲。雲何現喻。如經中說。眾生心性。猶如獼猴。獼猴之性。捨一取一。眾生心性。亦復如是。取著色聲香味觸法。無暫住時。是名現喻。可驗。即今眾生之心。如猿猴之處樹。上下不停。猶彌泥之泛迅流。齣入無礙。似幻士之遊眾會。名相皆虛。若技兒之齣戲場。本末非實。所以正法念處經雲。又彼比丘。次復觀察心之猿猴。如見猿猴。如彼猿猴躁擾不停。種種樹枝。華果林等。山榖岩窟。迴麯之處。行不障礙。心之猿猴。亦復如是。五道差彆。如種種林。地獄。畜生。餓鬼。諸道。猶如彼樹。眾生無量。如種種枝。愛如華葉。分彆愛聲諸香味等。以為眾果。行三界山。身則如窟。行不障礙。是心猿猴。此心猿猴。常行地獄餓鬼。畜生。生死之地。又彼比丘。依禪觀察心之技兒。如見技兒。如彼技兒。取諸樂器。於戲場地。作種種戲。心之技兒。亦復如是。種種業化。以為衣服。戲場地者。謂五道地。種種裝飾。種種因緣。種種樂器。謂自境界。技兒戲者。生死戲也。心為技兒種種戲者。無始無終長生死也。又彼比丘。依禪觀察心彌泥魚。如見彌泥。如彌泥魚。在於河中。若諸河水。急速亂波。深而流疾。難可得行。能漂無量。種種樹木。勢力暴疾。不可遮障。山澗河水。峻速急惡。彼彌泥魚。能入能齣。能行能住。心之彌泥。亦復如是。於欲界河急疾波亂。能齣能入。能行能住。大智度論雲。如佛說。凡夫人。或時知身無常。而不能知心無常。若凡夫人。言身有常猶差。以心為常。是大惑。何以故。身住或十歲。二十歲。是心日日過去。生滅各異。念念不停。欲生異生。欲滅異滅。如幻事。實相不可得。如是無量因緣。故知心無常。是名心念處。行者思惟。是心屬誰。誰使是心。觀已。不見有主。法因緣和閤。故不自在。不自在。故無自性。無自性。故無我。若無我。誰當使是心。止觀雲。起一念慮知之心。隨善惡而生十道。一若其心念念專貪瞋癡。攝之不還。拔之不齣。日增月甚。起上品十惡如五扇提羅者。此發地獄之心。行火塗道。二若其心念念欲多眷屬。如海吞流。如火焚薪。起中品十惡。如調達誘眾者。此發畜生心。行血塗道。三若其心念念欲得名聞。四遠八方。稱揚欽詠。內無實德。虛比賢聖。起下品十惡。如摩犍提者。此發鬼心。行刀塗道。四若其心念念常欲勝彼。不耐下人。輕他珍已。如鴟飛下視。而外揚仁義禮智信。起下品善心。行阿修羅道。五若其心念念。欣世間樂。安其嗅身。悅其癡心。此起中品善心。行於人道。六若其心念念知三惡苦多。人間苦樂相間天上純樂。為天上樂。摺伏粗惡。此上品善心。行於天道。七若其心念念欲大威勢。身口意纔有所作。弭從。此發欲界主心。行魔羅道。八若其心念念欲得利智辯聰。纔勇哲。鑒達六閤。十方顒顒。此發世智心。行尼乾道。九若其心念念五塵六欲。外樂蓋微。三禪之樂。猶如石泉。其樂內重。此發梵心。行色無色道。十若其心念念知善惡輪環。凡夫耽湎。賢聖所訶。破惡由淨慧。淨慧由淨禪。淨禪由淨戒。尚此三法。如飢如渴。此發無漏心。行二乘道。此上十心。或先起非心。或先起是心。或是非並起。譬象魚風。並濁池水。象譬諸非。自外而起。魚譬內觀羸弱。為二邊所動。風譬內外閤雜。穢濁混和。前九種心是生死。如蠶自縛。後一種心是涅槃。如獐獨跳。雖得自脫。未具佛法。俱非。故雙簡。明知三界無彆理。但是妄心生。為八倒之根株。作四流之源穴。疾如掣電。猛若狂風。起塵勞。速甚瀑川之水。歘生五欲。急過鏇火之輪。是以結構四魔。驅馳十使。瀋二死之河底。投八苦之焰中。醉迷衣裏之珠。徒經艱險。鬥沒額中之寶。空自悲嗟。皆因妄心。迷此真覺。終無彆失。有齣斯文。如上依教所說。真妄二心。約義似分。歸宗匪彆。何者。真心約理體。妄心據相用。今以理恒是心。不得心相。心恒是理。不動心相。如水即波。不得波相。波即是水。不壞波相。是以動靜無際。性相一原。當凡心而是佛心。觀世諦而成真諦。所以華嚴經雲。菩薩摩訶薩。觀法。皆以心為自性。如是而住。若攝境為心。是世俗勝義。心之自性。即是真如。是勝義勝義。如是而住。以無所得而為方便。雙照真俗。無住住故。


 


《宗鏡錄》並非一本單純的佛學入門指南,也非對佛法某一特定宗派的詳盡解讀。它更像是一部宏偉的佛法總集,一座囊括萬象的佛法殿堂。作者釋延壽大師以其高深的佛學造詣和慈悲的宏願,將佛教浩瀚的教理、精深的義諦,乃至修行的實踐方法,以一種係統而全麵的方式呈現齣來。 此書的偉大之處,首先在於其“宗”與“鏡”的寓意。“宗”是指佛法的根本宗旨,是萬法的源頭,是眾生本具的真心。而“鏡”則象徵著佛法的智慧,能夠照破一切無明,顯露真常。釋延壽大師正是要通過這部著作,引導讀者勘破妄想,直取真心,從而洞悉佛法的究竟義理。 《宗鏡錄》的結構極為嚴謹,內容涵蓋麵極廣,卻又絲絲入扣,渾然一體。它並非簡單地羅列經文,而是將佛陀一代時教的種種論說,諸大乘經論的要義,以及曆代祖師的開示,融會貫通,化為一體。讀此書,便如同遊覽一座巨大的佛法博物館,從最基礎的概念到最深奧的理論,從初級的修行到究竟的證悟,都能夠在其中找到清晰的指引。 書中對“心”的探討,尤為深刻。作者深入剖析瞭心識的運作機製,揭示瞭眾生之所以流轉生死、輪迴不絕的根源皆在於迷失自性,妄執分彆。他層層剝繭,指齣我們所認為的“我”,不過是五蘊虛妄的聚閤,是妄心的投影。而真正的“心”,即佛性,卻恒常安住,清淨光明,不生不滅。通過對“心”的透徹理解,讀者纔能真正明白“萬法唯心”的道理,纔能認識到一切苦樂憂喜,皆是自心所變現。 《宗鏡錄》並非停留在理論的講解,它更注重將佛法落實於修行。書中詳細闡述瞭各種修行的方法,包括但不限於: 觀心法門: 這是書中一個核心的修學方嚮。作者引導讀者如何通過觀察自己的念頭、情緒、感受,逐漸認識到它們虛幻不實,從而擺脫它們的束縛,安住於本心。這種觀照,並非簡單的靜態觀察,而是動態地體察心識的生滅變化,從而體悟到不生不滅的實相。 懺悔與發願: 針對眾生無始劫來所造的種種惡業,書中詳細講解瞭懺悔的儀軌與重要性,以及發菩提心的深遠意義。懺悔並非簡單的形式,而是真心體悟罪業的過患,從而生起改往修來、精進嚮道的決心。發願則是將個人解脫的願望,升華為度化一切眾生的宏大悲願,這是邁嚮成佛之路的重要動力。 戒定慧的修習: 書中清晰地勾勒齣戒、定、慧三學相輔相成的修學次第。戒律是修行的基礎,能夠約束身口意,使其不造惡業;禪定是修行的核心,能夠收束散亂的心念,達到專注寜靜;智慧是修行的目標,能夠破除無明,證悟實相。作者不僅解釋瞭戒定慧的理論,更提供瞭切實可行的修習方法。 事相與觀照的結閤: 《宗鏡錄》的智慧在於,它既不否定現實生活中的種種事相,也強調要從事相中觀照齣真理。例如,書中會講解到如何看待世間的名利、情感,如何處理人際關係,但這一切的齣發點,都是為瞭讓讀者在日常生活中,也能不斷地觀照自心,將佛法融入生活,而不是將佛法視為與現實脫節的空談。 因果的詳盡闡釋: 佛法的基本原理之一便是因果。書中對因果的闡釋,既有宏觀的宇宙人生因果,也有微觀的業力牽引。通過對因果的深入理解,讀者能夠更加敬畏業力,更加謹慎自己的言行,從而積極地創造善因,避免惡果。 生死輪迴的真相: 眾生之所以恐懼死亡,是因為對生死輪迴的真相一無所知。書中詳細揭示瞭生死流轉的奧秘,以及如何通過修行,最終超越生死輪迴,獲得究竟的解脫。這種揭示,並非為瞭製造恐慌,而是為瞭讓讀者認清現實的睏境,從而激發求解脫的動力。 《宗鏡錄》對佛法的理解,是站在一個極高的高度,俯瞰整個佛教的體係。它並非局限於某個時期的思想,也不是某個地域的學說。書中融匯瞭印度佛教各時期、各宗派的精要,包括聲聞乘、緣覺乘,尤其是大乘佛教的各個方麵,如般若、中觀、唯識等思想的精華。作者以其博大精深的智慧,將這些看似繁雜的教義,梳理得井井有條,使得讀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逐漸建立起對佛教整體的清晰認知。 更難能可貴的是,《宗鏡錄》所傳達的,是一種圓融無礙的智慧。它不是割裂地看待佛教的各個方麵,而是強調“理事圓融”、“定慧等持”、“權實並收”。例如,書中在講解空性時,並非將事物推嚮虛無,而是指齣空性之中,蘊含著圓滿的妙有;在講解慈悲時,並非是盲目的溺愛,而是基於智慧的、有方嚮的關懷。這種圓融的智慧,能夠幫助讀者避免走入偏執,而是以一種更廣闊、更包容的視角來理解佛法。 《宗鏡錄》的語言,雖然古樸典雅,但其內涵卻極其豐富,寓意深遠。釋延壽大師的文字,猶如清泉流淌,滋潤心田;又如明鏡照徹,顯露真性。每一句話,都經過瞭韆錘百煉,蘊含著無盡的禪機與智慧。對於初學者而言,可能需要一些引導和耐心去體悟;而對於有一定佛學基礎的讀者,則能從中獲得前所未有的啓發和深入。 總而言之,《宗鏡錄》是一部值得反復研讀、細細體味的佛學巨著。它不僅是一部知識的寶庫,更是一盞指引迷航的明燈,一艘駛嚮彼岸的法船。它以其宏大的格局、深刻的洞見、圓融的智慧,幫助無數修行者勘破迷霧,認識自我,最終證悟菩提,達到究竟的解脫。這本書的力量,在於它能夠觸及靈魂深處,喚醒沉睡的本覺,引領我們走嚮真正的光明與安樂。

用戶評價

評分

說實話,剛開始翻閱《宗鏡錄》,我有點不太適應它的古樸和那種層層遞進的論述方式。這不像是現代流行的那種“快餐式”心靈雞湯,它要求你沉下心來,如同攀登一座巍峨的高山,每一步都需要腳踏實地。但正是這種看似緩慢的過程,纔造就瞭其無可替代的價值。這本書的結構設計,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典範。它不像其他一些典籍那樣隻側重於某一特定法門,而是將諸宗的精義提煉齣來,進行比對、融閤與升華。閱讀過程中,我常常會被作者那種廣博的學識所震撼——他引經據典,旁徵博引,卻又絕不陷入繁瑣的文字遊戲中。所有的一切,最終都指嚮一個核心目標:如何安頓我們這顆躁動不安的心。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其“圓融”二字,它消弭瞭許多修行路上的門戶之見,讓人明白,殊途同歸,真正重要的不是你站在哪個山頭,而是你是否真正走到瞭山頂。

評分

我是一個對哲學思辨特彆感興趣的人,很多時候,我更傾嚮於理解“為什麼”,而不是盲目地“怎麼做”。《宗鏡錄》恰恰滿足瞭我對深度思辨的需求。書中對心性本體的論述,那種將“緣起性空”與“萬法唯識”等概念進行高度整閤的嘗試,簡直是精妙絕倫。作者並沒有將“空”描繪成虛無,而是將其闡釋為一種充滿無限可能性的圓滿狀態。這種論述,極大地拓寬瞭我對宇宙和生命的認知邊界。它提供瞭一種強大的認知框架,讓我得以重新審視日常生活中的一切得失、愛恨。很多睏擾已久的概念,在書中找到瞭一個安穩的歸宿。它不是簡單地告訴你“不要執著”,而是深入到執著的根源,用邏輯和智慧的雙手,將那個虛幻的“我”逐漸抽絲剝繭。讀完後,感覺對世界的理解不再是平麵化的,而是擁有瞭清晰的立體感和層次感。

評分

這套書的汗牛充棟,讓人在初次接觸時難免會産生“消化不良”的感覺。我采取的方法是采取“主題閱讀”和“反復咀嚼”相結閤的策略。我發現,即便是對同一段話反復閱讀,每次都能從中品齣新的味道。這說明這本書的密度極高,信息量負載強大,絕非一讀而盡的淺薄之作。它真正做到瞭將佛法的“要旨”精要地濃縮其中,讓後學者不必在浩如煙海的經藏中迷失方嚮。它像是一部精密的“總綱”,將不同流派的精髓提煉並串聯起來,使得佛法的整體脈絡清晰可見。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強大的內在定力,不僅僅是知識上的豐富,更是精神層麵的鞏固。它像是一座精神上的磐石,任憑外界風吹浪打,內心深處總有一處堅實可靠的依靠。

評分

讀完這套《宗鏡錄》,我感覺像是進行瞭一場漫長而深入的精神洗禮。這本書的篇幅之巨,內容之博,初看時會讓人心生畏懼,但一旦沉浸其中,就會被作者那種宏大而細緻的佛法體係所深深吸引。延壽大師的功力實在瞭得,他沒有簡單地羅列佛經義理,而是將禪宗的直指人心與天颱、華嚴等教派的圓融思想巧妙地結閤起來,構建瞭一個極其完備的佛學架構。這種將理論深度與實踐指導融為一體的寫作方式,使得原本抽象的佛理變得清晰可辨,觸手可及。我尤其欣賞書中對於“心”的探討,那份對心性的剖析之深,簡直如同拿著一把鋒利的手術刀,層層剝開我們習以為常的虛妄錶象。對於長期在佛學邊緣徘徊,渴望係統性理解佛法精髓的求道者來說,這套書無疑是一座寶庫,它提供的不是零散的智慧碎片,而是一張清晰的地圖,指引我們穿越迷霧,直抵核心。每次閤上書捲,都能感受到心境的沉澱,那種踏實和安寜,是任何其他文字難以給予的。

評分

對於習慣瞭現代快節奏生活的我來說,閱讀《宗鏡錄》無疑是一場耐力的考驗。但這種“慢讀”帶來的迴饋卻是巨大的。這本書的精髓在於其對“境界”的描述和引導。它不是停留在紙麵上的理論辯論,而是始終與修行者的實際體驗緊密相連。延壽大師的文字,時而如清泉般平和,時而如霹靂般警醒。尤其在描述修行中可能遇到的種種障礙和心魔時,那種洞察力簡直令人毛骨悚然地覺得,大師仿佛就坐在我對麵,瞭如指掌地知道我內心深處正在糾結的每一個細微之處。這種強烈的“被理解”感,極大地增強瞭閱讀的動力。它像是一位德高望重、經驗豐富的導師,不厭其煩地在你迷茫時點亮前方的燈火,讓人在精神的崎嶇山路上不至於跌倒或迷失方嚮。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