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金融大危機:拯救倫敦金融城(引進版)

1914年金融大危機:拯救倫敦金融城(引進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理查德·羅伯茨(Richard Roberts) 著,楊培雷,楊卓爾 譯
圖書標籤:
  • 金融危機
  • 曆史
  • 倫敦金融城
  • 一戰
  • 經濟史
  • 1914年
  • 引進圖書
  • 金融
  • 危機
  • 歐洲曆史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財經大學齣版社
ISBN:9787564228262
版次:1
商品編碼:12280821
包裝:平裝
叢書名: 世界經濟危機研究譯叢
開本:32開
齣版時間:2017-1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344
字數:245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在*著名的世界金融中心倫敦,正值第1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前一周,市場崩潰瞭。(1914年)7月31日星期五倫敦證券交易所被關閉,這是有史以來的第1次,標誌著市場發生瞭*嚴重的崩潰。在英格蘭銀行外麵,排起瞭長隊,人們焦急地等待著將紙幣兌換成金幣。銀行傢們確信已經發生瞭銀行擠兌,銀行體係正麵臨崩潰的危險——在戰爭的前夜,這一切都在英國發生瞭。
  《1914年金融大危機:拯救倫敦金融城(引進版)》講述的是關於這場衝擊倫敦並波及全球的嚴重金融危機不為人們所知的、不平凡的故事。基於當事人的日記、書信、迴憶和媒體報道以及政府和銀行的檔案,理查德·羅伯茨著的《1914年金融大危機(拯救倫敦金融城)》呈現齣的是金融和社會曆史中一個重要的曆史階段的生動而又鮮活的敘述,廓清瞭戲劇般的崩潰情節以及為瞭抑製崩潰所采取的各種措施。在世界金融發展曆史上這個關鍵的而又引人人勝的“缺失部分”是真正的第1次全球金融危機,並且在金融危機管理史上具有裏程碑意義。
  “如果我們不想重復過去的錯誤,那麼,我們首先要理解它們。
  《1914年金融大危機:拯救倫敦金融城(引進版)》對全球化第1個重要階段的金融危機進行瞭大師級的講述。(無論對經濟學傢、政策製定者,還是普羅大眾,《1914年金融大危機:拯救倫敦金融城(引進版)》都是)一個及時的提醒。”英國前財政大臣喬治·奧斯本(George 0sborne)如是說。

作者簡介

  理查德·羅伯茨,英國劍橋大學國王學院當代金融史教授,也是金融機構、銀行和市場發展問題專傢,已經齣版或者發錶很多這個領域的專著或論文,包括《施羅德傢族:商人和銀行傢》(Schroders: Merchants and Bankers,1992)、《帶上你的閤夥人:俄裏翁、銀團銀行和歐洲貨幣市場變遷》(Take Yours Partners:0rion,and Consotium Bank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uromarkets,2001)、《媒體與金融危機》(The Mecfia and Financial Crisis,2014)和《獅子醒瞭:匯豐銀行現代史》(The Lion Wakes:A Modern History of HSBC,201 5)。他還發錶過很多有關國際金融中心的著述,包括《城市國傢:倫敦城當代史與貨幣如何勝齣》(A Contemporary History ofthe City of London and How Money Triumphed,2001)、《華爾街》(Waft Street,2002)以及《倫敦城》(TheCity,2008)。他還與倫敦城倫巴第街研究公司負責金融時事問題長期展望的谘詢顧問一起撰寫報告,最近完成瞭《是否任何人都能從公平生活中學到知識?金融危機的教訓和知識》(DidAnyone Learn Anything from Equitable Life?Lessons and Learning from Financial Crises,2012)。

目錄


前言與緻謝

第一部分 崩潰
1 證券交易所的關閉
2 晴天霹靂
3 最糟糕的日子

第二部分 控製
4 銀行傢的計劃
5 財政部的觀點
6 戰時會議
7 銀行重新開業

第三部分 復活
8 英雄般的乾預
9 修復外匯市場
10 (倫敦證券)交易所重新開業

第四部分 前瞻
11 全球金融危機
12 未知的金融危機

精彩書摘

  《1914年金融大危機:拯救倫敦金融城(引進版)》:
  倫敦半打的新聞晚報的頭版頭條都是關於7月31日星期五證券交易所關閉的報道,而且幾小時便更新一次版麵。8月1日星期六發行的3傢金融日報、11傢全國性日報中的絕大多數以及大量的區域性報紙也都在頭版頭條報道瞭證券交易所關閉的消息。“此前,思羅格莫頓大街從未有過這樣激動人心的一天。在這個假日裏,證券交易所關閉瞭,曆史上前所未有,”《圖片日報》(DailyGraphic)指齣,其他媒體諸多報道也持這樣的觀點。“迴溯相似的曆史時期,我們想到的是剋裏米亞戰爭(1853~1856年俄國與英國、法國、土耳其、撒丁王國之間的戰爭。——譯者注)和印度兵變(1857~1859年印度士兵反對英國統治的一次重要起義,起因是為英國服役的印度士兵認為新式步槍子彈殼上塗抹的潤滑劑是動物油,這是印度教徒和穆斯林所深惡痛絕的,從而引起兵變。——譯者注)。但是那時,我們今天所知的、具有廣泛社會經濟關聯的證券交易所尚不存在。”7對於大多數社會公眾來說,證券交易所的關閉讓人們看到瞭金融市場的危機。到那個時候,關於市場崩潰的報道還大緻限定在報紙商業版麵的市場報道中。據威廉姆·勞森的觀察,沒有不正常的情況。勞森時年73歲,著名的金融評論傢和“雄辯傢”,曾任《金融時報》編輯(1889~1891年),還是《1914~1915年英國戰時金融》的作者。《1914~1915年英國戰時金融》完整記述瞭金融危機,於1915年6月齣版。無論是讀者還是“普通的記者”,都視倫敦城為“與人們日常生活的世界不相乾的地方”。8另外,1914年7月,各大報紙的頭版充斥著國際外交危機的報道,這些報道在戰爭爆發後纔停止。正是這些政治變局激發瞭英國乃至全世界的金融危機。
  1914年金融危機是倫敦經曆的最嚴重的係統性危機——甚至比1866年和2007~2008年的危機還要嚴重得多,呈現齣來的是金融市場的全麵崩潰。根據金德爾伯格(Kindleberge)在“典型危機剖析”中所揭示的特徵9,1914年的金融危機並非“典型的”金融危機。在此次危機中,沒有事前的信用擴張、狂躁、投機狂熱、資産泡沫以及“明斯基時刻”(美國經濟學傢明斯基所描述的時刻,即資産價值崩潰的時刻。他的觀點主要是,經濟好的時候,投資者傾嚮於承擔更多風險。隨著經濟嚮好的時間不斷推移,投資者承受的風險水平越來越大,直到超過收支不平衡點而崩潰。這種投機資産風險的增大促使債權人盡快迴收藉齣去的款項,從而引起資産價值崩潰時刻的到來。——譯者注)。然而,存在一個非常明顯的“替代”時刻-7月23日星期四奧匈帝國對塞爾維亞發齣戰爭的最後通牒——導緻整個歐洲爆發戰爭可能性的風險預期。《銀行傢雜誌》(Bankers' Magazine)在“大危機”標題下聲稱,“事發突然,如炸彈引爆”。10由於恐懼,齣現瞭(將股票賣齣)換取現金的普遍狂潮,人們尤其青睞黃金。全是賣傢而沒有買傢,這意味著市場很快便失去功能。
  ……

前言/序言

  本書緣起於我關於著名城市商人銀行——施羅德傢族銀行——的曆史研究,相關著作於1992年齣版。1914年,巴倫·布魯諾·施羅德(Baron Bruno Schroder)已經是高級閤夥人、大老闆和著名銀行傢,盡管他已經在英國居住瞭幾十年,但是,國籍仍是德國。隨著戰爭的爆發,他成瞭敵方陣營的人,他的企業被視為敵方資産而處於被沒收的風險之中。這將會導緻金融市場的危機嚴重惡化,因此,巴倫·布魯諾·施羅德被立即歸化(入籍)——內政大臣和國王權衡再三的良策。施羅德企業和傢族史上的這段戲劇性情節提醒我去關注被我忽略的1914年的金融危機。
  1914年的金融危機對於那些親身經曆過的人們來說,是驚心動魄的。其中有三個人對這段曆史進行瞭專題記述,他們寫齣的文獻均在1915年齣版,他們分彆是:哈特裏·維瑟斯(Hartley Withers),著有《戰爭與倫巴第街>(Warand Lombard Street,倫巴第街為倫敦金融中心所在地。——譯者注);威廉姆·勞森(Willfam Lawson),著有《1914~1915年英國戰時金融》(British War Finance1914~1915):以及漢斯·剋裏斯汀·索恩(Hans Christian Sonne),著有《倫敦金融城:1914年7月~1915年7月的金融狀況與未來》。另外,還有約翰·梅納德·凱恩斯,此時正是他職業生涯的早期,盡管情況尚不明朗,但是,在1914年鞦季,他就已經寫齣瞭三篇關於危機的學術論文並發錶。盡管相關著作很快便被遺忘,但是,論文依然為凱恩斯學派的學者們所熟知。在~些戰後迴憶中,關於金融危機的記述以勞埃德·喬治的《戰爭迴憶錄》(War Memoires,1933)最為著名。第一次與眾不同的論述是經濟學傢E.維剋多·摩爾根(E.Victor Morgan)在《1914~1925年英國金融政策研究》(Studies in British Financial Policy 1914~1925,1952)一書的一章中的簡明論述,他分析瞭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及緊隨其後的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政策反應。第一次齣版的以檔案為基礎的曆史研究文獻是理查德·塞耶斯(Richard Sayers)所寫的著作,他記述瞭他任職於英格蘭銀行的經曆,該書於1976年齣版,書中還包含瞭一個附錄,附錄中收錄瞭英格蘭銀行原官方史學傢約翰·剋萊普海姆(John Clapham)先生於1945~1946年寫就的關於這段曆史的未曾公開發錶的論文。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1914年金融大危機:拯救倫敦金融城(引進版)》一書的詳細圖書簡介,內容將聚焦於那個曆史時刻的金融動蕩、政治角力以及世界秩序的重塑,但不直接描述該書具體涵蓋的內容細節。 --- 書籍簡介:風暴之眼的金融權力與現代世界的開端 本書描繪瞭一幅宏大而精微的曆史畫捲,聚焦於一個世紀之初,一個被曆史學傢稱為“舊世界”的體係在麵對空前劇變時,如何搖搖欲墜,又如何在極度的壓力下被迫轉型。我們身處一個矛盾的時代:工業革命的成就使財富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積纍,全球貿易網絡密布如織,而支撐這一切的金融骨乾——倫敦,正麵臨著一場足以撼動全球信譽基礎的係統性危機。 這部作品並非單純聚焦於經濟數據的羅列,而是深入剖析瞭權力、信心與結構性脆弱性之間錯綜復雜的聯係。它探討瞭在信任成為最終抵押品的金融世界裏,一次突如其來的衝擊如何能夠瞬間蒸發掉數十年的積纍。 一、帝國黃昏下的金融權力中樞 要理解這場危機,必須首先理解“金融城”——倫敦的金融心髒——在二十世紀初的全球地位。彼時的英鎊是世界的通用貨幣,倫敦的銀行傢和承銷商掌握著全球資本流動的方嚮盤。他們的每一次藉貸決策,都直接影響著從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肉類齣口到西伯利亞的鐵路建設。 然而,這種中心地位並非建立在堅不可摧的堡壘之上,而是建立在一種脆弱的共識之上:即英國的財政穩健和對黃金標準的堅定承諾。作品細緻地展現瞭這種“信心資本”的內在矛盾:一旦公眾或國際夥伴對這種信心産生一絲動搖,整個體係便可能麵臨抽資離場的風險。它揭示瞭在財富光鮮外錶下,金融機構之間層層疊加的復雜關聯性,以及這種關聯性在危機時期如何從保障變為傳染的媒介。 二、被戰爭陰影籠罩的資本流動 曆史的吊詭之處在於,當世界被一股不可逆轉的政治和軍事緊張氣氛籠罩時,金融市場往往是最敏感的晴雨錶。作品通過對特定曆史時期的考察,描繪瞭政治不確定性如何轉化為即時的金融恐慌。 歐洲列強之間日益緊張的外交關係,以及隨之而來的軍事動員預兆,使得跨國資本的流動變得極度不穩定。投資人不再關注遠期利潤,而是將資金迅速撤迴被認為“安全”的港灣。書中對那一時期信貸市場的描述,生動地再現瞭流動性如何枯竭的場景——即使是擁有充足資産的機構,也可能因為無法在短期內變現而陷入技術性破産。這不僅僅是一場銀行的危機,更是一場關於國際支付和結算體係的信任危機。 三、國傢與市場:乾預的邊界與代價 當市場失靈,政府與央行的角色便被推到聚光燈下。這本書的引人入勝之處在於,它詳細考察瞭在危機爆發的至暗時刻,決策者們是如何在“自由放任”的意識形態與“拯救國傢信譽”的現實需求之間艱難抉擇的。 引入的案例研究揭示瞭政府為穩定金融體係所采取的一係列史無前例的乾預措施。這包括對特定行業的救助、對銀行擠兌的臨時限製,以及最為關鍵的——中央銀行如何以“最後貸款人”的身份介入,嚮那些體量龐大但流動性受限的機構提供擔保。這些乾預行動,雖然在短期內阻止瞭體係的徹底崩潰,但也從根本上改變瞭國傢與金融資本之間的權力關係,為後世的金融監管打下瞭基礎。作品深入分析瞭這些乾預的政治成本和經濟後果,探討瞭“太大而不能倒”的理念在曆史早期的萌芽與掙紮。 四、一個時代的謝幕與新秩序的奠基 這場金融風暴,與隨之而來的軍事衝突交織在一起,最終標誌著一個時代的徹底終結。它暴露瞭建立在固定匯率和無限製資本流動之上的“古典”全球化模式的脆弱性。 本書不僅記錄瞭危機本身,更著眼於危機後的遺産。它闡述瞭這些痛苦的教訓如何催生瞭新的金融工具、更嚴格的監管思維,以及全球金融權力結構的重新分配。當舊有的信譽體係崩塌時,新的規則和新的主導者便開始登場。這部作品提供瞭一個獨特的視角,讓我們得以審視,在一個關鍵的轉摺點上,少數精英階層的決策,是如何在幾乎不為人知的情況下,重塑瞭未來數十年全球經濟運行的基本框架。它是一部關於人類在極端壓力下展現齣的適應性、魯莽性以及對秩序重建的本能的深刻反思。 通過細緻的曆史文獻梳理和對決策心理的洞察,該書為理解現代金融體係的起源、風險的內在屬性,以及國傢權力在維護經濟穩定中的核心作用,提供瞭一部極具啓發性的入門之作。

用戶評價

評分

從我個人的角度齣發,這本書的書名勾起瞭我對曆史事件背後復雜人性以及決策過程的濃厚興趣。1914年的金融危機,發生在一個全球格局即將發生巨變的時代,政治、經濟、軍事的交織,使得這場危機的背景更加錯綜復雜。我希望這本書能夠不僅僅局限於枯燥的數字和理論,而是能夠通過講述參與其中的人物故事,來展現人性的光輝與脆弱。那些在風暴中心的企業傢、銀行傢、政府官員,他們是如何在巨大的壓力下做齣艱難的抉擇?他們是否曾有過動搖和恐懼?他們的決策是齣於公心還是私利?書名中的“拯救倫敦金融城”似乎暗示著一種英雄主義的敘事,我期待書中能夠刻畫齣一些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讓我們能夠感受到他們在那場危機中的掙紮、智慧和擔當。同時,我也想瞭解,這場危機對當時的社會結構和人們的生活産生瞭怎樣的具體影響?它是否加速瞭某些社會變革的到來?這本書是否會涉及一些普通民眾在金融危機中的生存狀態?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個多維度的視角,讓我們不僅看到宏觀的金融圖景,也能感受到微觀的人間百態。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真是引人入勝,光看“1914年金融大危機”這幾個字,就讓人聯想到那個動蕩的年代,股票市場的崩盤,銀行的倒閉,以及無數普通傢庭因此遭受的巨大損失。而“拯救倫敦金融城”更是為這本書增添瞭一層傳奇色彩,仿佛是一部驚心動魄的金融史詩。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究竟是什麼樣的危機讓倫敦這個當時世界的金融中心瀕臨崩潰?又是誰,或者說是什麼力量,在那個關鍵時刻力挽狂瀾,避免瞭一場更深遠的災難?書名中的“引進版”也暗示瞭這本書可能包含瞭一些國際化的視角,或許能讓我們從一個更宏觀的角度理解這場危機,而不僅僅局限於英國本土。我特彆好奇書中會如何描繪當時的社會氛圍,人們的恐慌與希望,以及政治傢、銀行傢們在幕後是如何博弈的。這本書是否會涉及一些關鍵人物的故事?他們的決策是基於怎樣的考量?這些細節的呈現,將直接影響這本書的可讀性和深度。我期望這本書能像一部引人入勝的紀錄片,用翔實的史料和生動的敘述,將我帶迴那個風雲變幻的年代,讓我親身感受那場足以載入史冊的金融巨變,並從中學習到關於金融、經濟以及人類應對危機智慧的寶貴經驗。

評分

我被這本書的書名所吸引,更因為我對曆史上的重大經濟事件及其背後的人文精神有著深厚的興趣。1914年,一個充滿變革與衝突的時代,金融危機與世界大戰的陰影交織,這無疑為這本書提供瞭極其豐富的敘事空間。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一部冷冰冰的經濟史,而是一部能夠觸及人心、引發思考的作品。我期望書中能夠深入挖掘在那場危機中,普通人的命運是如何與宏觀經濟形勢緊密相連的。是否有一些小人物的故事,能夠摺射齣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巨變?例如,一位失業的工人,一位破産的商人,他們在那段艱難的日子裏是如何掙紮求生的?他們的經曆又反映瞭當時社會怎樣的矛盾和問題?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細膩的筆觸,描繪齣那個時代人們的情感世界,他們的恐懼、絕望,但也可能存在的堅韌與希望。書名中的“拯救”一詞,也讓我好奇,這種拯救是依靠製度的完善,還是人性的光輝?是否存在一些被曆史遺忘的英雄,他們的事跡值得被重新發掘和傳頌?這本書能否讓我們在曆史的迴響中,看到當今社會經濟發展中的一些啓示,並從中汲取應對未來挑戰的力量?

評分

我對這本書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它對“拯救”這一過程的細節闡述上。畢竟,僅僅描述危機容易,但要剖析“拯救”的機製和策略,則需要更深厚的功底。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陰雲也開始籠罩歐洲,這場戰爭無疑給本已脆弱的金融體係帶來瞭雪上加霜的影響。這本書是否會深入探討戰爭與金融危機之間的復雜關聯?倫敦金融城作為全球金融的樞紐,它的穩定對整個世界經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我想瞭解,在那個時刻,英國政府和金融機構究竟采取瞭哪些非常規的手段?是動用瞭國傢儲備?還是通過瞭特殊的立法?有沒有一些鮮為人知的談判和妥協?我尤其感興趣的是,那些在幕後默默工作的金融傢和決策者們,他們麵對的壓力是怎樣的?他們的智慧和勇氣是如何在危急關頭發揮作用的?這本書會不會像一部懸疑小說一樣,層層剝開那些復雜的金融運作和政治博弈,讓我們看到一個不為人知的金融世界?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些銀行是如何被救助的,或者某些關鍵的金融工具是如何被設計的,從而讓我們對金融運作的復雜性和韌性有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這本書所包含的“引進版”標識,讓我對它所提供的國際視野充滿瞭期待。1914年的金融危機,絕非孤立事件,它很可能與當時全球範圍內的經濟形勢、國際關係以及一些新興的金融理論有著韆絲萬縷的聯係。我想知道,這本書是否會從全球金融體係的角度來審視這場危機,它在當時的世界經濟格局中扮演瞭怎樣的角色?它是否與其他國傢的金融市場産生瞭聯動效應?書中是否會探討一些跨國金融機構在危機中的作用?或者,它會分析當時主要的國際金融中心,如紐約、巴黎等,在應對這場危機時所采取的策略,以及它們與倫敦金融城之間的互動?我希望這本書能夠提供一些跨文化的比較分析,讓我們瞭解不同國傢和地區在麵對類似金融風險時,其應對機製和文化基因的差異。同時,我也對書中是否會提及一些當時具有影響力的經濟學傢或思想傢的觀點感到好奇,他們的理論是否在一定程度上預示瞭這場危機,或者為應對危機提供瞭理論指導?這本書能否幫助我們理解,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類似的金融風險是否依然存在,以及我們應該從中吸取哪些經驗教訓?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