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诸子集成:新书校注

新编诸子集成:新书校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汉] 贾谊 著,阎振益,钟夏 注
图书标签:
  • 诸子百家
  • 先秦
  • 古籍
  • 校注
  • 文化
  • 历史
  • 哲学
  • 文献
  • 中华文化
  • 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018820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1532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00-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17
字数:35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新书》十卷,汉贾谊撰。校注者认为传世《新书》为可信真本,依据明吉府本为底本,参校他本,详加校注,并附录《新书》未收文赋、佚文、本传、著录、序跋、集评、资料等,为读者提供了一部完整的贾谊作品及资料总编本。
  《新编诸子集成:新书校注》为校注本,由阎振益、钟夏校注。

内页插图

目录

前言
引用书要目

卷第一
过秦上
过秦下
宗首
数学
藩伤
藩强
大都
等齐
服疑
益壤

卷第二
权重
五美
制不定
审微
阶级

卷第三
俗激
时变
瑰玮
孽产子
铜布
壹通
属远
亲疏危乱
夏民
解县
威不信

卷第四
匈奴
辇卑
淮难
无蓄
铸钱

卷第五
傅职
保傅
连语
辅佐
问孝

卷第六

容经
春秋

卷第七
先醒
耳痹

退让
君道
……

卷第八
卷第九
卷第十

附录一 新书未收文赋及佚文
附录二 贾谊傅
附录三 着
附录四 序跋
附录五 集评
附录六 资料

前言/序言

  贾谊(公元前二〇〇——前二八八年),汉代杰出政论家、思想家、文学家,对于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镰承和发展曾做出贡献,影响十分深广,诚如鲁迅所说:“沾溉后人,其泽甚逮。”(汉文学史纲)然而历代研究者大多祗注意史记漠书所摘录的贾谊文赋,而对于原着新书(或名贾子、贾子新书、页谊新书,详附录三孙论让说)却颅为忽视,甚至产生了新书是伪作的议论,遭恐怕与脱烂失次殊甚颇不易读有关,因此,认真整理新书成为我们这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古籍新说:汉唐诸子思想流变研究》 内容简介 本书并非对某一部具体古籍的校订或汇编,而是致力于深入考察汉唐时期诸子思想的发生、发展与演变,旨在揭示其内在的逻辑关联与时代印记。作者不拘泥于对个别文本的字词考辨,而是着力于勾勒出这一漫长而辉煌的思想史画卷,展现不同学派如何相互借鉴、辩驳,如何在历史的长河中汲取养分,又如何为后世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 第一章 汉代诸子思潮的勃兴与奠基 汉代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在经历了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洗礼后,汉初统治者为了巩固大一统的政权,开始寻求一套能够统一思想、稳定秩序的理论体系。这一时期,诸子思想的地位发生了显著变化,儒家逐渐占据主导,但其他学派并未因此销声匿迹,而是以新的姿态参与到思想的互动之中。 本章首先探讨了汉代思想领域“独尊儒术”的历史背景与深层动因。这并非意味着对其他学派的彻底否定,而是在一种新的政治格局下,对思想资源进行整合与选择。法家思想的某些实用性原则,道家的某些清静无为的理念,以及阴阳五行等宇宙观,都以某种方式融入了汉代的政治与文化实践中。 其次,本章重点分析了汉代诸子学说的“学术化”倾向。随着太学的发展和史官制度的成熟,诸子学说不再是单纯的言论,而是逐渐形成了一套系统性的学术体系,拥有了专门的研究者和传承者。《史记》与《汉书》等史籍中对诸子人物与思想的记载,不仅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也标志着诸子学说进入了被系统整理与研究的新阶段。 例如,在儒家内部,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融合了阴阳五行等元素,为儒学注入了新的生机,使其更能适应统治阶级的需要。同时,经学研究的繁荣,使得《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成为学问的核心,经学家们对经典的疏证与阐释,本身就构成了对先秦诸子思想的再创造。 然而,汉代思想的复杂性远不止于此。黄老之学在汉初的盛行,以及其后逐渐衰落,反映了政治需求与思想观念之间的张力。道家思想在汉代的流传,也呈现出多元化的面貌,既有对政治统治的参照,也有对个体生命的出世追求。墨家虽然影响力相对减弱,但其兼爱、非攻等思想,在特定时期仍有其回响。 本章的分析着眼于整体性,试图在宏观层面呈现汉代诸子思想如何在新的政治与文化土壤中生长,如何与其他学派相互作用,又如何为唐代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这种考察并非简单地罗列诸子名号,而是力求展现其思想内核在历史语境中的意义与价值。 第二章 魏晋玄学:对诸子智慧的重塑与超越 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与变革的时代,政权更迭频繁,社会秩序混乱。在这样的背景下,思想界出现了对传统价值观的深刻反思与质疑,玄学应运而生。玄学并非对先秦诸子思想的简单复述,而是对其进行了一种全新的诠释与重塑,试图在乱世中寻求精神的超越与安宁。 本章首先深入探讨了魏晋玄学的兴起原因,以及其与汉代诸子思想的深刻渊源。士族阶层的崛起,对名教的批判,以及对清谈之风的推崇,共同塑造了玄学的独特面貌。玄学家们从老庄哲学中汲取灵感,特别是对《周易》的阐释,成为连接先秦与魏晋思想的重要桥梁。 其次,本章重点分析了玄学对诸子思想的“虚无”、“自然”、“无为”等概念的独特理解。与先秦时期侧重于政治伦理的“无为”不同,魏晋玄学更倾向于从本体论和认识论层面来探讨“无”的意义。嵇康、阮籍、王弼等人的思想,都体现了对“本无”的追求,以及对“得意忘言”、“得意忘象”的强调。这种对精神自由的极度追求,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精神上的反抗。 王弼对《老子》和《周易》的注释,是玄学的重要代表。他以“有”对“无”、“君子”对“小人”等观念,试图建立一套以“无”为本体的哲学体系。这种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儒家“名教”的挑战,但也并非全盘否定,而是试图在“有”与“无”、“名教”与“自然”之间寻找一种新的平衡。 本章还探讨了玄学如何影响了当时的文学艺术,特别是诗歌与绘画。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对个人情感的抒发,都体现了玄学所倡导的超脱与自由的精神。山水诗的兴起,以及山水画的成熟,都是玄学思潮在艺术领域的重要体现。 然而,玄学并非一个铁板一块的思想体系。本章也分析了其内部的不同流派,以及其局限性。过度的清谈与个人化的精神追求,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了与社会现实的脱节,甚至催生了消极避世的情绪。 通过对魏晋玄学的考察,本书旨在揭示汉代诸子思想在这一特殊历史时期如何被赋予了新的生命力,以及如何在对传统的继承与超越中,形成了独具魅力的思想景观。 第三章 隋唐诸子:融汇与创新的时代 隋唐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开放、包容、充满活力的时代。在这一时期,诸子思想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发展态势,并且与其他外来思想,特别是佛教,进行了深刻的融合与创新。 本章首先分析了隋唐时期诸子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儒学在唐代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科举制度的推行,使得儒家经典成为知识精英的核心教养。但与汉代不同的是,唐代的儒学更加注重经学的阐释与义理的辨析,并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思想资源。 道家思想在唐代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特别是唐朝皇室的李姓,更乐于将自身与老子联系起来,推崇道教。道藏的编纂,对道家经典的整理与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时,道家思想在民间的影响也日益广泛。 佛教在隋唐时期的兴盛,对中国思想界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佛教的传入与本土化,不仅带来了新的哲学观念,也深刻地影响了诸子思想的演变。许多本土化的佛教宗派,如天台宗、华严宗、禅宗等,都在哲学思辨上吸收了中国传统的思想元素,并与道家、儒家思想产生了复杂的互动。 本章重点探讨了佛教与诸子思想的融合现象。例如,佛教的“空”性思想,与道家的“无”相呼应,又在义理层面得到了进一步的阐发。儒家的“仁”与佛教的“慈悲”在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共通之处。这种跨文化的思想交流与对话,极大地丰富了中国思想的内涵。 同时,本章也分析了唐代出现的新的思想趋势,如对古代哲学文献的整理与辨伪,以及对诸子思想的再评价。一些学者开始重新审视那些在汉代和魏晋时期相对边缘化的学派,并对其思想价值进行重新发掘。 作者强调,隋唐时期的诸子思想并非简单的“大杂烩”,而是在开放包容的文化氛围中,通过积极的对话与辩驳,实现了一种创造性的转化。这种融汇与创新,不仅巩固了中华文明的内在生命力,也为后世的思想发展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第四章 诸子智慧的跨时代回响与启示 本书的最后一章,旨在超越具体的历史时期,探讨汉唐诸子思想所蕴含的跨时代价值与现代启示。作者认为,这些古老的智慧并非尘封的遗迹,而是依然能够为我们理解当下、思考未来提供深刻的洞见。 本章首先回顾了本书所考察的诸子思想中的核心议题,如“天人关系”、“道与德”、“名与实”、“有为与无为”、“治国与修身”等。这些议题至今仍然具有普遍意义,它们触及了人类生存的基本境况与价值取向。 其次,作者探讨了诸子思想在现代社会中的不同解读与运用。例如,儒家关于“仁政”的理念,在现代政治伦理的构建中仍有借鉴意义;道家的“道法自然”可以启发我们思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方式;法家的某些管理原则,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也可见其踪影。 本章尤其强调了诸子思想中的“批判性”与“反思性”。对权力、制度、以及社会规范的审视,是诸子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批判性精神,对于我们保持思想的独立性,警惕教条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作者也指出了诸子思想可能存在的局限性,例如某些思想的保守性、局限于特定历史条件等,并提示读者在汲取其智慧的同时,也要保持批判性的眼光。 最后,本书强调了对诸子智慧的传承与创新。真正的传承并非简单地复古,而是要深入理解其精神内核,并将其创造性地应用于当代社会。作者鼓励读者通过对诸子思想的深入研究,不仅能够认识中国思想文化的博大精深,更能够从中获得启迪,丰富自身的精神世界,为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社会贡献智慧。 本书的研究,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视角,它不是一本简单的教科书,也不是一本专门的文献校注,而是一次对汉唐诸子思想流变的深度探索,一次对古老智慧跨时代价值的追寻。通过本书,读者将能够更深刻地理解中华文明的精神脉络,并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思想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一直以来,我都在寻找能够真正帮助我深入理解先秦诸子思想的学术著作,而《新编诸子集成:新书校注》无疑满足了我的这一需求。这套书不仅仅是《新书》的简单复刻,更是一部倾注了大量心血的学术结晶。编者在校勘过程中,广泛借鉴了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对于一些关键概念的阐释,都配以详实的考证和理论分析,使得读者能够深刻理解其思想内涵。阅读过程中,我常常会因为某个注释的深刻而停下脚步,反复琢磨。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敬意。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种对待学问的态度的体现,它教会我如何去审视文本,如何去理解思想,如何去探究真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本身的价格。

评分

作为一名对古典文学和哲学都颇有研究的爱好者,我对于市面上充斥的各种“伪古籍”或粗制滥造的版本深感厌烦。然而,《新编诸子集成:新书校注》给我带来了惊喜。它所呈现的,是一种严谨的治学精神和对经典的尊重。当我翻阅这本书时,我能感受到编者在文本整理和校勘上的用心。每一个注释都力求精确,每一个字词的解释都言之有据,这对于想从根本上理解《新书》的读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重要概念的辨析,它不仅仅是给出一个定义,而是会引述相关的论证,展示不同观点,让我能够更全面地认识问题的复杂性。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方式,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既能感受到智慧的闪光,也能学习到如何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判断。这本书不是那种可以快速翻阅的消遣读物,而是一本需要静下心来,反复咀嚼,才能体会其中妙处的学术著作。

评分

这套《新编诸子集成:新书校注》真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长久以来,我对先秦诸子百家思想的了解大多停留在一些片段化的介绍或是选本之中,总觉得隔靴搔痒,不得其精髓。这次购入这套书,完全是被它“新编”和“校注”这两个词吸引。拿到手后,厚重的一叠,沉甸甸的实在感便扑面而来。翻开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些熟悉的篇章,但配上详实的校注,阅读体验简直是天壤之别。那些原本晦涩难懂的古文,在注解的指引下,字词的来龙去脉、典故的出处、甚至是不同学派之间的细微差别,都变得清晰可见。我尤其欣赏它对原文的考订,校勘了多本旧籍,力求还原最接近原貌的文本,这一点对于真正想深入研究的读者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读《新书》,我不再是仅仅囫囵吞枣,而是能细细品味每一句话的深意,甚至能感受到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那种古朴的智慧和深沉的思考。它不只是提供了一个文本,更提供了一种理解和进入古人思想世界的路径。

评分

我一直对古代思想史怀有浓厚兴趣,但常常苦于古籍的阅读难度和版本间的差异。《新编诸子集成:新书校注》的出现,简直解决了我的燃眉之急。它不仅仅是简单地把《新书》重新印刷一遍,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扎实的校注工作。我注意到,编者在校注中引用了大量的文献资料,从其他的古籍、史料到历代学者的研究成果,都一一梳理,为读者提供了多角度的理解。举个例子,书中对某个词语的解释,可能就详细列出了它在不同时期、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并且追溯其源流。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非常信服,也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去解读文本。我曾经因为对某个概念理解不清而停滞不前,但在这套书中,我总能找到相关的注解,或者至少是提供了进一步探究的线索。它让我觉得,阅读古籍不再是一件孤立无援的事情,而是有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师在旁。

评分

说实话,我购买这套《新编诸子集成:新书校注》之前,对《新书》本身并没有非常深入的了解,更多的是一种对诸子学说的泛泛兴趣。但当这本书送到我手中,我被它厚重的分量和精致的排版所吸引。迫不及待地翻开,原本以为会是枯燥的古文堆砌,没想到,每当遇到不理解的地方,总能找到详尽的注释。这些注释不仅仅是字词的释义,更包含了对原文背景、作者意图、以及相关学说的解读。我记得有一处,关于某个政治制度的描述,我之前读到的版本都含糊不清,但在这套书中,编者通过大量的史料佐证和考据,将这段话解释得条理清晰,让我茅塞顿开。这本书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一点一点地引导我进入《新书》的思想世界,让我不再感到迷茫和无助。它真正做到了“校注”的精髓,让古老智慧焕发新生。

评分

经典好书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新编诸子集成 不容易读系列 读得慢系列 买不全系列……

评分

经典好书

评分

中哲专业的必读书,买一本,认真读。

评分

商品质量好、包装好、物流快

评分

中华诸子系列,可信的版本

评分

好,,,,,,,,,。

评分

很好的书,虽然有些字不太清楚,不过还是很有收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