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危机:世界剧变的中国选择

穿越危机:世界剧变的中国选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永利 著
图书标签:
  • 国际关系
  • 地缘政治
  • 中国外交
  • 危机应对
  • 世界格局
  • 战略分析
  • 大国博弈
  • 全球化
  • 中国崛起
  • 风险评估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中信出版集团
ISBN:9787508684079
版次:1
商品编码:12288714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42
字数:25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从发现危机的本质、找到世界剧变的动因、理解世界的新常态,到认清货币运行的逻辑、寻找两大政策工具应对之策,再到回归本源,寻找金融新方位,走一条*经的改革之路 —— 这既是危机阴霾之下艰难的选择,也是*走的道路,现在已经到了*须改变的时刻。
危机还未走远,经济发展、金融改革、货币政策工具、新金融路径、国际化推进等方面还需要大思维、大举措、大突破。

内容简介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主要经济体大规模救市之后,至今全球经济仍是整体低迷,还未走出危机。世界经济是否已进入整体性产能过剩(需求不足)的新常态?为什么当今世界贫富差距、地缘政治矛盾、种族矛盾、社会冲突等明显激化?这将对传统经济金融理论和社会管理带来哪些冲击?在世界格局剧烈变革的关键时期,中国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21世纪会成为中国崛起的世纪吗?中国如何冲破危机?
此书阐述了中国整体战略,中国金融战略如何布局和有效推进,中国金融结构(金融机构、金融市场、金融产品、融资方式等方面的结构)以及货币政策(涉及外汇占款和外汇储备相关方面的政策、央行资产负债结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等)和金融监管体系等如何调整优化,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产业政策等如何有效协调和配合,并对如何看待巨额国家外汇储备,如何推进人民币国际化,如何准确理解和把握“记账清算”对货币金融的深刻影响,如何看待互联网金融,如何理性看待和准确把握区块链、比特币和央行数字货币,中国金融如何在互联网新时代更好的发展,打造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等提出了深刻的见解。
作者长期在国有银行总行工作,工作经历非常丰富,特别是直接领导和参与了银行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应对工作,增强了国际化视野,增进了对货币金融(包括资金跨境流通与清算及国际货币体系)的理解,具有难得的实践经验。正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了对上述若干重要问题深刻而独到的见解,相信一定会对读者理解相关问题产生帮助!

作者简介

王永利,经济学博士,1987年硕士毕业后留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89年5月进入中国银行总行,曾任资产负债管理部总经理,福建、河北省分行行长,2003年11月开始任总行党委委员、行长助理以及副行长、执行董事,2014年4月转任研究员,2015年8月担任大型互联网企业网络金融板块CEO,2017年7月任大型期货公司副董事长。目前兼任共享金融百人论坛理事长、文化金融50人论坛理事长以及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等多家研究机构的学术委员。
曾直接参与1993年中国财会制度变革及1994年中国外汇体制改革在中国银行的落实方案制定,直接负责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期间中国银行的应对工作,参与了中国银行股改上市,主导了中国银行IT蓝图的实施与科技应用提升工作,负责财务预算和资产负债管理并有效规避了2013年的“钱荒”冲击,对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以及非银行金融领域有广泛而深入的参与,对货币金融、财政税收、外汇储备、人民币国际化、信息科技、互联网金融、金融衍生品等,有丰富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提出了很多深刻而独到的观点和见解,具有很强的全局意识、战略意识。

精彩书评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使世界政治金融格局发生剧变,余波未尽,它也促使人们不断反思,学习如何应对一个“纵然不确定,但并非不可预知”的世界。当前,我们正站在一个以大数据、区块链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金融之路的入口,抚今追昔,究竟何为金融?何为危机?什么是金融与货币背后的逻辑?此书理论与实践结合,有重大创新与指导意义,应是金融界必读书之一。
——大成基金副总经理兼shouxi经济学家 姚余栋

处在大时代进程中的个人,往往看不清这个时代的趋势和精彩,只有跳出视野的局囿,才能把握经济社会的内在规律。当前,正困于历史变局之中,动荡与不确定性成为常态,怎样才能穿越“迷雾”、拨云见日?此书展现出深厚的理论、实践功底,其精彩分析如“珠落玉盘”,兼有较好的阅读体验,围绕“中国道路”提供了具有洞察力的见解。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所所长助理、研究员杨涛

王永利博士曾经从事金融理论教学研究工作多年,并长期在大型金融机构从事业务管理工作。此书是知行合一的产物,也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生动写照。我读了其中很多内容,常感“心有戚戚焉”,拍案称道!我们也曾多次当面探讨,惺惺相惜。此书还汇集了作者对互联网金融新业态、新特征和监管思路的前瞻性思考,很多思路我们也曾当面探讨过,之后的发展实践和监管实践表明,这些思考和建议十分务实和富有远见卓识。此书是一位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金融工作者长期思考与实践的结晶,值得认真学习和探讨,我郑重推荐给读者。
——民生金融智库shouxi经济学家 管清友

目录

序/Ⅰ
前言/Ⅲ
第一部分 世界正在剧变
第一章? 危机还没走远
金融危机的三大隐性“导火索”/ 003
全球需求不足,对理论和政策挑战不小/ 018
全球性贫富差距为什么越来越严重?/ 024
世界走过头了,危机远未过去/ 031
第二章? 存疑的刺激性货币政策
美联储缩表真有那么可怕吗?/ 053
货币的演变与总量调控/ 058
揭晓五大央行的资产扩张/ 077
仅靠刺激性货币政策难以抑制经济颓势/ 084
对美联储退出 QE 应该有准确的认识/ 089
第三章? 中国经济先机
世界格局剧变,中国风景独好/ 096
谁的 21 世纪?两大经济体的百年较量/ 107
全球经济调整,中国怎么变?/ 121
“一带一路”倡议 —— 影响全球的重大战略规划/ 130
第二部分? 政策工具平衡
第四章? 中国的货币调控政策
中国的货币总量急需消肿/ 141
外汇占款波动,货币政策取向如何?/ 151
货币总量影响因素与调控政策把握建议/ 159
中美央行资产与货币总量缘何反差巨大?/ 169
第五章? 两个政策工具如何协调
房产税的核心是促进房产资源合理配置/ 171
地方政府债务问题探析/ 175
缺位的国有资产负债表和审查制度/ 184
货币量化宽松与财政永续负债/ 192
经济换挡,财政与货币政策怎么协调?/ 197
第三部分? 货币的运行逻辑
第六章? 货币投放与外汇管理
记账清算与货币金融/ 207
积极应对外汇储备的大扩大收/ 217
巨额外汇储备争议之外,获益几何?/ 227
怎样看懂国家海外净资产及其净收益?/ 236
汇改十年再出发/ 245
第七章? 人民币的国际化推进
建设人民币国际金融中心,支持“一带一路”倡议/ 249
中国的全球清算体系建设亟待推进/ 253
人民币国际化对境内货币金融的影响与应对/ 256
关于国际货币与外汇储备/ 260
人民币加入 SDR 的责任与义务/ 265
第四部分? 金融发展的取向
第八章? 金融新方位
金融改革发展需要大思维、大举措、大突破/ 271
大力发展债券市场意义重大/ 281
存款保险制度重在国家不再全额担保存款/ 287
银行“混改”差点啥?改什么?/ 293
第九章? 新金融路径
理性看待网络虚拟币与区块链/ 299
不得不说的“数字货币”/ 314
ICO 火了,对网络虚拟币更需准确定位与监管/ 323
为什么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发展得更迅猛?/ 327
金融产品交易平台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内容/ 335

精彩书摘

历史其实在不断重演。
危机没有走远,面对失灵的年代、剧变的世界、棘手的麻烦,中国如何变?怎样选择?
从发现危机的本质、找到世界剧变的动因、理解世界的新常态,到认清货币运行的逻辑、寻找两大政策工具应对之策,再到回归本源,寻找金融新方位,走一条必经的改革之路 —— 这既是危机阴霾之下艰难的选择,也是必走的道路,现在已经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刻。
而探析经济金融热点问题,厘清真相,也许能帮助我们穿越危机的迷雾,甄别方向??
我试图用这样一种逻辑线索将危机及肇因、全球裂变、中国经济,包括财政与货币政策、人民币汇率、互联网金融及数字货币等串联起来,组成一张关于中国经济与金融的拼图。在这张拼图上,不同的人从不同的维度可能会看到不同的挑战与机遇,甚至悖论。但相信会有一定的共鸣,因为预见从来只需一种证明 —— 事实。正如书中有些预测性的判断在事后得以印证一样,这种前瞻性预判与我的经历须臾不可离。
回首 2008 年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其引发世界经济大幅衰退,标志着世界经济金融以及政治格局深刻变化已经由量变迈向质变阶段。
尽管金融危机爆发后世界主要经济体采取了联合救市行动,有效地抑制了危机的迅速恶化和巨大冲击,使 21 世纪百年一遇的全球金融危机并未形成 20 世纪金融危机引发的那种大萧条。但时过九年,在宏观政策工具潜力挖掘殆尽的情况下,全球经济仍处于“整体低迷、此起彼伏”的状态,难以自拔。产能过剩(需求不足)进一步增强、资源环境的承受力更加脆弱、货币总量和社会负债大规模扩张、社会贫富差距快速拉大、各种社会矛盾和地缘冲突明显加强,越来越多的人深切感受到,经济金融危机的隐患并未消除,反而可能聚集更大的危机隐患,引发更加可怕的经济金融乃至社会危机。这又促使人们重新反思前期对金融危机根源的认识和对世界局势变化的认知,进一步反思应对危机的策略以及运用宏
观政策的合理性,这就带出了很多亟待研究解决的热点问题。
我自研究生毕业并留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近两年后,于 1989年 5 月进入中国银行总行,长期负责财会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总体的资产负债规划和管理,涵盖宏观研究与战略规划、流动性管理、利率定价和风险管理等。直接参与了1993年中国财会制度改革和1994年中国外汇体制改革在中国银行的方案制定和实施工作。2003年11月,我加入了总行领导班子,担任总行党委委员、行长助理,参与了中国银行股改上市的有关工作。2006年8月,我任中国银行副行长。2007年之后,我直接负责中国银行应对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的领导工作,在雷曼公司倒闭并引发金融危机之前,集中处理了80亿美元的次贷证券产品,隐性减少数十亿美元的损失,成为这个阶段全球金融机构重要的案例。从2009年开始,我负责中国银行IT蓝图的实施工程,彻底解决了中国银行核心系统不统一、技术支持明显落后于同业的老大难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推动“中国银行全球统一支付平台”建设和其他应用系统的提升,为中国银行的发展奠定了重要的科技基础。与此同时,高度重视互联网技术的影响,积极探索互联网金融的发展。2015年8月,我加盟到一家大型互联网公司并担任金融板块CEO,直接开展互联网与泛金融相结合的规划和探索,发起成立“共享金融100人论坛”并担任理事长,成为全球区块链商务理事会(GBBC)首届理事。


前言/序言



史诗巨著:铁与血的交响 一部描绘中古欧亚大陆波澜壮阔画卷的宏大叙事 《铁与血的交响》并非聚焦于特定朝代的兴衰,而是以一个宏大的历史视角,审视公元1000年至1500年间,环绕欧亚大陆核心地带,诸文明之间错综复杂的互动、冲突与融合。全书以一种近乎史诗般的笔触,串联起那些被传统史学割裂开来的碎片,构建出一幅关于权力、信仰、技术与人类韧性的全景图。 本书的叙事核心,并非围绕着单一帝国的崛起或衰落,而是探索在那个被地理、信仰和技术瓶颈所定义的时代,不同文明如何应对生存的挑战,并最终塑造了我们今天所知的世界格局。 第一卷:破碎的秩序与新星的崛起 (公元1000-1200年) 第一卷聚焦于欧洲“黑暗时代”的尾声与东方两大权力中心的结构性变化。 西欧的缓慢觉醒: 本卷细致描绘了中世纪欧洲社会内部孕育的变革力量。从诺曼征服带来的制度重塑,到修道院改革对精神世界的冲击,再到“城市复兴”带来的商业萌芽,我们看到一个在宗教与封建主义双重桎梏下缓慢挣扎的社会。重点分析了庄园经济的内在矛盾,以及骑士阶层作为一种新兴军事贵族的形成过程。书中特别有一章深入探讨了大学的诞生,并非将之视为知识的殿堂,而是作为对抗单一教会权威、孕育理性思维的早期试验场。 拜占庭的辉煌与隐忧: 面对来自东方的塞尔柱压力,拜占庭帝国在军事、外交和文化上展现出惊人的韧性。本书详细剖析了马其顿王朝晚期的官僚体系的效率,以及其在东西方贸易网络中的关键枢纽作用。然而,本书也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其内部的“军区制”逐渐被世袭大地产侵蚀的结构性危机,为日后曼齐刻尔特战役的灾难埋下了伏笔。 伊斯兰世界的内部分化与黄金时代的余晖: 这一时期,伊斯兰世界远非铁板一块。本书超越了对“黄金时代”的简单颂扬,而是细致考察了阿拔斯王朝的中央权威衰落后,法蒂玛王朝、塞尔柱帝国以及安达卢斯政权之间的权力博弈。通过对逊尼派与什叶派教义分歧在政治实践中的投射,揭示了思想冲突如何转化为地缘政治的现实对抗。对苏丹国和哈里发国之间复杂的朝贡与联盟关系的分析,展现了权力运作的精妙与残酷。 第二卷:铁蹄下的重构与文明的碰撞 (公元1200-1350年) 第二卷的核心是蒙古铁骑的横扫,以及由此引发的欧亚大陆前所未有的地理和政治重组。 草原的洪流: 蒙古的崛起被视为一次地缘政治的“休克疗法”。本书不满足于描绘战役的残酷,而是深入分析了游牧民族的军事组织、其在信息传递和后勤保障方面的独特优势,以及成吉思汗家族在治理庞大帝国时所展现出的实用主义政策——比如对工匠和文书人才的保护与迁徙。重点关注了“蒙古和平”(Pax Mongolica)在促进东西方商品、技术和疾病交流中所起到的“双刃剑”作用。 十字军的遗产与东方的反思: 穿越地中海,本书考察了十字军东征对欧洲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这不仅仅是宗教战争,更是欧洲贵族寻求财富、地位和新技术的渠道。通过分析十字军国家的短暂存在,揭示了文化差异在军事占领下的不可调和性。同时,对比分析了宋朝(或元朝早期)对西方游牧力量的认知与应对策略,探讨了农业文明如何消化游牧文化的冲击。 新帝国的萌芽: 在蒙古秩序的瓦解过程中,新的区域强权开始浮现。本书详细描绘了奥斯曼土耳其人如何在安纳托利亚的边缘地带,通过吸纳加齐战士和拜占庭的流亡者,完成了军事-宗教复合体的构建,预示着其未来对君士坦丁堡的觊觎。在东方,明朝的建立则代表了一种对前朝“过度开放”的反思与转向。 第三卷:瘟疫、变革与文明的再定位 (公元1350-1500年) 第三卷探讨了在灾难性事件和技术革新下,各文明如何调整航向,为近现代世界的到来奠定基础。 黑死病的冲击波: 鼠疫不仅仅是人口锐减的灾难,更是对社会结构和劳动力关系的彻底颠覆。本书分析了瘟疫如何削弱了封建领主的权威,提高了农民和工匠的议价能力,从而加速了西欧的社会流动性。在东欧和中东地区,瘟疫对既有财政体系和军队征兵模式的冲击,也间接促成了新的中央集权尝试。 技术的渗透与本土化: 本卷特别关注了关键技术的传播与改编,如火药的应用、航海技术(如指南针和风帆设计)的改进,以及印刷术的早期影响。书中通过对不同地区对这些技术的采纳速度和方式的比较,说明了文化惰性与制度开放性对技术红利吸收的关键作用。例如,欧洲对火药的军事化改造,与东方在文官体系下对火器的保守态度之间的差异。 帝国终结与新秩序的曙光: 最终,本书以1453年君士坦丁堡的陷落作为阶段性高潮。这不仅仅是奥斯曼帝国的胜利,更是“古典世界”终结的象征。本书的结尾,聚焦于欧洲探险家开始探索大西洋彼岸的早期努力,以及中东地区奥斯曼帝国在巩固对地中海控制后,对新航路开辟所产生的间接刺激——一种被迫的战略转移。 核心主题:权力、信仰与地理的互动 《铁与血的交响》的核心论点在于,中古欧亚大陆的演变,是由地理限制(如沙漠、山脉和海洋)、信仰体系(如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对社会结构的塑造)以及制度性的权力结构(从封建制到中央集权官僚制)三者复杂交织的结果。它旨在向读者展示,在信息流通缓慢、资源稀缺的时代,人类社群为了生存和扩张所做的艰难抉择,以及这些抉择如何跨越千年,投射至今。这是一部关于“变局中如何选择”的编年史。

用户评价

评分

当看到《穿越危机:世界剧变的中国选择》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以及当下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揭示中国在这一系列全球性变革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它所做出的那些具有深远意义的“选择”。我猜测,作者很可能从宏观层面审视世界格局的演变,分析导致当前“剧变”的深层次原因,例如科技的飞速发展、全球供应链的重构、以及国际秩序的调整等等。而“中国选择”则会是本书的核心,我期待能够读到作者如何解读中国在应对这些全球性危机时所展现出的战略智慧,以及它如何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中,既维护自身的核心利益,又积极寻求合作共赢的解决方案。我好奇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中国在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气候治理、全球治理等多个领域所采取的独特路径,以及这些选择背后所蕴含的理念和价值观。这本书无疑会是一次对中国在全球舞台上角色与责任的深度探索。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穿越危机:世界剧变的中国选择》让我立刻产生了浓厚的阅读兴趣。它传递出一种既紧迫又充满希望的信号,仿佛在诉说着一个大国如何在风浪中掌舵,如何在激荡的世界中寻找航向。我忍不住去想象,作者会如何描绘那些“剧变”的时代背景,是宏观的全球趋势,还是具体的区域冲突?而“中国选择”又将如何被解读?这其中包含了哪些智慧,哪些魄力,又承担了哪些责任?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具体的分析,比如,当全球贸易格局发生变化时,中国是如何调整其经济战略的?当科技竞争日趋激烈时,中国又如何发力,如何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更进一步,在意识形态和社会思潮碰撞的背景下,中国又将如何坚守自身的价值,同时又能包容并吸纳其他文明的精华?我猜测,这本书或许会挑战一些既有的认知,提供一种不同于西方叙事的视角,展现中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所展现出的独特的战略思维和应对能力。

评分

刚拿到这本书,就感觉它是一本能够引发深度思考的读物。书名《穿越危机:世界剧变的中国选择》非常有力量,它精准地捕捉到了当前时代的主旋律——变革与挑战并存。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危机”这一充满负面色彩的词汇与“选择”这一充满主动性的词汇结合起来的。我设想,书中可能不仅仅是罗列问题,更多的是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思路,或者说,是一种应对策略的展示。毕竟,“中国选择”这四个字,本身就带有一种不容忽视的分量。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一举一动都牵动着全球的目光。在这个世界格局加速重塑的时期,中国所做的每一个重大决策,都可能对国际关系、全球经济以及未来的发展方向产生深远影响。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中国在应对诸如地缘政治冲突、气候变化、技术革命、全球经济下行等一系列重大危机时,是如何权衡利弊,如何制定战略,又是如何将自身的发展与全球的福祉联系在一起的。这种从中国视角出发的解读,对于理解当代国际政治经济学,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穿越危机:世界剧变的中国选择》这个书名,光是听起来就有一种史诗般的厚重感。仿佛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历史十字路口,而中国正站在那里,面临着无数的可能性和挑战。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危机”这一沉重的现实与“选择”这一充满智慧的行动相结合的。我猜测,书中不会仅仅停留在对现状的描述,更会深入剖析那些推动世界发生“剧变”的根本性力量,或许是技术革新带来的颠覆,是全球化进程中的分化,亦或是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而“中国选择”则是我最为关注的部分,它预示着书中将重点探讨中国在这些重大变革中所采取的立场、策略和发展道路。我期待能在这本书中看到,中国如何在维护自身国家利益的同时,又承担起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国际义务。我想象,或许书中会涉及一些具体的发展模式的比较,或者是一些具体的政策案例的解读,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理解中国在处理复杂国际事务时所展现出的战略定力与灵活应变。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着实吸引人,深邃的蓝色背景上,一条蜿蜒曲折的金色河流仿佛象征着历史的脉络,河流之上,一只展翅欲飞的凤凰,色彩斑斓,充满了力量感与希望。书名《穿越危机:世界剧变的中国选择》更是直接点明了主题,让人立刻联想到当下全球局势的复杂性以及中国在全球舞台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我迫不及待地翻开了第一页,期待着一场关于宏大叙事、深刻洞察的阅读体验。作者以一种宏阔的视角,试图解读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中国如何应对内外挑战,如何在风云变幻的世界格局中找准自己的定位,并作出影响深远的抉择。我猜想,书中应该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或许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多个维度来阐述中国的发展路径,并探讨这些选择背后的逻辑和潜在的影响。同时,标题中的“危机”二字,也暗示了作者对当前世界面临的挑战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且会深入剖析这些危机产生的根源,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连锁反应。而“中国选择”则将焦点锁定在中国身上,无疑会带来一种独特的观察视角,让我非常好奇作者将如何描绘中国在其中扮演的角色,以及它所展现出的独特智慧和策略。

评分

慢慢留着看,还没读一页呢

评分

都说怎么度过危机,才能体现出能力。看看中国是怎么挺过08年今融危机的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非常不错的书,买来学习用的

评分

此用户未填写评价内容

评分

评分

京东物流,准时。产品ok。

评分

评分

物流非常靠谱,东西到的很快,物品和照片上描述的一样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