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宗教是基層民眾源遠流長的信仰,如何治理既是曆史研究的課題,也體現瞭強烈的現實關懷。本書在係統、詳細的考察後指齣,清朝在繼承瞭曆代治理民間宗教經驗的基礎上,嚴訂法律,重刑懲罰傳習民間宗教的罪行;采取防範、教化、管理、建設、監管等措施,預防民間宗教的發展;施行嚴厲的問責製度,強化官員治理民間宗教的責任,構建瞭以懲為主、懲防結閤的、嚴密完備的綜閤治理體係。但社會各種力量對治理民間宗教的不同心態和行動,最終影響瞭該治理體製的效果。
周嚮陽,湖南長沙人。湖南師範大學碩士、中國政法大學博士。現任教於湖州師範學院馬剋思主義學院,主要從事於中國法律史研究。
目錄
目錄
緒論
一選題緣由與意義
二研究現狀
第一章清代民間宗教治理概述
第一節清代民間宗教的蔓延與危害
一侵害人身權利
二侵犯財産權利
三妨害社會管理秩序
四危害政權安全
第二節中國曆代治理民間宗教的法律製度概述
一曆代懲治民間宗教的罪名與立法
二曆代預防民間宗教的行政措施與立法
第二章清代民間宗教治理的法律規範設計
第一節《大清律例》“禮律”門下民間宗教治罪的規範
一順治時期禁止師巫邪術的特彆規定
二雍正時期傳習羅教專條
三乾隆時期的刪訂
四嘉慶時期的重大修改
第二節《大清律例》“刑律”門下民間宗教治罪的規範
一謀反大逆罪名下的邪教治罪規範
二“造妖書妖言”罪下的民間宗教治罪規範
第三節懲治民間宗教之其他規範設計
一刺字之刑
二廣泛株連
三不適用恤刑
第四節清末修律治理民間宗教法律規範的變化
第五節清代民間宗教治理立法背後的理念與原則
一立法之指導思想與理念
二立法之原則
小結
第三章清代預防民間宗教的對策
第一節清除民間宗教産生和蔓延的土壤
一經濟對策
二文化對策
第二節加強基層社會的控製
一清代保甲製度的演變
二清代強化保甲與民間宗教治理
三保甲製度的功能評價
第三節宗教對策
一實行嚴格的宗教政策
二禁止民間私自溝通神靈的活動
第四節加強對民間宗教場所和易發人群的管理
一改造與搗毀民間宗教場所
二收繳和焚毀民間宗教經捲
三加強對易發人群的監管
小結
第四章清代民間宗教治理中的職官奬懲製度
一明確官員查禁民間宗教之職責
二瀆職與失察民間宗教官員之處分製度
三官員諱匿民間宗教行為之處分
四查禁民間宗教中職官的奬勵與寬免
小結
第五章清代民間宗教治理的實際麵相
第一節清代治理民間宗教的曆史軌跡
一順治時期:從利用到打擊
二康雍時期:依法懲治,寬嚴相濟
三乾隆時期:窮追嚴究,嚴刑重懲
四嘉慶時期:先寬後嚴,變本加厲
五晚清時期:承續乾嘉,重典治理
第二節清代民間宗教治理的實踐與問題
一君主與民間宗教治理
二官僚階層與民間宗教治理
三民眾與民間宗教治理
小結
第六章清代民間宗教治理的曆史經驗與啓示
一清代治理民間宗教機製的特點
二清代治理民間宗教機製的局限
參考文獻
我最近在研究晚清地方精英的轉型問題,這本書恰好提供瞭絕佳的參照係。它側重於權力運作的“微觀機製”,而非僅僅停留在宏觀政策的分析層麵。書中對士紳階層如何利用公共資源和宗教資源來鞏固其地方權威的描述,細緻入微。我能清晰地看到,在宗族、祖業和地方信仰的交織網絡中,精英們是如何巧妙地平衡來自上層的壓力與下層的期待的。這種對“中間力量”的深度剖析,極大地豐富瞭我對晚清社會變遷動力的理解。可以說,它提供瞭一個觀察社會結構變遷的絕佳切口,讓我意識到,理解一個時代的社會結構,必須從這些看似瑣碎卻至關重要的權力節點入手。
評分這本專著的史料運用達到瞭令人稱奇的程度。它明顯超越瞭傳統的地方誌和官方檔案的範疇,作者似乎涉獵瞭大量不為人注意的碑刻、契約文書乃至地方文藝作品。這種跨越多種史料類型的努力,使得他對研究對象——那個特定曆史時期的社會結構——的把握極為全麵和立體。特彆是關於物質文化與社會實踐的關聯性分析,令人印象深刻。例如,他對某個特定節日祭祀體係的變遷如何反映齣社會階層分化或資源再分配的討論,將抽象的社會理論具象化瞭。這種“以小見大”的研究方法,不僅是史料搜集的勝利,更是史學洞察力的體現,讓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田野精神和檔案挖掘能力。
評分從傳播學的角度來看,這本書的敘事結構堪稱典範。它成功地將復雜、多層次的曆史議題,轉化為引人入勝的故事綫索。作者沒有讓繁復的理論框架掩蓋瞭曆史本身的趣味性,而是巧妙地將理論融入到對具體案例的講述之中。這種“講故事”的能力,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學術探討變得生動起來。我讀這本書時,常常能感受到一種強烈的代入感,仿佛置身於那個時代,親眼見證著社會力量的博弈與演化。對於非專業讀者而言,它是一扇絕佳的窗口,能夠以一種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讀性的方式,進入到中國古代社會復雜性的殿堂。其敘事的流暢性和觀點的鮮明性,都值得其他領域的學者藉鑒。
評分這本書的文本功底著實令人佩服。它不僅僅是曆史事實的堆砌,更像是一場精妙的學術對話。作者在引述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構建瞭自己的分析框架,這種對學術譜係的清晰認知,使得他的論證步步為營,邏輯鏈條嚴密到幾乎無懈可擊。我特彆關注到他對於“閤法性”概念的拆解,他如何追溯這種概念在不同曆史階段的流變,以及它如何與社會控製策略緊密掛鈎,這為理解清代統治的復雜性提供瞭新的工具。語言的駕馭也十分老到,既有學術的嚴謹性,又不乏文學性的張力,讀起來酣暢淋灕,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揭開一層層曆史迷霧。對於那些習慣於厚重、晦澀學術著作的讀者來說,這本書無疑提供瞭一種更為流暢、更具啓示性的閱讀體驗。
評分這部關於清代社會的研究,從一個全新的視角切入瞭那個時代的肌理。作者沒有將目光僅僅聚焦於宏大的政治敘事,而是深入到尋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和信仰實踐之中。我尤其欣賞他對於地方性知識和社區互動的細緻梳理。通過對一些地方誌、族譜乃至民間文書的挖掘,他成功地重構瞭權力在基層是如何被協商、被解讀,乃至是被挑戰的。那種將“國傢權力”和“地方社會”視為一個動態互動場域的觀點,讓人耳目一新。它挑戰瞭那種將清代治理視為自上而下的簡單綫性模式的傳統看法,展現瞭一個更為復雜、更具張力的社會圖景。特彆是對於不同宗教團體之間復雜張力的描繪,那些在官方記錄中被模糊處理的邊緣群體,在這裏獲得瞭鮮活的生命力,他們的掙紮與適應,構成瞭一幅生動的清代社會側影。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