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宗教是基层民众源远流长的信仰,如何治理既是历史研究的课题,也体现了强烈的现实关怀。本书在系统、详细的考察后指出,清朝在继承了历代治理民间宗教经验的基础上,严订法律,重刑惩罚传习民间宗教的罪行;采取防范、教化、管理、建设、监管等措施,预防民间宗教的发展;施行严厉的问责制度,强化官员治理民间宗教的责任,构建了以惩为主、惩防结合的、严密完备的综合治理体系。但社会各种力量对治理民间宗教的不同心态和行动,最终影响了该治理体制的效果。
周向阳,湖南长沙人。湖南师范大学硕士、中国政法大学博士。现任教于湖州师范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主要从事于中国法律史研究。
目录
目录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
第一章清代民间宗教治理概述
第一节清代民间宗教的蔓延与危害
一侵害人身权利
二侵犯财产权利
三妨害社会管理秩序
四危害政权安全
第二节中国历代治理民间宗教的法律制度概述
一历代惩治民间宗教的罪名与立法
二历代预防民间宗教的行政措施与立法
第二章清代民间宗教治理的法律规范设计
第一节《大清律例》“礼律”门下民间宗教治罪的规范
一顺治时期禁止师巫邪术的特别规定
二雍正时期传习罗教专条
三乾隆时期的删订
四嘉庆时期的重大修改
第二节《大清律例》“刑律”门下民间宗教治罪的规范
一谋反大逆罪名下的邪教治罪规范
二“造妖书妖言”罪下的民间宗教治罪规范
第三节惩治民间宗教之其他规范设计
一刺字之刑
二广泛株连
三不适用恤刑
第四节清末修律治理民间宗教法律规范的变化
第五节清代民间宗教治理立法背后的理念与原则
一立法之指导思想与理念
二立法之原则
小结
第三章清代预防民间宗教的对策
第一节清除民间宗教产生和蔓延的土壤
一经济对策
二文化对策
第二节加强基层社会的控制
一清代保甲制度的演变
二清代强化保甲与民间宗教治理
三保甲制度的功能评价
第三节宗教对策
一实行严格的宗教政策
二禁止民间私自沟通神灵的活动
第四节加强对民间宗教场所和易发人群的管理
一改造与捣毁民间宗教场所
二收缴和焚毁民间宗教经卷
三加强对易发人群的监管
小结
第四章清代民间宗教治理中的职官奖惩制度
一明确官员查禁民间宗教之职责
二渎职与失察民间宗教官员之处分制度
三官员讳匿民间宗教行为之处分
四查禁民间宗教中职官的奖励与宽免
小结
第五章清代民间宗教治理的实际面相
第一节清代治理民间宗教的历史轨迹
一顺治时期:从利用到打击
二康雍时期:依法惩治,宽严相济
三乾隆时期:穷追严究,严刑重惩
四嘉庆时期:先宽后严,变本加厉
五晚清时期:承续乾嘉,重典治理
第二节清代民间宗教治理的实践与问题
一君主与民间宗教治理
二官僚阶层与民间宗教治理
三民众与民间宗教治理
小结
第六章清代民间宗教治理的历史经验与启示
一清代治理民间宗教机制的特点
二清代治理民间宗教机制的局限
参考文献
这部关于清代社会的研究,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切入了那个时代的肌理。作者没有将目光仅仅聚焦于宏大的政治叙事,而是深入到寻常百姓的日常生活和信仰实践之中。我尤其欣赏他对于地方性知识和社区互动的细致梳理。通过对一些地方志、族谱乃至民间文书的挖掘,他成功地重构了权力在基层是如何被协商、被解读,乃至是被挑战的。那种将“国家权力”和“地方社会”视为一个动态互动场域的观点,让人耳目一新。它挑战了那种将清代治理视为自上而下的简单线性模式的传统看法,展现了一个更为复杂、更具张力的社会图景。特别是对于不同宗教团体之间复杂张力的描绘,那些在官方记录中被模糊处理的边缘群体,在这里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力,他们的挣扎与适应,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清代社会侧影。
评分从传播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叙事结构堪称典范。它成功地将复杂、多层次的历史议题,转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线索。作者没有让繁复的理论框架掩盖了历史本身的趣味性,而是巧妙地将理论融入到对具体案例的讲述之中。这种“讲故事”的能力,使得原本可能枯燥的学术探讨变得生动起来。我读这本书时,常常能感受到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眼见证着社会力量的博弈与演化。对于非专业读者而言,它是一扇绝佳的窗口,能够以一种既有深度又不失可读性的方式,进入到中国古代社会复杂性的殿堂。其叙事的流畅性和观点的鲜明性,都值得其他领域的学者借鉴。
评分这本书的文本功底着实令人佩服。它不仅仅是历史事实的堆砌,更像是一场精妙的学术对话。作者在引述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自己的分析框架,这种对学术谱系的清晰认知,使得他的论证步步为营,逻辑链条严密到几乎无懈可击。我特别关注到他对于“合法性”概念的拆解,他如何追溯这种概念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流变,以及它如何与社会控制策略紧密挂钩,这为理解清代统治的复杂性提供了新的工具。语言的驾驭也十分老到,既有学术的严谨性,又不乏文学性的张力,读起来酣畅淋漓,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一层层历史迷雾。对于那些习惯于厚重、晦涩学术著作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提供了一种更为流畅、更具启示性的阅读体验。
评分这本专著的史料运用达到了令人称奇的程度。它明显超越了传统的地方志和官方档案的范畴,作者似乎涉猎了大量不为人注意的碑刻、契约文书乃至地方文艺作品。这种跨越多种史料类型的努力,使得他对研究对象——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结构——的把握极为全面和立体。特别是关于物质文化与社会实践的关联性分析,令人印象深刻。例如,他对某个特定节日祭祀体系的变迁如何反映出社会阶层分化或资源再分配的讨论,将抽象的社会理论具象化了。这种“以小见大”的研究方法,不仅是史料搜集的胜利,更是史学洞察力的体现,让人不得不佩服作者的田野精神和档案挖掘能力。
评分我最近在研究晚清地方精英的转型问题,这本书恰好提供了绝佳的参照系。它侧重于权力运作的“微观机制”,而非仅仅停留在宏观政策的分析层面。书中对士绅阶层如何利用公共资源和宗教资源来巩固其地方权威的描述,细致入微。我能清晰地看到,在宗族、祖业和地方信仰的交织网络中,精英们是如何巧妙地平衡来自上层的压力与下层的期待的。这种对“中间力量”的深度剖析,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晚清社会变迁动力的理解。可以说,它提供了一个观察社会结构变迁的绝佳切口,让我意识到,理解一个时代的社会结构,必须从这些看似琐碎却至关重要的权力节点入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