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第1-第4次北極科學考察北極上層海洋生態基礎要素圖集

中國第1-第4次北極科學考察北極上層海洋生態基礎要素圖集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何劍鋒,史久新,張光濤 著
圖書標籤:
  • 北極科學考察
  • 北極海洋生態
  • 海洋生物
  • 生態基礎要素
  • 圖集
  • 中國北極考察
  • 北極上層海洋
  • 海洋學
  • 極地研究
  • 科學圖鑒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海洋齣版社
ISBN:9787502799441
版次:1
商品編碼:12296702
包裝:平裝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8-01-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52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北極海洋生態係統及其對海冰快速變化的響應是我國曆次北極科學考察的重點內容之一。為瞭更好地對北極海洋環境和浮遊生態係統的年際變化有一個更為直觀的瞭解,我們係統整理瞭中國首次(1999年)、第2次(2003 年)、第 3 次(2008 年)和第4次(2010)北極科學考察海水溫度、鹽度、溶解氧、五項營養鹽、海水18O、葉綠素、浮遊生物群落生物量等生態環境基礎數據,並在此基礎上編製瞭《中國1~4次北極科學考察上層海洋生態基礎要素圖集》。

目錄

1 中國第1~第4次北極科學考察概況…1

1.1 中國北極科學考察總體目標…1

1.2 曆次北極科學考察概況…1

1.3考察海域及站位設置…2

1.4 數據采集與處理方法…9

2 中國首次北極科學考察生態要素斷麵…12

2.1 白令基礎要素斷麵圖…12

2.2 楚科奇海基礎要素斷麵圖…17

3 中國第2次北極科學生態要素斷麵圖…22

3.1 白令海基礎要素斷麵圖…22

3.2 楚科奇海和波弗特海基礎要素斷麵圖...27

3.3 加拿大海盆基礎要素斷麵圖...37

3.4 2003年北冰洋浮遊動物平麵圖...40

4 中國第3次北極科學考察生態要素斷麵圖…42

4.1 白令海基礎要素斷麵圖...42

4.2 楚奇科和波弗特海基礎要素斷麵圖...49

4.3 加拿大海盆基礎要素斷麵圖...61

4.4 2008年北冰洋浮遊動物平麵圖...71

5 中國第4次北極科學考察生態要素斷麵圖…74

5.1 白令海基礎要素斷麵圖...74

5.2 楚科奇和波弗特海基礎要素斷麵圖...74

5.2 加拿大海盆基礎要素斷麵圖...97

5.4 2010年北冰洋浮遊動物平麵圖...100

參考文獻...107

附件(1~11)...142


好的,這是一份關於一本假設的圖書的詳細簡介,該圖書內容與您提到的《中國第1-第4次北極科學考察北極上層海洋生態基礎要素圖集》無關。 --- 圖書名稱: 絲綢之路上的古今變遷:歐亞大陸腹地文明的興衰與重構 作者: [作者姓名,例如:張文遠] 齣版社: [齣版社名稱,例如:中原文化齣版社] 齣版年份: 2024年 ISBN: [假設的ISBN號] 字數: 約15萬字 內容簡介 引言:連接東西的生命綫 《絲綢之路上的古今變遷:歐亞大陸腹地文明的興衰與重構》並非一部聚焦於海洋科學或極地生態的學術專著,而是一部深入剖析歐亞大陸腹地,特彆是古代絲綢之路沿綫地區,在曆史長河中經曆的社會、經濟、文化和地緣政治變遷的綜閤性研究。本書旨在通過對這條古老商道的曆史脈絡進行梳理,揭示其在東西方文明交流中的核心地位,並探討其在不同曆史階段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對現代世界格局的影響。全書以宏大的曆史視角,結閤紮實的考古學、曆史文獻和人類學研究成果,構建瞭一幅立體而生動的歐亞大陸腹地文明圖景。 第一部分:起源與黃金時代:商路的勃興與早期互動 本書的第一部分聚焦於絲綢之路的早期形成及其在漢唐盛世所達到的鼎盛時期。我們首先追溯瞭歐亞大陸腹地遊牧民族與定居文明之間互動的基礎,探討瞭張騫鑿空西域的曆史背景,以及這條貿易網絡是如何從單純的商品交換,逐步演變為宗教、技術和思想傳播的載體。 書中詳盡分析瞭漢朝與羅馬帝國、帕提亞帝國等主要文明中心之間的直接與間接聯係。特彆關注瞭佛教自印度嚮東傳播的過程,以及粟特商人如何在貿易網絡中扮演關鍵的“中介者”角色。這一部分強調瞭綠洲城市(如敦煌、高昌、撒馬爾罕)作為文化熔爐的獨特作用,它們不僅是物資集散地,更是文化融閤的試驗田。通過對齣土文獻(如吐魯番文書)的解讀,我們重現瞭當時商業活動、法律體係乃至日常生活的多彩麵貌。 第二部分:中世紀的挑戰與轉型:帝國更迭與商業路綫的調整 隨著唐朝的衰落和區域性政權(如迴鶻、吐蕃)的崛起,絲綢之路的格局發生瞭深刻變化。第二部分深入探討瞭中世紀時期,特彆是伊斯蘭教興起後,貿易路綫如何嚮南和嚮西轉移,以及阿拉伯帝國的強盛對歐亞貿易的重塑作用。 本書細緻考察瞭突厥部落的遷徙對中亞地貌的影響,以及濛古帝國時期(元朝)“濛古和平”(Pax Mongolica)的齣現,如何極大地促進瞭歐亞大陸的物流和人員流動,使東西方交流達到瞭空前的廣度和深度。這一部分的重點在於分析技術(如造紙術、火藥)和瘟疫(如黑死病)在貿易路綫上的雙嚮流動,以及這些因素如何共同作用,塑造瞭歐洲的文藝復興和近代的開端。 第三部分:後遊牧時代的衰落與區域化:海洋替代與內陸停滯 本書的第三部分審視瞭明清時期,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傳統陸上絲綢之路地位的相對下降。隨著葡萄牙、西班牙等海權國傢的崛起,海洋貿易因其容量大、成本低的優勢,逐漸取代瞭風險高、效率相對低的陸路運輸。 這一部分著重分析瞭內陸文明在麵對海洋衝擊時的反應和適應策略。我們探討瞭清朝對西域的治理模式,以及中亞各國(如布哈拉汗國)經濟結構的變化。通過對區域性商業中心衰落過程的描繪,本書旨在說明,絲綢之路的“衰落”並非完全停止,而是其功能和重要性在更廣闊的全球體係中發生瞭位移,轉嚮瞭區域性的小循環。 第四部分:重構與現代性:當代“一帶一路”的背景與展望 最終部分將目光投嚮當代,分析瞭冷戰結束後,歐亞大陸腹地地緣政治的重新洗牌。作者詳細闡述瞭“一帶一路”倡議(“絲綢之路經濟帶”)提齣的曆史必然性,將其置於全球化和區域一體化的宏大敘事中進行考察。 本書並非對現有政策的簡單描述,而是從曆史地理學的角度,辨析瞭古今絲綢之路在基礎設施建設、能源通道、文化互鑒等方麵的繼承與創新。我們探討瞭現代交通網絡(如中歐班列、油氣管道)如何試圖恢復和超越曆史上的陸路連接,以及這些努力在應對環境挑戰、文化衝突和國傢安全等現代議題中所麵臨的復雜性。通過比較古今,本書旨在為理解當前歐亞大陸的經濟地理轉型提供深厚的曆史維度。 核心特色與研究方法 本書最大的特色在於其跨學科的融閤性。作者綜閤運用瞭曆史地理學、經濟史學、考古學和地緣政治學的理論工具,避免瞭將絲綢之路簡單化為一條貿易路綫的傳統視角。全書結構清晰,敘事流暢,通過大量鮮活的曆史案例和精確的地理定位,使得讀者能夠直觀地把握不同曆史時期歐亞腹地的空間結構和動力機製。本書適閤曆史學、地理學、國際關係以及區域研究的學者、學生以及對世界文明交流史感興趣的廣大讀者閱讀。 ---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次偶然翻到這本《中國第1-第4次北極科學考察北極上層海洋生態基礎要素圖集》,真是讓我驚喜不已。雖然我並非專業的海洋生物學傢,對復雜的科學數據解讀也略顯生疏,但這本書的呈現方式卻深深吸引瞭我。它不像我之前讀過的那些厚重的學術專著,一上來就拋齣一堆公式和圖錶,讓人望而卻步。這本書更像是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著你一步步走進神秘的北極海域。 我尤其喜歡那些色彩斑斕、清晰直觀的圖集。看著那些覆蓋在廣闊海域上的不同顔色的圖層,我仿佛能感受到洋流的脈動,理解不同區域水溫、鹽度的細微變化是如何影響著海洋生物的棲息。那些描繪浮遊生物分布的圖,密密麻麻的點和塊,讓我驚嘆於微觀世界生命的蓬勃。即使對每個具體指標的含義不完全理解,但整體的視覺衝擊力,以及圖例清晰的標注,都讓我對北極上層海洋生態係統有瞭初步的、宏觀的認識。它讓我意識到,在這片看似荒涼的冰雪世界之下,隱藏著一個多麼充滿活力、又極其脆弱的生態係統。

評分

作為一名環境教育者,我一直緻力於尋找能夠直觀、生動地展現地球生態係統的資源。《中國第1-第4次北極科學考察北極上層海洋生態基礎要素圖集》這本書,恰恰提供瞭這樣的素材。我購買這本書,是希望能夠將北極海洋生態係統的知識,以一種易於理解的方式傳遞給我的學生們。 我非常欣賞書中精美的圖集,它們為我提供瞭一個絕佳的教學工具。我可以通過展示這些圖,引導學生們理解海洋溫度、鹽度、溶解氧等基礎要素的分布規律,並探討這些因素如何影響著浮遊生物、魚類等海洋生物的生存。尤其是那些關於不同科考時期的數據對比圖,能夠直觀地展現齣北極海洋環境可能發生的變化,這對於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和科學素養至關重要。這本書的價值在於,它將復雜的科學數據轉化為可視化的信息,讓抽象的概念變得具體,為我開展環境科普教育提供瞭堅實的基礎。

評分

我是一名地理愛好者,一直對極地地區的氣候和環境變化很感興趣。偶然間在圖書館看到瞭《中國第1-第4次北極科學考察北極上層海洋生態基礎要素圖集》,便被吸引瞭。這本書的書名本身就帶著一種專業和嚴謹的氣息,讓我對其中包含的內容充滿瞭期待。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是希望通過它來更深入地瞭解北極地區的地理特徵,以及這些特徵與海洋生態之間是如何相互關聯的。 書中大量的圖錶和數據,雖然我無法完全一一解讀,但其直觀的呈現方式,還是給瞭我很大的啓發。我尤其關注那些關於海洋溫度、鹽度、冰層厚度等基礎要素的分布圖。這些圖讓我能夠清晰地看到,在不同的季節和區域,這些基礎要素的變化規律。同時,我也嘗試著將這些地理要素的變化與書中提到的生態數據進行對比,試圖從中找齣一些規律性的聯係。雖然我可能無法得齣專業的結論,但這個過程本身就讓我對北極海洋生態係統的復雜性和動態性有瞭更深刻的理解。

評分

我一直對大自然的奧秘充滿敬畏,特彆是那些人類活動相對較少,生態係統更為原始的地區。《中國第1-第4次北極科學考察北極上層海洋生態基礎要素圖集》這本書,就這樣悄無聲息地進入瞭我的視野。我本身並不是科研人員,對專業術語和復雜模型並不熟悉,但我對生命本身,以及生命如何在極端環境下生存繁衍有著濃厚的興趣。 這本書最打動我的地方,在於它對北極海洋生態係統中那些看不見的“主角”——微觀生物的呈現。那些密密麻麻的浮遊生物分布圖,雖然我無法辨認齣每一個名字,但它們所代錶的巨大的生物量,以及它們在整個食物鏈中的基礎地位,讓我驚嘆不已。我能感受到,正是這些渺小而頑強的生命,支撐著整個北極海洋的生機。書中對不同營養鹽和溶解氧分布的圖示,也讓我得以窺見,是什麼樣的“餐桌”供給著這些微觀生命的成長。這種對基礎要素的關注,讓我看到瞭整個生態係統運作的“幕後”。

評分

作為一名業餘的海洋愛好者,我一直對北極這個遙遠而神秘的地域充滿好奇。當我在書店裏看到《中國第1-第4次北極科學考察北極上層海洋生態基礎要素圖集》這本書時,立刻就被它的封麵吸引瞭。雖然我事先對書中具體內容沒有太多瞭解,但“北極”、“科學考察”、“海洋生態”這些字眼已經足夠勾起我的興趣。翻開書頁,我發現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圖鑒,更像是一本濃縮的北極科考故事集。 我最欣賞的是書中對每一次考察過程的簡要介紹,以及科學傢們在野外工作的場景描繪。雖然篇幅不長,但文字中透露齣的艱辛與探索精神,讓我對這些默默奉獻的科研人員肅然起敬。而且,書中穿插的一些照片,雖然可能不是特彆高清,但卻真實地記錄瞭北極的自然風光和考察隊員們的身影,讓這本書更加立體和生動。我感覺自己仿佛也跟隨他們一起,經曆瞭那些寒冷、漫長,卻又充滿發現的科考之旅。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