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科普統計(2016年版)》一書,是根據《科技部關於實施
2015年度全國科
普統計調查工作的通知》(國科發政〔2016〕89號)精神,對北京地區科普統計數據的
全麵解析。全書共分8個部分:綜述、科普人員、科普場地、科普經費、科普傳媒、科
普活動、創新創業中的科普及附錄。在本書的附錄部分,收錄瞭《2015年度北京地區全
國科普統計工作方案》及
2008年到
2015年的分類統計數據。
北京地區全國科普統計由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牽頭組織,北京市科技傳播中心和
北京科學學研究中心具體實施,北京市屬相關部門負責本係統及直屬機構的科普統計,
區科委或科協組織協調開展本地區(包括北京市科普基地)的科普統計,在京中央單位
的統計工作由科技部組織。北京市科學技術委員會科技宣傳與軟科學處主管科普工作的
同誌負責全書的統稿工作。
科普統計數據是反映北京地區科普工作狀況的重要指標數據。從
2004年的試統計開
始,全國科普統計處於不斷完善的過程中。為瞭更加真實、有效地反映北京地區科普事
業的發展狀況,科普統計方案、統計範圍和統計指標處於適度的調整、變動的過程之中。
統計範圍的變化,會造成數據分析中有關變化率的計算並不是基於相同的統計口徑。一
些指標數據的變化就受到此方麵因素的影響,因此,在解讀、引用此類數據時,須注意
相關信息。
對於《北京科普統計(2016年版)》這本書,我將其視為一份關於北京科學傳播生態的“體檢報告”。作為一名長期關注媒體傳播和公眾認知議題的研究者,我對書中關於科普內容生産和傳播效果的分析尤為感興趣。書中對各類媒體在科普傳播中的角色和影響力的統計,以及對公眾科普信息獲取渠道的調查,都為我理解當前北京的科學傳播格局提供瞭寶貴的數據。我注意到書中對新媒體在科普傳播中的作用有著細緻的分析,例如微信、微博、短視頻等平颱在傳播科學知識、激發公眾科學興趣方麵的錶現。此外,書中對科普産品和服務的市場化發展狀況的統計,也讓我看到瞭科普産業化的趨勢和潛力。這本書以其紮實的調查和嚴謹的數據,為我研究北京的科學傳播生態提供瞭一個堅實的基礎,讓我能夠更清晰地認識到,科學知識是如何在北京這座城市裏流動,並影響著每一個人的。
評分這次拿到《北京科普統計(2016年版)》這本書,我本以為會是一本枯燥乏味的統計報告,但讀完後,纔發現它遠比我想象的要生動和深刻。作為一名對北京城市發展和科普事業充滿好奇心的普通市民,我一直在尋找一本能夠係統地梳理北京科普現狀、解讀數據背後的故事的書籍。這本書恰好滿足瞭我的需求。它通過翔實的統計數據,勾勒齣瞭2016年北京科普工作的全景圖。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科普場館建設和運營的部分,它詳細列舉瞭各類科普場館的數量、觀眾人次、活動類型,甚至還有經費投入等數據。通過這些數據,我能清晰地看到北京在提升公共科普服務能力方麵付齣的努力和取得的成就。例如,書中關於科技館、博物館、天文館等傳統科普陣地的分析,以及對新興科普空間如創新空間、創客空間等的關注,都讓我對北京科普發展的多元化和前瞻性有瞭更直觀的認識。此外,書中關於科普活動開展情況的統計,如各類講座、展覽、比賽的參與人數和覆蓋範圍,也讓我瞭解到北京市民接觸和參與科普的熱情。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導遊,帶領我深入瞭解瞭北京科普這座龐大而復雜的城市肌體,讓我受益匪淺。
評分《北京科普統計(2016年版)》這本書,在我閱讀過程中,逐漸展現齣瞭它作為一本城市發展觀察手劄的獨特價值。我一直認為,統計數據是衡量一個城市進步與否的重要標尺,而這本書正是用最客觀的數據,來衡量北京在科普領域的“體溫”。我重點關注瞭書中關於青少年科普教育的章節,其中關於學校科學教育的投入、課外科學活動的開展情況、以及青少年科學素養的調查數據,都讓我對北京下一代的科學啓濛教育有瞭更深入的瞭解。書中對不同區域、不同學校在科普資源配置上的差異性分析,也引發瞭我對科普公平性的思考。我特彆留意到書中對科學教育與未來人纔培養之間關係的探討,這讓我意識到,科普工作不僅僅是知識的傳播,更是對國傢未來發展潛力的一次長遠投資。這本書以其宏觀的視角和微觀的數據,為我提供瞭一個審視北京城市發展戰略的獨特角度,讓我看到瞭科技與人文在這裏交融,未來在這裏孕育。
評分《北京科普統計(2016年版)》這本書,在我眼中,更像是一幅描繪北京科學氛圍的“城市地圖”。我是一名對城市文化和市民生活狀態充滿好奇心的寫作者,一直想找到一種方式,能夠直觀地感受北京這座城市在科學精神和理性思考方麵的“脈搏”。這本書中的統計數據,恰恰為我提供瞭這樣一個獨特的視角。我特彆關注書中關於公眾參與科學活動的頻率和類型,以及市民對科學的態度和認知水平的調查。這些數據讓我能夠感受到北京市民對科學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讓我看到瞭科學精神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悄然滲透。書中對科普活動在不同社會群體中的覆蓋情況的分析,也讓我對北京科普工作的普及度和均衡性有瞭更深刻的認識。這本書以其翔實的數據,勾勒齣瞭北京科學文化發展的輪廓,讓我對這座城市的活力和未來的潛力有瞭更深的理解,也為我的創作提供瞭豐富的靈感。
評分拿到《北京科普統計(2016年版)》這本書,我的第一反應是,這一定是一本厚重的、充滿數字和圖錶的“大部頭”。然而,翻開書頁,我立刻被它嚴謹的邏輯和清晰的結構所吸引。作為一名對社會科學研究方法略有瞭解的業餘愛好者,我尤其欣賞書中對統計數據的呈現方式。它不僅僅是簡單的羅列,而是通過多維度、多角度的分析,將數據轉化為有意義的信息。例如,書中關於科普人纔隊伍的構成分析,細緻到瞭教育背景、專業領域、工作年限等多個方麵,這對於理解北京科普事業的人力資源狀況至關重要。我關注到書中對科普工作者培訓和激勵機製的討論,雖然篇幅不長,但字裏行間透露齣對提升科普隊伍專業素養的重視。此外,書中對科普資源傳播渠道的統計,比如媒體報道、網絡傳播、齣版物等,也為我提供瞭瞭解北京科普信息流動情況的窗口。這本書的數據嚴謹,分析到位,不僅為專業研究人員提供瞭可靠的數據支撐,也讓像我這樣的普通讀者能夠透過數字,窺見北京科普事業發展的深層邏輯和挑戰。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