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一代草根皇帝的开国史诗,一卷风云际会的乱世传奇,他是中国历史上与众不同的皇帝,看英雄与时势的互相成就!
2. 从底层平民到帝王的奋斗史,开创新朝筚路蓝缕的荆棘路,朱元璋的人生历程值得每一个在奋斗中迷茫的人细读。
3. 明史大家吴晗先生凝结三十年心血写就,用翔实的考据、生动的笔触,还原可靠的元末明初风云录。
本书由吴晗先生在1948年写定。当时作者思想自由,文思活泼,语言生动,正当盛年。在他笔下,一个历经艰辛磨难、乞讨度日的小流氓,一个英勇睿智、气度恢宏的统帅,一个勤政爱民、夙兴夜寐又猜忌心极重、杀戮成性的帝王,这些复杂矛盾的形象活灵活现,共同构成了朱元璋的多面人生。
吴晗(1909—1969)
中国著名历史学家、明史专家。原名吴春晗,字辰伯,浙江义乌人。先后任教于云南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曾任清华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历史系主任等职务。1949年后,历任北京市副市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等职。1960年写成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并因此于1969年10月被迫害致死。
代表作《朱元璋传》,先后写作四稿,投入了毕生精力,是明史研究的经典之作。
吴晗是位勤奋、正直、诚实的历史学家,他一贯爱好自己的工作,以研究明史有名于世。吴晗对自己的要求是严格的,他在多年的时间里利用余暇改写《朱元璋传》,改写宗旨在充实内容,力求成为一本翔实的科学著作,对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很用了一番功夫。
——黎澍
统一中国创立明王朝的朱元璋,在位期间实行特务政治,大兴文字狱,屠戮功臣、知识分子和百姓,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此书解读雄猜之主自私的深心,可谓层层剥离,直入堂奥,读后令人倒吸一口冷气。中国士大夫偏好帝王之学,希望辅佐明主并有所建树,其实这是一门如履薄冰的学问,君心依然深不可测。从改写《朱元璋传》到发表《海瑞骂皇帝》,作者曾力图在政治与学术之间鱼与熊掌兼得,结果事与愿违,对君臣关系的揣摩越深入,后果越致命。
——章立凡
朱元璋惩治贪污……扫荡了腐败的既得利益者……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陈梧桐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是明史研究的高峰,现在要找能够与那个时代的明史学者如吴晗、郑天挺、孟森并驾齐驱的人很难。
第一章 小流氓
一 小沙弥
二 游方僧
三 逼上梁山
第二章 红军大帅
一 小亲兵
二 小军官
三 大元帅、大丞相
第三章 从吴国公到吴王
一 鄱阳湖决战
二 取东吴
三 南征北伐
第四章 大皇帝的统治术
一 大明帝国和明教
二 农民被出卖了!
三 新官僚养成所
四 皇权的轮子——军队
五 皇权的轮子——新官僚机构
六 建都和国防
七 大一统和分化政策
第五章 恐怖政治
一 大屠杀
二 文字狱
三 特务网
四 皇权的极峰
第六章 家庭生活
一 马皇后
二 皇子皇孙
三 教养和性格
四 晚年的悲哀
附录 朱元璋年表
元至正四年(公元1344 年,元顺帝妥懽帖睦尔在位的第十二年),淮河流域的人民遭受了苦难——旱灾,蝗灾,加上瘟疫。
好几个月没有见过雨了,栽下的苗晒得干瘪枯黄,大地裂开了一条条的龟缝。到处在求雨祈神,老年人恭恭敬敬向龙王爷磕头,孩子们戴着柳枝圈圈蹿出蹿进。正在焦急没收成时,又来了弥天漫地的蝗虫,把穗上稀稀的几颗粟粒吃得一干二净。地方上有年纪的人都在唉声叹气,哭丧着脸,说几十年来没有见过这样的年成,这日子着实过不得了。
不料祸不单行,疫疠大起,钟离太平乡的人,接二连三地病倒。已经吃了多少时候的草根树皮了,[1]病一起就挺不住,开头只觉得浑身无力气,接着是上吐下泻,不到一昼夜便断了气。起初大家还不理会,到了一个村子里一天死去了几十个人,家家死人,天天死人的时候,明白这是上天在降罚,散布瘟疫来收人,才着了慌。不管“在数的难逃”的老话,还是逃命要紧。各村庄的人携儿带女,只要有亲戚朋友家可投奔的,连家里的病人都顾不得了。不过几天工夫,太平乡数得出的十几个村子,便闹得人烟寥落,鸡犬声稀,显出一片凄凉黯淡的景象。
孤庄村[2]朱家,朱五四官名叫世珍的,一大家人,不过半个月,死了三口。五四六十四岁了,四月初故去,三天后,大儿子重四学名叫兴隆的也死了,到二十二那一天五四的老伴陈二娘又死了。五四的二儿子重六(兴盛)和小儿子元璋(原名兴宗,小名重八),眼看着大人一个个倒下,请不得郎中,抓不得药,只急得相对痛哭。[3]尤其为难的是:家里没有一贯钞、一钱银子,买不了棺木,更谈不上坟地。田主呢?几年的主客,想来总该施舍佃户一块埋骨之地,谁知不但不理会,反而“呼叱昂昂”[4]。邻舍们都觉得难受,伤心。正没计较处,同村人刘继祖[5]不忍心,慨然舍了一块地。[6]两兄弟磕头谢了,真是一头有了着落。但是,衣裳呢?棺椁呢?还是没办法。只好将就把几件破衣裳包裹了,抬到坟地草葬。两兄弟一面抬,一面哭,好容易抬到了,还未动手挖坑,突然间风雨交加,雷轰电闪,整个天像塌下来似的。两兄弟躲在树下发抖,约够一顿饭时,天霁雨晴,到坟地一看,大吃一惊,尸首不见了。原来山脚下土松,一阵大水把坡上的土冲塌了,恰好埋了尸首,薄薄的一个土馒头,俗话叫作“天葬”。[7]三十五年后,朱元璋写《皇陵碑》时,还觉得伤心:“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殽浆!”[8]
父母的大事虽了,过日子呢?没留下一寸土、一颗米,元璋饿了些日子,到处找零活做。谁知大户人家都已逃荒逃瘟去了,贫民小户自己都在挨饿,怎么雇得起人?到处碰壁,懒洋洋地不愿回家,一径到村外给他父母上坟,蹲在新长着青草的坟边,沉思如何来打发日子,对付肚子。
他长得躯干魁伟,黑黑的脸,下巴比上腭长出一寸多,高高的颧骨,却又大鼻子,大耳朵,就整个脸盘看,恰像一个横摆着的立体形的山字,脑盖上一块奇骨隆起,像一个小山丘。粗眉毛,大眼睛,样子虽看着叫人不喜欢,却怪匀称、怪威严而沉着。
小时候替人看牛放羊,最会出主意闹着玩,别的同年纪的甚至大几岁的孩子都习惯听他指挥。最常玩的一个游戏是做皇帝,你看,虽然光着脚,一身蓝布短衣裤全是窟窿补丁,他却会把棕树叶子撕成丝丝,扎在嘴上做胡须,找一块车辐板顶在头上当平天冠,弄一条黄布包袱披在身上,土堆上一坐,自己做起皇帝来了。捡一些破木板,让孩子们毕恭毕敬地双手拿着,当作朝笏,一行行,一排排,整整齐齐地三跪九叩头,同声喊“万岁”。
又最会做坏事。有一天,他忽然饿了,时候早又不敢回家,怕田主骂。同看牛的周德兴、汤和、徐达许多孩子也都嘴馋起来了。大家越说饿,真的肚子咕噜得越凶。这个说有一碗白米饭吃才好呢,那个又提真想吃一顿肉,一个又说肉是财主们吃的,不知道是什么味道。个个的嘴都说得流涎。猛然间元璋一喊“有了”,大家齐声说:什么?元璋笑着说:现放着肉不吃,真是呆鸟!大家还不明白。元璋也不再说话,牵过一头花白小牛娃,放牛绳捆住前后腿。周德兴看了,赶紧抄着斫柴斧子,当头就是一斧。汤和、徐达也来帮忙剥皮割肉。别的孩子们捡烂柴树叶子,就地生起火来。一面烤,一面吃,个个眉飞色舞,兴高采烈,不一会儿,一头小牛娃只剩一张皮、一堆骨头和一根尾巴了。这时太阳已经落山,山脚下村子里,炊烟袅袅在半天空,是该回家的时候了。蓦地一个孩子省悟了,小牛吃了如何回主人的话?大家都面面相觑,想不出主意,担不起罪过。正在着急互相埋怨、乱成一团的时候,小一点的孩子竟哇地哭了出来。元璋一想,主意是自己出的,责任也该担起来,一拍胸脯算我的事。也真亏他想,把皮骨都埋了,把小牛尾巴插在山上石头空缝里,说是小牛钻进山洞里去了,只留下尾巴,拉了半天不出来。孩子们齐声说好。当天晚上,元璋挨了一顿毒打,被赶回家。虽然吃了苦,丢了饭碗,但深深得到孩子们的信任,大家都甘心当他作头脑。[9]
为《朱元璋传》重版序言
章立凡
为史学前辈吴晗先生的代表作《朱元璋传》重版作序,我深感冒昧,更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悲凉。回顾自己对历史的兴趣,就与小学时代读吴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小丛书”“外国历史小丛书”以及“地理小丛书”有关。当时我对这三套丛书是每出必买,搜集得很齐全。上中学后,又读了《朱元璋传》《读史札记》等专著,对其考证方法及夹叙夹议的文体印象深刻。“文革”结束后我选择历史作为自己的专业,与这段早年的阅读史不无关系。
此次重版《朱元璋传》,系依据1949 年的版本。但作者在1965年版的自序中,曾对1949 年版本做了三点检讨:一、有超阶级思想,对彭莹玉和尚的评价和史料引用不当;二、当时不懂马列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以为国家机器只是官僚机构和军队;三、以朱元璋影射蒋介石,故对朱有苛评。其实,这三点主要是来自毛的批评。对朱元璋这位专制君主的评价,领袖与学者的视角从来就不在同一地平线上。
作者既如是说,而这次重版仍采用这个版本,确实需要说明理由:一、在存世的四个版本中,1944 年版本是战乱年代急就而成的历史通俗读物,1954 年、1965 年版本有过多的政治意志介入,只有1949 年版本真实地表达了作者本人当时的观点;二、与1949年版本相比,后来的版本虽然贴上了阶级与国家学说的标签,但叙事骨架仍是原来的;三、目前流行最广的是1965 年版本,而1949年版本发行量相对较少(2001 年海南出版社有重印),且未受到相应的重视。
《朱元璋传》曾四易其稿。其中1944 年的版本有两个,重庆胜利出版社版书名《明太祖》,在创出版社版书名《由僧钵到皇权》。1947 年末,此书的增订稿章节开始在一些刊物上刊出,1949 年正式以《朱元璋传》的书名由上海三联书店出版。作者1948 年到石家庄时,曾将书稿进呈毛。毛曾对书中对起义领袖彭和尚“功成不居”的评价提出异议,认为像彭和尚这样坚强有毅力的革命者,不应有逃避行为,不是他自己犯了错误,就是史料有问题。阅读后退还稿本时,毛还特地给吴晗写了一信,着重谈到史学研究中的方法论问题:
辰伯先生:
两次晤谈,甚快。大著阅毕,兹奉还。此书用力甚勤,掘发甚广,给我启发不少,深为感谢。有些不成熟的意见,仅供参考,业已面告。此外尚有一点,即在方法问题上,先生似尚未完全接受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观察历史的方法论。倘若先生于这方面加力用一番功夫,将来成就不可限量。谨致革命的敬礼!
毛
十一月二十四日
除信中提及的两次晤谈外,另据吴晗追记,同年12 月还有一次长谈。毛当时提出:第一,彭(莹玉)的下落是消极的、道家的,称赞不当;第二,国家机器由军队、法庭、特务机构等组成,而不是由官僚机构和军队组成;第三,朱元璋由农民阶级转变为地主阶级,不是由个人的人性物欲决定的,团体利益决定个人利益。这次谈话产生了1954 年的修订稿本,但未付梓,仅油印百余册征求意见。上述追记即用钢笔记在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馆藏的稿本上,吴晗同时以毛笔加注曰:
下面这一启札记是1948 年12 月间毛主席的当面指示,地点在河北平山县西柏坡毛主席的住处。谈话时间从下午6 时到12时。主席指示的话很多,当时所记的仅仅是对于这一稿子的主要的话。吴晗追记。1954 年4 月1 日。
由是可知,两人在西柏坡的晤谈,至少有三次。另据吴晗的妻姐袁溥之记述,毛还提出了这样的意见:“朱元璋是农民起义领袖,是应该肯定的,应该写的(得)好点,不要写的(得)那么坏。”(袁溥之:《忆吴晗同志二三事》,《北京盟讯》1981 年第三期)直到1965年,作者才将最后一个修订稿本交付三联书店出版。“文革”结束后,北京出版社于1988 年出版《吴晗文集》,收入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馆藏的《朱元璋传》1954 年油印稿本以及1965 年三联书店版两个版本。
《朱元璋传》初版对传主有“三个伟大”的评价,即“最伟大的军事统帅”“最伟大的政治家”及“伟大的民族英雄”,其中前两个还是“最伟大”。但在第二版中突出了朱元璋残暴嗜杀的性格,加上了“以屠杀著名的军事统帅”“最阴险残酷的政治家”。吴晗在1965 年版的自序中,也承认“以朱元璋影射蒋介石”。蒋的形象在抗战时期是“民族领袖”,战后竟演变成反民主的独裁者。作者对朱元璋先褒后贬,折射出知识分子对这位历史人物的情感变迁。
毛对吴晗曾有“将来成就不可限量”的勖勉,吴晗1950 年发表《我克服了“超阶级”观点》一文,也谈到伟大领袖的教诲:“特别指出彭和尚这一条,给了我极深刻的阶级教育,挖出我思想中的毒瘤,建立了我为人民服务的观点。”他诚恳接受毛的批评,根据新发现的史料修改了对彭和尚的评价,在1954 年版本中增加了让步政策论,1965 年版本中又增加了中小地主阶级论,肯定朱元璋功大于过。评价确实是“写得好点”了,但似乎仍未领悟深意,辜负了领袖的期望。九个月后,作者即因1961 年发表的历史剧《海瑞罢官》,稀里糊涂地成了“文化大革命”祭旗的头道牺牲。
我一直对那些在历史转折点上做出关键选择的领袖人物充满浓厚的兴趣,他们的一举一动,都可能深刻地影响一个国家的命运。这本书的出现,恰好满足了我这种探求欲望。我尤其看重传记作品能否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仅仅是罗列生平事迹,更要去剖析他们做出决策的动因,他们内心的挣扎与矛盾,以及他们在面对压力时所展现出的智慧与勇气。那些“伟大”的人物,往往不是完美无缺的,他们也会有迷茫、有错误,正是这些“不完美”才让人物更加真实可信,也更能引发读者的共鸣。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展现出这些人物的立体形象,让他们不再是教科书上冰冷的名字,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鲜活个体。再者,作为一本“图文典藏版”,我非常期待它在视觉呈现上的高水准。精挑细选的图片,不仅仅是锦上添花,更是传记内容有机的一部分,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甚至能够从人物的表情、服饰、所处的场景中,洞察出不为文字所能完全表达的深层含义。这样的传记,才能真正做到“图文并茂”,相得益彰,让历史的厚重感与艺术的美感融为一体,带给读者深刻而持久的阅读享受。
评分这本书的选本眼光实在独到,光看这“20世纪五大传记”的命名,就足以勾起我的好奇心。在那个风云变幻、思想解放的时代,涌现了多少影响深远的人物,又有哪些人真正值得在历史的长河中被细细打磨,成为后世传诵的典范?作者的选取标准想必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能够入选“五大”之列,本身就说明了人物的历史分量以及传记本身的艺术价值。我尤其期待看到这些传记在叙事手法上的创新,是否能摆脱传统传记的枯燥说教,而是以更生动、更具象的方式,将人物的内心世界、所处的时代背景以及他们所做的抉择,一一呈现在读者面前。而且,“图文典藏版”的后缀更是让我眼前一亮。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单纯的文字叙述有时显得单薄,而精美的插图,无论是历史照片、绘画作品还是地图,都能极大地增强阅读的沉浸感,帮助我们更直观地理解人物所处的环境,感受那个时代的氛围。想象一下,翻开书页,不仅仅是文字在诉说,更是鲜活的画面在眼前铺陈展开,这该是怎样一种愉悦的阅读体验!我希望这套书不仅仅是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艺术的呈现,能够让我在这个喧嚣的世界里,找到片刻宁静,与那些伟大的灵魂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评分我对历史的痴迷,很大程度上源于那些在时代浪潮中留下深刻烙印的个体。这本书的出现,如同在茫茫的书海中拾到了一块闪耀的宝石。我期待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历史回溯,更是一种深入的解读,能够带领我穿越时空的藩篱,去触碰那些伟大灵魂的脉搏。我希望传记能够展现人物的复杂性,他们的矛盾与挣扎,他们的远见与局限,让他们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神祇,而是有血有肉、有情感、有思想的凡人,正是这种真实,才更能打动人心,引发共鸣。而“图文典藏版”这个定位,则是我选择这本书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我深信,图像的力量是无穷的,它能够让冰冷的文字瞬间鲜活起来。我渴望在书中看到那些能够唤起时代记忆的珍贵照片,那些能够展现人物风采的写实绘画,甚至可以是那个时代的地图、文献复印件,这些视觉元素的加入,不仅仅是“锦上添花”,更是对文字叙述的有力补充和升华,能够帮助我构建一个更立体、更鲜活的历史场景,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和他/她的选择。
评分我对历史人物的传记一直有着近乎偏执的追求,特别是那些在历史长河中留下浓墨重彩印记的伟大灵魂。这本书的出现,无疑给了我巨大的惊喜。我最看重传记作品的真实性与深度,它应该能够带领读者穿越时空的迷雾,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去理解他们做出选择时的无奈与决绝。我希望这本书能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人物的生平事迹、思想观念以及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巧妙地结合起来,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不仅能够了解历史,更能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而“图文典藏版”这个定位,更是极大地增加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值。我坚信,精美的插图,无论是珍贵的历史照片,还是富有时代特色的绘画,都能极大地增强传记的感染力,让那些遥远的人物仿佛就站在眼前,他们的眼神、他们的表情,都诉说着无尽的故事。这样的传记,才不是枯燥的文字堆砌,而是活生生的历史画卷,能够带给读者全方位、多维度的阅读体验,让历史不再遥远,而触手可及。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近现代史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在寻找能够深入解读那个时代的关键人物的作品。这本书的名字“20世纪五大传记”瞬间就吸引了我。我认为,一部好的传记,不仅仅是简单地罗列人物的生平经历,更重要的是能够展现出人物在特定历史时期所扮演的角色,他们所面临的挑战,以及他们是如何凭借智慧、勇气和决心去应对这些挑战的。我尤其希望这本书能够深入挖掘人物的思想深度,理解他们的政治抱负、人生哲学,以及这些思想是如何影响他们的决策和最终的历史走向的。而且,“图文典藏版”这个概念让我对这本书的期望值倍增。我一直认为,优秀的传记应该能够将文字的叙述与视觉的呈现完美地结合起来。我期待书中能够包含大量珍贵的历史照片、手稿、以及那个时代具有代表性的艺术作品,这些视觉元素能够帮助我更直观地理解人物所处的时代背景,甚至能够从人物的眼神、表情以及周围的环境中,捕捉到文字无法完全传达的细微之处,从而更深刻地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
评分阅读让人充实,让人机智,让人进步,让人成长。
评分买书除了京东,哪里都不去。
评分京东活动给力 到货很快 很赞!!!
评分在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长河中。皇帝作为历史的重要角色之一,是当时左右和影响国家、民族的关键人物,研究他们的是非功过,治乱兴替,在一定意义上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个人成败,并对我们现代人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评分非常棒的书 对以后的学艺非常有帮助 绝对的好评
评分物流速度没得说新书不错哦
评分价格优惠,质量有保障,很好。
评分好书,再现一个平民的叱咤风云人生。命也。
评分明史专家吴晗先生大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