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画鉴定

中国书画鉴定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周克文 著
图书标签:
  • 书画鉴定
  • 中国书画
  • 鉴定
  • 艺术
  • 收藏
  • 古董
  • 文物
  • 艺术品
  • 鉴赏
  • 中国艺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ISBN:978754731079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9577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3-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325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艺术类读者

  1、《中国书画鉴定》阐述缜密、推理严谨、史料精要、引据可靠,在强调科学性的同时不失其趣味性,通俗易懂。在第五编“国画的鉴定”和第六编“书法的鉴定”中,还特别配有经作者精心选择的80余幅具有代表性的字画,以方便读者对照分析和学习揣摩。

  2、《中国书画鉴定》既可作为中国书画收藏爱好者的入门读物,也可为有关专业人员提供借鉴。


内容简介

  《中国书画鉴定》是一部艺术品鉴赏指南性读物。全书共有十个篇目,以首编、第二编的中国书画史为楔子,引领第三、第四编的中国书画理论,重墨落在第五~八编的中国书画作品的鉴定、作伪的方法以及如何鉴别真伪之上,第九、第十编以鉴定的辅助手段、历代民间书画流传与鉴藏殿后,其中书画的鉴定方法与技巧是贯穿全书的核心。


作者简介

  谢稚柳(1910~1997),江苏武进人。书画鉴定家。曾任国家文物局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组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周克文,上海市博物馆研究馆员,曾经跟随谢稚柳先生学习中国书画鉴定。

目录

序/001

第一编 中国绘画渊源
一、原始时代、汉及汉以前/003
1.原始时代/003
2.战国时代及楚帛画/004
3.汉帛画、墓壁画/005
二、魏晋、南北朝/007
1.文人画家的出现,谢赫提出“六法”/007
2.山水画种的独立及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009
三、隋、唐时期/011
1.隋朝时南、北画风进一步交汇融合/011
2.承六朝余绪的初唐绘画/012
3.盛唐绘画的普及、发展直至极盛/013
4.以笔墨情趣为主的中唐山水画/019
5.花鸟画的创立/020
6.晚唐绘画和画院的出现/021
四、五代/023
1.西蜀、南唐画院的设立/023
2.五代十国各地丰富的画法/024
3.各呈特色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028
五、宋代/032
1.范宽、郭熙/032
2.画院内外的画家/033
3.北宋晚期进入全盛的画院/034
4.北宋后期文人画的兴起/035
5.其他画家/037
6.南渡后画风的重大转变/038
7.金和辽的绘画/041
六、元代/043
1.赵孟頫与“师古”运动/043
2.文人画的兴盛/044
3.元四家/047
七、明代/051

......略

精彩书摘

  《洛神赋》原名《感甄赋》,是曹植通过咏写宋玉所述洛川神女故事,追思自己所爱慕的甄姓女子的名篇。甄女后被曹植的哥哥曹丕娶为夫人,不久郁郁而死。晋明帝读了《感甄赋》后,将之改名为《洛神赋》。

  《洛神赋图》卷从曹植在洛水边见到洛神开始,画到洛神飘然离去。图中人物衣纹的描绘与《女史箴图》卷一样,但线条不如《女史箴图》流动自然,形象也不及《女史箴图》飘逸简纵。图中人大于山,河水呈静止状,显见当时对山水的描绘仍处于稚拙状态。但全卷各部构图相连,山丘起伏,林木掩映,人物亦随着赋中的意境及情节的发展重复出现,已经体现了中国绘画构图上时间和空间合一的主要特征。

  流传至今的《洛神赋图》卷摹本共有五本。第一本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经鉴定为宋人摹本;第二本现存辽宁省博物馆,当系南宋人摹本;第三本现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首尾缺损较多。以上三本均摹自同一稿本,布景树石,格法甚古。第四本世称《唐人洛神赋全图》,现亦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第五本见印于日本《支那名画宝鉴》。四、五两本均摹自另一稿本,但第五本的作者并未照摹样本,较多体现了唐宋人的风格。《晋史》中说:“恺之博学有才气。”他的性格率真而通脱,好矜夸,善谐谑,自有一种大智若愚的痴气,所以时人称其为“三绝”:才绝、画绝、痴绝。唐人评顾恺之画说:“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循环超乎,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主神气也。”看顾恺之所画《女史箴图》的摹本,尚能体会个中风韵:运笔紧劲,疾徐有致,衣袂飘动,佩带飞扬,人物神气生动,格调拙朴隽逸。这种对人物的描写已完全不同于汉代绘画中拙涩的夸张,线条灵动而联绵不断,给人以松弛放逸之感。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屏风漆画,与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为同一风格的作品,年代上也相差不远。漆画共分五块,据汉代刘向所撰《列女传》,描绘娥皇、女英、周太姒、太任、太姜、春姜母女、班婕妤等“列女”事迹,旨在“成教化,助人伦”。此件可证顾恺之画的影响。

  ……


艺术的微观世界:西方油画技法解析与流派演变 本书聚焦于西方油画艺术的独特魅力,从材料的起源、技法的精妙到风格的流变,为读者提供一次深入的、全景式的探索。它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艺术史通论,而是一部专注于“如何观看”与“如何创作”的实践性与理论性并重的深度导读。 --- 第一章:油画的物质基础——颜料、媒介与画布的秘密 本章旨在揭开油画这一媒材的物质构成,这是理解其表现力的前提。我们首先追溯油画颜料自早期矿物、植物提取到化学合成的漫长历史。重点分析了古典时期(如早期尼德兰画派)对天然矿物颜料(如群青、朱砂)的依赖与局限,以及工业革命后合成颜料(如钴蓝、镉黄)的出现如何极大地拓宽了画家的调色范围和持久性。 随后,深入探讨“油”的选择——亚麻籽油、核桃油、罂粟油的化学特性及其对颜料流变性、干燥速度和光泽度的影响。我们将详细比对不同油的干燥时间与脆性,解释为何古典大师偏爱使用多层“罩染”技术,而非厚涂。 第三部分详述了画布、木板乃至铜板作为基底的准备工作——从底料(Gesso)的配方、涂抹的层数到不同底料对色彩冷暖的微妙反作用。通过对这些“幕后”材料的剖析,读者将能理解为何一幅画作历经数百年依然色彩鲜活,或为何某些早期作品出现了“开裂”现象。 第二章:从湿对湿到多层结构——西方油画技法的演变史 本章是本书的核心技术解析部分,它按照技法发展的脉络,系统梳理了油画创作的核心工艺。 2.1 湿画法(Alla Prima)与古典的“时间艺术”: 详尽对比了提香、鲁本斯所代表的湿画法(直接画法)的特点——追求即时的光影捕捉与笔触的生动性。通过对鲁本斯画作的微观分析,展示其如何利用厚涂(Impasto)与薄涂的对比,营造画面的立体感和动感。 2.2 蛋彩与油彩的结合——蛋油混合法(Tempera Grassa): 追溯文艺复兴早期,艺术家如何结合蛋彩的速干性与油彩的透明性,以解决早期蛋彩易脆、难混合的问题。我们将解析达·芬奇等大师如何运用这种过渡性技术来精细描绘解剖结构和微妙的光影过渡。 2.3 透明罩染(Glazing)的魔力: 这是理解古典大师色彩深度的关键。本节将用图解方式,演示透明罩染的原理——在完全干燥的底层色彩之上,用稀释的、高透明度的油彩层层叠加,以修正色调、加深阴影或增添光晕。重点分析了荷兰黄金时代画家如何利用罩染创造出“玻璃般的光泽”和无与伦比的氛围感。 2.4 笔触的语言:结构线与光线捕捉: 讨论笔触本身作为一种叙事元素的作用。从伦勃朗深沉的“雕塑感”笔触到维拉斯奎兹轻盈的“信息点”笔触,解析不同笔触如何服务于画面的整体结构和视觉焦点。 第三章:光影的哲学——明暗对照法与空气透视的运用 光线是油画的灵魂。本章探讨西方画家如何将自然光转化为画布上的二维表现。 3.1 明暗对照法(Chiaroscuro)的戏剧性: 追溯卡拉瓦乔及其追随者如何将光线“聚焦”于主体,将背景推入深渊的极端手法。分析这种技法如何服务于宗教叙事和心理刻画,使其作品充满紧张感和崇高感。 3.2 晕染法(Sfumato)与“模糊的精确”: 深入解析达·芬奇的“烟雾般”技法,这种技术通过极细微的色彩过渡消除了轮廓线,使得人物面部表情和环境背景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难以捉摸的生命力。 3.3 空气透视法(Aerial Perspective)的科学基础: 阐释空气中湿气和尘埃对远景色彩和清晰度的影响,并分析画家如何通过降低远景物体的饱和度、提高其亮度(偏冷调)来模拟远近关系,这不仅是绘画技巧,更是对人眼视觉生理的精确模拟。 第四章:从学院派到印象派——风格演变中的技法适应 本书的后半部分关注技法如何随着艺术理念的变革而不断被挑战和重塑。 4.1 新古典主义与“隐形笔触”的回归: 分析古典复兴时期,画家(如大卫)如何刻意消除笔触痕迹,追求石膏雕塑般的“光洁表面”,以强调理性与永恒的主题。这种对技法的“刻意隐藏”,本身就是一种强烈的风格宣言。 4.2 浪漫主义的激情与笔触的解放: 探讨德拉克洛瓦等浪漫主义画家如何重新引入充满力量感的、可见的笔触,用以表达强烈的情感和运动感,这是对新古典主义僵硬表面的有力反叛。 4.3 印象派的革命:户外创作与光线研究: 重点分析印象派画家如何为了捕捉短暂的光影瞬间,被迫改变传统的多层技法。他们倾向于使用更少的调和油,采用更亮的、未经充分混合的纯色并置(Optical Mixing),以及快速、短促的笔触,从而彻底改变了画布表面的质感。 4.4 后印象派对色彩与笔触的结构化重塑: 解析塞尚如何将油画笔触转化为几何模块,以构建画面的内在结构,以及梵高如何利用夸张的、螺旋状的笔触来表达内在的精神世界,标志着技法从对外部世界的忠实再现,转向内在心理的投射。 结语:当代油画中的技法遗产 本书最后探讨了20世纪至今,经典油画技法在当代语境下的继承与颠覆。从表现主义对颜料厚度的极端运用,到抽象表现主义中对颜料流淌性的释放,我们看到古代大师们对材料的理解与探索,依然是现代艺术家寻求深度和持久性的重要参考坐标。 本书适合所有对艺术创作过程怀有好奇心的学习者、资深爱好者以及希望拓展绘画视野的实践者。它不仅传授“看”的技巧,更引导读者“思”的维度,从而真正理解西方油画艺术的内在逻辑与不朽魅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技法层面的剖析细致入微,简直像是一部“显微镜下的艺术”。它没有停留在笼统地说“某幅画气韵生动”,而是深入到了笔触的力度、墨色的变化层次、绢素的肌理反应等非常具体的技术细节。特别是关于不同朝代使用矿物颜料的化学构成分析,以及对纸张老化和修复痕迹的描述,都展现了作者跨学科研究的视野。这种对“物性”的关注,让我认识到艺术品鉴定绝不仅仅是凭感觉,更是一门科学。我将书中提到的几种鉴别笔锋的技巧运用到我自己的临摹练习中,立刻体会到了不同时代对“力透纸背”理解上的细微差别,这种实践性的指导价值,是其他许多理论著作所欠缺的,让人感觉学以致用。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厚实的纸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子老派的匠人精神。内页的印刷色彩还原度极高,那些古代名家的笔墨细节,无论是皴法还是墨色的浓淡变化,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对于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做的留白处理,既保证了内容的紧凑性,又不至于让人感到视觉疲劳,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光是翻阅这些精美的图版,就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那些墨迹干涩的触感,仿佛能穿透纸张直达指尖,让人对艺术的敬畏感油然而生。装帧上的每一处细节,从烫金的字体到扉页的设计,都透露出一种对艺术品应有的庄重和尊重,这绝不是随便印印就能达到的效果,看得出出版方是下了大功夫的,完全是典藏级的品质,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风景线。

评分

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书籍,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在讲述过程中穿插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和轶闻,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比如,他描绘某位大画家作画时的场景,或者某个重要藏家与画作结缘的曲折经历,这些故事不仅让冰冷的鉴定标准变得有血有肉,更让人体会到艺术品背后蕴含的人文情怀与时代背景的张力。这种叙事手法,成功地将学术的深度与大众的可读性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即便是对专业知识不太了解的爱好者,也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并从中汲取到营养。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学院派读物,而更像一位资深行家坐在茶馆里,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向你传授毕生所学,让人感觉亲切又受益匪浅。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体系构建非常独特,它似乎在引导读者建立一种超越市场价值的审美标准。在讨论到那些经历过战乱、损毁和民间流传的“有故事的画作”时,作者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强调了历史的痕迹和人与物的连接所赋予的独特“气场”。这种对“流传史”的重视,超越了单纯的真伪判断,更多地探讨了艺术品在人类文明长河中扮演的角色。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艺术价值,有时并非由光鲜的拍卖纪录所定义,而是深藏在那些不被注意的褶皱和磨损之中。这种富有哲学意味的探讨,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与历史对话、如何珍视文化遗产的深度思考录,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

这本书的文字部分,其论述的严谨性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行文如流水般顺畅,但其背后支撑的学术支撑却是无比坚实的。他对不同历史时期画派的风格演变,无论是宋元的院体,还是明清的文人画,都能做到信手拈来,娓娓道来,绝非泛泛而谈。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对几件争议性作品的考证部分,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档案文献和前人笔记,逻辑链条清晰有力,层层递进,最终得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这种将文献考据与艺术鉴赏完美结合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明白了“眼学”之外,扎实的文献基础才是鉴别真伪的定海神针。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发现许多是我过去研究中忽略的盲点,它强迫我跳出原有的舒适区,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对比验证。

评分

全五星好评。全五星好评。

评分

全新正品,价格便宜,京东买书不会错

评分

帮同事买的,正版

评分

质量很好,物美价廉,包装很好。

评分

质量很好,物美价廉,包装很好。

评分

质量很好,物美价廉,包装很好。

评分

全新正品,价格便宜,京东买书不会错

评分

帮同事买的,正版

评分

质量不错,和描述一样,值得购买!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