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书画鉴定》阐述缜密、推理严谨、史料精要、引据可靠,在强调科学性的同时不失其趣味性,通俗易懂。在第五编“国画的鉴定”和第六编“书法的鉴定”中,还特别配有经作者精心选择的80余幅具有代表性的字画,以方便读者对照分析和学习揣摩。
2、《中国书画鉴定》既可作为中国书画收藏爱好者的入门读物,也可为有关专业人员提供借鉴。
《中国书画鉴定》是一部艺术品鉴赏指南性读物。全书共有十个篇目,以首编、第二编的中国书画史为楔子,引领第三、第四编的中国书画理论,重墨落在第五~八编的中国书画作品的鉴定、作伪的方法以及如何鉴别真伪之上,第九、第十编以鉴定的辅助手段、历代民间书画流传与鉴藏殿后,其中书画的鉴定方法与技巧是贯穿全书的核心。
谢稚柳(1910~1997),江苏武进人。书画鉴定家。曾任国家文物局全国古代书画鉴定小组组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
周克文,上海市博物馆研究馆员,曾经跟随谢稚柳先生学习中国书画鉴定。
序/001
第一编 中国绘画渊源
一、原始时代、汉及汉以前/003
1.原始时代/003
2.战国时代及楚帛画/004
3.汉帛画、墓壁画/005
二、魏晋、南北朝/007
1.文人画家的出现,谢赫提出“六法”/007
2.山水画种的独立及顾恺之的《画云台山记》/009
三、隋、唐时期/011
1.隋朝时南、北画风进一步交汇融合/011
2.承六朝余绪的初唐绘画/012
3.盛唐绘画的普及、发展直至极盛/013
4.以笔墨情趣为主的中唐山水画/019
5.花鸟画的创立/020
6.晚唐绘画和画院的出现/021
四、五代/023
1.西蜀、南唐画院的设立/023
2.五代十国各地丰富的画法/024
3.各呈特色的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李成/028
五、宋代/032
1.范宽、郭熙/032
2.画院内外的画家/033
3.北宋晚期进入全盛的画院/034
4.北宋后期文人画的兴起/035
5.其他画家/037
6.南渡后画风的重大转变/038
7.金和辽的绘画/041
六、元代/043
1.赵孟頫与“师古”运动/043
2.文人画的兴盛/044
3.元四家/047
七、明代/051
......略
《洛神赋》原名《感甄赋》,是曹植通过咏写宋玉所述洛川神女故事,追思自己所爱慕的甄姓女子的名篇。甄女后被曹植的哥哥曹丕娶为夫人,不久郁郁而死。晋明帝读了《感甄赋》后,将之改名为《洛神赋》。
《洛神赋图》卷从曹植在洛水边见到洛神开始,画到洛神飘然离去。图中人物衣纹的描绘与《女史箴图》卷一样,但线条不如《女史箴图》流动自然,形象也不及《女史箴图》飘逸简纵。图中人大于山,河水呈静止状,显见当时对山水的描绘仍处于稚拙状态。但全卷各部构图相连,山丘起伏,林木掩映,人物亦随着赋中的意境及情节的发展重复出现,已经体现了中国绘画构图上时间和空间合一的主要特征。
流传至今的《洛神赋图》卷摹本共有五本。第一本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经鉴定为宋人摹本;第二本现存辽宁省博物馆,当系南宋人摹本;第三本现藏美国弗利尔美术馆,首尾缺损较多。以上三本均摹自同一稿本,布景树石,格法甚古。第四本世称《唐人洛神赋全图》,现亦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第五本见印于日本《支那名画宝鉴》。四、五两本均摹自另一稿本,但第五本的作者并未照摹样本,较多体现了唐宋人的风格。《晋史》中说:“恺之博学有才气。”他的性格率真而通脱,好矜夸,善谐谑,自有一种大智若愚的痴气,所以时人称其为“三绝”:才绝、画绝、痴绝。唐人评顾恺之画说:“顾恺之之迹,紧劲联绵,循环超乎,调格逸易,风趋电疾,意存笔先,画尽意在,所以主神气也。”看顾恺之所画《女史箴图》的摹本,尚能体会个中风韵:运笔紧劲,疾徐有致,衣袂飘动,佩带飞扬,人物神气生动,格调拙朴隽逸。这种对人物的描写已完全不同于汉代绘画中拙涩的夸张,线条灵动而联绵不断,给人以松弛放逸之感。山西大同石家寨北魏司马金龙墓出土的屏风漆画,与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卷为同一风格的作品,年代上也相差不远。漆画共分五块,据汉代刘向所撰《列女传》,描绘娥皇、女英、周太姒、太任、太姜、春姜母女、班婕妤等“列女”事迹,旨在“成教化,助人伦”。此件可证顾恺之画的影响。
……
这本书在技法层面的剖析细致入微,简直像是一部“显微镜下的艺术”。它没有停留在笼统地说“某幅画气韵生动”,而是深入到了笔触的力度、墨色的变化层次、绢素的肌理反应等非常具体的技术细节。特别是关于不同朝代使用矿物颜料的化学构成分析,以及对纸张老化和修复痕迹的描述,都展现了作者跨学科研究的视野。这种对“物性”的关注,让我认识到艺术品鉴定绝不仅仅是凭感觉,更是一门科学。我将书中提到的几种鉴别笔锋的技巧运用到我自己的临摹练习中,立刻体会到了不同时代对“力透纸背”理解上的细微差别,这种实践性的指导价值,是其他许多理论著作所欠缺的,让人感觉学以致用。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厚实的纸张,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透着一股子老派的匠人精神。内页的印刷色彩还原度极高,那些古代名家的笔墨细节,无论是皴法还是墨色的浓淡变化,都展现得淋漓尽致,这对于研究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做的留白处理,既保证了内容的紧凑性,又不至于让人感到视觉疲劳,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光是翻阅这些精美的图版,就仿佛能触摸到历史的温度,那些墨迹干涩的触感,仿佛能穿透纸张直达指尖,让人对艺术的敬畏感油然而生。装帧上的每一处细节,从烫金的字体到扉页的设计,都透露出一种对艺术品应有的庄重和尊重,这绝不是随便印印就能达到的效果,看得出出版方是下了大功夫的,完全是典藏级的品质,放在书架上也是一道风景线。
评分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本枯燥的理论书籍,但出乎意料的是,作者在讲述过程中穿插了许多生动有趣的故事和轶闻,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比如,他描绘某位大画家作画时的场景,或者某个重要藏家与画作结缘的曲折经历,这些故事不仅让冰冷的鉴定标准变得有血有肉,更让人体会到艺术品背后蕴含的人文情怀与时代背景的张力。这种叙事手法,成功地将学术的深度与大众的可读性巧妙地结合起来,使得即便是对专业知识不太了解的爱好者,也能津津有味地读下去,并从中汲取到营养。它不再是高高在上的学院派读物,而更像一位资深行家坐在茶馆里,用最接地气的方式向你传授毕生所学,让人感觉亲切又受益匪浅。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体系构建非常独特,它似乎在引导读者建立一种超越市场价值的审美标准。在讨论到那些经历过战乱、损毁和民间流传的“有故事的画作”时,作者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强调了历史的痕迹和人与物的连接所赋予的独特“气场”。这种对“流传史”的重视,超越了单纯的真伪判断,更多地探讨了艺术品在人类文明长河中扮演的角色。它提醒我们,真正的艺术价值,有时并非由光鲜的拍卖纪录所定义,而是深藏在那些不被注意的褶皱和磨损之中。这种富有哲学意味的探讨,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与历史对话、如何珍视文化遗产的深度思考录,让人在合上书本后,依然久久不能平静。
评分这本书的文字部分,其论述的严谨性简直令人叹为观止,作者的文字功底深厚,行文如流水般顺畅,但其背后支撑的学术支撑却是无比坚实的。他对不同历史时期画派的风格演变,无论是宋元的院体,还是明清的文人画,都能做到信手拈来,娓娓道来,绝非泛泛而谈。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对几件争议性作品的考证部分,作者引用了大量的档案文献和前人笔记,逻辑链条清晰有力,层层递进,最终得出了一个令人信服的结论。这种将文献考据与艺术鉴赏完美结合的叙事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明白了“眼学”之外,扎实的文献基础才是鉴别真伪的定海神针。阅读过程中,我多次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发现许多是我过去研究中忽略的盲点,它强迫我跳出原有的舒适区,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和对比验证。
评分全五星好评。全五星好评。
评分全新正品,价格便宜,京东买书不会错
评分帮同事买的,正版
评分质量很好,物美价廉,包装很好。
评分质量很好,物美价廉,包装很好。
评分质量很好,物美价廉,包装很好。
评分全新正品,价格便宜,京东买书不会错
评分帮同事买的,正版
评分质量不错,和描述一样,值得购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