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是研究中国文人画的经典之作。《心画:中国文人画五百年》重要的贡献是还原了文人画的真实含义及其产生的社会环境。文人画在北宋产生之时,主要指的并非是一种鲜明的绘画风格,而是士大夫阶层对自身创作活动的一种认同和期许,并以此和那些职业画家划清界限。之后,经过南宋、元代、明代,文人画的概念不断变化发展,文人画与院画、画师作品之间的关系变得愈加复杂微妙。苏轼对于士人阶层的推崇,在董其昌的南宗北宗论中得到一种新的回响。本书以纵横开合、明暗相照的叙述结构展开,切入中国画的生成原境,以广阔而宏大的历史视角、对思想体系的社会历史背景的细腻分析、饱含思辨力和理论穿透力的笔触,清晰呈现了中国文人画理论的生发、演变与成熟的发展全貌。本书一经出版,在海外学界引起广泛关注,美国有名艺术史家谢伯轲、方闻、高居翰都曾引用其观点。本书成为海外美术史学生了解中国文人画理论的推荐阅读书。 (美)卜寿珊(Susan Bush) 著;皮佳佳 译 卜寿姗,美国有名艺术史家,现为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研究员。自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一直致力于中国文人画研究。她的主要著作还有与孟克文(Christian Murck)合著的《中国艺术理论》。 第二版序言我感谢香港大学出版社再版这本书。这本书是在我1968年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写就的。在中国艺术理论这一重要领域里,这本书过去一直作为有用的入门书,现在这本书依然能对学生们有所裨益,这让我倍感欣慰。我希望此书能激发人们对这一迷人领域的研究兴趣。按理我应该说这一切似乎都是奇迹般的存在。五十年前,我对13世纪早期金代绘画着迷,并以此作为论文题目,对这一时期的绘画理论著作进行研究,但未能通过论文答辩,我于是开始研究宋代文人艺术和理论,因为这些艺术和理论影响了金代的作者。到第二次论文答辩的时候,我已经完成了这本书前三章的翻译,同时,我被告知要就这一艺术理论继续写作,并拓展到明代。明代的材料卷帙浩繁,我无所适从,于是选择概述不同的流派,并分析艺术史的开端。我确实认为,我已经理清了中国绘画的历史发展进程。然而,评审并不太认同论文的这个部分,他们评价说这个部分缺乏诗意。承蒙恩惠,他们告知准等我最近接触到一本关于明清时期江南士绅阶层物质文化变迁的史学著作,这本书的侧重点在于探讨“尚雅”风气如何从精英阶层渗透到市民阶层,并最终催生了精致的日常生活美学。作者从一把紫砂壶、一套昆曲的服饰、甚至是一份食谱的记载中,都能抽丝剥茧地还原出当时社会阶层之间的微妙互动和文化消费心理。特别有趣的是,书中有一段专门分析了“收藏癖”的兴起,指出这背后隐藏着对士绅身份焦虑的补偿机制。这种细致入微的研究方法,彻底颠覆了我过去对“富裕”与“品味”之间关系的刻板印象。它告诉我,审美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紧密镶嵌在经济基础、社会结构和身份认同之中的复杂产物。读完后,我对日常生活中那些看似不经意的器物,都多了一层历史的敬畏感。
评分这部画册的装帧设计实在让人眼前一亮,那种低调的奢华感,纸张的质感拿在手里沉甸甸的,完全不同于市面上那些流水线产品。内页的印刷水准更是没得说,色彩还原度高得惊人,即便是放大细节去看那些墨色的浓淡变化和皴法的细腻之处,也丝毫没有失真。我尤其欣赏他们对于留白的处理,那种恰到好处的空白,仿佛能让人感受到空气的流动和画中意境的呼吸。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进行一场安静的仪式,心绪也随之沉淀下来。装帧的布局设计也很有章法,每一幅作品前的引言或者题跋,都经过精心排版,既不会喧宾夺主,又能起到很好的导读作用。这套书的制作工艺,无疑是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展示,树立了一个新的标杆。光是摆在书架上,它本身就是一件值得品味的艺术品,散发着一种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厚重感。那种对细节的执着,让人深切体会到出版方对于“美”的追求,绝非仅仅停留在内容层面,而是贯穿到了材质、工艺的方方面面。
评分我最近迷上了一种非常小众的古代文学研究方法,专门探讨宋代文人士大夫在日常书信中对“闲适”状态的哲学建构。这本书(指我正在读的另一本书)的作者,对于当时士人阶层如何通过对园林艺术的鉴赏来实践“出世与入世”之间的微妙平衡,有着非常独到的见解。他引用的史料极为丰富,比如从苏轼的尺牍到米芾的笔记,描绘出一种在权力中心挣扎却又渴望精神自由的复杂心境。书里关于“清谈”的章节尤其精彩,细致剖析了那些士人如何在雅集上,通过诗词唱和来确立自己的审美标准和社会地位。这种对日常行为的深度挖掘,远比单纯的文本解读要来得生动和立体。它让我重新审视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不再是扁平化的标签,而是充满矛盾和张力的个体群像。对我个人而言,这本书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文人”这一身份背后的文化重量和实践困境。
评分说起我最近在听的一套关于欧洲古典音乐鉴赏的系列讲座,那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巴洛克时期复调音乐的全新理解。主讲人是一位功底深厚的音乐史学家,他摒弃了传统的作曲家传记模式,而是着重从当时的宗教改革、宫廷赞助制度和乐器制造技术的进步这三个维度来解构音乐的产生机制。他用非常生动的语言描述了赋格曲的结构,那种层层递进、相互缠绕的旋律线索,被他解析得如同观看一场精密的外科手术,逻辑清晰却又不失艺术的灵动。最让我受益的是他对“装饰音”的阐释,指出那并非多余的点缀,而是作曲家与演奏者之间即兴对话的契约。听完这个系列,我再回头去听巴赫的《哥德堡变奏曲》,感受已经完全不同了,不再是单纯的旋律享受,而是一种对理性与情感完美融合的深刻体悟。
评分购买的这本关于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潮的译著,读起来感觉像是在攀登一座知识的迷宫,结构之复杂精妙,让人不得不佩服译者和原作者的思维能力。它没有停留在对柯布西耶或密斯·凡德罗的生平介绍上,而是深入剖析了“功能主义”如何在社会变迁的压力下,一步步走向自身的反思与突破。书中对“包豪斯”理念的介绍,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关于设计美学的革新,更是一场社会乌托邦理想的实践尝试。作者极其擅长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历史事件,比如“国际风格”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水土不服,被阐述得淋漓尽致。阅读过程中,我需要频繁地查阅交叉引用和注释,但这并不是负担,反而是被引导着去探索更广阔的知识领域。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高强度的脑力激荡,每一次读完一个小章节,都感觉自己的认知边界被拓展了一圈。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