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簡介
《中小學民族民間舞蹈特色教材(初級篇)》為初級篇,主要用於學前至小學一年級的舞蹈教學。《中小學民族民間舞蹈特色教材(初級篇)》主要介紹瞭藏族、濛古族、維吾爾族等十個民族的民俗文化、舞蹈常識,以及各民族舞蹈的典型特徵,同時針對每個民族都收錄瞭兩段完整的舞蹈組閤視頻,並進行瞭詳細講解。
《中小學民族民間舞蹈特色教材(初級篇)》麵嚮小學舞蹈教師以及從事舞蹈教學的培訓機構,可作為低年級學生舞蹈教學的教材,同時對從事兒童舞蹈研究的學者以及喜愛舞蹈的傢長也有較高的參考價值。
作者簡介
楊敏,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副院長、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舞蹈傢協會會員、中國中小學舞蹈教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北京舞蹈傢協會理事、全國舞蹈審美教育聯盟主席、新加坡國際舞蹈大賽評委、北京市“四個一批”人纔獲得者,上海電影藝術學院客座教授、獲“2016年中國舞蹈教育年度人物”。從事高校專業舞蹈教育三十年,並長期投身於中小學舞蹈教育事業,連續多年擔任“北京市中小學舞蹈展演”“小荷風采”“荷花少年”以及“北京市大學生藝術節展演”等比賽評委。
代錶著作:《中國民族民間舞蹈道具研究》《民族舞蹈技術技巧》《民族舞蹈技能訓練——單元課示例》等。
代錶奬項:獲得六屆“桃李杯”比賽貢獻奬、園丁奬以及“十佳”奬項;獲得四屆新加坡“中國舞蹈國際大賽”教師指導奬及優秀教師指導奬等。
代錶論文:《試論“舞蹈教育心理學”在舞蹈基本功教學中的作用》《中國少數民族舞蹈及其服飾》《讓陳露不再寂寞》《論民族舞蹈技術技巧訓練課程在教學與創作中的價值》《論原生態民族舞蹈的藝術化及保護》《深化中小學舞蹈教育改革推動舞蹈專業教育模式創新》《關於中央民族大學舞蹈教育專業人纔培養工作的思考》等。
劉瑞娟,碩士研究生,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現任教於北京市第五十中學,從事中學舞蹈教育工作。代錶論文有《淺析舞蹈教學的核心環節—一舞蹈動作教習》《一片藍天一方樂土,孕育舞蹈花之蕊——淺談我國中小學舞蹈教育》《淺析中小學舞蹈教材在教學中的核心價值》等。
林青,北京市教育委員會——北京學生活動管理中心一級教師、中國舞蹈傢協會會員、中國舞蹈傢協會中國中小學舞蹈教育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教育部重點人文課題《中小學素質教育舞蹈課》北京地區總協調入、“一帶一路”國際閤作高峰論壇先進個人。代錶論文有《舞蹈人人跳》《中小學傳統舞蹈教育發展的現實意義》等。
魏逢,碩士研究生,畢業於中央民族大學舞蹈學院,現任教於北京大峪中學,從事中學舞蹈教育工作。代錶作品《流淚的索瑪花》獲第十屆桃李杯舞蹈比賽錶演二等奬,《錦雞炫美》獲第八屆荷花杯舞蹈比賽錶演銀奬。
內頁插圖
目錄
第一章 濛古族
第一節 民俗文化
第二節 舞蹈常識
第三節 小初級舞蹈教學
第四節 小初級特色組閤——《娜日呼勒》
第五節 小中級舞蹈教學
第六節 小中級特色組閤——《會說話的阿赫圖——肩》
第二章 藏族
第一節 民俗文化
第二節 舞蹈常識
第三節 小初級舞蹈教學
第四節 小初級特色組閤——《馬蘭謠》
第五節 小中級舞蹈教學
第六節 小中級特色組閤——《上學啦》
第三章 維吾爾族
第一節 民俗文化
第二節 舞蹈常識
第三節 小初級舞蹈教學
第四節 小初級特色組閤——《娃哈哈》
第五節 小中級舞蹈教學
第六節 小中級特色組閤——《一杯美酒》
第四章 朝鮮族
第一節 民俗文化
第二節 舞蹈常識
第三節 小初級舞蹈教學
第四節 小初級特色組閤——《小熊照鏡子》
第五節 小中級舞蹈教學
第六節 小中級特色組閤——《柳葉手兒拍》
第五章 傣族
第一節 民俗文化
第二節 舞蹈常識
第三節 小初級舞蹈教學
第四節 小初級特色組閤——《水中照影》
第五節 小中級舞蹈教學
第六節 小中級特色組閤——《金孔雀輕輕跳》
第六章 彝族
第一節 民俗文化
第二節 舞蹈常識
第三節 小初級舞蹈教學
第四節 小初級特色組閤——《彝族娃娃真幸福》
第五節 小中級舞蹈教學
第六節 小中級特色組閤——《喊月亮》
第七章 苗族
第一節 民俗文化
第二節 舞蹈常識
第三節 小初級舞蹈教學
第四節 小初級特色組閤——《歡樂苗寨》
第五節 小中級舞蹈教學
第六節 小中級特色組閤——《小錦雞》
第八章 土傢族
第一節 民俗文化
第二節 舞蹈常識
第三節 小初級舞蹈教學
第四節 小初級特色組閤——《拍拍樂》
第五節 小中級舞蹈教學
第六節 小中級特色組閤——《歡樂土傢娃》
第九章 佤族
第一節 民俗文化
第二節 舞蹈常識
第三節 小初級舞蹈教學
第四節 小初級特色組閤——《蕩鞦韆》
第五節 小中級舞蹈教學
第六節 小中級特色組閤——《發梢兒甩甩》
第十章 漢族
第一節 民俗文化
第二節 舞蹈常識
第三節 小初級舞蹈教學
第四節 小初級特色組閤——《丟手絹》
第五節 小中級舞蹈教學
第六節 小中級特色組閤——《拉花》
第十一章 身體開發
第一節 常識介紹
第二節 舞蹈教學——認知身體
第三節 小初級特色組閤——《種太陽》
第四節 舞蹈教學——喚醒身體
第五節 小中級特色組閤——《蟲兒飛》
後記
前言/序言
本教材主要介紹瞭小初級特色課例——民樂篇以及小中級特色課例——民俗篇。
一、小初級 特色課例——民樂篇
“樂”有三層含義。其一,“樂”指音樂。音樂是憑藉聲波震動而存在,在時間中展現,並通過人的聽覺器官而引起各種情緒反應和情感體驗的藝術門類。其二,“樂”,即歡樂、娛樂之意,是人的心理情感,也是人們錶露於外的情態。其三,“樂”指樂器。樂器是指能夠發齣樂音,並能進行音樂藝術再創造的器具,一般分為民族樂器和西洋樂器。民樂篇側重於介紹與民族文化相關“樂”的前兩種含義,即音樂和情感。
舞蹈與音樂是一對形影不離的好夥伴,正所謂有舞必有樂。我國有五十六個民族,每個民族都能歌善舞。節奏性很強的鏇律和各種各樣樂器的伴奏,可以充分體現齣民族民間舞蹈的獨特風格和魅力,展現齣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多元性。任何民族的音樂,無論是龐大的交響樂、肅穆的宗教歌唱,還是簡樸的鄉村民歌和歡快的民族樂麯,都具有節奏。節奏的最大特點是周期性地有規律延續,強拍和弱拍的有機結閤、不斷地交替,兩拍子、三拍子和四拍子等各有不同的強弱拍節,從而構成瞭音樂的不同風格。
在本教材中,小初級的教學對象設定為學齡前兒童至小學一年級的學生,年齡在5~7歲之間,該篇特色之一就是通過民族民間舞蹈讓學生瞭解更多的民族文化常識,其中包括民族音樂。學習舞蹈從學會聽音樂開始,因此小初級教學的首要任務是打基礎,“音樂入手”“舞蹈形態貫穿”“樂舞一體”的初級三連貫,可以為接下來的教學打下紮實的基礎。
二、小中級 特色課例——民俗篇
民俗泛指民間的風俗習慣,又稱為民間文化,主要是指一個民族或一個社會群體在長期的社會生産實踐和日常生活中,逐漸形成並世代相傳的、較為穩定的文化形式。民俗舞蹈能夠錶現各個民族的風俗習慣、社會風貌、文化傳統和民族性格特徵,其中包括節慶、儀式舞蹈等,是許多民族在婚配、喪葬、種植、收獲及其他一些喜慶節日所舉行的群眾性的舞蹈活動。
本教材以民族文化為立足點,以舞蹈課例教材實現民族文化與少兒舞蹈的有機結閤,通過民族民間舞蹈讓學生瞭解更多的民族文化常識,學會多彩的民族文化禮儀,掌握更多的民族舞蹈技能。學習舞蹈從學會聽音樂開始,瞭解民族文化從熟悉風俗習慣開始。民俗篇貫穿於小中級教學的整個特色課例之中,其舞蹈的組閤編排與各民族的風俗相結閤,動作設計突齣民族元素的同時又充分尊重民族傳統習慣,潛移默化地將各民族的民間文化輸入到學生的知識庫中,使學生的知識結構更加立體,同時為第三等級“民風篇”的教學奠定基礎。
本書以特色課例教學法的方式來重點講解濛古族、藏族、維吾爾族、朝鮮族、傣族、彝族、苗族、土傢族、佤族、漢族這十個民族的“樂”“俗”與“舞”。
本書部分圖片來自網絡,請版權所有者與作者聯係支付版權費用。
舞動民族魂,傳承少年情——《中小學民族民間舞蹈特色教材(初級篇)》精彩解讀 在中華文明璀璨的星河中,民族民間舞蹈無疑是最為璀璨的星辰之一。它們不僅是各民族獨特文化基因的載體,更是中華民族血脈中流淌的激情與活力。當這些古老而鮮活的舞蹈藝術與充滿朝氣的中小學教育相結閤,便孕育齣瞭一套獨具匠心的教學典範——《中小學民族民間舞蹈特色教材(初級篇)》。本書並非簡單羅列舞蹈動作,而是旨在為青少年打開一扇認識、理解、熱愛並傳承民族民間舞蹈的窗戶,讓他們在優美的舞姿中,觸摸到民族文化的根脈,感受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一、 內容編排:循序漸進,引領探索 《中小學民族民間舞蹈特色教材(初級篇)》在內容編排上,充分考慮瞭中小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認知規律。教材以“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原則,將內容劃分為若乾個循序漸進的學習單元。 基礎入門: 教材開篇,並非直接進入復雜的舞步,而是從最基本的身體律動和節奏感知入手。通過一些簡單的模仿、遊戲化的練習,引導學生初步感受身體的舒展與協調,培養對音樂節奏的敏感度。例如,設計一些模仿自然界動物的動作,如小鳥的輕盈跳躍、小兔的蹦蹦跳跳,讓學生在玩樂中自然地激活身體,建立初步的身體意識。同時,通過拍手、跺腳等簡單的節奏訓練,為後續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地域特色初步展現: 在學生具備瞭一定的身體基礎後,教材開始引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代錶性舞蹈元素。這裏並非要求學生掌握整套復雜的民族舞蹈,而是選取各民族舞蹈中最具代錶性、最易於模仿的動作特點進行呈現。例如,會選取一些具有代錶性的動作,如藏族舞蹈的甩袖、濛古族舞蹈的馬步、傣族舞蹈的“三道彎”等,並對其進行簡化和提煉,使其更適閤中小學生的學習能力。通過對這些“點”的初步接觸,學生可以感受到中國民族舞蹈的豐富性和多樣性,激發他們進一步探索的興趣。 舞蹈語匯的積纍: 教材注重舞蹈語匯的積纍,將一些基礎的舞蹈技巧和錶現手法融入到具體的舞蹈片段中。例如,在學習某個民族的舞蹈時,會引導學生體會其中的眼神運用、手部姿勢的細膩變化,以及身體重心的轉移等。這些基礎性的舞蹈語匯,不僅是舞蹈藝術的錶現手段,也是理解和傳承民族文化的關鍵。教材會通過生動形象的圖示和清晰易懂的文字說明,幫助學生理解這些語匯的含義和運用方法。 情感體驗與文化解讀: 舞蹈不僅僅是肢體動作的組閤,更是情感的錶達和文化的傳遞。《中小學民族民間舞蹈特色教材(初級篇)》在教授舞蹈動作的同時,非常注重引導學生體會舞蹈中所蘊含的情感和文化意義。例如,在學習一支錶達喜慶豐收的舞蹈時,會引導學生感受農民勞作的辛勤與收獲的喜悅;在學習一支錶現勇猛搏擊的舞蹈時,會引導學生體會那種不屈不撓、勇敢嚮前的精神。教材會穿插一些相關的民間故事、習俗介紹,幫助學生理解舞蹈産生的社會曆史背景和文化內涵,從而更深刻地理解舞蹈所要傳達的情感。 小型組閤與創編嘗試: 在學生掌握瞭一定的基礎動作和語匯後,教材會引導學生將所學的元素進行組閤,形成一些簡單的小型舞蹈片段。更重要的是,教材還會鼓勵學生進行初步的舞蹈創編嘗試。通過對現有素材的改編,或者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進行簡單的創作,讓學生體驗到舞蹈的樂趣,並培養他們的創造力。例如,可以引導學生用學過的動作來錶現自己的一天,或者用不同的舞蹈元素來錶現不同的情緒。 二、 教學特色:寓教於樂,多元融閤 《中小學民族民間舞蹈特色教材(初級篇)》的教學方法,更側重於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動力,而非強製灌輸。 情境化教學: 教材善於創設生動的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學習舞蹈。例如,學習與節日相關的舞蹈時,會模擬節日的氛圍,播放喜慶的音樂,讓學生仿佛置身於真實的節日場景中。學習與勞動相關的舞蹈時,會引導學生想象農民辛勤耕耘的畫麵,讓他們在動作中體會勞動的艱辛與快樂。這種情境化的教學方式,能夠極大地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 互動式學習: 教材的設計鼓勵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教師可以通過提問、引導、示範等多種方式,激發學生的思考和錶達。學生之間可以相互模仿、相互幫助,共同完成學習任務。例如,在進行組閤練習時,可以鼓勵學生分組進行,互相點評和改進。 多元媒體運用: 為瞭使教學更加直觀生動,教材會配套提供豐富的多媒體資源。包括清晰的動作示範視頻,不同民族的代錶性音樂,以及相關的文化圖片和故事講解。這些多媒體資源的運用,能夠極大地彌補課堂教學的局限性,讓學生隨時隨地都能進行學習和鞏固。 強調體驗與感受: 教材的核心在於“體驗”。它不僅僅教授“做什麼”,更關注“為什麼這麼做”以及“這樣做有什麼感受”。教師會引導學生去感受不同民族舞蹈的風格特點,去體會動作背後的情感張力,去領悟舞蹈所承載的文化韻味。這種強調體驗的學習方式,能夠讓學生真正地“愛上”民族民間舞蹈。 文化傳承的使命感: 教材的編寫者並非僅僅滿足於教授舞蹈技巧,更肩負著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在每一章、每一個舞蹈片段的學習中,都蘊含著對民族文化的尊重與熱愛。通過學習,學生不僅能掌握舞蹈技能,更能潛移默化地接受和認同中華民族優秀的文化傳統。 三、 核心價值:舞動童年,涵養品格 《中小學民族民間舞蹈特色教材(初級篇)》所倡導的,遠不止於舞蹈技能的習得,它更緻力於通過舞蹈這一藝術形式,對中小學生進行全方位的素質教育。 增強身體素質: 舞蹈練習本身就是一種極好的體育鍛煉,能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身體協調性、柔韌性、力量和耐力。通過學習不同民族舞蹈中舒展、有力、優美的動作,能夠促進學生身體各方麵機能的均衡發展。 提升藝術素養: 民族民間舞蹈是中國傳統藝術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學習,學生能夠接觸和欣賞到豐富多彩的藝術形式,培養對美的感知能力和審美情趣,提升藝術修養。 豐富文化認知: 中國民族眾多,文化多樣。《中小學民族民間舞蹈特色教材(初級篇)》帶領學生走進不同的民族文化,瞭解各民族的習俗、信仰和生活方式,從而開闊視野,培養包容多元的文化觀念。 培養自信與錶現力: 舞蹈是一種極具錶現力的藝術形式。當學生能夠自信地在課堂上展示自己的舞姿,能夠通過肢體語言錶達自己的情感時,他們的自信心和錶現力都會得到極大的提升。 涵養集體意識與閤作精神: 許多民族舞蹈都強調集體的配閤與互動。《中小學民族民間舞蹈特色教材(初級篇)》在教學過程中,會引導學生體驗團隊協作的樂趣,培養他們的集體意識、閤作精神和責任感。 傳承民族精神: 每一支民族舞蹈都承載著一個民族的曆史記憶和精神氣質。通過學習這些舞蹈,學生能夠感受不同民族在曆史長河中所展現齣的堅韌、樂觀、勤勞、勇敢等優秀品質,從而在心中播下民族精神的種子。 《中小學民族民間舞蹈特色教材(初級篇)》如同一位溫柔而睿智的引路人,它用最優美的舞姿,最生動的語言,最豐富的色彩,帶領中小學生走進絢爛多彩的民族民間舞蹈世界。它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扇連接過去與未來、傳承文化、涵養品格的藝術之門。讓每一個孩子都能在舞動中找到屬於自己的快樂,在鏇律中感受民族的脈搏,在姿態中綻放中華民族的獨特風采。這是一次關於美的探索,一次關於文化的迴歸,一次關於成長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