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中小学民族民间舞蹈特色教材(初级篇)》为初级篇,主要用于学前至小学一年级的舞蹈教学。《中小学民族民间舞蹈特色教材(初级篇)》主要介绍了藏族、蒙古族、维吾尔族等十个民族的民俗文化、舞蹈常识,以及各民族舞蹈的典型特征,同时针对每个民族都收录了两段完整的舞蹈组合视频,并进行了详细讲解。
《中小学民族民间舞蹈特色教材(初级篇)》面向小学舞蹈教师以及从事舞蹈教学的培训机构,可作为低年级学生舞蹈教学的教材,同时对从事儿童舞蹈研究的学者以及喜爱舞蹈的家长也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杨敏,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中小学舞蹈教育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北京舞蹈家协会理事、全国舞蹈审美教育联盟主席、新加坡国际舞蹈大赛评委、北京市“四个一批”人才获得者,上海电影艺术学院客座教授、获“2016年中国舞蹈教育年度人物”。从事高校专业舞蹈教育三十年,并长期投身于中小学舞蹈教育事业,连续多年担任“北京市中小学舞蹈展演”“小荷风采”“荷花少年”以及“北京市大学生艺术节展演”等比赛评委。
代表著作:《中国民族民间舞蹈道具研究》《民族舞蹈技术技巧》《民族舞蹈技能训练——单元课示例》等。
代表奖项:获得六届“桃李杯”比赛贡献奖、园丁奖以及“十佳”奖项;获得四届新加坡“中国舞蹈国际大赛”教师指导奖及优秀教师指导奖等。
代表论文:《试论“舞蹈教育心理学”在舞蹈基本功教学中的作用》《中国少数民族舞蹈及其服饰》《让陈露不再寂寞》《论民族舞蹈技术技巧训练课程在教学与创作中的价值》《论原生态民族舞蹈的艺术化及保护》《深化中小学舞蹈教育改革推动舞蹈专业教育模式创新》《关于中央民族大学舞蹈教育专业人才培养工作的思考》等。
刘瑞娟,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现任教于北京市第五十中学,从事中学舞蹈教育工作。代表论文有《浅析舞蹈教学的核心环节—一舞蹈动作教习》《一片蓝天一方乐土,孕育舞蹈花之蕊——浅谈我国中小学舞蹈教育》《浅析中小学舞蹈教材在教学中的核心价值》等。
林青,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北京学生活动管理中心一级教师、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中小学舞蹈教育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教育部重点人文课题《中小学素质教育舞蹈课》北京地区总协调入、“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先进个人。代表论文有《舞蹈人人跳》《中小学传统舞蹈教育发展的现实意义》等。
魏逢,硕士研究生,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现任教于北京大峪中学,从事中学舞蹈教育工作。代表作品《流泪的索玛花》获第十届桃李杯舞蹈比赛表演二等奖,《锦鸡炫美》获第八届荷花杯舞蹈比赛表演银奖。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蒙古族
第一节 民俗文化
第二节 舞蹈常识
第三节 小初级舞蹈教学
第四节 小初级特色组合——《娜日呼勒》
第五节 小中级舞蹈教学
第六节 小中级特色组合——《会说话的阿赫图——肩》
第二章 藏族
第一节 民俗文化
第二节 舞蹈常识
第三节 小初级舞蹈教学
第四节 小初级特色组合——《马兰谣》
第五节 小中级舞蹈教学
第六节 小中级特色组合——《上学啦》
第三章 维吾尔族
第一节 民俗文化
第二节 舞蹈常识
第三节 小初级舞蹈教学
第四节 小初级特色组合——《娃哈哈》
第五节 小中级舞蹈教学
第六节 小中级特色组合——《一杯美酒》
第四章 朝鲜族
第一节 民俗文化
第二节 舞蹈常识
第三节 小初级舞蹈教学
第四节 小初级特色组合——《小熊照镜子》
第五节 小中级舞蹈教学
第六节 小中级特色组合——《柳叶手儿拍》
第五章 傣族
第一节 民俗文化
第二节 舞蹈常识
第三节 小初级舞蹈教学
第四节 小初级特色组合——《水中照影》
第五节 小中级舞蹈教学
第六节 小中级特色组合——《金孔雀轻轻跳》
第六章 彝族
第一节 民俗文化
第二节 舞蹈常识
第三节 小初级舞蹈教学
第四节 小初级特色组合——《彝族娃娃真幸福》
第五节 小中级舞蹈教学
第六节 小中级特色组合——《喊月亮》
第七章 苗族
第一节 民俗文化
第二节 舞蹈常识
第三节 小初级舞蹈教学
第四节 小初级特色组合——《欢乐苗寨》
第五节 小中级舞蹈教学
第六节 小中级特色组合——《小锦鸡》
第八章 土家族
第一节 民俗文化
第二节 舞蹈常识
第三节 小初级舞蹈教学
第四节 小初级特色组合——《拍拍乐》
第五节 小中级舞蹈教学
第六节 小中级特色组合——《欢乐土家娃》
第九章 佤族
第一节 民俗文化
第二节 舞蹈常识
第三节 小初级舞蹈教学
第四节 小初级特色组合——《荡秋千》
第五节 小中级舞蹈教学
第六节 小中级特色组合——《发梢儿甩甩》
第十章 汉族
第一节 民俗文化
第二节 舞蹈常识
第三节 小初级舞蹈教学
第四节 小初级特色组合——《丢手绢》
第五节 小中级舞蹈教学
第六节 小中级特色组合——《拉花》
第十一章 身体开发
第一节 常识介绍
第二节 舞蹈教学——认知身体
第三节 小初级特色组合——《种太阳》
第四节 舞蹈教学——唤醒身体
第五节 小中级特色组合——《虫儿飞》
后记
前言/序言
本教材主要介绍了小初级特色课例——民乐篇以及小中级特色课例——民俗篇。
一、小初级 特色课例——民乐篇
“乐”有三层含义。其一,“乐”指音乐。音乐是凭借声波震动而存在,在时间中展现,并通过人的听觉器官而引起各种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艺术门类。其二,“乐”,即欢乐、娱乐之意,是人的心理情感,也是人们表露于外的情态。其三,“乐”指乐器。乐器是指能够发出乐音,并能进行音乐艺术再创造的器具,一般分为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民乐篇侧重于介绍与民族文化相关“乐”的前两种含义,即音乐和情感。
舞蹈与音乐是一对形影不离的好伙伴,正所谓有舞必有乐。我国有五十六个民族,每个民族都能歌善舞。节奏性很强的旋律和各种各样乐器的伴奏,可以充分体现出民族民间舞蹈的独特风格和魅力,展现出民族性格和文化的多元性。任何民族的音乐,无论是庞大的交响乐、肃穆的宗教歌唱,还是简朴的乡村民歌和欢快的民族乐曲,都具有节奏。节奏的最大特点是周期性地有规律延续,强拍和弱拍的有机结合、不断地交替,两拍子、三拍子和四拍子等各有不同的强弱拍节,从而构成了音乐的不同风格。
在本教材中,小初级的教学对象设定为学龄前儿童至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在5~7岁之间,该篇特色之一就是通过民族民间舞蹈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常识,其中包括民族音乐。学习舞蹈从学会听音乐开始,因此小初级教学的首要任务是打基础,“音乐入手”“舞蹈形态贯穿”“乐舞一体”的初级三连贯,可以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扎实的基础。
二、小中级 特色课例——民俗篇
民俗泛指民间的风俗习惯,又称为民间文化,主要是指一个民族或一个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社会生产实践和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的、较为稳定的文化形式。民俗舞蹈能够表现各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社会风貌、文化传统和民族性格特征,其中包括节庆、仪式舞蹈等,是许多民族在婚配、丧葬、种植、收获及其他一些喜庆节日所举行的群众性的舞蹈活动。
本教材以民族文化为立足点,以舞蹈课例教材实现民族文化与少儿舞蹈的有机结合,通过民族民间舞蹈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民族文化常识,学会多彩的民族文化礼仪,掌握更多的民族舞蹈技能。学习舞蹈从学会听音乐开始,了解民族文化从熟悉风俗习惯开始。民俗篇贯穿于小中级教学的整个特色课例之中,其舞蹈的组合编排与各民族的风俗相结合,动作设计突出民族元素的同时又充分尊重民族传统习惯,潜移默化地将各民族的民间文化输入到学生的知识库中,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立体,同时为第三等级“民风篇”的教学奠定基础。
本书以特色课例教学法的方式来重点讲解蒙古族、藏族、维吾尔族、朝鲜族、傣族、彝族、苗族、土家族、佤族、汉族这十个民族的“乐”“俗”与“舞”。
本书部分图片来自网络,请版权所有者与作者联系支付版权费用。
舞动民族魂,传承少年情——《中小学民族民间舞蹈特色教材(初级篇)》精彩解读 在中华文明璀璨的星河中,民族民间舞蹈无疑是最为璀璨的星辰之一。它们不仅是各民族独特文化基因的载体,更是中华民族血脉中流淌的激情与活力。当这些古老而鲜活的舞蹈艺术与充满朝气的中小学教育相结合,便孕育出了一套独具匠心的教学典范——《中小学民族民间舞蹈特色教材(初级篇)》。本书并非简单罗列舞蹈动作,而是旨在为青少年打开一扇认识、理解、热爱并传承民族民间舞蹈的窗户,让他们在优美的舞姿中,触摸到民族文化的根脉,感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生命力。 一、 内容编排:循序渐进,引领探索 《中小学民族民间舞蹈特色教材(初级篇)》在内容编排上,充分考虑了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规律。教材以“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将内容划分为若干个循序渐进的学习单元。 基础入门: 教材开篇,并非直接进入复杂的舞步,而是从最基本的身体律动和节奏感知入手。通过一些简单的模仿、游戏化的练习,引导学生初步感受身体的舒展与协调,培养对音乐节奏的敏感度。例如,设计一些模仿自然界动物的动作,如小鸟的轻盈跳跃、小兔的蹦蹦跳跳,让学生在玩乐中自然地激活身体,建立初步的身体意识。同时,通过拍手、跺脚等简单的节奏训练,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地域特色初步展现: 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身体基础后,教材开始引入不同地域、不同民族的代表性舞蹈元素。这里并非要求学生掌握整套复杂的民族舞蹈,而是选取各民族舞蹈中最具代表性、最易于模仿的动作特点进行呈现。例如,会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动作,如藏族舞蹈的甩袖、蒙古族舞蹈的马步、傣族舞蹈的“三道弯”等,并对其进行简化和提炼,使其更适合中小学生的学习能力。通过对这些“点”的初步接触,学生可以感受到中国民族舞蹈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的兴趣。 舞蹈语汇的积累: 教材注重舞蹈语汇的积累,将一些基础的舞蹈技巧和表现手法融入到具体的舞蹈片段中。例如,在学习某个民族的舞蹈时,会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眼神运用、手部姿势的细腻变化,以及身体重心的转移等。这些基础性的舞蹈语汇,不仅是舞蹈艺术的表现手段,也是理解和传承民族文化的关键。教材会通过生动形象的图示和清晰易懂的文字说明,帮助学生理解这些语汇的含义和运用方法。 情感体验与文化解读: 舞蹈不仅仅是肢体动作的组合,更是情感的表达和文化的传递。《中小学民族民间舞蹈特色教材(初级篇)》在教授舞蹈动作的同时,非常注重引导学生体会舞蹈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文化意义。例如,在学习一支表达喜庆丰收的舞蹈时,会引导学生感受农民劳作的辛勤与收获的喜悦;在学习一支表现勇猛搏击的舞蹈时,会引导学生体会那种不屈不挠、勇敢向前的精神。教材会穿插一些相关的民间故事、习俗介绍,帮助学生理解舞蹈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舞蹈所要传达的情感。 小型组合与创编尝试: 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动作和语汇后,教材会引导学生将所学的元素进行组合,形成一些简单的小型舞蹈片段。更重要的是,教材还会鼓励学生进行初步的舞蹈创编尝试。通过对现有素材的改编,或者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进行简单的创作,让学生体验到舞蹈的乐趣,并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例如,可以引导学生用学过的动作来表现自己的一天,或者用不同的舞蹈元素来表现不同的情绪。 二、 教学特色:寓教于乐,多元融合 《中小学民族民间舞蹈特色教材(初级篇)》的教学方法,更侧重于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而非强制灌输。 情境化教学: 教材善于创设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舞蹈。例如,学习与节日相关的舞蹈时,会模拟节日的氛围,播放喜庆的音乐,让学生仿佛置身于真实的节日场景中。学习与劳动相关的舞蹈时,会引导学生想象农民辛勤耕耘的画面,让他们在动作中体会劳动的艰辛与快乐。这种情境化的教学方式,能够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互动式学习: 教材的设计鼓励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示范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学生之间可以相互模仿、相互帮助,共同完成学习任务。例如,在进行组合练习时,可以鼓励学生分组进行,互相点评和改进。 多元媒体运用: 为了使教学更加直观生动,教材会配套提供丰富的多媒体资源。包括清晰的动作示范视频,不同民族的代表性音乐,以及相关的文化图片和故事讲解。这些多媒体资源的运用,能够极大地弥补课堂教学的局限性,让学生随时随地都能进行学习和巩固。 强调体验与感受: 教材的核心在于“体验”。它不仅仅教授“做什么”,更关注“为什么这么做”以及“这样做有什么感受”。教师会引导学生去感受不同民族舞蹈的风格特点,去体会动作背后的情感张力,去领悟舞蹈所承载的文化韵味。这种强调体验的学习方式,能够让学生真正地“爱上”民族民间舞蹈。 文化传承的使命感: 教材的编写者并非仅仅满足于教授舞蹈技巧,更肩负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在每一章、每一个舞蹈片段的学习中,都蕴含着对民族文化的尊重与热爱。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舞蹈技能,更能潜移默化地接受和认同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三、 核心价值:舞动童年,涵养品格 《中小学民族民间舞蹈特色教材(初级篇)》所倡导的,远不止于舞蹈技能的习得,它更致力于通过舞蹈这一艺术形式,对中小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素质教育。 增强身体素质: 舞蹈练习本身就是一种极好的体育锻炼,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身体协调性、柔韧性、力量和耐力。通过学习不同民族舞蹈中舒展、有力、优美的动作,能够促进学生身体各方面机能的均衡发展。 提升艺术素养: 民族民间舞蹈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接触和欣赏到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培养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趣,提升艺术修养。 丰富文化认知: 中国民族众多,文化多样。《中小学民族民间舞蹈特色教材(初级篇)》带领学生走进不同的民族文化,了解各民族的习俗、信仰和生活方式,从而开阔视野,培养包容多元的文化观念。 培养自信与表现力: 舞蹈是一种极具表现力的艺术形式。当学生能够自信地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舞姿,能够通过肢体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时,他们的自信心和表现力都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涵养集体意识与合作精神: 许多民族舞蹈都强调集体的配合与互动。《中小学民族民间舞蹈特色教材(初级篇)》在教学过程中,会引导学生体验团队协作的乐趣,培养他们的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和责任感。 传承民族精神: 每一支民族舞蹈都承载着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和精神气质。通过学习这些舞蹈,学生能够感受不同民族在历史长河中所展现出的坚韧、乐观、勤劳、勇敢等优秀品质,从而在心中播下民族精神的种子。 《中小学民族民间舞蹈特色教材(初级篇)》如同一位温柔而睿智的引路人,它用最优美的舞姿,最生动的语言,最丰富的色彩,带领中小学生走进绚烂多彩的民族民间舞蹈世界。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扇连接过去与未来、传承文化、涵养品格的艺术之门。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舞动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快乐,在旋律中感受民族的脉搏,在姿态中绽放中华民族的独特风采。这是一次关于美的探索,一次关于文化的回归,一次关于成长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