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外科学(供中医专业用)

中医外科学(供中医专业用)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顾伯康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外科学
  • 中医
  • 外科
  • 医学
  • 教材
  • 中医专业
  • 临床
  • 传统医学
  • 伤科
  • 外科手术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ISBN:9787532304905
版次:1
商品编码:12319215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2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医外科学(供中医专业用)/高等医药院校教材》编者顾伯康。 《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外科学(供中医专业用)》主要内容包括: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外科范围、疾病命名、分类释义、病因病理、致病因素、发病机理、四诊在外科上的应用、辨阴证阳证、辨肿痛痒脓麻木、辨溃疡形色、辨经络部位、辨善恶顺逆等。

目录

上篇总论

1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2 外科范围和疾病命名及分类释义

2.1 外科范围

2.2 疾病命名

2.3 分类释义

3 病因病理

3.1 致病因素

3.2 发病机理

4 辨证

4.1 四诊在外科上的应用

4.2 辨阴证阳证

4.3 辨肿痛痒脓麻木

4.4 辨溃疡形色

4.5 辨经络部位

4.6 辨善恶顺逆

5 治法

5.1 内治法

5.2 外治法

下篇各论

1 疮疡

1.1 概论

1.2 疖

1.2.1 暑疖

1.2.2 蝼蛄疖

1.2.3 疖病

1.3 疔疮

1.3.1 颜面部疔疮

1.3.2 手足部疔疮

1.3.2.1 蛇眼疗

1.3.2.2 蛇头疔

1.3.2.3 蛇肚疔

1.3.2.4 托盘疗

1.3.2.5 足底疔

1.3.3 红丝疔

1.3.4 烂疔

1.3.5 疫疔

1.4 痈

1.4.1 颈痈

1.4.2 腋痈

1.4.3 脐痈

1.5 丹毒

1.6 发

1.6.1 锁喉痈

1.6.2 臀痈

1.6.3 腓踹发

1.6.4 手发背

1.6.5 足发背

1.7 有头疽

1.8 发颐

1.9 流注

1.10 无头疽

1.10.1 附骨疽

1.10.2 环跳疽

1.11走黄与内陷

1.11.1 走黄

1.11.2 内陷

1.12 瘰疬

1.13 流痰

2 乳房疾病

2.1 概论

2.2 乳头破碎

2.3 乳痈

2.4 乳发

2.5 乳痨

2.6 乳癖

2.7 乳腺增生病

2.8 乳疬

2.9 乳漏

2.10 乳衄

3 瘿

3.1 概论

3.2 气瘿

3.3 肉瘿

3.4 瘿痈

3.5 石瘿

......

8 男性前阴病

8.1 概论

8.2 子痈

8.3 子痰

8.4 囊痈

8.5 脱囊

8.6 水疝

8.7 阴茎痰核

8.8 前列腺炎

8.9 前列腺增生症

8.10 血精

9 外科其他疾病

9.1 烧伤

9.2 冻疮

9.3 毒蛇咬伤

9.4 破伤风

9.5 臁疮

9.6 褥疮

9.7 脱疽

9.8 血栓性静脉炎

9.8.1 血栓性浅静脉炎

9.8.2 血栓性深静脉炎

9.9 肠痈

附方

附方索引而作为昔日国


精彩书摘

1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
中医外科学是整个祖国医学中的一部分,内容丰富,包括疮疡、皮肤病、肛门病和外科其他杂病。在历史上,跌打损伤、金刃刀伤、眼耳鼻喉口腔等病,曾属于本学科范围,由于医学的发展,以上各病均先后归入了各专科。目前凡生于体表的疾患,如疮疡、皮肤病等仍在中医外科中诊治。
中医外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原始社会,因劳动、生活及与野兽搏斗,就不可避免地会遭受到创伤。因此,即产生了用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止血等最早的外科治疗方法。以后发展为用砭石、石针刺开排脓来治疗脓肿,这些可以说就是外科的起源。到了商代开始有了外科病名的记载,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上有“疾自(鼻病)、疾耳、疾齿、疾舌、疾足,疾止(指或趾)、疥、疙”等。《山海经?东山经》中说:“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郭璞注日:“砭针,治痈肿者。”由此看来,以砭针作为切开引流,是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该书还记载有痈、疽、瘅、瘿、痔、疥等外科病。周代,外科已成为独立的专科,在《周礼?天官篇》中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之分。指出疡医主治肿疡、溃疡、金创和折疡。如说:“疡医下士八人,掌肿疡、溃疡之祝药蒯杀之齐。”(祝药即是敷药,刮是刮去脓血,杀是腐蚀剂去恶肉或剪去恶肉,齐是作剂字解使疮面平复。)还有“凡疗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的记载。郑玄注五毒说:“今医人有五毒之药,合黄空、置石胆、丹砂、雄黄、矾石、磁石其中,烧三日夜,其烟上着,以鸡羽扫取以治疡。”此即是以后升丹的炼法和应用。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外科学已逐渐形成,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文物《五十二病方》,系春秋时所写,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其中有很多外科病,如创伤、冻疮、诸虫咬伤、痔漏、肿瘤等。在“疽病”下有“骨疽倍白蔹,肉疽(倍)黄芪,肾疽倍芍药”之说;在“牡痔”中,有“杀狗,取其脬(膀胱),以穿筲(竹管)人腊(直肠)中,吹之,引出,徐以刀割去其巢,冶黄芩而屡傅之”;还有用滑润的“铤”作为检查治疗漏管的探针等。可见当时外科已有一定的治疗水平。战国时出现了有记载的第一个外科名医叫医立句,据《尸子》中说:曾“为宣王割痤,为惠王割痔,皆愈。”这时已经有了系统的理论著作《内经》,其中《灵枢?痈疽篇》所载的外科病名虽只有17种,但对痈疽的病因病理已有相当的认识。在其他各篇中尚有针砭、按摩、猪膏外用等多种疗法,并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说明当时外科从理论到实践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汉代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学家华佗,他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后,进行死骨剔出术和剖腹术,这在世界上是最早的。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后世外科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治疗肠痈、寒疝、浸淫疮、狐惑病等方药,至今仍为临床所应用。西汉前后的《金创奥疯方》是我国第一部外科学专著,可惜没有保存下来,《晋书》里载有用手术治疗兔唇的内容,也已失传。这是中医外科学的一大损失。
……

前言/序言

由国家组织编写并审定的高等中医院校教材从初版迄今已历二十余年。其间曾进行了几次修改再版,对系统整理中医药理论、稳定教学秩序和提高中医教学质量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随着中医药学的不断发展,原有教材已不能满足并适应当前教学、临床、科研工作的需要。
为了提高教材质量,促进高等中医药教育事业的发展,卫生部于一九八二年十月在南京召开了全国高等中医院校中医药教材编审会议。首次成立了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组成32门学科教材编审小组。根据新修订的中医、中药、针灸各专业的教学计划修订了各科教学大纲。各学科编审小组根据新的教学大纲要求,认真地进行了新教材的编写。在各门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贯彻了一九八二年四月卫生部在衡阳召开的“全国中医医院和高等中医教育工作会议”的精神,汲取了前几版教材的长处,综合了各地中医院校教学人员的意见;力求使这套新教材保持中医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正确处理继承和发扬的关系;在教材内容的深、广度方面,都从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出发,注意符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和具有与本门学科发展相适应的科学水平;对本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同时又尽量减少了各学科间教材内容不必要的重复和某些脱节。通过全体编写人员的努力和全国中医院校的支持,新教材已陆续编写完毕。
本套教材计有医古文、中国医学史、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内经讲义、伤寒论讲义、金匮要略讲义、温病学、中医各家学说、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医伤科学、针灸学、经络学、腧穴学、刺灸学、针灸治疗学、针灸医籍选、各家针灸学说、推拿学、药用植物学、中药鉴定学、中药炮制学、中药药剂学、中药化学、中药药理学等三十二门。其中除少数教材是初次编写者外,多数是在原教材,特别是在二版教材的基础上充实、修改而编写成的。所以这套新教材也包含着前几版教材编写者的劳动成果在内。
教材是培养社会主义专门人才和传授知识的重要工具,教材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才的培养。要提高教材的质量,必须不断地予以锤炼和修改。本套教材不可避免地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因而殷切地希望各地中医药教学人员和广大读者在使用中进行检验并提出宝贵意见,为进一步修订作准备,使之成为科学性更强、教学效果更好的高等中医药教学用书,以期更好地适应我国社会主义四化建设和中医事业发展的需要。


《岐黄之术:现代临床实践与古籍精髓的融合》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为中医药的践行者,尤其是对经典理论和现代临床应用之间深刻联系感兴趣的读者,提供一本融汇古今、博采众长的参阅之作。它并非一本专注于某个特定学科分支的教材,而是以一种更为宏观和探索性的视角,审视中医药在当代社会所展现出的独特价值与广阔前景。我们将深入剖析中医药学发展的历史脉络,追溯其哲学思想的源头,探究其理论体系的演变,并着重考察这些古老智慧如何在现代医学的语境下被重新解读、应用与创新。 第一部分:溯源与洞见:中医理论体系的深度解析 经典理论的现代解读: 本部分将从《黄帝内经》、《伤寒杂论》、《温病条辨》等中医经典出发,对其核心概念进行深入浅出的阐释。例如,我们将探讨“阴阳五行”学说如何构筑了中医认识人体的基本框架,理解“藏象学说”如何揭示了脏腑功能的复杂相互作用,以及“气血津液”理论如何在生理、病理和治疗中扮演着关键角色。我们不会仅仅停留在概念的罗列,而是会尝试将其与现代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进行对比和对话,寻找理论上的契合点与新的理解视角。 辨证论治的精髓与应用: 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制定治疗方案的基石。本部分将详细阐述“四诊”(望、闻、问、切)的科学方法与技巧,以及如何通过“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等辨证方法,准确把握疾病的本质。我们将通过大量的临床案例分析,演示如何在不同的疾病阶段、不同体质的患者身上,灵活运用辨证论治原则,制定个体化、精细化的治疗方案。同时,也会讨论现代医学诊断技术如何为辨证论治提供更客观的佐证,以及如何避免概念化的辨证,真正做到“因人、因时、因地”施治。 中药理论与方剂学的智慧: 本部分将聚焦于中药的性味归经、配伍禁忌,以及方剂的组方原则与配伍变化。我们将从中药的起源、炮制工艺、现代药理研究等方面,挖掘其独特的药用价值。对于经典方剂,我们将探究其组方原理、药物间的协同增效与拮抗作用,以及其在现代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拓展。此外,我们还将讨论如何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成分分析、药效评价等,来阐释经典方剂的疗效机制,为中药现代化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部分:融汇与创新:中医理论在现代临床的实践探索 常见病症的综合调治: 本部分将选取内科、妇科、儿科、骨伤科等多个临床常见病种,如呼吸系统疾病(感冒、咳嗽、哮喘)、消化系统疾病(胃炎、腹泻)、心血管系统疾病(高血压、心悸)、妇科常见病(月经不调、痛经)、儿科常见病(小儿感冒、腹泻)以及骨关节疾病(颈椎病、腰痛)等,详细阐述运用中医药进行辨证施治的思路与方法。我们将重点介绍针对这些病症的经典方剂与现代经验方,以及针灸、推拿、拔罐等外治法的应用。同时,也会结合现代医学的治疗手段,探讨中西医结合在这些疾病治疗中的优势与协同作用,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重要性。 疑难杂症的挑战与突破: 面对一些西医治疗效果不佳的疑难杂症,如慢性疲劳综合征、自身免疫性疾病、部分肿瘤的辅助治疗等,本部分将展示中医药在调理身体、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方面的独特作用。我们将通过经典的医案和现代的研究案例,来论证中医药在这些领域的潜力。重点将放在如何通过调整机体整体功能、扶正祛邪,来应对复杂的疾病状况,以及如何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灵活运用各种治疗手段,探索新的治疗途径。 治未病与养生保健的现代价值: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的核心思想。本部分将深入探讨中医的养生观,以及如何将古代的养生智慧与现代健康管理理念相结合。我们将介绍不同体质的养生方法,四季的养生原则,以及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的调养之道。同时,也会探讨中医在预防慢性病、延缓衰老、提高生命质量方面的作用,并结合现代运动、营养学等知识,提供切实可行的健康指导,倡导一种更加主动、和谐的生活方式。 第三部分:传承与发展:中医药的未来展望 中医药的科学化与现代化: 本部分将讨论如何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如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学、大数据分析等,来深入研究中药的作用机制,阐明经典理论的科学内涵。我们将探讨如何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的研究方法,推动中药新药的研发与国际化。同时,也会反思在现代化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如如何保持中医药的整体性和个体化特色,避免过度简化和还原主义。 中西医结合的路径与方向: 中西医结合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两种医学体系在哲学理念、认识模式、治疗手段上的深刻融合。本部分将探讨中西医结合在疾病诊疗、新药研发、健康促进等方面的不同模式与策略,强调如何发挥各自优势,优势互补,共同为人类健康服务。我们将深入分析一些成功的中西医结合案例,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方向。 中医药的国际化与文化传播: 随着全球对替代医学和整体医学关注度的提高,中医药的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本部分将探讨中医药走向世界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包括文化差异、学术体系的沟通、国际标准的建立等。我们将分享一些成功的国际合作案例,并思考如何在尊重和传承中医药独特文化的同时,将其精髓有效地传播给全世界,为全球健康事业贡献中国智慧。 本书特色: 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并非一本狭隘的专业教材,而是以一种更具启发性和探索性的方式,为读者构建一个理解和应用中医药的全新视角。我们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注重经典与现代的有机融合。书中包含大量生动形象的案例分析,深入浅出的理论阐述,以及对未来发展趋势的独到见解。我们致力于帮助读者不仅掌握中医药的知识,更能理解其背后的哲学智慧,并将其灵活运用于现代临床实践,最终实现中医药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人类的健康事业提供更优越、更完善的解决方案。本书适合中医药专业学生、研究人员、临床医生,以及所有对中医药学有浓厚兴趣的读者。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购买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家里有长辈患有慢性皮肤病,看了很多西医效果不佳,想尝试一下中医。虽然我本人并非学医出身,但出于对家人的关心,我希望能自己多了解一些相关知识,以便更好地与医生沟通,也能在家中做一些辅助的护理。这本书虽然是专业教材,但里面的某些章节,比如关于“湿疮”、“毒疮”的描述,我发现和我长辈的症状有相似之处。书里对于病因病机的分析,用到了“湿热”、“风邪”等中医概念,并详细解释了这些邪气如何影响皮肤。虽然我不能理解所有专业术语,但通过对照描述,我能大致了解到可能存在的根本原因。更重要的是,书中提到的一些日常护理方法,比如饮食禁忌、生活起居的注意事项,还有一些外用药的成分介绍,这些对我来说非常有价值。我能够根据书中的建议,在日常生活中给长辈提供更科学的照料,避免一些可能加重病情的因素。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中医的博大精深,也让我看到了在日常生活中,中医同样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不仅仅是针对大病。

评分

这本书的包装设计着实让我眼前一亮,虽然只是一个工具书,但封面配色和字体选择都显得十分专业且稳重,透露出一种厚重的学术气息。翻开书页,纸张的质感也很不错,不是那种廉价的、容易泛黄的纸,这对于一本需要经常翻阅的教材来说,无疑是加分项。排版方面,我觉得设计得相当合理,标题、小标题、正文、图注等等都分得很清楚,阅读起来不会感到混乱。特别是那些插图,虽然只是医学插图,但线条流畅,色彩运用也很准确,能够清晰地展现出病灶的形态和手术操作的关键步骤,对于我这样一个初学者来说,理解起来直观了很多。有时候看文字描述,总觉得有些抽象,但一旦配上图,立刻就能豁然开朗。而且,我注意到书中在一些重要概念的解释旁边,还会标注上出处或者相关的经典医籍,这一点做得非常到位,方便我们进一步去追溯和学习,不至于感觉知识点是凭空出现的。整体而言,从一个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视觉体验和基础的阅读舒适度上,都做得相当出色,让我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

评分

我是一名临床经验尚浅的年轻中医师,一直以来,在面对一些疑难杂症,特别是涉及到需要手术干预的病症时,总感觉底气不足。之前也零星看过一些零散的资料,但总觉得不成体系。拿到这本《中医外科学(供中医专业用)》后,我如获至宝。它的内容组织架构非常严谨,从基础的理论概述,到各种常见外科病症的辨证论治,再到具体的手术操作指导,层层递进,逻辑性很强。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病症的分类和描述,非常细致,涵盖了从病因病机到症状体征,再到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方方面面。而且,它不仅仅局限于理论,还大量引用了临床上的真实案例,通过案例分析来讲解治疗思路和方法,这对于我们这些在临床一线摸索的医生来说,是极其宝贵的财富。我反复研读了关于“疮疡”、“乳疾”和“癥瘕”的章节,感觉以前模糊不清的概念一下子清晰了许多。它不仅仅是告诉我们“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我们“为什么”以及“如何做”,这种深度和广度,是我之前接触到的其他书籍所不能比拟的。

评分

我是一位正在准备国家医师资格考试的中医执业助理医师。备考期间,最让我头疼的就是外科这部分内容,感觉知识点零散,而且很多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之间存在一定的脱节。这本《中医外科学》的出现,简直是救星。它严格按照考试大纲来编写,内容覆盖全面,重点突出,对于考试中常考的知识点,都有详细的讲解和提示。我最看重的是它在每个章节后面都附带了相关的习题,而且题目的难度和形式都比较贴近真实考试,这大大提升了我的复习效率。通过做这些习题,我能够及时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发现薄弱环节,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巩固。此外,书中的语言风格也比较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修饰,直击要点,这对于我们这些需要大量记忆知识点的考生来说,是非常友好的。我个人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本实用的备考指南,能够帮助我们系统地梳理知识,提升应试能力。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医外科学充满好奇但又缺乏专业背景的普通读者,我拿到这本书时,更多的是一种探索的心态。我并不是学医的,但对中医的认识一直停留在内科的层面,对外科方面知之甚少,总觉得中医“把脉看气色”是强项,对于“动刀动剪”似乎不太擅长。然而,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它虽然是专业教材,但前期的科普性部分写得相当通俗易懂,用很多生动形象的比喻来解释一些复杂的医学概念。例如,对于“气血”和“经络”在外科病中的作用,书里就用了“河流”、“桥梁”之类的比喻,让我这个门外汉也能大概理解。当然,我无法深入理解那些具体的治疗手法,比如某些切开、缝合的细节,但从文字描述中,我能感受到中医在处理一些外伤、溃疡等问题时,那种精细和人文关怀。它让我看到了中医外科的独特魅力,并非我们想象中的那样粗糙,而是有着一套精妙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这本书让我对外科中医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也激发了我进一步了解中医的兴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