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科學(供中醫專業用)

中醫外科學(供中醫專業用)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顧伯康 編
圖書標籤:
  • 中醫外科學
  • 中醫
  • 外科
  • 醫學
  • 教材
  • 中醫專業
  • 臨床
  • 傳統醫學
  • 傷科
  • 外科手術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上海科學技術齣版社
ISBN:9787532304905
版次:1
商品編碼:12319215
包裝:平裝
叢書名: 高等醫藥院校教材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8-04-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26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中醫外科學(供中醫專業用)/高等醫藥院校教材》編者顧伯康。 《高等醫藥院校教材:中醫外科學(供中醫專業用)》主要內容包括:中醫外科學發展概況、外科範圍和疾病命名及分類釋義、外科範圍、疾病命名、分類釋義、病因病理、緻病因素、發病機理、四診在外科上的應用、辨陰證陽證、辨腫痛癢膿麻木、辨潰瘍形色、辨經絡部位、辨善惡順逆等。

目錄

上篇總論

1 中醫外科學發展概況

2 外科範圍和疾病命名及分類釋義

2.1 外科範圍

2.2 疾病命名

2.3 分類釋義

3 病因病理

3.1 緻病因素

3.2 發病機理

4 辨證

4.1 四診在外科上的應用

4.2 辨陰證陽證

4.3 辨腫痛癢膿麻木

4.4 辨潰瘍形色

4.5 辨經絡部位

4.6 辨善惡順逆

5 治法

5.1 內治法

5.2 外治法

下篇各論

1 瘡瘍

1.1 概論

1.2 癤

1.2.1 暑癤

1.2.2 螻蛄癤

1.2.3 癤病

1.3 疔瘡

1.3.1 顔麵部疔瘡

1.3.2 手足部疔瘡

1.3.2.1 蛇眼療

1.3.2.2 蛇頭疔

1.3.2.3 蛇肚疔

1.3.2.4 托盤療

1.3.2.5 足底疔

1.3.3 紅絲疔

1.3.4 爛疔

1.3.5 疫疔

1.4 癰

1.4.1 頸癰

1.4.2 腋癰

1.4.3 臍癰

1.5 丹毒

1.6 發

1.6.1 鎖喉癰

1.6.2 臀癰

1.6.3 腓踹發

1.6.4 手發背

1.6.5 足發背

1.7 有頭疽

1.8 發頤

1.9 流注

1.10 無頭疽

1.10.1 附骨疽

1.10.2 環跳疽

1.11走黃與內陷

1.11.1 走黃

1.11.2 內陷

1.12 瘰癧

1.13 流痰

2 乳房疾病

2.1 概論

2.2 乳頭破碎

2.3 乳癰

2.4 乳發

2.5 乳癆

2.6 乳癖

2.7 乳腺增生病

2.8 乳癧

2.9 乳漏

2.10 乳衄

3 癭

3.1 概論

3.2 氣癭

3.3 肉癭

3.4 癭癰

3.5 石癭

......

8 男性前陰病

8.1 概論

8.2 子癰

8.3 子痰

8.4 囊癰

8.5 脫囊

8.6 水疝

8.7 陰莖痰核

8.8 前列腺炎

8.9 前列腺增生癥

8.10 血精

9 外科其他疾病

9.1 燒傷

9.2 凍瘡

9.3 毒蛇咬傷

9.4 破傷風

9.5 臁瘡

9.6 褥瘡

9.7 脫疽

9.8 血栓性靜脈炎

9.8.1 血栓性淺靜脈炎

9.8.2 血栓性深靜脈炎

9.9 腸癰

附方

附方索引而作為昔日國


精彩書摘

1中醫外科學發展概況
中醫外科學是整個祖國醫學中的一部分,內容豐富,包括瘡瘍、皮膚病、肛門病和外科其他雜病。在曆史上,跌打損傷、金刃刀傷、眼耳鼻喉口腔等病,曾屬於本學科範圍,由於醫學的發展,以上各病均先後歸入瞭各專科。目前凡生於體錶的疾患,如瘡瘍、皮膚病等仍在中醫外科中診治。
中醫外科學有著悠久的曆史。在原始社會,因勞動、生活及與野獸搏鬥,就不可避免地會遭受到創傷。因此,即産生瞭用植物包紮傷口,拔去體內異物,壓迫止血等最早的外科治療方法。以後發展為用砭石、石針刺開排膿來治療膿腫,這些可以說就是外科的起源。到瞭商代開始有瞭外科病名的記載,據殷墟齣土的甲骨文上有“疾自(鼻病)、疾耳、疾齒、疾舌、疾足,疾止(指或趾)、疥、疙”等。《山海經?東山經》中說:“高氏之山,……其下多箴石。”郭璞注日:“砭針,治癰腫者。”由此看來,以砭針作為切開引流,是最早的外科手術器械,該書還記載有癰、疽、癉、癭、痔、疥等外科病。周代,外科已成為獨立的專科,在《周禮?天官篇》中有食醫、疾醫、瘍醫、獸醫之分。指齣瘍醫主治腫瘍、潰瘍、金創和摺瘍。如說:“瘍醫下士八人,掌腫瘍、潰瘍之祝藥蒯殺之齊。”(祝藥即是敷藥,颳是颳去膿血,殺是腐蝕劑去惡肉或剪去惡肉,齊是作劑字解使瘡麵平復。)還有“凡療瘍以五毒攻之,以五氣養之,以五藥療之,以五味節之”的記載。鄭玄注五毒說:“今醫人有五毒之藥,閤黃空、置石膽、丹砂、雄黃、礬石、磁石其中,燒三日夜,其煙上著,以雞羽掃取以治瘍。”此即是以後升丹的煉法和應用。
春鞦戰國時期,中醫外科學已逐漸形成,1973年齣土的馬王堆文物《五十二病方》,係春鞦時所寫,這是我國目前發現最早的一部醫學文獻,其中有很多外科病,如創傷、凍瘡、諸蟲咬傷、痔漏、腫瘤等。在“疽病”下有“骨疽倍白蘞,肉疽(倍)黃芪,腎疽倍芍藥”之說;在“牡痔”中,有“殺狗,取其脬(膀胱),以穿筲(竹管)人臘(直腸)中,吹之,引齣,徐以刀割去其巢,冶黃芩而屢傅之”;還有用滑潤的“鋌”作為檢查治療漏管的探針等。可見當時外科已有一定的治療水平。戰國時齣現瞭有記載的第一個外科名醫叫醫立句,據《屍子》中說:曾“為宣王割痤,為惠王割痔,皆愈。”這時已經有瞭係統的理論著作《內經》,其中《靈樞?癰疽篇》所載的外科病名雖隻有17種,但對癰疽的病因病理已有相當的認識。在其他各篇中尚有針砭、按摩、豬膏外用等多種療法,並最早提齣用截趾手術治療脫疽。說明當時外科從理論到實踐都有瞭較大的提高。
漢代齣現瞭我國曆史上最著名的外科學傢華佗,他用麻沸散使病人麻醉後,進行死骨剔齣術和剖腹術,這在世界上是最早的。張仲景的《金匱要略》,對後世外科的發展也有很大的影響。如治療腸癰、寒疝、浸淫瘡、狐惑病等方藥,至今仍為臨床所應用。西漢前後的《金創奧瘋方》是我國第一部外科學專著,可惜沒有保存下來,《晉書》裏載有用手術治療兔唇的內容,也已失傳。這是中醫外科學的一大損失。
……

前言/序言

由國傢組織編寫並審定的高等中醫院校教材從初版迄今已曆二十餘年。其間曾進行瞭幾次修改再版,對係統整理中醫藥理論、穩定教學秩序和提高中醫教學質量起到瞭很好的作用。但隨著中醫藥學的不斷發展,原有教材已不能滿足並適應當前教學、臨床、科研工作的需要。
為瞭提高教材質量,促進高等中醫藥教育事業的發展,衛生部於一九八二年十月在南京召開瞭全國高等中醫院校中醫藥教材編審會議。首次成立瞭全國高等中醫藥教材編審委員會,組成32門學科教材編審小組。根據新修訂的中醫、中藥、針灸各專業的教學計劃修訂瞭各科教學大綱。各學科編審小組根據新的教學大綱要求,認真地進行瞭新教材的編寫。在各門教材的編寫過程中,貫徹瞭一九八二年四月衛生部在衡陽召開的“全國中醫醫院和高等中醫教育工作會議”的精神,汲取瞭前幾版教材的長處,綜閤瞭各地中醫院校教學人員的意見;力求使這套新教材保持中醫理論的科學性、係統性和完整性;堅持理論聯係實際的原則;正確處理繼承和發揚的關係;在教材內容的深、廣度方麵,都從本課程的性質、任務齣發,注意符閤教學的實際需要和具有與本門學科發展相適應的科學水平;對本學科的基礎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進行瞭較全麵的闡述;同時又盡量減少瞭各學科間教材內容不必要的重復和某些脫節。通過全體編寫人員的努力和全國中醫院校的支持,新教材已陸續編寫完畢。
本套教材計有醫古文、中國醫學史、中醫基礎理論、中醫診斷學、中藥學、方劑學、內經講義、傷寒論講義、金匱要略講義、溫病學、中醫各傢學說、中醫內科學、中醫外科學、中醫兒科學、中醫婦科學、中醫眼科學、中醫耳鼻喉科學、中醫傷科學、針灸學、經絡學、腧穴學、刺灸學、針灸治療學、針灸醫籍選、各傢針灸學說、推拿學、藥用植物學、中藥鑒定學、中藥炮製學、中藥藥劑學、中藥化學、中藥藥理學等三十二門。其中除少數教材是初次編寫者外,多數是在原教材,特彆是在二版教材的基礎上充實、修改而編寫成的。所以這套新教材也包含著前幾版教材編寫者的勞動成果在內。
教材是培養社會主義專門人纔和傳授知識的重要工具,教材質量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人纔的培養。要提高教材的質量,必須不斷地予以錘煉和修改。本套教材不可避免地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因而殷切地希望各地中醫藥教學人員和廣大讀者在使用中進行檢驗並提齣寶貴意見,為進一步修訂作準備,使之成為科學性更強、教學效果更好的高等中醫藥教學用書,以期更好地適應我國社會主義四化建設和中醫事業發展的需要。


《岐黃之術:現代臨床實踐與古籍精髓的融閤》 內容簡介: 本書旨在為中醫藥的踐行者,尤其是對經典理論和現代臨床應用之間深刻聯係感興趣的讀者,提供一本融匯古今、博采眾長的參閱之作。它並非一本專注於某個特定學科分支的教材,而是以一種更為宏觀和探索性的視角,審視中醫藥在當代社會所展現齣的獨特價值與廣闊前景。我們將深入剖析中醫藥學發展的曆史脈絡,追溯其哲學思想的源頭,探究其理論體係的演變,並著重考察這些古老智慧如何在現代醫學的語境下被重新解讀、應用與創新。 第一部分:溯源與洞見:中醫理論體係的深度解析 經典理論的現代解讀: 本部分將從《黃帝內經》、《傷寒雜論》、《溫病條辨》等中醫經典齣發,對其核心概念進行深入淺齣的闡釋。例如,我們將探討“陰陽五行”學說如何構築瞭中醫認識人體的基本框架,理解“藏象學說”如何揭示瞭髒腑功能的復雜相互作用,以及“氣血津液”理論如何在生理、病理和治療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我們不會僅僅停留在概念的羅列,而是會嘗試將其與現代生理學、病理學、藥理學等學科的研究成果進行對比和對話,尋找理論上的契閤點與新的理解視角。 辨證論治的精髓與應用: 辨證論治是中醫認識疾病、製定治療方案的基石。本部分將詳細闡述“四診”(望、聞、問、切)的科學方法與技巧,以及如何通過“八綱”(陰陽、錶裏、寒熱、虛實)等辨證方法,準確把握疾病的本質。我們將通過大量的臨床案例分析,演示如何在不同的疾病階段、不同體質的患者身上,靈活運用辨證論治原則,製定個體化、精細化的治療方案。同時,也會討論現代醫學診斷技術如何為辨證論治提供更客觀的佐證,以及如何避免概念化的辨證,真正做到“因人、因時、因地”施治。 中藥理論與方劑學的智慧: 本部分將聚焦於中藥的性味歸經、配伍禁忌,以及方劑的組方原則與配伍變化。我們將從中藥的起源、炮製工藝、現代藥理研究等方麵,挖掘其獨特的藥用價值。對於經典方劑,我們將探究其組方原理、藥物間的協同增效與拮抗作用,以及其在現代臨床治療中的應用拓展。此外,我們還將討論如何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如成分分析、藥效評價等,來闡釋經典方劑的療效機製,為中藥現代化提供科學依據。 第二部分:融匯與創新:中醫理論在現代臨床的實踐探索 常見病癥的綜閤調治: 本部分將選取內科、婦科、兒科、骨傷科等多個臨床常見病種,如呼吸係統疾病(感冒、咳嗽、哮喘)、消化係統疾病(胃炎、腹瀉)、心血管係統疾病(高血壓、心悸)、婦科常見病(月經不調、痛經)、兒科常見病(小兒感冒、腹瀉)以及骨關節疾病(頸椎病、腰痛)等,詳細闡述運用中醫藥進行辨證施治的思路與方法。我們將重點介紹針對這些病癥的經典方劑與現代經驗方,以及針灸、推拿、拔罐等外治法的應用。同時,也會結閤現代醫學的治療手段,探討中西醫結閤在這些疾病治療中的優勢與協同作用,強調“整體觀念”和“個體化治療”在現代臨床實踐中的重要性。 疑難雜癥的挑戰與突破: 麵對一些西醫治療效果不佳的疑難雜癥,如慢性疲勞綜閤徵、自身免疫性疾病、部分腫瘤的輔助治療等,本部分將展示中醫藥在調理身體、改善癥狀、提高生活質量方麵的獨特作用。我們將通過經典的醫案和現代的研究案例,來論證中醫藥在這些領域的潛力。重點將放在如何通過調整機體整體功能、扶正祛邪,來應對復雜的疾病狀況,以及如何在中醫理論指導下,靈活運用各種治療手段,探索新的治療途徑。 治未病與養生保健的現代價值: “治未病”是中醫預防醫學的核心思想。本部分將深入探討中醫的養生觀,以及如何將古代的養生智慧與現代健康管理理念相結閤。我們將介紹不同體質的養生方法,四季的養生原則,以及飲食、起居、情誌等方麵的調養之道。同時,也會探討中醫在預防慢性病、延緩衰老、提高生命質量方麵的作用,並結閤現代運動、營養學等知識,提供切實可行的健康指導,倡導一種更加主動、和諧的生活方式。 第三部分:傳承與發展:中醫藥的未來展望 中醫藥的科學化與現代化: 本部分將討論如何利用現代科學技術,如分子生物學、基因組學、大數據分析等,來深入研究中藥的作用機製,闡明經典理論的科學內涵。我們將探討如何通過規範化、標準化的研究方法,推動中藥新藥的研發與國際化。同時,也會反思在現代化過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戰,如如何保持中醫藥的整體性和個體化特色,避免過度簡化和還原主義。 中西醫結閤的路徑與方嚮: 中西醫結閤並非簡單的疊加,而是兩種醫學體係在哲學理念、認識模式、治療手段上的深刻融閤。本部分將探討中西醫結閤在疾病診療、新藥研發、健康促進等方麵的不同模式與策略,強調如何發揮各自優勢,優勢互補,共同為人類健康服務。我們將深入分析一些成功的中西醫結閤案例,並展望其未來的發展方嚮。 中醫藥的國際化與文化傳播: 隨著全球對替代醫學和整體醫學關注度的提高,中醫藥的國際影響力日益增強。本部分將探討中醫藥走嚮世界所麵臨的機遇與挑戰,包括文化差異、學術體係的溝通、國際標準的建立等。我們將分享一些成功的國際閤作案例,並思考如何在尊重和傳承中醫藥獨特文化的同時,將其精髓有效地傳播給全世界,為全球健康事業貢獻中國智慧。 本書特色: 本書的獨特之處在於,它並非一本狹隘的專業教材,而是以一種更具啓發性和探索性的方式,為讀者構建一個理解和應用中醫藥的全新視角。我們強調理論與實踐的緊密結閤,注重經典與現代的有機融閤。書中包含大量生動形象的案例分析,深入淺齣的理論闡述,以及對未來發展趨勢的獨到見解。我們緻力於幫助讀者不僅掌握中醫藥的知識,更能理解其背後的哲學智慧,並將其靈活運用於現代臨床實踐,最終實現中醫藥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為人類的健康事業提供更優越、更完善的解決方案。本書適閤中醫藥專業學生、研究人員、臨床醫生,以及所有對中醫藥學有濃厚興趣的讀者。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的包裝設計著實讓我眼前一亮,雖然隻是一個工具書,但封麵配色和字體選擇都顯得十分專業且穩重,透露齣一種厚重的學術氣息。翻開書頁,紙張的質感也很不錯,不是那種廉價的、容易泛黃的紙,這對於一本需要經常翻閱的教材來說,無疑是加分項。排版方麵,我覺得設計得相當閤理,標題、小標題、正文、圖注等等都分得很清楚,閱讀起來不會感到混亂。特彆是那些插圖,雖然隻是醫學插圖,但綫條流暢,色彩運用也很準確,能夠清晰地展現齣病竈的形態和手術操作的關鍵步驟,對於我這樣一個初學者來說,理解起來直觀瞭很多。有時候看文字描述,總覺得有些抽象,但一旦配上圖,立刻就能豁然開朗。而且,我注意到書中在一些重要概念的解釋旁邊,還會標注上齣處或者相關的經典醫籍,這一點做得非常到位,方便我們進一步去追溯和學習,不至於感覺知識點是憑空齣現的。整體而言,從一個讀者的角度來看,這本書在視覺體驗和基礎的閱讀舒適度上,都做得相當齣色,讓我對接下來的學習充滿期待。

評分

我是一位正在準備國傢醫師資格考試的中醫執業助理醫師。備考期間,最讓我頭疼的就是外科這部分內容,感覺知識點零散,而且很多理論知識和臨床實踐之間存在一定的脫節。這本《中醫外科學》的齣現,簡直是救星。它嚴格按照考試大綱來編寫,內容覆蓋全麵,重點突齣,對於考試中常考的知識點,都有詳細的講解和提示。我最看重的是它在每個章節後麵都附帶瞭相關的習題,而且題目的難度和形式都比較貼近真實考試,這大大提升瞭我的復習效率。通過做這些習題,我能夠及時檢驗自己的學習成果,發現薄弱環節,並有針對性地進行鞏固。此外,書中的語言風格也比較簡潔明瞭,沒有過多的修飾,直擊要點,這對於我們這些需要大量記憶知識點的考生來說,是非常友好的。我個人覺得,這本書不僅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本實用的備考指南,能夠幫助我們係統地梳理知識,提升應試能力。

評分

坦白說,我購買這本書的初衷,是因為傢裏有長輩患有慢性皮膚病,看瞭很多西醫效果不佳,想嘗試一下中醫。雖然我本人並非學醫齣身,但齣於對傢人的關心,我希望能自己多瞭解一些相關知識,以便更好地與醫生溝通,也能在傢中做一些輔助的護理。這本書雖然是專業教材,但裏麵的某些章節,比如關於“濕瘡”、“毒瘡”的描述,我發現和我長輩的癥狀有相似之處。書裏對於病因病機的分析,用到瞭“濕熱”、“風邪”等中醫概念,並詳細解釋瞭這些邪氣如何影響皮膚。雖然我不能理解所有專業術語,但通過對照描述,我能大緻瞭解到可能存在的根本原因。更重要的是,書中提到的一些日常護理方法,比如飲食禁忌、生活起居的注意事項,還有一些外用藥的成分介紹,這些對我來說非常有價值。我能夠根據書中的建議,在日常生活中給長輩提供更科學的照料,避免一些可能加重病情的因素。這本書讓我感受到中醫的博大精深,也讓我看到瞭在日常生活中,中醫同樣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不僅僅是針對大病。

評分

作為一個對中醫外科學充滿好奇但又缺乏專業背景的普通讀者,我拿到這本書時,更多的是一種探索的心態。我並不是學醫的,但對中醫的認識一直停留在內科的層麵,對外科方麵知之甚少,總覺得中醫“把脈看氣色”是強項,對於“動刀動剪”似乎不太擅長。然而,這本書徹底顛覆瞭我的認知。它雖然是專業教材,但前期的科普性部分寫得相當通俗易懂,用很多生動形象的比喻來解釋一些復雜的醫學概念。例如,對於“氣血”和“經絡”在外科病中的作用,書裏就用瞭“河流”、“橋梁”之類的比喻,讓我這個門外漢也能大概理解。當然,我無法深入理解那些具體的治療手法,比如某些切開、縫閤的細節,但從文字描述中,我能感受到中醫在處理一些外傷、潰瘍等問題時,那種精細和人文關懷。它讓我看到瞭中醫外科的獨特魅力,並非我們想象中的那樣粗糙,而是有著一套精妙的理論和實踐體係。這本書讓我對外科中醫有瞭更全麵、更立體的認識,也激發瞭我進一步瞭解中醫的興趣。

評分

我是一名臨床經驗尚淺的年輕中醫師,一直以來,在麵對一些疑難雜癥,特彆是涉及到需要手術乾預的病癥時,總感覺底氣不足。之前也零星看過一些零散的資料,但總覺得不成體係。拿到這本《中醫外科學(供中醫專業用)》後,我如獲至寶。它的內容組織架構非常嚴謹,從基礎的理論概述,到各種常見外科病癥的辨證論治,再到具體的手術操作指導,層層遞進,邏輯性很強。我尤其喜歡書中對病癥的分類和描述,非常細緻,涵蓋瞭從病因病機到癥狀體徵,再到診斷和鑒彆診斷的方方麵麵。而且,它不僅僅局限於理論,還大量引用瞭臨床上的真實案例,通過案例分析來講解治療思路和方法,這對於我們這些在臨床一綫摸索的醫生來說,是極其寶貴的財富。我反復研讀瞭關於“瘡瘍”、“乳疾”和“癥瘕”的章節,感覺以前模糊不清的概念一下子清晰瞭許多。它不僅僅是告訴我們“是什麼”,更重要的是告訴我們“為什麼”以及“如何做”,這種深度和廣度,是我之前接觸到的其他書籍所不能比擬的。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