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食品工程导论:第五版(国外优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材)》着重增加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概念,较上一版还增加了辅助过程、食品挤压过程和包装概念三章内容,此外,其他一些章节也作了程度不同的调整,增加或更新了习题。作为食品工程教育的教材,书中的知识点选自食品输送、加工、储存、食品包装和配送过程中的工程应用,大部分主题均包括背景介绍、基本工程概念和实例。两位作者应用多种策略解决食品工程教育方面的各种难点,以介绍原理应用作铺垫,再展开量化关系式,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工程概念的应用,同时对解题方法加以理解,逐步掌握这些概念。
《食品工程导论:第五版(国外优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材)》可以作为高等院校食品、粮油和农产品加工等专业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师的教科书或参考书,对于在上述领域中工作的科技人员也有参考价值。
《食品工程导论:第五版(国外优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材)》为国外优秀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教材。作为国际上食品工程专业的经典教材,已修订再版多次。全书共十五章,前四章介绍了质量和能量衡算、热力学、流体流动与传热概念。接下来的四章包括热力学和传热在保藏、冷藏、冷冻和液态食品蒸发浓缩过程中的应用。后面几章介绍与湿空气和传质概念有关的内容,各章涉及的内容包括工程概念用于膜分离过程、干燥过程、挤压、包装和包括过滤、离心和混合在内的辅助过程。
作者:
R. Paul Singh,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杰出食品工程教授;国际食品协会和美国农业工程师学会(ASAE)资深会员;2001年被选为国际食品科学院院士;2008年,因在“食品工程研究和教育方面的创新和领导地位”而当选为美国工程院院士;2011年,被工程与食品国际协会授予食品工程终身成就奖。他曾获得美国农业工程师学会(ASAE) 的青年教育工作者奖;因“食品工程教育的全球贡献”获得岸田国际奖;2013年获得梅西弗格森教育奖。美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IFT)1982年授予其塞缪尔凯特普雷斯科特研究奖,1988年授予其国际奖,并因在“食品技术领域的杰出贡献” 而授予尼古拉斯·阿佩尔奖。他取得了乳品和食品工业供应商协会和ASAE颁发的卓越食品工程奖,在世界各地40多个国家广泛讲授食品工程课程,曾撰写或合作过15本著作,并发表了260多篇技术论文,被评价为“食品工程教育和服务方面杰出的世界级科学家和教育家”。
Dennis R. Heldman,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食品工程方面的Dale A. Seiberling特聘教授,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兼职教授,密苏里大学的名誉教授,IFT(1981)、美国农业工程师学会(1984)、国际食品科学与技术学会(2006)的成员。他曾任2006—2007年度美国食品科学技术协会(IFT)主席;2011年,被工程和食品国际协会授予食品工程终身成就奖,并被冷冻食品基金会授予食品冷冻研究奖;此外,曾获得DFISA-ASAE食品工程奖,俄亥俄州立大学杰出校友奖,ASAE青年研究学者奖,IFT和Phi Tau Sigma颁发的卡尔·R·费勒斯奖。他从事提高食品加工系统效率方面的研究,先后在密歇根州立大学、密苏里大学、罗格斯大学新泽西州立大学和俄亥俄州立大学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授食品工程课程,并曾在金宝汤公司、美国食品加工协会,以及温伯格咨询集团公司担任过技术主管。曾单独或与人合作共发表了150多篇研究论文,参与编写《食品工程手册》(2007年出版第二版),《农业、食品与生物工程百科全书》(2011年出版第二版)。
译者:
许学勤,博士,江南大学食品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食品加工过程、食品工程高新技术应用方面的研究。曾翻译《食品工程导论(第三版)》《天然食用香料与色素》等著作。
1引言
1.1量纲
1.2工程单位
1.2.1基本单位
1.2.2导出单位
1.2.3辅助单位
1.3系统
1.4系统状态
1.4.1广延性参数
1.4.2强度性参数
1.5密度
1.6浓度
1.7水分含量
1.8温度
1.9压强
1.10焓
1.11状态方程和理想气体定律
1.12水的相图
1.13质量守恒
1.13.1开口系统的质量守恒
1.13.2闭口系统的质量守恒
1.14物料衡算
1.15热力学
1.16热力学定律
1.16.1热力学第一定律
1.16.2热力学第二定律
1.17能量
1.18能量平衡
1.19闭口系统的能量平衡
1.19.1热量
1.19.2功
1.20开口系统的能量平衡
1.20.1稳定流动系统的能量平衡
1.21总能量平衡
1.22功率
1.23面积
习题
符号
参考文献
2食品加工过程中的流体流动
2.1液体输送系统
2.1.1加工厂的管道
2.1.2泵的类型
2.2液体性质
2.2.1表示材料对应力响应的术语
2.2.2密度
2.2.3黏度
2.3牛顿液体的处理系统
2.3.1连续方程
2.3.2雷诺数
2.3.3过渡区和发展完全的流动
2.3.4发展完全的流动条件下液体流动的速度分布
2.3.5摩擦阻力
2.4管内流动元的力平衡——伯努利方程的导出
2.5流体稳定态流动的能量方程
2.5.1压强能
2.5.2动能
2.5.3位能
2.5.4摩擦能损失
2.5.5泵的功率需要
2.6泵的选择和性能评价
2.6.1离心泵
2.6.2压头
2.6.3泵的操作性能
2.6.4泵的性能曲线
2.6.5汽蚀余量
2.6.6液体输送系统的泵选择
2.6.7相似定律
2.7流量测量
2.7.1毕托管
2.7.2孔板流量计
2.7.3文丘里管
2.7.4可变面积流量计
2.7.5其他测量方法
2.8黏度测量
2.8.1毛细管黏度计
2.8.2旋转黏度计
2.8.3温度对黏度的影响
2.9非牛顿流体的流动特性
2.9.1非牛顿流体的性质
2.9.2指数律流体的速度分布
2.9.3指数律流体的体积流量
2.9.4指数律流体的平均流速
2.9.5指数律流体的摩擦系数和广义雷诺数
2.9.6非牛顿流体的泵输送计算
2.10固体食品的输送
2.10.1粒料和粉末的性质
2.10.2粒状食品的流动
2.11食品加工中的过程控制
2.11.1过程变量和性能指标
2.11.2控制过程的输入和输出信号
2.11.3控制系统设计
2.12传感器
2.12.1温度传感器
2.12.2贮罐液位测量
2.12.3压力传感器
2.12.4流量传感器
2.12.5数据采集的重要术语
2.13传感器的动态响应特性
习题
符号
参考文献
……
3资源的可持续性
4食品加工过程的传热
5保藏加工
6制冷
7食品冷冻
8蒸发
9湿空气性质
10传质
11膜分离
12干燥
13辅助过程
14食品的挤压过程
15包装概念
附录
A.1 SI单位及换算因子
A.1. 1 SI单位的使用规则
表A.1.1 SI前缀
表A.1.2常用换算因子
表A.1.3压强的换算因子
A.2食品的物理性质
表A.2.1食品的比热容
表A.2.2某些食品的热导率
表A.2.3某些食品的热扩散系数
表A.2.4液体食品的黏度
表A.2.5不同温度下冰的性质
表A.2.6不同贮存温度下新鲜水果与蔬菜的近似产热量
表A.2.7冷冻食品的焓
表A.2.8某些食品的组分值
表A.2.9估计食品性质的系数
A.3非食品材料的物理性质
表A.3.1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表A.3.2非金属材料的物理性质
表A.3.3各种表面的发射率
A.4水和空气的物理性质
表A.4.1饱和压力下水的物理性质
表A.4.2饱和蒸汽性质
表A.4.3过热蒸汽性质(蒸汽表)
表A.4.4干空气在大气压下的物理性质
A.5湿空气图
图A.5.1高温范围的湿空气图
图A.5.2低温下的湿空气性质图
A.6压-焓数据
图A.6.1制冷剂R-12的压-焓图
表A.6.1 R-12的饱和液体和蒸汽的性质
图A.6.2过热R-12蒸气的压-焓图
表A.6.2 R-717(氨)饱和液和蒸气的性质
图A.6.3过热R-717(氨)蒸气的压-焓图
表A.6.3 R-134a饱和液体和蒸气的性质
图A.6.4 R-134a的压-焓图
图A.6.5 R-134a的压-焓(放大)图
A.7食品加工过程设备图例(符合英国和美国标准)
A.8其他
表A.8.1物体的数值与面积/体积
图A.8.1(刻度放大了的)球体几何中心的温度
图A.8.2(刻度放大了的)无限圆柱体几何中心的温度
图A.8.3(刻度放大了的)无限大平板中间面的温度
A.9因次分析
A.9.1宾汉姆π定理
表A.9.1选择的实验变量因次
参考文献
说实话,一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拿起了这本《食品工程导论:第五版》,没想到它带来的惊喜远超我的预期。这本书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用深入浅出的方式,把食品工程这个听起来有些高冷的学科,变得生动有趣。我尤其喜欢它对不同加工技术背后原理的详尽解释,比如在介绍“挤压加工”的时候,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描述设备,而是深入分析了物料在高温高压下的物理化学变化,以及这些变化如何影响最终食品的结构和口感,这让我对膨化食品的产生有了恍然大悟的感觉。书中还涉及了许多前沿的食品技术,比如酶工程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生物技术来改善食品的营养价值和功能性。这让我意识到,食品工程不仅仅是传统的加工技术,更是与生命科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交叉融合的领域。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一个大型食品研发实验室,跟随作者一起探索如何创造出更美味、更健康、更安全的食品。书中对于食品加工设备的选择和优化分析也给了我很多启发,这让我理解了为什么不同的食品需要使用不同的设备,以及如何通过科学的计算来提高生产效率。
评分这本《食品工程导论:第五版》真是让我大开眼界!虽然我不是食品专业的学生,但出于对美食背后科学的好奇,我翻开了这本书。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没想到它以一种非常易懂且引人入胜的方式,揭开了食品工业的神秘面纱。从最基础的食品原料性质,到复杂的加工技术,再到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作者们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领我穿越了一个又一个食品工程的领域。我特别喜欢它在讲解各种单元操作时,不仅仅是罗列公式和原理,而是常常结合实际的应用场景,比如在介绍传热与传质时,会提到烘焙、冷冻、干燥等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食品加工过程,让我瞬间就能理解抽象的理论是如何转化为美味的食物的。书中大量的插图和流程图也极大地帮助了我理解复杂的概念,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会感到迷失。我尤其对其中关于食品包装的那部分内容印象深刻,了解了不同包装材料如何影响食品的保质期和风味,这让我以后在超市选购食品时,会更加关注包装的细节。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我们餐桌上的每一份食物,背后都凝聚着多少科学家的智慧和辛勤的汗水,这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扇让我窥见食品工业宏大世界的窗口。
评分这本《食品工程导论:第五版》对我来说,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是一次知识的洗礼。作为一名对食品加工原理充满好奇的业余爱好者,我一直希望能找到一本能够系统性地解答我心中疑惑的书籍,而它正是如此。书中对食品热力学和流体力学在食品工程中的应用阐述得非常清晰,例如在讲解“流体输送”时,作者结合了不同粘度物料在管道中的流动特性,以及如何选择合适的泵来保证输送效率,这一点让我对液体的流动有了更直观的认识。我特别欣赏书中对“分离技术”部分的详尽介绍,包括过滤、离心、膜分离等多种技术的原理、设备和应用场景,这让我理解了如何从复杂的混合物中提取出所需的成分,比如从果汁中去除果渣,或者从乳清中分离出乳清蛋白。书中的案例分析也非常接地气,将抽象的科学原理与实际的食品生产紧密联系起来,让我能够看到理论知识是如何在工业生产中发挥巨大作用的。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对食品的生产过程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食品工业的复杂性和科学性。
评分《食品工程导论:第五版》以其卓越的学术性和实践性,彻底征服了我。这本书就像一个宝藏,里面蕴藏着丰富的食品工程知识,并且是以一种非常系统和完整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我尤其对书中关于“食品货架期”的探讨印象深刻,作者深入分析了影响食品货架期的各种因素,包括微生物生长、化学反应、酶活性以及物理变化,并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控制这些因素来延长食品的保质期,这对于任何想要从事食品相关行业的人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知识。书中还专门辟出章节讲解了食品中的“水分活度”及其对食品稳定性的影响,并阐述了如何通过控制水分活度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这一部分的讲解逻辑严谨,论证充分,让我受益匪浅。此外,这本书在介绍各种工程原理时,都非常注重其在食品工业中的具体应用,例如在介绍“传质”时,会结合食品的干燥、浸润等过程,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其原理。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是一本高质量的教科书,更是一本可以作为工具书长期参考的优秀读物,其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都达到了一个令人赞叹的水平。
评分《食品工程导论:第五版》的编排设计实在太出色了!作为一名渴望深入了解食品工程领域的爱好者,我一直苦于找不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趣味的入门读物。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循序渐进,从基础的概念讲起,逐步深入到更复杂的理论和技术。我个人非常欣赏它在理论阐述上的严谨性,每一个公式、每一个原理都有清晰的推导过程,同时又不会让人感到枯燥乏味。尤其是关于质量与安全控制那一章,简直是为食品行业的从业者量身定做的宝典,里面涵盖了从HACCP到ISO22000等一系列关键的质量管理体系,让我对如何保障食品安全有了全新的认识。书中还特别提到了消费者对食品品质日益增长的需求,以及如何通过工程技术来满足这些需求,这一点非常贴合当下的市场趋势。另外,书中对于不同加工方法的对比分析也做得非常到位,例如在介绍发酵技术时,它不仅解释了微生物的作用,还探讨了不同发酵条件对产品风味和质地的影响,这让我对酸奶、面包等发酵食品的制作过程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不仅知识量巨大,而且在逻辑结构和内容呈现上都做得非常专业,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研读的佳作。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