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常心理学(第6版)/心理学译丛·教材系列

异常心理学(第6版)/心理学译丛·教材系列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马克·杜兰德,戴维·巴洛 著
图书标签:
  • 异常心理学
  • 心理学
  • 心理健康
  • 精神疾病
  • 临床心理学
  • 心理学教材
  • 心理学译丛
  • 第六版
  • 行为障碍
  • 心理学研究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236582
版次:6
商品编码:12321163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心理学译丛·教材系列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8-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66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异常心理学》(第6版)由世界著名异常心理学家杜兰德和巴洛博士共同编著而成,是一部用多维、整体的视角看待异常心理的优秀著作。本书采取“科学家型实践者”的取向,整合了生物、心理和社会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从行为的、认知的、生物的和社会的研究发现中描绘异常心理学中的问题,呈现了完整而丰富多彩的异常心理学画卷。书中列举了大量真实案例,每章始于案例,且围绕案例进行阐述。在本书中,每种障碍都被分为三个层次进行介绍,包括临床描述、病因和结果。更为重要的是,作者关注并讨论了毕生发展因素对异常心理的表现和治疗的影响,注重文化多样性现象并描述了当前对各种心理障碍文化特异性和普遍性及扑朔迷离的性别影响的思考,更加关注提高心理健康水平和预防在心理障碍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作者简介

马克.杜兰德,孤独谱系障碍研究领域的国际性**,南佛罗里达大学圣彼得堡分校心理学教授以及该校艺术与科学学院创立院长以及主管学术事务的副校长,美国心理学会会员。他是《积极行为干预杂志》(Journal of Positive Behavior Intervention)联合主编、多种期刊的编委,发表了超过100篇学术论文。他出版的著作包括:《严重行为问题:一种功能性沟通的训练方法》《睡得更好!有特殊需要的儿童睡眠改善指南》以及《乐观式教养法:你和你的问题儿童的希望》。

戴维.巴洛,国际知名临床心理学先驱和领导者,波士顿大学心理学和精神病学教授。他是世界上*大的同类临床研究机构之一—焦虑与相关障碍中心的建立者。因在学术上的突出贡献,他曾获得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NIMH)Merit奖、美国心理学会应用心理学2000年杰出科学家奖、美国心理学会临床心理学分会杰出科学家奖。
巴洛博士是3种期刊的主编,是19种不同期刊的编委,发表了500多篇学术论文,撰写了65本著作和临床指南,包括《焦虑障碍与治疗》《心理障碍的临床手册)》《个案实验研究设计》和《战胜你的焦虑和恐慌》等,他的作品已被翻译为20多种语言,包括阿拉伯语、汉语和俄罗斯语。

目录

第1章 历史上的异常行为
第2章 心理病理学的整合取向
第3章 心理病理学中的临床评估、诊断和研究
第4章 焦虑障碍
第5章 发育障碍和认知障碍
第6章 进食障碍和睡眠障碍
第7章 躯体障碍和健康心理学
第8章 人格障碍
第9章 躯体形式障碍和分离性障碍
第10章 性功能障碍及性别认同障碍
第11章 物质相关障碍和冲动控制障碍
第12章 心境障碍与自杀
第13章 精神分裂症与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第14章 精神卫生服务:法律与伦理问题

精彩书摘

心理功能失调
心理功能失调是指个体在认知、情绪或行为功 能上出现障碍。举个简单的例子,约会本来是件很开心的事,但是如果整个晚上你都感觉害怕,尽管你自己也知道没什么可怕的,但每次约会你都不自觉地紧张、害怕,那么你的情绪可能出现了功能失调。但如果你的朋友都认为约会的对象挺危险,那么这种恐惧就不能称为功能失调。
朱迪存在明显的功能失调。很多人也有轻微的类似反应(例如,见到血就会觉得恶心反胃),只是还没有严重到造成功能失调。有鉴于此,区分正常反应和异常功能失调绝非易事,因此,我们应该用发展的或者多角度的而不是静止片面的观点来思考 这些问题,这也是为什么单单一个功能失调标准不足以确诊为心理障碍。
个体的痛苦
痛苦是心理障碍的重要因素,这也给了我们一个清晰的提示:如果患者感到非常痛苦,他就较有可能罹患心理障碍。可以确定地说,朱迪非常痛苦。但要注意,仅仅感到痛苦并不能被定义为异常行为。 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常常感到痛苦,比如身边亲近的人突然去世。磨难和痛苦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有些心理障碍的症状并不包括痛苦。例如躁狂症患者发作时就兴高采烈,而且非常冲动。正如本书第12章所提到的,有些人似乎很“享受” 这种躁狂状态,以致他们不愿接受治疗。因此,不能单独以痛苦来界定心理障碍。
尽管损害(损伤或受损)这一概念的提出还不能完全令人满意,但对于解释心理障碍还是有帮助作用的。比如,很多人认为自己很害羞或是很懒,可这并不说明他们不正常。但是如果你害羞到虽然内心非常想交朋友但你就是无法与人交往,那么你的社会功能肯定受损了。
显然,朱迪的恐惧导致她的社会功能受损。很多人也有类似的反应但没有这么严重,他们的社交 能力并没有受到影响。这种区别再次表明了大多数的心理障碍不过是正常情绪、行为以及认知过程的 极端表现而已。

行为的迷宫:探索心智的奥秘 本书是一扇通往人类心灵深处的大门,旨在以一种既严谨又引人入胜的方式,剖析那些偏离常轨、令人困惑的行为背后错综复杂的成因、表现以及应对之道。我们将一同踏上一段跨越科学前沿、融合临床实践的探索之旅,理解那些让个体与社会产生隔阂的心理状态。 一、 认识异常:界定与维度 我们将从“异常”的定义入手,审视科学界对于何为“心理异常”的界定标准。这并非一个简单二分的黑白世界,而是涉及多个维度考量的复杂光谱。我们会探讨统计学上的偏离、社会文化规范的违背、个体痛苦的体验、功能受损的程度,以及生物学上的异常等多种因素。理解这些界定标准,是深入研究异常心理学的基础,它帮助我们区分正常的心理波动与需要关注的心理障碍。 二、 历史的回响:从巫术到科学 心理异常的理解并非一蹴而就。本书将追溯其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演变轨迹。从古人将其归咎于超自然力量的鬼魂附体、神灵惩罚,到早期医学家将其视为身体疾病的表现,再到精神分析学派的革命性洞见,直至如今生物-心理-社会模型的主流地位,我们将梳理这些不同历史时期和思潮对异常心理的看法,理解科学是如何一步步拨开迷雾,揭示其复杂的本质。我们会看到,对心理异常的认知,反映了人类对自身、对生命、对世界的理解程度的不断深化。 三、 根源的追寻:生物、心理与社会的影响 是什么导致了心理的偏离?本书将深入探讨构成异常心理根源的多重力量。 生物学维度: 我们将详细解析遗传因素、神经化学物质的失衡、大脑结构的异常以及生理疾病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例如,基因易感性如何在特定环境下触发精神疾病?神经递质如多巴胺、血清素的异常如何与抑郁、精神分裂症等相关联?大脑特定区域的损伤或功能障碍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我们还将关注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与心理状态的相互作用。 心理学维度: 认知过程、情绪调控、人格特质以及学习经历,都在塑造我们心理健康的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将探讨消极的思维模式(如认知扭曲)、情绪处理困难、不适应性的行为模式(如习得性无助),以及早期童年经历(如依恋关系、创伤事件)如何成为心理问题的潜在诱因。我们会考察人格障碍的形成机制,以及某些人格特质如何增加个体罹患特定心理疾病的风险。 社会文化维度: 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家庭动态、社会支持系统以及经济状况,同样是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我们会审视社会压力、歧视、贫困、失业等社会经济因素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冲击。家庭内部的冲突、沟通模式不良、过度保护或忽视,都可能为心理问题的发生埋下伏笔。文化对“正常”和“异常”的定义差异,也使得心理健康的评估和干预面临挑战。 四、 症候的剖析:从焦虑到精神分裂 本书将系统性地介绍各种主要的心理障碍,涵盖其核心症状、诊断标准、发展历程以及预后。 焦虑障碍: 从普遍存在的日常焦虑,到泛化性焦虑障碍、社交焦虑障碍、惊恐障碍、特定恐惧症,我们将详细解析这些以过度担忧、恐惧和回避为主要特征的疾病。我们会探讨其生理和心理上的表现,以及它们如何影响个体的日常生活。 心境障碍: 抑郁症的阴霾、躁狂的狂热,以及双相情感障碍的交替出现,都属于心境障碍的范畴。我们将深入了解不同类型心境障碍的临床表现,包括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精力减退,以及情绪高涨、思维奔逸、冲动行为等,并探讨其病因学和治疗策略。 精神分裂症及其他精神病性障碍: 这是一类影响思维、知觉、情感和行为的严重精神疾病。我们将详细阐述幻觉、妄想、思维混乱、情感迟钝等阳性与阴性症状,以及它们对患者生活造成的巨大影响。 强迫症及相关障碍: 强迫思维的侵扰、强迫行为的冲动,以及对这些行为的难以控制,是强迫症的核心特征。我们将分析其独特的症状组合,并探讨治疗上的挑战。 创伤及应激相关障碍: 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噩梦重现、闪回,以及对创伤事件的极度回避,是其突出表现。我们将审视严重应激事件如何扭曲个体的情绪和行为,以及如何帮助患者走出阴影。 进食障碍: 厌食症、贪食症等对身体形象的扭曲认知和极端的节食或暴食行为,不仅损害生理健康,更折磨心灵。我们将剖析这些障碍的心理成因和治疗难点。 人格障碍: 偏执型、反社会型、边缘型、回避型人格障碍等,其特征在于持久的、僵化的、不适应性的思维、情感和行为模式,常常影响个体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功能。我们将探讨这些障碍的本质以及长期的应对策略。 物质相关及成瘾障碍: 酒精、药物滥用以及行为成瘾(如赌博成瘾)是如何形成,以及它们对大脑和行为产生的长期影响。 五、 治疗的途径:从心理疗法到药物干预 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我们更需要关注解决之道。本书将全面介绍当前主流的异常心理学干预方法。 心理治疗: 我们将重点介绍认知行为疗法(CBT)如何通过改变不良思维和行为模式来缓解症状;精神动力学疗法如何挖掘潜意识冲突;人本主义疗法如何强调个体成长和自我实现;以及家庭治疗和团体治疗在系统层面介入的优势。 生物学治疗: 药物治疗是许多精神障碍的重要手段。我们将介绍抗抑郁药、抗精神病药、抗焦虑药等各类精神科药物的作用机制、适应症、副作用及注意事项。我们还会探讨物理治疗方法,如脑电刺激疗法(ECT)在特定情况下的应用。 整合性治疗: 强调个体化、多模式的治疗方案,将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因素综合考虑,是现代心理健康护理的趋势。我们将展示如何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量身定制最有效的治疗计划。 六、 预防与康复:重塑健康的心灵 异常心理学不仅关注疾病,更强调预防和康复。本书将探讨如何识别早期预警信号,如何在社区层面进行心理健康普及和教育,以及如何为已康复的个体提供持续的支持,帮助他们重新融入社会,实现有意义的生活。我们将理解,心理健康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需要个体、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七、 伦理与挑战:前沿的思考 在探索异常心理学的过程中,我们无法回避伦理困境和科学前沿的挑战。从知情同意、隐私保护到精神疾病污名化,我们将审视在诊断、治疗和研究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伦理问题。同时,我们也展望未来,关注新兴技术(如神经科学、人工智能)在异常心理学研究和治疗中的潜力,以及对新兴障碍(如网络成瘾)的理解和应对。 本书的目标是为你提供一个全面、深入且富有洞察力的视角,去理解那些在人类经历中或明或暗出现的“异常”现象。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激发你对人类心智复杂性的好奇,培养你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并为理解和帮助那些正在经历心理困扰的人们,提供坚实的基础和启发性的指引。这不是一本仅仅罗列病症的书,而是一次引导你深入理解生命、理解人性、理解我们自身的一场深刻的认知之旅。

用户评价

评分

初次拿到这本《异常心理学(第6版)》的时候,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它的厚重感,仿佛捧着的是一本知识的宝库。翻开目录,那些熟悉的、又略带神秘的词汇映入眼帘:抑郁症、焦虑症、精神分裂症、人格障碍……每一个标题都像是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开端,让我迫不及待地想深入了解。本书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以一种极具条理性的方式,将复杂的概念层层剥开。从病因的生物学基础、心理学解释,到社会文化因素的影响,再到诊断标准和治疗方法,无不涵盖得面面俱到。读第一章关于精神疾病的定义和历史时,我便被深深吸引。原来,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许多诊断,在过去曾被视为巫术或道德沦丧的体现。这种历史的纵深感,让我对人类对精神世界的探索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更加理解了科学的进步是多么不易。书中对不同异常心理的案例分析更是栩栩如生,那些个体真实的困境和挣扎,读来令人唏嘘,同时也让我对这些疾病有了更直观、更人性化的理解,而非仅仅是冰冷的医学术语。它不仅仅是一本教材,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带领我一步步走进异常心理学的世界,去探索那些隐藏在心灵深处的迷宫。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介绍“异常”的心理学书籍,更是在深入探讨“人”本身。我一直认为,理解心理的边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正常”的含义。在阅读《异常心理学(第6版)》的过程中,我最大的收获之一就是对人类行为的不可预测性及其背后的复杂原因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书中对每一种心理障碍的描述,都不仅仅停留在症状的列举,而是深入探讨了这些症状是如何影响个体的生活、人际关系以及自我认知的。例如,在阅读关于抑郁症的章节时,作者不仅解释了情绪低落、兴趣丧失等核心症状,还详细描述了认知扭曲、动机缺失以及身体不适等伴随症状,以及这些症状如何形成一个恶性循环,使患者难以自拔。同时,书中还介绍了多种心理治疗流派,如认知行为疗法(CBT)、人本主义疗法等,并结合具体案例展示了这些疗法是如何帮助患者应对挑战,重拾生活希望的。这种对治疗过程的细致描绘,让我对心理治疗的实际应用有了更清晰的了解,也对人类心理修复的潜力充满了信心。

评分

这本书让我对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严谨性有了更深的体会。在《异常心理学(第6版)》中,作者在介绍各种心理障碍时,都引用了大量的研究数据和实证证据,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每一个结论是如何一步步被科学研究所验证的。从早期对精神疾病的猜测和假设,到如今基于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深入理解,这本书清晰地展现了异常心理学领域的演进历程。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研究设计和统计方法的介绍,这让我理解了为什么某些结论被广泛接受,而另一些则仍在争议之中。例如,在探讨抑郁症的遗传因素时,书中详细介绍了双生子研究、领养研究等方法,以及它们如何为我们揭示遗传在其中的作用提供了证据。这种对研究过程的透明化,让我能够批判性地看待书中的内容,也激发了我对进一步了解相关研究的兴趣。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学的力量,也让我对人类不断探索自身奥秘的努力感到由衷的敬佩。

评分

我一直对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充满好奇,尤其是那些偏离“正常”轨道的思维和行为模式。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一本非常系统且深入的指南。《异常心理学(第6版)》在内容编排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疾病,而是将不同障碍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流程以及最新的治疗进展,都做了详尽而清晰的阐述。我尤其欣赏它在介绍每一种心理障碍时,都会从多个维度进行剖析,比如,它会详细讲解遗传、神经生物学、认知、情感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是如何共同作用,导致个体出现异常心理。这种多角度的分析,让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每一种疾病的成因,而非停留在单一的解释上。书中大量的研究成果和临床案例,为理论知识增添了鲜活的生命力。读到关于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的章节时,作者通过引用不同战争经历者的叙述,让我深刻体会到创伤对个体心灵造成的长久影响,以及心理治疗在帮助他们走出阴影方面的重要性。这让我更加意识到,对于那些正在经历心理困扰的人们,我们应该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评分

读完《异常心理学(第6版)》,我最大的感受是,它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书。在探讨那些令人感到不安的心理疾病时,作者并没有采用冷冰冰的学术语调,而是始终带着对患者的同情和理解。书中对每一种心理障碍的介绍,都充满了对个体经历的尊重,让我们能够看到在疾病的标签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着自己的情感、思想和故事。例如,在讲述双相情感障碍时,书中不仅仅描述了躁狂和抑郁的交替发作,更深入地探讨了这种疾病如何影响患者的人际关系、工作表现,以及他们内心深处的挣扎和自我认知。同时,书中也强调了社会支持系统和家庭环境对患者康复的重要性,这让我认识到,治疗不仅仅是医生和患者之间的事,更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心理障碍表现差异的讨论,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对“正常”的定义,往往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这本书让我对人类的脆弱性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更加珍视那些在困境中依然努力生活的人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