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在与埃德加·斯诺的谈话中曾经说过,有三本书铭刻在了他的心中,建立起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这三本书是《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社会主义史》。《宣言》从经济生产这一社会发展的基础入手,层层递进分析社会结构、政治制度和精神生活诸层面的方法论,是每一个党员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自觉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的理论基础。由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研究出版社联合出版的《〈共产党宣言〉导读》(增订版),以经典原著的写作背景、成书过程、结构内容和观点及其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为脉络,对《共产党宣言》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解读,同时对其中暗含的哲理给予了充分扩展,突出当代价值与时代特色。
艾四林,1965年生,湖北红安人,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社科基金学科评审组成员。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学研究。出版《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哈贝马斯》《民主、正义与全球化》《艾四林论文选》等著作。国家“万人计划”哲学社会科学领军人才、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
总序 读经典 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艾四林 /I
共产党宣言 /1
第一章 《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背景 /001
一、《共产党宣言》写作的历史背景——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 /002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早年经历 /008
三、《共产党宣言》的写作过程——从《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到
《共产主义原理》再到《共产党宣言》 /012
四、《共产党宣言》的逻辑结构 /020
第二章 《共产党宣言》的序言的重大理论意义 /023
第三章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
不可避免 /031
一、阶级对立——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032
二、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和灭亡 /040
第四章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共产主义前景 /061
一、共产党人与全体无产者之间的关系 /062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论公妻制 /065
三、无产阶级革命的特征和共产主义的前景 /068
第五章 对各种错误的社会主义思想的批判 /073
一、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 /074
二、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076
三、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 /079
第六章《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083
一、《共产党宣言》的世界历史意义 /084
二、《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当代价值 /089
参考文献 /104
总序 读经典 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艾四林 /I
共产党宣言 /1
第一章 《共产党宣言》发表的历史背景 /001
一、《共产党宣言》写作的历史背景——工业革命和法国大革命 /002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早年经历 /008
三、《共产党宣言》的写作过程——从《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到
《共产主义原理》再到《共产党宣言》 /012
四、《共产党宣言》的逻辑结构 /020
第二章 《共产党宣言》的序言的重大理论意义 /023
第三章 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同样
不可避免 /031
一、阶级对立——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 /032
二、资本主义的兴起、发展和灭亡 /040
第四章 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和共产主义前景 /061
一、共产党人与全体无产者之间的关系 /062
二、马克思和恩格斯论公妻制 /065
三、无产阶级革命的特征和共产主义的前景 /068
第五章 对各种错误的社会主义思想的批判 /073
一、德国的或“真正的”社会主义 /074
二、批判的空想的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076
三、共产党人对各种反对党派的态度 /079
第六章《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和当代价值 /083
一、《共产党宣言》的世界历史意义 /084
二、《共产党宣言》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当代价值 /089
参考文献 /104
艾四林
加强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学习,提高广大党员干部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重要任务。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蕴含和集中体现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本源和基础。重视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新形势下,广大党员干部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不仅有助于系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增强马克思主义信仰,也有助于从源头上完整准确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际工作中,广大党员干部要把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看家本领,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分析和解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
青年是国家的希望,民族的未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在把大学生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方面承担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本科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虽然没有马克思主义经典导读这样的必修课程,但教师一般会推荐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作为必读书目,要求学生课下阅读,以加深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和认识。在目前的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中,“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就是其中的一门重要课程。特别是,对于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专业的研究生来说,“马克思主义原著研读”更是其必修的核心课程。因而,使青年学生拥有一套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导读性著作,一直是我们着力探索的重要教学科研任务。
有鉴于此,我们特邀一些高校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和研究的学者,对精心挑选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些经典文献进行导读,并分批陆续出版。在编写中,我们强调导读著作风格的通俗性和文风的可读性,要求每本导读著作的字数控制在十万字左右(个别除外),使之介于大部头研究专著和合集之间。目前,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导读性著作的撰写,主要有如下两种形式:一种是把每一本马克思主义经典的导读写成一本大部头的专著,一种是把若干马克思主义经典分章节加以介绍,然后汇成一本合集。相对来讲,前者的优势是研究精深、学术性强,其体例和风格主要适合专家学者,但相对于党政干部和青年学生而言,则显得有些深奥,往往会让读者产生畏难情绪;后者的优势是比较集中、简明扼要,但内容较为单薄,往往会使读者感觉不解渴。因此,我们这套丛书试图寻找更为合适的体例和风格,兼收上述两类导读著作的优点,从而起到积极的探索的作用。
我们衷心希望这套丛书有助于广大党政干部和青年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一点我们应有的贡献。
这本书给我最深刻的感受是它所散发出的那种“开放性”和“时代性”。它在处理经典文本时,并没有采取一种封闭的、终极解释的姿态,反而处处流露出邀请读者参与当代对话的意愿。它不仅是关于过去的梳理,更像是一份面向未来的提问书。作者在阐述的过程中,时常会巧妙地将理论的内核与当下的社会现象进行若即若离的观照,这种处理方式非常高明,它避免了生硬地“套用”,而是提供了一种观察和分析的思维框架。这使得我阅读时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代入感——仿佛自己手中的这本书,不仅承载着历史的重量,也在参与着对眼前世界的审视与思考。这种激活了读者主体能动性的导读,无疑是当下阅读市场中极其稀缺的精品。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略带复古的油墨质感,配合字体排版,立刻就营造出一种庄重又不失深度的氛围。我拿到手里的时候,首先是被它的纸张手感所吸引,那种微微偏暖的米白色纸张,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服,不刺眼,即便是在光线不是特别充足的环境下,也能长时间保持专注。而且,这本书的开本设计非常合理,既方便携带,又保证了足够的阅读视野,不像有些小开本的书,字挤得太密,读起来总感觉有点局促。内页的印刷清晰度也是没得说,墨迹饱满,字距和行距的设置也恰到好处,看得出出版方在细节上是下了功夫的。这种对物理形态的重视,使得翻开它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成了一种享受,而不是一项任务。从排版到用料,都透露出一种对经典文本应有的尊重,让人在还未深入内容之前,就对即将展开的阅读旅程抱持着极高的期待值。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个精心准备的阅读载体,准备将那份厚重的思想沉淀优雅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评分这本书在语言风格上展现出一种非常难得的平衡感,既保持了应有的严肃性,确保了对原著思想的忠实传达,又避免了那种过于僵硬和教条化的说教腔调。作者的文字功底扎实,遣词造句既有深度又不失温度,读起来感觉像是一位博学的朋友在与你进行一场深入的、富有启发性的对话。尤其是在解释一些历史背景或时代局限性时,作者的叙事口吻非常平实且富有同理心,能够有效地拉近读者与那个特定历史时空的距离。我个人非常偏爱那种能够将宏大叙事“人性化”的表达方式,这本书恰好做到了这一点。它让你感觉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灌输,而是在主动地参与一场思想的探索,这种阅读体验是极其宝贵和令人愉悦的。
评分从实用的角度来看,这本书在辅助阅读工具性的设计上做得非常到位,这为我后期的学习和回顾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我注意到它在关键论点和重要段落的处理上,采用了多种标记和强调的方式,让读者可以迅速锁定核心信息,而不会被冗余的文字淹没。而且,那些章节末尾或关键知识点后的小结与提示,绝非简单的重复,而是提供了进一步思考的维度和联想的空间,有效地将知识点从孤立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融入到一个更广阔的理论网络中去。这种设计极大地提升了知识的留存率,使得我合上书本后,脑海中仍然能清晰地勾勒出该部分的知识结构图谱,而不是一片混沌。对于希望深入研究或经常需要回顾的用户来说,这些精巧的设计简直是神来之笔。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的整体结构处理得极为精妙,它不像有些导读类书籍那样,一上来就掉进晦涩的理论泥潭里无法自拔。相反,它的逻辑推进非常自然流畅,像是一条蜿蜒但清晰的河流,引导着初涉者逐步深入。每一章节的过渡都安排得非常巧妙,前后的呼应自然而然,使得即便是初次接触这类宏大叙事的读者,也能跟上作者的思路而不至于迷失方向。我特别欣赏它在关键概念提炼和梳理上的功力,很多原本以为需要反复咀嚼才能理解的术语,在这里被拆解得层层分明,像是给复杂机器装上了一套直观的说明书。这种循序渐进的编排,极大地降低了阅读的门槛,让深奥的理论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空中楼阁,而是触手可及的知识体系。这种对读者心智负荷的精确估算和照顾,是很多学术性导读作品所欠缺的,也正因为如此,我能够持续保持高昂的阅读热情。
评分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赞
评分千古之书,非常值得常读,而且常读常新,令人钦佩不已。大学读过的感觉跟现在再读,感觉就很不一样。波澜壮阔的时代,需要这样的守望视角。伟哉马克思!
评分百年经典精品收藏人文阅读学
评分看看,学习下,还然怎么知道那么多你为什么呢,呵呵呵!
评分宝贝不错物有所值值得购买
评分质量好价格优惠收藏慢慢看
评分马列编译局的经典译文,精品!
评分如何改变世界?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在21世纪重新成为一个问题。
评分不错。。。。。。。。。。。。。。。。。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