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希那穆提集”收录了克里希那穆提1933年至1967年间(38岁至72岁)在世界各地的重要演说和现场答问等内容,按时间顺序结集为17册。这套作品集是克氏代表性的系列著作,已经包括了他的全部思想。
所有描述都无法传达真相,唯有身体力行,才能领悟真理
生命的真谛不在于倾听外界的教诲,而在于觉察自身的欲望
《克里希那穆提集:倾听内心的声音》是“克里希那穆提集”(全17本)的一本,后续作品将不断推出。收集了克里希那穆提1933—1934年在意大利、荷兰、挪威和印度各地所做的演讲和讨论。他广泛地探讨了真理、行动、选择、欲望、宗教等多种话题,其主旨却只在告诉人们:真理之路,不在他人或组织的指导中,而在个人身上,因为没有人能描述真相。真理之行,始于弄清个人真实的想法,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这套作品集涵盖了克里希那穆提在1933至1967年这35年间的演讲,堪称是克氏具代表性的系列著作,已经包括了他的全部思想。
克里希那穆提,享誉世界的心灵导师,美国《时代周刊》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五大圣者之一”。他生于印度,少年时期开始专门的灵性修炼,以后成为彻悟的智者。他一生致力于引导人们认识自我,用自性的光明照亮自己,解放自己。他一生的教诲旨在帮助人类从恐惧和迷茫中解脱,体悟慈悲与至乐的境界。
他的著述是由空性流露的文字和讲话集结而成,已被译成几十种文字,在世界上留下广泛深远的影响。
意大利1933年
追求真理的人正错过真理
任何描述都无法传达真相
越是选择,就越是空虚
追寻真理不过是一种逃避
认识到欲求的无益,欲求就止息了
不完整的行动中了解永恒的真相
荷兰1933年
弄清你真实的想法
欲求阻碍了洞察力
完满的行动并非来自选择
没有通向真理的道路
行动本身比行动的结果更重要
行动就是觉察你此刻的所作所为
永恒就在短暂中
因为选择,所以我们害怕死亡
你无法通过局部到达整体
行动是思想、感受和行动达到完整
记忆妨碍充分地面对经验
有一种全无选择的决定
诞生于理解的行动会带来改变
挪威1933年
寻找舒适就不可能发现真实
追寻和努力破坏了理解
有一种自然自发的生活方式
祈祷意味着逃避
生活不是一个学习和积累的过程
觉察与时间无关
印度 1933-1934年
唤醒探索的真正愿望
信仰束缚了思想
领悟安全才能终结恐惧
什么是真正的满足
真理是一种不断的完满
人无法通过任何组织找到真理
朋友们:
我希望你们进行一种鲜活生动的探索,而不是一种在别人的描述的引导下所做的探索。假如说有人向你讲述了这里的景色,你来到这里的时候头脑里带着那些描述,那么你很可能会对事实感到失望。没有人能描述真相。你必须经历它,看到它,感受它的整个氛围。当你看到它的美和可爱,你会体验到一种不停更新的、生机盎然的喜悦。
大多数认为自己在追寻真理的人,已然借助某种方式来塑造自己的头脑,即研习那些他们所追寻之物的描述,以期接收真理。当你审视各个宗教和哲学流派,你会发现他们都试图描述真相,他们试图通过描述真理来指引你。现在我不是要向你描述在我看来真理是什么,因为那将是一项不可能实现的企图。一个人无法向另一个人描述或传达某次体验的全部内涵,每个人都必须自己去亲身经历。
你像大多数人那样阅读、聆听和效仿;你曾试图去发现别人关于真理和神、关于生命和不朽所说的一切。所以你脑中有着一幅画面,现在你想把那幅画面与我要说的进行比较。也就是说,你的头脑只是在寻求描述,你并不想重新去发现,而只是想要比较。但是因为真理无法描述,因此我不会试图描述真理,于是在你的头脑中自然就发生了困惑。
当你怀着一幅你想要模仿的画面、一个你想要追随的理想时,你就永远无法充分面对每一次体验;你从未坦率、真诚地面对你自己和你的行为;你始终在用一个理想来保护自己。如果你真的深入探查自己的头脑和内心,你会发现你来到这里是为了获取某种新的东西——关于生命的一种新观念、新感受、新解释,以便据此来塑造自己的生命。所以你实际上是在寻找一种令人满意的解释。你并未带着一种崭新的态度而来,在这种崭新的态度下,通过你自己的觉察、你自己的热情,你也许就能发现自然、自发的行动中的喜悦。你们大多数人只是在寻找对真理的解释,自以为如果能发现真理是什么,然后就可以根据那永恒的光明来塑造自己的生命。
如果那是你探索的动机,那么你就不是在探索真理,而是在寻求安慰、寻求舒适;那只不过是一种想要逃避的企图,逃避你每天必须面对的无尽的冲突和挣扎。
寻找真理的渴望从痛苦中产生,痛苦中存在着对真理进行不懈探索和寻找的起因。而当你受苦时——确实每个人都在受苦——你想寻找一种立即见效的疗法和慰藉。当你感觉到身体上有阵阵疼痛时,你会到最近的药店去买止疼药来缓解你的痛苦。同样的,当你经历心理上或情感上的阵阵剧痛时,你寻求慰藉,并猜想追求真理就是在试图找到摆脱痛苦的解药。那样,你就在不断地为自己的痛苦寻求补偿,以补偿你因此被迫做出的努力。你逃避导致痛苦的主要原因,并因此生活在幻觉之中。所以那些总是声称自己在追求真理的人实际上正错过了真理。他们发现自己生命的不足、不完整以及爱的匮乏,以为通过追求真理他们就能找到满足和舒适。如果你坦率地对自己说你不过是在为生活的艰辛寻找慰藉和补偿,你将能够智慧地应对问题。但是只要你假装自己追求的不仅仅是补偿,那么你就无法看清问题。所以,要弄清楚的第一件事,就是你是不是从根本上真正地在探索真理。
追寻真理的人并不是真理的门徒。假如你对我说:“我生命中没有爱,这是一种不幸的、痛苦连连的生活;于是,为了获得安慰,我寻找真理。”那么我必须指出你对安慰的追寻是彻头彻尾的妄想。生命中根本没有舒适和安全这种东西。要明白的第一件事就是你必须绝对坦诚。
但是你自己并不确定你真正想要什么:你想要舒适、慰藉、补偿,而同时,你还想要某种远远大过补偿和舒适的东西。你自己的头脑是如此困惑,以至于这一刻你指望某个权威提供给你补偿和舒适,下一刻你又转向另一个拒绝给你慰藉的权威。所以你的生活变成了一种精心修饰过的虚伪存在,一种困惑的生活。试着去弄清楚你究竟在想什么,不要假装去想那些你认为该想的事情;于是,如果你头脑清楚,完全明白你所做的一切,那么不需要自我分析你就会知道自己真正渴望的是什么。如果你对自己的行为完全负责,那么不通过自我分析你就能知道自己真正的追求是什么。这个发现的过程不需要强大的意志力、巨大的力量,而只需要你有兴趣去发现你在想什么,以及你是真正诚实的还是活在幻觉里。
在与世界各地的听众进行交谈的过程中,我发现似乎有越来越多的人不理解我所说的话,因为他们带着根深蒂固的观念而来,他们带着有倾向性的态度来听,不去努力弄清楚我要说什么,而是只想从中找到他们私下里渴望的东西。说“这里有个新的理想,我必须照此来塑造自己”这样的话是徒劳无益的。与其如此,还不如去弄清楚你真正的感受和想法。
你要如何发现自己真正的感受和想法呢?依我看来,你只能通过洞察自己的整个生命才能做到这一点。然后你会发现自己在多大程度上是你那些理想的奴隶,而通过发现这一点,你会看到你树立理想不过是为了获得慰藉。
哪里有二元性,哪里有对立面,哪里就必然会有不完整的意识。头脑受困于对立面中,比如惩罚与奖励、好与坏、过去与未来、得与失。
思想受困于这二元性,因此行动就不完整。
这种不完整制造出痛苦、抉择的冲突、努力和权威,以及从不重要逃向重要。
当你感觉到自己不完整、空虚时,痛苦便从那空虚感中产生;你从那不完整中制造出标准、理想,以便在空虚中支撑自己,你建立起这些标准和理想作为你外在的权威。你为自己制造外在权威的内在根源是什么?首先,你感觉到不完整,你因那不完整而痛苦。只要你不理解权威的起因,你就只不过是一部模仿的机器,而哪里有模仿,哪里就不可能有丰足完满的生命。
要了解权威的起因,你必须追踪制造权威的心理和情感过程。首先,你感觉空虚,为了除去那种感觉你做出了努力;通过努力你只能制造出空虚的对立面,你制造出了只会加剧不完整和空虚的二元性。你对诸如宗教、政治、道德、经济和社会准则这样的外部权威负有责任。出于空虚、出于不完整,你制造了这些你现在想要摆脱的外在准则。通过进化、通过发展、通过渐渐远离它们,你想为自己创造出一种内在的法则。当你开始了解外在准则,你想把自己从中解放出来,并发展出你自己内在的准则。这些内在准则,你称之为“精神真相”,你将其等同于宇宙法则,而这意味着你不过是制造了另一种分别、另一种二元性。
所以你先是制造了一种外在的法则,然后你想要通过发展出你认为与宇宙、整体相等同的内在法则来超越它。这就是正在发生的事情。你还意识到自己那有限的自我中心,于是你将其与一个巨大的幻象视为一体,你称之为宇宙。所以当你说“我服从自己内在的法则”时,你不过是在用一个说法来掩盖自己想要逃避的渴望。对我来说,被外在或者内在的法则所束缚的人就是受困于牢笼,他被幻象所困。因此这样的人无法了解自发、自然和健全的行动。
那么你为什么要为自己制造内在的法则?难道不是因为生活中每天的挣扎是如此繁重、如此不和谐,所以你想要从中逃脱,想要制造出可以成为慰藉的内在法则?而且你成为了那内在权威、内在标准的奴隶,因为你拒绝的只是外在图景,并制造出一幅内在的图景来代替,你是那幅内在图景的奴隶。
用这种方法,你不会获得真正的洞察力,而洞察力完全不是选择。有二元性存在的地方,选择必然存在。当头脑不完整并意识到那不完整时,它试图从中逃避,因而制造出那不完整的对立面。那对立面是或外在或内在的一个准则,而当人建立起这样一个准则时,他按照那准则来评判每一个行为、每一个经验,因此生活在一种不停选择的状态中。选择只能诞生于抗拒。如果有洞察,就没有努力。
所以在我看来,朝着真理、朝着真相做出努力的这整个观念,做出不懈努力的这种想法,是彻底谬误的。只要你不完整,你就会经历痛苦,因而会忙于选择、努力,并为你所谓的“精神成就”进行不断的奋斗。所以我说,当头脑受困于权威中,它就不可能有真正的了解、真正的思考。而因为你们大多数人的头脑都困在权威中——那不过是对了解和洞察的一种逃避——你就无法全然面对生命中的经历。因此你过着双重生活,过着一种做作的、虚伪的生活,一种没有一刻完整的生活。
……
序言
克里希那穆提1895 年出生于印度南部的一个婆罗门家庭。十四岁时,他被时为“通神学会”主席的安妮? 贝赞特宣称为即将到来的“世界导师”。通神学会是强调全世界宗教统一的一个国际组织。贝赞特夫人收养了这个男孩,并把他带到英国,他在那里接受教育,并为他即将承担的角色做准备。1911 年,一个新的世界性组织成立了,克里希那穆提成为其首脑,这个组织的唯一目的是为了让其会员做好准备,以迎接世界导师的到来。在对他自己以及加诸其身的使命质疑了多年之后,1929 年,克里希那穆提解散了这个组织,并且说:
真理是无路之国,无论通过任何道路,借助任何宗教、任何派别,你都不可能接近真理。真理是无限的、无条件的,通过任何一条道路都无法趋近,它不能被组织;我们也不应该建立任何组织,来带领或强迫人们走哪一条特定的道路。我只关心使人类绝对地、无条件地自由。
克里希那穆提走遍世界,以私人身份进行演讲,一直持续到他九十岁高龄,走到生命的尽头为止。他摒弃所有的精神和心理权威,包括他自己,这是他演讲的基调。他主要关注的内容之一,是社会结构及其对个体的制约作用。他的讲话和著作,重点关注阻挡清晰洞察的心理障碍。在关系的镜子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了解自身意识的内容,这个意识为全人类所共有。我们可以做到这一点,不是通过分析,而是以一种直接的方式,在这一点上克里希那穆提有详尽的阐述。在观察这个内容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自己内心存在着观察者和被观察之物的划分。他指出,这种划分阻碍了直接的洞察,而这正是人类冲突的根源所在。
克里希那穆提的核心观点,自1929 年之后从未动摇,但是他毕生都在努力使自己的语言更加简洁和清晰。他的阐述中有一种变化。每年他都会为他的主题使用新的词语和新的方法,并引入有着细微变化的不同含义。
由于他讲话的主题无所不包,这套《选集》具有引人入胜的吸引力。任何一年的讲话,都无法涵盖他视野的整个范围,但是从这些选集中,你可以发现若干特定主题都有相当详尽的阐述。他在这些讲话中,为日后若干年内使用的许多概念打下了基础。
《选集》收录了克里希那穆提早年出版的讲话、讨论、对某些问题的回答和著作,涵盖的时间范围从1933 年直到1967 年。这套选集是他教诲的真实记录,取自逐字逐句的速记报告和录音资料。
美国克里希那穆提基金会,作为加利福尼亚的一个慈善基金会,其使命包括出版和发布克里希那穆提的著作、影片、录像带和录音资料。《选集》的出版即是其中的活动之一。
我是一个非常注重逻辑和实证的读者,过去对过于“飘忽”的心灵类书籍敬而远之。但这本书成功地做到了“有情怀,有骨架”。它没有用华丽的辞藻来煽动情绪,而是用一种冷静、近乎科学家的笔触来探讨“内在和谐”这一抽象概念。书中对于“内在冲突”的剖析极其到位,它将我们内心的矛盾双方——比如责任感与创造欲,安全感与冒险心——描绘成了两个真实存在的、需要被看见和对话的“存在”。作者倡导的不是消灭冲突,而是学会做这两个“存在”之间的调解人,尊重它们各自的需求。这种“整合”的思路,让我放弃了过去那种“非黑即白”的自我审判模式,转而学会了拥抱自己的复杂性。我感觉这本书为那些理性思考者提供了一个真正能让他们安心进入内心世界的入口,结构清晰,论证严密,读完后心里是踏实的,而不是空泛的兴奋。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是抱着怀疑态度的,因为市面上同类书籍太多了,大多是换汤不换药。但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其跨学科的视野。作者巧妙地融合了心理学、神经科学,甚至是东方哲学中的一些智慧,构建了一个既有科学依据又充满人文关怀的理论体系。特别是书中关于“注意力是如何塑造现实”的论述,让我耳目一新。它不再停留在“积极思考”的层面,而是详细解释了我们的大脑如何过滤信息,以及我们无意识地聚焦于何处,便会吸引何种体验进入生活。我立刻尝试书中介绍的“意图锚定法”来规划我的下一个项目,结果反馈惊人地正面。这不仅仅是相信的力量,更像是一种操作手册,教你如何精准地对焦你的内在能量。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初读可能只是觉得有道理,但随着时间的沉淀和实践的检验,它的价值才会愈发凸显出来,像陈年的老酒,越品越醇厚。
评分最近读完的这本关于自我探索的书,简直是打开了我认知世界的一扇新窗。作者的笔触细腻而深刻,没有那种故作高深的理论堆砌,而是用一种近乎对话的方式,引导着读者去审视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渴望与恐惧。我尤其欣赏书中探讨“真我”与“社会期望”之间张力的部分。它不是简单地批判外部压力,而是细腻地剖析了我们是如何一步步将外界的声音内化,最终迷失在无数个“应该如此”的枷锁之中。书中提到一个观点,说真正的自由不是逃离,而是在清晰地认识到束缚后,依然能选择自己的方向。这个论述让我深思了很久,它促使我开始反思自己过去做出的许多重大决定,到底有多少是出于本心,又有多少是被环境裹挟的结果。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仿佛经历了一次彻底的精神“断舍离”,扔掉了许多不属于我的包袱和期许,脚步也因此变得轻盈起来。那种被理解、被看见的温暖感,是任何技术性的自我提升书籍都无法给予的。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最大改变,是让我对“独处”这件事的态度彻底转变了。以前总觉得一个人待着有点浪费时间,总想找点事做来填满空白。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真正的“倾听”需要绝对的安静,那不是外界的安静,而是思维噪音的平息。作者用了一种非常诗意的方式描述了这种内在的寂静,称之为“宇宙的背景噪音”。它引导读者去寻找并固定住那个在所有念头和情绪喧嚣之下,始终保持不变的“观察者”。我按照书中的指导,每天尝试在早晨的固定时段进行这种深层静默,效果立竿见影。那种感觉就像是漂浮在大海上,找到了一个稳固的锚点。外界的狂风巨浪依然存在,但你不再随波逐流,而是能够清晰地看到风浪的走向。这本书的价值不在于提供答案,而在于教会我们如何优雅地、有力地,提问自己正确的问题,并有耐心等待那个来自心底的、最真诚的回应。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掌握得极好,读起来有一种行云流水般的顺畅感,但内容本身却极具穿透力。它不像一些心灵鸡汤那样,给你一个简单的口号然后就结束了。相反,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层层递进的“内观”工具。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情绪的源头”那一章节。作者没有简单地说“接纳负面情绪”,而是深入挖掘了情绪背后的信念系统。比如,我们为什么会因为别人的一个无心之语而瞬间陷入低落?书里提示,那是因为我们在那个瞬间激活了内心深处某个未被疗愈的旧伤口。通过一系列的提问和引导练习,我竟然真的找到了几个困扰我多年的情绪触发点,并且理解了它们是如何在潜意识中操控我的行为模式的。这感觉就像是找到了一个藏在迷宫深处的控制面板,一旦学会了操作,迷宫对你的限制也就随之瓦解了。我非常推荐给那些已经尝试过冥想但觉得效果不佳的人,这本书提供了更具思辨性的框架。
评分《唤醒能量》由一系列关于@和哲学话题的对话组成,探讨了对从灵性之殇中获得解放的追求、对精神道路和人生目标的看法等等。克里希那穆提关注的是这些背后的真实体验和洞察,带领读者穿越人类文化与灵魂的多重困境。《唤醒能量》意在深入探究意识的本质,探索人类思想的活动与疆界,以及超越于思想之外的人类未解世界。
评分很好的质量不错
评分直击身心的剖析,人性的,最终的解释
评分纸张都很好,读起来不错的呢。
评分印度哲学,第一次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是陶冶性情的好书。
评分好书推荐,汲取养分。
评分有点抽象,需要细细研读,一本书,如果能从中领悟哪怕一个观点,也是超值的
评分强大的人,不是有多坚强,而是敢于向前走。
评分618优惠买了很多书,我喜欢买书,但是我从来不看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coffeedeals.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